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少年早知愁滋味

溪黄草 2023-07-27 07:27:55

这是如果你也听歌的第161期节目

“少年时,忧愁味 ”

2017年12月,我的朋友圈被“十八岁”刷屏。

90后正式宣告全部成年,00后粉墨登场。这是一场大规模的回忆录,牵扯着无数人对于少年时代的记忆。

年轻的时候总会被冠以“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头衔,长辈们觉得我们过于年轻,未曾好好感知这个世界,又从何谈起忧愁呢 只不过是为了假装成熟,而刻意忧愁罢了。但我想说,少年其实早就知道忧愁的滋味了。这种忧愁没有长辈们想象的厚重,却足以撼动当初年少时的三观。

|少年的忧愁,叫做孤独

是初探这个世界小小心翼翼,不知道怎么去适应,只能蜷缩自己,等待温暖。

|少年的忧愁,叫做迷茫

孤单的时候想要人陪,两个人久了又向往自由。兜兜转转,却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了。

|少年的忧愁,叫做不听劝

始终不相信长辈口中的“真言”,一门心思想往外跑。在外面的漂着的日子真的很苦,却忘记了如何回头。

|少年的忧愁,叫做不甘心

我们明白这一生或许终将平凡得过,却不甘心在平凡中的腐烂。

听听少年的忧愁声▽少年早知愁滋味

节 目 歌 单

孤独- 赵雷

梵高先生 - 李志

城市 - 梁晓雪

妈说 - 贰佰

阿刁 - 赵雷

文字| 泽南

编辑 | 啊橙

配图| LOFTER

想说什么,评论区见

少年不识愁滋味下一句是什么?

“少年不识愁滋味”下一句“新词强说愁”。诗句出自宋代辛弃疾的词作《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词文如下: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译文:

人年轻的时候不懂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道:“好凉爽的一个秋天啊!”

注释
1
强:勉强地,硬要。
2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3
欲说还休: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停止。

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南宋词人辛稼轩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此词通篇言愁,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全词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构思精巧,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此词构思巧妙,写少年时无愁“强说愁”和谙练世故后满怀是愁却又故意避而不谈,生动真切。此词上下片里的“愁”含义是不尽相同的。“强说”的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说的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在平易浅近的语句中,表现出作者内心深处的痛楚和矛盾,包含着深沉、忧郁、激愤的感情,说明辛词具有意境阔大,内容含量丰富的特色。

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意思是什么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解释:人年轻的时候不懂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诗词名称:《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本名:辛弃疾。别称:辛忠敏。字号: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所处时代:宋代。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出生时间:1140年5月28日。去世时间:1207年10月3日。主要作品:《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清平乐.村居》《送剑与傅岩叟》《满江红》《卜算子修竹翠罗寒》等。主要成就:豪放派词人的代表,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讨平起义,创设飞虎军。
我们为您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少年不识愁滋味”的详细介绍:
一、《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全文点此查看《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详细内容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二、注解
强: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休: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停止。
三、译文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人年轻的时候不懂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道:“好个凉爽的秋天呀!”
四、辛弃疾其他诗词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清平乐.村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鹧鸪天》、《青玉案元夕》。五、赏析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
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将上片“不知愁”的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词的下片,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
“欲说还休,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此词构思巧妙,写少年时无愁“强说愁”和谙练世故后满怀是愁却又故意避而不谈,生动真切。此词上下片里的“愁”含义是不尽相同的。“强说”的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说的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在平易浅近的语句中,表现出作者内心深处的痛楚和矛盾,包含着深沉、忧郁、激愤的感情,说明辛词具有意境阔大,内容含量丰富的特色。
六、背景
此词创作时间在公元1181年至1192年间,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他无心赏玩。眼看国是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相同朝代的诗歌
《曹将军》、《下瞿塘》、《滕王阁》、《儿馁嗔郎罢妻寒怨藁砧唐眉山诗也戏为笺之》、《题艾溪》、《废贡院为米廪过之值盘_》、《送客至灵谷》、《叹_词》、《题陈朝玉爱竹轩》、《酬春湖史履庸惠四皓图》。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详细信息

少年不知愁滋味,老来方知行路难。

出自: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原文:

有人辞官归故里,

有人星夜赶科场。

少年不知愁滋味,

老来方知行路难。

释义:

意思是,有人辞官归故里是因为看清了社会黑暗,愤然辞官,返回自然,

而有人漏夜赶科场说明了他对功名的急切渴望,与前面的行为形成对比。

年轻的时候不懂得世间有什么事情值得烦恼忧愁,

等到了老年才知道人生路上有太多的坎坷,要走过这一条人生路又有太多的艰难。

说明了人们对于功名利禄的不同看法。

?扩展资料:

吴敬梓(1701—1754年12月11日?[1]??),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汉族,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人。

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滁州全椒县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现存吴敬梓手写《兰亭序》中盖有印章:“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

幼即颖异,善记诵。稍长,补官学弟子员。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不善治生,性豪迈,不数年,旧产挥霍俱尽,时或至于绝粮。

雍正十三年(一七三五),巡抚赵国辚举以应“博学鸿词”,不赴(参加了学院,抚院及督院三级地方考试,因病未延试)。移家金陵,为文坛盟主。又集同志建先贤祠于雨花山麓,祀泰伯以下二百三十人。资不足,售所居屋以成之,家因益贫。

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客扬州,尤落拓纵酒。后卒于客中。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参考资料

-吴敬梓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210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