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7年,明朝历史上最聪明的皇帝嘉靖去世了。
不久之后,皇帝驾崩的消息便传遍了整个中国。在湖北的一个小村庄里,一个衣衫褴褛的中年人在听到这个消息后,显得异常平静。在他早年进宫见到正值壮年的嘉靖,并为其号过脉后,便劝他少服用丹药。虽是如此,但无奈病人不听劝,最后这个聪明的皇帝还是早早地逝去。
他向北方行过礼后,便转身回到屋子里,继续写他的那本书。这个人,就是李时珍。
李时珍
1518年,李时珍出生在湖北蕲春的一座庭院里。因为李时珍的父亲与祖父世代行医,家里也还算是比较有钱的。但在明朝那个唯科举至上的年代,医术这一门学科,只能算是旁门左道。不论你行医赚了多少钱,也依旧会被人当做暴发户一样看待。尽管李时珍从小便展示出了极强的天赋,但他的父亲却仍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考中进士,从而改变家族的历史
李时珍在读书这一方面也确实有天赋,不仅读四书五经,而且连别的书也一块读,非常博学。但李时珍的运气也属实一般,身为秀才的他,三次参加乡试都没考过。虽说没考中举人是一件比较伤心的事情,但若是李时珍考中了举人,便会一直考下去,这样的话,人类历史上会再多一个之乎者也的文官,从而少了一个伟大的医学家。就在李时珍想着再做一次努力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改变了他的想法。
李时珍雕像
二十岁那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肺病袭击了李时珍。这场病来得很突然,李时珍在床上躺了许久,才慢慢地被治好。正是因为这场疾病,让李时珍想了许多。病好之后,他对自己的父亲说:“我不想考学了,请父亲把医术传给我。”父亲沉默了一会,还是点点头同意了。也许是李时珍的坚持打动了父亲,也或许是李父明白了自己的儿子确实不是考学的料。
李时珍在经历了一场大病,感受到了疾病所带来的痛苦,他不希望再有人体会这种难受的感觉。或许,这就是李时珍最初行医的愿望。而这一愿望,也被李时珍终身所坚守。
我们之前说过,李时珍还是很聪明的,只是运气不太好。但在背药材、学医理这一块,李时珍表现甚是优秀。随着年龄的增长,李时珍的医术越来越高超,只要不是什么特别严重的病,李时珍基本上都可以解决。随着医术的增加,来找李时珍看病的人越来越多。但李时珍跟别人看病的方式不一样,别人都是要收取诊金,但李时珍往往不收取任何费用,甚至在看完病的时候,好多次对患者进行慰问。
因为李时珍看病基本上不怎么要钱,导致他的名声越来越好,但我们知道,李时珍不是一个注重名声的人,他所追求的,无非就是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患者的痛苦。
但到了1551年,事情发生了变化。这一年,楚王府知道了李时珍的名气后,便客客气气地把他请到了府邸,希望他能够担任楚王的私人医生。毕竟是在王府,要啥有啥,李时珍也不傻便答应了。
直到有一次,楚王的世子暴毙,危在旦夕,李时珍看到了后立刻进行救治,并成功将世子救了回来。从此,李时珍名声大噪,一度被人称之为神医。
嘉靖皇帝也知道了这个事,就给楚王说,你再去找一个医生,把这个给我送过来。尽管楚王很是不情愿,但没办法,谁叫人比咱幸运呢。
于是,李时珍就此进入太医院。李时珍父亲梦寐以求的皇城就这样让李时珍以一个医生的身份走了进来,这不免有些叫人哭笑不得。
太医院
在这里,李时珍也就是给嘉靖号号脉,也没别的啥事,这也怪不得李时珍,谁叫嘉靖在对待疾病的态度上,更信任自己的那些灵丹妙药。虽然如此,但李时珍也算得上是御医,日子过得还是比较滋润的。
开始李时珍还是很开心的。但才来了没几个月,李时珍就后悔了。他受够了嘉靖自己给自己没病找病,自己本来没事,非得说自己这不行那不行,非得吃些化学药物,好让自己长生不老。虽然李时珍是神医,但病人这么搞,就算是天王老子也救不了啊。
时间一长,嘉靖继续磕他的丹药,李时珍则是利用太医院的资源充分学习,两人互不冲突。过了一年以后,李时珍觉得这个曾经领令他向往的地方已经无法再让他学到什么东西了,于是 他选择了离开,重新回到他最初来的地方。
嘉靖
这一年,他才三十四岁,他见过饥寒贫苦饱受疾病痛苦的穷苦百姓,也见过雍容华贵自己没病找病的天子;他去过破败不堪的茅草房屋,也进过金碧辉煌的金銮大殿。人世间的一切富贵与贫困,他已经全部明了。
他回到了他最初离开的茅草屋,在从京城回来的路上,李时珍想了许多,自己一个人可以拯救很多人,但也仅限于自己活着的时间里,但他去世了之后,天下千千万万受苦的百姓,又该何去何从。毕竟在那个医学并不发达的年代,有太多的人因为乱吃草药而失去性命。
因此,他觉得自己有必要写一本书,一本能让人们分清草药的不同,从而可以拯救更多的人的书,一本可以囊括所有植物药材以及正确使用的书籍,一本可以拯救万千百姓性命的书籍,这本书的就是《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这本书主要是记载药物功效和特征,不可能每天都在屋子里面瞎写,在屋子里面一天也憋不出来几个字。所以这就注定了李时珍在以后的时间里要去游历整个中国。
他放弃了他安度晚年享受天伦之乐的生活,选择了风餐露宿四处流浪的生活。他从一个坐堂问诊的名医变成了一个居无定所的流浪汉。他收拾好自己的行囊,开始远行,他的足迹踏遍了中国的各大名川。为了弄清楚药物的药性,他会亲自尝试药物,甚至有几次,李时珍在采药时险些中毒身亡。但即便是如此,李时珍也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
最终历经二十余年,他翻看了中国所有的医学著作,走遍了中国的各大名川,最终完成了这本中国医学史上最伟大的著作。
如今,每当自己翻开《本草纲目》这本医学名著时,总会从心底深深地感慨李时珍的伟大。他是一个御医,若是拿着这块招牌出去救治,那肯定会是门庭若市。但李时珍没有,他选择了一条更加困难的道路,只是为了后世能够有更多的人可以避免疾病的困扰。
李时珍在1593年,也就是万历二十一年去世,他并没有看到这本书的发行,在他逝世三年后,这本书正式发行。一经发行很快就脱销,甚至被传到了东亚、欧洲各国,成为医学上的权威著作。
李时珍活动于嘉靖皇帝时期,那是一个接一个的名臣涌出的时代。但不论杨继盛和王世贞撑起了怎样的文人风骨;不论张居正成为怎么样的一名优秀政治家;不论徐阶和严嵩斗得怎样激烈,这一切都与李时珍无关,他的职责只是救死扶伤,他只是一个医生。
作为一名医生,他有责任与义务去挽救患者的生命,这是李时珍的觉悟,是他行医数十年的愿望,是他完成这本不朽著作的动力。对于患者他都是一视同仁,不分派系,不分信仰。这就是李时珍,一个平淡却又伟大的医生。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人们常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人们又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可见,行业对一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人在很年轻的时候,就选择了一个适合自己的行业,那真的是一种幸运。
明代的李时珍就是这样一位幸运儿。李时珍在很年轻的时候,就选择了医学,并心无旁骛,孜孜不倦,为之奋斗终生。
不过,他这种幸运又包含着不幸。
李时珍出身医生世家,他的父亲是太医院例目李言闻,也是一位颇有声望的医生。在封建社会,医生虽然收入不菲,但社会地位比较低,父亲不愿意李时珍再学医,便给他指了仕途这条路。受家庭影响,李时珍有志于从事医学,但父命难为,加之他年幼,敢于尝试,便按照父亲的意愿努力了。
步入仕途,自然是要参加科考了。李时珍少年聪慧,勤奋好学,14岁时便中得秀才,就好比今日考了一个比较好的大学,这让他的父亲欣喜万分,感觉有了盼头。秀才有了,接下来就是中举了。对于李时珍来说,中举之路极为漫长而艰辛。
第一次考试,李时珍无缘榜单;
第二次考试,李时珍用功过度,得了极为严重的骨蒸病,也就是结核病,高烧不止,行动尚且困难,又何谈考出好成绩呢?
第三次,23岁的李时珍再次落榜。
事不过三,三次之后,父亲和李时珍都心灰意冷,举人梦彻底破碎。无奈之下,李时珍抛下八股文,跟着父亲学起了医。
李时珍因为科举熟读儒家经典,宋代之后,儒医之说兴起,“自宋以后,医乃一变为士夫之业,非儒医不足见重于世。”加之,又有名医父亲的带领,李时珍学医可谓如鱼得水,不到四年便可以独立行医了。
李时珍行医,名声很大,广受认可。民间一直有李时珍“死人诊活”和“活人诊死”的说法。在生死之间,已经模糊了界限,可见李时珍的医术高超。
李时珍33岁时,被征召到楚王府和太医院任职,不久有赴京任太医院判(也有说法,只是御医)。在为官方行医时,李时珍利用各种机会,阅读了很多在难得一见的医、药学方面的书籍,并经常出入于太医院的药房及御药库,从事药物研究工作。这些都为他著书立说奠定了基础。
从太医院还乡后,李时珍坐堂行医,并着手编写《本草纲目》。前后800多部书籍参考,无数次的药物考察研究,终于在稿凡三易后,《本草纲目》得以成书。
《本草纲目》是本草学集大成之作,刊发后,很快就传到了朝鲜、日本等国,后又在欧洲和美洲的广泛传播,对西方科学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世界医学的宝贵财富。
李时珍放弃科举从医,无论是对他自己,还是后世医学都是一种幸运。
其父李言闻是当地名医,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群众学习.
李时珍三十八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李时珍在此只任职了一年,便辞职回乡.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明朝时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
李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父亲李言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于学.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举人均名落孙山.于是,他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向父亲求说并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实面前终于醒悟了,同意儿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不几年,李时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医生.
随着人丁的繁衍,李家那所老宅已显得狭小了。李时珍在雨湖边选了一块地,亲自规划设计,盖起了一座宽敞轩亮、环境幽静、景色宜人的新宅院,既适合父亲养病,也适宜自己潜心研究、撰著。
这时候,李时珍的大儿子建中,按着父亲的安排,已考中举人,走上仕途,为李家改换了门庭。李时珍说服父亲,将二儿子建元、三儿子建方留在身边学医。小儿子建木年岁还小,仍在读书。李家到李时珍这一代,已是人丁兴旺,成为新州医学世家、读书人家。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184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