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在谈中西方文化差异时说过一个例子,匈奴被汉朝打败,并没有像罗马人一样把人抢过来做奴隶,而是把他们请进关内,一起过好日子,这就是所谓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南匈奴归顺汉朝,不仅仅有地方住,还有官当,而且还被赐刘姓。
四方蛮夷落后的文化和意识在见到如此开放的心态和博大的胸襟时内心是折服的,再加上文化和思想上的影响,便不自觉地便向华夏文明靠拢。而中原地区物产丰富、气候适宜也是他们趋向华夏的重要原因。
汉朝四百年,是上方大国,四方来朝,而汉朝也来者不拒,这是值得鼓励的,但有些“消化不良”,吃坏了肚子,导致了300多年的“五胡乱华”。
礼崩乐坏,有样学样,是五胡乱华的主因堡垒一般都是从内部攻破的,晋朝也是如此。汉末,经过三国乱世,终于一统为晋。但司马炎死后,传位给了一个傻儿子,不多久便发生了“八王之乱”。
为什么会有八王之乱
司马家族能取得政权,靠的是世家大族的支持,司马炎为了自己不被别的家族取而代之,便大封同宗子弟为王,共计27个。但傻儿子担不起大任,政权依然被外戚掌握,先是被太后杨家,再被皇后贾家控制。这些司马家的王们不能坐视不理,随着自己的实力增强,更想取而代之,而是互相征战达十年之久。
开始,“五胡”们并没有什么异动,几十上百年的汉化让他们也都有了“忠君爱国”的思想,“五胡”的力量和汉人相比也处于绝对劣势。但十年的战乱大大削弱了汉人的实力,司马家的王爷们为了打败其他势力,纷纷利用“五胡”,助长了五胡的力量。
刘渊便是利用此等机会迅速崛起的第一人,汉家江山的司马家自己人都不把皇帝放在眼里,匈奴人刘渊也就没有必要客气了,羽翼丰满后称帝只是个时间问题。
司马炎学曹丕,刘渊学习司马家族的王爷们,这一切都是有样学样的结果。礼崩乐坏,没有了规矩,自然就天下大乱了。
五胡都以正统自居,都想统一天下刘渊建立前赵,这是后期的名字,开始的时候国号为“汉”。
一个匈奴人为什么建国为汉 因为刘渊打的旗号是恢复汉室,非但如此,还敬蜀汉皇帝刘禅为先祖。刘渊当时是这样说的。
汉有天下世长,恩德结于人心,是以昭烈(刘备)崎岖于一州之地,而能抗衡于天下。吾又汉室之甥,约为兄弟,兄亡弟绍,不亦可乎 且可称汉,追尊后主(刘禅),以怀人望。
这样做,显然是为了招揽人心,他还标榜自己是西汉、东汉、蜀汉的继承人,所以建国为汉。
刘渊能有实力立国,主要原因是得到了成都王司马颖的重用,在此之前他也被西晋重用为五部大都督,统管匈奴事宜。中央大乱,而又羽翼丰满,便顺势建国。
刘渊建立前赵,也并不是全部依靠匈奴的势力,而是如八王一样借助了诸如汉族王弥、羯族石勒,以及鲜卑和氐族的力量。
刘渊灭掉了西晋,但在他死后,他的儿子们又像西晋一样祸起萧墙,兄弟残杀毫不留情。羯族人石勒又学着刘渊自立为王,击败汉族王弥建立后赵,并在不久后灭掉前赵。
后赵同样是多民族混合的国家,但也未能免俗,石勒死后,他的二儿子继位,只一年便被侄子石虎篡夺。石虎死后,五个儿子和一个养孙开始了更为惨烈的争夺战。之后,后赵便被臣服于西晋的鲜卑族慕容部建立的前燕灭国。此时,前燕、前秦和东晋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前燕皇帝慕容儁也以正统自居,势要荡平前秦、东晋统一天下,可惜死得太早。
匈奴、羯族、鲜卑族都登上了历史舞台,轮到氐族表演了。氐族的代表人物是苻坚,建立的政权正是前秦。前秦先归顺前赵,前赵被后赵灭国后又归顺后赵,一度还向东晋称臣。直到苻坚掌权,一统华北。
前秦虽然是氐族政权,但是其内部也是一个多民族组成,苻坚的宰相是汉人王猛。苻坚统治下的前秦,是南北朝最为强盛的国家,华夏大地有了短暂的和平,但淝水之战的失败又导致军阀四起,战乱不断,前秦迅速分裂。
苻坚在发动淝水之战的时候,大部分人都反对,但苻坚执意要消灭东晋,他称东晋为“未宾王化”的南蛮,是坚决要消灭的,因为他阻止了“统一大业”。
淝水之战以前秦失败而告终,华北短暂的和平结束了,此后,成了鲜卑族的天下。历经慕容部的大燕国,再到拓跋部的大魏国,再到北齐、北周,直到合归为隋。不管是燕还是魏,他们的领袖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在继位皇帝时,都以正统自居。虽然他们的民族身份不是汉,但所遵循的文化和政治传统并无二致。
这些外族人为何都执意要统一天下 因为他们从来都没把自己当外人。
五胡和外围民族也不同,十六国中汉人依然是大多数五胡乱华的主战场主要是在山西、陕西、甘肃、河南、皖北、苏北、河北、山东、辽宁这些区域,简而言之就是长江以北地区。最为关键的是,五胡势力的起源也是在这些区域。所以,五胡和在朝鲜半岛、西域、漠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完全不同。因为他们从小就生活在这些地区,中原地区也是他们的家。
而他们在受本民族文化影响的同时,对汉文化的接受程度都非常高。例如为更好地融入汉文化,匈奴以“刘”姓,鲜卑拓跋以“元”为姓,氐族以“吕”为姓,高句丽以“高”为姓等等。而他们同样读《四书五经》,遵循汉族利益,实行汉族文化体系下的政治制度……
在北方建立的16国,从来没有把自己当外人,反而对南朝十分鄙视,把东晋称为“南蛮”、“遗晋”、“吴虏”、“遗烬之虏”,是阻碍祖国统一的障碍,所以北方政权对东晋一直都充满敌意,南北战争也从未停止过。
另一方面,因为八王之乱和之后的连年征战,中原地区的汉人纷纷四处躲避,东晋是一个去处,而周边的少数民族地区也成为汉人的避难场所。这些避难的汉人和当地的少数民族又因为利益而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政治势力。所有十六国的建立,汉人在其中起到的作用都十分巨大,谋士基本都是汉人。
魏晋以来实行“九品中正制”,汉人逐渐形成以家族为单位的政治集团,这些人均以家族利益为最终考量,没有国家概念,保存和发展家族势力是第一要务,跟谁合作完全以结果为导向。
黄河流域的华北地区,一直以来都是汉族人的聚集地,即便五胡人口在短时间内有扩充,但在这片传统的农耕地区,汉人依然是多数。
以上这些情况,和三国事情的情形没有太大区别,只是这些势力的领头人不是传统的汉人,而是“五胡”,仅此而已。
五胡乱华,只是内忧,并非外患五胡是个笼统的说法,有匈奴、乌桓、鲜卑、羌、氐外,还有丁零、夫余和高句丽等。在这纷乱的三百多年里,生活在当地的当地人为了能有立足之地,获得更好生活的机会而参与到一场场的政治斗争里面,这和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没有太多区别。只是,挑起这些冲突的人不是普通人,都是贵族阶层而已,十六国中也不乏汉人建立的政权。
在一场场的斗争里面,是不分民族的,不同民族的会殊死拼杀,而本民族的也依然毫不手软,而不同民族也会因为相同的利益而结合,而又会因为不同的诉求而又大打出手。所以,“五胡乱华”和民族无关,只是一场场军阀混战而已。
没有户籍制度,文化相似、语言相通、样貌也无差异,自己不说还真分不清是哪一族人。用扩大化的三国来形容南北朝很贴切,用“新战国”来形容南北朝也很贴切。秦、韩、赵、楚等各国都可视为一个民族,七国的贵族阶层是固定的,但下层的百姓却都是自由流动的。
所以,“五胡乱华”并非一场严格意义上的文明冲突,是民族融合的“消化不良”,只是一场内忧,并非外患。到隋唐,终于完成了蜕变和升华,华夏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壮大。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八王之乱
西晋年间司马氏同姓王之间为争夺中央政权而爆发的混战,前后历时16年。其最终结局是东海王司马越夺取大权。对统治造成了严重破坏,被认为是导致西晋灭亡的原因之一。这场动乱从宫廷内权力斗争开始,而后引发战争,祸及社会,造成了较大的破坏,也加剧了西晋的统治危机,成为西晋迅速灭亡的重要因素。之后的中国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只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晋书》将八王汇为一列传,故史称“八王之乱”。
靖康之难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耻辱的一页,当金兵攻入东京时,整个赵宋皇室除了一人以外全部被俘北上,而那个侥幸逃脱的皇子就是赵构,而被俘北上的官僚及其家属更是不计其数,而他们大多都被变卖作了家奴,有些低级妓院的妓女竟然是丞相的女儿。而文化方面的损失更是无法估量,金人在靖康时代是非常野蛮的,见人就杀,见物就抢。宋朝积累文化财富被焚毁洗劫一空,这也是中华文明的一大浩劫。而这也是中国被西方赶超,乃至落后,摆下了伏笔。
也是后来种种历史悲剧的起因。更为可悲的是,后来的明朝,并没有继承宋的辉煌文治成果,从而导致了甲申国难,中华绝嗣。而日本也是在那个时期对中国文明由崇拜转向了反思,顺便提一句,象相扑,茶道,插花,马球等等的很多文化艺术也是那时消失的。
甲申国难
1644年,中华文明从此绝嗣。剩下的只有四百年的鞑靼文明,而当今再国人和外人眼里,中华文明就是鞑靼文明。这固然拜张艺谋的电影,众多的清宫戏,和唐装所赐。但我们与真正的中华文明断绝关系,却是从这里开始。诚然中华文明发展到明朝末期,是有问题的,而且问题很严重,明朝的灭亡就是例证。虽然有天意,比如连续十五年的干旱。导致中原旱灾蝗灾遍地,颗粒无收。从而导致李自成剿而不灭。但人祸也很致命。朱明历来的寡恩刻薄,崇祯的刚愎自用,南明的内斗。集权的社会,已经发展到了死路。是已到了变革的边缘,内部的改良改革,虽然还不成熟,还有很多是清初的反思,是受明亡刺激的,但已经初露端怡。
如果注入象隋唐一样豪放的血液,那也不是不可以。但历史选择了最不好的结局。李自成张献忠之流,只相当于黄巢,其结果肯定,必败无疑。但中国最多再分裂割据一次,还没有亡天下。南明偏安一方,最多只是又一个南北朝,又一个宋金对峙。好歹也保住了中华文明。可满清入关完全凭的是运气。入关后,他们一方面极端自大,一方面又极端自卑。而自大与自卑是相辅相成的,从而经过一系列的血腥的措施,中华文明就断送在他们之手了。直到现在,产生了要看宋代之前的中国到日本,要看清代之前的中国到韩国,这种事情了。
甲午海战
这不用说,是众所周知的奇耻大辱。可是让我胆寒的是,开战之前,日本举国上下,积极备战。上至皇室,明治天皇节食,皇后卖首饰。下至平民百姓,妓女捐卖身钱,士兵因为天皇一天只吃两顿,他们自觉只吃一顿,拼命攒钱买吉野号。当时,明治的口号是越王勾践能卧薪尝胆,他也能做到。这使我想到,在抗美援朝时,全国各界节衣缩食,用来购买飞机大炮,和小学语文书上的一个苹果的故事。
经此一战,蕞尔小帮日本迅速崛起,而老大帝国,加速没落。而对清廷的改良惨遭失败,一部分的国人觉醒,发现要救中国只有推翻清朝一法。后来,经过百日维新,庚子国变,和对清廷所谓的“新政”绝望之时。终于爆发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说句实话,本人是觉得改良比革命要好,循序渐进总比突如其来要来得稳定,和易于接受。但满清贵族的食古不化,狭隘短视,死抱着利益不放,实在是无出其右。辛亥革命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可谓最符合汤武革命的标准。
再讲句题外话,我总觉得向中国周边的那些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国家,在中国衰弱之时,会变本加厉的侮辱侵略中国,而这些国家古代长期仰视中国,深入研究学习中国。而近代又受西方文化影响,中国对付起这些国家来相当棘手。比如,日本韩国越南印尼等等。还有个台湾地区。
五胡乱华
这可谓是中国第一次经受异族的大规模入侵,皇室南迁,中原人民惨遭荼炭,这也是历史上的第一次南北对峙,其结果,导致从夏商周经春秋战国,再到秦汉,直到魏晋的中华上古文明终结。连民族成分都有了极大的改变。是文明进程的转折点。从八王之乱一直到隋文帝灭陈统一中国,这近三百多年,民族仇杀,宫廷政变,层出不穷,混乱不堪,其中的历史暴虐而又残忍。起初那些游牧民族对汉族,极尽压迫侮辱之能事,现代我们骂人的话,比如“懒汉,无赖汉”等等就是那个时代传下来的,原先在那些异民族心中所敬仰的“天汉”早已被“懒汉,无赖汉”所取代。可谓耻辱。从而也导致了冉闵的起义。幸亏天不亡我中华,由于那时的华族的血气,英勇的抵抗,使异民族重新正视了我华族,从而才产生了,所谓的“汉化”。才有了北魏孝文帝、文明太后的改革。才开始了以华族文明为主的文化融合,在此之前,不知死了多少人。但鲜卑贵族相较之后的蒙古满清,毕竟心胸开阔,眼光长远。他们继承了中华的精髓,同时又保持了本民族的优点,同时又输入了佛教文明,创造了一种变革过的文明——中华中古文明。可是,隋唐以后的中古文明继承了一部分的精髓,有许多的独特的东西,还是消失了。比如许多绚丽灿烂的上古神话,从而使我们现在看楚辞中的很多典故名词,不知所云。还有宝剑的制作方法和其所承载的“剑道”也在隋唐慢慢失传了。因为游牧民族打仗不用剑。而日本经过东汉直到六朝的学习和吸收,渐渐发展,到现在便成了他们的“国粹”了。而我们在现在只能通过隋唐之前的史实和虚构的武侠故事,来想像这种如梦如幻的武器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188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