1.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
——《不完满才是人生》
2.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
——《赋得永久的梅》
3.那种极其困难的环境中,人生乐趣仍然是有的。在任何情况下,人生也绝不会只有痛苦。这就是我悟出的禅机。要说真话,不讲假话。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就是不一定把所有的话都说出来,但说出来的话一定是真话。
——季羡林
4.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我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都对我好。只望有誉,不能有毁。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季羡林
5.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亦长寿之道也。
——季羡林
6.时光流逝,一转眼,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活得远远超过了自己的预算。有人说,长寿是福,我看也不尽然。人活得太久,对众生的相,看得透透彻彻,反而鼓舞时少,叹息时多。
——季羡林
7.我认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
——《季羡林谈人生》
8.我从不把自己估计过高,我甘愿当一个平凡的人,而一个平凡的人,如果美欧金光闪闪的博士头衔,则在抢夺饭碗的搏斗中必然是个失败者。
——《留德十年》
9.人活一世,就像作一首诗,你的成功与失败都是那片片诗情,点点诗意。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季羡林
10.记得鲁迅先生说过:“人的本性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这同中国古代一句有名的话,完全是一致的:“食色性也。”食是为了解决生存和温饱的问题,色是为了解决发展问题,也就是所谓传宗接代。
——《季羡林谈人生》
11.对什么事情都不嘀咕,心胸开朗,乐观愉快,吃也吃得下,睡也睡得着,有问题则设法解决之,有困难则努力克服之,决不视芝麻绿豆大的窘境如苏迷庐山般大,也决不毫无原则随遇而安,决不玩世不恭。“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长寿之道》
12.在这一条十分漫长的路上,我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路旁有深山大泽,也有平坡宜人;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风;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绝处逢生。路太长了,时间太长了,影子太多了,回忆太重了。
——《八十述怀》
13.我只是一个人在夜深人静时,伏在枕上,让逝去的生命一幕一幕地断断续续地在我眼前重演一遍,自己仿佛成了一个旁观者,顾而乐之。逝去的生命不能复归,也用不着复归。但是,回忆这样的生命,意识到自己是这样活过来的,阳关大道、独木小桥,都走过来了,风风雨雨都经过了,一直到今天,自己还能活在世上,还能回忆往事,这难道还不能算是莫大的幸福吗
——《一生的远行》
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
这是一套很有味道的小丛书。一个白色的小纸盒,10本白色的小书,每一本一个专题。它就是当代中国出版社的“聆听大师季羡林系列”。
一本一本地读,近日读的是《季羡林谈东西方文化》。
作为上世纪初出生的知名学者,季先生先就读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后入德国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1946年回国后任教于北京大学。作为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翻译家和散文家,季先生学问精深,为人谦和,留给国家和社会巨大的精神财富。而对于东西方文化的比较思考,就是其中的精彩篇章之一。
季先生非常公允地看待和思考东西方文化。他说,西方文化从文艺复兴以来,昌盛了几百年,把社会生产力提高到了空前的水平,促使人类社会进步也达到了空前的速度,光辉灿烂,远迈前古,世界人民无不蒙受其利。
对于文化的延续性和发展性,季先生始终带着一种辩证的眼光。他说,但它同世界上所有的文化一样,也是决不能永世长存的,迟早也会消逝的。20世纪20年代前后,西方的有些学者已经看出西方文化衰落的端倪,如德国施宾格勒在1917年开始写作的《西方的没落》一书,预言当时如日中天的西方文化也会没落。还有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也反对西方中心论。
季先生描述了西方文化的发展态势。他说,在今天,它已逐渐呈现出强弩之末的样子,大有难以为继之势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季先生告诉我们一些理由,说,具体表现是西方文化产生了一些威胁人类生存的弊端,其荦荦大者,就有生态平衡的破坏、酸雨横行、淡水资源匮乏、臭氧层破坏、森林砍伐、江河湖海污染、动植物种不断灭绝,新疾病出现等等,都威胁着人类的发展甚至生存。
这些,基本都是季先生上世纪的观察和思考。加上眼下所看到的更多问题和表现,越觉得季先生言之在理,慧眼独到。
季先生认为,思维模式是一切文化的基础,思维模式的不同,是不同文化体系的根本不同。简而言之,东方的思维模式是综合的,它照顾了事物的整体,有整体概念,讲普遍联系,接近唯物辩证法。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既见树木,又见森林,而不是注意个别枝节。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典型的东方思想。而西方的思维模式则是分析的,它抓住一个东西,特别是物质的东西,分析下去,分析下去,分析到极其细微的程度,可是往往忽视了整体联系,这在医学上表现得最为清楚。西医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完全把人体分割开来。而中医则往是头痛医脚,脚痛医头,把人体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待。两者的对立,十分明确。
季先生还对西方文化的自我感觉良好进行了揭示。他说,西方人大都自我感觉极为良好,他们以“天之骄子”自居,在下意识之中,认为自古以来就是这样,今后也将永远是这个样子。所以,有必要通过“送去主义”的办法,加强文化交流,让东方文化走出去,扩大影响力。
说实话,在当下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们看到东方文化正在逐步扩大影响力。
通过对东西方文化的比较和历史的追溯,季先生坚定地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他认为21世纪应该是“东化”的世纪,是东方文化的世纪,东方文化将取代西方文化在世界上占统治地位,也就是东方文化影响世界的时候。
这种东方文化“将再现辉煌”的代之而起,是在过去几百年来西方文化所达到的水平的基础上,用东方的整体着眼和普遍联系的综合思维方式,以东方文化为主导,吸收西方文化中的精华,把人类文化的发展推向一个更高的阶段。
不说别的,就一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已经深深地契合于当今世界了,越来越成为地球人的共识和实践。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249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抖音上很唯美的的句子,简短精辟
下一篇: 适合发在朋友圈的文案,句句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