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吕氏春秋》里的智慧,一字千金!

溪黄草 2023-07-27 09:42:25

《吕氏春秋》是在战国末期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组织门客编写的道家著作,又称《吕览》。成书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夕。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此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贯穿全书始终,融合阴阳、儒墨、名法、兵农等诸家学说,对各家思想都进行了改造、发展与摒弃。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据说,书刚刚编完时,吕不韦下令把全文抄出,贴在秦国都城咸阳的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这就是成语“一字千金”的来历。《吕氏春秋》以道为主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体现了道家的优点与特色。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刻舟求剑"的故事就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值得一提的是,这部作于战国时期的大作,其中保存了不少古代的遗文佚事和思想观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1.察己可以知人,察古可以知今。大意:考察自己就可以知道别人,研究历史就可以了解今天。感悟:人性都是一样的,了解自己也就是了解别人。鬼谷子有言曰“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了解别人要从自己开始,了解了自己才能了解别人。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也说:“高明的人,先要自知,然后才能知人。老子更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了解别人,还比较容易做到;世界上明白自己的人绝对不容易找到。了解自己的人,才算是明白人,那就开悟了,开悟也就是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本来面目。2.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xiá)瓋(tì)。大意:一尺高的树一定有树节,一寸大的玉石必有瑕疵,比喻事物各有所短,不可能十全十美。感悟:世上没有完美的事物,人生难免有缺憾。梁启超劝告弟子徐志摩说:“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 ……当知吾侪以不求圆满为生活态度,斯可以领略生活之妙味矣。”季羡林也说:“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只有不求圆满作为生活哲学,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美好滋味。人生不求圆满,小满足矣!3.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大意:想要战胜别人,必定要先战胜自己,想要评论别人,必定要先使自身没有缺点,要想知道别人,必定要先知道自己。感悟:民间有句俗语,“老鸹(乌鸦)落在猪身上,只看见别人黑,看不见自己黑!”人往往只看到别人的毛病,看不到自己有更大的错误和缺点。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人最大的心魔也是自己。4.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大意:石头可以击碎,但不能改变它坚硬的性质;朱砂可以研成末,但不能改变它赤红的颜色。感悟: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人贵有志向和操守。5.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大意:善于学习的人,能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感悟:三人行,必有我师。如果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那么任何人都可以做我们的老师,因为任何人都有长处!6.竭泽而渔,岂不获得 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大意:使河流干涸而捕鱼,难道会没有收获吗 但第二年就没有鱼了。烧毁树林来打猎,怎么可能打不到 但是明年就没有野兽了。感悟:人类对自然的索取一定要适度,过度索取就是破坏,而人类最终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为人处世也是如此,凡事留有余地,《菜根谭》中说:“凡事当留余地,五分便无殃悔”,行不可至极处,至极则无路可续行;言不可称绝对,称绝则无理可续言。为人处世,进一步,也应留三分,凡事留余地,益处则无尽。7.以绳墨取木,则宫室不成矣。大意:如果木材要完全合乎绳墨才取以为材,那是极少的,真那样,宫室就建不成了。感悟:人才不是“全才”,若求全求备,则天下无人才可用。历来“德才兼备”的少,所以历史上曹操比较“重才”,曾国藩则“重德”。曾国藩认为“天下无现成之人才,亦无生知之卓识”,不可动辄说“天下无才”或“无人可用”,所以人才只能是使用中慢慢培养,“人才以培养而出,器识以磨砺而成”。8.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大意:流动的水不会腐恶发臭,转动的门轴不会生虫朽烂,这是由于不断运动的缘故。感悟:封闭、静止的环境会走向停滞,甚至崩溃,所以人要终生学习,不断更新、升级自己的知识系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朱光潜说:“能动,能发展,能创造,便是顺从自然,便能享受快乐,不动,不发展,不创造,便是摧残生机,便不免感觉烦恼。”9.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大意:得到十匹好马,不如得到一个善于相马的伯乐;得到十把利剑,不如得到善于铸剑的欧冶;得到土地千里,不如得到一个圣人。感悟:古人云:“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无论古人打天下还是现代人创业发展,招兵买马的时候,普通人才的招聘并不难,难的是找一个能统率千军的将才。10.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大意:要知道平直,一定要依靠水准墨线;要知道方圆,一定要依靠圆规矩尺。感悟:若无规矩和准则,则人无所适从;若无诚信,不遵守契约,则无法形成秩序。大自然按照固有的秩序万古常新,一个国家按照一定的秩序建立、发展,每个人也应该要做内心有秩序的人。如果是非不分、混淆黑白,人云亦云,没有判断力,谈不上内心有秩序。如果心态不平衡,对什么事都抱有成见,凡事抱怨,遇事就失了分寸,也谈不上内心有秩序。源自:诗词世界

一字千金的主人公是谁 吕不韦一字千金的意义

一字千金的主人公是战国时期秦国非常有名的政治家吕不韦。吕不韦曾经在秦王危难的时候成功解救情况,并且让秦王登上了王位。所以当时的秦王对于吕不韦非常的感激,虽然吕不韦没有任何的从政经验,但是秦王依旧举荐吕不韦成为了朝廷的重要官员。一字千金的故事表明了吕不韦强大的战略思想以及政治观念。当然现在一字千金的含义已经发生了转变。

一、为何人们称吕不韦一字值千金 众所周知,当时秦国的国家实力在逐渐变强,所以朝廷的官员们对于每一位参政者的能力都有着很严格的要求。吕不韦从前是普通的商人,所以朝廷的官员们一致认为吕不韦拥有着满身的铜臭味。在朝廷上商量事情的时候非常排挤吕不韦。但是秦王深知吕不韦是一位深明大义,并且拥有着很高才能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处处保护着吕不韦。

吕不韦看到自己在朝廷的窘迫情况,并没有选择放弃自己的政治生涯。相反吕不韦邀请了很多有识之士以及知识分子和自己一起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当时这本书的社会影响力非常的高,吕不韦将这本书用木板钉刻在了自己的家门口,然后邀请朝廷的各路大臣予以指正。

如果大臣发现在这本书中有任何用词不当的现象,都可以亲自上来增添或者改编。如果有人能够替吕不韦改一个字,那么就会得到赏钱黄金千两。当时的朝廷官员们都知道吕不韦拥有着强大的势力,所以从此以后没有人敢反对吕不韦的政治观念。

二、吕不韦一字千金的意义是什么 吕不韦让朝廷官员们前来指正自己编撰的《吕氏春秋》,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政治观念也非常的先进。吕不韦希望朝廷上的官员们不要用有色的眼睛来对待自己。当然,自从一字千金的事件发生之后,在朝廷上再也没有人排挤吕不韦。

一字千金是《吕氏春秋》真的改无可改还是人家畏惧吕不韦而不敢给意见?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在吕不韦的时代,老百姓的文化程度可是很低的,尤其在秦国,读书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商鞅推行愚民政策↑

公元前351年,伴随着秦国喜迁新都——从栎阳(今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迁都到咸阳,商鞅也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在秦国国内开始了第二次变法。?

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统一思想,为此,商鞅下令焚烧《诗经》、《尚书》以及诸子百家的著作,借此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

早在公元前359年,作为商鞅变法的序曲——《垦草令》的颁布,已经体现出商鞅的愚民政策思路。?在《垦草令》中,商鞅特别强调隔绝农民与知识的接触,目的就是让农民们世世代代,老老实实的耕地,让他们心如止水,别没事瞎想乱想。

↑《垦草令》的颁布,掀开了商鞅变法的序幕↑

在商鞅变法之前,秦国国内是重视教育,喜欢空谈,鄙视农业生产;在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国内风气为之一变,农业生产得到了空前的重视,浮夸和研究学问则成了不务正业,根本不是老百姓,尤其农民们应该干的事。?

到了吕不韦在秦国呼风唤雨的年代,已经距离商鞅变法过去了120多年,然而,尽管商鞅把秦国遗弃诛杀,他的变法却被历代秦王忠实的继承保留了下来,也正因此,秦国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变得空前强大,成为战国首屈一指的军事力量。?

吕不韦等人,其实是享受了商鞅变法带来的巨大福利与成果。 志得意满的吕不韦,又开始嘚瑟了,他的野心是编写一本书——这本书不是一般的书,而是囊括寰宇,包括天地万物,古往今来所有的事理。

↑《吕氏春秋》是吕不韦的大手笔↑

公元前241年,即秦王政六年,时任秦国相国的吕不韦终于完成了这本书——《吕氏春秋》,该书确实做到了无所不包,它以极为开明的包容精神,收录了先秦诸子百家的言论和思想。?

它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兼收了儒家、名家、法家、墨家、农家和阴阳家等思想流派的学说,吕不韦也因此开宗立派,成了杂家的代表人物。 毕竟是商人出身,吕不韦的心胸和气度真不是商鞅和李斯等人所能比的。

这本煌煌巨著,全书共分十二纪、八览、六论三大部分。 每篇又有一些子篇,十二纪按四季、十二月份排列,每一纪有纪首一篇和论文四篇,共五篇,十二纪共计六十子篇。全书计有子篇一百六十篇。共有二十余万言。

↑吕不韦思想开明,不愧是商人出身↑

这本书写成之后,吕不韦深刻理解此书的价值——从此,亿万斯年,吕不韦同《吕氏春秋》一起,永载史册,他此时内心的豪迈,颇像一千多年后,法国那个小个子皇帝拿破仑以《拿破仑法典》为傲。?

酷爱出风头,搞搞行为艺术的吕不韦,在此书完稿后,采用了特殊的宣传手段——把全书公布在首都咸阳的城门之上,公告天下,只要有人能在书中增删一字,就赏赐千金,遂成一段“一字千金”的佳话。

然而,没人敢出头挑错。

其根本原因有二:?

一是大多数秦国老百姓,尤其是农民们,不识字,看不懂,他们面对一千金的丰厚奖励,有心无力,只能干瞪眼,流流口水。?

二是,那些识字的,有文化的,他们知道这部书的来头——尽管是吕不韦的个人行为,但他却是假托秦王嬴政的名义,他上书嬴政,陈述说他的编书目的是为秦王嬴政未来统一天下做准备,为秦王嬴政将来治理广袤的国土提供知识参考。

因此,吕不韦的编书行为背后,寄托了重大的政治含义,了解此情的秦国知识阶层哪敢去给帝王挑错啊,吕不韦耍了点狐假虎威的手段。?

当然,早在汉代,就有人指出:《吕氏春秋》不可能没有错误,当时无人能改一字,是因为“时人非不能也,盖惮相国,畏其势耳。”(东汉末年大学者高诱语)

↑吕不韦再老奸巨猾,也不是嬴政的对手↑

其实,这本书在编纂过程中的政治含义是不能忽略的,没有秦王嬴政的点头,吕不韦不可能编出《吕氏春秋》。?

事实上,《吕氏春秋》只是一部收集类的书籍,它并没有什么思想创见,它的珍贵价值在于“殷周佚说,赖以谨存,尤可宝贵。”?

吕不韦毕竟只是商人,不是思想家,他已经做到了他的极限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243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