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现代人一斤等于多少两 相信现代人肯定会脱口而出:一斤等于10两。但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一斤是等于16两。并且,传说这种换算方法早在秦汉时代就已经在全国得到应用了。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中国古人在计算重量的时候,会采取16进制的方法,让一斤等于16两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计算重量用到的工具
一、度量衡的演变对于人类来说,只要进入阶级社会,随着人类文明的诞生,就会产生关于度量衡的概念,只不过,度量衡是完全主观的概念,因为度量衡都是人为规定的,甚至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都会出现截然不同的度量衡。1、度量衡的差异在当代,国际社会存在着规定的统一度量衡,比如我们日常所说的公里、公斤,其实都是国际方面的标准。并且,全世界不同的国家,也存在着不同的度量衡。当然,这些度量衡都是在各自的国家内使用,如果在国际市场的话,是需要采用国际计量单位的。在中国存在着华里、市斤、亩这样的计量单位,英国也存在英尺这样的计量单位,这就是当代国际社会度量衡的差异所带来的直接体现。图片:集市自由交易剧照
2、中国度量衡的统一中国古代的度量衡统一很早,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中原存在很多个大大小小的诸侯国,比如在春秋时代,诸侯国的数量达到数百个,而在战国时代诸侯国的数量依旧有10多个。所谓战国七雄,指的是战国时代的七个大国,并不是说战国时代只有七个国家,比如卫国一直坚持到秦二世时代,此外,还存在安陵国、宋国、中山国这样的小国。不过,在秦灭六国之前,除了卫国,其余的也都悉数被吞并,不同的国家存在着不同的度量衡,因此秦始皇在统一六国的以后,顺路将度量衡也一并统一了。一斤等于16两,这个换算就是在这个时代留下来的传统。图片:百姓交易剧照
二、设计依据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秦朝会选择用16两来作为一斤的标准 其实,这个问题迄今为止并没有公认的答案。不过,主体来说存在着以下几种说法。1、国标问题在当代,千克的重量存在着统一的标杆计量,比如在法国,就存在国际千克原器,这个原器就是千克的基准,在古代的中国也存在着类似这样的理念。比如先秦时代的中国人,喜欢用天平来衡量的一件商品是否足斤足两,为了确定商品是足斤足两的,就需要在砝码的重量上做好基准设计。因此,古人在设计天平砝码的时候,考虑到斤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计量单位,便以斤作为中心标准,并围绕斤来做出了砝码质量的划分。当然,设计砝码还应该遵循多快好省的原则,也就是不需要制作的砝码能省则省,比如六斤这样的砝码,可以用一斤加五斤砝码来代替;十斤砝码可以用两个五斤的砝码代替。换句话说:一斤以上的砝码,原则上以质数为砝码重量的基准——比如二斤、三斤、五斤等等。图片:天平砝码资料截图
而在斤以下的质量计量,需要考虑利用“分拆”,这样在称重的时候,可以起到很方便的作用,而设计成十六两,也是有利于分拆的:比如一斤的一半是八两,而八两的一半是四两,以此类推,到最后,最小的以两作为基准的砝码就是一两。这样,只要铸造四种质量规格的砝码,就可以保证确定商品是否足斤足两,不得不说,这样的设计非常巧妙。也非常符合古代社会的生产力情况,古代精密铸造的技术相当有限,尤其是铸造砝码这样比较精密的计量设备,这种精密铸造需要耗费很多资源和时间。因此,如果砝码的规格太多的话,很有可能增加砝码的制造成本,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把1斤设计成16两,也是出自节省人力资源的一种体现。不过,在古代社会还存在假砝码的情况,不光砝码存在假的,即便是像升、斗这样的计量工具,也存在假的。比如,在过去很多不良奸商和地主恶霸在放贷的时候,会选择用小斗进行放贷,但是,收债的时候他们就会选择用大斗来进行回收。就在这个不经意之间,很多人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财富,就被奸商和地主恶霸给搜刮走了。时至今日,还是有很多不法商贩,会在秤砣上做手脚,来赚取黑心钱,甚至电子秤都有被做手脚的情况,这也算是扰乱计量的一种体现。图片:用大斗收债剧照2、茫茫天数《史记》记载,在秦始皇的玉玺上有这样8个字,那就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说明即便是不可一世的秦始皇,在面对天命的时候也要表示自己的谦逊。其实在古代,华夏先民非常重视上天的启示,因此在设计一些规章制度的时候,都要考虑上天的旨意,为此还留下了一个经常出现的词汇,那就是天数。古人认为,一个王朝的兴衰,一个人的成败,都是由茫茫天数来决定的,基于这种思想,因此在设计斤两的时候,古人也考虑根据天数来决定。按照古代的天文学观念,天上最尊贵的星星是紫微星,因为紫微星象征着天子,其次就是北斗七星以及南斗六星。并且,古人还有这样的说法,认为北斗注死,南斗诸生。认为人的生死都在南斗和北斗两个星君的手中掌握着,南斗和北斗加在一起,一共是13颗星星,在这13颗星星上面增添三颗星星:即福禄寿三星,这就代表着16颗星星。图片来源于网络:星星
古人认为:北斗、南斗以及福禄寿都是非常值得崇拜的星君,因此在设计斤两的时候,选择用16作为进制的依据,于是有了一斤等于16两的制度,当然,这也只是一个传说。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古人规定十六两一斤”,至少从秦汉就开始了,但实际上可能要早得多,早到春秋之前。
何以如此,其中“隐藏”着古人的深邃智慧。
关于这件事,说得最清楚的,是班固的《汉书》。
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记述年代之长,涵盖方面之广,不仅在当时的中国,从那前后的全世界来说,也绝无仅有。
《史记》中有“八书”,记载了迄于汉代的“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等八个方面的历史沿革及典章制度。
可惜的是,他没有讲到“度量衡”的情况。
班固的《汉书.律历志》补上了这一缺憾。
他讲得原话较长,这里直接解释他所说的大意。
班固首先解释了“衡权”的含义。
他说,所谓“衡”,就是“平也”;“权”,则为“重也”。“衡权”连在一起,是移动“权”而保持“衡”之“平也”。
这就清楚了。“衡”,指“秤杆”;“权”,指“秤砣”,古时称“秤锤”。
现在出土的,有战国时的“秤锤”,为青铜所制。
关于“衡权”,《尚书》和《论语》都有很重要的论述,大约可以作为开头第一句话的佐证。
班固说:“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
他讲,“秤锤”,有“铢、两、斤、钧、石”五种,他称之为“五权”。这五种“秤锤”,在“衡”这个“秤杆”上找到平衡点,就可以知道所秤之物的轻重了。
“五权”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班固说:“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这个说得很清楚,不用多解释。
《列子.仲尼》云:“发引千钧”,这是千钧一发成语的出处,意思是用一根头发,挂着“千钧”,也就是三万斤的重物,以比喻万分危急。
那么,一“铢”又是多重?
班固说,一百个黍粒为一“铢”。
其实,不同说法是存在的。
《礼记.儒行》也说,百黍当一铢;《荀子.富国》云,十黍为一铢;西汉刘向《说苑》曰,九十六黍一铢;刘安《淮南子.天文》说,一百四十四黍一铢。
班固一定知道这些不同说法,只有《礼记》的说法与他一致。他搬出了自己的依据,说,确定“十二律”之“黄钟”音准的“管子”,称“仑”,它的重量,合一千二百黍粒,这就是十二铢。
这个解释其实有些牵强,黍粒有大有小,有轻有重,一粒不差地以一百粒为一铢,显然不可能准确。
但是,班固谈到了一个重要思想,就是“衡权”的重量,与“十二律”有关,后面要说到,“十二律”又与古人天文观象的成果有关。因此,古人在确定“衡权”的“单位”上,也是与天文观象有关的。
另外,尽管班固没说,实际上,“权衡”一定是与农业生产及农产品的交换有关的。
比如,“秒”,本义是“稻芒”,“十秒为毫,十毫为厘,十厘为分”,是长度单位,但同时,又是古代时间单位和容量单位。无论如何,皆于农业生产及交换活动有关。
“黍”,是中国作为世界三大农耕文明发源地之一最早驯化的粮食作物。以其作为重量“基础”依据,也一定是在相当早之前。
相当一根“黄钟”之“管”重量的黍粒,是十二铢;两根“管”之重量的黍粒,就是“两”。
“两”这个字的来历,就是“一加一”。古时,一匹布,长四丈,分两卷,一卷为“五寻”,一“寻”八尺。所以,一匹布,亦称“两五寻”——两卷五寻之布。
终于说到十六两一斤了,
“斤”,本义为“斫木之斧”。之所以引申,是借用“斧刃”锋利之“斤斤”一词,表示“斤,明也”,班固就是这样解释这个重量单位的。《尔雅》《毛诗》皆解为“斤,察也”,可为佐证。
为何十六两为一斤?
班固的解释看起来有些玄乎。
他说,《易》有十八种变化。“五权”的建立,用“合道之义”来确定,用物体来衡量,其余大小的差别,用轻重来分别。他说,“铢”,表示物体从很细小开始,可以明显区分差别。“两”,是黄钟律管的两倍重的意思。由二十四铢形成一两,是二十四节气的表现。“斤”,是“明”的意思,共合三百八十四铢,是《易》二篇的爻数,是阴阳变化的表现。十六两形成一斤,是表示用四个季节乘以四方。
他还说,“均”,是平均之义,阳气施放,阴气转化万物,都能得到平均的结果。秤锤与物体重量均平,重量就有一万一千五百二十铢,正好是万物的表示。四百八十两是六旬周行八节的象征。三十斤为一“钧”,是一个月的表示。“石”,是大的含义,是重量最大的单位。四“钧”为一“石”,是表明一年有四季。重一百二十斤,表明一年有十二个月。到十二辰停止又从子时开始,正是黄钟重量的表示。一千九百二十两是阴阳的数字。三百八十四爻,是五行的表示,等等。这样,一岁的功劳成就了,五权制也就严格了。
玄吗?确实很玄,但绝非没有道理。
虽然班固似乎在以“阴阳”“五行”理念解释“衡权”和“五权”,但背后,都根源于古人天文观象取得的成果。
“赤道”“黄道”源于观象;日周行为“年”,月周行为“月”,日生日落为“日”源于观象;“四时”“四象”“四方”源于观象;“二十四节气”源于观象;“历法”源于观象;“易”变之哲学源于观象;“数术”思想源于观象;“十二律”源于观象。
“五权”及之间的关系,也很可能源于观象。
当然,也与农业生产及交换密不可分,这是生产实践。而观象,则是科学实践。
在这样的社会实践基础上,产生哲学、数学和其他一切衍生知识,都是可能的。
一斤十六两的来历是秦始皇平定六国,统一天下之后,命丞相李斯制定全国统一的度量衡标准。李斯很快制定出长度、钱币等方面的标准。制定重量标准的时候,李斯拿不定主意,就向皇帝请示。秦始皇略加思索,批复了四个字“天下公平。”李斯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就按照“天下公平”四个字的笔画总数“十六”,做为重量的标准,即十六两为一斤。
古代的十六两为一斤的文化意义
古人之所以要定一斤等于十六两,是为了让其具有“四时乘四方”的含义。“四时”表示一年四季,四方表示东西南北。“四时乘四方”,象征着在所有的时空中都成立。
那时十六两秤叫十六金星秤,是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福禄寿三星组成十六两的秤星,告诫做买卖的人要诚实信用,不欺不瞒。
[原创]斤两的十六进制
作者:行不择路
这个贴子所介绍的想法已经形成很有一段时间了,也在纸上记录了下来,整理一下发作新贴。长假即将结束,就算做送给各位朋友黄金游归来时的拂尘吧。
说到数的进位制,朋友们马上就会想到十进制,逢十进一。一般说来,人们并不十分注意进位制,认为数原本就是十进制的,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没有什么道理可言。但当我们学习了计算机原理之后,知道了二进制,再留心我们的日常生活,就会发现,实际上,数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原本有着不同的进位制。例如,角度和时间是部分六十进制的;珠算中也有部分五进制,“三下五除二”;日月之间是三十进制的;年月之间是十二进制的;英语中的一的是十二进制的。所以说,我们实际上使用着许多进位制。
再分析各种进位制,我们还会发现,进位制并非随便规定的,它决定于相关事物的本来面目。很明显,十进制源自人的十个手指,因为扳着手指头计数非常方便。相信,如果人类的每只手有三个指头,那么自然数一定是六进制的。珠算中的五进制,则源自人的一只手有五个指头。有人说,英语中的一打十二进制,是因为计数时在十个手指之外又加上两只脚而来,大概是不错的。日明之间的三十进制是由于月亮从上一个满月到下一满月,用时二十八天多一些,古人为计数方便,取整为三十。年月之间的进位制是十二,则是由于月亮变脸十二次大致是一个周年。一年分四季,实际上是由于最容易把一个圆周分成等份,每份包括三个月。至于六十进制,则与一周年三百六十五天有关,不再细说。计算机中采用二进制根本原因在于,电平的最容易分辨出高低两个状态,因而可能用来表示二进制数,而八进制、十六制则是由二进制变换而来,主要是方便识别和使用。
再看一看我们的长度、面积、容积、体积、重量等度量单位,大部分是十进制的,唯有重量单位很特别,我国的市斤原来竟然是十六进制的,即十六两为一斤,这种情况在中国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后叶,现在可能在有些地方还在使用十六两一所的老式称。难道中华民族早就采用了最先进的基于二进制的十六进制?
中华文明属于农耕文明,带有显著的农本位特色。据文献记载,中国古代以十粒粟米并排的长度为一寸,也就是说,最小长度单位——分是以米粒的宽度为标准的。行不择路据此推测,重量单位可能也是以米为确定最小单位的,可能以充填成年人一口的米粒重量计作一两。因为,成年人口腔的容积基本上相差不多,这样在一时没有标准计量单位的情况下,很容易确定一个临时性的重量单位。古时候的称实质是天秤,所以“两”字的古文很像两只天秤的称盘。简易天秤很容易做出来。这样,当用成年人口容的米粒确定了“一两”的重量之后,就可以利用简易天秤确定另一个“一两”,如此反复,就可以确定“二两”、“四两”、“八两”、“十六两”……。这样确定的“十六两”米大致相当于一个成年人一天的口粮,因此就把“十六两”定为一斤。这可能是中国古代斤两之间为十六进制的原因。对照一下就可以明白,如果先定一个成年人一天的口粮为一斤,若把这样的一斤像长度单位那样采取十进制,就必须把一斤十等分,很不容易做到。再对照一下古文记载,中国古代的重量单位的进位制十分混杂,除十六进制外,还有四进制、十二进制、二十四进制等,唯独少见整十、整五的进制,可能都与天秤这种称量工具有关。因为,称量一次可以确定两个“一两”,再称一次就可以得到三个“一两”或两个“一两”和一个“二两”,再重复就很容易得到四、十二、十六、二十四等重量单位。
不知这种猜测是否属实?
[行不择路]2006年5月7日定稿于兰州
/board/index.html?url=/board/rep.jsp%3Fb%3Dspeak%26i%3D70858%26p%3D1%26l%3D50%26r%3D16%26userid%3D
这个原因是,我们的古人从天象上观察到了北斗七星,南斗六星,然后再加上周围的福、禄、寿三颗星,正好是十六颗星。把十六两定为一斤,这意味着,人在做,天在看。这反映了古人希望借助天地自然的力量,来约束人的行为,以达到避恶扬善的目的。
据说,所有做买卖的人,如果经常缺斤少两,就会受到老天爷的惩罚。如果你卖给人的东西,少了一两,福星就会减一个人的福气;如果少给了二两东西,禄星就会给这个人减少禄,而如果这个人卖的东西,少给了百姓三两,那么老天爷就会去折他的寿。所以这个设计,也是希望传达给所有人,人在做,天在看,任何人都不应该去做昧良心的事情。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是秦国统一中国后,要制定标准统一的度量单位。而在制定重量的单位时,主管李斯始终拿不定主意,就像皇帝请示,最后秦始皇给出了四个字,天下公平。李斯还是百思不得其解,但看到了天下公平,这四个字笔画数总共十六划,于是将标准设定为十六两为一斤。然后还有二十四铢划为一两,十六两化作一斤,三十斤成一钧,四钧就是一石了。
标准确定后,延续了上千年,春秋时期的知名工匠鲁班,利用杠杆原理,研制出了第一款木杆秤。它的设计全部依据,北斗七星,南斗六星,那杆秤上目前已经贴满了十三颗星,最后定为传统的木杆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179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成语故事——物极必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