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作者:吴家林
只有在精深的文化中,才会有大作品和大家的出现,社会文明才能整体地提高。
问题是当下这种鄙俗化的潮流,这种放肆的粗制滥造,这种充满谬误、以假乱真的伪文化,正在使我们的文化变得粗浅、轻薄、空洞、可笑、庸俗,甚至徒有虚名,一边有害公众的文化情怀和历史观,一边伤及中华文化的纯正及其传承。我相信,在这样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很难对自己文化心怀挚爱与虔敬。
——冯骥才
别再糟蹋我们的文化了
文 | 冯骥才
图 | 吴家林
我们必需正视:一种文化上自我糟蹋的潮流正在所向披靡。
我们悠久历史养育和积淀下来的文化精华,尤其那些最驰名、最响亮、最惹眼、最具影响的——从名城、名镇、名街、名人、名著,到名人死后的墓室和名著里出名的主人公,乃至列入国家名录的各类各种文化遗产等等,都在被浓妆艳抹,重新包装,甚至拆卸重组,再描龙画凤,披金戴银,挤眉弄眼,招摇于市。
那些在“城改”中残剩无多的历史街区,忽然被聪明地发现,它们竟是一种天赐的旅游资源。已经拆掉的无法复原,没拆的虽然不再拆了,但也难逃厄运——全被开发成商业风情街——实际上是风情商业街。
更糟糕的是被世人称作“最后的精神家园”的古村古镇,正在被“腾笼换鸟”,迁走原住民,然后大举招商,一个个被改造成各类商铺、旅店、农家乐、茶社和咖啡屋混成一团的“游客的天堂”;在这天堂里连一间见证历史的“博物馆”也没有,导游讲的故事传说不少是为吸引游人而编造的伪民间故事。
至于各种名人故居,大都是找来一些与其主人毫不相干的红木家具、老瓶老壶、文房四宝,三流字画,不伦不类地摆一摆,好歹布置个模样;没人拿名人的人当回事,只拿名人的名当回事。还有那种原本安慰心灵的寺庙,无一例外全成了世俗的闹市。至于种种文化遗产,更是这种热热闹闹重新“打造”的对象。其中的历史的内涵、文化的意蕴、本土气质和个中独特的精神跑到哪去了 没人管也没人问。
有人说旅游原本就是走马观花的快餐文化,用不着太认真。那么,就再看看我们影视中的历史文化吧。
我们的历史名人只要跑到银幕和荧屏上,不论明君重臣,还是才子佳人,大都多了一身好功夫,动不动大打出手,甚至背剑上房。他们好像都活在时光隧道里。虽然身着古装,发型和配带却像时尚名模;没有切确的朝代与地域,一切衣食住行的道具、物品和礼俗全是胡编乱造;有个老样子就行,或者愈怪愈好,历史在这里只是借用一下的名义,一个空袋子,任什么乱七八糟、炫人耳目的东西都往里边塞。
一边是真实的历史被抽空内涵,只留下躯壳,再滥加改造;一边是荒诞不经和无中生有的伪造——这便是当今国人眼中的历史文化。
经过这样的粗鄙化的打造,在人们眼里,古村古镇无非是些年久失修的老房子,名人故居不过是名人在世时住过的几间屋子,庙宇都是烧香叩头却不知灵验不灵验的地方,历史上的人物全有几招花拳绣腿,全离不开男欢女爱,全不正经;没有庄重感、神圣感、厚重感、甚至美感。我们不是把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挂在嘴边吗 如今国人从哪里能够感知这种博大精深 只能去一座城市才有一个的博物馆吗
文化不精不深,怎样可能“做大做强” 真正强大的文化一定又精又深。比如唐诗宋词、维也纳的音乐、俄罗斯文学和美国电影。只有在精深的文化中,才会有大作品和大家的出现,社会文明才能整体地提高。
问题是当下这种鄙俗化的潮流,这种放肆的粗制滥造,这种充满谬误、以假乱真的伪文化,正在使我们的文化变得粗浅、轻薄、空洞、可笑、庸俗,甚至徒有虚名,一边有害公众的文化情怀和历史观,一边伤及中华文化的纯正及其传承。我相信,在这样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很难对自己文化心怀挚爱与虔敬。
如果我们不再深爱和敬重自己的文化,再伟大的文化不也要名存实亡 到底什么动机与力量使这种潮流正在变本加厉 我想应当一句话戳穿,即以文化谋利。为了赚钱发财,为了GDP。
任何事物进入市场,就不免受到市场规律的制约,不免依照消费需求和商业利益调整自己。但调整是科学调整,不能扭曲甚至破坏自己去换取经济利益,就像自然资源的开发不能破坏生态。
文化更具特殊性。因为文化的最重要的社会功能是精神功能。它直接影响着社会文明与全民素质。不能为了畅销、热销、票房、上座率和收视率成倍增长,为了市场人气攀升,为了利润的最大化和“疯狂的GDP”,而放弃文化固有的精神的准则。即文明的、知识的、道德的、真善美的准则。这准则也是文化的尊严,这尊严一旦被践踏被玷污,文化也失去它存在的意义。因为被糟蹋的文化反过来一定还会糟蹋人的精神。
由此说,问题真正的要害——不是拿文化赚钱,而是糟蹋文化来赚钱。还有比这样赚钱更无知、更野蛮吗
当社会文明素质上升时,愈美好的东西愈有市场;当社会文明素质低下时,愈鄙俗的东西愈有市场。为什么我们为赢得市场和收视率就去迁就低俗,甚至不惜糟蹋我们的文化
我们是否听到我们的文化正在呼叫:不要糟蹋自己的文化了!
任何有文化良心的人,都不能回避这个声音。
父亲写的散文诗父亲的散文诗的歌词散文诗精选朱自清散文~~
【相识是缘,感恩遇见】父亲的散文诗的歌词散文诗精选朱自清散文
英国留学日记 留学英国感受冯骥才先生的风采 正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本科留学的中国学子张同学,因伦敦政经中国发展社团和母爱桥慈善机构合作举办的?中国文化遗产的困境与对应?讲座,有幸见到了冯骥才先生,由此写下本文,与君共勉。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冯骥才先生的身份首先是作家、文学家,《挑山工》、《珍珠鸟》等作品是属于我们学生时代的共同记忆。
近些年来,面对中国城市的?千城一面?以及文化遗产的?非正常死亡?,他痛斥这种因政绩的诉求和资本的狂想而衍生的文化市场化现象,继而将更多的心血倾注于城市保护以及抢救中国的文化遗产当中。
自学生启蒙时代起,我曾经陆续拜读过冯老的《义和拳》、《神鞭》以及《三寸金莲》等作品。
对我而言,他在文学创作中追求的始终是心灵的自由,从形象化的感受到认知,是无比纯粹的。
这次能够有机会去感受冯老的风采,要非常感谢伦敦政经中国发展社团和母爱桥慈善机构合作举办的?中国文化遗产的困境与对应?讲座。
演讲当天,会场座无虚席,许多观众更是从其他城市特意赶来,着实可见冯老在海外华人中的威望以及对于我们这一代学生的影响力。
寄寓理想
冯老的演讲内容涵盖了寄寓他文化理想的各个领域。在谈到文学的力量时,他强调了文学对社会,时代以及真实记录历史的责任。
对于文化的本质,他则用平和朴实的语言从身边的小事去挖掘深刻的含义,他认为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以及国家价值的核心内涵,这应当成为一种社会共识。
在过去三十年中,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为中国的城镇面貌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多年来冯老痛斥的?千城一面?,还是不可阻遏地入侵了我们的家园。在演讲中,冯老说自己是一个保护文化遗产的失败者。
1994年,闻听天津老城即将改造,他推动?旧城文化采风?,聚集了大批历史学家、建筑学家、民俗学家,由他亲自带队,去做 ?地毯式考察?。
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做了张详尽的?老城地图?。其间,冯老屡次撰文疾呼,阐述老城的文化价值,想拖慢改造的脚步。
但最终,推土机如期而至,处处断垣残壁,古宅被夷为平地。此后,他又无数次地感受到了这种?政绩的诉求和资本的狂想?。
值得庆幸的是,由冯老牵头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已经取得了更大的成功,发现、整理并保护了数以万计的文化遗产。
但冯老也以意识到, 作为一个不断用脚步来实践理想的行动知识分子,他始终无法阻挡城镇化的浪潮。他能做的,是趁民间文化尚未消亡,进行调查和存录,留给后世的人,让他们了解中国文化的点点滴滴。
冀望后辈
演讲最后的问答环节也体现了海外学生群体对于中国文化遗产的关注,既有关于文化的核心价值的议题,也有其对中国未来发展作用的思考,冯老都一一做了深刻的回应。
最后,我以北京梁林故居遭受?维修性拆除?为例,向冯老请教了关于目前我国有形文化遗产(建筑)遇到的一些障碍,以及作为一个在西方学习城市规划的学生,我能够为保护中国文化遗产做些什么。
冯老则表示他非常希望我能够和一群志同道合的规划学生,一起做一张北京名人故居地图,将需要保护的有形文化遗产圈点出来。
如果可以实现,他愿意将这张地图广泛推广,相信这会为保护北京的文化遗产做出非常可观的贡献。对我而言,这是一个规划人应当承担的责任,我责无旁贷,也请大家拭目以待。
最好的假花像真花,最好的真花像假花。《伦敦生活》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冯骥才的语录36条,欢迎参考。
1、运动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路程内看你跑了多少时间;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
2、残酷的人生与社会教给我的是:永远再不单纯,永远再不要做违心的事。宁肯为真心付出沉重的代价,也不要为违心付出悲惨的代价。
3、人的耳朵不是听天体而是听取俗世的,所以人们说茫茫宇宙,寥廓无声。
4、人命运的好坏不能看一时,可得走着瞧。
5、我尝过苦苦期待的滋味,从深深的黑夜到千里以外的黎明。
6、人生的力量全是对手给的,那就是要把对手的压力吸入自己的骨头里。强者之力最主要的是承受力。只有在匪夷所思的承受中才会感到自己属于强者。《苦夏》
7、在这里,时光不是分毫不消逝的吗?植物死了,把它的生命存在种子里。诗人离去,把他的生命留存在诗句里。《时光》
8、我们的爱没有物质土壤,幻想的'种子连幻想也结不出来了。《书桌》
9、有时喜欢自我封闭,喜欢设防,垒一道围墙躲在里面,便有一种安宁、稳妥、清净,可以自享。可是反过来,人又不能总守在里面,与孤单为伴,又希望别人进来,看见自己心中一些别人所不知道的十分珍贵的东西,人在这种时候特别美好。这种心灵之扉悄悄打开的意境是非常美的。《期待》
10、人很矛盾,有的时候喜欢自我封闭,喜欢设防,垒一道围墙,躲在里面,便有一种安宁,稳妥,清净,可以自享。可是反过来,人又不能守在里面,与孤独为伴,又希望别人进来,看见自己心中一些别人所不知道得十分珍贵的东西——人在这个时候特别美好。这种心灵之扉悄悄打开的意境是非常美好的。《期待》
11、津门胜地,能人如林,此间出了两位卖茶汤的高手,把这种稀松平常的街头小吃,干得远近闻名。《俗世奇人》
12、念书得信书。他连念书的人能耐还是不念书的人能耐都弄不清,那还会有念书的心思?《俗世奇人》
13、被迫的结果不一定很糟糕。《拉丁区,我们那条小街》
14、被人指出丑陋之处的滋味并不好受。《中国人丑陋吗?》
15、我尝过苦苦期待的滋味,从深深的黑夜到千里以外的黎明。《久待》
16、人命运的好坏不能看一时,可得走着瞧。《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17、如果你真的爱一个人(或一个国家与民族),一定不只是爱他的优点,而是爱他的全部。《阿列克和他的乡村别墅》
18、无论是鲁迅还是柏杨先生对国民虐根性的批评,都不能平心静气待之。是他们所言荒谬,还揭疤揭的太狠?不狠不痛,焉能触动。
19、人的耳朵不是听天体而是听取俗世的,所以人们说茫茫宇宙,寥廓无声。《天籁》
20、时间对生命用减法,对生命创造的却用加法。《灵魂的巢》
21、历史有些顽疾会发作,必需不断吃药才能制止。《人类发明机器屠杀自己》
22、任何旅游者都有同样一种心理,希望自己能碰到和发现一些意料之外、新奇特殊的事情,这比向导指着一座举世皆知的纪念碑,向你诉说它的历史有趣得多。《伦敦生活》
23、店主是位老人,西服的款式很老,甚至有些破旧,胸前摇晃的一条怀表链已有些发黑;然而他的气质却十分儒雅,人瘦体弱,动作迟缓,一双蓝色的眼睛柔和而空蒙。他在店中,与他的古董完全风格一致,融为一体,好像他是从某一幅画中走下来的,或者退一步,又回到那个残缺和鎏金的镜框中去。《拉丁区,我们那条小街》
24、苦,原是生活中的蜜。人生的一切收获都压在这沉甸甸的苦字下边。《苦夏》
25、刷子李看着曹小三发怔发傻的模样,笑道: "你以为人家的名气全是虚的?那你是在骗自己。好好学本事吧!"曹小三学徒头一天,见到听到学到的,恐怕别人一辈子也未必准明白呢!《俗世奇人》
26、贫富不是文明的标准。《中国人丑陋吗》
27、写完了这一组小说,便对此类文本的小说拱手告别。狡兔三窟,一窟必死;倘若再写,算我无能。 话到此处,已然兴尽。再无言之欲也。《俗世奇人》
28、"我真想回去看看!"——这是我遇到的许多华侨商人、店员、画家、大学教授们共同而迫切的心声。《伦敦生活》
29、起,承,转,合。这四个字恰恰就是四季的本质。起始如春,承续似夏,转变若秋,合拢为冬。合在一起,不正是地球生命完整的一轮?《苦夏》
30、追逐着凛冽溯风的尾巴,总是明媚的春光;所有冻凝的冰的核儿,都是一滴春天露珠。《逼来的春天》
31、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俗世奇人》
32、生活就是创造每一天。《日历》
33、在这个翻天覆地般伤感的旋律里,我真的很像被拉进无比深邃空洞的时光隧道里,数不清的往事迎头飞来,鱼贯地撞在我心上,直到最后把我掩埋起来,甚至一时找不到自己了。
34、天津拆城前,对于这座近六百年历史、蕴含深厚的老城文化没有任何记录,一旦沦为推土机的牺牲品,后人将永远不会知道自己故乡的笑与愁容。抢救,既刻不容缓,也义不容辞。我的文化保护就这样蓄意已久,一夜形成。行动也跟着开始了。
35、回望自己过去的时光。
36、我自己只能放弃个人艺术的或者是创造的欲望,来服从一个更大的时代性的欲望。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220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再不珍惜,我们就老了!
下一篇: 笑话十则,专治不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