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为什么极盛的开元天宝年间,唐朝疆域反而缩水了

祝由师 2023-07-27 06:09:35

大家在看唐代疆域图时,是否有一个疑问:极盛的开元天宝年间的疆域反而不如唐初高宗时期的版图

首先要理清一个概念,极盛≠疆域广大,大众认知里总会说国力强盛疆域辽阔。实则不然,北魏宣武帝疆域最大,然而内部已经矛盾重重,外强中干。隋炀帝拓土青海,两年后就爆发了农民起义,乾隆1760年版图臻于完美,而此时的大清,限制外贸一口通商,文字狱禁锢思想,军队日益腐败,3年后的清缅战争,撕毁了“乾隆盛世”的面纱。

唐作为中原王朝中在外交和军事上最积极、最外向的朝代,其实也是边疆维系得最艰难的朝代。

初唐时期疆域面积大在西域、中亚、蒙古高原和朝鲜半岛。蒙古高原是李世民时期灭掉的东突厥和薛延陀,唐高宗李治继承了这个遗产,大唐领土到达了贝加尔湖畔,大唐设置安北和单于都护府管理这块土地;唐高宗时期,联合新罗灭了百济和高句丽,几乎占领了整个朝鲜半岛,设置安东都护府;李世民灭吐谷浑、开拓西域的基础上继续向西扩张,苏定方等人灭了西突厥,西域和中亚诸国臣服。

唐高宗时期大唐非常强大,不少国家主动向大唐靠拢。其中最遥远的应该是罽宾国,位置在帕米尔高原以南,今天阿富汗喀布尔以东、巴基斯坦北部白沙瓦、伊斯兰堡附近,唐王朝在其土地上设置修鲜都督府,隶属安西大都护府,“授其王修鲜等十一州诸军事兼修鲜都督”。像这样的都督府共计十六个,其中包括月氏都督府、修鲜都督府、波斯都督府等。这种基本上是名义的唐朝宣威之举谈不到统治。正如史书所言:有唐拓境,远极安西,弱者以德怀之,强者以力制之。

武则天时期为了稳定西域地区的统治,在天山北麓又设置北庭都护府。到玄宗继位的时候东北和朝鲜是安东,大漠南北是安北和单于,西域是安西和北庭,南方是安南。其中安北、安东、安西三大都护府非常不稳定。归根揭底源于唐初的过度扩张导致战线拉长,兵力紧张,一方面太宗和高宗利用“天可汗”的身份频繁宣调归附各族人进行战争,多有怨言一方面驻扎于当地的汉人官僚大多敷衍了事或严峻刑法,很少有李素立、刘仁轨、薛仁贵、唐休璟这种良官。突厥文《阙特勤碑》有突厥文和汉文内容,突厥文的内容说汉人都是坏蛋,汉文内容直接说汉人的皇帝是突厥可汗的干爹。突厥文是后突厥可汗的口吻,汉文则是唐皇的口吻。两种文字在立场上完全矛盾,这种怨念深刻的体现出来。安北都护府仅存在40年就在后突厥复国运动的冲击下内迁漠南。唐朝失去了漠北领土。玄宗时期吐蕃和阿拉伯的日益扩张威胁这西域这块华夏经营了千年的宝地,帝国的重心西移,大部分时间唐朝在北方处于守势,暗地里扶植回纥对抗后突厥,745年后突厥灭亡,北疆晏然,但是一个新的草原霸主悄然崛起。

回纥怀仁可汗击突厥白眉可汗,杀之,传首京师。突厥毘伽可敦帅众来降。于是北边晏然,烽燧无警矣。

回纥斥地愈广,东际室韦,西抵金山,南跨大漠,尽有突厥故地。怀仁卒,子磨延啜立,号葛勒可汗。

李治时期吐蕃兴起,双方在青海吐谷浑旧地和西域安西四镇争夺了几十年,终于吐蕃消灭了吐谷浑,完全占领了这块土地。安西都护府起初在吐蕃的打击下几经易手,安西四镇和青海地区成为了唐蕃战争的主战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让帝国日益疲敝,很多大臣主张放弃西域固守内地修养生息,狄仁杰就曾言到:

仁杰以百姓西戍疏勒等四镇,极为凋弊,乃上疏曰:臣闻天生四夷,皆在先王封疆之外。故东拒沧海,西隔流沙,北横大漠,南阻五岭,此天所以限夷狄而隔中外也。自典籍所纪,声教所及,三代不能至者,国家尽兼之矣。此则今日之四境,已逾于夏、殷者也。诗人矜薄伐于太原,美化行于江、汉,则是前代之远裔,而国家之域中。至前汉时,匈奴无岁不陷边,杀掠吏人。后汉则西羌侵轶汉中,东寇三辅,入河东上党,几至洛阳。由此言之,则陛下今日之士宇,过于汉朝远矣。若其用武荒外,邀功绝域,竭府库之实,以争硗确不毛之地,得其人不足以增赋,获其土不可以耕织。苟求冠带远夷之称,不务固本安人之术,此秦皇、汉武之所行,非五帝、三皇之事业也。若使越荒外以为限,竭资财以骋欲,非但不爱人力,亦所以失天心也。昔始皇穷兵极武,以求广地,男子不得耕于野,女子不得蚕于室,长城之下,死者如乱麻,于是天下溃叛。汉武追高、文之宿愤,藉四帝之储实,于是定朝鲜,讨西域,平南越,击匈奴,府库空虚,盗贼蜂起,百姓嫁妻卖子,流离于道路者万计。末年觉悟,息兵罢役,封丞相为富民侯,故能为天所祐也。昔人有言:"与覆车同轨者未尝安。"此言虽小,可以喻大。近者国家频岁出师,所费滋广,西戍四镇,东戍安东,调发日加,百姓虚弊。开守西域,事等石田,费用不支,有损无益,转输靡绝,杼轴殆空。越碛逾海,分兵防守,行役既久,怨旷亦多。昔诗人云:"王事靡盬,不能艺稷黍。""岂不怀归,畏此罪罟。念彼蒸人,涕零如雨。"此则前代怨思之辞也。上不是恤,则政不行而邪气作;邪气作,则虫螟生而水旱起。若此,虽祷祀百神,不能调阴阳矣。方今关东饥馑,蜀、汉逃亡,江、淮以南,徵求不息。人不复业,则相率为盗,本根一摇,忧患不浅。其所以然者,皆为远戍方外,以竭中国,争蛮貊不毛之地,乖子养苍生之道也。昔汉元纳贾捐之之谋而罢珠崖郡,宣帝用魏相之策而弃车师之田,岂不欲慕尚虚名,盖惮劳人力也。近贞观年中,克平九姓,册李思摩为可汗,使统诸部者,盖以夷狄叛则伐之,降则抚之,得推亡固存之义,无远戍劳人之役。此则近日之令典,经边之故事。窍见阿史那斛瑟罗,阴山贵种,代雄沙漠,若委之四镇,使统诸蕃,封为可汗,遣御寇患,则国家有继绝之美,荒外无转输之役。如臣所见,请捐四镇以肥中国,罢安东以实辽西,省军费于远方,并甲兵于塞上,则恒、代之镇重,而边州之备实矣。况绥抚夷狄,盖防其越逸,无侵侮之患则可矣。何必穷其窟穴,与蝼蚁计校长短哉!且王者外宁必有内忧,盖为不勤修政故也。伏惟陛下弃之度外,无以绝域未平为念。但当敕边兵谨守备,蓄锐以待敌,待其自至,然后击之,此李牧所以制匈奴也。当今所要者,莫若令边城警守备,远斥候,聚军实,蓄威武。以逸待劳,则战士力倍;以主御客,则我得其便;坚壁清野,则冠无所得。自然贼深入必有颠踬之虑,浅入必无虏获之益。如此数年,可使二虏不击而服矣。

最终,武则天力排,众议派王孝杰和唐休璟收复安西四镇,并以3万兵马长期屯戍稳定了西域的局势。开元天宝年间,连败阿拉伯和吐蕃,唐朝声威重振中亚。

安东都护府方面,唐罗战争后,新罗取得了大同江以南地区,但是唐朝对新罗还是有统治的。先后有16位新罗王被唐朝委任为鸡林州都督,历时200余年。自圣德王至景文王的几代新罗王,皆带有“宁海军使”的头衔讨伐渤海国,平定安史之乱 新罗 都是听调听宣的 安史之乱后,平卢节度使移驻山东半岛,改称淄青平卢节度使,兼押鸡林州都督府。武周后期,契丹反叛,武则天连战连败,为了尽快平息战乱,对后突厥采取拉拢政策导致其日益壮大和辽西地区和营州地区的失陷。

营州契丹松漠都督李尽忠、归诚州刺史孙万荣举兵反,攻陷营州,杀都督赵文翙。尽忠,万荣之妹夫也,皆居于营州城侧。文翙刚愎,契丹饥不加赈给,视酋长如奴仆,故二人怨而反。乙丑,遣左鹰扬卫将军曹仁师、右金吾卫大将军张玄遇、左威卫大将军李多祚、司农少卿麻仁节等二十八将讨之。

契丹设伏横击之,飞索以绊玄遇、仁节,生获之,将卒死者填山谷,鲜有脱者。契丹得军印,诈为牒,令玄遇等署之,牒总管燕匪石、宗怀昌等云:“官军已破贼,若至营州,军将皆斩,兵不叙勋。”匪石等得牒,昼夜兼行,不遑寝食以赴之,士马疲弊;契丹伏兵于中道邀之,全军皆没。

默啜求六州降户及单于都护府之地,并谷种、缯帛、农器、铁,太后不许。默啜怒,言辞悖慢。姚璹、杨再思以契丹未平,请依默啜所求给之。麟台少监、知凤阁侍郎赞皇李峤曰:“戎狄贪而无信,此所谓‘借寇兵资盗粮’也,不如治兵以备之。”璹、再思固请与之,乃悉驱六州降户数千帐以与默啜,并给谷种四万斛,杂彩五万段,农器三千事,铁数万斤,并许其婚。默啜由是益强。

唐玄宗继位后,逐步收复了失陷的辽西和营州地区。对比高宗时期的版图,则开拓了东北地区。开元七年(719年),升平卢军使为平卢军节度,经略河北支度,管内诸蕃及营田等使,兼领安东都护及营、辽、燕三州。

《唐丞相曲江张先生文集》卷九所收“敕平卢节度使乌知义书”中载: 敕平卢节度、营州都督乌知义,渤海黑水近复归国,亦委卿节度,想所知之。在东北地区,唐朝则采用互相制衡的方法,唐朝联合契丹、奚,黑水和新罗制衡日益崛起的渤海国,又在河北地区部署兵力防御诸藩,保证稳定。这样就可以抽出更多的精力防御后突厥、吐蕃、阿拉伯三国。

开元十年(722年),其酋倪属利稽来朝,玄宗即拜勃利州刺史。于是安东都护薛泰请置黑水府,以部长为都督、刺史,朝廷为置长史 监之,赐府都督姓李氏,名曰献诚,以云麾将军领黑水经略使,隶幽州都督。

天宝年间,玄宗也开始重新树立帝国在青海地区的霸权。从陇右和西川双向出兵,设立了金川都督府。并且收复了黄河九曲地区。

前后摧破吐蕃,不可胜纪。有羌豪董哥罗者,屡怀翻覆,公奏诛之,而西山底定,特加银青光禄大夫、工部尚书。七载,又破千碉城,擒其宰相。八载三月,破其摩、弥、咄、霸等八国卌余城,置金川都护府以镇之。

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击吐蕃,拔洪济、大漠门等城,悉收九曲部落。

然而唐朝中期,中原承平日久,百弊丛生,土地兼并严重,从北魏开始的府兵制终于维持不下去后。明皇作为中兴之主,要维系甚至扩张帝国的威望,改府兵为募兵这种性价比高的职业军人。可最终的内外博弈的结果却是:为了维系庞大的帝国,防御日渐强大的阿拉伯帝国、吐蕃、后突厥、突骑施。不得不扶持那些亲近大唐的部族和军镇(回鹘、南诏、新罗、渤海)而为了能达到以上目的,一支长期维持、就进驻扎的大军就是必不可少的(天宝九节度一经略)!可这些大军远离长安,以当时的信息能力几乎不可能如臂使指,以致野心渐起。而压制节度使们的野心,明皇唯一仰仗的就只是识人之明和财政控制而已。唐玄宗以745年为节点,前期几乎剿灭了所有对手,帝国极盛,骄奢之心日益凸显,就在一点点的透支这君王的的权威。令一方面,唐玄宗为了消除隐患,也曾做出种种努力,比如检田括护运动和诸道采访使制度,但收效甚微,大乱也就无法避免了。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188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