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些人,你活得青春无敌、你过得光鲜亮丽,却看不见你身后,默默供养着你的父母,为了让你过上更好的生活,还在向这个世界低声下气。
前段时间,和朋友聊天,他陪一个弟弟在日本北海道旅行。我问他玩得是不是开心。他告诉我,他和弟弟不是一路人,所以旅途并不是很愉快。
他细细跟我讲道,弟弟缠着爸妈要去日本玩,他妈不放心,便邀请我朋友跟着弟弟过去。
他的弟弟,家境不算富裕,刚上大学也没有能力自己赚钱,却有着挥金如土的本事。就拿一件小事来讲吧,日本物价很贵,一片哈密瓜要30人民币左右。
朋友问我:“你能够认同自己还不能挣钱,家里也不是很有钱,眼都不眨只是因为口渴了,不肯买水却一口气吃了三片哈密瓜的小孩吗 ”
这孩子,让我想到一句印象很深刻的话:父母尚在苟且,你却在炫耀诗和远方。
身边这样的人,挺多的。
我另外一个朋友,家庭条件很一般,却把日子过得很“高级”。
她嫌单位盒饭难吃,每天中午出去下馆子,下午还必定订一杯十几块钱的奶茶外送。和她一起出去逛街,她总会拉着我吃人气很高、价格也很昂贵的餐厅。和她旅游,她对景区里各式物价虚高的食物和纪念品,向来都是潇洒地买买买,花钱如流水。臭豆腐不算好吃,她尝了一块,吐出来,嫌恶地皱皱眉,扔了。
我都不敢劝她花钱别太大手大脚。每次试图奉劝她,她都不服气地斜乜着眼,搬出她的有两句名言,理直气壮地开腔。
第一句,“女孩子,要富养”;第二句,“出来玩,就一定要开心,别太在乎钱。”似乎我要是劝她适当地节约,倒显得我太抠门太小气了。
我本以为她必定家境殷实,直到有一次去她家里。她住在城郊的民房里,老旧潮湿,又窄又小,从一楼上二楼,要从一个很陡峭的楼梯爬上去。
她的奶奶穿着她高中时的校服外套,坐在家里拣菜。她问奶奶怎么不去打牌,老人家说道:这两天输了几十块钱,今天不高兴去了。
我借用他们家卫生间,奶奶不忘嘱咐我,要用桶里盛的洗过拖把的水冲,别按按钮,水一冲哗啦啦的,浪费钱。
正是这样节俭的老人,却把自己靠卖菜一块一块攒来的积蓄,尽数交给孙女,任由孙女挥霍。
中午和她爸爸妈妈一起吃饭,她爸表态,不指望她赚钱养家,她赚的那点工资,给自己吃穿用度就好了。
后来,那位朋友约我假期一起去旅游,向我提起冬天上下班很冷,她准备买车,家里人也同意给她买。听到这些,我都只能笑笑,不知道该回应些什么。
有句笑话这样说,“我视金钱如粪土,爸妈视我如化粪池。”
我们这一代,不少人如此。
前段时间网上讨论孩子究竟该穷养还是富养,提倡富养的人问:男孩要穷养 你孩子跟你多大仇啊
我也想问问那些拿着父母的血汗钱挥霍无度的子女:孩子要富养 你爸妈欠你多少钱啊
我认识一个男生,他从上大学后到工作前的所有花销,都是向父母打了欠条的。偶尔出行旅游花的钱,也是靠自己兼职打工赚来的。工作后,他就从每个月的工资里抽钱一笔笔地偿还父母。
孩子成年后,父母已经没有了抚养义务,压根不必探讨穷养、富养的话题。可现实情况是,不少人结了婚,还让爸妈背房贷。
如果你和我一样,出身于平凡的家庭,那么你应该很清楚,父母挣来的每一分钱,都很不容易。
当父母在烈日炎炎下满头大汗地从事体力劳作时,当父母在小小格子间里腰酸背痛地从事脑力劳动时,你一顿大餐就消费掉他们一天的薪水,真的不会有一丝丝愧疚吗
当父母被领导大呼小叫的时候,当父母被客户呼来喝去的时候,你却在呼朋引伴、潇洒度日,真的不会于心不忍吗
当你穿着一身说得出名字的品牌,一双鞋就要几千块的时候,父母却在穿着被你淘汰的旧鞋,他们不懂你说的品牌,你还笑他们落伍;
当你觉得你的知识、素养、视野都远超父母,因此嫌弃父母“没见过世面”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其实,正是父母托举着你到更高的地方,你才有机会看到了更大的世界
你活得青春无敌、你过得光鲜亮丽,却看不见你身后,默默供养着你的父母,为了让你过上更好的生活,还在向这个世界低声下气。
别在缺钱的时候才想起父母,他们不是ATM,他们胸膛上有温度,他们心跳里有感情。
——爸妈爱我们,爱得不容易。
在远方的,给母亲打个电话吧,跟妈妈说声感谢不丢人;在身边的,记得回家吃饭,如果再能买个小礼物,相信妈妈会逢人念叨好久好久……千万别忘了,也问父亲好。
许多父母在不知不觉中培养白眼狼
星期天的晚上,饭菜已经上桌,我呼唤女儿:“吃饭啦。”“等一下”,她答。
我先吃了。几分钟后,女儿走过来,看了一眼桌子,问:“我的饭呢 ”伴随着的是一副忿忿不满的神情。
我心里一惊。她的表情,她的诘问明明在告诉我:你应该为我盛好饭的,为什么不给我盛饭呢
7岁的她有一双好手,她明明可以自己盛饭,为什么觉得我理所当然得替她盛饭呢
我立刻找到了原因。虽然我一直警告自己不要替孩子做太多,让孩子学会为自己负责,但是我仍然和许多母亲一样,不知不觉替孩子做得多了点。
以前我一直替她盛饭,以至于她认为盛饭这件事是妈妈应该为她做的,所以她不但不感激我一直以来替她盛饭,反而因为今天没给她盛饭而不满起来。是啊,既然是妈妈应该做的,她怎么会感激呢
我意识到这是在助长女儿的“受之无愧感”,“受之无愧”是指,某人觉得别人欠了他东西,或者认为别人必须给他特殊待遇。有这种倾向的人认为别人(尤其是亲近的人)应该给他想要的事物,别人给了,他觉得那是人家应该做的,他不知感恩;别人没有给,他就认为别人太不应该,于是就心生不满和怨恨。
受之无愧感强烈的人,可能变成一只“白眼狼”。
我看到许多父母不知不觉中在培养着白眼狼。他们替孩子做得太多,上学或放学路上,大多数孩子的书包都由父母背着,孩子心安理得空着手走;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用干家务,只要搞好学习;物质享受被过分满足,许多小学生有了自己的手机和电脑……
这些都是在助长孩子的受之无愧感,今天他认为你应该为他背书包、买手机,明天他就会认为你应该为他找工作、买车子、买房子,如果某天你给不了他想要的,他就要心生怨恨了。
教导孩子学会负责、懂得感恩有多么重要!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他会感激别人替他所做的,珍惜他得到的一切,觉得拥有眼前的一切既快乐又幸福。
做父母的要谨记:如果你不想将孩子培养成“白眼狼”,那就千万不要替孩子做太多,不要助长孩子的受之无愧感,要去教导孩子懂得感恩。
这句无心之语,错就错在用如此轻描淡写的语气,将“诗和远方”定义为一件唾手可得的事情。的确,对于出身名门望族、从小衣食无忧的人来说,舍弃日理万机的工作,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简直就跟在煎饼中加个蛋那么容易。但对于普罗大众,舍弃苟且就意味着降薪失业,意味着住地下室和吃泡面,而诗和远方就像是沾满蜜糖的毒药,一时痛快的背后,却是长时间的痛心疾首。
何况,诗和远方不是免费供应,而且对于学生党而言,价格颇为昂贵。
我身边不乏富二代们,他们从小就周游列国,旅游花费和家族资产相比简直是九牛一毛,这是他们与生俱来的生活方式,自然不宜评头论足。也有一些人,他们家境平凡却也饱览祖国大好河山,但在他们行万里路的背后,却是通宵达旦地兼职赚钱,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更令人心生敬佩……但也有一些人,他们家境一般却懒于自我奋斗,看到别人游山玩水便心生羡艳,一种“他们有我也必须要有”的心态根深蒂固,但无奈囊中羞涩,只能义正辞严地向父母伸手要钱,并美其名曰:“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如此种种,简直混账。
一次长途旅行的开销,往往大概就是父母一个月的薪水总和。
当他们在草原上纵情奔跑时,父母在狭窄的办公室熬夜加班。
当他们山珍海味大快朵颐时,父母在廉价的菜场讨价还价。
当他们在和旅伴谈笑风生时,父母在和难缠的客户们唇枪舌战。
甚至当父母来电关心问候时,他们都能不厌其烦地挂掉:“烦死了,别来妨碍我诗意的生活。”
这些例子绝对不在少数。
最近对一句话深以为然:当你觉得自己过得很好的时候,实际上是有其他人为你承担了苦难。对于学生党来说,除了最爱我们的父母,没有人会为其如此不计条件地付出。他们为了我们的诗和远方,宁愿一辈子苟且下去,即使心存芥蒂也不会有半句怨言。
希望你我,能够及时悬崖勒马,不要让所谓的诗和远方,成为压倒父母的最后一根稻草。
而实际上,只有真正经历过苟且,才能体味诗和远方的真正价值。
记得大一下学期,看见身边的朋友都玩起了单反,我铆足劲头想要买一个。父母提出要帮我全资购买,我毅然决然地拒绝,因为这等个人兴趣的花销,若再让父母破费,简直太不像话。于是我写了三个月的文章,终于靠稿费买到了那梦寐以求的相机。
拆开包装盒的那一刻,简直是我的第一个人生巅峰。而此前的苟且和卑微,仿佛是为了这一刻的耀眼光芒攒聚能量。
真正的正能量,不是视苟且为一生仇敌,费尽心思将其抛之脑后,而是能够在夜以继日的苟且中茁壮成长,使自己在拥抱诗和远方的时候,能够多一份理直气壮。
你在炫耀诗和远方,父母却尚在苟且
比起他们说的诗和远方,我更喜欢你在我身旁.
“别让生活耗尽了你的耐心和向往 你还有诗和远方 排骨和汤 虾和蟹黄 火锅和蘸酱 烤鸭和涮牛羊 咖啡和焦糖 饼干和牛奶棒 炸鸡和打卤囊 虾仁和虾饺皇 桂花糕和海棠” 米饭
那时你正值芳华,笑靥如花,我许下花前月下.那年你轻拈梅花.四海为家.我伴你浪迹天涯.那次你眉黛轻皱,伤心为他,我允诺带你回家.那天你说,你去爱别人吧.我沉默.五年之后.你若为嫁,我亦未娶.我们就结婚吧.
最后我也丢了诗和梦想.放弃了残存的骄傲.独自一人流浪远方.
【迟暮】.究竟要多久才能回到暮色里.数清那些数字.从一到四十四.驼铃声越过沙丘.我的玻璃瓶里装了一抔故乡的土.枯瘦指间的缝隙里.流不走光阴流不走时间.紧紧攥住的是虚无.也是所有.前一秒盛开的.下一秒就凋零.信誓旦旦说着永不坠落.下一刻 黑夜就来临.我站在夕阳的余晖中.走进迟暮的陷阱.
你的心酸,不需要世人皆知.
你如水 心止.葬剑焚诗;材米油盐
清风不知君之意,绫络飘雪乃为卿.
长大的我们对于父母给予我们的关爱少的可怜,当然这并不全部是我们的问题,并不全部是由我们造成的。
大学毕业的我们,为了所谓的梦想,远离家乡前往大城市,固执倔强的认为只有在大城市里我们才能找到认为一份还算不错的工作,父母却想让我们留在家乡工作,这样父母认为我们可以随时陪伴着他们,但是我们却不认为,留在家乡工作意味着薪资要比预期少一到二倍的薪资,所以还是坚定的选择自己的想法逃离家乡,奔赴北上广。
那么我们奔赴在大城市有一份还算不错的工作的时候,我们能有多少的时间来陪伴父母呢?这些时间足够陪伴我们父母吗?
可是如果我们离开大城市返回自己故乡的时候,我们有能拿什么经济收入来支付父母年老时的养老呢?
相信很多90后都会说:“我会十分努力的工作,赚足够多的钱,等到他们老了,我就给他们钱。”现在大部分90后都对自己的未来抱有十分美好的期待,可事实上是我们大部分90后每天早上起床之后,连早饭都顾不上,就要去挤公交,因为迟到了这个月的全勤奖就没有了,现在我们不得不面临的问题就是,工资除去每个月的房租所剩无几,现在我们就是没钱。
当然,或许我们以后会好起来,工资也许会成倍的增长,这样我们或许可以看起来可以支撑起父母的养老问题了,高昂的手术费用,也可以在我们获取成功之后迎刃而解,没时间陪伴父母,也可以请保姆来照顾。
可是别忘了,梦想和现实并不成正比,我们到那个时候可能也早已成家立业,孩子的学费,房贷车贷也会一个个的砸在你的头上。
是抛弃工作回家乡陪伴父母?还是继续留在大城市拼搏?无从得知,我们在工作与父母的养老问题上进退两难。
在父母的养老问题上,我们好像没办法解决,因为看起来太难了,让人绝望。
可是我们却不得不承担起来这个担子,因为我们没有退路可退。
当然写了这么多,我不是在危言耸听,也不是在抱怨什么,而是这个问题确实是实实在在存在的问题,我们不得不直面这个问题。
虽然这个问题看起来很复杂,但是往往复杂的问题解决起来最简单,要不然我们回家乡陪父母,要不然拿出全身力气玩命赚钱,我们别无选择。
个人认为这个观点哗众取宠的意味更大,没什么实际意义。我一直觉得我国有些媒体真的是像极了那些特别爱管闲事的左邻右舍,你家里花了多少钱,花哪了,给谁花了,都要符合他们心目中预设的标准,否则他们就会从这个“不合理的消费”出发,给你全家都脑补出一个悲惨可鄙的剧本来。作为媒体,他们似乎默认我国绝大多数老百姓都是些没见识的可怜虫。
现在很多媒体报道的都非常的片面,观点也非常的狭隘,在他们的眼里,如果收入不高,那一定是生活得“苟且”,绝不会是俭朴而安然;他们的子女如果出门旅游,一定是为了“炫耀”;做父母的如果节省些钱支持孩子出去旅游,那必是受了子女的压榨,怎么可能是愉快地支持的呢?我父母从事的都是那种听起来受尊敬,实际收入不高的工作。我小的时候家里的经济就是勉强收支平衡,“所有钱都用来吃啦”。
就算是经济条件没有达到富裕的水平,我的父母也非常支持我出去旅游,甚至可以说是狂热。他们是真的可以把家里的所有存款都搬出来旅游,而且会去消费那些看起来绝对超纲的旅游项目。(同学们我强调一下,没有说他们这种消费观正确,这是他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理想做的选择,我相信他们掌控生活的能力,如此而已。)比如我中学的时候,他们竟然拿家里一半的存款给我报了一个去美国的夏令营。我当时彻底被震惊了,但我父母很淡定。
因为知道家里不富裕,所以在有机会可以领略这个世界的时候,就会更加珍惜这个机会,我本人不算是很热衷出门的类型,读大学期间在我父母的鼓励(撺掇)下也陆续跑了十来个国家。在这个过程中,我父母淡定地吃着单位食堂,穿着百把块的衣服,每天早上蹬着小电动车去赶单位的班车,然后每年打一笔钱给我,催促我再多出门去走走。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236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邓丽君将唐诗宋词唱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