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的凯撒大帝,看见那面如削瓜的卡西乌斯,偷偷摸摸的,神头鬼脑的,逡巡而去,便叹息说:
我愿在我面前盘旋的都是些胖子;头发梳得光光的,到夜晚睡得着觉的人,那个卡西乌斯有瘦削而恶狠的样子;他心眼儿太多了:这种人是危险的。

这是文学上有名的对胖子的歌颂。
和胖子在一起,好像是安全、软乎乎的,碰一下也不要紧;和瘦子在一起便有不同的感觉,看那瘦骨嶙峋的样子,好像是磕碰不得,如果碰上去,硬碰硬,彼此都不好受。
凯撒大帝的性命与事业,到头来败于卡西乌斯之手,这几句倒好像是有先见之明。
胖子大部分脾气好,这其间并无因果关系。
胖子之所以胖,一定是吃得饱睡得着之故。
胖子一定好吃,不好吃如何能“催肥”
胖子从来没有在床上辗转反侧的,纵然意欲胡思乱想也没有时间,头一着枕便鼾声大作了。所谓“心广体胖”,应该说,心广则万事不挂心头,则吃得饱,则睡得着,则体胖,同时脾气好。
胖子也有心眼窄的。
我就认识一位胖子,很胖的胖子,人皆以“胖子”呼之,他虽不正式承认。但有时一呼即应,显然是默认的。
“胖子”的称呼并不是侮辱的性质,多少带有一点亲热微加一点调侃的意味。我们对盲者不好称之为瞎子,对跛者不好称之为“瘸子”,对瘦者不好称之为“排骨”,唯独对胖子则不妨直截了当地称之为胖子,普通的胖子均不以胖为忤。
有一天我和我的很胖的胖子朋友说:“你的照片有商业价值,可以作广告用。”
他说:“给什么东西做广告呢 ”我说:“婴儿自己药片。”他怫然色变,从此很少理我。
年事渐长的人,工作日繁,而运动愈少,于是身体上便开始囤积脂肪,而腹部自然地要渐渐呈锅形。
腰带上针孔要嫌其不敷用。终日鼓腹而游,才一走动便气咻咻。
然对于这样的人我渐渐地抱有同情了。
一个人随身永远携带着一二十斤板油,负担当然不小,天热时要融化,天冷时怕凝冻,实在很苦,若遇上饥荒的年头,当然是瘦子先饿死,胖子身上的脂肪可以发挥驼峰的作用慢慢地消受,不过正常的人也未必就有这种饥荒心理。
胖瘦与妍媸有关,尤其是女人们一到中年便要发福,最需要加以调理,或用饿饭法,尽量少吃,或用压缩法,用钢条橡皮制成的腰箍,加以坚韧的绳子细细地绷捆,仿佛做素火腿的方法,硬把浮膘压紧,有人满地打滚,翻筋斗,竖蜻蜓,虾米弯腰,鲤鱼打挺,企求减削一点体重。
男人们比较放肆一些,传统的看法还以为胖不是毛病。
《世说新语》记载的王羲之坦腹东床的故事,虽未说明王逸少的腹围尺码,我想凡是值得一坦的肚子大概不会太小,总不会是稀松干瘪的。
听说南部有报纸副刊记载我买皮带系腰的故事,颇劳一些友人以此见询。
在台湾买皮带确是相当困难。我在原有皮带长度不敷应用的时候想再买一根颇不易得,不知道是否由于这地方太阳晒得太凶,体内水分发挥太快的缘故,本地的胖子似乎比较少见。
我尚不够跻身于胖子之林。
但因为我向不会作诗,“饭颗山头遇杜甫”的情形是绝不会有的,而且周伯仁“清虚日来滓秽日去”的功夫也还没有做到,所以竟为一根皮带感到困惑,到时确有其事。不过情形尚不能算为恶劣。
像妥尔斯塔夫那样,自从青春以后就没有看见过自己的脚趾,一跌倒就需要起重机,我一向是引为鉴戒的。
父亲写的散文诗父亲的散文诗的歌词散文诗精选朱自清散文~~
【相识是缘,感恩遇见】父亲的散文诗的歌词散文诗精选朱自清散文
为什么大家总觉得胖的人性格很好?
俗话说心宽体胖,胖的人真的性格会普遍比较温顺。因为体格肥胖的人通常性格外向、善与人相处,做事大大咧咧。但是他们如果撒起谎来,别人也很容易“中招”。
自古以来,胖子的面相都给人一种很有福气的感觉,微胖的人看上去很圆润,深受大众喜欢。而且胖的人有一定心理自卑感,他对任何事的看法比一般的人不一样.自己总觉得所有的事找到自己,是上天对自己莫大的关怀,会尽最大努力做好没一件事。
老舍的身世
老舍出生在一普通家庭。
1899年老舍生于北京。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战争中。全家靠母亲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生活。
7岁入塾,后转读小学。“五四”时期开始新文学创作。1924年去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先后创作《老张的哲学》、《赵子日》、《二马》等长篇小说。
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0年回国,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任教,此间创作《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月牙儿》等长短篇小说。1937年《骆驼祥子》问世。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从事抗战文学运动。此间创作长篇小说《四世同堂》。
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底回国。历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及书记处书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政协常委等职,创作了话剧《龙须沟》、《西望长安》、《茶馆》、小说《正红旗下》等。
扩展资料:
老舍的亲属:
1、胡絜青
胡絜青(1905年12月23日——2001年5月21日),满族正红旗人,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的夫人。193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自幼酷爱文艺,嗜绘画书法。
曾受著名画家汪采白(汪礼祁)、杨仲子、孙诵昭影响,解放后专业从事绘画。画风得齐白石真传,师法自然,刻意求新,曾向于非闇等老画家求教,花卉、翎毛、草虫等写意于工笔时得佳作。
逐渐形成个人风格,尤擅长画松、菊、梅。历届全国画展、书展均有作品展出,并多次获奖。
2、舒立
舒立的父亲是著名文学家老舍,满族正红旗人。母亲叫胡絜清,是满族正红旗人,193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1958年受聘于北京中国画院,为一级美术师。
历任中国画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美协会员、中国书协会员、满族书画研究会会长、北京文联顾问、中国画研究会顾问、北京中国花鸟画研究会顾问等。
3、舒乙
舒乙,1935年生于青岛,北京人,满族,中国著名文学家舒庆春(老舍)之子。1954年9月留学苏联,历任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产化工研究所实习员。
北京光华木材厂科研室主任、科长、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常务副馆长、馆长,研究馆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市第七、八、九届政协委员,全国第九届政协委员。
担任中国博物馆学会副会长、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市民族联谊会副会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是中国老舍研究会顾问。1992年,散文集《老舍的爱好和关坎》获满族文学奖。
——老舍
交际中的语言艺术
交际中的语言艺术
在交际活动中,语言的表达作用,集中体现在语言活动的整个过程中。从某种意义上讲,交际过程,实际上就是人们的心理活动过程。说和写,听和看,既是语言沟通情境的行为,又是人们相互间心理活动的反映,是人们的心理构成的重要成分这是由于人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是借助于面部表情、动作姿态、语言和语调的参与交际和沟通来实现的。进行交际活动始终,可以充分展示交际者的语言心理。所以,在交际过程中,要重视言语交际的艺术。交际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既然是通过言语活动过程反映出来的,那么,言语对于展现交际心理过程就至关重要了。“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交际双方融合还是神离,成功还是不欢而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言语艺术。
1.言语得体
言语既是交际心理现象,展现交际心理过程,就必须做到说话得体,恰如其分。任何夸大其词,或是不看对象,词不达意,都会影响交际心理的展现,妨碍相互间的交流。
2、言语真诚
其实言语得体也是出于真诚,话说得恰到好处,不含虚假成分,能说不真吗?然而真诚还有它另外一面,那就是避免过于客套,过分地粉饰雕琢,失去心理的纯真自然。绕弯过多,礼仪过分,反而给人“见外”的感觉,显得不够坦诚。
3、言语委婉
语言的表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由于谈话的对象、目的和情境不同,语言表达方式也没有固定的模式。说话有时要直率,有时则要委婉,要视对象而定。直时不直,委婉时不委婉,同样达不到交际效果。
交际中的语言艺术 论文
你这篇中国知网也好,万方数据也好都有例子!甚至百度文库都有!
==================论文写作方法===========================
论文网上没有免费的,与其花人民币,还不如自己写,万一碰到骗人的,就不上算了。
写作论文的简单方法,首先大概确定自己的选题,然后在网上查找几份类似的文章,通读一遍,对这方面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
参照论文的格式,列出提纲,补充内容,实在不会,把这几份论文综合一下,从每篇论文上复制一部分,组成一篇新的文章!
然后把按自己的语言把每一部分换下句式或词,经过换词不换意的办法处理后,网上就查不到了,祝你顺利完成论文!
交际中的语言艺术有哪些书
卡耐基系列书籍《演讲与口才》、《人性的弱点》、《卡耐基写给女人的书》
交际中的语言艺术会带来什么影响
其实,所谓的语言艺术就是你大脑思维模式的一种反应,不要追求可以的说话,重要的是思维方式,
交际中的语言艺术,活动设计怎么搞
请问,交际中的语言艺术是活动主题吗?活动设计是设计流程还是设计展示的物料还是现场活动布置?问题没有问清楚,大家也不知道怎么帮你,能不能帮你
什么是交际中的语言艺术的课题内容?
一、内容:
语言是交际中的语言艺术的课题内容。因为人际交往也称人际沟通,指个体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或肢体动作、表情等表达手段将某种信息传递给其他个体的过程。
人际交往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的前提。 没有人际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网络关系以及人们所担当的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社会就不成其为社会,发展也无从谈起。
人际交往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我们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贯穿生命的始终。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青少年社会化的起点,是将来在社会立足的生存需要,也是为社会做贡献的本领。
在我们的交往活动中,有时候两方面的评价会有一定的差距,不少人会因此而产生烦恼。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调节两方面的评价,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正确的自我认识,有助于我们找到自己的社会位置,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
二、语言艺术的基本介绍:
语言是人类敞开心扉的交流形式;是人类搭架心灵桥梁的快捷方式;是人类情感交集的抒发模式;是人类释放悲喜的表达公式。如何淋漓尽致、唯美完善地运用语言这门深奥的哲学,是一种深内涵、高层次的学问。语言是一门艺术。
语言艺术褒贬皆纳:金玉良言、谗言、忠言、流言、美言、诽言、隐言、明言
于是乎,有很多人运用语言艺术完成着自己的追求。在商场上,他们运用语言艺术天马行空、所向披靡;在情场上,他们运用语言艺术无坚不摧、心想事成。
然而,人性最大的弱点其实就是看不到自己的弱点。
因此,形形 *** 的人在掌握发挥语言艺术之同时,亦将自身的优点或弱点 *** 裸地呈现于他人的面前了。
求论文交际中语言艺术3000字
由于汉英文化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传统和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语言习惯等都有很大的差别,许多日常行为在两种语言的交际活动中也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本文旨在通过对比分析汉英文化中褒奖行为的异同点及常见的语用失误,使大家进一步了解语言只有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及语境中被正确使用,才能体现出它们的交际价值,这对我们的日常交际、英语教学及语言研究有极大的启示和帮助。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汉英文化差异 褒奖语及应答 语用失误
一、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它既反映文化,也受文化的影响。语言使用除了受到结构规则,即语音、词汇、语法等的制约,还会受到使用规则的制约,这儿的使用规则即指语言所属的社会文化,社会文化决定语言使用是否得体。由于文化的迁移,外语学习者常常会将自己的文化模式套入新的语言文化中,而“文化既有其统一性、延续性和共有性,又有其差异性和变化性。”(胡文仲,1985)
褒奖行为这种社会现象存在于每个社会群体,存在于各种不同的语言文化中,不同层面、不同程度地反映着人们的交际活动,它不仅可以缩短交际者之间的距离,而且可以联络感情,巩固和加强交际者之间的团结,起到社会润滑油的作用。美国语言学家Pomerantz指出,褒奖语是一种支撑性行为(supportive action),也是一种评价性行为(asses *** ent action),也就是说,称赞语不仅有称赞的性质,也有评价的性质。下面让我们来探讨一下汉英文化在褒奖这一言语行为上的相似点及文化差异,并对由此产生的语用失误作一分析,这样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在跨汉英文化交际时如何恰如其分地称赞对方并知道怎样对对方的称赞做出正确得体的语言回应,这对我们的日常交际、英语教学及语言研究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汉英文化中褒奖行为的相似点
1.注重礼貌待人
言语交际中所体现的礼貌程度,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在人际交往中,人们极为重视谦虚、恭敬的态度和礼貌的语言。
英语文化中也充分体现了对言语行为中礼貌原则的体现。利奇(Leech ,1983)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语用学和人际交往中修辞的角度,对交际活动中的礼貌原则进行了新的归纳和分类,即由得体准则(tact maxim)、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谦虚准则(modesty maxim)、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和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等六个准则构成。
后来的一些东西方学者相继从不同角度对言语交际中的礼貌现象进行了探讨,使礼貌成为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礼貌原则反映到行为中,在称赞、感谢等表达上,汉语和英语存在着不少相似之处。如,
(1) 你做的饭真好吃。
(2) Thank you for your help.
2. 提倡谦虚态度
一般认为谦虚是中国文化所具有的美德,但是,在英语文化中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在汉语的谦虚表达中,对于来自对方的称赞和评价,一般不采用全面赞同的应答,而采取“缩小规模”来表示同意的策略。如,
(1) 甲:你刚才唱歌唱得真好听。
乙:是吗?不过我觉得我没大放开。
(2) A: You have a nice one-room apartment.
B: Yes. The rent is expensive. It is a burden.
说话人通过赞同、认可来称赞对方的行为,听话人通过谦虚、礼貌的态度来应答,从而创造出“和”的气氛,这是汉英语言在会话中的典型表现。褒奖行为带上了社交礼节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维持了人们之间的圆满关系。
3.讲究协调和谐
很多东方国家包括中国有史以来在社会结构上一直是家族式的,形成一种聚合模式,其特点是从众意识较强,不想突出个人,注重与他人“和为贵”。我们不难发现在学校里,有些说话讲究艺术性的老师批评学生时很讲策略,如你的文章写得很好,要是字再漂亮些就更棒了。老师把批评书法和称赞文章结合起来,减弱了批评的味道,学生容易接受,对维护和谐的师生关系起到了良好作用。中国有以“和”为轴心的文化,中国人常常无意识地、微妙地运用这种“和”文化来相互理解,彼此达到和谐的关系。
英语国家大都是异族混居的国家,成为一种离散模式,其特征表现为相互疏远,讲究个体独处。不过,他们的社会也并非没有在“协调”上下功夫。西方语言哲学家及语用学家格赖斯(Grice)在1968年就提出了会话所需要的四个协调原则:(1)说直话,不要说没有十分把握的话;(2)掌握信息数量,不要给予超出所需的信息;(3)说有关内容的话,不要离题;(4)说话要明快、简洁、条理清楚。这四个原则被认为是语言交际的一般会话原则。
三、汉英文化中褒奖行为的差异
1.褒奖方式的差异
一个美国学生和一个中国学生应邀去日本朋友家做客,虽然过后中国学生对美国学生说日本饭菜并不迎合他的口味,但在吃饭及做客后告别时,他却一直不停地在主人面前说饭菜如何地美味可口。美国学生觉得中国学生说了假话,让人听上去很虚伪。他认为如果是自己的话,他会说一些感谢的话,但同时也会率直地指出饭菜不合口味。对此,中国学生的解释是说饭菜可口是感谢的一种表达,并不是虚伪的恭维。
英语文化中,人们习惯把对对方的敬佩和感激用不同的言语行为表现出来,假使要称赞他们,也是采用评论性的、限制性的,而且是高姿态的称赞方式;而中国人面对同一对象时,其称赞、感谢的言辞是不带评价的、全面肯定的、低姿态的,往往被西方人看成过分谦虚了,是虚情假意、恭维奉承的表现。
2.褒奖范围的差异及不同观念
汉英文化中不同的传统和价值观念导致了褒奖范围的差异,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下,宗教信仰、收入、年龄等都是需要避讳的话题,如我们对此类问题进行称赞会使话题陷入尴尬境地,影响双方的进一步交流。和英语中的褒奖话语相对比,汉语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褒奖语涉及到对对方性格、内在品德及精神的赞美和钦佩,如常可以听到以下的寒暄语。
(1) 你脾气真好,对孩子这么有耐心。
(2) 你起得总这么早!
(3) 你学习真努力!
传统和价值观念的不同还体现在对于同一褒奖点人们的不同观念。一种文化普遍认可或认为是具有价值的行为,在另一种文化中却得不到承认,或加以摈弃;一种文化认为是文明的、适宜的言语,在另一种文化中却被认为是落后的、无礼的行为。让我们对以下几个方面的话题进行探讨,对此会有比较深刻的理解。
①体重。这是一个在两种语言中出现频率都很高的话题。过去,中国人见面如果说对方“发福了”“胖了”是一种恭维,但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对健康及审美的需求,很多人反倒愿意听别人说自己“瘦了”,可我们仍不能否认,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说对方“发福了”“胖了”仍含有恭维对方生活条件优越的含义,而说对方“瘦了”一般情况下也表达了对其身体状况的关切;在英语文化中却没有这种含义,人们把体重超标看作是不健康的标志,所以说对方胖会被理解成暗指对方体质下降,而说对方“瘦了”毫无疑问是句恭维话,
②金钱。对中国人来说,称赞对方的家庭背景、经济状况是一种恭维,在很多情况下这种恭维还会带有羡慕的成分;在英语文化中则不然,人们更看重个人通过努力而得来的财富,这种观念在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的著作中得到了体现——“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
③友谊。汉英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人都重视友情,但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取向以情感为中心,认为朋友,特别是好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互讲义气,所以我们常常会听到“真够意思”“够哥们”“够义气”这样的恭维,这在英语文化中是听不到的。以英语文化为背景的人际关系取向以工作、志趣和活动为中心,朋友关系中仍然强调独立、自主和竞争,相互之间没有义务和责任。所以,一个人如果没有给他身处困境中的朋友提供帮助是很正常、无可厚非的。
④外貌。中国女性在公开场合或丈夫在场时受到异性对自己外貌的褒奖时,多数人会觉得不好意思,有时甚至会觉得不雅,有失体统;英语中人们对女性外貌、化妆和服装等的称赞是很普遍、很自然的,而且自由度很大,基本上不受年龄、地位、场合和熟识程度的限制。
⑤家庭成员。中国人倾向称赞对方的家庭成员,尤其是对方的孩子;英语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倾向家庭成员之间互相称赞。之所以存在这种差异是因为中国人家庭观念浓厚,认为家庭和个人是一体的,所以家庭成员之间互相称赞有“自我表扬”之嫌,而称赞对方的家人事实上就是在称赞听话者本人;而多数西方人自我观念意识强,这种独立性往往使他们对自己的家庭成员不吝赞美。如,
(1) 你女儿长得真漂亮!
(2) 这么短时间不见,你儿子长这么高了!
(3)(母亲对女儿) You look so lovely in your new dress!
(4)(丈夫对妻子)What a nice dinner you gave us!
相声中的语言艺术
主要是利用一词多意让另一个人表现误会的样子,从而达到目的。或一个人在说什么的时候故意夸大,另一个人再反驳,从而让观众感到搞笑。还有就是可以故意讲错话,让另一个人纠正,从而达到目的。
求研究性学习调查报告:交际中的语言艺术
您好,我看到您的问题很久没有人来回答,但是问题过期无人回答会被扣分的并且你的悬赏分也会被没收!所以我给你提几条建议:
一,你可以选择在正确的分类下去提问,这样知道你问题答案的人才会多一些,回答的人也会多些。
二,您可以到与您问题相关专业网站论坛里去看看,那里聚集了许多专业人才,一定可以为你解决问题的。
三,你可以向你的网上好友问友打听,他们会更加真诚热心为你寻找答案的,甚至可以到相关网站直接搜索.
四,网上很多专业论坛以及知识平台,上面也有很多资料,我遇到专业性的问题总是上论坛求解决办法的。
五,将你的问题问的细一些,清楚一些!让人更加容易看懂明白是什么意思!
谢谢采纳我的建议! !
大学生交往中的语言艺术
一、语言不当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在大学校园内有很多人际矛盾起于语言冲突,是因为彼此之间语言沟通中出现不当、或不礼貌、不文明而引起的。大家觉得是同学,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讽刺、嘲笑、甚至谩骂,很少顾及他人的感受。有的同学得到别人的帮助,吝啬说一声“谢谢!”,帮助者觉得很失落,怀疑自己的付出是否值得。其实“谢谢”二字,不只是表明你对得到的帮助存有感激心理,更是一种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感情润滑,使同学之间的关系通过语言增进交往的愉悦,表明了一种生活态度。宁波理工学院新闻学院副教授何镇飚到台湾去讲过课,他的感受是台湾学生很懂礼貌。他在台湾上课时,刚说完“各位同学早上好!”台下就会齐刷刷的回应“何老师早上好!”他说这样的回应在很多地方讲课都不曾遇到过。台湾的学生“请、谢谢、对不起”三句话常常挂在嘴边。要求同学帮忙做事,都带“请”字。
我们有不少学生自己不用请字,别人对他使用,他还会觉得生分了,同学之间太客气显得虚伪。有一次听一位学生当我面打电话,要对方做好几件事情,听听都挺麻烦,自始至终没有说过一个谢字。我很奇怪,后来知道他们正在谈恋爱。这也不对,即使真成了一家人要不要说谢谢呢?
台湾学者认为台湾学生讲礼貌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也是积极生活教育的结果。对于人际交往的语言教育,不仅学校重视,家长也相当重视。他还举了一个例子,在一个家庭里,爸爸说:“小明,把筷子拿来。”孩子就会认真地纠正:“爸爸不乖,没说清。” 做爸爸的会很当回事,认真地再说一遍:“小明,请把筷子拿来。”
我2007年参加一个国际研讨会,接触到的台湾学者发言选择的语言都很客观,不是咄咄逼人,即使不认同你的看法,他提出不同观点,都会用一种很委婉的方式。我们的学者就不一样,复旦的一位教授为一点小事严厉斥责饭店的一位年轻女孩素质差。
我们的家庭注意力主要放在孩子的学习上,成绩上,对语言礼貌,不少家庭基本不是很在意。这方面需要在大学来补课,比从小培养显得难度大,一个已是个人的习惯,一个还要时时提醒自己,告诫自己,应该怎么说。
二、语言不当会造成严重后果
俗话说:一句话可以说得人笑,一句话可以气得人跳。人际交往中的语言要遵循说话的基本要求:应该说的、禁止说的、可以说的。应该说的必须说:如文明礼貌用语等。禁止说的不能说:否定语、蔑视语(你懂什么?)、烦躁语、斗气语(我就这样,你能怎么的?)等。可以说的尽管说。在某种场合或情况下,说不应该说的烦躁语,发生恶性事件,最典型的如发生在我驻外莫桑比克使馆的唐健生事件。
案件发生在27年前,在这起案件中,我国9名外交人员惨死在枪口下,而凶手就是大使馆翻译唐健生。这起惨案发生后,中央有关领导立即指示外交部采取紧急措施,速派专机把凶手押回国内交公安部门依法处理。1982年8月8日,北京市公安局预审处正式接手此案。事情的起因却很简单:1982年6月,唐健生陪同另外一位患了急病的翻译去莫桑比克医院看病,由于医生不在,唐健生很着急地想上司李某请示该怎么办。李某回答:“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唐健生认为他态度不好,两人在电话中发生争吵。从医院回来后,唐健生找使馆领导评理,与李某又发生争执,并在盛怒之下打了李某两个耳光。这种行为受到了领导批评,并要求他做检查。做了检查后,使馆领导和一些同事认为检查不够深刻,结果他被要求先回国,再做处理。唐健生认为处理不公,就借了手枪,把在这件事情上对他有微词的同时全部枪杀。
我认为这件惨案固然与唐健生自制力差、心理素质存在问题有联系,但主要就起源于一句话。李某的回答如果得体,富有人情味,惨案是可以不发生的。
在大学发生的许多事情常常也是双方沟通语言的不得当,大学生也要讲究语言艺术。
三、语言要文明、讲究艺术
语言文明首先表现在称呼上,称呼反映出人们之间心理关系的密切程度。恰当得体的称呼,使人能获得一种心理满足,使对方感到亲切,交往便有了良好的心理气氛;称呼不得体,往往会引起对方的不快甚至愤怒,使交往受阻或中断。所以,在交往过程中,要根据对方的年龄、身份、职业等具体情况及交往的场合、双方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决定。个别大学生向陌生人询问问题没有称呼,有时是不知如何称呼对方,有时是习惯所致。在校园对年长的一般称呼老师较合适。其他称呼容易产生尴尬。称呼认识的老师应该带姓,如王老师、张老师。许多学生认识不认识都称老师,有的老师对我讲过对这种称呼的反感。学生之间较为随便,但在女生之间有的昵称很不雅,如个别寝室表示亲热的称呼“小 *** ”。
称呼得体,沟通就能有效展开。根据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研究,语言信息的传播由三部分组成,其信息比例如下:措词占7%,语气占38%,态势占55%。其实,与人沟通专心聆听很重要,专心听才能听到讲话者的本意是什么,也是对讲话者的暗示性赞美。
在美国媒体使用词语是有禁忌的。诸如“残疾人”、“胖子”、“盲人”、“黑人”、“印第安人”一类的词语没人说,因为这些词语听起来是对别人的冒犯。称盲人是“弱视者”,胖子是“身体宽大者”,不能说穷人,只能说“财政弱势者”,不能说老人,只能说“在岁月顺序上排在前面的人”,对在垃圾车上工作的清洁工人也不能说清洁工,现在的名称是“卫生工程师”。我们没有如此多的禁忌,但用语的文明和规范却是必要的。大学生中不文明用语太多,基本的礼貌都没有了。
规定的10字文明用语 请、您好、对不起、谢谢、再见!在我们日常使用的频率并不高,特别是“请”字使用率最低。
有一位学者讲:“一个人的修养从他的语言中就能充分表现出来。”修养不仅是文化修养,也包括道德、胸襟、气度以及幽默感。台湾有一家特色餐馆很吸引人,服务人员的文化素质都比较高,说话幽默得体。一次梁实秋一家去用餐,享受了美味的菜品后,主食经多次催促还迟迟不上。梁实秋就问:“是不是水稻还没有收割?”,服务员回答:“还没有插秧呢!”大家哈哈一笑,问题幽默地被化解了。
当然有时幽默也要有分寸,现在所谓的一些流行艺术,在舞台上用调侃、骂人的方式娱乐大家,就是品位低俗,误导观众,因为它不符合人际沟通的基本规则。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226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何穗:每个人的童年,指向了每个人一生···
下一篇:
青涩不及当初,聚散不由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