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刀计一直被冠以古今第一奇谋的美誉。但奇怪的是,金刀计为什么没有成功 自古都以成败论英雄。一条不成功的计谋凭什么叫第一奇谋 抱着这个好奇心,我先研究了金刀计本身,感觉好高级,看不出什么不成功的可能。我又重温了历史上那些成功的著名毒计,反复研究后才发现:所有毒计都有一个背后的深层的严密逻辑链,而这个逻辑链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的。如果把金刀计用这个逻辑链进行比对剖析,我们会发现金刀计在某些环节上做的完美无瑕,却在某些环节上遗漏不少,所以它的失败几乎可以说是必然的,成功才是侥幸的。而一个失败的计谋,实话实说,是称不上古今第一奇谋的。
号称古今第一奇谋的金刀计
废话不多说,我们先剖析几个著名的经典毒计,通过解析他们背后的逻辑链总结一下成功毒计到底因何成功。(注意,为何要选这两个毒计解析,最后在金刀计的完善分析环节会用上)
1、奴仆胜战神,吴起莫名丢官吴起是赫赫战神,在他带领下,魏武卒从无到有,再从有到举世无敌,硬生生从秦国手里抢走了河西之地,从此秦国无天险,任魏国欺凌。而这么牛的战神,为什么离开魏国 竟然是被竞争对手相国公叔的一位奴仆献策陷害。这个计谋为什么会防无可防 因为它逻辑严密,环环相扣,几乎无法躲开。首先,交代一下背景:公叔这个魏国的驸马做了魏国的相国,吴起之前也想当相国但没当上。公叔担心吴起图谋他的相国之位索性主动出击,想办法搞走吴起。奴仆献计说:吴起廉洁喜欢名声啊。要抓住这个弱点下手。公叔依计行事。
一生都在抵挡政敌暗箭的战神吴起
先对魏武侯说:‘主上,我们国家面对强秦,处境危险,我们国家啊全靠吴起,但咱们国家现在不是最强的国,万一吴起走了咋办 (注意这里:第一个环节出现了——制造焦虑)大王果然焦虑了,问那该怎么办 公叔说:要不我们把公主许配给吴起,要是他接受了,就证明想留在这里,不接受就会推辞。(第二个环节——致命假设:不接受公主就说明不想留魏国。注意,这里的假设有些是常识,有些是推导。不一定完全正确,如果君主笨一点,那么假设逻辑不严密也可以忽悠过关,比如这次,凭啥吴起不接受公主就说明不想留魏国呢 也可能就是不喜欢呢 可能是公叔对魏武侯的智商很有信心,所以未细加雕琢)
进谗言的小人让人厌恶
魏武侯同意了试探(这证明了前期的制造焦虑是有效的,正好戳中了魏武侯的痛点!这样后续计划就能顺利开展)。公叔先封锁消息,将公主和吴起请来家里赴宴,故意在宴席上对公主摆出一副奴才相,随后又私下惹怒公主,让公主当着吴起的面对公叔发火。公叔反而唯唯诺诺,不敢反抗。吴起一看,公叔都是相国了,还被一个公主这么羞辱,这驸马就这待遇 (注意:这就是第三个环节——制造误会,这个环节很成功,因为有信息差,二人都不知会被介绍结婚,所以也不会刻意掩饰)。
随后,魏武侯召见吴起,许配公主给他,刚刚看了公叔待遇的吴起马上拒绝了。武侯从此不再信任吴起。(注意:这就是第四个环节——无法互信)吴起随后也发现了魏武侯的不信任,他思路很清楚,不再受君主信任的大将很危险,他害怕受害,逃到了楚国。(最后一个环节——达成目的)
注意我上面黑体标出的五个环节。这条计谋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有一条完整的逻辑结构。为了方便大家加深印象,我们再解析一个著名毒计。
2、李斯害同学,韩非受冤而死秦王通过读书变成了韩非的铁粉,甚至说出了““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这种话。为此嬴政不惜攻打韩国,终于韩王被迫派韩非出使,秦王终于见到了自己的偶像韩非。两人相谈甚欢。韩非虽然口吃,但非常有才华,秦王非常欣赏他。但刚刚见面,还不信任他。
李斯害怕韩非分宠。就说:韩非是韩国的公子,大王要统一天下,韩非还是为了韩国考虑而不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啊。这也是人之常情。(第一个环节——制造焦虑,这个环节就很高明,逻辑也说得通,估计因为嬴政是一代雄主李斯不敢随便忽悠他)。韩非不帮秦国。大王把他叫来却不用他,他了解了我们内情,过段时间再发回去会造成后患(第二个环节——致命假设,这是以己推人,秦王完全可以扣留韩非,灭韩国而留韩王,诱韩非为其效力)。
韩非的心愿
随后秦王听信了李斯的谗言,将韩非下狱,李斯开始第三个环节——制造误会:给韩非毒药说大王要杀你,我求了情不管用,只能求大王给你毒酒一杯。他同时不允许韩非上书,隔绝和秦王联系。通过这个误会,韩非对秦王彻底失望(第四个环节——无法互信),绝望中自尽。第五个环节——达成目的。
给老同学送上毒酒的李斯
通过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毒计的整个逻辑结构:1制造焦虑—2致命假设—3制造误会—4无法互信—5达成目的。其中2或3是可以根据时间互换的也就是说可以先制造误会后再抛出你的致命假设。这个链条是环环相扣的:为什么要先制造焦虑 因为要埋下一方不信任的种子,这个种子在制造误会阶段会快速发芽长大,随后通过致命假设,加剧双方的不信任,最终结成无法互信,当双方无法互信时,达成目的就顺理成章了。
可以用几句话快速过一下郭开陷害李牧的过程:诬告李牧谋反制造焦虑+致命假设,赵王在秦国发现伪造李牧对秦王的书信这是制造误会,赵王对李牧信任消失后派人替代李牧,李牧不再信任赵王不想交出兵权,这是双方信任彻底消失。然后李牧被杀,顺利达成结果。完美的毒计逻辑链条。
知道了这个毒计逻辑链,我们就可以品鉴一系列毒计的水平高低。下面我们用这个链条解读一下所谓古今第一奇谋金刀计的成与败。
三、解析金刀计的成与败1、背景:慕容垂被前燕慕容评等陷害,不得不带家族出逃,本来想重回龙城,没想到途中被慕容垂的小儿子慕容麟出卖,慕容垂一行人只好改变计划,投奔前秦。当时天下三分,西部前秦,东部前燕,南部东晋。慕容垂刚大败桓温,不可能投靠东晋,只能投靠前秦苻坚。
一代英雄慕容垂
苻坚认为慕容垂是英雄,不可多得的人才,高兴的接纳了他。宰相王猛却认为他不甘居人下,会对前秦带来威胁,才有了除掉慕容垂的想法。
2、金刀计
1)金刀计第一步制造焦虑就失败了。
大家发现没有,王猛第一步——制造焦虑是失败的。他是这么对苻坚说的:“慕容垂父子,就像龙和虎,不是能够驯化得了的,如果借以风云,将不可复制,不如趁早除掉”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两点:1、苻坚和王猛关系很好,王猛说话无所顾忌。2、王猛就因为无所顾忌,说话不如历史上其他设毒计的人谨慎,说话前没有揣摩好君主的心思,没有考虑到苻坚的痛点。你说慕容垂是龙虎,无法驯化。潜台词是苻坚不能收复慕容垂。
一代牛人王猛
这对没有才能的魏武侯是可行的说法,因为没能力的人是最担心有能力的人有异心,为啥 因为他能力不行,打不过人家啊。但对一个雄才大略、充满自信的君主苻坚来说,这样说就是啪啪打脸啊。别说是帝王时代,就是现代,手下经理跟作为总经理的你汇报说,领导,另一个经理太牛了,你驾驭不了他,还是让他早日离职。你是不是心里不舒服
苻坚的第一反应不是怀疑慕容垂,而是想:我的德行难道感化不了慕容垂 我的能力难道收服不了慕容垂 不能够啊。在我手下,是龙得给我盘着,是虎得给我卧着!我就不信还有我收服不了的人。他一定要收服慕容垂,给王猛看看,哥作为君王的能力、德行都不俗,不是光靠王猛打天下的。这是人内心最深处的感情,很遗憾王猛没有看出来,他和苻坚太熟了,所以没考虑那么多,直接说出了内心的感受反而没考虑苻坚的感受。
一代雄主苻坚
内心渴望得到认可的苻坚对王猛说:“我现在正在收揽英雄以清四海,怎么能做这样的事呢,我既然已经推诚接纳,就不能再做出尔反尔的事”,拒绝了王猛的建议。
这造成了金刀计第一步的失败:前秦苻坚没有被他的说法所打动,也没有埋下怀疑的种子。这对后续的计划造成的打击是致命的,也是金刀计失败的根源。给后续致命假设这一环节留下了难题。
2)金刀计的第二环节,制造误会可谓完美无瑕。
这个环节王猛做得可谓完美。这也是金刀计为什么能流传千古的原因所在。
拿到金刀的过程和用法令人拍案叫绝。王猛抓住的第一个痛点是:隔离慕容父子。他没有把矛头对准慕容垂,而是对准了慕容令和亲随金熙。慕容垂是一代枭雄,政治水平很高,想短时间内抓到他的把柄很难。但是,慕容令被要求随军出征,和父亲是隔离开了。面对父亲亲随金熙拿着父亲的佩刀,说着王猛嫉贤妒能这种符合逻辑的话语。这一切都严丝合缝。所以他很容易相信编造的事实。
只能傻傻被骗的慕容令
同时,王猛抓住了另一个痛点:慕容垂父子投靠过来没多久,对前秦、对苻坚没有建立起基本的信任。慕容令尤其不信任苻坚,慕容令地位没有慕容垂高,接触苻坚和王猛的机会肯定也少,对苻坚是什么人,对苻坚对慕容父子的态度都不如慕容垂了解,又知道王猛曾经劝过苻坚对付两父子。这一切都让他无法相信前秦和苻坚。
这两个痛点被王猛把握的很好,所以,王猛的计谋很顺利忽悠慕容令投奔前燕。哪怕是慕容垂,在知道王猛的上表后,也第一时间跑路,这也反过来说明慕容父子确实对前秦还没有基本的信任。
3)第三环节,致命假设,很漂亮,但形式上可以做得更好。王猛听到慕容令叛逃,立刻选择上表苻坚,将此事公开。这是给慕容垂制造压力,逼他逃跑。对慕容垂效果很好,但上表的单一表达形式可以改进。对苻坚来说上表是书面请求,有种逼君王表态的感觉。让苻坚有压迫感,另外,文字而不是面谈,无法直观的说明事情,表达看法,提出致命假设。效果有限。一边上表,一边事先安排个亲信说出致命假设会更好一些。就像头条上文章阅读量总是没有视频观看量高一样,面谈永远比文字表达更丰富。
天天看奏章很烦的雍正帝
4)第四环节,消除互信,只成功了一半
王猛的举措,对慕容垂来说是杀手锏。完全达到了目标,可能慕容垂确实怀有异志,也可能觉得无法说清,所以他完全丧失了对前秦苻坚的信任,他的选择和当年的吴起一致:直接出逃。第四环节,无法互信在慕容垂这边顺利完成。而苻坚却没有丧失对慕容垂的信任,他反而在抓回慕容垂后赦免了他。
5)第五环节,达成目标环节,失败。
3、设计精巧的金刀计为何会失败
王猛的计谋,对苻坚的效果不好。我分析下来原因有几个:
首先,制造焦虑失败后果显露。之前王猛的制造焦虑过程是失败的,苻坚主观印象中,认为王猛对慕容垂有偏见,所以对王猛的上表中慕容令的叛逃是相信的。但对慕容垂是否合谋提出了疑问。这在抓住慕容垂后的问话也体现了出来:卿家国失和,委身投朕。贤子心不忘本,犹怀首丘,亦各其志,不足深咎。所以,毒计务必环环相扣,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反之,开头不成功,后面就很难。
第二,王猛是汉人,对当时氐族和鲜卑族的文化归根结底还是有隔膜。汉族,从汉朝开始,一直是以孝治天下,儿子违拗父亲的意见是不可想象的。尤其是在政治家庭。所以慕容令的叛逃就充分说明了慕容垂的不可信,这个前提是父子一体。这是王猛根深蒂固的逻辑。而对慕容家或苻家这些部族出身的家族,父子相互意见不一,是很正常的事情。子叛父,时有发生,就连苻坚自己,也是靠着变乱杀掉自己的晚辈登上王位的。他并不认可父子一体这个前提。从他对被抓回来的慕容垂说的话可以清晰的看到这一点“贤子心不忘本,犹怀首丘,亦各其志,不足深咎。”你和你儿子志向不一致,朕不会因为这事追究你。
各民族文化不同
第三,苻坚认为自己可以折服慕容垂,把这次危机当成对慕容垂示好的良机。苻坚是个有充分自信的人。他的逻辑还是那句:即使你慕容垂心怀异志,在我苻坚手下,是龙也要盘着,是虎也要卧着。我借此机会,展示我的仁德,你儿子跑了我都不追究你,够意思了吧 我把你抓住还是饶了你,一方面要你归心,一方面给全天下看看,我苻坚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君王!
前秦前燕战争一触即发
第四,苻坚为后续攻打前燕考虑。苻坚和王猛已经策划好攻打前燕,这是整个前秦的大战略,是重中之重。慕容垂在前燕影响巨大,军中拥护者众多,如果一杀了之,会在攻打前燕过程中遇到他拥护者激烈的抵抗。而留下慕容垂,可以利用他成功消除前燕军的抵抗思想。
正是由于上述几个原因,苻坚对慕容垂的出逃,采取了温和的处理手段:叛逃是慕容令的个人行为。“然燕之将亡,非令所能存,惜其徒入虎口耳。”是由于慕容令自己的政治眼光的局限,让他看不到前燕必然灭亡的前景,做出了错误的选择。慕容垂作为老爸,“父子兄弟,罪不相及,卿何为过惧而狼狈如是乎!”把慕容垂和慕容令区分处理。待之如旧。对待他像以前一样。
4、影响:
苻坚这种处理,其实是非常正确的。这是一个伟大君主的必备自信和宽容。正是这种强大的自信,使苻坚一路走到现在。灭尽周边对手,一统北方,成为天下最大的王者。但自信过头就是自大。宽容过头就是姑息。在王猛死后,他身边没有了能点醒他的忠臣,不可避免的沉醉在群臣的颂扬声中。没有及时消除内部隐患,处理掉已经没有用处的慕容垂、姚苌等不安定分子。反而继续高歌猛进,攻打东晋。最终造成淝水之战失败后,被群狼反噬,落得兵败身死的下场。
淝水之战
而对逃了一命的慕容垂,王猛这次的骚操作,使他丢了能继承事业的最好的儿子,慕容令后来在前燕被杀。后面历史证明,他另一个儿子慕容宝的能力和智慧和慕容令有天壤之别,后燕灭亡就归因于他。从此慕容垂对王猛恨之入骨。此后他在前秦的时光就只能用一句诗来形容:恰似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耐。终于在淝水之战后,露出了獠牙,一朝复国成功。
四、金刀计的完善看过我前面成功计谋的读者,估计也迫不及待跃跃欲试,如果你是王猛,如何完善金刀计 让他成功率更高
首先,制造焦虑环节要学李斯,大王,慕容垂毕竟是前燕的皇族,大王要统一天下,慕容垂还是为了燕国考虑而不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啊。这也是人之常情。是不是更容易击中痛点 苻坚欣赏的是慕容垂的能力,如果这个能力不能用就没必要留了。
其次,致命假设环节要学公叔,自己一定要现场进谗言,万一自己不能到场也要派个苻坚信任的亲信。台词事先推敲好:“大王,事情已经发生了,慕容垂必然心怀疑虑,无法归心,而且我听说这慕容令是慕容垂最欣赏的儿子,他已经反了。。。。
五、鉴古知今经过上述的分析,大家可以知道金刀计虽然精妙,但确实在某些环节存在致命缺陷。它不能成功也就是必然了。我带大家了解毒计逻辑链,就是告诉大家,古今人性都是一样的。在职场上或生活中,要知道毒计的构成,多个心眼。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啊。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上著名的金刀计其实是失败的,因为金刀计的目的是杀死慕容垂。然而慕容垂被前秦天王苻坚赦免了,并没有处死慕容垂,所以说这个计策是失败的。既然是失败的计策,怎么后世却把他说成了第一离间计。王猛的金刀计虽没有杀死慕容垂,但慕容垂最厉害的儿子慕容令却因此丧命。间接地导致了慕容垂建立的后燕在慕容垂死后的第二年被北魏攻破。
金刀计的故事发生在五胡十六国时期
主要人物:
王猛:前秦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慕容垂:前燕皇叔,十三岁从军,十六岁大破高句丽。投靠前秦后封冠军将军,后燕的开国皇帝。
苻坚:前秦天王,曾经一段时间内统一了北方地区,和东晋真正形成南北两个政权。
慕容令:慕容垂的长子,骁勇刚毅、多谋善断。
金熙:慕容垂的亲信。
故事的起因:
前燕皇族慕容垂骁勇善战,勇猛过人,遭到了鲜卑慕容氏当权者的嫉妒。特别是枋头之战中,慕容垂力挽狂澜大败东晋大司马桓温。这一战让前燕喘了一口气,没有被东晋灭国,同样的慕容垂也因为这场大战的胜利威名远扬。这让大权独揽的慕容评感觉到了危机,慕容评是慕容垂的亲叔叔。加上可朱皇后不喜欢慕容垂,结果可朱皇后与小叔子慕容评一勾搭,就要弄死慕容垂。
两人密谋的消息被慕容垂得知,慕容垂只好带着长子慕容令投奔前秦。慕容垂的名声那可是震天响,前秦天王苻坚听说慕容垂来投,亲自跑到郊外去迎接。苻坚是统治者,他有爱才之心,能得到慕容垂,那他一统天下的势头必然会加快速度。慕容垂可是号称未有一败的狠人,可苻坚身边的谋略家王猛可不这样想。王猛认为慕容垂是前燕皇族,最主要的是慕容垂深得民心。苻坚把慕容垂留在身边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颗定时炸弹,不得不佩服王猛的识人能力,最后慕容垂果然背叛苻坚建立了后燕,这是后话了。
王猛见苻坚如此的赏识慕容垂,作为臣子,王猛不能驳苻坚的面子。上书给苻坚陈述了利弊后,苻坚还是坚持用慕容垂,还封了慕容垂为冠军将军。王猛可不会任由这个隐患继续成长,所以暗地里就想办法除去慕容垂这个隐患。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他有很多种办法去算计慕容垂。
很快这个机会就来了,公元370年,苻坚任命王猛为统军元帅领兵伐燕。慕容垂自然不愿意去,苻坚也能理解他。这时王猛向苻坚说,慕容垂不愿意领兵去攻打自己的国家。但是他受了君王的恩惠,让他儿子做向导总可以吧。苻坚一想也是,让王猛带个活地图在身边,伐燕的成功率又增加了不少。
慕容令做了王猛的向导,这让王猛可以继续布局他接下来的计划。就在伐燕大军要准备出发时,王猛去拜见了慕容垂。王猛在前秦的地位,那可是除了苻坚就是他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慕容垂心想这样位高权重的人物来找他,必须得好好巴结一番。让人大摆宴席来招待王猛,酒过三巡后,两人越聊越欢快,有一种相逢恨晚的味道。
王猛见吹得也差不多了,就对慕容垂说,我明天就要领兵出征了。你有什么物件送给我,好让我在外面睹物思人。慕容垂见王猛说得这么深情款款,心里感动得不得了。这不是说他们两人在搞基哈,古人最在乎的是“知己”两个字。既然是出征打仗,慕容垂大手一挥就把自己随身携带的金刀送给了王猛。慕容垂也是文武双全的角色,但是论心机城府,差王猛不是一点半点的。
得到了慕容垂的金刀,王猛的计策可是完成了一半。接着王猛又威逼利诱慕容垂的亲信金熙,王猛让金熙带着慕容垂的金刀去找随军出征的慕容令。金熙来到慕容令的帐中,说是他父亲慕容垂为了安全起见,就没有写信,而是让他带来了口信。慕容令知道金熙是父亲的亲信,现在又手持慕容垂随身携带的金刀。加上慕容令知道他父亲慕容垂不忍心看见自己的国家被灭,就相信了金熙的话。
即使燕国如何对不起他们父子,但毕竟是祖上的基业。慕容令找了个借口就离开了王猛的大营,王猛当然乐意他立马走。这时候你别说找什么借口,你就说男人会生孩子,王猛都会让他离开。慕容令离开王猛后,就直接回前燕去了,王猛立刻把这个消息传回长安给苻坚。身在长安的慕容垂得知这个消息后,他心知这回死定了,然而苻坚却是没有怪罪他,反而还安慰他。
王猛的金刀计主要是为了陷害慕容垂,让慕容垂丧命的,结果慕容垂并没有死。所以说王猛的计划很完美,但没能达到他的目的。所以才说这个计策是失败的,但是却产生了连锁反应,才使得这个计策名传千古。
慕容垂有十几个儿子,慕容令是最出众的一个。也不是说慕容垂其他的儿子都是酒囊饭袋,其他的儿子也是很厉害,只是相比长子慕容令还是逊色太多。
上了王猛当的慕容令返回到了燕国,却被燕国皇族不能容纳,将他流放了。不甘心的慕容令起兵反叛,准备偷袭龙城,又被自己的亲弟弟慕容麟给出卖了。以至于慕容令被龙城守将慕容亮手下的大将涉圭所杀。
五胡十六国时期,越是战乱就越是能涌现出太多的人才。拓跋家的北魏脱颖而出,鲜卑慕容家与鲜卑拓跋家一直都有联姻的。拓跋珪执政时,也就只有慕容垂能治得了他。如果说慕容垂的众多儿子当中,能和拓跋珪做对手,并压制拓跋珪的就只有慕容令。可惜慕容令被王猛不成功的金刀计间接地害死了,太子慕容宝与拓跋珪参合坡一战。打灭了慕容宝的威望,也让后燕一蹶不振。
参合坡之战的第二年,拓跋焘得知慕容垂病死,直接带兵就灭了燕国。金刀计的高明之处就是虽没有杀了慕容垂,但是却斩断了后燕的未来。王猛都没想到他的这个计划会改变以后的局势。如果慕容令在,不管是立长还是立贤,慕容令都是当仁不让的。慕容令不死,北魏能否统一北方还是个未知数。
推恩令
东汉前期,皇帝常常分封自己的儿子为诸侯王。有些诸侯王封地比较大、实力比较强,就常常有谋嫡篡位之心。这就威胁到皇权的稳定性。
为了削减各个诸侯王的实力,在汉景帝时期,就有大臣晁错建议“削藩”,就是收回诸侯王的领地。结果,这一做法遭到诸侯王的强烈反对。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诸侯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举兵反叛。
后来,反叛虽然被平息,但皇帝处于压力下也不得不处死晁错。那么,如何削减藩王的实力,依旧是皇朝的最大难题。直到汉武帝时期,主父偃向汉武帝刘彻提出了一个天才的计谋:推恩令。内容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
跟“削藩”相比,“屠恩玲”这个办法虽然会被诸侯的嫡长子反对,但诸侯王本身的利益没有损失,更何况诸侯的其他子弟大大获益。
所以,一旦实施下来,“推恩令”一样可以削弱藩王的实力。诸侯王即使明知皇帝要将自己的领地更分散、变得更弱,也无法反对。一旦反抗,诸侯王自己家后院就会起火,除嫡子之外的其他子弟都会变成朝廷的内鬼,根本造不了反!
金刀计
魏晋南北朝时期,前燕的吴王慕容垂战功赫赫,却被前燕太后猜忌。
不得已的情况下,慕容垂带着儿子慕容令,一起奔逃到前秦苻坚那里。
前秦的宰相王猛深知慕容垂绝非等闲之辈,建议前秦皇帝苻坚除掉慕容垂。但苻坚太过忠厚,自然不同意。王猛再三劝谏不成,就使出历史第一的反间计“金刀计”。
过了不久,王猛带兵出征后燕,命令慕容垂的儿子慕容令为向导。在临行前的一晚,王猛却突然驾临慕容垂府中做客。
慕容垂考虑到自己的儿子要从军,而王猛又是朝中宰相,自然不敢怠慢,于是恭敬地准备酒宴。
在宴会中,酒过三巡,菜过五味,王猛话锋一转,说了那么一句话“今当远别,何以赠我?使我睹物思人。”隐约有索贿的意思。
慕容垂刚刚到前秦不久,哪里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于是,他解下腰间的金刀,赠予了王猛。却不知这一举动正中王猛的陷阱!
大军刚一出发,王猛买通了慕容垂的随从亲信金熙,并派他带着金刀去找慕容令。金熙见到慕容令后,立即拿出金刀,并表示苻坚不信任慕容父子,王猛即将派人除掉我们,现在慕容垂已经逃亡,你也快逃吧。
慕容令看到父亲的金刀信物,考虑到当时的朝中环境,不疑有他。于是,慕容令立即想办法逃亡了!而慕容垂听说儿子已经逃亡了,自己自然也没法再待下去了。但他想逃亡已经来不及了,王猛已经派人将其抓获。
然而,苻坚终究心软,非常大度地赦免了慕容垂!王猛的计策虽然成功,但却没有杀掉慕容垂。
后来,王猛早逝。苻坚在慕容垂的蛊惑下,举兵南征东晋。在淝水之战中,慕容垂的三万军队故意畏缩不前,保存实力。
最终,符坚的七十万军队大部分被歼灭和逃散,只有慕容垂的三万兵马完整无损。而慕容垂正是靠着三万军推翻了前秦,建立了后燕政权!
九转大肠
在综艺《顶级厨师》中,作为参赛选手的俞涛一直非常用心地做菜,但19岁的他由于经验不足,每次做出的菜都不尽人意。
而三位评委老师也对其多次批判,表示他吊儿郎当、不认真!曹可凡导师甚至直言挖苦俞涛的身材太胖,当面问俞涛是不是特别爱吃、贪吃?
在最后一场比拼中,题目是“九转大肠”,如果再被导师评价低分,那么俞涛将会被直接淘汰。
于是,俞涛做了一道“带馅”的九转大肠。他将大肠焯水过程中剩下的水,进行大火收汁,萃取精华,然后浇到九转大肠上出锅。
俞涛在于导师的对话中表示,为了保留大肠原有的味道,他在清洗大肠的过程中“故意地”保留了一部分。
这样一来,压力就来到了评委这边。如果不吃俞涛做的九转大肠,评委就无法淘汰俞涛;但如果吃了,那就中了小胖的恶作剧!
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导师们都品尝了一下。
结果,三位导师中,两位直接吐了出来,咬牙切齿地看向俞涛;第三位咀嚼了一会,开始问候俞涛的父母。
最后,俞涛不出所料地被淘汰。但他朝着观众席高喊,“来这一趟,值了!
以前我们聊过鬼谷子的谋略之术,大家都比较感兴趣,在历史上那些尔虞我诈的惊险故事里,谋略,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推动着历史的走向。通常,人们一般都把“谋略”等同于“阴谋”,甚至在很多人印象中会觉得:人类的历史充满的都是阴谋和算计。其实,谋略,并不是只有阴谋诡计,还有光明正大的阳谋。
所谓阳谋,就是相对于阴险狡诈隐蔽的算计而言,它是堂堂正正地公开实施自己的谋略,对手也知道你设了这样一个局,但是又不得不进入到这个局当中去,所以,从谋略的等级来说,阳谋显然要远高于阴谋,它实施的难度,也比阴谋的难度要大。
古人谋略
在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阳谋,有三大阳谋之说,也有四大阳谋之说,大家要是在网上搜索一下,就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内容,比如什么“史上三大阳谋至今无人能解”、又或者“明知是坑不得不跳”之类的标题,那么,这些所谓的阳谋,真的有那么厉害,不可破解吗?
历史上著名的阳谋,主要有二桃杀三士、围魏救赵、推恩令、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等等,甚至还有人把东晋时期王猛的“金刀计”列入其中,并把它奉为阳谋之首,对此我只能呵呵一笑,像金刀计这种以陷害为目的的毒计都可以被说成是历史上的阳谋之首,我真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了。
话不多说,回到我们今天的话题,历史上的这些所谓阳谋,是不是真的不可破解呢?答案是:只要是“计”,就一定可以破解!那为什么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些阳谋都成功了呢?
说起古代的三十六计,那是响当当的策略,古代的计谋随便说两个,那都是如雷贯耳,像我们所熟悉的反间计,更是被后人运用得如火纯清,那么今天我们要说的是号称反间计的巅峰之作??金刀计。
金刀计这个计谋是发生在东晋十六国,跟慕容垂有关。当年慕容垂拖家带口逃到前秦来避难,此时前秦的领导人是苻坚,他很看重慕容垂,但是王猛却看慕容垂不顺眼,觉得留着他并然成为后患,于是他建议苻坚除掉慕容垂,可是苻坚却没有听从王猛的建议。
但是王猛并没有就此罢休,他一直在寻找机会除掉慕容垂。终于国家要发兵攻打前燕,王猛为总指挥,这下王猛就力荐慕容垂的儿子慕容令为参军。在出发的前一夜,王猛来到慕容垂家里,慕容垂一看是儿子的直接领导来了,于是摆了一桌宴请领导,两个人一边聊,一边喝酒,酒越喝越多,王猛临走时,问慕容垂:你有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送我,让我带兵打仗带在身上好睹物思人。
王猛被这么一说,于是就把自己家传的金刀送给了他。这样王猛带着金刀上路了,在路上准备实行计谋的下一步,他事先买通了慕容垂的亲信,让他带着金刀去找慕容令,并且假装是慕容垂传话给慕容令说:前秦容不下他们,我已经逃回老家去了,儿子你也赶紧逃吧。
慕容令被这么一说,也来不及向父亲求证,看见是父亲的亲信,又带着父亲的金刀,就相信了,也赶忙逃走了。
慕容令逃走了之后,王猛就慕容令叛逃的消息传开了,慕容垂听后,权衡之下,也逃走了。
就这样,这条计谋算是完美的结束了,至于结果如何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条计谋环环相扣,天衣无缝,实在是令人咋舌。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177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成语故事——言不由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