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腊八遇大寒,转眼就是年

佩兰 2023-07-27 03:26:43

20

JANUARY

农历腊月初八/公历一月二十

腊八节是农历十二月初八

大寒为每年公历1月20日前后

而今年比较特殊的是

腊八节和大寒为同一天

腊八由来

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节,俗称“腊八” ,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一些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相传这一天还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称为“法宝节”,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

腊八节因腊日而来,是农历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日期为腊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

▎“腊”的含义有三:

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隋书·礼仪志》记载);

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

三曰“腊者,逐疫迎春”。腊八节又谓之“佛成道节”,亦名“成道会”,实际上可以说是十二月初八为腊日之由来。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习俗

祭祀

古代祭祀的对象有八:先啬神神农、司啬神后稷、农神田官之神、邮表畦神始创田间庐舍、开路、划疆界之人、猫虎神、坊神堤防、水庸神水沟、昆虫神。到了唐宋,此节又被蒙上神佛色彩。到了明清,敬神供佛更是取代祭祀祖灵、欢庆丰收和驱疫禳灾,而成为腊八节的主旋律。

腊八粥

据说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燕京岁时记》中记载:“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

腊八蒜

腊八蒜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将蒜瓣去老皮,浸入米醋中,装入小坛封严,至除夕启封,蒜瓣湛青翠绿,蒜辣醋酸香溶在一起,扑鼻而来,是吃饺子的最佳佐料,拌凉菜也可以用,味道独特。

吃冰

腊八前一天,人们一般用钢盆舀水结冰,等到了腊八节就脱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块。据说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一年不会肚子疼。

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是安徽黔县民间风味特产,在春节前夕的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前后,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

腊八面

中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隔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

过了腊八就是年

过了腊八就是年

在古代,腊八有祭祀祖先、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通常从腊八起,人们便开始扫房、写春联、赶年集、买年画、备年货……直到除夕夜。故有腊八到年味来的说法。

《腊月歌》

腊八诗词

《腊八日水草庵即事》

【清代】顾梦游

清水塘边血作磷,正阳门外马生尘。

只应水月无新恨,且喜云山来故人。

晴腊无如今日好,闲游同是再生身。

自伤白发空流浪,一瓣香消泪满巾。

时逢寒冬腊八,故人来访,几番交谈,未免颓然自伤。

《腊日》

【唐代】杜甫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

一反往年,此年腊日冰冻全消,欲辞朝还乡,又心系当朝,诗人复杂的心境跃然纸上。

《腊节》

【北齐】魏收

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

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

寒凝大地、数九隆冬,宴酒祭神,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腊八粥》

【清代】道光帝

一阳初夏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

应时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

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

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炬。

童稚饱腹庆州平,还向街头击腊鼓。

施散腊八粥和皇家食用腊八粥必然是万头攒动,人涌如潮。

《腊日》

【晋代】陶渊明

风雪送馀运,无妨时已和。

梅柳夹门植,一条有佳花。

我唱尔言得,酒中适何多!

未能明多少,章山有奇歌。

把酒言歌,载风载雪,辞旧迎新,转眼又是一年。

过了腊八就是年

源自:唐诗宋词元曲

CCTV14少儿节目中,有段广告词,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贴窗花,放鞭炮,回家过年齐欢乐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贴窗花点鞭炮。
回家过年齐欢笑。
摇啊摇,看花灯,
我们一起闹元宵。
清明节,雨纷纷,大地开始冒春苗。
赛龙舟过端午,粽子艾香满堂飘。
七夕节看今朝,牛郎织女会鹊桥。
过中秋,蟹儿肥。
十五月圆当空照。
重阳节要敬老,转眼又是新春到。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
福星高照。

东北二十四节气顺口溜,其中有一句是大寒小寒又一年,剩下的有谁知道?告诉一下,谢谢了!

打春阳气转 雨水沿河边 惊蛰乌鸦叫 春分地皮干 清明忙种麦 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 小满雀来全 芒种开了铲 夏至不拿棉 小暑不算热 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甸 处暑动刀镰 白露割蜜薯 秋分不生田 寒露不算冷 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 小雪地封严 大雪河汊牢 冬至不行船 小寒大寒又一年

腊八遇大寒,吃穿不用烦!你还知道什么民宿气节的俗语?

腊八遇大寒,吃穿不用烦。今年的腊八刚好碰到了大寒,这是一句接地气的俗语。对于腊八你又了解多少呢?你还知道哪些气节的俗语呢?和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首先来介绍一下腊八。腊八是最重大的节日,是12月初八,俗称腊八节。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的,用来祈求丰收和吉祥。在腊八节那天,除了祭祖敬神的活动以外,人们还要逐疫,这是史前的一个医疗方法之一,用来驱鬼治疾的。

而我国有喝腊八粥的历史,早已经有了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黎明百姓都要做腊八粥。在朝廷,宫廷里面,会向各个僧院发放米、果供他们使用。民间,家家户户做腊八粥,也用来祭祀祖先。还有这样一个习俗,如果腊八粥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就是好兆头,即?年年有余?的意义。腊八这天,还有的食俗有腊八豆腐、煮五豆、腊八面。总之,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庆祝方式。

接下来和小编一起看一看其他气节的俗语吧。

这里有一首流传于北方的气节歌:

立春阳气转,雨水雁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

芒种开了铲,夏至不纳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店,处暑动刀镰;白露正割地,秋分无生田;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封了地,小雪河封严;

大雪江封上,冬至不行船;小寒不太冷,大寒三九天。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地方的气节俗语。

立秋无雨一半收,处暑有雨也难留。

处暑落了雨,秋季雨水多。

处暑一声雷,秋里大雨来。

处暑不下雨,干到白露底。

处暑晴,干死河边铁马跟。

处暑不出头,拔了喂老牛。

立秋处暑8月天,防治病虫管好棉。

这些都是其他季节的民间俗语,从中我们可以真的看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这些俗语也都是在民间,祖祖辈辈经过日积月累流传下来的,这些俗语反映的是祖祖辈辈的人民对大自然的观察。也正是有了这些季节,我们的生活也更加丰富。人们在不同的季节干不同的事情,也正是在适应大自然。有更多的气节民俗等待我们去发现,我们只需要好好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

科普每周学|大寒遇腊八 寒夜有粥暖

过了腊八就是年

01

大寒时节的气象特色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也就是每年阳历的1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度的时候。

同小寒一样,大寒也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说:“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可见,大寒有两层意思,一是相对于小寒而言,二是大寒期间天气冷到了极点,故谓之“大”。

“小寒大寒,冷成一团”的谚语,说明大寒节气也是一年中的寒冷时期。而在我国部分地区,大寒不如小寒冷。比如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这个时节的平均气温多为6 8 ,比小寒高出近1 。但是,在某些年份和沿海少数地区,全年最低气温仍然会出现在大寒节气内。

02

大寒的节气 养生

关键字:防寒保暖

宜食:生姜红糖水

慎防:预防呼吸道疾病

保健:尽可能晚起

03

大寒的传统民俗

大寒是一年的最后一个节气,民间有“过了大寒,又是一年”的说法,这个“年”指的是农历新年。因而此时的一些民间习俗都透着浓浓的“年味”。

祭灶

大寒期间,腊月二十三日为祭灶节,又称“交年”或“小年”。旧时,每到这一天人们都要在灶屋(厨房)的锅台附近墙壁上供奉灶王爷、灶王奶奶像。

传说灶神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监察每家每户平时善恶的神,每年岁末便会回到天宫中向玉皇大帝奏报民情,玉皇大帝会给各家以相应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后三样是为载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溶化,涂抹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

灶神像的两侧一般都贴着对联,上面往往写着“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之类的字句。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所以俗语有“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来”之说。在岁末卖年画的小摊上,也卖灶王爷的画像,以便在“接灶”仪式中张贴。画像中的灶神是一位眉清目秀的美少年,因此我国北方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以示男女授受不亲。也有的地方对灶王爷与灶王奶奶一起祭拜的,便不存在“女不祭灶”这一说法了。

喝鸡汤、炖蹄髈、做羹食

大寒节气已是农历四九前后,南京地区许多老百姓家里仍然不忘传统的“一九一只鸡”的食俗。做鸡一定要用老母鸡,或单炖,或加参须、枸杞、黑木耳等合炖,在寒冬季节里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鸡汤,实在是一种享受。

然而南京更有特色的是腌菜头炖蹄髈,这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吃法,小雪时腌的青菜此时已是鲜香可口;蹄髈有骨有肉,有肥有瘦,肥而不腻,营养丰富。腌菜与蹄髈为伍,可谓荤素搭配,肉显其香,菜显其鲜,既有营养价值又符合科学饮食要求,且自家制作十分方便。

到了腊月,老南京人还喜爱做羹食吃。羹肴各地都有,做法也各不各不相同,如北方的羹偏于黏稠厚重,南方的羹偏于清淡精致,而南京的羹则取南北风味之长,既不过于黏稠或清淡,又不过于咸鲜或甜淡。南京人冬日喜欢食羹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取材容易,食材可繁可简,可贵可贱,肉糜、豆腐、山药、木耳、山芋、榨菜等等,都可以做成一盆热乎乎的羹,配点香菜,撒点白胡椒粉,吃得浑身热乎乎的,用以抵御寒冷再好不过了。

吃糯米

我国南方的广大地区,有大寒吃糯米的习俗。这项习俗虽然听起来简单,却蕴含着老百姓在生活中所积累的生活经验,因为进入大寒之后,天气会非常的寒冷,糯米是热量比较高的食物,有很好的御寒作用。

蒸腊米

天津地区的人们会在腊月最寒冷的时候蒸腊米。所谓蒸腊米,就是在大寒时节,家家户户会拿出一些上等好米洗净蒸透,然后铺摊在芦席上,等米冷透后晒干,最后装进干净的瓷缸内储存,即使放上几十年也不会坏。据说夏天吃这种米可以免泻痢;而老年人或体弱多病者食用蒸腊米,对脾胃大有益处。

腊八节

腊八节是每年农历的十二月初八,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 历史 和文化。

04

腊八节的由来

腊八节最早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感谢祖先才举办的,后来逐渐演化成了纪念释伽牟尼的宗教节日。夏代把腊日叫做“嘉平”,商代把腊日叫做“清祀”,周代把腊日叫做“大蜡”。因为这些节日都在十二月举行,所以把这个月称为腊月。《说文》中是这样记载的:“冬至后三戊日腊祭百神。”这就说明冬至后第三个戊日曾是腊日。后由于佛教的缘故,腊日就变成了十二月初八,一直延续到现在。相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是在深山中修行,静坐了整整六年,他饿得骨瘦如柴,曾经想要放弃,就在这时候正好遇到一个放羊女子,送给他乳糜,他吃了之后就盘腿坐在了菩提树下,在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为了纪念这一天因此有了佛道节日。后来就与“腊日”融合,成了“腊八节”。

腊八习俗之祭祀

腊月祭祀最早的时候人们是为了庆贺农业丰收,是农耕文化的重要节庆,后来逐渐变成了一种祭祀祖先的活动。《礼传》记载:“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祖也。”祭祀的对象是:划疆界之人、猫虎神、坊神堤防、司啬神后稷、农神田官之神、邮表畦神始创田间庐舍、开路、水庸神水沟、先啬神神农、昆虫神。

05

腊八饮食之腊八粥

在腊八节这一天,最重要的一个食俗就是喝腊八粥。我国腊八节喝腊八粥的习俗已经有一千多年的 历史 了,最早开始于宋代。到了清朝的时候,喝腊八粥的风俗流传更加广泛。在民间,家家户户合家团聚在一起喝腊八粥,有时候还会赠送给亲朋好友。中国各地腊八粥的款式很多,品种齐全。人们会在腊八节的头一天晚上就准备腊八粥的一切材料,然后用微火炖上,一直炖到第二天清晨,腊八粥才算做好,就等着这一天全家一起分享。

06

大寒的 历史 文化

大寒三候

我国古代把大寒分为三候:一候鸡始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到了大寒时节就可以孵鸡了,像鹰隼之类的鸟正处于捕食能力极强的一个时间段,它们会盘旋在空中到处寻找食物,到了年末的时候,水域中的冰会一直冻到水中央,那是最结实、最厚的时候。

诗词欣赏

大寒时节天气寒冷。这个时节的 历史 文化多与寒冷相关,诗人通过这个特点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村居苦寒

白居易

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

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

回观村闾间,十室八九贫。

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

唯烧蒿棘火,愁坐夜待晨。

乃知大寒岁,农者尤苦辛。

顾我当此日,草堂深掩门。

褐裘覆絁被,坐卧有余温。

幸免饥冻苦,又无垄亩勤。

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这首诗分两大部分,前一部分写农民在北风如剑、大雪纷飞的寒冬,缺衣少被,夜不能眠,他们是多么痛苦呵!后一部分写自己在这样的大寒天却是深掩房门,有吃有穿,又有好被子盖,既无挨饿受冻之苦,又无下田劳动之勤。作者把自己的生活与农民的痛苦作了对比,深深感到惭愧和内疚,以致发出“自问是何人”的慨叹。

大寒出江陵西门

陆游

平明羸马出西门,淡日寒云久吐吞。

醉面冲风惊易醒,重裘藏手取微温。

纷纷狐兔投深莽,点点牛羊散远村。

不为山川多感慨,岁穷游子自消魂。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诗人。这首诗是作者在大寒节气里的借景抒情之作。骑马出城,面对一片苍茫萧条的景象,心中不仅没有悲凉,反而涌起一腔豪情和感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149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