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相通"一直是人们的共识,诗歌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人用诗歌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用诗歌吟咏王朝兴替、世事变迁,不同时代的诗词,蕴含着诗人的情感和经历,折射出当时各阶层人民的境遇。01
《击壤歌》
先秦(佚名)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诗词君
先秦(旧石器时期--公元前221年),这首民谣作于先秦时期,描绘的是在上古尧时代的太平盛世,人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太阳出来就开始干活,太阳落下就回家休息,开凿井泉就有水饮,耕种田地就有饭吃……这反映了农耕文化的显著特点,是劳动人民自食其力生活的真实写照。02
《十五从军行》
两汉(佚名)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诗词君
两汉(前202~220),《十五从军征》作于两汉时期,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65年返回故里时家破人亡的情景,揭露了当时的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03
《饮酒·其五》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词君
魏晋(265~420),此诗作于魏晋时期,诗人以“逍遥”、“隐逸”的风格而闻名,饮酒和纵情山水是他所崇尚的生活方式。通过此诗可以看出:魏晋时期文学日益摆脱经学的影响,开始寻找文学自身独立存在的意义。04
《木兰诗》(节选)
南北朝(佚名)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诗词君
南北朝(420—589),《木兰诗》作于南北朝时期,是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诗中概述了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十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05
《饮马长城窟行》
隋·杨广
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
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
岂台小子智,先圣之所营。
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
讵敢惮焦思,高枕于上京。
北河见武节,千里卷戎旌。
山川互出没,原野穷超忽。
撞金止行阵,鸣鼓兴士卒。
千乘万旗动,饮马长城窟。
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
缘岩驿马上,乘空烽火发。
借问长城侯,单于入朝谒。
浊气静天山,晨光照高阙。
释兵仍振旅,要荒事万举。
饮至告言旋,功归清庙前。
诗词君
隋(581~618),该诗作于公元610年的元月,隋炀帝在洛阳用演戏来招待从西域而来的商人,前后多达一个月的时间。洛阳的店铺都用帷帐装饰,让西域的商人们免费吃饭,免费住宿。隋炀帝用巨额国家的钱财赚取虚有的名声,但这场盛会也耗尽了隋朝的国力,不久,隋朝灭亡。06
《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唐·王维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诗词君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九重的皇宫打开了金红宫门,万国的使臣都躬身朝拜皇帝。那时是盛唐时期(713~755),唐朝的疆域广大,从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说都是世界第一,国富民强,万方朝贺,百姓生活充裕,到大唐的外国商贾僧侣络绎不绝。07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词君
文学上的盛唐结束于杜甫去世,该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春,诗篇一开头便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那时安史之乱已持续了两年,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安史之乱的爆发导致了唐朝的衰落,甚至影响了整个国际局势。08
《虞美人》
五代·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诗词君
此词是李煜的代表作,相传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奈。五代十国(907~979)杀伐不断,非正义的无休止的战争,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百姓遭受了巨大苦难。09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诗词君
这是一首讽喻诗,讽刺当时南宋小朝廷的腐败无能。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1276年,南宋都城临安陷落。10
《怀州子城晚望少室》
金·元好问
河外青山展卧屏,并州孤客倚高城。
十年旧隐抛何处 一片伤心画不成。
谷口暮云知郑重,林梢残照故分明。
洛阳见说兵犹满,半夜悲歌意未平。
诗词君
金朝(1115年-1234年),本诗作于正大九年三月(1232年),身逢乱世的诗人,如同“安史之乱”后的杜甫,目光总是对准着破碎的山河和流离失所的人民。情感的真挚凄切,“丧乱诗”也成了元好问诗中最精彩动人的部分。11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诗词君
元代(1271年—1368年),《潼关怀古》作于天历二年(1329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作者指出历代王朝的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奢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因关中旱灾,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他命驾西秦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12
《桃花庵歌》
明·唐寅
桃花坞裏桃花庵,桃花庵裏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折花枝当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须花下眠。
花前花後日复日,酒醉酒醒年复年。
不愿鞠躬车马前,但愿老死花酒间。
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世人笑我忒风颠,我咲世人看不穿。
记得五陵豪杰墓,无酒无花锄作田。
诗词君
明代(1368~1644),该诗写于公元1505年,明朝的正统观念极为保守,但有趣的是明朝的文坛却挺开放,涌现出不少怪才,有以唐寅、徐渭为代表的“真性情派”,有与主流理学分庭抗礼的王阳明。各种奇书如《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等都是在明代成书的。13
《咏史》
清·龚自珍
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
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
诗词君
这首诗作于道光五年(1825年)十二月,作者客居昆山时所作。题为《咏史》,实则伤时,感慨当时江南名士慑服于清王朝的残酷统治、庸俗苟安之状。清朝文字狱使那些珍贵的历史文化典籍受到了严重摧残,对我国的历史文化造成了无法弥补的缺憾。源自:古诗词赏析天地
纵观历史长河,自秦始皇第一次大一统开始,中国历史至今走过了2240多年,在这两千多年的时间里,经历了多少王朝变换、这其中有一个朝代一直为后人津津乐道。
它是地理版图最小的中国,也是文化发展最大的中国,它是军事力量最弱的中国,也是经济实力最强的中国,它就是 宋朝 。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赵匡胤因其发迹在宋州(宋州节度使),故国号定为“宋”。
宋真宗、宋仁宗时期步入了盛世,北宋初期加强了中央集权,解决了藩镇割据问题。1127年靖康之变,北宋灭亡。
宋高宗赵构南迁建立了南宋。后期,抗蒙战争连年,到1276年,元朝军队占领临安,1279年,8岁的小皇帝赵昺被大臣陆秀夫背著跳海而死,厓山海战后,宋朝彻底灭亡。
关于谥号、庙号为何物,看这里?
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赵匡胤任禁军军官。
周世宗柴荣时,因 高平之战 崭露头角,后官至殿前都点检。周世宗柴荣死后,其子柴宗训继位,时仅7岁。
960年,赵匡胤发动 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建立宋朝,定都开封。
在位16年。在位期间,在 赵普 的辅佐谋划下,赵匡胤首先击溃了后周残余势力 李筠、李重进 等的反抗,然后采取“先南后北”的统一中国的策略,先后攻灭了 南平、湖南、后蜀、南汉、南唐等 割据政权, “杯酒释兵权” 加强中央集权,提倡文人政治,同时又加强了对北方契丹的防御,开创了中国的 文治盛世 ,是一位英明仁慈的皇帝,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杰出人物。
宋太宗即位后,继续进行统一事业,鼓励垦荒,发展农业生产,扩大科举取士规模,编纂大型类书,设考课院、审官院,加强对官员的考察与选拔,进一步限制节度使权力,力图改变武人当政的局面,确立文官政治。这些措施顺应了历史潮流,为宋朝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因为急功近利,几次北伐攻辽都受挫,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移师幽州,试图一举收复 燕云十六州 ,在高粱河(今北京西直门外)展开激战,宋军大败,宋太宗被耶律休哥射伤,乘驴车逃走。他两度伐辽失败,导致四川王小波、李顺农民起义。因此太宗转而执行守内虚外的政策。
宋太宗最初立长子 赵元佐为太子 ,但因赵元佐后来患有精神病,而且因病伤人及在宫内纵火,最后被废。
太宗再立 次子赵元僖 为太子,但赵元僖又早逝。赵元僖死后,太宗才立三子 赵德昌 为太子,至道三年(997年),宋太宗因之前受到的剑伤再次复发而驾崩,赵德昌继位为帝, 改名为赵恒 ,是为宋真宗。
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人所建之辽国入侵, 宰相寇准 力排众议,劝帝亲征,双方会战距首都汴京三百里外之澶渊,局势有利于宋,但因真宗惧于辽的声势,不顾寇准的反对,以每年向辽进贡白银三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为“岁币”,来换取与辽之间的和平,于澶渊定盟和解。历史上称 澶[chán]渊之盟 。此后,宋辽均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休养民生,北宋也逐渐进入经济繁荣期,史称 “咸平之治” 。
真宗后期,以王钦若、丁谓为相,二人常以天书符瑞之说,荧惑朝野,帝亦淫于封禅之事,朝政因而不举,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使得宋王朝的“内忧外患”问题日趋严重。
宋真宗是著名谚语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的作者。
皇佑元年(1049)全国军队总数增至140万,达到北宋养兵的高峰。军费开支占财政收入的十之七八。官员数目也超过真宗时约一倍。
康定、庆历年间, 西夏几次大举进犯 ,宋军都大败,后与西夏订立和议,每年给西夏大量银、绢、茶。对辽也屈辱求和,增纳岁币。农民起义、兵变、少数民族反抗斗争,一年多于一年。
为了解决统治危机,仁宗曾于庆历年间,任用 范仲淹、韩琦、富弼 等人充执政,企图对吏治作一些整顿,史称 庆历新政 ,但很快就取消了。
仁宗懦弱无能,在位虽长达42年,却无所作为。不过在宋仁宗统治时期, 国家安定太平,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仁宗皇帝当政期间,政府正式发行了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官交子”。
赵祯爱好学习,崇拜儒家经典。他首次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拿出来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习,开了“四书”的先河。
宋仁宗时期一些著名人物 包拯、司马光、王安石 等。
仁宗无子,英宗是太宗曾孙,濮 王允 让之子,幼年被仁宗接入皇宫抚养,赐名为宗实。
英宗在位期间,任用旧臣韩琦等人,不想改革,但与辽国和西夏没有发生战争。1067年,病逝于宫中福宁殿。在位四年葬于永厚陵,陪葬有高后、 狄青 、 杨延昭 等。
神宗20岁即帝位,即位后由于对疲弱的政治深感不满,且他素来都欣赏 王安石 的才干,故即位后命 王安石推行变法 ,以期振兴北宋王朝,史称王安石变法,又称熙宁变法。由于改革操之过急,不得其法,最终失败收场,不过神宗还是维持新法将近二十年。
9岁时哲宗登基,由祖母高太后垂帘听政。高氏任用顽固派大官司马光为宰相。司马光一上台,就把神宗时的 王安石 变法(熙宁变法)全部废止,恢复旧法,史称“ 元祐更化 ”。
高太后执政后,宋哲宗对于司马光与高太后的执政与压制感到不满。
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高太后死,哲宗亲政。哲宗亲政后表明绍述, 追贬司马光,并贬谪苏轼、苏辙 等旧党党人于岭南(今广西、广东一带),接着重用革新派如 章惇、曾布 等,恢复王安石变法中的保甲法、免役法、青苗法等,减轻农民负担,使国势有所起色。次年改元“绍圣”,并停止与西夏谈判,多次出兵讨伐西夏,迫使西夏向宋朝乞和。
哲宗于公元1100年正月病死时无子,向皇后于同月立他为帝。第二年改年号为“建中靖国”。
在位期间,重用 蔡京 、童贯、 高俅 等奸臣主持朝政,大肆搜刮民财,穷奢极侈,荒淫无度。爆发 方腊、宋江 等领导的民变。
又四处搜刮奇花异石,用船运至开封,称为「花石纲」,以营造延福宫和艮岳。他 信奉道教 ,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大建宫观,并设道官二十六阶,发给道士俸禄。
宣和二年(1120年),遣使与金朝订立盟约,夹攻辽国。宣和七年,金军南下攻宋。他传位赵桓(钦宗),自称太上皇。 靖康 二年(1127年),与钦宗一同被金兵俘掳受折磨而死。
在位二十六年。其治国无能,但艺术才能颇高。自创书法体称「瘦金体」,传世画作有《芙蓉锦鸡》、《池塘晚秋》等,并能诗词。
赵桓为人优柔寡断,反复无常,对政治问题缺乏判断力,即位以后并没有能力增强宋朝的能力或者减轻金国的本事,只是增加了历史上又一个窝囊皇帝。
在位仅一年多时间,却走马灯似地拜罢了二十六名宰执大臣。其中对危局产生关键性影响者,则是耿南仲、 李纲 、种师道等人。他们的一些重要的救国之策不被宋钦宗采纳,而一些重要误国之谋却又被宋钦宗采纳。
靖康二年(1127年)二月,金人复来,汴京城破,北宋灭亡,进宫以后就实行了“三光政策”。赵佶的藏书、北宋的宝器、和皇宫的二帝与妃子们一齐都被金兵洗劫带回了大金,金国大帝异常兴奋地拉着赵佶和赵桓换上了一套丧服,带着他们来到金国太祖阿骨打灵位前三叩首。从此以后两位皇帝都被金废为庶人、沦为了阶下囚。
不久又把他们派到田地里亲自耕种,在此期间受尽折磨和羞辱,赵佶终于忍受不住,于公元1135年被折磨死在金国。
公元1126年(靖康元年)正月,金兵围汴京,邀亲王宰臣议和军中,钦宗命其出使,赵构成功出使,不辱使命。后为河北兵马大元帅,有士卒万人。次年,汴京城破,徽钦二帝被俘北去,皇室男女老幼尽被虏走,北宋王朝灭亡。构在外组织勤王兵马,于南京(今河南商丘)即皇帝位,是为高宗。改元建炎,史称 南宋 。
宋高宗拒绝主战派抗金主张,南迁至 绍兴、临安 ,建立南宋政权。
统治期间,虽迫于形势以岳飞等大将抗金,但重用投降派秦桧。后以割地、纳贡、称臣等屈辱条件向金人求和,杀害 岳飞 。公元1162年(绍兴三十二年)禅位于 宋孝宗 ,自称太上皇。精于书法,善真、行、草书,笔法洒脱婉丽,自然流畅,颇得晋人神韵。 著有《翰墨志》,传世墨迹有《草书洛神赋 》等。
宋高宗养子,原来是太祖 赵匡胤 的次子赵德芳的六世孙。父亲为秀安僖王赵子偁。由于高宗的唯一儿子元懿太子夭折后再没有嗣子,所以只好从其他宗族中选择后继者。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高宗让位于赵昚,是为宋孝宗,宋朝的皇位再次回到宋太祖的长房。
孝宗登基后,定年号“隆兴”。立志光复中原,收复河山,遂恢复 名将岳飞 谥号“武穆”,追封岳飞为鄂国公,剥夺 秦桧 的官爵。并且命令老将 张浚 北伐中原,但在符离遭遇金军突袭大败。接着金军趁胜追击,南宋军队损失惨重,此后双方互有胜负,但金无法越过长江,宋亦未能渡黄河。
宋孝宗被迫于隆兴二年(1164年)和金国金世宗签订“隆兴和议”,次年改元“乾道”。
乾道年间,由于没有战事的干扰,加上高宗较少干政,孝宗专心理政,百姓富裕,五谷丰登,太平安乐,一改高宗朝时贪污腐朽的局面。由于宋孝宗治国有方,所以使南宋出现乾淳之治(乾道,淳熙)的小康局面。宋孝宗时有一批宠臣,如 曾觌、龙大渊、张说 等人,与宦官 梁珂 等“相与盘结”,“士大夫无耻者争附之”,被列入《佞幸传》。
赵惇为 宋孝宗 第三子,为孝宗原配郭氏所生。郭氏出身名门,为宋真宗郭皇后外家的六世孙。
宋孝宗先立长子赵愭为太子,但不久后赵愭病死。第四子早夭,按照顺序,太子位应该轮到次子赵恺。但宋孝宗更偏爱三子赵惇,认为赵惇“英武类己”,而次子赵恺过于宽厚仁慈,其实就是嫌赵恺窝囊软弱,赵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幸运地立为太子。
宋光宗宋朝所有皇帝中比较昏庸的一位。他受父宋孝宗禅位而登基做皇帝以后,已经43岁。宋光宗体弱多病,又没有安邦治国之才,而且光宗听取奸臣谗言,罢免 辛弃疾 等主战派大臣,又由当时著名的妒妇、心狠手辣的李皇后来执政,奸佞当道,朝政从宋孝宗时的清明转向腐败,宋光宗自己却不思朝政,沉湎于酒色之中。
光宗历来就与孝宗不和,宋孝宗逊位后他长期不去探望。绍熙五年(1194年),宋孝宗得病,宋光宗既不请人看病又不去探望孝宗,乃至孝宗病逝他也不服丧。因此,大臣 韩侂胄 和赵汝愚经过太皇太后允许,逼迫光宗退位。光宗只好让位于太子赵扩,自己闲居临安寿康宫,自称“太上皇”。赵扩主持完宋孝宗的葬礼,就登基做皇帝,是为 宋宁宗 。
绍熙五年(1194年),宋光宗被逼退位,由赵扩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庆元”。
宋宁宗继位后,宗室宰相赵汝愚与外戚韩侂胄不和,两者互相争斗。最后韩侂胄使用“宗室不得为宰执”的祖宗家法,让宋宁宗罢免了赵汝愚,并且将其所提倡的理学称为伪学,对理学家造成了打击,造成庆元党禁。这个政策一直维持到1202年,韩侂胄后悔和叶适建言才解除禁制。韩从此成为南宋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地位和权力远高出一般的宰相。
1206年,韩侂胄北伐战败后宋宁宗改变了政策。1207年11月,其皇后杨氏与 史弥远 一起秘密策划利用韩侂胄战败的机会谋杀了韩侂胄,并且将韩侂胄的首级送往金朝谢罪。1208年,在史弥远的操纵下,宋宁宗与金朝达成了嘉定和议,向金朝皇帝称伯,自己称侄,又向金朝进贡金银。
庙号定为理宗,原因就在于他对程朱理学的推崇,他是理学官学化进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位君主,其庙号可谓实至名归。
宋理宗继位的前十年都是在权相史弥远挟制之下,自己对政务完全不过问,一直到1233年史死后宋理宗才开始亲政,亲政之初立志中兴,采取了罢黜史党、亲擢台谏、澄清吏治、整顿财政等等改革措施,史称“端平更化”。执政后期,朝政相继落入 丁大全 、 贾似道 等奸相之手,国势急衰。1234年南宋联蒙古国灭金。1259年,蒙古攻鄂州,宰相贾似道以宋理宗名义向蒙古称臣,并将长江以北的土地完全割让给蒙古。
赵禥的母亲是王府中的一名小妾,因为出身微贱,总受正房夫人的欺负,发现怀孕后立刻被夫人逼服打胎药,谁知胎儿没打下来,还是出生了。因为是皇帝近亲唯一的男孩,得到全府上下人的保护,无奈已中药毒,天生体弱,手足发软,很晚才会走路,七岁才会说话,智力低于正常水平,理宗为他配备了良师,精心教导,仍不能使他开窍,常常把皇帝气得发昏。左丞相吴潜不同意让这个弱智儿为大宋天下的继承人,请求另选宗室子弟,可理宗是史弥远从民间选来的,本来就和宋宗室没多大关系,当然不愿意。贾似道乘机进谗言,将吴潜贬往外地,别人更不敢多言了。
度宗即位时,金朝已经灭亡多年,而北方蒙元的军队大举南下,国难当头,他却将军国大权交给奸臣 贾似道 执掌,使南宋偏安江南的锦绣江山处于 暗无天日 之中。当时朝廷政治十分腐败,百姓生活十分困苦,而赵禥自己却依旧穷途奢侈,荒淫无道,长期沉湎于酒色之中。南宋王朝病入膏肓,无可救药,只有等着走向灭亡。
忽必烈 夺得蒙古汗位,稳定内部之后,即派兵侵犯大宋四川地区,并沿汉江南下。于度宗咸淳四年(1268年)包围襄阳,1269年又围攻樊城。贾似道却隐匿不报,也不派兵增援。以至襄樊被围攻了三年,形势十分危急。后来,度宗知道了,追问贾似道。贾似道仍然隐瞒真相,说:“蒙古兵已经退去,这是谁造的谣?”度宗回答是一个宫女告诉他的,贾似道就将那宫女杀了。如此腐朽的统治,使宋朝处于灭亡的前夜。
赵隰即位后由祖母谢太皇太后、母亲全太后垂帘听政。但军国大权依然在贾似道之手。
1275年,贾似道率领的3万大军在芜湖与元军对战大败,不久,谢太后和宋恭帝在全国人民的压迫下不得不杀死贾似道,不过为时晚矣,宋朝已寿终临寝,灭亡的形势已经不可避免了。同年年中,元军己经占领了江东(今日的江苏省)大半的领土。1276年1月18日伯颜率领的元军兵临临安。南宋朝廷求和不成,只好向元军投降。同年,谢太皇太后抱着五岁的小皇帝宋恭帝赵隰出城向元军投降。
宋恭帝被俘以后,被元朝封为瀛国公。到了元世祖 忽必烈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宋恭帝18岁对西藏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忽必烈的支持下赴西藏萨迦寺出家,于是当年的小皇帝宋恭帝成了高僧,法号和尊(lha-btsun),学会了藏文后,翻译了《百法明门论》、《因明入正理论》不少佛教经文,为佛教界做出了许多贡献。
后来,也就是 元英宗 至治三年(1323年),赵隰知晓自己从前身份,便写道:
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
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
这首诗充分表现了他对南宋王朝的思念之情,表达了赵对当年元朝政府无理进攻南宋的谴责,因而触犯了 文字狱 。后来被元朝皇帝发现,大怒,遂下令赐死赵隰,死时享年53岁。
宋恭帝德祐二年正月(1276年)元军攻克临安时,5岁的宋恭帝和谢太皇太后相继被俘。赵昰和母亲杨淑妃和弟弟 赵昺 由国舅杨亮节等护卫,出逃福建,定行都於福州濂浦平山福地,改年号景炎,行宫为平山阁时年只有7岁。虽然朝臣陆秀夫等坚持抗元,力图恢复宋朝,但在元军的紧紧追击下,端宗只能由大将张世杰护卫登船入海,东逃西避,疲於奔命。他曾逃到南澳岛上,在岛上海滩上开挖的宋井至今仍存,之後又逃到香港的九龙城一带,现存的宋王台和侯王庙都是为纪念宋端宗而建。
景炎三年(1278年)3月,端宗为躲避元将刘深的追逐,上船避入广州对开海面,「龙舟」倾覆,端宗遇溺被左右救起,因此染病。因元军追兵逼近,又不得不浮海逃往碙洲(今香港大屿山)。不到10岁的小皇帝屡受颠簸,又惊病交加,於几个月后去世,葬於永福陵。
1276年2月,元军攻占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俘获5岁的 宋恭帝 及其母全太后。他与其兄赵昰在 文天祥 、陆秀夫、张世杰、陈宜中及其母杨太妃等南宋遗臣的拥护下南逃,蒙古军队统帅伯颜一心想把南宋皇室斩草除根,便遣张弘范、李恒等人追击。当时他被拜为天下兵马副元帅官职,判泉州。1276年夏,赵昰即位称帝,是为 宋端宗 ,继续和赵昺南逃,在元军的不断追击下,1278年,端宗因落水而染疾去世,赵昺登基做了皇帝,改元祥兴。他在位时,以厓山(今广东新会崖门)为据点,拜张世杰、陆秀夫为左右宰相,并起用张世杰抗元,陆秀夫整顿内政。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南宋最终还是于1279年3月在崖山海战中被元军大败,全军覆灭,陆秀夫遂背时年8岁的赵昺跳海而死,张世杰、杨太妃等人也相继投水殉国。南宋最后一位皇帝死去,宋王朝灭亡。
白话译文
去年冬天,就在这扇门里,姑娘脸庞,相映鲜艳桃花。
今日再来此地,姑娘不知去向何处,只有桃花依旧,含笑怒放春风之中。
题都城南庄
【作者】崔护?【朝代】唐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诗的创作时间,史籍没有明确记载。而唐人孟棨《本事诗》和宋代《太平广记》则记载了此诗“本事”:崔护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后,在长安南郊偶遇一美丽少女,次年清明节重访此女不遇,于是题写此诗。这段记载颇具传奇小说色彩,其真实性难以得到其他史料的印证。
作品鉴赏
全诗四句,这四句诗包含着一前一后两个场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场面。
第一个场面:寻春遇艳——“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诗人抓住了“寻春遇艳”整个过程中最美丽动人的一幕。“人面桃花相映红”,不仅为艳若桃花的“人面”设置了美好的背景,衬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现出诗人目注神驰、情摇意夺的情状,和双方脉脉含情、未通言语的情景。
第二个场面:重寻不遇。还是春光烂漫、百花吐艳的季节,还是花木扶疏、桃树掩映的门户,然而,使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却不知何处去,只剩下门前一树桃花仍旧在春风中凝情含笑。桃花在春风中含笑的联想,本从“人面桃花相映红”得来。
去年今日,伫立桃树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脉脉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旧含笑的桃花只能引动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了。“依旧”二字,正含有无限怅惘。
整首诗其实就是用“人面”、“桃花”作为贯串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对比映照,在这首诗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
因为是在回忆中写已经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忆便特别珍贵、美好,充满感情,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绘;正因为有那样美好的记忆,才特别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怅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感慨。
尽管这首诗有某种情节性,有富于传奇色彩的“本事”,甚至带有戏剧性,但它并不是一首小叙事诗,而是一首抒情诗。“本事”可能有助于它的广泛流传,但它本身所具的典型意义却在于抒写了某种人生体验,而不在于叙述了一个人们感兴趣的故事。
它诠释了一种普遍性的人生体验:在偶然、不经意的情况下遇到某种美好事物,而当自己去有意追求时,却再也不可复得。这也许正是这首诗保持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的原因之一。
“寻春遇艳”和“重寻不遇”是可以写成叙事诗的。作者没有这样写,正说明唐人更习惯于以抒情诗人的眼光、感情来感受生活中的情事。
参考资料:-题都城南庄
1. 西安关于6朝古都的诗句
西安关于6朝古都的诗句 1.关于古都西安的朗诵诗词
1. 长安古意 卢照邻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
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
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
百丈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
啼花戏蝶千门侧,碧树银台万种色。
复道交窗作合欢,双阙连甍垂凤翼。
梁家画阁天中起,汉帝金茎云外直。
楼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讵相识。
借问吹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比目鸳鸯真可羡,双去双来君不见。
生憎帐额绣孤鸾,好取门帘帖双燕。
双燕双飞绕画梁,罗纬翠被郁金香。
片片行云著蝉鬓,纤纤初月上鸦黄。
鸦黄粉白车中出,含娇含态情非一。
妖童宝马铁连钱,娼妇盘龙金屈膝。
御史府中乌夜啼,廷尉门前雀欲栖。
隐隐朱城临玉道,遥遥翠幰没金堤。
挟弹飞鹰杜陵北,探丸借客渭桥西。
俱邀侠客芙蓉剑,共宿娼家桃李蹊。
娼家日暮紫罗裙,清歌一啭口氛氲。
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
南陌北堂连北里,五剧三条控三市。
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气红尘暗天起。
汉代金吾千骑来,翡翠屠苏鹦鹉杯。
罗襦宝带为君解,燕歌赵舞为君开。
别有豪华称将相,转日回天不相让。
意气由来排灌夫,专权判不容萧相。
专权意气本豪雄,青虬紫燕坐春风。
自言歌舞长千载,自谓骄奢凌五公。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
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唯见青松在。
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
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2. 长安简介:西安,古称长安、京兆、镐京,是陕西省省会。西安地处中国陆地版图中心,是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通往西北和西南的门户城市与重要交通枢纽,北濒渭河,南依秦岭,八水绕长安(渭、泾、沣、涝、潏、滈、浐、灞)。西安历史悠久,有着7000多年文明史、3100多年建城史、1100多年的建都史,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也是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和工业基地,陕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教中心,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之一。
2.有关西安历史悠久的诗句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道离别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向长安,对秋灯,几人老 长安城中秋夜长,佳人锦石捣流黄 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红尘紫陌,斜阳暮草,长安道,是离人: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三月三日空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暗闻歌吹声,知是长安路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渭水收暮雨,处处多新泽。
宫苑傍山明,云林带天碧 风舞槐花落御沟,终南山色入城秋 长安大道连狭邪,青牛白马七香车(卢照邻《长安古意》) 长安雪后似春归,积素凝华连曙辉(岑参《和祠部王员外雪后早朝即事》) 长安渭桥路,行客别时心(綮毋潜《送章彝下第》) 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度一春(常建《落第长安》) 何处可为别?长安青绮门(李白《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之一) 君不见,外州客,长安道,一回来,一回老(白居易《长安道》) 长安重游侠,洛阳富财雄(卢照邻《结客少年场》) 花萼楼前雨露新,长安城里太平人(张说《十五日夜御前口号踏歌词二首》) 年年今日谁相问,独卧长安泣岁华(李山甫《寒食二首》) 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崔颢《七夕》) 忆长安,九月时(范灯《忆长安?九月》) 长安布衣谁比数,反锁衡门手环堵(杜甫《秋雨叹三首》) 滞雨长安夜,残灯独客愁(李商隐《滞雨》) 红尘白日长安路,马走车轮不暂闲。唯有茂陵多病客,每来高处望南山(张元宗《望终南山》) 碧池新涨浴桥鸦,分锁长安富贵家(杜牧《街西长句》) 豪家沽酒长安陌,一旦起楼高百尺(韦应物《酒肆行》) 长安九城路,戚里五侯家(皇甫冉《长安路》) 长安大道沙为堤,早风无尘雨无泥(李贺《沙路曲》)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长相思,在长安(李白《长相思》)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李白《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
3.关于古都西安的朗诵诗词有哪些
《长安古意》卢照邻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
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
百丈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啼花戏蝶千门侧,碧树银台万种色。
复道交窗作合欢,双阙连甍垂凤翼。梁家画阁天中起,汉帝金茎云外直。
楼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讵相识。借问吹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比目鸳鸯真可羡,双去双来君不见。
生憎帐额绣孤鸾,好取门帘帖双燕。双燕双飞绕画梁,罗纬翠被郁金香。
片片行云著蝉鬓,纤纤初月上鸦黄。鸦黄粉白车中出,含娇含态情非一。
妖童宝马铁连钱,娼妇盘龙金屈膝。御史府中乌夜啼,廷尉门前雀欲栖。
隐隐朱城临玉道,遥遥翠幰没金堤。挟弹飞鹰杜陵北,探丸借客渭桥西。
俱邀侠客芙蓉剑,共宿娼家桃李蹊。娼家日暮紫罗裙,清歌一啭口氛氲。
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南陌北堂连北里,五剧三条控三市。
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气红尘暗天起。汉代金吾千骑来,翡翠屠苏鹦鹉杯。
罗襦宝带为君解,燕歌赵舞为君开。别有豪华称将相,转日回天不相让。
意气由来排灌夫,专权判不容萧相。专权意气本豪雄,青虬紫燕坐春风。
自言歌舞长千载,自谓骄奢凌五公。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
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唯见青松在。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
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2.《长安》范祖禹 东风吹尘客心起,京华去蜀三千里。
我来踏雪走函关,下视秦川坦如坻。晓登太华三峰寒,凭高始觉天地宽。
却惜京华不可见,烟花二月过长安。长安通衢十二陌,出入九州横八极。
行人来往但西东,莫问兴亡与今昔。昔人富贵高台倾,今人歌舞曲池平。
终南虚绕帝王宅,壮气空蟠佳丽城。黄河之水东流海,汉家已去唐家改。
茂陵秋草春更多,豪杰今无一人在。细观此事何足愁,不如饮酒登高楼。
秦王何苦求九鼎,魏武空劳营八州。当年富贵一时事,身后寂寞余高丘。
春风开花不易得,一醉何必封公侯。 3.《望长安》贺铸 排办张灯春事早。
十二都门。物色宜新晓。
金犊车轻玉骢小。拂头杨柳穿驰道。
莼羹鲈鲙非吾好。去国讴吟,半落江南调。
满眼青山恨西照。长安不见令人老。
4.《丽人行》杜甫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 翠微?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晶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5.《阳春歌》唐代:李白 长安白日照春空,绿杨结烟垂袅风。
披香殿前花始红,流芳发色绣户中。 绣户中,相经过。
飞燕皇后轻身舞,紫宫夫人绝世歌。 圣君三万六千日,岁岁年年奈乐何。
4.西安是几朝古都
西安究竟是几朝古都,学术界对此议论纷纷。其中有一种说法是:
1.镐:西周都,公元前268年
2.长安:西汉都,公元前208年
3.咸阳:秦都,公元前145年
4.长安:新莽都,15年;
5.长安:汉(刘玄)更始都,3 年;
6.长安:赤眉都,2 年;
7.长安:东汉献帝都,6 年;
8.长安:晋惠帝愍帝都,7 年;
9.长安:前赵都,10年;
10长安:前秦都,35年;
11. 常安:后秦都,32年;
12长安:西魏都,23年;
13. 长安:北周都,25年;
14长安:隋都,26年;
15. 长安:唐都,266 年;
16长安:齐(黄巢)都,4 年;
17长安:大顺(李白成)都,2 年。
5.请问西安是那些朝代的古都
二)十四朝说。
由统计学家、曾任西安市统计局副局长的王书勋于1992年在《对西安历史上建都朝代和时间的统计研究》一文中提出。即在前述十朝外,增加了新、东汉(献帝)、西晋(愍帝)、周(武周)等4 个朝代。
在文中列有《西安建都朝代统计表》,对所确定的十四个朝代在西安建都的起止年代一一列明,得出在西安建都历时1158年的结论。作者对建都朝代认定标准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同时从专业统计工作角度对新认定的14朝在西安建都之起讫年代竭力进行准确的统计。
但因所提出的一些建都朝代标准存在可商榷之处以及进行建都年代统计的一些根据,如前述之《西安历史述略》等并非权威性论著,因而也存在若干不确定的问题。(三)十三朝说。
由历史学家牛致功教授于1993年著文沦定。他在《关于西安建都的朝代问题》0 一文中,在肯定了西周、秦、西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个朝代在西安建都“是没有争议的”之后,论定王莽建立的新朝与东汉献帝被胁迫到长安以及西晋愍帝在长安称帝均应视为在长安建都,同时还阐述了北魏孝武帝西奔长安与武则天所建周不应视作在长安建都的理由。
因而认为在西安建都的朝代是:西周、秦、西汉、新、东汉献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 、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三个王朝。因为所论依据比较充分,所以颇具影响。
但在学术界,对该文所说“至于黄巢在长安建国称帝,李自成在西安建国称王,都是农民政权的问题,不必和封建王朝相提并论”却颇多批评,未得到广泛认同。(四)十七朝说。
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教授力主此说。1990年,他在《中国古都概说》一文中将西安市定为我国惟一的一座历史上建都历时千年以上的古都。
并将他认定的在西安建都的17个王朝与政权列述如下: 1.镐:西周都,268 年; 2.咸阳:秦都,145 年; 3.长安:西汉都,208 年; 4.长安:新莽都,15年; 5.长安:汉(刘玄)更始都,3 年; 6.长安:赤眉都,2 年; 7.长安:东汉献帝都,6 年; 8.长安:晋惠帝愍帝都,7 年; 9.长安:前赵都,10年; 10长安:前秦都,35年; 11. 常安:后秦都,32年; 12长安:西魏都,23年; 13. 长安:北周都,25年; 14长安:隋都,26年; 15. 长安:唐都,266 年; 16长安:齐(黄巢)都,4 年; 17长安:大顺(李白成)都,2 年。上列17朝建都历时为1077年。
十七朝说较前述十三朝说增加了西汉末汉更始帝刘玄、赤眉帝刘盆子与唐末大齐黄巢、明末大顺李白成等4 个政权。其中作者将汉更始帝刘玄所建政权称为“西汉之际称雄诸国”之一,而将后三者称为“农民及流民建立的政权”。
此说虽于1991年初即已刊布,竟未为十三朝说及十四朝说之作者们所认同,这显然是彼此间学术观点不同所致。综合分析上述几种以及其他一些有关西安地区建都朝代之见解,可以看出造成诸说杂出、意见不一的主要原因还在判定古都的标准有歧义以及对一些史实的认识不一致。
前者集中在对农民起义建立的政权所建都城之认识上,后者反映在西晋之惠帝、愍帝及武则天所建周朝是否在长安建都等问题上。所以要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还是要从确立科学的古都定义人手,在此基础上,以史实为依据,来确定建都朝代问题。
关于古都的定义,已有一些学者作出了自己的阐述。但目前为我国古都学界多数学者所认同的定义则是:我国历代王朝与政权所建立的首都(包括一些地区性政权建立的都城)及陪都皆为古都,这一定义显然是较为宽泛的。
也就是说,凡是被历史上某一王朝或政权的统治者作为统治中心的城邑,不论其时间的久暂,统治区域的广狭,是统一时期之王朝还是分裂时期之王国,是华夏族还是其他民族所建立的政权,是贵族豪强还是农民起义所建立的政权,是首都还是陪都,是已沦为废墟还是形成了新的城市,皆应视为古都。按上述定义,则上述牛致功教授所确认的西周、秦、西汉、新、东汉献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三个王朝曾在西安地区建都当无问题。
关于西晋惠帝与北魏孝武帝西奔长安不应认为是迁都,以及武则天所建周朝,是以东都洛阳为都,且易名神都,武周王朝的政治生命是与神都共始终,因而不当以长安为都,上述情况,牛致功教授在他的《关于西安建都的朝代》一文中皆有精辟论述,这里不再引述。因而此三朝应排除在曾于西安建都之朝代之外。
对于刘玄、刘盆子、黄巢、李自成等所建政权是否在西安建都事,按前述古都定义审视,不当以因是农民政权,“不必和封建王朝相提并论”一语即行否定,而应当予以考虑。正史中对刘玄、刘盆子事迹记载最详的当推《后汉书》,该书曾为刘玄、刘盆子设传,排为列传第一,紧接在帝后纪之后。
可见对二人十分推重。按其史实,二人均于新莽末年乘势而起,聚众起义,并被拥立为帝,先后攻入长安,封王拜相。
建年号,行政令,历时均分别达到2 年。因此汉更始帝刘玄、赤眉帝刘盆子应视为在长安建过都。
对于黄巢,旧唐书、新唐书俱有传。载明黄巢率起义军于唐僖宗广明元年(880 年)12月5 日攻占长安,13日在含元殿即皇帝位。
国号大齐,。
6.西安是那些朝代的古都
“西安城”: 沣京(周)-镐京(周)-咸阳(秦)-长安(汉)-常安(新)-常安(南北朝)-大兴(隋)-长安(唐)-长安(后梁)-长安(后唐)-永兴(宋)-长安(元) -长安(明)-长安(清) -长安(中华民国)-西京(中华民国)-西安市(中华人民共和国) “西安”: 宗周(周)-内史(秦)-京兆(汉)-京兆(新)-京兆(南北朝)-京兆(隋)-京兆(唐)-大安(后梁)-京兆(后唐)-京兆(宋)-奉元(元)-西安(明)-西安(中华民国)-西安(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西安建都的王朝
西安是中国建都最早(黄帝),建都最久(1200多年),建都朝代最多。在中国历史上,有20个政权被认为在西安建都。但其中哪些应该称为王朝,其中哪些王朝的首都应该算是西安,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这是人们对于什么是“王朝”、“首都”和“建都”等概念理解存在的差异,导致对有哪些王朝在某地建都产生了分歧。目前被官方采用的说法是13个王朝。此外主要还有10朝、11朝、12朝、14朝和17朝4种数量上不同的说法;其中14朝和17朝的具体朝代又各有两种说法。 10朝说 10朝——依照时间次序为: 西周(前363年)、秦(统一后15年)、西汉(前202年)、前赵(11年)、前秦(33年)、后秦(34年)、西魏(22年)、北周(25年)、隋(38年)、唐(273年)。 11朝说 11朝——在10朝的基础上加上王莽建立的新朝(前15年)。 12朝说 12朝——在11朝的基础上加上西晋(愍帝4年)。 13朝说 13朝——在12朝的基础上加上东汉(献帝6年),其中十三朝之说支持者最多。可以说是现在人们公认的建朝数。 14朝说 14朝——有两种情形:(1) 在13朝的基础上加上大夏王朝;(2)在13朝基础上加上武则天建立的武周(15年)。 16朝说 16朝——在13朝的基础上加上西汉末年由刘玄建立的更始政权、由樊崇刘盆子建立的赤眉政权和黄巢建立的大齐。 17朝说 17朝——分两种情形:(1) 在14朝第1种情形的基础上加上武周,大齐和李自成建立的大顺;(2) 在13朝的基础上加上更始政权、赤眉政权、大齐和的大顺。
7.描写古城西安雪景的诗句
1,《长安喜雪》唐·朱湾
千门万户雪花浮,点点无声落瓦沟。全似玉尘消更积,半成冰片结还流。
光含晓色清天苑,轻逐微风绕御楼。平地已沾盈尺润,年丰须荷富人侯。
2、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雪诗》——唐代诗人张孜
3、玉垒山前风雪夜,锦官城外别离魂。信陵公子如相问,长向夷门感旧恩。《送卢员外》唐代诗人薛涛
4、白头风雪上长安,短褐疲驴帽带宽。《临清大雪》——清代吴伟业
5、千门万户雪花浮,点点无声落瓦沟。《长安喜雪》——唐代朱湾
6、长安大道连狭邪,青牛白马七香车(卢照邻《长安古意》)
7、长安雪后似春归,积素凝华连曙辉(岑参《和祠部王员外雪后早朝即事》)
8、长安渭桥路,行客别时心(綮毋潜《送章彝下第》)
9、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度一春(常建《落第长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149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