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也是功绩最大的皇帝之一,在位二十三年,对外打出了"天可汗"的威名,对内也拥有"贞观之治"的美誉,还有诸如以善待功臣闻名,一年死囚犯全国仅有二十余人的政绩等等,唐以后的皇帝拿汉武帝为榜样的不多,但拿唐太宗做榜样却不少,他似乎就是个完美皇帝,当然,如果没有"玄武门事变"就更完美了,不过世界上从来就没有完美的人,皇帝这种政治生物就更不可能向完美靠近,本文就专门给唐太宗李世民挑挑刺,数落数落这位"天可汗"曾经干过的龌龊事。
玄武门事变,李世民永远抹去不掉的黑暗历史李世民再怎么努力成为明君,玄武门事变也是逃不掉的黑历史,在皇位继承人之争中落入下风后,李世民孤注一掷,于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的某一天,率亲信在皇宫玄武门内伏击亲兄弟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并在伏击一开始就亲手射死兄长李建成,李元吉也随后被尉迟恭射死,李世民在皇位争夺上唯二的两个兄弟卒。
随后,李世民安排尉迟恭强闯皇宫后苑,控制住父亲李渊,逼迫李渊承认李建成、李元吉造反作乱,拿到全国兵马指挥权的大义名分,用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头驱散东宫护卫部队,紧接着斩草除根,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十个儿子不分年龄大小全部杀光,从此,武德变贞观,李世民走上人生巅峰。
李世民夺位成功了,但杀兄逼父总归是谋逆,这也是困扰李世民后半生的重大问题,这个没法洗掉的,唯一能做的就是拼命抹黑李建成、李元吉这兄弟俩,尽量让自己多占据些道德制高点,然后努力让自己在皇位上的政绩更出色一点。因自己杀兄逼父,所以李世民对于后代子女之间的和睦相当重视,他的四子李泰在欲成为太子时,对他承诺将来杀子传弟,他马上废掉李泰,这就是心结难除。
霸占弟媳齐王妃杨氏,又因面子问题拒绝给其合法身份李世民在玄武门事变当日即清除掉李建成、李元吉家里所有的男丁,独留下女眷不杀,并在之后强行让李元吉的正妃杨氏成为自己的女人,两人还生下李世民的第十四子曹王李明,连儿子都有了,李世民想给杨氏一个名分,准备正式册封她为妃,魏征跳出来阻止:"陛下不可以辰赢自累"。
辰赢是春秋时期秦国秦穆公的女儿,先嫁给了晋怀公,但被抛弃,秦穆公后来帮助晋怀公的伯父晋文公夺位成功,晋怀公被晋文公杀死,秦穆公又把辰赢嫁给了晋文公,还是做的正妻,一女二嫁,且先后嫁给侄、伯两人,对外名声很不好,读书人在礼仪上从来都是以此事为耻。
唐朝虽然有部分胡化的传统,不在意娶弟媳,但李元吉不是自然死亡,是被李世民杀掉的,现在李世民想纳杨氏为妃,难免后人会谣传,李世民是否是为了一个女人才杀掉亲弟弟 何况李世民还杀掉了杨氏所有的儿子(李元吉有五子,史书上没有记载其中是否有杨氏亲生之子,但杨氏作为李元吉正妻,名义上五子全是杨氏的儿子)。
这样一看,如果册封杨氏,李世民将来的名声就极不好听了,所以,李世民采纳了魏征的意见,牺牲掉杨氏的名分,这也导致一个尴尬的结果,他们两人所生的儿子曹王李明是李世民的儿子,杨氏却是李元吉的妃子,从礼节上,李明只能称呼杨氏为婶婶,好在后来李世民追封李元吉,并将李明过继到李元吉名下,这个时候,李明的亲妈终于算是成为亲妈了。
不经过详细审查,冤杀凌烟阁功臣之一的勋国公张亮李世民以善待功臣闻名于后世,他亲自制定的凌烟阁功臣榜也是流传千古,但李世民在位期间还是杀过功臣的,凌烟阁功臣就杀过两个,一个是陈国公侯君集,一个是勋国公张亮。侯君集是因参与太子李承乾造反事被杀,这个事实清楚,没什么可说的,李世民在侯君集临死前的行为也算得上是有情有义。
勋国公张亮的被杀就有些草率了,张亮被处死的罪名大致是"崇信术士、迷信谶语、私养义子、试图谋反",和道士走得近真不算什么,李世民自己晚年为求长生都"崇信术士",玄武门事变时的最大功臣尉迟恭也修道且迷信术士,还是李世民鼓励的,李世民巴不得这些桀骜不驯的武将都在家修道,少出来招惹是非。
至于张亮养500个假子就更算不上什么了,当时的世家大族哪家没个几千人丁 为何独独找张亮的麻烦 无非是养假子在名义上和主人的更亲密一些,实际上和奴仆没啥区别。结果李世民很轻率的就断言:"亮有义兒五百,畜养此辈,将何为也 正欲反耳。",将作少匠李道裕上奏李世民,言不能以此给张亮定罪,被失去理智的李世民"竟斩于市,籍没其家"。
《新唐书》和《旧唐书》里面都有记载张亮的大逆不道之言,比如当着道士的面说"有弓长之君当别都"等。《资政通鉴》里面还记载有张亮对着道士扬言"吾臂有龙鳞起,欲举大事,可乎 ",这个龙鳞后来的考证其实是牛皮癣。张亮在玄武门事变前曾被李元吉抓起来严刑逼供,让他供认李世民欲谋反,当时的张亮死不承认,他知道祸从口出。
李世民继位后,张亮又在朝中打拼十几年,一直走到洛州都督、工部尚书的高位,史载其行政能力超强,这样的人政治敏感度应该是相当强的,怎么可能随口就在道士面前说出大逆不道之语 实际上是李世民在张亮被政敌举报后,没有仔细辨认就误认张亮有谋反的企图,冤杀后醒悟过来,但他不肯认错,所以授意他人将传言坐实到张亮身上。
怒砸魏征墓碑,反悔公主和魏征之子的婚约魏征是贞观年间名气最大的名臣,是李世民善于纳谏名声的标杆,两人之间的君臣佳话从来都是后世帝王学习的榜样,魏征死的时候李世民还哀叹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可见魏征在李世民心目中的地位。
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谋反事败,其时魏征已病故,但太子党羽中的侯君集和杜正伦(当时担任太子左庶子)却都是在魏征生前得到他的举荐,李世民以此判断魏征在生前就和太子结党,因此勃然大怒,不但砸毁了魏征的墓碑,还解除掉魏征长子和衡山公主(李世民二十一女,也是最年幼的女儿)的婚约。
李世民迁怒早已死去的魏征不仅仅是他举荐的人参与太子谋反,还有魏征在生前将自己和李世民奏对的谏章全部收集起来,被人揭发魏征曾将这些谏章给记录史书的臣子观看,希望将其作为史书中的正式记录,这在李世民看来是魏征踩着自己邀名,因此不能容忍。
文人希望留下身后名能有什么大罪 李世民自己也有专人记录和臣子的对话,比如后世流传的《贞观政要》、《唐太宗李卫公问对》等就是李世民刻意给后人留下的理政经验,同样也是邀名之举,他是只许州官点火,不让百姓点灯。虽然后来李世民有所悔悟,恢复了魏征的墓碑,但公主和魏征儿子的婚事却始终没有恢复。
为使李氏江山永固,以谣言冤杀亲信大将李君羡李君羡被冤杀时的职位是左武卫将军,封武连郡公,实职是驻守玄武门,这个地方太重要了,守玄武门的将军肯定是李世民信任的将领,李世民曾夸奖李君羡:"君羡如此勇猛,强虏何足忧虑。",即便是这样的亲信将领,被牵扯到李氏江山的稳固大计中,李世民也是毫不犹豫的杀掉。
史载:"贞观初,太白频昼见,太史占曰:"女三昌。"又有谣言:"当有女武王者。",古代的这种谣言是很受统治者重视的,隋朝灭亡前就是各种谣言先出来,然后天下大乱,豪门世家借势而起,所以李世民相当警惕,全力寻找谣言中所指的人物,而谣言所指之人很快就被李世民找到了。
史载:"太宗因武官内宴,作酒令,各言小名。君羡自称小名"五娘子",太宗愕然,因大笑曰:"何物女子,如此勇猛!"又以君羡封邑及属县皆有"武"字,深恶之。会御史奏君羡与妖人员道信潜相谋结,将为不轨,遂下诏诛之",对于李君羡来说,真的是祸从天上来,连辩解的机会都没有,就这么被冤杀,武则天上位后,赶紧的给这位替自己背锅的"五娘子"平反。
除上述事例之外,李世民在对待亲生儿子的态度上也是区别相当大的,贞观十七年,李世民的第五个儿子齐王李佑造反,失败后被李世民赐死,同年,太子李承乾谋反失败,李世民却仅仅在将李承乾废为庶人后,驱逐李承乾到外州居住,都是他儿子,一个毫不犹豫地杀掉,一个感叹:"况乎冢嗣,宁不锺心!",李世民这个父亲何其不公
其实本文所讲多数事例只是一个皇帝必须要做的事情,有冤枉的也只能怨自己生在皇权至上的封建王朝,李世民除玄武门政变外,在后世最大的诟病还不是冤杀谁,是传言他删改史书,其实这个并没有历史记录,历史记载中只有李世民找褚遂良要《起居注》观看,被褚遂良和一旁的刘洎阻止:
上谓谏议大夫褚遂良曰;"卿犹知起居注,所书可得观乎 "对曰:"史官书人君言动,备记善恶,庶几人君不敢为非,未闻自取而观之也!"上曰:"朕有不善,卿亦记之邪 "对曰:"臣职当载笔,不敢不记。"黄门侍郎刘洎曰:"借使遂良不记,天下亦皆记之。"上曰:"诚然。"
后人是从李世民继位的过程和实际需要,推测李世民或许大肆删改史书中李渊、李建成、李元吉的那一部分,或许还有借改史书拔高李世民自己在建唐过程中的功勋和地位。但推测始终是推测,我想最大的可能是史官自行脑补李世民的需要,给予美化描写,毕竟史官大部分都是李世民的亲信,李世民只需要默认和暗示就行。
李世民不论怎么说,也都是自古帝王里面做得最好的那一批之一,即便有所小节不妥也无伤"天可汗"和"贞观之治"的威名,本文说讲的大部分龌龊事其实也非真的见不得人,挑点小刺纯属闲暇笑谈,皇帝也是人,是人就会有七情六欲,逃不脱俗人的悲欢离合,偶尔犯些错误是绝对可以理解的,李世民终究还是后人敬仰的唐太宗。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一、晋阳起兵
义宁元年(617年),李世民鼓动父亲李渊起兵反隋,是为晋阳起兵。李渊封李世民为敦煌郡公、右领军大都督,统帅右三军,起兵攻入长安,并且灭隋。李世民官拜光禄大夫、唐国内史,徙封秦国公,食邑万户。
义宁元年(617年)十二月,李世民为右元帅,徙封赵国公,率兵十万进攻隋朝的东都洛阳,不克而还,设三路伏兵于三王陵,击败隋将段达。
二、玄武之变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李世民在帝都长安城宫城玄武门附近射杀皇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事后,李世民杀李建成、李元吉诸子,并将他们从宗籍中除名。李渊让出军政大权给予秦王李世民,公元626年7月5日,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下诏曰:“自今以后军国事务,无论大小悉数委任太子处决,然后奏闻皇帝”。
三、帝范教子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正月,唐太宗将他撰写的《帝范》十二篇颁赐给太子李治,并对其告诫说:“你应当以古代的圣哲贤王为师,像我这样,是绝对不能效法的。因为如果取法于上,只能仅得其中,要是取法于中,就只能仅得其下了。
我自从登基以来,所犯过失是很多的: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所有这些,都是我所犯的最大过失,千万不要把我作榜样去效法。”
四、从谏如流
李世民以隋炀帝拒谏亡国为戒,即位后尽力求言,他把谏官的权力扩大,又鼓励群臣批评他的决策和风格。其中魏徵廷谏了200多次,在朝堂上直陈皇帝的过失,在早朝时多次发生了使李世民尴尬、下不了台的状况。又如王圭、马周、孙伏伽、褚遂良皆以极谏知名。晚年的李世民因国富民强,纳谏的气度不如初期,偶尔也发生误杀大臣的遗憾,但是大致上仍克制、保有纳言的风范。
五、箭术无双
李世民年轻时力大无比,随身兵器中,最有名的是一张两米长的巨阙天弓。
李世民有次与敌对战前,仅率领一名骑兵一起充当侦查工作。途经一处草原高地,因为太累与士兵一起睡着,被敌人发现,本来意欲围杀李世民。此时突然有一条蛇追老鼠,奔到骑兵脸上,惊醒骑兵,才发现身边都是敌人,于是李世民与骑兵上马逃亡,李世民本人左右开弓,百发百中,终于逃出追击。
唐太宗李世民——一代明君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唐太宗共在位二十三年,在中国历史上,虽然他在位的时间远远比不上清朝的康熙和乾隆,但其业绩在历史上却是最杰出的,正是由于他的努力,才使唐朝在当时的世界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大唐帝国在他的治理之下,可谓是繁荣昌盛,对世界影响深远。所以,李世民是世界上最辉煌帝国奠基者,被称其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帝王。日本古代社会的政治与经济几乎是唐朝的翻版,至今日本中央的省(相当于我国的部)就是来源于唐朝中央的三省制。后来,人们就用“贞观之治”来表达对唐太宗政绩的肯定和对贞观时期太平盛世的景仰和向往。
唐太宗在用人方面也很有特色,他能知人善任,做到人尽其才,而且是充分发挥其长处。对于历史上有名的房玄龄杜如晦就是一个典型,他们不善于断案和处理杂务,但却善于谋划和决定国家大事,所以用为宰相,用其所长,避其所短。而戴胄则相反,他不通经史,但做事正直,所以让他做大理寺少卿,负责审理案件,结果他办事异常干练……
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称帝起,到1911年宣统帝退位止,在2100多年的时间里,共产生了230多位皇帝。在封建时代,这些皇帝一手掌握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等大权,独断乾坤,决定着国家的命运与臣民的生死荣辱。然而综观中国历史,由于封建专制政治的独裁制、终身制、世袭制、嫡长继承制、等级特权制以及阴谋争夺、血腥杀戮等本质特性的制约影响,这230多名皇帝中昏君、暴君占据了多数的比例。那些杰出的皇帝,尤其是有始有终的文治武功、德兼有功的好皇帝,简直是凤毛麟角。相比较而言,中国有7名比较有政绩的皇帝或者是君王。夏禹,他领导治水有功;周武王,伐纣建立了分封天下的国家;秦始皇,第一个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帝国;汉高祖刘邦,他与项羽决战,取得了胜利;唐太宗李世民,实行贞观之治,推动历史大进步;明太祖朱元璋,驱逐蒙古政权,恢复汉人之治;清朝康熙玄烨,统一全国,确定了现代中国的大致版图。然而,由于权力的过于集中而疏于制止,即使这几位明君,也并不是完美无瑕。有时候,他们也像猛虎一样,杀人如麻。
唐太宗杀兄逼父
"太宗亲执弓以射杀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斯时也,穷凶极惨,而人心无毫发之存者也。"这是王夫之对唐初玄武门之变的评价,与我们正史上的评价出入很大。正史是这样记载的:
唐高祖共有二十二个儿子,高祖的元配窦皇后生四子: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次子李世民封秦王,三子玄霸早卒,四子元吉封齐王。建成、世民、元吉都有才干,不过,太原起事前,只有李世民参与策划,而起事之后,讨平群雄的战争中,李世民立功最大。他战必胜,攻必克,而且气度非凡,胸怀大志。由此遭到哥哥建成和弟弟元吉的嫉妒,于是引发了一场兄弟相残的悲剧,这就是大唐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
李建成因是嫡长子,被李渊立为皇太子,但他的功业不及李世民,深恐太子之位不保,便暗中私募东宫卫士和突厥兵,想乘李渊出临智宫之机,密谋政变,除掉李世民。不料事机不密,政变未遂,反遭父亲的痛斥。李建成又与弟弟李元吉勾结起来,串通李渊宠妃尹德、张婕妤,污蔑李世民谋反,请求将之处死。
李渊不肯。这时,突厥万骑来攻,李建成建议派元吉代李世民督军出征,借以剥夺李世民的军权,并摆宴昆明池,谋在宴会上将李世民拉至幕后杀之,然后宣称暴死。但密谋外泄,李世民身边的人纷纷劝他先发制人。
李世民长叹道:"骨肉相残,古今大恶。我明明知道祸在旦夕,想等事情暴露出来再做处置,不也可以吗?"尉迟敬德劝道:"死里求生原是人的本能,大家以死拥戴大王,这也是天意。祸机一触即发,大王还犹豫不决,安然无忧。大王纵然不怕死,宗庙社稷该怎么办呢?大王不用敬德言,敬德愿逃身草泽,不愿留在大王身边束手待毙。
"长孙无忌也劝说:"不从敬德言,事情非败不可,敬德等人必然不为大王所用,无忌也当随而去,不能再与大王共事了。"李世民还在犹豫。敬德进一步苦劝,说:"大王今天处事疑虑重重,非智者所为;临难犹豫不决,非勇者之举。况且大王素所蓄养的八百勇士已经聚集在宫内,擐甲执兵,事势已成,大王岂能就此罢休!"李世民见众义愤填膺,士气高昂,这才决定起事。
公元626年,李世民事先部署,密令敬德、长孙无忌等率兵伏于玄武门内,乘李建成、李元吉上朝路过此地,将之捕杀。当天早上,兄弟二人行至临湖殿,觉得情况异常,掉转马头,东归宫府,李世民从后面唤住,李元吉回头张弓即射,连发三箭,因拉弓未满,箭达不到射程。这时,李世民已将李建成射杀,敬德率数十骑赶来,又将李元吉射坠马下。这时,李世民的坐骑突然受惊,逃到林中,树枝将他绊落,李元吉赶到,欲将加害,幸好敬德跃马而至,将李元吉射杀。
李世民派敬德入宫宿卫,皇帝李渊惊问:"今日何人作乱?卿来此为何?"敬德答道:"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吓动陛下,派臣来护驾。"李渊对身边的大臣悲戚地说:"没想到今天竟发生了这样的事,如何是好?"大臣们说:"建成、元吉嫉秦王功高望众,共为奸谋,今被讨诛。秦王功盖宇宙,率土归心,陛下可封他为太子,委以国事就是了。"李渊于是命尉迟敬德出宫宣读皇帝敕书,玄武门之变暂告段落。
历来史书都把李建成描绘成阴险狡诈,好色贪功之徒,与襟怀磊落、英明神武的李世民形成强烈反差。然而透过历史的黑幕我们可以看到,李建成与上述形象是有很大距离的。李渊晋阳起兵之后,李建成西渡黄河,攻克长安,又与窦建德相持,没有让当时气势正盛的夏军逼近太原,军功与李世民相比毫不逊色。即便说李世民更善用奇兵,有虎牢一战的经典战例,也不能肯定李建成的用兵能力就比李世民差多少。因为在宫闱之战中败北的人即使有再经典的战例,也不会被详尽地记入史书,顶多是"建成纳计,乃克长安"。
李建成还有奸淫父姬的罪名,史载李世民于武德九年密奏高祖"建成、元吉淫乱后宫"。这条史载记录很有可能是李世民麾下史官所创,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就这样评价"宫禁深秘,莫能明也"。总之,李建成无论是在正史中,还是在稗史小说中,均以阴谋家身份出现,然而其阴谋却屡屡失败。
反观李世民其人,正史记载他对于李建成和李元吉,可谓一忍再忍,直至忍无可忍才起兵事变,是忠义孝悌的道德典范,俨然内圣外王。那么李世民究竟是否真如史所载,在玄武门之变之前一直在被动忍让当中呢?从李渊晋阳起兵开始看,资治通鉴写:"上之起兵晋阳也,皆秦王世民之谋。上谓世民曰:"若事成,则天下皆汝所致,当以汝为太子。"世民拜且辞。及为唐王,将佐亦请以世民为世子。
上将立之,世民固辞而止。"这一段便大有疑点,其实李渊受隋室所迫,早有反意。加之首提造反的乃是刘文静,李世民只是鼓动者之一,且其军功至此尚半点未立,那么这个"皆汝所致"就无从说起了。而且这个"请以世民为世子"的"将佐"事迹并未载于史,更为可疑。
唐太宗即位后,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终于促成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升平景象。但这并不能掩盖他杀兄逼父的事实。后来在对待高丽问题上,唐太宗也犯过错误。贞观十九年,唐太宗以高丽欺新罗为由,率六军从洛阳出发,御驾亲征高丽。唐军渡辽水,在初胜后,却在安市城遇到顽强阻击。由于守军殊死抵抗,使唐军至九月仍未攻克。时近深秋,草枯水冻,士马难以久留,唐太宗被迫班师,数万将士殒命沙场。唐太宗并不因此次失败放弃征服高丽的目标,他多次训命边关进扰高丽。太宗晚年,他命四川等地伐木造船,以备征高丽之用,结果造成山民暴乱,唐朝动用了数万大军,费了几个月才将起义镇压下去。
朱元璋屠戮功臣
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代明君还是个前所未见的暴君?很难一概而论。朱元璋是明朝开国皇帝,是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史称明太祖。他出生在贫苦农民家庭,在很小的时候,以给大户人家放猪放牛为生,吃尽了苦头。1344年,淮北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和虫灾,疾病到处流行。在这场劫难中,朱元璋失去了父母和长兄,无奈到皇觉寺当了小和尚。
元朝末年,政治越发黑暗腐败,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剥削、压迫和歧视,纷纷拿起武器起来斗争。1351年,爆发了韩山童、刘福通领导的元末农民大起义。朱元璋回到家乡,投奔参加了濠州红巾军郭子兴的队伍。由于他勇武过人,很快就被提拔为亲兵九夫长。
不久,又成为郭子兴的亲信,并娶了郭子兴的养女马氏为妻。朱元璋以战功先任镇抚,后升总管之职,成为濠州红巾军中统兵一方的大将。1355年郭子兴病死,朱元璋以左副元帅职,成为这支起义军的实际领袖。这时的朱元璋,局面小,兵力弱,四面受敌,形势不利。他采纳了朱升的献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最终一步步统一了全国。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大明。
明王朝建立之后,面临着许多严重的问题。战火摧残的社会经济亟待恢复,农民起义和斗争仍在继续,尖锐的阶级矛盾有待缓和,退居塞北的元朝势力仍然企图卷土重来;明政权中由于胜利臣骄将悍,争权夺利,这些都是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障碍。朱元璋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难题,最终巩固了明王朝。
然而,朱元璋广为人知、也最为史家诟病的,就是大肆屠戮建国功臣。1380年,朱元璋以谋逆罪处死左丞相胡惟庸。后又借此大兴党狱,凡是认为对朱姓统治有危险的功臣夙将,都被指为胡党案犯,灭族抄家,牵连三万多人。1393年,朱元璋以谋反罪处死大将军蓝玉,又以此罗织罪名,杀了一万多人。
历史上将胡惟庸案和蓝玉案称为"胡蓝之狱"。有些开国功臣,如身冒百死,战功赫赫的大将傅友德;曾被朱元璋誉为"忠贤集于一身"的太子之师宋濂;曾被朱元璋赞为"勋臣第一"的儿女亲家李善长,都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或杀掉、或赐死。右丞相徐达,是跟从朱元璋起兵的同乡,几十年来出入战阵,屡建奇功,一直是明军的统帅,被公认为功臣之首。徐达对朱元璋忠顺恭谨,朱元璋找不出他的过失,竟乘徐达身患背疽忌吃鹅肉的时候,赐他熟鹅,徐达流涕而食,不日即死。
通过"胡蓝之狱",株连蔓引,朱元璋几乎把开国功臣杀个净光,他丧心病狂地屠戮,搞得人人自危,以至于京官每日早晨上朝,不知是否能够活着回来,总要先和妻儿扶别,交代后事。性情仁弱的太子朱标,看到功臣们的悲惨下场。心中不忍,就劝谏明太祖说:"陛下杀人太滥,恐伤和气。
"第二天,朱元璋把一根棘杖丢在地上,让太子拿起来,太子面有难色,朱元璋语带双关地说:棘杖有刺扎手,我替你把刺除掉,再交给你,不是更好吗?朱元璋形象地把功臣们比做棘杖上的刺,因而必欲除之,以保大明江山永固,朱家子孙永享君临天下的最高权力。
不可否认。明太祖朱元璋对推翻元朝统治做出了重大贡献,即位后又采取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经济政策,业绩十分显著。但是,为了保住朱姓的"家天下",冤杀许多开国功臣,株连众多无辜之士,其卑劣狠毒之至的用心和手段,也留下了千古恶名。
康熙大兴文字狱
康熙名玄烨,顺治第三子,生于顺治十一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61年。康熙自幼勤奋好学,文韬武略样样精通。在清除螯拜,撤除三藩,统一台湾,平定准噶尔叛乱等一系列军事行动中,或御驾亲征,或决胜千里,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慎选人才,表彰清官,修治河道,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等行为,又反映了康熙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和睿智的君主。
然而康熙实施的文字狱政策,堪比秦始皇焚书坑儒政策,是他执政生涯的一大败笔。清朝的文字狱,次数之频繁,株连之广泛,处罚之残酷,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康熙除了对人民进行残酷的政治和经济压迫之外,在文化上也进行极权统治,对知识分子进行迫害和打击,以达到消灭异端、钳制思想的目的。
清代最著名的文字狱首先发生在康熙一朝,共有两起:一起是"明史"案。明末浙江乌程人朱国桢著有明史一书,其中部分已刊行,另有部分手稿尚未刊行。清军入关后,朱家败落,将未刊行的手稿卖给浙江归安的富户庄。庄请人补写了崇祯朝的史事,充作自己的著作刊行。书中对史实直录不讳,使用明朝年号,并有指斥清朝的词句。1663年归安知县吴之荣被罢官,为求复职,于是告发了庄。庄向浙江巡抚朱昌祚和督学胡尚衡"纳重赂以免",并删去书中指斥清朝的词句,重新刻版刊行。
吴之荣仍不罢休,购得该书的初刻本,再次告发。康熙派刑部侍郎查办,结果株连一大批人,酿成大狱。当时庄已死,被挖开坟墓,劈棺戮尸,其弟庄钺也被处死。原礼部侍郎李令晰为该书作序,连同4个儿子一并处死。湖州太守谭希闵刚上任半个月,与推官李焕皆以"隐匿罪"被处绞刑。南浔大富翁朱明与吴之荣有私仇,吴嫁祸于他,说庄书序中所称"旧史朱氏"指的是朱明,朱及其5个儿子皆被处死。
归安茅元锡与吴之镛、之铭兄弟曾经参与该书的参校工作,也都被处死。因此狱牵连先后被杀者共七十余人,被充军边疆者达几百人。另一起是南山集案。方孝标曾到云南在吴三桂手下为官,后来及早投降清朝免死,著有滇黔纪闻等书。戴名世见其书,在所著南山集中加以引用,被康熙认为有"大逆"语。其实二人著作并无什么诋毁清朝的"大逆"之语,只是方书说到南明永历政权未可称为伪朝,戴书提到南明弘光帝及其年号,又揭露了康熙帝杀掉明太子的真相。结果此狱也波及数百人,戴名世被斩首,方孝标已死被戮尸,两家男子16岁以上者均被杀,女眷等则被没收为奴婢,方氏同族人都被充军黑龙江。
康熙实施文字狱为的是维护满族的统治。但从发展来看,没有思想,没有思想家的民族是不会长久发展的。清朝最终没落,沦为帝国主义的附庸,与英明的康熙皇帝的这一糊涂政策有一定关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183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成语故事——置之度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