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西方科技发展时,东方有位君主对此颇有兴趣,还请了来华的传教士教授他相应的学科知识。因此,通过传教士的“中间人”作用,使得中西方文化以另一种方式得到了交流。
康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高寿皇帝,虽年幼登基却是深谙治国之道,平息内乱、拓展疆域,经过几十年的统治,使中国再次呈现出了繁盛生机。
而康熙也不是一个只读经史之人,他对于世界有着一种天然的好奇。当时,康熙和欧洲来的几位传教士接触后,觉得有些学科很有意思,比如:数学、物理和天文。因此,康熙任命传教士南怀仁为他的第一任数学老师。
康熙是个务实之人,他看到了自己的那些官员在历法较量中败给了汤若望,而要掌握这些知识学数学就是第一步。作为皇帝都能如此好学,这在这些传教士眼中可是一件了不得的事。于是,他们赶紧写信给罗马教廷,让其再多派些传教士来中国,这里的皇帝实在太开明了。
这已经不是传教士第一次向欧洲介绍康熙皇帝,虽然信件内容在欧洲引起了极大反响,但真正有行动的只有法国的路易十四。也许,他们二人有着某些相似处,如:都是年少时就做了皇帝;对文化艺术的偏爱等等。更为关键的是,这二位都见证了国家在自己手里走向强盛。
当然,有一点是康熙没有的:路易十四之所以在当时被看作一个奇迹,因为他父母结婚后二十三年都没有子女,而路易十四本人的寿命,又比他的儿子和最大的孙子活得都要长,于是,路易十四的继位者,就到了他的重孙路易十五身上了。
可以说,路易十四本人对于中国文化有着不一样的情节,就在他人热衷于中国瓷器时,路易十四更加偏爱中国式样的家具,就连修筑的特里亚农宫(为其情妇蒙特斯潘夫人所建),模仿的都是中国建筑风格。当时,路易十四就决定派传教士访问中国,为此他还准备了不少礼物,当然都是康熙喜欢的,有当时欧洲最先进的天文仪器,还有一些数学仪器等。
1685年3月3日,路易十四派出的六名使节正式出发,这一段旅程很是漫长,一直到1687年7月23日才抵达浙江宁波,其中的一名使节还被泰国国王留下了。第二年的2月7日,其他五人来到北京,准备觐见康熙。当时,康熙对于这些传教士的到访,表现出了莫大的欢喜。
康熙允许他们在中国自由传教,还让其中的张诚和白晋做了自己的科学顾问。他们不但向康熙讲解一些天文现象,甚至,还讲解到了人体解剖学,以至于,连康熙的疟疾就是使用了他们带来的金鸡纳霜治好的。1708年,张诚等人建议,用经纬度法来绘制地图。
当时,中俄边境有纷争,张诚就参与了谈判。在他看来,中国原有的绘图技术实在太落后了,非常不精准。于是,他用了10年的时间,在法国传教士和中国官员的齐心合作下,《皇舆全图》完成了,这在当时可是亚洲的最高水平。
在这期间,这些法国传教士和康熙的相处很是和谐,康熙的好学态度让这些传教士心生佩服,向路易十四汇报时,他们更是将康熙夸成了“是法国之外的另一位伟大人物”。
康熙在和这些传教士相处中,对欧洲的好感也是增加了不少,要求法国再多派些传教士来中国。有意思的是,白晋明明是路易十四派出的使节,康熙却任命他为中国特使。白晋返回法国,康熙也给路易十四准备了礼物,是300多卷中文书,那时全法国也不过23册汉文书籍。
此外,白晋自己还撰写了一本书《康熙帝传》。在这部书中,主要是描述他和康熙接触的种种事情,他说:“康熙不但关心西方的科学、西方的文化,更爱听他们谈及路易十四的伟大成就。”简而言之,这部书就是借着对康熙的褒奖赞誉自己的国王路易十四。
传教士当然也有自己的想法,他们需要国家财政的支持。路易十四收到礼物,在仔细听了康熙的一些事迹后很是高兴,决定再派传教士去往中国,还给了白晋1万法郎为康熙准备礼物。1699年,白晋带着15名耶稣会士再一次来到了中国。
后来,路易十四还写了一份亲笔信,可惜的是这封信没有发出,永远待在了宫廷密档里。康熙和路易十四,通过传教士做“媒介”相互“认识”了对方,虽然无缘会面但却并不妨碍中法交流,也使得中国文化在欧洲掀起了百年热潮。
法国学者维吉尔·比诺曾描述说:
“当人们翻阅18世纪法国思想家、经济学家撰写的作品、游记或报刊文章时,会惊讶地发现中国的名字是如此频繁地出现,激起了那么多的赞誉之词。”
只是,康熙之后的子孙并没有继承康熙这份对科学的热爱,若不然怎会以悲惨的结局收场 回过头来看更早的王朝,鼎盛时期都有科技力量的支撑,不发展就落后,落后就注定挨打。
当然,不管是康熙皇帝还是路易十四,他们都是那个时代伟大的帝王,也只有这样的帝王才会通过各种形式进行交流,从而,促进本国的发展成就一片盛世。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被我们称作“康乾盛世”的时候,经济也曾繁荣一时,但是没有科学和工业作后劲,犹如落日前的余晖。西方人在科学与民主的大旗下,社会日新月异,如初升的太阳,终于击败暮气沉沉的清王朝。
大清王朝建国之始就搞“文字狱”,顺治18年中2起,康熙61年中也是2起,雍正13年中上升到4起,到了乾隆在位,60年中共有74次文字狱(此据邓之诚《中华二千年史》第五卷第三章列表统计,实际不止此数)。在这样令人窒息的文化氛围里,发生在扬州府的文字狱有乾隆四十二年“徐述夔《一柱楼诗集》案”,四十四年“李驎《虬峰集》案”,四十五年“王仲儒《西斋集》案”。
以“《一柱楼诗集》案”为例,徐述夔在他的《鹤立鸡群》诗中只因有“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句,于是犯忌,使之成为清代最残酷的文字狱之一。据叶文瀚《无咎誉斋文集》(扬州市图书馆有此书)记载:
吾闻查办命下之日,徐氏迁徙一空,诡托他姓以谋自全,里中无一徐姓者。又闻,阿侍卫未至时,夜深里巷中火光炎炎烛天,盖藏书家聚其所有付之一炬也。此后数十年中,父诏兄勉,斥文字为不祥物,制艺(指八股文)外,无许涉猎。
这样恐怖,是进步的社会吗?
“康乾盛世”曾经一度经济繁荣,殊不知经济是时代的,文化是长远的。经济决定国家的今天,文化决定国家的明天。一个国家只有好的经济,没有好的文化是很危险的,当年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经济是很发达的,但是全国信仰的是法西斯文化,结果给全欧洲带来灾难,也给自己带来灾难;当年日本经济也很发达,但是他们信仰的是武士道精神(文化),结果给全亚洲带来灾难,也给自己带来灾难。由此可见,清军入关之日起,就注定200年后的中华子孙要积贫积弱,要忍辱蒙耻。
萨达说:“存在就是合理。”一个政权从产生到存在必定有它的合理处和优越性。就总体而言,明清两朝那一个进步,那一个落后,我作以上的一孔之言,当与不当尚望指教。
康熙大帝与彼得大帝
在17、18世纪交替的年代,中国和俄国几乎同时出现了两个名彪史册的皇帝。一个是中国的康熙,一个是俄国的彼得。这两个人具有极为相似之处。然而,两人对后世的影响却大相径庭。
同为少年登基
康熙皇帝生于1654年,7岁时,在孝庄皇太后主持下,登上皇位,14岁时利用亲自组建的善扑营少年侍卫铲除了位高权重、野心勃勃、专横跋扈的鳌拜,得以亲政,但未杀鳌拜。彼得比康熙小18岁,10岁那年与同父异母兄弟一起被拥立为沙皇,也是经过7年,在17岁那年统领由他组建的“少年团”摆脱了女大公索菲娅摄政的挟持,把这位凶残的女大公关进了修道院,才真正行使皇权。
同样博学勤政
“少年天子”康熙执政后,充分施展了他的政治军事才能以及果断坚韧的人格力量,运筹帷幄、力平三藩,其政治智慧充分表现于成功收复台湾和治理台湾上。而其军事才能在他三次率军亲征,消灭噶尔丹时表露无遗,有时为追杀敌军,一连三天不下马,其骁勇与顽强绝非常人可比。有趣的是,彼得执政之后,也开始了规模空前的军事行动。为争得出海口,征战土耳其28年,在战争中信心百倍、身先士卒。
康熙十分勤政,对送来的奏折是有奏必签。右手患病拿不住笔,左手也要执笔批签。他不但精通经史子集,而且懂得西方天文学、数学、药学,艺术也能鉴赏。康熙不仅大兴科举,还另辟蹊径,开设“博学鸿词科”和“南书房”,广揽天下贤能。彼得对实用技术有着疯狂的热情,办公室里有木匠、石匠、铁匠的全套工具,一生精通12种手艺,甚至化装成一名留学生,到荷兰和英国去学习造船技术、船舶设计和数学理论。为了破除贵族世袭制,彼得亲手制定了14级的官职等级表,规定了每一级的知识、能力、贡献的标准。这使儿时的猪馆雅古任斯基当上了总检察长,卖过肉饼作过马夫的缅什科夫成了陆军元帅。
发展模式迥异
尽管康熙与彼得有着如此之多的相似之处,但是,因为他们有意或无意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模式,中俄两国在其后的一百年中,却出现了迥异的巨变。可以说,彼得大帝是俄国旭日东升前的曙光,而康熙大帝虽创出一个康乾盛世,却终究是落日前的辉煌!
康熙前期的政策是明智的,轻徭薄赋、“恤商”、允许私人开矿、废止禁海令,促进了经济发展。然而,康熙没有也不可能丝毫触动旧有生产关系和国家体制,这位明君依旧是个封建之君。就在废止禁海令32年之后,他又重新下达了禁海令,一度开启的帝国大门,又被他轰然关上,关上了中国未来的希望。
与康熙截然不同,彼得有一个极为明确的目标,就是要使古老落后愚昧的俄罗斯与先进发达的世界连接起来,与蓬勃兴起的欧洲工商业沟通血脉。他大力发展工商业,奖励出口,废除臃肿庞大的衙门,组建了技术学校,规定贵族子弟必须学会数学和一门外语,否则不得结婚,也不得保留贵族身份,建起了现代意义上的印刷所、图书馆、剧院、博物馆,创办了规模庞大的科学院。
彼得性格粗犷,甚至凶残无情,他处死了反对改革的“太子帮”头头、自己的亲生儿子阿列克塞。这正如马克思所说:“彼得大帝用野蛮制服了俄国的野蛮”。
康熙的性格却是刚柔相济、经书礼仪,雍容大方,但到晚年,其宽仁思想却发展到迂腐程度,以至出现了吏治松弛、百政俱废、官场腐败的危险迹象。
保守的上层建筑必然维护其落后的经济基础。鸦片战争前清代经济中资本主义成分的成长几乎停滞,生产力低下,经济结构不合理,以至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均难奏效,积贫积弱终成定局,与“一朝典章制度多出其手”的康熙帝继承重本抑末的传统决策是分不开的。
康熙对清初正在发展的工场手工业不是扶持而是严加限制。例如对丝织业机户的织机数量⑨、工匠人数、工资定额⑩,冶铁业场主的采矿地点、炉数、产量、价格、运销地点等等都有严格规定(11);并课以高额税金(12)。采铜业的产品一度只许以成本价卖给官府,再由官府售卖(13)。还在佣工中另外实行一种保甲制,他们“日则做工,夜则关闭在坊”(14),象囚犯一样没有人身自由。国内关卡林立,肆意刻剥商人。官府还勾结行会以各种条规罚款来限制竞争,防止生产规模和经营网点的发展失控。
在对外贸易上,清代以闭关锁国著称。平台湾后,海禁稍有放宽,但外贸仍只许在澳门、漳州、宁波、云台山四处进行,须经由官商开设的公行,并限制进出口商品数量及种类(进口的更少)。康乾时外贸规模之小可以从下面两点看出。两宋类似三国鼎立,而其外贸港口却比大一统的康熙时多,达六七处。南宋高宗时,市舶司岁入达二百万两,按什一税计(15),年外贸总值当在二千万两左右;而五百年后“大清”康乾时,年外贸总值也从未超过此数(16)。种种限制使诞生时间并不比欧洲晚多少的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萌来萌去总是长不大。
康熙和路易十四:
相比之下,与康熙同时代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就明智得多。路易十四即位初,法国工商业远远落后于英国、荷兰。为了加强竞争力,路易十四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他降低商品税率,取消国内部分关卡,对新办手工工场提供国家津贴,鼓励对外贸易,支持造船工业,国家资助建立许多大外贸公司,努力扩大本国在海外的势力和影响,使法国经济中资本主义因素迅速发展,很快取得与英国抗衡的地位,为后来资本主义制度在法国的完全确立打下了基础。
由于康熙朝拒绝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的生长,在别人大步前进时中国却从此背上了封建落后的农业国的重枷,尽管清末勉为其难地兴办与鼓励近代工商业,但落伍已久,列强争夺目标已对准中国。良机既逝,再难发展。至于旧史津津乐道的“康乾盛世”,不过是封建制度垂死前的回光反照。那种“繁荣”是表面的、虚假的、病态的,其实已经腐朽。一任土地兼并剧烈(康熙中期就已开始)、租税沉重(比明前期都重)、吏治腐败(乾隆时贪赃二万两才处死)而毫无能为,这与文景、贞观、开元之世哪能相提并论!《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等揭露封建社会的名著均成书于康乾之世,决非偶然;恰好说明那个时期并非盛世,而是衰世。何况落后者的财富迟早也是别人的。从印加帝国到莫卧儿王朝,世界史不乏其例。中国人民更为这百余年的末代“盛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百余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就是历史对因循失机者的惩罚。
如果从公元2012年算起,300年前的清朝皇帝是康熙——爱新觉罗·玄烨
即位时间:顺治十八年正月十九日(1661年2月17日)
卒年: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
雍正继位
关于康熙时期的中外关系,电视剧中主要表现了两个方面:一是中俄关系;二是关于耶稣会士来华问题。我们首先来说说这第一个问题。
一、康熙时期的中俄关系
1.沙皇俄国开始侵略中国东北地区
说到康熙时期的中俄关系,我们知道,《康熙王朝》中最早出现俄国人的镜头是第十五集:说的是正当吴三桂阴谋发动叛乱(三藩之乱)之际,俄罗斯使臣戈尔尼称拜会康熙皇帝!称他们国家的领导人是彼得一世沙皇!
问题在于,历史上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么?
历史上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因为彼得一世是在1682年即位的,这个时候的彼得才10岁;另外,这个时候的“三藩之乱”已经被平息了。
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沙皇俄国不是个欧洲国家么?这个国家什么时候与中国接壤了呢?
说来话长,我们简单介绍一下。16世纪前,沙俄本来是个欧洲国家;1581年,沙俄开始越过乌拉尔山,踏入亚洲领土;1632年,沙俄建立雅库次克,开始与中国接壤;1643年,沙俄趁明清之际中原动荡之机开始进入我国领土境内,蚕食我国境内早已经归属于大清王朝管辖的黑龙江流域土地,中俄领土纷争开始产生。当然,沙俄的这次入侵可耻的失败了,英勇的达斡尔族人民赶走了侵略者。
1650年,沙俄再度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当地军民在进行了两年多的顽强抵抗后失败;沙俄势力变本加厉,于1654年出兵侵入我贝加尔湖以东地区,占领了尼布楚;此后双方在这一地区展开了多次的撕杀,互有胜负;康熙皇帝即位以后,沙俄侵略者继续扩大了战果,在整个黑龙江流域建立了一系列殖民据点。
康熙皇帝亲政以后,为彻底解决东北边疆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准备工作。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康熙皇帝开始于1669年谴使赴尼布楚谈判;1670年双方又在北京进行第二次谈判。但是,随后开始的“三藩之乱”终止了这一进程:沙俄侵略军我精奇里江和额尔古纳河地区。
“三藩之乱”结束后,清朝政府于1783年正式设立黑龙江将军,萨布素为首任将军,属下兵员两千,及时制止了沙俄的进一步侵略活动,也为后来收复雅克萨奠定了基础。
但是,这个时候,正好赶上台湾郑氏政权发生易主,郑经去世,子郑克塽即位,康熙皇帝确定了先南后北的原则,率先解决了台湾问题。1683年,清朝收复台湾。康熙皇帝开始集中全部精力解决东北边疆问题。
我们看《康熙王朝》这部电视剧的意思,康熙皇帝解决东北边疆问题似乎是很顺利的,索额图可谓是马到成功啊!
问题在于,历史上真的是这样的么?
历史上,不是这么回事!我们之所以看到索额图似乎是马到成功的样子,其实这个所谓的马到成功是打出来的!
当时的中国不但跟沙俄打过仗,而且这仗还不止打了一次呢!
您想想,不把这些侵略者打服,他们会那么老老实实的在和约上签字?笑话!
2.两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中俄双方的两次战役是在同一个地点——雅克萨!
为了弄清敌情,康熙皇帝于1682年亲自到盛京,一面派将军彭春、郎谈借打猎为名到边境侦察;一面要当地官员修造战船,建立城堡,准备征讨敌人。两人回来汇报,说只要3000人带上红衣大炮20门就可解决问题。1683年初,康熙皇帝任萨布尔为黑龙江将军,同时扩建瑷辉城,为驱逐俄军作准备。
康熙皇帝作好一切准备之后,于1683年夏派人送信给雅克萨的俄军头目,命令他趁早退出雅克萨,沙俄军不但不肯退出,反而向雅克萨增兵,跟清朝对抗。眼看和平解决已经不可能了,康熙皇帝就发布进军的命令。
1685年正月,康熙皇帝派彭春为都统,率领陆军水军一万五千人,浩浩荡荡开到雅克萨城下,把雅克萨围了起来。
沙俄军队经过几年的准备,把城堡修得十分牢固。彭春观察了地形之后,在城南筑起土山,让兵士站在土山上往城里放弩箭。城里的俄军以为清兵要在城南进攻,就把兵力拉到城南。哪儿知道清军却在城北隐蔽地方放了火炮,乘城北敌人防守空虚,突然轰起炮来。炮弹在城头呼啸着飞向城里,敌人的城楼被炮弹击中了,熊熊燃烧起来。
天色渐渐发白,清军又在城下堆起柴草,准备放火烧城。
俄军头目这才吓慌了神,在城头上扯起白旗投降。
按照康熙皇帝的事前嘱咐,彭春把投降的俄军全部释放,勒令他们撤回本土。俄军头目托尔布津哭丧着脸,带着残兵败将走了。
俄军撤走后,彭春命令兵士把雅克萨城堡全部拆毁,让百姓耕种;接着,带着军队回到瑷珲城。
但是,遭到惨败的俄军头目并没有死心,他们打听到清军撤出的消息,过了不久,又带兵溜回雅克萨,把城堡修筑得更加坚固。
边境的警报传到了北京,康熙帝决定把侵略军彻底消灭。1686年夏,康熙令黑龙江将军萨布尔率军2500人再攻雅克萨。这一次,清军的炮火更加猛烈,俄兵几次出城反扑,都被清军打了回去。守城头目托尔布津中弹死去;留下一批侵略军不得不躲到处窖里,没几天,病的病,死的死,最后只剩下了一百五十个人。
沙俄政府慌忙派使者赶到北京,要求谈判。康熙帝才下令停止攻城。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索额图在尼布楚谈判才变得如此的顺利!
3.中俄《尼布楚条约》
索额图于1688年离京与俄国谈判。离京前,康熙帝谕示:尼布楚、雅克萨、黑龙江上下游以及通向此江的一河一溪都属我方。1689年,中国政府派出代表索额图,沙俄政府也派出戈洛文做代表,在尼布楚举行和谈,划分了两国边界,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这就是《尼布楚条约》。这是一个平等条约,是雅克萨战的胜利成果,保障了东北边疆的安定。
二、康熙时期的耶稣会士来华问题
我们在看《康熙王朝》这部电视剧的过程当中,一定会注意到这样一个场景:索额图在尼布楚谈判的过程中,有个来自法国的翻译!
问题在于,历史上真的有个来自法国的翻译么?这个来自法国的翻译是怎么样来中国的?是像电视剧中的那样,在康熙皇帝进攻噶尔丹的过程中,康熙病危之际,巧遇张诚和白晋,张诚和白晋又用自己手中的金鸡纳霜治好了康熙皇帝的病,从而得到了康熙皇帝的信任么?
这里面有几个问题:
第一、张诚和白晋来中国的时间不是在康熙皇帝进攻噶尔丹的过程中。历史上,康熙皇帝进攻噶尔丹一共有三次,其中最早的一次是在1690年。
而张诚和白晋一行共6人,则是法王路易十四的传教士使团,他们从1685年开始出发,1687年到达北京。
他们还从法国带来了30箱科学仪器和书籍作为见面礼。康熙皇帝看到这些非比寻常的礼物后当即决定,让白晋、张诚入宫为官,担任他的科学顾问。
第二、索额图在尼布楚谈判的过程中,的确有来自法国的翻译,这个来自法国的翻译的确是张诚。他奉旨参加了中俄尼布楚谈判及和约的签定。
第三、康熙皇帝的确吃过法国耶稣会士的药——金鸡纳霜(奎宁)!
但是其时间不是在在康熙皇帝进攻噶尔丹的时候,地点也不是在蒙古大草原,给药的人也不是张诚和白晋。
1693年,康熙皇帝病了,冷时如入冰窖,热时似进烤炉,御医用药后,效果不佳,高烧不退。法国传教士洪若翰、刘应两个人对康熙皇帝说,这病没什么了不起,不过是疟疾,服用西药金鸡纳霜(奎宁)会见效痊愈。康熙皇帝真有福气,正在广东传教的两位传教士刚刚收到从法国寄来的整整一斤金鸡纳霜。康熙即刻颁旨,令两位神父立刻把药带入京师。
康熙皇帝不顾御医阻拦,服用了金鸡纳霜,真的痊愈了。金鸡纳霜从此进入中国。康熙皇帝还决定:第一、从即日起,允许西方传教士在北京传教;第二、将原辅政大臣苏克萨哈的王府赐给他们;第三,允许他们在受赐土地上建天主教堂;第四、拨给他们以银两和材料,命工部帮助建造这个天主教堂——北京南堂。
与此同时,1693年白晋奉康熙皇帝之命回国,1697年他在巴黎就《易经》的题目作了一次演讲,1698年自法国返回中国。
问题在于,张诚和白晋他们来中国的目的是什么呢?
最主要的目的是传播天主教。从1582年利玛窦来华开始,这些耶稣会士在中国活动了近三百年。在传播天主教的同时,也传播了西方先进文化。
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康熙皇帝对待这些西方耶稣会士如此的开明,为什么他的后代的做法可是完全不象他呢?
1704年,罗马法王派铎罗来华,禁止中国教徒拜天、祀孔、祭祖,惹怒康熙皇帝。铎罗被送出澳门,凡不在钦天监工作的教徒一律出境。从此到嘉庆,西学东渐冷了下来。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187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