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元年朱棣反叛之初,建文帝以及方孝孺等人,并没有将朱棣放在眼里。他们认为燕王以一隅之兵,做出翻天大事是极为困难的。当时善良又有些迂腐的建文帝甚至还给了手下一道奇特的口谕,他不准任何人伤害他的叔叔朱棣,以免让自己担上杀叔的罪名。
正是这道口谕,朱棣在四年的靖难之役中,才敢亲冒矢石,在两军阵前纵横驰骋,毫发无损。联想到建文初年,徐达之子徐辉祖曾力劝建文帝扣押朱棣之子来要挟对方。建文帝犹豫着,居然没有同意。结果放虎归山,让朱棣再无顾忌。其次方孝孺向建文帝推荐了平叛的主帅:他的好友李景隆。
正是李景隆其人既打了败仗,又打开了金川门迎贼。在此之前,早已有人对建文帝说过,李景隆有异志。但建文帝却因为相信方孝孺,而对李景隆信任有加。正是建文帝的优柔寡断,目不识人,才等来了误国的开门之变。{“帝雅信孝孺,遂不复疑,坐成开门之变,盖不免于误国云。《姜氏秘史》}
等到方孝孺如梦初醒,要求建文帝诛杀李景隆时,一切为时已晚。最后朱棣在率军渡过长江,南京城危在旦夕时,方孝孺又给朱允炆提供了一个错误的建议。他建议朱允炆固守京城以待援兵,如果最终失败,应当君王死社稷。
眼看南京城不保,有人劝说建文帝暂避锋芒,毕竟大半个国家,仍在建文帝的控制中。可方孝孺却力主守城,等待援兵。这样的结果是,陈碹以战舰降燕王,李景隆打开了城门,建文帝本人也消失在了一场大火之中。
朱元璋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的势力日渐强盛。因太子朱标早死,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其年号为建文。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黄子澄,齐泰布置了一系列的削藩措施。他们决定先削那些实力弱小的藩王。在削除弱小的诸王以后,朱允炆认为一切已经准备停当,他便秘密下令擒拿朱棣,但是朱允炆并没有成功。
因为削蕃措施严重侵害到了藩王的利益,所以1399年坐镇北平的朱棣,起兵反抗。靖难之役持续了四年的时间,此时建文帝已经没有大将可用。他只能启用幸存的老将耿炳文率兵北伐,随后他又派出李景隆继续北伐。
建文帝派出去的军队,主力不断被歼灭。朱棣以北平为基地,灵活运用策略,适时出击。几次大型消灭战过后,朱棣选择了乘胜进军。公元1402年朱棣攻下应天,战乱中朱允炆下落不明,同年朱棣继位,史称明成祖。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 不会简单重复,但有时却会惊人相似!
西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的“七国之乱”,与明朝建文帝元年(公元1399年)的“靖难之役”,虽时空相距千年,却有着令人难以致信的相似之处。
战争双方 ,都是中央朝廷与诸侯王,“七国之乱”是西汉朝廷与以吴、楚联军为首的七个诸侯国之间的战争;“靖难之役”是明代朝廷与藩王朱棣之间的厮杀。
战争起因 ,都是一个年轻自负、意气用事的君王,不知天高地厚盲目削藩引发的。汉景帝刘启,31岁继位,34岁实行削藩之策,刘启年少时还曾因下棋 游戏 发生争执,将自己的堂弟、吴国太子刘贤打死,种下了吴王憎恨朝廷的祸根,其人性格可见一斑。明建文帝朱允炆,21岁当皇帝,登基几个月后就开始削藩,年轻气盛、书生意气。
大臣从中撺掇。 汉景帝刘启用老师、御史大夫晁错的削藩计策,建文帝朱允炆行黄子澄、齐泰的新政,几个只会纸上谈兵的书生,却异想天开地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伟大事业,不搞砸才怪呢!
藩王实力强大。 汉景帝时的吴国,矿产丰富、盛产海盐,经济富足、兵力雄厚;明朝燕王朱棣就藩北平,长年领兵对北元作战,一度曾节制沿边十余万兵马,军中威信极高。
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的细节也如出一辙。诸侯王起兵的口号都是“清君侧”,吴王刘濞打出的是“诛晁错,清君侧”,燕王朱棣树立的旗帜是“靖国难,清君侧”;都有一个帮衬朝廷的诸侯王,汉景帝有梁王刘武,拥四十余城,建文帝有宁王朱权,“带甲八万,革车六千”等等。
两次战争虽有诸多相近的地方,但若论敌对双方实力和当时的政治形势,“七国之乱”时,朝廷实力弱小太多,形势远比明朝的“靖难之役”要危险十倍。
“七国之乱”,吴楚联军起兵时就有30余万兵力,粮草充沛、兵员充足,七个诸侯国占据了半壁江山,无论是军事实力还是经济实力,都在朝廷之上。
“靖难之役”,朱棣起兵时不过800死士埋伏于燕王府中,即使控制北平城后,其兵力也不过是燕山三护卫的2万余人。所控制的地域,也不过北平一隅,完全没有综合实力与朝廷对抗。反观朝廷,即使毋论政治、经济,单就军事实力而言,第一次出兵平叛,老将耿炳文就领兵13万,后来李景隆更是率军50余万,完全碾压北军。
但两次战争的最终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
“七国之乱”,历时十月余,朝廷大获全胜,汉景帝刘启开创了封建王朝的第一个太平盛世“文景之治”。
“靖难之役”打了将近四年,燕王朱棣成功反转,攻入京城金陵登基称帝,开创了另一个辉煌“永乐盛世”,原来的皇帝朱允炆在城破后自焚而死,一帮忠臣良将被诛杀灭族,下场凄凉!
“七国之乱”,西汉朝廷取胜的关键在于两点:梁王刘武的顽强抵抗,拼死不降,从正面挡住了吴楚联军西进的大门,大量消耗了联军的兵力;大将周亚夫走蓝田、出武关,大迂回大包抄后,只守不攻,切断吴楚联军的补给线!
对于战事,年轻的皇帝刘启,不但无尺寸之功,相反还与后来者朱允炆一样,昏招频出:吴楚刚起兵时,就急急忙忙腰斩了朝廷重臣晁错,变相承认朝廷的错误,在舆论和气势上未战先输;战事胶着时又胡乱指挥,多次下旨严令周亚夫,改变既定方略,主动出兵进攻,以解梁国之危,好在周亚夫坚持“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拒不受命,否则战事前景难料,胜负两说。
如果说西汉的“七国之乱”,朝廷是惨胜、险胜的话,一千多年后的明朝“靖难之役”,以全国的经济基础对北平一隅,以全国的百万兵力对燕山三护卫的万余兵力,朝廷完全可以从容应对,轻松取胜。但,即使是这样的大好形势,居然在朱允炆一番骚操作下,输得干干净净、彻彻底底!
对比两场战争,建文朝的皇帝朱允炆到底输在哪里呢?
皇帝朱允炆在这场战争中,失误的操作很多,比如严诏约束将士 “毋使朕有杀叔父之名” ,否则朱棣都死了上百回了,哪还有什么永乐大帝;比如在朱棣起兵前夕,居然将燕王的三个儿子全部送回北平,断了朱棣的后顾之忧,还为朱棣送去一员骁将(朱高煦)和一个坚实可靠的臂膀(朱高炽)等等。
但其最关键的失误,或者说影响战争全局的失误,而是没能信任重用一人。如坚持重用此人,不管朱棣军事才能有多强,朱允炆的朝廷都将必胜无疑!
说出此人前,先来分析南军与北军的各自优劣形势。
就北军而言, 主帅燕王朱棣,从小就跟随大将军徐达、蓝玉远征漠北,就藩边塞之地北平后,又常年对北元用兵,实战经验丰富,个人军事天赋和素养,放眼当时的大明朝廷,无人能及;北军的将士,常年处在对北元作战的前线,都是久经战火淬炼的百战勇士,单兵素质强悍,完全可以以一当十、以一当百。
北军的劣势也很致命: 兴兵对抗朝廷虽出师有名,但仍难掩盖造反之实,在政治上已棋输一着;地处北平一隅,没有支撑战争的后方基地、经济基础和兵员保障能力;士兵虽然军事素养很高,军队的战斗力很强,但都是常年在漠北的沙漠和草原作战,以骑兵为主,没有攻城的军事装备和实战经验,而南征时城市攻坚将是常态。
朝廷南军的劣势:没有非常出色的领兵大将;军队都是临时从内地各处征调,士兵缺乏训练、未经实战,总体军事素质堪忧。
南军的优势却几乎碾压北军 :拥有全国源源不断的兵源补给和粮草供给,战争完全没有后顾之忧!
知己知彼,南军的最佳战略,应该学习西汉平定“七国之乱”的方略: 以守代攻,以时间换空间。
一城一地都坚守不出,不计较一时的胜败,最大限度地消耗北军的兵力,在实战中锻炼将帅和士卒;同时以一支精锐之师,迂回敌后,伺机切断北军主力与北平的联系,让北军成为孤军。
如果坚持这一战略不动摇,北军只会越打越少,到最后不用朝廷进攻,自己就该主动投降了。
要执行“以守代攻”的总战略,除皇帝朱允炆的决心,还需要一个关键人物:领军主帅!
南军主动进攻平叛的主帅,没有合适的将军,但守城防御的主帅,却有现成的最佳人选,此人便是老将耿炳文。
长兴侯耿炳,明朝开国功臣,从军几十年,长期追随常遇春、徐达征战,能力虽不及常遇春、徐达、蓝玉那名满天下,但实战经验丰富,统兵有方。
此人用兵有一明显特征:老成持重,攻击能力不突出,但守城能力无人能及。正如朱元璋对他的评价:耿炳文用兵,不会有大胜,但一定不会有大败!
在实战中,这一说法也得以验证。战争初期耿炳文虽在真定城外围连吃败仗,但当他率军退守真定城后,朱棣却久攻不下,无可奈何,只能退兵北平另谋他途。
如果朱允炆一直坚持信任并重用耿炳文为主帅,再辅以矍能、平安、盛庸、徐辉祖、铁铉等人为将,坚持“以守代攻”的方略不动摇,则南军在战争初期可能有小败,但一定不会有大败。
如无大败,则朝廷官员及各地驻军将士,就不可能甘冒“造反”风险主动投降北军,朱棣的燕山三护卫两万余人,能与朝廷消耗几时?
若如此,朝廷必胜,朱棣必败!
只可惜年轻的朱允炆,气盛好胜、贪图虚名,以一战论英雄、以一时论成败,贸然用无能无德的李景隆替代耿炳文为帅,将朝廷的几十万大军,全都送到朱棣的北军中去了,又焉能不败!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朱允炆失了皇位自焚而亡,真不值得后人怜惜!
明朝建国皇帝朱元璋在临终之际,把皇位传给了他的皇孙朱允炆,即明朝的建文帝,但在靖难之役的时候,朱允炆却敌不过他的叔叔,当时的燕王朱棣,并把皇位也给丢了,所以究竟为什么当时的朱允炆打不过朱棣呢?
朱元璋生前为了朱家的江山,大肆屠杀跟随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从胡惟庸到李善长,从蓝玉到傅友德,几乎所有的文臣武将都被朱元璋屠杀。朱元璋又大肆分封朱氏宗室,他的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侄孙都分封为王,其中他最信任的九子辽王朱植、宁王朱权、燕王朱棣、谷王朱橞、代王朱桂、晋王朱棡、秦王朱樉、庆王朱栴、肃王朱瑛手握重兵。
朱元璋的如意算盘是那些难以驾驭的功臣都被我干掉了,现在有我朱姓自己人保家卫国,我的小皇孙允炆可以高枕无忧,做一个安稳皇帝了。孰不知,正是朱元璋这番苦心的布局,在他死后,留朱允炆留下了一个危机四伏的摊子。面对藩王日益强大的势力,朱允炆听从了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卿黄子澄的建议,着手削藩。
朱允炆本想以雷霆手段削藩,震慑一下他的皇叔们,没想到却起到了反作用。目睹兄弟们的一幕幕惨剧更激起燕王朱棣的反抗之心。而朱允炆没有听从齐泰的建议,首先除掉朱棣,这也给朱棣留足了筹划起兵的准备时间。再者,朱允炆性格仁慈,优柔寡断,错失了很多除掉朱棣的良机。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位为何无人敢反抗
明朝时期的靖难之役相信大家多少都有听说过吧,明太祖朱元璋死了还没几年,继任的好孙子朱允炆就开始削藩,结果这一削到是把自己的皇位给削没了。那么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要说起这是,这还得明太祖朱元璋来背锅。
朱元璋是布衣之身横扫暴元、驱除鞑虏,开创了一个帝国,实在是万世楷模。他在位的时候虽然对大臣极为苛刻严厉,但对自己的儿子那是大方的没得说,每个儿子都分封藩王,而且还让他们掌管封地里的一切军政要务。建文帝上台以后,却完全没有这种浓浓的亲情观念。刚坐上皇帝就担心自己的叔叔们谋反,于是就开始进行削藩。他这刚一颁布削藩的命令,藩王中最有实力的燕王朱棣就不干了。
朱棣也不跟这位年轻的侄子废话,就这样叔侄二人之间爆发了改变明朝走向的“靖难之役”。但让人奇怪的是,古代打仗都是一路攻城拔寨,然后杀得四方臣服,就坐上皇位了,这点可以参考朱元璋建国。可是燕王朱棣只是一路南下从北京打到南京就当皇帝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当皇帝真的如此简单?
第一,朱棣造反也是分析了形式的,朱允炆继位时,明朝已经二十多年没有打过仗了,开国时的老将不是老死就是被朱元璋搞死。当时南京的朝堂上武将都是一些李景隆这样的二世祖,文臣都是方孝孺这样的书呆子,可谓是一点战斗力都没有。作为皇帝本身的建文帝也是初登大宝,一点威望和根基,都没有。
而且朱棣是以“清君侧”的名义进京,这在名分上勉强说得过去,说到这,明太祖朱元璋将会又一次背锅。原来,朱元璋那时候规定,如果朝中有奸佞,各地藩王可以用“清君侧”的名义,进京,驱除,奸佞。
第二,当时的百姓经过元末的动荡,好不容易过上了安稳的生活,他们认为不管皇帝是朱棣还是朱允炆不都是你朱家的人吗?在这点上连大臣也是这样看的。
所以在打仗的时候将军们大多都选择观望,并没有真的痛下杀手,这些将军虽然都是粗人,但也是实打实的老油条。自古丘八吃粮当兵,对于基层的将军而言,谁当皇帝并不会影响到自身,所以这些人更加不会用心“勤王”,卷入到皇家的内斗之中。
第三,就是各地的藩王们了,他们和朱棣都是亲兄弟,朱棣排行老四,由于前面几个大哥已经都死完了,朱棣已经是长兄了。但和朱允炆却是叔侄关系,血缘上和朱棣更近。而且,朱棣也不是外人,他当皇帝,明朝的江山还是老朱家的。其次,朱允炆的粗暴撤藩,搞得叔叔们人人自危、离心离德,已经严重损害了这些藩王们的切身利益,所以,他们根本不可能站在朱允炆一边。
第四,就是最重要的一点,朱允炆不见了。在朱棣攻入南京城后,朱允炆就消失不见了,关于他的下落几百年来可以说是争论不断。有的说他引火自焚了,有的说他出家当了和尚,还有的说他出国旅游去了。关于这个问题,小编在这里就不凑热闹了。不管他到底去了哪,总之人是不见了。建文帝直接失踪,群龙无首,文臣武将就是想反抗也没有效忠的对象啊,国不可一日无君,所以朱棣,上位理所当然。
那么朱棣真那么容易就造反成功了么?显然没有,朱棣造反花了接近四年。失败无数次,打得自己都没信心的时候,就委屈巴巴的躲在被子里哭。但是好侄子朱允炆却给了朱棣一个“勿伤王叔”的免死金牌,可以让他承受多次失败。
朱允炆最大的失误就是太自负。朱允炆本身并不是一个软弱之人,反而手段狠辣,有点激进。登基之初就要削藩,没有遵照朱元璋的安排一步步地循序进行,而是想要直接削藩和杀藩王,激起了藩王尤其是朱棣的逆反之心。所以当朱棣起兵造反的时候,其他藩王就积极响应了。
战争之初,朱允炆可用的人才是非常多的,但是他在用人方面过于随意。比如重用文人黄子澄、齐泰,这些书生并不懂得行军打仗,指挥混乱,导致很多人对建文帝不满。最终在建文4年,淮阳防线出现了一系列的严重失误,南京地区的门户被打开,战局彻底扭转。
另一方面,朱棣本人的准备是非常充分的。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进攻南京,同时向宁王借兵,让自己的大儿子率领部队围攻北京,双面夹攻,拉长了战线,采取了积极的消耗政策,分散了建文帝的兵力。同时非常重要的是,建国之初,朱元璋在北方的骑兵全部由朱棣掌控,骑兵骁勇善战,对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体来讲,建文帝失败的主要原因,一是战略战术上的轻敌,二是行军打仗所用的人才不当。手下的众多武将基本没有发挥出自己的能力和优势,反而朱棣在最初的劣势之后能够善于用兵作战,并且采取了最适合的战术,从而以曲线救国的方式实现了最终的胜利。如果建文帝能够采取温和的手段削藩,可能就不会出现这样的起兵造反局面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184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成语故事——纵虎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