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想起“小悦悦事件”——《影响力》读书笔记之二

凌泉 2023-07-27 07:04:25

目光炯炯内心温暖的 , 加 ↑↑↑

2011年,广东佛山一个五金城里,2岁女童小悦悦不慎被一辆面包车撞倒并碾压,肇事车辆逃逸。随后有几人经过小悦悦身边,有的没发现她,有的看了一眼走开,随后又有一辆车再次在她身上碾压过去……监控显示,短短七、八分钟内,在她身边有十八个路人经过,无一伸手救助,后来一名拾荒阿姨施以援手。小悦悦不治。此事引发媒体广泛热议。

这件事国内外新闻都有报道,媒体口径一致:目击者冷漠、无情;中国人越来越自私自利、麻木不仁;一味追求物欲的城市里,人人变得铁石心肠……

在公司做新员工培训时,讲“职业生涯成功的关键点”,其中有一条是“ 身边的人和事”,曾用到小悦悦的案例。意思是说在职场上要 身边的人和事;在社会上、生活中,也不要做冷漠的大多数,要扪心自问:我,是不是会成为那个经过小悦悦身边而无动于衷的人

《影响力》中,作者阐述了“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稀缺”六个原理,以丰富的案例诠释了“影响力”在社会生活中是如何发生作用的。在“社会认同”这一章节中,作者记录了发生在60年代纽约的“吉诺维斯事件”。

一位名叫凯瑟琳·吉诺维斯的20多岁的姑娘深夜下班回家,在住所附近的街道上遭到杀害。记者发现,她的死并不是无声无息,一下子就死掉的。她遭受攻击的时间持续了很长时间,受了许多折磨,弄出了很大动静。袭击者攻击过程中被突然亮起的灯光打断了两次,两次凶手都回来重新跟上她,期间她大喊过“救命”,整个过程长达35分钟,最后她被杀害。“难以置信”的是,38名邻居从公寓的窗户里眼睁睁地看着,没有人动手打电话报警。直到女孩死后,才有个目击者报了警。

《纽约时报》和其他媒体同时跟进作了后续报道,都强调了当时找得出来的解释:目击者冷漠无情,漠不关心……读到这里,我想起“小悦悦事件”,当年美国媒体的反应跟小悦悦事件后媒体的声音并无二致。

这种社会现象引起了当时美国心理学教授的兴趣,他们根据社会心理学知识,提出了一种看起来最让人难以置信的解释:目击者没有报警,恰恰是因为当时有38个人在场。“没有人帮忙,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的旁观者。”

与小悦悦事件不同,路过小悦悦身边的人,并非同时出现在现场。

心理学家推测:在有大量其他旁观者在场时,旁观者对紧急情况伸出援手的可能性最低。原因一,周围有其他可以帮忙的人,单个人要承担的责任就减少了;原因二是建立在社会认同的原理之上,涉及多元无知效应。紧急情况乍看起来并不会显得十分紧急。

所以心理学家推理出一个结果“人越多越安全”的想法有可能是完全错误的。他们后来做的实验也说明了这点。“旁观群体没能帮忙,不是因为他们无情,而是因为他们不确定”。了解到这些,紧急事件的受害者可以极大地提高自己获得他人救助的概率。

道德谴责无济于事,只有科学研究才能给出解决方案。知道了“旁观者效应”,我们就应该努力避免成为它的牺牲品。今年四月份,北京颐和酒店发生单身女子遇袭事件之后,和菜头曾在他的 转载过一篇科谱文章《如何让别人出手救你》:

如果你是受害者。当紧急事件发生,你急需帮助时,你要克服不好意思的心理,勇敢地求救。你必须引起他人的注意,然后明确地告诉对方发生了什么情况;你要克服向众人求救的心理,从人群中指定一个人帮助你,并且明确告诉他应该做什么;如果可以,你要尽量降低他帮助你的成本和风险,消除他的顾虑。

这正是《影响力》一书中提到的观点和对策。

我们读书学习增长知识,无非是以防万一时可以学以致用。《影响力》这本社会心理学的书籍,通过大量的事实和案例告诉我们,遇到困境时只喊“救命”、呻吟、叹息或喊叫无济于事,“你要做比尝试吸引注意更多的事,你应当清楚地喊出你需要帮助……你的最佳策略就是减少不确定性,让周围人注意到你的状况,搞清楚自己的责任。”

说白了就是遇到困境,不要向吃瓜群众求救,要在人群中找一个人(比如我这种内心温暖目光炯炯看上去就比较温良人人畜无害的……呵),大哥大姐,求求你,我是谁我怎么了,你可以如此这般帮我……还记得大S和古天乐演的那部电影吗《保持通话》吗 大S饰演的妈妈就是通过手机与古天乐保持通话,最终获救的。

2岁的小悦悦没有能力做出求助的动作,相较 “吉诺维斯事件”, 周围路过的人倒也并非真的是见死不救,有的人可能真的没意识到、没看清那是个小孩,这很难说的清。但我们仍然要呼吁、更重要的是自己不做那个对身边的人和事漠不关心的路人甲或路人乙。

大街上被男人扯着头发,嘴里喊“我不认识他”的女人,真有可能是受害者;倒在地上的中老年男子,真有可能是突发脑溢血或心脏病……若了解了影响力的社会认同等原理,掌握并传播求助技巧,就会在遇到困境时自助及助人,甚至救人一命。

但愿这个社会不断向好,这些技巧没有人能用得上,天下太平。

《财富》杂志鼎力推荐的75本商业必读书之一,引述率高居当今社会心理学之冠。

作者:罗伯特·西奥迪尼博士,全球最知名说服术与影响力研究权威。分别于北卡罗来纳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取得博士与博士后学位,投入说服与顺从行为研究多年,目前是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

ABOUT ME

关于

简书签约作者,微博读书书评人,烘焙爱好者

现在某连锁企业任职

微信 : ID:

新书即将出版,感谢

查看读书笔记一

小悦悦事件的反思

这又是一起让人为之心惊肉跳的车祸,2岁的女童先后被冷血的面包车司机和小型货柜车司机碾压,给稚嫩的小生命带来严重的威胁和伤害,据医生说车祸已经造成小悦悦特重度颅脑损伤,接近脑死亡,预后很不好,最乐观的估计是植物人状态。
不得不承认,这实在是太残酷了,突如其来的横祸如同噩梦从天而降,对于小悦悦这一家将是一次致命的打击。无辜的小悦悦饱受如此摧残,折射了驾车司机的冷血。
可能归根结底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使然,因为人们之间的各种误会和观念,导致彼此不那么信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便也滋生。就像现在大街上跌倒了老人没人敢扶,是因为扶人者害怕自己遭讹诈,做了好事不讨好。好人难做或许成了每个人在面对突发危难事件时的一种纠结和犹豫的自我保护符,在面对他人遭遇生死的关头,也不敢再轻易出手相助,选择了冷漠,选择了漠视。

以小悦悦事件写一篇800字的拒绝冷漠为题的议论文。拜托各位大侠了。

拒绝冷漠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题记公元2011年(即中华人民共和国63周年)10月21日零时32分,小悦悦走了,永远地走了。有良知的中国人,你知道吗,出过黄飞鸿和叶问的佛山有18人冷漠地看着1名2岁的幼童被车连番的辗压而无动于衷。真让有一点爱心的人愤慨与揪心,让有一点良知的国人感到羞辱与不安。我们已经习惯了在出事之后才会问为什么,社会其实早已经冷漠,道德早已经滑坡。社会越物质丰富就越现实,人心越贪婪就越堕落。
鲁迅先生活着的时候就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倘若先生还活着也会对国人的冷漠诧异万分的。他又会拿着饱蘸f愤怒的毛笔写下《记念小悦悦君》了。我们都是一个路人,假如有一天,灾难降临你的头上,而你又无力反抗,那时你多么希望有人帮扶你一把,多么希望社会为你募捐一点温暖,希望人心有一点真爱,那怕只是一句安慰,半句祝福,你也不会感到那么孤单无助。可是每一个人都像你一样冷漠,无情,你是否会对社会感到绝望,会对身边的人感到失望,你是否会开始埋怨舆论的无声,会怪责道德的沦丧,政府官员的无能。
“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幸福之花处处开遍,这是生命的源泉,在没有心的沙漠,在没有爱的荒原,死神也望而却步,幸福之花处处开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当每一次有灾难后的募捐晚会,我们都会听到这一首歌在耳边盘旋,在心灵纠缠,我们那一刻会是慷慨解囊,热泪盈眶的感到冷漠的世界是那么温暖,爱是那么的伟大与浩瀚。
我们害怕被冤枉,我们害怕承担责任。我们离开,我们逃避,最终我们放弃了一个社会公民的良知与善良。放弃了一个国人的责任,我们无视他人生命的可贵。我们需要来一次国民内心的革命,把我们逐渐沦丧的道德观推翻,建立一个温暖的充满爱心,无麻木,无冷漠的内心世界,做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让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名不虚传!
多少人走着却困在原地,多少人活着却如同死去,人的生命已变为被铜臭浸透的行尸走肉,你是否还想找个借口继续苟活在浓黑的人间?我无权评判18名路人的冷漠,法律也没有规定他们有救死扶危难的义务。但此后,这一刻,你们会受到自己良心的谴责否。我想你们一定在后悔,
一个拾荒阿姨的微爱,一个草根妇女的纤弱之手举起了我们逐渐沦丧的道德底线,让我们感到世界还有一点温暖的同时,我们会作何感想?一点爱的星火可以燎原,一人一点的捐献可以拯救一场大的灾难。为何偏偏心的冷漠刺痛了我们的双眼,为何冷漠成了一片荒原?
小悦悦走了,然而走得并非悄无声息。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有良知的国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天真的旧影。
祝愿你,小悦悦,在天堂不再遭遇冷漠麻木的人!让我们一起拒绝冷漠吧,给中国一点温暖。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看到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愤然前行。-——-

《影响力》读书笔记全:看完就不必精读原书啦

《影响力》一书,是传播学的老师推荐的必读书目。暑假闲来没事就仔仔细细读了一读,看的速度很慢,但其实讲来讲去,每个章节的核心要点也就占了全书的五分之一左右,大部分都是实验例证来说明核心点。而且很多实验和《怪诞心理学》一书中提及的是相似或者完全一样的。所以看过《怪》的读者,兴许没太大必要仔仔细细来看《影响力》一书。就如书后所说,商业类图书的阅读重在整理,且运用“二八法则”把握核心,才是阅读效果最大化的方法。

下面从书整理出来的要点,感觉读完这一些,也就把整本书大致的要点都囊括在内了。

第一章? 对比原理/影响力的武器

1. 通过对比原理,可以让贵的东西看起来更贵活着更便宜(即 由于人们的认知通常来说是感性占主导的,给一个锚点进行比较,以此来达到理想的效果)

2. “文明的进步 就是人们在不假思索中可以做的事情越来越多。”

3. 模式化的自动行为(也可以说就是人们长期学习儿形成的条件反射 /行为)

第二章 互惠原则

互惠原理认为,我们应该尽量以相同的方式报答他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如果一个人送给我们一件生日礼物,我们就应该记住他的生日,等到他过生日时,给他买一件礼品。如果一对夫妇邀请我们参加一个聚会,我们也一定要记得邀请他们参加我们举办的聚会。所以,由于互惠原理的影响,我们感到自己有责任在将来的某个时候回报我们曾经接受过的恩惠、礼物和邀请等等。互惠原理以及与之形影不离的责任感给人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在人类文明中它们几乎无处不在。

对泰格和福克斯所描述的那种社会进步起到重要作用的正是将来要去报答别人的那种负债感。

先主动给予对方一些好处,非常自然的好处,于是,你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回报。如何在你的生活、工作中应用这个原理。如何主动给予别人一些好处,一些对他们来说意外的好处。一些不请自来的好处。我们许多人在平时乘坐飞机时对空乘人员与我们大招呼总是置之不理,但是,如果你在他们已经成为习惯动作的问候之后给予一个特殊的回报,或者表示一下对他们工作辛苦的简单感谢,那么他在随后的空中旅行中一定会给你额外的关照。主动赞扬对方明显的优点、优秀的表现,之后,对方就会主动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协助你,这就是现实生活中互惠的表现。(如超市里的免费试用)

尤其是平时的日常生活,只要稍微有创意地、巧妙地使用,就可以总是得到周围人的自觉不自觉的关照。这样的人一定是生活在幸福中心的人。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负债感所具有的那种令人不快的特征。我们大多数人都已发觉,负债感会让我们感到极不愉快。它重重地压在我们的心头,以至于我们必须要将它除去。

即使人们确实有某种需要,但如果感到自己难以回报,往往尽量避免请求别人的帮助。这一点都不奇怪,很简单,因为他们宁愿遭受物质上的损失,也不愿背负心理上的重担。由于担心以后可能会有其他的损失,有时候人们拒绝他人的礼物和帮助。

第三章 承诺和一致原理

1. 人们不会轻易否定自己做出的选择,而是会为自己已经作出的选择去找到合理的解释和坚持的理由。

2. 一个小小的承诺可能会操纵人们的自我认知,从而在接下来的行动中带有这一意识。

3. 抛低球:现承诺优惠,让对方作出购买决定 而后表示所承诺的优惠是计算错误。

4. 为一个承诺付出的努力越多 他对承诺者的影响也就越大。(越难得到 越珍惜)

5. 人们会为了肯定自己作出的决定,去寻找新的支撑决定合理性的理由。

6. “死脑筋的保持一致愚不可及”——爱默生

7. 面对一样东西,我们总是先体验到感觉,经过短暂的一瞬间以后,才能将其理性化。

第四章:社会认同

1. “在人人想法都差不多的地方,没人会想得太多”——沃尔特 李普曼

2. 罐头笑声 (电视节目的笑声音轨):社会认同原理(此处是既定的笑点,大家都笑了 你也要笑啊)

3. 在判断何为正确时,我们会根据别人的意见行事。

4. 社会认同是我们对大多数人所做的事情表示认可,但不意味着这份认同是“正确”的。

5. 人们对社会认同的反应方式 是无意识的、条件反射式的,这样一来,偏颇甚至伪造的证据也一样可以愚弄到我们。

6. 人们会受到“别人都在做的事情肯定错不了的”心态,且这种心态被营销者所应用(喜茶等)

7. 广告商通过“销量”来作为诉求点的宣传方式,也是在通过社会认同、激发人们的从众心理和从众行为。

8. 广告/媒体对一件事情的曝光率的上升,会让受众觉得这个商品、这件事在自己的社区、社交圈里是普遍被使用或者时下关注度很高的,从而通过社会认同来影响到受众的个人。

9. 在我们自己不确定,情况不明、含糊不清,以外形太大的时候,我们最有可能觉得别人的行为是正确的。

10. “多元无知”:我们喜欢在公众面前表现得优雅而成熟,又因为我们不熟悉陌生人的反应,所以置身素不相识的人群中,我们肯能无法流露出关切,也无法正确解读他人的关切。

11. 旁观群体的突发事件面前没有出手相助,不是因为他们无情,而是因为他们不能确定。

12. 社会认同原理在我们观察与我们相似的人的时候,会发挥出最大的作用。(素人代言广告能够让普通的观众认可的原因也在此)

13. 我们会根据他人的行为来判断,我们应该怎么做,尤其是那个人跟我们是相似的人的时候。

14. 维特效应:《少年维特的烦恼》小说轰动,读者效仿主角自杀行为。

15. 人们根据其他陷入困境的人如何行动 ,来选择自己的行为。

16. 对暴力事件的大力报道,会让可怕的结果落到相似的人身上。

17. 社会认同也该算某种程度上的 随波逐流。

第五章 喜好(关联原理)

人们总是愿意答应自己认识和喜爱的人提出的要求,这应该是很自然的事,没有谁会对此感到惊讶。在销售的过程中,有效地模仿对方的说话方式,重复对方用过的词汇会得到对方的欣赏,从而使对方愿意与你在一起交谈,从而对成交有利。

即使朋友不在场,喜好原理同样可以生效。在很多情况下,只要提到这位朋友的名字就可以了

让人喜爱的因素:

1.外表的吸引力“光环效益”,

2.相似性(观点、个性、背景、生活方式、兴趣、宗教信仰、政治观点),

3.称赞(他说他喜欢我),

4.接触与合作,熟悉感(我们喜欢自己习惯的东西,由于对某种东西的熟悉会让人们下意识地对它产生喜爱之情,对接触过的事物会更有好感这样一个事实,为了共通的目标一起合作),

5.关联原理(人对和自己喜欢的东西相关联,某些东西联系起来。实验对象对自己在吃东西的时候所经历的人和事会更加喜爱,由此看来,我们总是希望与自己有关的运动队赢得比赛,以此来证明自己的优越。但我们想向谁证明这一点呢?当然是向我们自己证明了,但也是为向其他人证明。根据关联原理,如果我们能够用成功把自己包围起来,哪怕我们与成功只有表面上的关系(比如说来自相同的居住地),我们在公众面前的威望就会提高)。

还有一种获得别人好感的方法,就是熟知一切名贵的品牌,并有效地、巧妙地向别人介绍。因为好感可以通过外在的、已经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的有好感的东西来建立。只要建立了这个关联,好感也就建立起来了。(可见熟知品牌素多么重要啊)

1. 人们更喜欢把自己和好事、荣誉联系在一起。

2. 营销商将产品和当下的文化热潮联系起来,运用关联原理让消费者觉得这个产品也很时尚 ,符合时代的潮流。

3. 汽车广告将汽车和美女联系在一起,受众会把车的性能和美女的特点相联系,觉得车也一样是精致优越的。

4. 我们在购物时,要把交易者和交易本身分开,理性地看待商品和服务本身。

第六章 权威

即使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也会为了服从权威的命令而做出一些完全丧失理智的事情来。对那些对另外一种形式的权威---政府那种让普通民众盲目顺从的魔力一直深感担忧的人来说,这个发现更加发人深省。(权威也可以是一种偶像,让人崇拜的)

典型的权威象征:

1. 头衔 。 如某某大学的教授,身份地位和身高有直接联系。

2. 衣着。一直与权威地位联系一起的衣着:剪裁合身的西服。“他穿着挺括的白衬衫,皮鞋乌黑锃亮;西服的式样不是很时髦,但却很古典:3寸宽的翻领,一点不多,一点不少;即使是在7月,西服的面料也是很厚重的那种;色调也很庄重:深蓝,灰色,黑色。”

3. 外部标志。衣服除了有制服的功能之外,作为一种装饰,也可以是一种更一般性的权威标志。精致而又昂贵的衣服就像珠宝和汽车一样,带着一股象征权力和地位的特殊气息。拥有名车的人更受人尊重。

第七章 稀缺

1. 一样对我们来说本毫无吸引力的东西,在我们得知会失去或者很难再遇到的时候,他就会突然变得有吸引力起来。

2. 对某一种物品失去的恐惧比获得的渴望会更能激发人们的行动力。

3. 让消费者相信一样东西很紧俏、很难得,能够提高商品在顾客心目中的价值。

4. 很多时候我们会根据获得一样东西的难易程度、迅速准确地判断其质量。(这样做不一定正确但多数时候是对的)

5. 逆反心理会给我们带来想要某种“被限制”了的东西,但是我们很少意识到是由于逆反而分外想得到,通常只会意识到是自己想要而已。

6. 参与稀缺资源的竞争的感觉,有强大的刺激性。

7. 独家信息最能说服人 。

如何应对稀缺理论:

1. 稀缺的饼干并没有变得更好吃。我们需要认识到无论一个物品是稀缺还是充足,他本身的功能是一样的。

2. 一旦感觉到自己受到了稀缺影响产生情绪波动,就等到自己冷静下来再做理性的决定。问问自己,我为什么需要那件商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203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