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分别为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
八位大家,不仅在古文上的造诣备受后世推崇,诗词上的造诣亦令人惊叹。
小编分享“唐宋八大家”的经典名句,会读一半算你厉害。
韩愈——文起八代之衰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祖籍昌黎(今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明人推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
韩愈现存诗文700余篇,其中散文近400篇。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春雪》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听颖师弹琴》
知音者诚希,念子不能别。行行天未晓,携手踏明月。——《知音者诚希》
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荆山已去华山来,日出潼关四扇开。——《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
断送一生惟有酒,寻思百计不如闲。——《游城南十六首·遣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柳宗元——文者以明道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思想家,祖籍河东(今山西运城),世称柳河东。
柳宗元的诗,共集中140余首,在大家辈出、百花争艳的唐代诗坛上,是存诗较少的一个,但却多有传世之作。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渔翁》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溪居》
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早梅》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别舍弟宗一》
欧阳修——一代文宗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存词240多首,诗900多首,其中亦是佳作频出。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蝶恋花》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生查子·元夕》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玉楼春》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欧阳修《浪淘沙》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踏莎行》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戏答元珍》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浣溪沙》
苏洵——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世称“老苏”。
苏洵作诗不多,擅写五古,质朴苍劲。宋人叶梦得评其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正类其文”(《石林诗话》)。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九日和韩魏公》
山川随望阔,气候带霜清。——《游嘉州龙岩》
洞门苍石流成乳,山下长溪冷欲冰。天寒二子苦求去,我欲居之尔不能。——《题三游洞石壁》
贫贱羞妻子,富贵乐乡关。——《送李才元学士知邛州》
家托舟航千里速,心期京国十年还。乌牛山下水如箭。忽失峨眉枕席间。——《初发嘉州》
青莎可为席,白石可为几。何当酌清泉,永以思君子。——《藤樽》
我行襄阳野,山色向人明。何以洗怀抱,悠哉汉水清。——《襄阳怀古》
卧听晓鼓朝眠稳,行入淮流乡味生。——《送吴待制中复知潭州二首》
苏轼——一衰烟雨任平生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现存362首词,存诗2700多首。作为北宋文豪,苏轼的诗或哲理,或感慨人生,或怀古言情,无不动人。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三月七日》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望江南·超然台作》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蝶恋花·春景》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浣溪沙》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辙——汪洋澹泊,一唱三叹
苏辙(1039-1112),字子由,晚号颍滨遗老,又号栾城。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轼之弟,世称“小苏”。
苏辙今存诗作为数也不少,早年诗大都写生活琐事,咏物写景,与苏轼唱和之作尤多。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
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石塔成时无一缝。谁与共。人间天上随他送。——《渔家傲·和门人祝寿》
兰生幽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知有清芬能解秽,更怜细叶巧凌霜。——《种兰》
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樽共一杯 ——《游西湖》
烦恼消除病亦去,闭门便了此生中。——《省事》
风泛余花来逐马,光浮断涧不知桥。——《次韵子瞻南溪微雪》
春晚百花齐,绵绵巧如织。细雨洗还明,轻风卷无迹。——《南斋竹三绝》
妄语自知当见弃,远人未信本非才。——《次韵子瞻闻不赴商幕》
曾巩——曾文穷尽事理,其气味尔雅深厚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建昌南丰(今江西南风)人,世称“南丰先生”。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曾巩的主要成就在文,亦能诗。存诗400余首,其诗特点是比较质朴,雄浑超逸,含义深刻,略似其文,格调超逸,字句清新,他的各体诗中以七绝的成就最高,精深,工密,颇有风致。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咏柳》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城南》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西楼》
一川钟呗淮南月,万里帆樯海餐风。——《甘露寺多景楼》
对景见南山 岭梅露、几点清雅容姿。——《赏南枝》
风吹已送烦心醒,雨洗还供远眼清。——《南轩竹》
何须辛苦求人外,自有仙乡在水乡。——《西湖二首》
江上信清华,月风亦萧洒。故人在千里,樽酒难独把。——《江上怀介甫》
王安石——笔力简而健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江西东乡)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王安石后期创作“穷而后工”,致力于追求诗歌艺术,重炼意和修辞,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当时诗坛上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王安石的词,今存约二十余首, 其抒情词作,写物咏怀,多选空阔苍茫、淡远纯朴的形象,营造出一个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书湖阴先生壁二首》
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江上》
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渔家傲》
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南乡子·自古帝王州》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读史》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桂枝香·金陵怀古》
源自:唐诗宋词元曲
1.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唐.杜甫《偶题》
2.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唐.贾岛《戏赠友人》
3.作诗火急追亡逋,情景一失后难摹——宋.苏轼《腊日游孤山访惠勒思二僧》
4.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金.王若虚《论诗诗》
5.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清.黄遵宪《杂感》
6.纵横正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7.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宋.戴复古《论诗十绝》
8.天籁自鸣天趣足,好诗不过近人情——清.张问陶《论诗十二绝句》
9.春江秋月冬冰雪,不听陈言只听天——宋.杨万里《读张文潜诗》
10.莫将死句入诗中,此诀传来自放翁——清.袁枚《仿元遗山论诗》
11.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12.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清.赵翼《论诗五绝》
13.不求好句,只求好意——宋.欧阳修《吊僧诗》
14.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宋.陆游《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
15.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里——唐.刘禹锡《董氏武陵集记》
16.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唐.李白《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17.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唐.杜甫《戏为六绝句》
18.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题诗后》
19.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唐.卢延让《苦吟》
20.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21.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清.袁枚《遣兴》
22.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晋.陶渊明《移居二首》
23.论文期摘瑕,求友惟攻阙——清.黎志远《汉阳舟次》
2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5.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谢空山丘——唐.李白《江上吟》
26.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唐.韩愈《调张籍》
27.杜诗韩集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抓——唐.杜牧《读韩杜集》
28.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诗名句分类二:事理哲理
1.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鹤鸣》
2.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汉乐府民歌《君子行》
3.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汉乐府民歌《城中谣》
4.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晋.刘琨《重赠卢谌》
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焕《登鹳雀楼》
6.人事有代谢,往事成古今——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7.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孟浩然《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8.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唐.李绅《悯农》
9.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唐.韩愈《调张籍》
10.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唐.杜甫《前出塞九首》
11.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唐.杜甫《夏夜叹》
12.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宋.陈亮《三都乐》
13.功高成怨府,权盛是危机——宋.王迈《读渡江诸将传》
14.万物兴歇皆自然——唐.李白《日出行》
15.天若有情天亦老——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16.一寸光阴一寸金——唐.王贞白《白鹿洞二首》
17.人生七十古来稀——唐.杜甫《曲江》
18.山外青山楼外楼——宋.林升《题临安邸》
19.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唐.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20.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21.寅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少年——唐.李白《上李邕》
22.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唐.李绅《答章孝标》
2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4.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唐.刘禹锡《杨柳枝词》
25.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唐.刘禹锡《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
26.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唐.罗隐《蜂》
27.尔曹身为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唐.杜甫《戏为六绝句》
28.只看后浪催前浪,当悟新人胜旧人——宋.释文向《过苕溪》
29.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3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题西林壁》
31.不是一番梅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元.高明《琵琶记》
3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33.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宋.苏麟《断句》
34.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3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宋.苏轼《水调歌头》
36.一湾死水全无浪,也有春风摆动时——元.戴善夫《陶学士醉写风光好杂剧》
37.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元.白朴《阳春曲.题情》
38.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明.顾炎武《又酬傅处士次韵》
39.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赵翼《论诗》
古诗名句分类三:友谊爱情
1.嘤嘤鸣矣,求其友声——《诗经.小雅.伐木》
2.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3.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卫风.木瓜》
4.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汉乐府民歌《箜篌谣》
5.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
6.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7.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唐.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
8.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唐.韩愈《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
9.以文常会友,唯德自成邻——唐.祖咏《清明宴司勋刘郎中别业》
10.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唐.白居易《琵琶行》
11.人生结交在终结,莫为升沉中路分——唐.贺兰进明《行路难五首》
12.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唐.杜甫《徒步归行》
13.友如作画须求淡,山似论文不喜平——清.翁照《与友人寻山》
14.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15.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汉.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16.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
17.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唐.王维《相思》
18.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唐.李白《长干行》
19.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宋.欧阳修《生查子》
20.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宋.柳永《昼夜乐》
21.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唐.李商隐《无题二首》
22.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唐.崔护《题都城南庄》
2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无题》
24.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唐.刘禹锡《竹枝词》
25.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唐.元稹《离思五首》
26.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唐.白居易《长恨歌》
27.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唐.李益《写情》
28.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宋.秦观《鹊桥仙》
29.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唐.白居易《长恨歌》
30.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宋.柳永《凤栖梧》
古诗名句分类四:学问成才
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2.学非探其花,要自拨其根——唐.杜牧《留诲曹师等诗》
3.十年磨一剑——唐.贾岛《剑客》
4.不是虚心岂得贤——宋.王安石《诸葛武侯》
5.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唐.杜荀鹤
6.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7.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送安惊落第诗》
8.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
9.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民歌《长歌行》
10.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晋.傅玄《杂诗》
11.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晋.陶渊明《杂诗》
12.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唐.孟郊《劝学》
1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宋.岳飞《满江红》
14.逢事独为贵,历代非无才——唐.陈子昂《郭槐》
15.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备,妾原老君家——宋.戴复古《寄兴二首》
16.南山栋梁益稀少,爱材养育谁复议——唐.柳宗元《行路难》
17.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唐.白居易《放言》
18.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宋.黄庭坚《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
19.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古诗名句分类五:乡思离情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2.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3.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5.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度大庾岭》
6.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唐.王维《杂诗三首》
7.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8.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
9.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0.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11.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12.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1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1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15.悲莫悲兮生别离——战国.楚.屈原《九歌.少司命》
16.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17.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18.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南唐.李煜《清平乐》
19.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20.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21.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唐.杜甫《赠卫八处士》
2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渭城曲》
2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2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25.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26.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李商隐《无题》
27.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唐.杜牧《赠别》
28.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唐.杜牧《赠别》
29.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宋.黄庭坚《寄黄几复》
30.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唐.赵瑕《江楼感怀》
31.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 ——宋.苏轼《水调歌头》
3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
古诗名句分类六:愁恨悲欢
1.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雯》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3.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唐.李白《秋浦歌》
4.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唐.杜甫《梦李白》
5.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南唐.李煜《相见欢》
6.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李煜《虞美人>>
7.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唐.李白《宣州谢眺楼做官别校书叔云》
8.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唐.杜牧《遣怀》
9.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唐.秦韬玉《贫女》
10.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唐.李商隐《锦瑟》
11.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唐.白居易《长恨歌》
12.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唐.白居易《琵琶行》
1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宋.陆游《书愤》
14.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焕《凉州词》
15.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宋.李清照《醉花阴》
16.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宋.李清照《声声慢》
17.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宋.李清照《一剪梅》
18.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19.人到愁来无处会,不关情处总伤心——宋.黄庭坚《和陈君仪读太真外传》
20.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清.黄仲则《癸已除夕偶成》
21.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唐.白居易《琵琶行》
22.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孟郊《登科后》
23.陶陶然乐在其中——唐.杨炯《登秘书省阁诗序》
24.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5.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唐.杜甫.同上
古诗名句分类七:爱国忧民
1. 位卑未敢忘忧国——宋.陆游《病起书怀》
2. 寸寸山河寸寸金——清.黄遵宪《赠梁任父母同年》
3.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魏.曹植《白马篇》
4.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战国.楚.屈原《国殇》
5.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
6.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唐.杜牧《泊秦淮》
7.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唐.戴叔伦《塞上曲二首》
8.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宋.文天祥《扬子江》
9.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10. 读书本意在元元——宋.陆游《读书》
11.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宋.陆游《示儿》
12.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宋.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3. 楚虽三户能抗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宋.陆游《金错刀行》
14. 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宋.郑思肖《二砺 》
15.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战国.楚.屈原《离骚》
16.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三国.曹操《蒿里行》
17.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李绅《悯农》
18.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19.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20.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唐.杜甫《春望》
21.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唐,聂夷中《咏田家》
22.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3.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唐.陈陶《陇西行》
24.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宋.杨万里《竹枝词》
25.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臣残阳——宋.李纲《病牛》
26. 但愿苍生俱饱暖, 不辞辛苦出山林——明.于谦《咏煤炭》
古诗名句分类八:述志抒怀
1.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战国.楚.屈原《涉江》
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战国.屈原.《离骚》
3.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战国.屈原《渔夫》
4.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5.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魏.曹操《龟虽寿》
6.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北朝民歌.《折杨柳歌辞》
7.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晋.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
8.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南朝.宋.鲍照《代白头吟》
9.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唐.李世民《赐萧禹》
10.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唐.李白《赠韦侍御黄活裳二首》
11.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宋.文天祥《正气歌》
1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绝句》(《乌江》)
13.长安何处在,只在马蹄下——唐.岑参《忆长安曲二章寄庞催》
14.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唐.刘禹锡《酬乐天咏志见示》
15.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唐.李白《行路难》
16.少年心事当拂云——唐.李贺《致酒行》
17.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8.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李白《行路难》
19.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唐.李白《将进酒》
20.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1.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唐.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
22.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唐.刘禹锡《浪淘沙》
23.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不妨有卧龙——唐.窦庠《醉中赠符载》
24.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画菊》
25.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宋.张孝祥《论治体札子.甲申二月九日》
2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27.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
28.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冕《墨梅》
29.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燮《竹石》
30.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31.浊酒难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清.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古诗名句分类九:时令节日
1.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2.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宋.王安石《元日》
3. 池塘生春草, 园柳变鸣禽。——南朝.宋.谢灵运《登池上楼》
4.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宋.辛弃疾《青玉案》
5.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唐.杜牧《江南春绝句》
6. 困人天气近清明——宋.苏轼《浣溪沙》
7.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宋.晏殊《破阵子》
8.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杜牧《清明》
9. 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唐.李山甫《寒食二首》
10. 更能销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宋.辛弃疾《摸鱼儿》
11.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宋.李清照《如梦令》
12.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宋.赵师秀《有约》
13.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唐.杜牧《秋夕》
14.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唐朝.贾岛《忆江上吴处士》
15.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唐.王绩《野望》
16.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宋.苏轼《赠刘景文》
17.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清.赵翼《野步》
18.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登高》
19. 满城风雨近重阳——宋.潘大临《断句》
20. 腊后花期知渐近,寒梅已作东风信——宋.晏殊《蝶恋花》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里需要备注一下,这首词并不是罗贯中的作品,而是清初的文学批判家毛宗岗父子后来加上去的。其版权的真正拥有者,晚生罗贯中150余年,乃明中期著名的文学家、被王夫之称为“千古第一诗人”的杨慎。
杨慎祖籍四川新都,其家族是蜀中极其有名的书香门第。其祖父杨春、大叔杨廷仪是成化年间的进士,二叔杨廷平、三叔杨廷宣,是成化年间的举人,四叔杨廷历是荫补国子监生,五叔杨廷中式县学弟子。他的父亲杨更是了不得,虽然在杨慎出生时还仅是个七品的翰林院检讨,但日后却成为了正德、嘉靖这两朝的首辅。家学渊源,给杨慎提供了无与伦比的读书环境。不过,若论对杨慎影响最大的,还是他的母亲,眉州籍云南提学副使黄明善之女。
我们知道,眉州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苏洵、苏轼和苏辙父子三人的老家,自古以来便文风浓郁。黄氏出身名门,文学素养自然很好。希望子女学业有成、光耀门楣,这是自古至今为人父母通有的想法。因此,黄氏对杨慎的教育十分用心。虽然她很早就病逝了,却给杨慎打下了受益终生的文学根底。据记载,杨慎曾仿作过《古战场文》和《过秦论》。其叔父读罢前篇,赞不绝口,称其为“神童”。其祖父杨春读罢后篇,则大呼“此儿丰骨不凡,吾家之贾谊也!”但和21岁就成为了汉文帝专聘的博士贾谊比起来,杨慎在他这个年纪,仕途就有些坎坷了。如1508年,20岁的杨慎赴京参加会试,其文章本已名列榜首,但因为考官的疏忽,这份试卷竟被烛火烧成了残卷,乃使稳操胜券的杨慎名落孙山。好在杨慎意志顽强,他控制了自己的烦躁情绪,决定从头再来。
苦心人天不负,正德六年,即1511年,勤学三年的杨慎一举夺魁,被皇帝钦点为头名状元。其殿试所写的策论《创业以武,守成以文》引经据典,从三皇五帝一直写到唐宋君王,给朝廷治国提供了一份可行的谋划。朝中德高望重的大臣李东阳、刘忠、杨一清等人读罢,均对这篇气势磅礴的雄文赞叹不绝。称之曰,“海涵地负,大放厥词,共庆朝廷得人”。
传说,皇帝御点杨慎当状元,一些考生听了不服,要求和他比赛。于是,皇帝遂令杨慎立于午门和天下人论战。结果,来挑战的人,包络和其父杨廷和的政敌、正德帝的贴身权臣江彬,都被才思敏捷的杨慎一一驳倒。于是,杨慎遂按惯例受封为官居六品的翰林院编修,自此进入仕途。然而,杨慎的运气不好,他遇到了明朝史上有名的昏君。血气方刚的杨慎看不惯,接连劝奏正德帝不要沉溺游乐而置天下于不顾。结果,奏章被呈送入宫后却如石沉大海,并未有丝毫回应。一气之下,杨慎遂以养病为由,撂了挑子,辞官回了四川老家。这一待,就是整整五年,直到正德帝猝死豹房。但杨慎不知道,他接下来效力的新君嘉靖帝更加难伺候。
史料记载,这位年仅15岁的新皇帝登基后,屁股还没坐热,就提出了“尊崇所生”,即将自己的生父兴献王尊为皇帝、生母蒋氏尊为皇后,也就是著名的“大礼议事件”。
按照制度,继位的皇帝应该是前任皇帝的子嗣,并要称前一代皇帝为皇考。因此,嘉靖帝应该是明孝宗,即他的亲伯父朱祐樘的继子。这样,嘉靖帝就要称呼孝宗为父,称仍在世的张皇后为母。而他的父母则要被称为“皇叔父”、“皇叔母”。嘉靖帝不愿被纳入孝宗一脉,想保持家族的独立性,因此想追尊已故的父亲,即明孝宗的四弟朱祐杬为皇帝。这样一来,必然会扰乱明朝的统嗣体系,引起不必要的争端。因此,多数朝臣们都极力反对,包括一手筹划迎立嘉靖帝的首辅杨廷和。但嘉靖帝却不管不顾,执意要按自己的想法办。杨廷和争不过,遂愤然辞职。随后,嘉靖帝再召群臣议论此事。杨慎和其父一样,也是坚定的护礼派,故而领导群臣奋起抗争。嘉靖帝为了尽快结束争端,下了“杀一儆百”的决心。于是,杨慎先是被酷烈地杖责,然后又被罢官严惩。
明朝制度,充军分四等:安置、迁徙、口外为民、流放。流放又按戍地不同分为四类:极边、烟瘴地、远边卫、沿海附近。按时间长短,又分为两种:终身、永远。“永远”需罚及子孙。杨慎遭到的处罚就是“永远流放”。史料记载,朝廷给他安排的流放地是帝国的边陲之地,即云南永昌,也就是今之保山县。
为何选这么个地方?因为嘉靖帝根据听到的民谣“宁充口外三千里,莫充云南碧鸡关”推断,云南永昌是个远比雁门口外更加凄苦的地方。可怜杨慎一心为国为民,到头来却是这么一个下场。不过,对杨慎来说,这又是一个好事,因为正是这次贬谪使杨慎有了充足的时间来精研文学。至于说杨慎的著作到底有多少?《四库全书总目纲要》记载说,杨慎生平著作四百余种。《明史》说,“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诗文外,杂著至一百余种,并行于世。”不消说,这些著作必然会促进偏僻闭塞的云南之风气转变。实际上,在杨慎贬谪云南之前,云南全省只有二十多人著述论说。杨慎到达云南后,在当地官员的邀请下,他的讲学足迹遍布滇西,为云南培养了大批饱学之士,使云南的文学创作达到了空前繁荣,写书著作蔚然成风。截至明朝灭亡的百余年间,已有一百五十余人写出了著作二百六十种。迄今为止,云南地区仍然保存着杨慎的纪念遗迹。
1553年,杨慎65岁。按照大明律法,谪戍者达到六十五岁,可由子侄后辈代替服役;超过七十岁就可以用钱赎身。但是,这条律法唯独不适用于杨慎,因为嘉靖帝依旧恼恨杨慎。故而,终世宗一世,六次大赦,和杨慎同一批被贬谪的大臣们都已被赦免归家,唯独他终不得还。四年后,也就是嘉靖三十七年,皇帝干脆派了专门的使者去监视他。杨慎彻底看清了自己的处境,悲愤地发出了一句呐喊,“七十余生已白头,明明律例许归休”。1559年,这位被称为有明一代最博学的大文豪逝世于异乡昆明,享年七十三岁。
参考资料:《明史·杨慎传》
段太尉逸事状
段太尉逸事状
【原文】
太尉始为泾州刺史时,汾阳王[248]以副元帅居蒲。王子晞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邠州,纵士卒无赖。邠人偷嗜暴恶者,卒以货窜名军伍中,则肆志,吏不得问。日群行丐取于市,不嗛[249],辄奋击折人手足,椎釜鬲瓮盎[250]盈道上,袒臂徐去,至撞杀孕妇人。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
太尉自州以状白府,愿计事。至则曰:“天子以生人付公理,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且大乱,若何?”孝德曰:“愿奉教。”太尉曰:“某为泾州,甚适,少事;今不忍人无寇暴死,以乱天子边事。公诚以都虞侯命某者,能为公已乱,使公之人不得害。”孝德曰:“幸甚!”如太尉请。
既署一月,晞军士十七人入市取酒,又以刃刺酒翁,坏酿器,酒流沟中。太尉列卒取十七人,皆断头注槊[251]上,植市门外。晞一营大噪,尽甲。孝德震恐,召太尉曰:“将奈何?”太尉曰:“无伤也!请辞于军。”孝德使数十人从太尉,太尉尽辞去。解佩刀,选老躄[252]者一人持马,至晞门下。甲者出,太尉笑且入曰:“杀一老卒,何甲也?吾戴吾头来矣!”甲者愕[253]。因谕曰:“尚书固负若属耶?副元帅固负若属耶?奈何欲以乱败郭氏?为白尚书,出听我言。”晞出见太尉。太尉曰:“副元帅勋塞天地,当务始终。今尚书恣[254]卒为暴,暴且乱,乱天子边,欲谁归罪?罪且及副元帅。今邠人恶子弟以货窜名军籍中,杀害人,如是不止,几日不大乱?大乱由尚书出,人皆曰尚书倚副元帅,不戢士[255]。然则郭氏功名,其与存者几何?”言未毕,晞再拜曰:“公幸教晞以道,恩甚大,愿奉军以从。”顾叱左右曰:“皆解甲散还火伍中,敢哗者死!”太尉曰:“吾未晡食,请假设草具。”既食,曰:“吾疾作,愿留宿门下。”命持马者去,旦日来。遂卧军中。晞不解衣,戒候卒击柝卫太尉。旦,俱至孝德所,谢不能,请改过。邠州由是无祸。
先是,太尉在泾州为营田官[256]。泾大将焦令谌取人田,自占数十顷,给与农,曰:“且熟,归我半。”是岁大旱,野无草,农以告谌。谌曰:“我知入数而已,不知旱也。”督责益急,农且饥死,无以偿,即告太尉。太尉判状辞甚巽,使人求谕谌。谌盛怒,召农者曰:“我畏段某耶?何敢言我!”取判铺背上,以大杖击二十,垂死,舆来庭中。太尉大泣曰:“乃我困汝!”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旦夕自哺农者,然后食。取骑马卖,市谷代偿,使勿知。
淮西寓军帅尹少荣,刚直士也。入见谌,大骂曰:“汝诚人耶?泾州野如赭,人且饥死;而必得谷,又用大杖击无罪者。段公,仁信大人也,而汝不知敬。今段公唯一马,贱卖市谷入汝,汝又取不耻。凡为人傲天灾、犯大人、击无罪者,又取仁者谷,使主人出无马,汝将何以视天地,尚不愧奴隶耶!”谌虽暴抗,然闻言则大愧[257]流汗,不能食,曰:“吾终不可以见段公!”一夕,自恨死。
及太尉自泾州以司农征,戒其族:“过岐,朱泚幸致货币,慎勿纳。”及过,泚固致大绫三百匹。太尉婿韦晤坚拒,不得命。至都,太尉怒曰:“果不用吾言!”晤谢曰:“处贱无以拒也。”太尉曰:“然终不以在吾第。”以如司农治事堂,栖之梁木上。泚反,太尉终,吏以告泚,泚取视,其故封识具存。
太尉逸事如右。
元和九年月日,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柳宗元谨上史馆。
今之称太尉大节者出入,以为武人一时奋不虑死,以取名天下,不知太尉之所立如是。宗元尝出入岐周邠斄[258]间,过真定,北上马岭,历亭障堡戍,窃好问老校退卒,能言其事。太尉为人姁姁,常低首拱手行步,言气卑弱,未尝以色待物;人视之,儒者也。遇不可,必达其志,决非偶然者。会州刺史崔公来,言信行直,备得太尉遗事,覆校无疑,或恐尚逸坠,未集太史氏,敢以状私于执事。谨状。
【注释】
[248]汾阳王:即郭子仪。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有功,于唐肃宗宝应元年(762)进封汾阳王。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正月,郭子仪兼任关内、河东副元帅,河中节度、观察使,出镇河中。蒲:州名,唐为河中府(治所在今山西省永济)。
[249]嗛:通“谦”。谦虚。
[250]椎釜鬲瓮盎:椎,通“槌”,打,砸。釜:锅。鬲(lì):三脚烹饪器。瓮(wèng):盛酒的陶器。盎:腹大口小的瓦盆。
[251]槊:类似于红缨枪、斧头的攻击武器。
[252]老躄:老而跛者。
[253]愕:惊愕。
[254]恣:肆意妄为。
[255]戢:收敛,约束。
[256]营田官:掌管军中田地的官员。
[257]大愧:非常愧疚。
[258]斄(tái):古县名,秦置,在今陕西武功西南。
【译文】
太尉刚刚担任泾州刺史时,汾阳王郭子仪以副元帅的身份驻扎在蒲州。汾阳王的儿子郭晞担任尚书的职务,代理郭子仪担任行营节度使,驻军邠州,他放纵其士卒横行不法。邠州人中那些惯偷以及贪婪、凶残、邪恶的人,大都用财物贿赂,使自己名列军队之中,就可以胡作非为,官吏不能干涉。他们每天成群结队在市场上勒索,不能满足,就打断人家的手足,砸碎锅、鼎、坛子、瓦盆,把它丢满路上,袒露着臂膀扬长而去,甚至撞死孕妇。邠宁节度使白孝德因为汾阳王郭子仪的缘故,心中虽然悲戚却不敢说。
段太尉在泾州用文书向节度使府禀报,希望能够管制此事。段太尉到了节度使府就说:“天子把百姓托付给您来治理,而您看到百姓遭到残害,却无动于衷。将要发生大乱了,您打算怎么办啊?”白孝德说:“我愿意听从您的赐教。”段太尉说:“我治理泾州,十分闲适,事务很少。如今看到百姓没有敌寇却要身遭残害心中十分不忍,这也是扰乱天子的边防。倘若你能够任命我为都虞侯,我就能为您制止暴乱,使您的百姓不再受到残害。”白孝德说:“太好了!”于是就答应了段太尉的请求。
太尉暂任都虞侯一个月,郭晞手下的士兵十七人入城拿酒,又用刀刺伤了酿酒的技工,打坏了酿酒的器皿,酒流入沟中。太尉布置士兵逮捕了这十七人,把他们的头都砍下来挂在长矛上,竖立在城门外。郭晞全营士兵大哗,全部披上铠甲,准备闹事。白孝德大为震惊恐慌,召见段太尉说:“你打算怎么办?”太尉回答说:“不要紧,请让我到军营中去劝说。”白孝德派了几十个人跟随太尉,太尉把他们全部辞退了。太尉解下佩刀,挑了一个年老而跛脚的人牵马,来到郭晞军门下,营内全副武装的士兵冲了出来,太尉笑着走了进去,说:“杀一个老兵,何必全副武装?我顶着我的脑袋来了。”全副武装的士兵非常惊愕。太尉于是开导他们说:“郭尚书难道亏待你们了吗?副元帅难道亏待你们了吗?为什么要以变乱来败坏郭家的名声?替我禀告郭尚书,请他出来听我说话。”
郭晞出来见太尉,太尉说:“副元帅功勋卓着,应当力求有始有终。现在您放纵士兵干残暴不法之事,必将导致变乱。在天子身边制造变乱,最终要归罪于谁?罪还是要连累到副元帅。现在邠地的奸恶之人用财物贿赂,混进军中,残害百姓,像这样不加以制止,还能有几天不会引起大乱?变乱从您军中产生,人们都会说您倚仗副元帅,不约束士兵,这样一来,那么郭家的功名还能保存多久呢?”
话还没说完,郭晞一再拜谢说:“有幸蒙您用大道理来教导我,恩惠很大,我愿意带领全军听从您的命令。”回头呵斥手下的士兵:“都解下铠甲解散回到队伍中去,胆敢再喧哗者处死!”太尉说:“我还没吃晚餐,请代为准备些粗劣的食物。”吃完之后说:“我的老病又犯了,想请您留我在军门下住一晚。”于是让赶马的先回去,明天再来。晚上就睡在军营中。郭晞不脱衣,告诫负责警卫的卫兵打更以保护太尉。第二天一大早,同至白孝德住所,道歉说自己无能,请允许改正错误,从这以后邠州没有发生祸乱。
在此以前,太尉在泾州担任营田官。泾州大将焦令谌夺取民田,占为己有,多达几十顷,租给农夫耕种,说:“谷子成熟后,一半归我。”这一年大旱,田野草都不长。农民将旱情告诉焦令谌。焦令谌却说:“我只知道收入谷子的数目罢了,不知道旱灾。”他反而催逼得更厉害。农民都快要饿死了,无法偿还,就告到太尉那里。太尉写了判决书,语言很谦和,派人劝告焦令谌,替农夫求情。焦令谌大怒,将农夫叫了去说:“我难道怕段某吗?为什么竟敢议论我!”拿判决书铺在农夫背上,用大杖打了他二十杖,农夫快死了,焦令谌派人将他抬至太尉衙门的庭院,太尉大哭,说:“是我害苦了你。”立即亲自取水洗去农夫身上的污血,撕破衣裳包扎农夫的伤口,亲手敷上良药,早晚亲自给农夫喂食物,然后自己才吃。将自己的坐骑卖掉,买谷子代农夫偿还地租,不让那农夫知道。
寄寓在泾州的淮西镇的军帅尹少荣,是个刚强正直之士。来到焦令谌的住处,见到焦令谌大骂说:“你还算得上是人吗?泾州田野如同赤土,人都快饿死了。而你却一定要得到租谷,又用大杖打无罪的人。段公是仁慈而有信义道德的人,而你却不知道敬重。现在段公仅有的一匹马,也低价卖了买谷子送进你家,你又不知羞耻地收下了。总之你的为人,是不顾天灾、冒犯长者、打击无辜之辈,还取仁义之人的谷子,使段先生进出无马骑,你将凭什么面对天地,还不如奴仆哪?”虽然焦令谌为人凶暴傲慢,但是在听了尹少荣的话却也深感惭愧,汗流浃背,吃不下东西,说:“我终究不能再见段公了!”一天傍晚,恼恨而死。
等到太尉自泾原节度使被征召为司农卿的时候,段太尉告诫他的家属说:“经过岐州时,朱泚倘若赠送财物,切不要接受。”等到过岐州之时,朱泚执意赠送大绫三百匹。太尉女婿韦晤坚决拒绝,但推辞不掉。到了京都,太尉大发脾气说:“你们果真没有听我的话。”韦晤谢罪说:“居于卑下的地位,没有办法拒绝。”太尉说:“但是,无论如何,最终不可以把大绫放在我的住宅里。”把大绫送往司农寺的办公厅,置放在梁木上面。朱泚谋反以后,太尉被杀,官吏将“栖木梁上”之事告诉了朱泚,朱泚叫人将大绫取下来看一看,看见原来封条上的标志都还保存着。
以上就是太尉的逸事。
元和九年的一天,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柳宗元恭恭敬敬地将此文呈上史馆。
现今称赞太尉气节的不外乎认为他是武将,一时奋不顾身,没考虑到死,以此来扬名天下,不了解太尉立身处世就像上述一样。我曾往来于岐、周、邠、斄之间,经过真定,北上马岭,经历亭岗堡垒哨所等,私下里喜欢询问年老的军官和退役的士卒,他们都能说一些当时的事情。太尉为人和颜悦色,经常低头拱手走路,说话的口气谦恭温和,未曾以不好的脸色待人。人们见到他,倒像个读书人。遇到有不同见解之事,一定要实现自己的主张,决不是偶尔这样做。适逢永州刺史崔公来,说话信实,行事正直,详细地获得了太尉的遗事,再次核对没有什么疑问。有的事实恐怕还有散失遗漏,未集中到史官手里,斗胆将这篇行状私下送交给您。郑重地写下这篇逸事状。
【解析】
《段太尉逸事状》是一篇叙事严谨、写人生动的传记文。文章通过段秀实勇服郭唏、仁愧焦令谌和节显治事堂三件逸事,多侧面地塑造了这位正直官吏的形象,表现出一个关心人民、不畏 *** ,并能知机于事先,临财不苟取的旧时代的优秀人物形象。
本文选取段太尉三件典型的逸事,从不同侧面进行勾勒,每一件事都表现他的思想性格的一个侧面,将段太尉外柔内刚、仁爱谦和却又刚毅有节的形象跃然纸上。本文虽对段太尉充满赞扬之情,但仅用个性化的语言行动塑造人物形象,全文没有一处议论,而是寄赞颂于冷静从容的写实之中,手法颇为独特。文章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采用了倒叙的方法,有利于主题突出,使文章结构巧妙。本文叙述平实朴素,娓娓道来,饱含深情。面对中唐的社会现实,柳宗元此文大有警戒教育世人的深意。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149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中国最豪放的诗词,只服这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