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容若的诗词相信大家都或多或少的读过,其词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撩动了多少人的心弦,其词如此,那他自身,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 只能说你所能想象出的优秀品质,在他身上都能找到,可谓是少女心目中的完美情人,丈母娘心中的最佳女婿。论其出生,皇亲大臣之后,身份显贵;论其容貌,风流倜傥仪表堂堂,连他的同僚,曹雪芹的祖父曹寅都忍不住称赞他“忆昔宿卫明光宫,楞伽山人貌娇好”;论其才华,年纪轻轻便中举封官,长伴皇帝左右,皇帝连出巡视察,都要带上他,不仅如此,他还写下了众多千古传唱的诗词,可堪是多才多艺。这样一位才貌双全、门第煊赫的贵公子,放在古代,谁人不是三妻四妾风流潇洒,可容若却是一股清流,他用情至深至诚,一生抱守“一生一世一双人”。
很多人知道纳兰容若,都是因为一个“情”字。相传他少年心尖上的“白月光”,他青梅竹马的表妹,两人虽情投意合,但难挡一封入宫为妃的诏书棒打鸳鸯,这段青涩的初恋就此画上句号。此后,上苍垂怜,让他遇到了他这一生的“朱砂痣”女孩,卢氏。二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为夫妻,日日一起写诗填词、抚琴唱曲、踏青游玩,他们把全部的温柔、宠爱都给了彼此,用情至深,可好景不长,结婚三载,卢氏因难产撒手人寰,留容若凄凉一人,此后的八年生死相隔,纳兰都不曾忘怀她,日日思念,为她写下了许多悼亡词,首首锥心,感人泣下。
1.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妻子离去后,纳兰每日都过得浑浑噩噩,仿佛整颗心都被掏空了,他沉浸于失去妻子的悲痛之中,不断饮酒,喝得酩酊大醉,希望借此入梦,好与妻子在梦中相见。在所有悼亡诗中,最令人心疼的莫过于这句“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常说人死万事休,可思念怎会有尽头,那些光辉的日子还住在记忆里面,他仍会时常记起那些平常的日子,与她一起看书、喝茶、嬉笑的声音仿佛还在耳边,物是人非,怎叫人不伤心泪流。
2.采桑子·当时错
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
日复一日的思念,回忆在一起的日子,一直想到了初识的时候,因是政治联姻,一开始并不待见妻子,对她一直不冷不热,将所有的示好都化作疏离,可妻子是多么温柔的一个人啊,为他做饭缝衣、照顾日常起居、直到深夜都还坚持伴他夜读,她又是多有才情的女子啊,会抚琴吟唱、读书写诗,这一切,他都忽视太久了,渐渐的,她走进了他的心房。如今人已不在,想到这段被忽视的日子,只觉得悔恨,没能好好珍惜在一起的短暂时光,想到这儿,又忍不住掩面痛哭起来了。
3.南乡子·为亡妇题照
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
别语忒分明,午夜鹣鹣梦早醒。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泣尽风檐夜雨铃。
此时,妻子已经走了三年了,依然是满心愧疚以前对她还不够关爱,又满腹伤心无法在弥补。突然想为她画一幅画,提起笔,笑貌在脑海里清晰地浮现出来,可刚一落笔,眼泪就忍不住落了下来,还是太过想念啊,泪水一滴一滴滴在画纸上,将纸都浸湿了,晕得线条一团团,这画是作不成了。读到这想到海子的诗说“我是坐在水上给你写信”,原来,这水,是泪水啊,情到深处,纳兰坐在水上为亡妻作画、写诗。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
素有“清初学人第一”之称的纳兰性德一生笔耕不戳,他的《饮水词》(原名《侧帽集》),“井水吃处,无不争唱”。在妻卢氏病故后,他写了大量的悼亡之作追忆以往欢愉、悼念早逝亡妻,其数量之大,在悼亡诗词史上实属罕见。纳兰性德在继承古人悼亡诗词精髓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他的悼亡词情深意切、至真至浓、灵动细腻、撼动人心,是花与惜花人的对话,是对生死天堑的跨越。尤其令人称赏的是,他的悼亡词悲郁中飘过缕缕自然清新,开悼亡词一代清丽词风。
观纳兰性德之词,至真至诚,至情至浓,字字句句,发乎内心,少泥淖拖沓之语。王国维称纳兰“北宋以来,一人而已。”[1]纳兰之词,素以清丽素雅著称。其边塞作,虽有豪放之句,而豪放中常有清秀之笔,如春潮过塞外,三分豪放情,七分清丽语。其友情诗,多为忠义句,又不少婉约之情。占其词作最多的爱情作品,清新之气弥漫字句之间,染出一抹自然之色。
而笔者独爱容若悼亡作。
笔者在这里论及的悼亡词,专指纳兰性德悼卢氏之作,即自康熙十六年五月三十日(1677年6月29日)始,至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其病故十余年间所做的怀念、悼亡亡妻卢蕊之作。
纳兰性德悼亡词的特点之一,在于他的悼亡词是一种对话,是生者与逝者的心灵沟通。观此前悼亡之作,悲情深切,字里行间悲悼之情溢满,已是悼亡诗词的上乘之作,但还是少了一点灵犀之美。譬如说,《诗经·邶风·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男子手抚绿衣哭泣,这是类似于自言自语式的悲悼,不乏真情,但少了些许天人间的通灵。又如潘岳者,《悼亡诗》情深意切,“如彼翰林鸟,双萋一朝只。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若无悲情,难成此句。“抚衿长叹息,不觉泪沾胸。沾胸安能已,悲怀从中起。”令读者每每读起,也不由得泪沾青衿,这算是凄。若是悲切中再多几分灵动的美,就是凄美绝佳的上品了。纳兰性德的悼亡词,载情为本,张显灵性,悲凄中荡漾着渴望心灵沟通的灵动之美,脱去了干涩的悲伤,换之以灵犀暗度,不仅感染读者的感情,也撼动着读者的灵魂。
纳兰性德《南乡子·为亡妇题照》:
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
别语忒分明。午夜鹣鹣梦早醒。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泣尽风檐夜雨铃。
在这首词中,纳兰不是“哭”老婆,也不是“哭”自己,更不是自言自语,他在试图通过这种提照的方式来沟通生死,与亡灵产生共鸣。天人永隔,因“只向从前悔薄情”,便通过“凭仗丹青重省识”这种方式,再来认识亡妻,回忆往事。也希望在这个过程中,亡妻一样,也能够对自己“重识省”,但终落个“一片伤心画不成”。“画不成”是因为天人相隔沟通失败。但纳兰性德并不放弃这种沟通,而是始终相信爱可以穿越生死,产生感应。后半阙提到“卿自早醒侬自梦”和“夜雨铃”。逝去的人解脱了,活着的人却陷在梦里。“夜雨铃”应取典于唐明皇与杨玉环之事。相似的,在《浣溪沙(风髻抛残秋草生)》中,也提到了唐明皇与杨玉环七夕盟誓和“雨淋铃”。传说唐明皇与杨玉环生死相隔,但依然能通过使者,在海上仙山寻到了太真。纳兰也希望能与亡妻产生这样的天人沟通,“信天上人间非幻(《鹊桥仙·七夕》)”,并用了各种方式,“凭仗丹青重省识(《南乡子·为亡妇题照》)”是一种,“为伊判作梦中人,长向画图清夜唤真真(《虞美人(春情只到梨花薄)》)”又是一种,“重泉若有双鱼寄(《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也是一种,但这些方法无一例外的失败了,但是“丁巳重阳前三日(《沁园春》)”这天,纳兰性德成功了。
在这首《沁园春》全词开始之前,有一段序,如下:
丁巳重阳前三日,梦亡妇淡装素服,执手哽咽,语多不复能记。但临别有云:“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妇素未工诗,不知何以得此也,觉后感赋。
《沁园春》是一首记梦词,其中的一往情深、缠绵悱恻可与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相媲美。亡妻所衔之恨也正是纳兰性德所含之怨,既然人已无法团圆,就化为一轮冰月,纵有阴缺,犹有圆时。古人悼亡或是独自垂泪,或是相顾不语,纳兰性德不是一个人在唱独角戏,而是得到了亡妻的“呼应”。虽然这种对话无法发生在现实世界中,但却是纳兰性德悼亡词追求心灵沟通的有力证明。
纳兰性德悼亡词是惜花人与花的“对话”。
以悼亡词的词性来看,花应是逝者,惜花人应是生者,也就是说,卢蕊是花,纳兰容若是惜花人。卢氏名蕊,名字就透着花香气,说她是花,合乎情理。“一宵冷雨葬名花(《山花子(林下荒台道韫家)》)”,“趁星前月下,魂在梨花(《沁园春·代悼亡》)”,都把卢蕊比作花朵。纳兰性德深爱卢蕊,说他是惜花人,同样合乎情理,纵然“为怕多情,不作怜花句”(《蝶恋花(萧瑟兰成看老去)》),可这一首首情真意切的词作,字字惜花,句句怜花,不是怜花句又是什么?这一笔“口是心非”,却更显惜花人的多情。
然而,当我们细细品读这些悼亡词时,便会发现这样一个奇妙的现象,很多时候,这种惜花人与花的角色是相融和互换的,纳兰性德站在了花的位置上,卢蕊站在了惜花人的位置上。一句“惜花人去花无主(《蝶恋花(萧瑟兰成看老去)》)”,巧妙地把惜花人与花的角色反串,不再追求单方面的怜惜,而是升华了双向的爱怜。在这样的惜花人与花的对话中,谁是花,谁是惜花人已经不重要了,甚至连惜花人与花存在与否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有这样的一份真情在彼此的心里激荡过,并且跨越了生死的界限,永远燃烧着。
纳兰性德开悼亡诗词的清丽之风。
元稹著名的悼亡词《离思》“曾经仓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从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表现了爱情无法逾越生死的悲情苦楚和作者的满腹愁肠。沧海与巫山之句堪称经典。史达祖的悼亡词《忆瑶姬·骑省之悼也》同样是悲从中来,无可断绝。这些诗词都是心灵的咏叹,是作者血泪的交织和情感的喷涌。如果说,在纳兰性德之前,悼亡诗词是以悲情为主,那么纳兰性德的悼亡词,在继承了悼亡诗词情真意切、肝肠寸断的特点之余,又给悼亡诗词这种以沉郁、悲恸为主要基调的文学作品添以清新之色。
纳兰性德的悼亡词在悲怆中透着徐徐清丽之风,与“其初入中原,未染汉人习气,故能真切如此”[2]不无关系,而悼亡意向的捕捉对此所发挥的作用,亦不容忽视。纵观纳兰性德的悼亡词作,梨花与月的运用,给其次作品增加了纯净的色泽,对于纳兰性德悼亡词风的独树一帜有着较大的影响。
在我所论及的纳兰性德悼亡词中,出现了大量的梨花、月等意向。其中,月出现了19 次,梨花、葬花、花、芳、香等出现了29次。梨花与月在悼亡词的诗词史上都被使用过,比如说苏轼的两首悼亡词分别涉及到了梨花与月。在其著名的悼亡词《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出现了月。“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在其《西江月》中出现了梨花。“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以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这两首词分别是为了悼亡其妻子和其爱妾朝云。
梨花与月在纳兰性德悼亡词中高频率出现并非偶然。
这些意象都是纳兰性德与卢蕊的生活景观。在卢氏生前,他与卢氏时常在回廊之上,梨花之旁,冷月之下,煮水泼茶,谈心论事,因此才有了《蝶恋花(谁念西风独自凉)》中的“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这是一个纵向与横向相交错的情境,不仅记录着过去今朝,也预见了悲寥的未来;不仅是思绪的聚焦,也是情感的辐射。在这个情境中,主人公是容若和卢蕊,主题永远是爱和难以成全誓约。在卢氏死后,这些情境便时常出现在他的词作中,使词情景交融,达到了“情即是景,景即是情”的境界。不仅如此,梨花与月,都有着冰肌般的色泽,蕴含着淡淡的哀愁意味,用于词中,虽不及直呼生死、直呼惆怅来的淋漓尽致、直抒胸臆,却更有一番自然而纯净的滋味在心头。
在卢氏死后半个月时,纳兰性德写的第一首悼亡词《青衫湿遍·悼亡》中就出现了梨花。上阙“青衫湿遍,凭伊慰我,忍便相忘。半月前头扶病,剪刀声、犹在银釭。忆生来、小胆怯空房。到而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尽意凄凉。愿指魂兮识路,教寻梦也回廊。”可见在卢氏生前,容若常与其漫步回廊中,相伴梨花影,因此在卢氏故后,容若才会发出“独伴梨花影”的悲悼和“愿指魂兮识路,教寻梦也回廊”的真情叹惋。至于月,因“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沁园春(丁巳重阳前三日)》)”,纳兰性德往往见月如人,情在月中。一句“辛苦最怜天上月(《蝶恋花》)”,便将生离死别的无可奈何展现的淋漓尽致了。
蝶恋花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夕夕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这是一种纯白干净的悼念,除去了累赘的悲伤和拖沓的抒情,只留得一汪冰月般的情意。月是冷的,心却是热的,这样的一冷一热交融,便使翻腾的悲情退去了骇浪,也褪去了世俗的纷扰,平添了清潭般的深沉与宁静,趋向自然。
这种悼亡词的清丽既与其所运用的意向有关,也是他对亡妻情深至极的体现。因为情深至极,反而不会刻意追求悲伤,只是让心中之情自然流淌,便足以感天动地。《诗经·邶风·绿衣》中的男子抚衣追忆妻子的贤良,悲中内外还是悲。又比如梅尧臣的《悼亡妻》:“结发为夫妇,于今十七年。相看犹不足,何况是长捐!我鬓已多白,此身宁久全。终当与同穴,未死泪涟涟。”悲伤惆怅又岂是一个“愁”字了得。这两首悼亡作都是真情的流露。而纳兰性德的悼亡词的悲,更像是慰藉和寒暄。
《青衫湿遍 悼亡》
青衫湿遍,凭伊慰我,忍便相忘。半月前头扶病,剪刀声、犹在银釭。忆生来、小胆怯空房。到而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尽意凄凉。愿指魂兮识路,教寻梦也回廊。
咫尺玉钩斜路,一般消受,蔓草残阳。判把长眠滴醒,和清泪、搅入椒浆。怕幽泉还为我神伤。道书生薄命宜将息,再休耽、怨粉愁香。料得重圆密誓,难禁寸裂柔肠。
人死心灭,活在世上的人才是最痛苦的。在这样悲痛欲绝的时候,纳兰想的不是自己的孤寂悲寥,也不像古人,兀自悲切少了一个照顾自己生活起居的人。他想到的是已经撒手人寰、不知世间事的亡妻,怕亡妻在九泉下,“还为我神伤”。不仅如此,还用了妻子的语气说:“道书生、簿命宜将息,再体耽,怨粉愁香”,相互慰藉之景仿佛就在眼前,更见两人素日的情深意长。纳兰悼亡词的清丽之风正是源于这相互的怜惜。徐志摩有一句名言:“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3]容若得卢蕊,算是幸,但终逃不过生死?x?
这首小词通过对塞外古战场的描写,抒发了对历代兴亡和历史变迁的感慨。
词的上片写景,描写塞外古战场的荒凉景象。“今古河山无定据”,首句以议论开篇,简朴的文字有一种历史纵深感,而且形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氛围。“今古”二字,包括古往今来。面对大好河山,多少风云人物,你争我夺,或长期或短暂地占据它,但谁也没有永久地据有这些地方。
“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二句白描,描绘出一幅塞外和平图景,画角声声,矫健的牧马频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二句仍用描写,放眼望去,整个塞北,平沙万里,荒漠凄凉,连个说话的人也很难找到。
西风飒飒,只有那几株枫树,又一次被吹红了叶子。使人联想起为争夺这块土地鏖战厮杀时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惨象。这些红叶,又一次把人带进了对历史的回忆,加深了作品的纵深的历史感。
词的下片抒情,写自己出塞的感触。“从前幽怨应无数”。首句议论,直接承上阕对古战场描写而来。面对古战场的凄凉景色,郁结在心头的愁恨无法计算。正如唐·李颀《古从军行》所说:“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接下二句叙事:“金戈铁马,青冢黄昏路。”“金戈铁马”,代表战争。“青冢黄昏路”,用汉王昭君和亲故事,代表和亲。二句概括了战、和两种办法。说明自古以来,为了争夺江山,时战时和,或二者并用,这就是历史。“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末二句以景结情,抒发了作者的感触:回顾历史,面对这塞外古战场,诗人对自己的祖国一往情深。这深情犹如夕阳余辉照射下,深山之中的绵绵秋雨。词意深沉含蓄,有弦外之音。
这首词通过诗人“出塞”所见,描绘了眼前荒凉的和平景象,回顾历史,总结出战争与和平两种情况,是对中国历史上王朝更替的规律性概括。因此毛泽东批注:“看出兴亡”,肯定了这首词的思想意义。
谢章铤在《赌棋山庄词话》中曾说过:“长短调并工者,难矣哉。国朝其惟竹坨、迦陵、容若乎。竹坨以学胜,迦陵以才胜,容若以情胜。”而读完作者这首词风苍凉慷慨的词作,可以得知谢氏此言不虚。
扩展资料:
《蝶恋花·出塞》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词作。这首小令,是作者侍从康熙帝出塞之作。表面是吊古,但有伤今之意,刚健中含婀娜。说从前幽怨,也不是很古的从前,铁马金戈,青冢黄昏,隐约透示着满清入关以前各族间的战事痕迹。“今古河山无定据”,含而不露,不让人得以指摘。纳兰氏与爱新觉罗氏是世仇,作者虽仕于清廷,怕还是“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这首出塞词,当为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八月奉命与副统郎谈等出塞远赴梭龙途中所作,词人时年二十八岁。
纳兰性德(1654~1685),原名成德,因避讳改名性德,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太傅明珠长子。善骑射,好读书,作词主情致.尤工小令。词的风格接近李煜,多写离别相思及个人感受,许多词写得凄婉动人,其中又充塞着磊落不平之气,在词史上独具一格。
梁启超在评价他的词作时,说他“直追李主”,况周颐也认为“纳兰容若为国初第一词人”。二十四岁那年,纳兰性德把自己的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词》。顾贞观后来重刊纳兰的词作,更名为《饮水词》。
参考资料:-《蝶恋花 出塞》
青衫湿遍,凭伊慰我,忍便相忘。半月前头扶病,剪刀声、犹在银_。忆生来、小胆怯空房。到而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尽意凄凉。愿指魂兮识路,教寻梦也回廊。
咫尺玉钩斜路,一般消受,蔓草残阳。判把长眠滴醒,和清泪、搅入椒浆。怕幽泉、还为我神伤。道书生簿命宜将息,再休耽、怨粉愁香。料得重圆密誓,难禁寸裂柔肠。这首词,是纳兰容若的第一首悼亡词。
上片“青衫湿遍”第一句就表明了词人悲痛的程度。眼泪把他的衣服都浸的湿透了,这是怎样的一种悲痛,又是怎样的一种凄凉,才能把衣服都湿透。“凭伊慰我,忍便相忘。”凭你对我的一片真情和安慰,我又怎能忍心把你忘记呢。这开头的两句就把全词的那种哀伤的基调奠定了。“半月前头扶病,剪刀声、犹在银_。”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妻子逝世的时间才只有半个月。半个月前,她还在自己身边,就在自己眼前,带着病在灯下,强打着精神做事。而今却是阴阳两隔,空留自己独自在回想。“忆生来、小胆怯空房。到而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尽意凄凉。”回忆起你从前生性胆小,连一个人在房间都害怕,可如今你却在那冰冷幽暗的灵柩里,独自伴着梨花影,受尽凄凉。这几句体现了词人对亡妻的挚爱以及对其浓烈的思念之情,于是词人把自己满腔的愁怀,全部都寄托在梦幻中,希望亡妻能认识回家的路,到梦中与自己相聚。
下片仍是抒发了词人的哀婉深情。“咫尺玉钩斜路,一般消受,蔓草残阳”,这里作者猜想,此时的你,一定也和我一样,“一般消受”这肝肠寸断之苦了。“咫尺”两字有“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之意,似有东坡“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之态,然而后者还能“相顾”,前者却是天人永隔了。
至此词人对其妻子的思念达到了高潮,可以看出他是如何疯狂的思念着亡妻,竟然幻想着用眼泪去唤醒她和自己相见。“怕幽泉、还为我神伤。道书生薄命宜将息,再休耽、怨粉愁香。”在这里词人的笔锋一转,站在妻子的角度想,又怕长眠地府的妻子还在为自己神伤。定会说,书生你太命薄,应该自己多多保重,不要再耽误于儿女情长了!最后一句“料得重圆密誓,难尽寸裂柔肠。”词人记得夫妻俩所有的密誓,但是那些誓言已经不能够实现,想到这真是令人肝肠寸断。这整首词里字字句句都渗透了词人对亡妻刻骨铭心的思念,也看出了词人那种凄楚的心境。而纳兰的词风的婉丽凄清也正是来自于他们夫妻二人的情深意长。“青衫”、“银_”、“梨花影”、“回廊”、“玉钩斜路”、“蔓草残阳”、“清泪”、“椒浆”等凄淡无聊的意象,在诗里组接成一幅完整的艺术画面,读来更是让人令人荡气回肠。这些意象大都是一种忧伤的感觉,透出一些悲凉的气氛,单看这些词,一种凄清感就扑面而来。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词全编全赏.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11:320-322页
纳兰性德是明清时期著名词人,向来有宋后第一词人之称,他的词温婉中带着点点伤感,伤感中又饱含深情。读纳兰的词就像品一碗清茶,初读不解其意,细读倍感同情和伤感,在读却又让人有种感同身受的感觉。这就是纳兰词,让人于不知不觉间深陷其中。笔者认为他的这首《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比之那首“人生若只如初见”也不遑多让。
这首词是纳兰怀念亡妻卢氏的一首悼亡词,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在卢氏去世之后,纳兰还处于迷茫之中,与卢氏相处时的点滴也时常会浮现在他眼前。“被酒莫惊春睡重”,自己醉酒时卢氏的轻声细语仿佛依然回荡在耳边,当时以为很寻常的事情,如今却再也回不去了,而词人心中的那种孤独和悲伤也清晰流露出来。
词的上篇以写景为主,“西风”,“萧萧黄叶”,“残阳”无一不告诉我们此时正值深秋之时,窗外一片萧瑟的景象更能衬托出此人心中的凄凉。“独自凉”则委婉地表达出词人现在孤独寂寞的心情,本来关上窗户是想把心中的烦扰也一并关上,但让人无奈的却是,心中的烦扰依然不减。窗外斜斜洒洒的残阳照射进来,反而更加衬托出词人的孤独和凄凉。
从下篇开始则是景物的升华,词人触景生情,由眼前的景色回想起两人之间的闺阁情趣。每当深秋来临之时,卢氏总会提醒他添加衣服,醉酒之时也会轻声细语的谈话免得惊扰他。“赌书消得泼茶香”则借用了一代才女李清照的典故,以此来比喻自己和亡妻之间幸福美满的生活,但这一切都随着亡妻的去世而烟消云散。
“当时只道是寻常”此句是这首词的经典名句,被历来古文学者所赞颂。一句浅显的话语却字字血泪,把词人的一弯深情描写的淋漓尽致。当拥有的时候,只知道沉浸在幸福美满之中却不知珍惜,一旦失去却悔恨已晚,这一切都不可能重来,而那种悔恨交织的心情尽包含于这七个字中。
其实,这首词不但可用于表达 情感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多在当时你觉得寻常的事情,但过后才发现越是寻常之事才越值得我们去珍惜,正是初读不解词中意,在读已是词中人。
《采桑子·明月多情应笑我》
明月多情应笑我,笑我如今。辜负春心,独自闲行独自吟。
近来怕说当时事,结遍兰襟。月浅灯深,梦里云归何处寻。
多情,明月一下子就想起了南唐后主李煜:“往事不堪回首月明中”和苏轼的“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诗人多情,多是往事不堪回味呀。
午夜梦回,越是难以成眠,只能感叹梦里云归何处寻?
《如梦令·正是辘轳金井》
正是辘轳金井,满砌落花红冷。蓦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难定。谁省,谁省。从此簟纹灯影。
这首如梦小令,十分简约,意味却很绵长,绵长到日后灯下依然相思着。
这就是所谓的一见钟情吧,本欣赏着春日的景象。蓦然看到一个亭亭玉立的姑娘经过,四目相对,想说点什么又说不出来,所以眼波难定。
这种蓦然的转折,正是人生的最美好的瞬间。
“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
一直很喜欢纳兰容若的诗词。当初有了女儿的时候,第一个想到为女儿起的名字就是“若初”,只希望女儿一生如同初见时的美好、快乐、幸福。不过可惜的是,因为八字的原因最终放弃。
从这里可以看出我最喜欢纳兰容若的哪首诗。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
何故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纳兰容若《木兰花令》
“人生若只如初见”,短短一句话胜过千言万语。刹那间,人生一世所经历的那些离愁别恨,纷繁复杂,又不可言语的滋味全部涌上心头,让人感慨万千。
开篇一句点名了议题的中心,起到统领全词的作用。余下的七句全是为迎合这一句而存在,同时这一句也代表了纳兰心底的所有愿望:人生如果都像刚刚见到时那样甜蜜、那样快乐、那样温馨、那样深情,那样的无所挂碍,无所牵绊,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呀!
可理想终归是理想,如果能够实现,人生又怎么会有那么多遗憾呢?又怎么会“何事秋风悲画扇”呢?
无论是汉成帝与班婕妤,还是唐明皇与杨贵妃,再凄美的爱情也抵不过沧海桑田,再沉重的誓言也抵不过爱情的魔咒。是你改变了最初的模样,还是我忘记了当初的诺言,谁也不知道。
纳兰的伤,是爱情的短暂而又凄美,纳兰的悲,是情爱的璀璨而又凄凉!
乍见之欢,不如久看不厌。
人生如果只有初见一场,那么给人留下的是悲是欢?是美好还是遗憾呢?或许人生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吧!
其实,这句诗很容易让人想到纳兰的另一首诗《浣溪沙》中的 “当时只道是寻常” 。昔日的平常往事,已经不能如愿以偿了。虽然这两首诗有着不同的写作背景,但让人觉得带入一个场景时又是那么的相得益彰。
人生一世,两个人能够久看不厌真的是一件很难得的事情。如果遇见这样一个人,真的要好好珍惜。初见时的惊艳和美好是后来回忆中最美妙的时刻。如果有一天烦了淡了厌了倦了,不要心生怨怼,,最起码对方也曾经带给你最美好的一段时光,不是吗?
祝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终于看到了纳兰词的爱好者,来分享一下。
本人最喜欢《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纳兰性德和妻子卢氏两情相悦,伉俪情深,不料妻子不幸早逝,这对他打击甚大,一生为亡妻写下多篇悼亡词,这便是其中一首。
上阕是当下的孤单悲凉心情,下阕是欢乐的彼时片段。
尤其是最后一句“当时只道是平常”,简直就是催人泪下。相信有不少朋友会像我一样,对这句话感悟很深。 曾经拥有的人和事,在当时只以为稀松平常,而一旦失去,才发现原来是那么的在乎,怀念、依恋、追悔、惆怅,不一而足。
好诗词之所以被人传唱、欣赏,是因为它能打动人心,简简单单几个字的排列组合,蕴含了作者的真情乃至灵魂,读者产生共鸣,仿佛遇到了知音一般,怎能不喜欢?
含羞草也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纳兰性德,原名纳兰成德,因与皇家犯忌讳,改名性德,字容若,人如其名,他的名字就像春天的花,美丽又多情,他的性格又像秋天的雨,哀怨又缠绵,他从小生长在富贵之家,却一直郁郁寡欢,连他的父亲都不理解:“这孩子什么都有了,为什么还是高兴不起来呢?”,我想这就是他敏感多情的性格所致吧: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说到他的诗词,没有最喜欢只有更喜欢!
《采桑子?明月多情应笑我》
明月多情应笑线,笑我如今。辜负春心,独自闲行独自吟。
近来怕说当时事,结遍兰襟。月浅灯深,梦里云归何处寻?
从这首词中,我们明显的能感受到纳兰的寂寥与孤独,连他自己都知道自己多情,可又有什么办法呢?本公子就是这种至真至纯的性格。
说到纳兰词,仿佛一下戳中痛点。每一首都能引得共鸣,那淡淡的哀伤,浅浅的离愁,风雨中的无奈,纳兰之后再无感伤!
纳兰词我都喜欢!崇拜!
婉约派四大旗帜后,惟纳兰!
南乡子
为亡妇题照
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
别语忒分明,午夜鹣鹣梦早醒。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泣尽风檐夜雨铃。
译文:热泪双流却饮泣无声,只是痛悔从前没有珍视你的一往深情。想凭藉丹青来重新和你聚会,泪眼模糊心碎肠断不能把你的容貌画成。离别时的话语还分明在耳,比翼齐飞的好梦半夜里被无端惊醒。你已自早早醒来我却还在梦中,哭尽深更苦雨风铃声声到天明。
你的贤惠,你的娇媚,凝结成我心头日久弥深的回忆,浓的化不开,感情在一颦一笑中加深,我此刻心中的痛你可曾知晓,对你魂牵梦绕的思念从未消停,相思让你我之间变得如此遥远。人虽亡去,但岁月流逝而留下的痕迹依然历历在目,祭奠故去者,无非是生者在寻求安慰,回忆着从前的事,记忆里就变得热闹温馨,可以暂时忽略身边的空落落。
我没有体验过那种曾经共卧一榻的爱人,突然地永远的离开了的那种感觉,人生最重要的是经历,没有经历过,你是无法体会出那种感觉!容若的痛苦,谁能够体会?
一句“卿自早醒侬自梦”,写尽了当年的恩爱。当年,她笑看丈夫兀自做梦,而如今,却是丈夫在长夜里久久地怀念她。感情的事,原本是公平的。
真是自惭形浊,本人没听过也没看过“纳兰词大全经典”,无知,回答不了,抱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159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