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说法是:“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这种说法,来自于1000多年前的宋朝。宋朝人为什么说“好男不当兵” 是因为宋朝军人待遇很差吗 我们今天就来谈谈宋朝军人的待遇问题。宋朝实行募兵制。从北宋初期开始,朝廷就采用招募的办法,来充实军队。不管是北宋的禁军、厢兵,还是南宋的屯驻大军,都采取这个办法,而不是像老对头辽国、西夏、金国那样采取征兵制。每到灾荒之年,朝廷甚至会到灾区大规模招募士兵,宋太祖赵匡胤说过:“可以利百代者,唯养兵也。方凶年饥岁,有叛民而无叛兵;不幸乐岁而变生,则有叛兵而无叛民。”显而易见,宋朝是将募兵制作为一种防范社会风险的福利制度进行实施。在宋真宗时期,潭州(今湖南省长沙、湘潭、株洲一带)发生饥荒,朝廷前往招募军人,“募兵置籍,强梁亡赖者悉拘于军”,没多久就招募了1万多名士兵。既然是募兵制,那么朝廷就会发放安家费用和军俸。安家费用在招兵时发放,名叫“招刺利物”。“招刺利物”有一笔利物钱,大约有10贯钱。如果刚好遇到打仗,急需兵员,这笔利物钱会多给几贯;如果是在遭遇灾荒的地区招兵,当兵的灾民太多,这笔利物钱会少发几贯。10贯是什么概念呢 差不多是京城开封中等家庭一个月的生活开支。除了利物钱,新兵还会发放军衣、军鞋。在和平时期,军衣、军鞋会以布帛的形式发放,让新兵自己裁剪成军衣、军鞋。如果国家财力充裕,发放的布帛会略微剩余,可以拿来剪裁一件小孩子的衣服,让家人也高兴高兴。如果国家财力紧张,发放的布帛仅勉强够用,而且很有可能质量很差,新兵就只能自认倒霉了。到了军队后,新兵会住进军营里。现代军队,军人都住在大营房里。宋朝的军人则不一样,他们有属于自己的单间宿舍。这是因为,他们的家属需要随军,一家人单独居住。一方面,这的确是一种福利待遇。另一方面,也有将家属作为人质的意思——假如士兵犯了罪行,家属就会被流放或者充军。当然,这种所谓“单间宿舍”,是用茅草竹板建造,造价极为便宜,只能满足最起码的居住条件。“皇帝不差饿兵”,所有的军人都按月领取军俸。具体而言,一名下等禁军的军俸为30—500钱,一名中等禁军的军俸为500钱—700钱,一名上等禁军的军俸约为1000钱。一名厢兵的军俸依次递减,比禁军稍低。最下等的杂役没有军俸,每月只能领到酱菜或盐。此外,士兵还有月粮、春冬衣等,以及郊祀赏赐、特支钱、雪寒钱、柴炭钱、银鞋钱、薪水钱等福利性收入,组成特别复杂。如果打了胜仗,还会得到一笔赏钱。1026年,金军大举入侵,朝廷下令各地勤王。当金军退去后,朝廷下令,“诸路勤王兵还营日,令所在人赐钱三千”。也算是皆大欢喜吧。宋朝军俸的发放方式特别有意思。宋真宗时规定:“军士外戍,家属在营者半之。”这是说,当士兵外出作战时,军俸分作两份,一份发给士兵本人,一份发给家属。同时,士兵的月粮、春冬衣等,也是全家一起享用。总体而言,在正常情况下,宋朝一名中等禁军全年所有收入加在一起,大约有30—40贯,可以勉强维系一家人的温饱。上等禁军的日子稍微宽裕一些,下等禁军和厢兵的日子就过得比较紧巴了。不过,由于宋朝招募的军队过于庞大,使得军费开支形成了沉重的负担,压得国家财政喘不过气来,反过来又影响了士兵的军俸发放,以至于引发新的矛盾。1075年,开封府斩马刀局的士兵因为劳动强度过大,所得收入又过少,发起了一场“劳资纠纷”。照说,这本来是给钱就能解决的问题,对于“富宋”来说不是事儿,你猜宋神宗怎么说 宋神宗委屈巴巴地说:“若依市价,即费钱多,那得许钱给与 ”如果按照市场价格来支付薪酬,我哪里来那么多钱 更何况,宋朝时期,军官克扣薪饷的现象非常普遍,使得士兵到手的军俸打了很大折扣,导致生计艰难。北宋官员张方平看到了这一现象,感叹道:“计其所受廪给,不足一身之费,若有妻、子,安得不冻饥 ”为了让老婆、孩子不挨冻受饿,士兵不得不另外寻找营生,在市场上做点小生意。北宋大臣苏舜钦记载,有的士兵“出入无时,终日嬉游尘市间,以鬻伎巧,绣画为业,衣服举措,不类军兵,习以成风,纵为骄惰”。当兵当成了小商贩,确实谈不上什么尊严。如果做生意赚了钱,士兵会干脆花钱雇人代替自己服役,就如欧阳修所言:“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士兵有了钱,就当起了“老爷兵”。这样的一支军队,当然谈不上什么战斗力。宋朝人说“好男不当兵”,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军人地位很低。所有的军人在入伍时,都会被在额头、脸庞上刺字。宋朝有两种人会被刺字。一种人是犯人,另一种人就是军人了。这种做法,差不多是把军人与犯人相提并论。这种人格上的侮辱,会伴随终身。北宋名将狄青入伍之初,脸上也有刺字。当他立下战功后,宋仁宗曾经劝他敷药除掉刺字。狄青回答:“陛下以功擢臣,不问门地,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尔,臣愿留以劝军中,不敢奉诏。”我猜想,狄青这番话说得冠冕堂皇,但多少有些赌气的意味吧 当初你让我刺字,我刺了;现在你嫌刺字不好看,要我消除掉,对不起,没那么容易了。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作者:祁金利 中共北京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部副部长
俗话说,“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所谓俗话,就是指人们已经耳熟能详、约定俗成的话,一定程度上代表了 社会 的共识和传统。但是,“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这个共识和传统并不是古已有之。
在孔夫子时代,“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射”和“御”都是与军事有关的素质,可见那时的教育是文武并重的。从周天子、诸侯国君到贵族、读书人,长剑几乎是随身标配。孟尝君的门客齐人冯谖因感觉不受重视,曾三弹其铗而歌:“长铗归来乎!食无鱼。”“长铗归来乎!出无车。”“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这里的“铗”就是长剑的意思,就是明证。到了秦国商鞅变法之后,秦国更是全民皆兵。为了奖励军功、废除贵族世袭,秦国规定只有当兵杀敌立功,才能获得晋升,成为贵族。如此,当兵不仅有地位,而且有出人头地的机会。
汉唐盛世,在中华民族 历史 上写下了显赫的一笔,奠定了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地位。抵御侵凌、开疆拓土,需要的是优秀男儿、铁血雄师。班超投笔从戎,建功西域。霍去病、卫青、李广等南征北战,驱除匈奴,勒石燕然。唐代杨炯被誉为初唐四杰之一,他在《从军行》中写到:“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这其中抒发的,宁为基层军官也胜作空谈书生的豪情壮志,也反映了那个时代好男儿崇尚军中驱驰的风尚。
从宋代开始,封建制度的衰微、 社会 矛盾的积累、兵役制度的变化,使得军队的质量和名声急转直下。即便如此,军中也从来不乏有志青年的身影。狄青、岳飞、韩世忠,哪一个不是武艺超群、志凌泰山的好男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积弱内敛的北宋,王安石在变法中曾上书呼吁,让良家子弟、让士大夫走入行伍,让各级官员知兵、备战,才能富国强兵、收拾山河、血洗耻辱。上述这些,从相反的方面演绎了一旦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国运危矣!
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又成为了俗话?
一是跟没落的 社会 、没落的制度、没落的时代相联系。中国的封建 社会 ,有着它蒸蒸日上的春秋战国时代,有着它如日中天的汉代、唐代,有着它开始走下坡路的宋代、明代,有着它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大清末年。 历史 地看,作为国家机器的军队,也必然随着制度的兴盛而兴盛,随着制度的衰败而衰败,并互为条件。这就像一方面,随着人的衰老,对营养的吸收会变得越发困难;另一方面,由于对营养吸收越发困难,又进一步加剧衰老的道理一样。这在大清末年表现得尤为突出。
二是跟军队的性质宗旨有关。军队都是有灵魂的。不同的军队塑造着不同的军人形象,也吸引着不同成分的青年加入。服从什么领导力量、服务哪个阶级利益,就决定了军队的性质宗旨。火车车厢再多,但决定火车方向的是火车头。对于军队来说也是如此。当军队沦为反动统治者维护统治、镇压人民的鹰犬,当军队沦为少数政客军阀实现个人野心、互相倾轧、作威作福的工具,军队的性质一定会发生变化。“匪化”不能避免。“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吸引不了优秀有志的青年。反过来,良家子弟即便加入其中,也一定会在这个大染缸里蜕化变质。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大地上曾先后有过大清王朝的军队、北洋军阀的军队、国民党的军队。用“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来描述这些旧时代的军队,非常贴切。唯有中国土地上出现了第一支中国工农红军,才让人们对于兵的概念耳目一新:军队不再是欺压老百姓的老爷兵,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子弟兵。不再是收罗地痞流氓、土匪恶棍的大染缸,而是集纳了优秀工农子弟的革命大熔炉。不再是为地主资产阶级看家护院,或者是军阀政客实现个人目的的鹰犬和工具,而是共产党领导的,执行崇高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一句话:开天辟地头一回,人民有了子弟兵。它一经诞生,就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有志青年热烈追随。而其革命性质,又把成千上万的农家子弟锤炼成优秀分子。
好铁要打钉,好男要当兵。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这日益成为风尚、历久弥新。年龄大点的人都记得,新中国成立后,一度能够参军入伍,比挑上门女婿还难、比考上大学还荣耀。伟大的军队塑造着大批伟大的战士: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雷锋、王杰……都是这个队伍里的英模人物,代表了人民战士的形象,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全国人民学习解放军的号召,鼓舞着一批又一批优秀青年参军入伍,也只有优秀青年才能配得上解放军战士这个称号。
新中国已经走过70多个春秋,改革开放也已经40多年,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并不太平。在我们把握和平与发展这个时代主题的同时,绝不能放松国家安全这根弦。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枪杆子里面也出安全。在一个国家最优秀的一部分人当中,应当有投身国家安全事业的人。而当为了国家安全而战的人,具有崇高 社会 地位的时候,不仅会吸引更多优秀的青年加入这个行列,而且会激发军队的士气更为高涨,民气也为之一振。这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条件,也是民族走向复兴的重要标志。
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意思就是,有本事的男人不会去当兵,质量好的铁不会做成没什么质量要求的成钉子。很久以前的农村有个“兵匪一家”的说法,农民百姓认为兵是合法土匪的一种。
农民百姓都觉得当兵是件苦差事,只有农村的年轻人或没有靠山的年轻人才会去当兵。有本事的自己当老板或者考公务员,不会去选择当兵。
扩展资料
当兵的好处
1、收获一段宝贵的人生经历
绿色军营学习、训练、生活等丰富的阅历能够培养造就军人独立生活能力、吃苦耐劳精神、感恩担当品质,成为受益终身的立身之根、做人之道、成业之本。
2、享受一份全家受惠的政治荣誉
一人当兵,全家光荣。对于军人家庭而言,每年地方政府都会发放慰问金、慰问品,张贴“军属光荣”门牌,官兵立功受奖,民政部门会登门报喜。如果军人家庭遇有困难、纠纷或涉法问题,部队、人武部和政府有关部门都会积极协调解决。
3、 选取士官:
义务兵服现役满两年后,可选取为士官。具有全日制大专以上学历的士兵优先选取为士官。
4、士兵考学:
义务兵或士官服现役期间,具有高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的可以报考军队院校晋升为军官。全日制专科学历的毕业生士兵,年龄不超过24周岁,可以参加全军统一组织的本科层次招生考试,录取后学制2年,毕业合格的晋升为军官。
北宋亡国留下一个著名的历史名词:“靖康耻”。
为什么一场“国难”,被人寒彻心股地称为“耻”呢?
很多史书,不吝笔墨书写了这场战争历史意义,却忽略了这场国难的源头,以及带给广大汉民族尤其是汉族女人的巨大屈辱。
让我们从头说起。
北宋初期,与中原汉族王朝并存于中国的塞外王朝中,数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势力最强。他们经常“南下”,打劫中原,是对宋朝威胁最大的第一外敌。
契丹人打劫中原,不仅抢东西,还抢人。他们将北移的汉人和被俘的宋军俘虏,称为“汉儿”,鄙夷之态溢于言表。大辽国君耶律氏曾谆谆教导子孙:莫学汉儿之弱。这些游牧民族的皇帝,可谓看扁了宋朝的汉人及军人。
但这与其说是偏见,倒不如说是事实。宋之汉人军队,战斗力之差令世界瞠目。两宋在作战中,从头至尾,几乎没有取得过一次战役级别的胜利,几百人的胜利就叫“大捷”,军事作战能力虚弱,可见一斑。
宋军的战斗力如此之差,究竟差在哪里?
武器和军费都不差,根源出在精神状态——军人素质与战斗意志。
世所共知,唐朝之所以强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唐军战斗力非凡。而唐军之所以战斗力强,不可或缺的要素,在于军人素质高,“知青从军”“胡人从军”。
而宋不然。“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这是源自宋朝的流行语。宋政府鼓励“乞丐”和“闲散人员”来当兵,不主张知识青年当兵,为的是防止兵变与政变,一劳永逸地指点江山。如此一来,“流民”与下层“闲散人员”构成了主要兵源。每逢荒年,宋廷把成千上万的流亡农民招募为禁军或厢军。大量的士兵长期无事可干,游手好闲,军队素质极其低下。
士兵没文化,指挥官怎么样呢?从朝廷下派的主帅,不是文人,就是世袭子弟,那些文人倒是有文化的,可惜他们大都是舞文弄墨的纯文人,不懂军事。
两宋并非无高人看到这一点。北宋熙宁年间,在少年天子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一度启动了富国强兵的变法,可惜这些“强军”良策遇到习惯于墨守成规的封建保守势力阻击,终归于失败。
回顾后来的历史,我们知道,自宋以后,中国历朝进入了时时刻刻勉强支撑外侮侵袭的应付局面。这种对外作战“不禁打”不止一个原因,但无法回避的要因,是军人组成的破裂——从“投笔从戎”到“好男不当兵”,从“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好男不当兵”自宋以来形成了传统,“没文化”成了中国军队的特色。从宋代的“流民兵”到后来清代的“烟枪兵”,其成分大都是“学习不好”的社会青年。知识青年对兵戎之事不了解、不关心,“老粗”充斥行伍,不能对国家负起真正责任。
话说回来,自“熙宁强兵”未遂后,两宋的汉民族战斗力日益退化。北宋初期,对付契丹,以打光杨家血性男儿加上和谈送布送币,尚能应付支撑,到了后期,面对后起的女真金国,却连招架也难了。
在金兵发起对宋都的袭击,决定北宋生死的东京保卫战中,宋这边本来是有机会的。但宋军的总统帅——徽钦二帝却先行露怯。金兵压境,金国大将完颜宗翰(粘罕)发出不可一世的“城下之盟”通牒书,徽钦父子诚惶诚恐,不敢急诏勤王抵抗,竟乖乖回信,说“一一听命”。金兵围攻东京,宋钦宗下令不得得罪金兵,一霹雳炮手发炮后竟被枭首处死。
接下来,徽钦这对父子皇帝,低眉顺首,“奉命”来到了金兵大营,见了宗翰,没等逼迫,双膝就自动弯曲下来。华夏皇帝频频告饶求和,大涨了游牧部落首领的信心,一半吓唬,一半武力,以震慑之态,对东京城探囊取物。
战斗结束后,在陷落的东京城中,这些亡国的汉族女性被金兵肆意奸杀,宫宗室妇女几千人和亡国之君一起成为金军战俘,被押往金都上京(今天的黑龙江省阿城)。
公元1128年即金天会六年八月二十四日,这些汉族女性经历了她们北迁以后最耻辱的一幕。史书《宋俘记》记载,“后妃等入宫,赐沐有顷,宣郑、朱二后归第。已,易胡服出,妇女近千人赐禁近,犹肉袒。”
这一天,金国举行了隆重的受降仪式,在仪式上,金太宗完颜晟命令宋徽宗、宋钦宗、两位皇后、皇子和宗室妇女改换金人服饰,拜谒金人的祖庙。然后,将这些一千汉族女战俘,在大庭广众之下赤裸身体,任由金人挑选,配送金人为性奴。
在异族统治者的众目睽睽下,本族宫廷宗室妇女遭受集体侮辱,作为家长的徽钦二帝竟能忍受、一一顺从。宋钦宗的朱皇后感到绝望,作为战败民族女性代表,为了捍卫本民族女性的尊严,她选择了以死抗争。受降仪式结束后,朱皇后即“归第自缢”,被人发现后救活,她“仍投水薨”。她的这种刚烈行为赢得了敌人的“褒扬”。金皇帝赞她“怀清履洁,得一以贞。众醉独醒,不屈其节”,追封她为“靖康郡贞节夫人”。这无疑是对苟且偷生的徽钦二帝的极大嘲讽。
金人淫辱宋妇,也给后来的中原王朝妇女提了醒,南宋和晚明再遭游牧民族灭国时,那些宫廷名媛,不是选择抗争,就是选择自杀。而当金人学会善待那些汉族女性时,是在南宋出现了岳飞等将领痛击金兵之后。可见,一个民族的女人尊严背后是男人的脊梁,一个民族的尊严是忍不出来的,也是送不出来的,必须是打出来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174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