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诗人吉狄马加曾说:“世间山水大美之地很多,但论诗性之美,也敌不过西湖一纸诗卷~”
很多诗词中都描绘了西湖风情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梦想平生消未尽,满林烟月到西湖”
诗中西湖的绝美风景引人入胜
然而在诗词里美得却不仅仅只有西湖
还有很多杭州特别的美好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
跟着诗词来一起游玩杭州吧!
1.清风之美
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碗茶;
举头看日影,已复西南斜。
乐人惜日促,忧人厌年赊;
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
——白居易.《两碗茶》
如果要用一种香气形容杭州的话,那定是“甘香如兰,幽而不冽”的茶香。
茶为国饮,杭为茶都,在杭州处处都能看到茶文化的影子,品一碗清茶、嗅一处芬芳;望西湖美景、听丝竹相伴。
漫步在青翠的茶园,欣赏学习优雅的茶艺,打扮成茶农的模样去体验指尖的清香,感受铺面而来的茶文化气息!
2.轻柔之美
择蚕缲丝清水煮,拣丝练线红蓝染。
染为红线红与蓝,织作披香殿上毯。
披香殿广十丈余,红线织成可殿铺。
彩丝茸茸香拂拂,线软花虚不胜物。
——白居易.《红线毯》
杭州丝绸历史悠久、闻名中外,来到杭州不去体验丝绸的轻柔根本不算来到杭州!
一件精美的丝绸犹如一位婉约秀丽的江南女子,她和你讲述着如梦如幻的西湖山水,也向你展示着丝绸久而弥新的魅力!
在杭州,你可以亲身体验丝绸的织造、扎染、手绘等技艺,将自己的思绪发挥在这轻柔华美的丝绸上,或是展示中国的大好河山,或是展示一片思念。
江潮之美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白居易.《忆江南》
钱塘江,古称浙,全名“浙江”,一般浙江富阳段称为富春江,浙江下游杭州段称为钱塘江 。
古人在诗中提及西湖,多是表达古时的杭州有多么地繁华;而在诗中提及钱塘江,则多是表达诗人的雄心与豁达。
钱塘江经过岁月的沉淀、时光的洗礼,早已不是文人借景抒情的一个对象,而是杭州人的一种精神寄托。
它奔腾时,犹如杭城人的拼搏向上;它静谧时,犹如杭城人的沉稳冷静。江风吹在脸上,它好像在跟你说着什么悄悄话,又好像在轻抚你。
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苏州和杭州并称为苏杭,这两个地方不仅风景优美,还被人们比作天堂。这是因为苏杭地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南北交通的枢纽,所以苏杭才能享有重要的经济地位以及被人称誉的美景。
扩展资料:
苏州的历史最早可以见于《史记》。在春秋时期,苏州就已经成为了吴国的都城,等到了战国时期,苏州又成了越国的首都。
秦王嬴政统一天下,设会稽郡,苏州又成为了会稽郡的首县,一直到隋唐,苏州都是江南地区重要的经济政治中心。
隋炀帝开凿了大运河,经济中心也因此开始转移,商人和文人墨客们也来往于苏州,使其变得更加繁荣昌盛。
杭州别称余杭,相传是大禹治水曾路过这里得名,后来一直是苏州的下级从属。隋朝建立后,杭州才第一次在历史上出现。
五代十国,吴越在杭州设首都,经历数十年仍然繁荣。等到北宋时期,设立了两浙路,杭州成为了两浙路路治,人口达到江南最高峰。南宋时期,杭州成为了都城,被人们称为“江南第一大都”。
1.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2.峨眉天下秀,三峡天下雄。
3.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相关介绍: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是我国民间流传的谚语,出自宋代范成大《吴郡志》,意在赞叹江南美景,可与天堂相媲美。
峨眉山之秀主要有两重含义,一是宏观远望其形态,山体虽高大,但轮廓线流畅柔美。尤其是多雾的峨眉山下,被云雾所迷漫。二是植被丰茂,色彩翠黛雅丽,终年不枯。这是其他名山中少有的。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是后来人总结明代徐霞客旅行家所说的,博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
扩展资料
在中国各地的风土谣谚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应该算得上是流传最广的了。韦庄词作曾说道:“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而关于它的来历,研究俗语的人一般都只能举出较晚的书证。其中引用较多的是《七修类稿》和《古今小说》中的记录,但这已都是明代的东西。而在更晚期的苏南民歌《姑苏风光》又名《大九连环》中也唱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苏州么有山塘,哎呀两处好地方。”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160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