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丨『誰最中國』图片丨来自网络
徽州—來夢里故鄉坐一坐。
在皖南水一方的山坳中,静立着一位时光美人,在岁月的沉淀下,她的一颦一笑尽显优雅,也历尽沧桑。
她的名字叫“徽州”。
山中有双人,水中有人文,是为“徽”。
初到徽州,你一定会有蒙圈的感觉,如画、如幻、如穿越……。
没到过徽州的人,在梦里应该见过。身在徽州的人,醒来就是仙境。
山深却不偏远,不慌不忙,生出千树万花;水看似悠闲,回眸已流深万里,清越而缠绵。
这好像是一个永远醒不来的地方,烟雾重重,鸟语花香。任你坚不可摧,终是抵不过这如烟似梦的袅袅一击。
仅胡适先生的回忆录开篇第一句“我是安徽徽州人”,自豪之情就散漫开来。
徽州人多读朱子之书、取朱子之教,注重风水,崇尚自然,便把自己的家安放在了山水环抱之处,深谷腹地之中,与天可接,与地相邻。村落水口处,人家就着小桥流水,以树木为衣毛,护生机卫寒气;高墙深宅外,装饰以青瓦白墙,浓绿与黑白相映,一砖一石一木雕,点缀其间;深宅大院中,唯天井与天通、与地连,晨沐朝霞、夜观星斗。门一闭,各家各户单独过日子;门一开,一个大门出入,一个祖宗牌下祭祀;千丁之族,未尝散居。
数百年来,这些吴侬软语人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渴饮山泉,饿食五谷,子孙绵延。流年之中,岁月恬静。
当江南飘落一场酥润细腻的小雨时,你是否也会寻找那个撑着油纸伞,有着丁香花般幽怨的姑娘
桃花流水处,鳜鱼肥美时。这条鳜鱼,不香且臭,但臭得引人垂涎。整烧的臭鳜鱼味道浓郁,微臭之后是浓香与异鲜;块烧的多是包在荷叶中,鱼臭与荷香齐飞,更是另一番风味。徽州人就地取材,把隐藏在山间水土里的珍奇美味挖掘出来加以重功,给予当地人一种独特的味觉体验。
外地人吃起臭鳜鱼时总会津津乐道:徽菜最大的特色有八字可形容—“严重好色,轻度腐败”。实则意为盐重、色浓、腌制后方才烹饪,言谈之间,不失风趣。这小小一味臭鳜鱼,从此成了名动天下的徽州珍味。
清蒸鱖魚
茶是中国人的精气神儿。若要说起徽州的茶,黄山毛峰,祁门红茶,都是茶中之最。徽州山多地少,湿温气润,所产之茶生来便是一股闲雅,包裹着自然的鲜味。
住在山里的徽州人,日常饮茶甚是随意。采来山野粗茶,杀去青色,揉捻成干,炒至清香,放至铁罐里密封着,口里闲了就尝一杯。虽日日布衣蔬食,却也自在得乐。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历史选择了徽商,他们克服死守故里的观念,吃定徽州山水,聚合家族成员,将自然的产出贩运至世界各地,所经营行业达百种。他们趟过新安江水路,以渔梁为起点,发迹内外,再载着满船荣耀,衣锦还乡。
他们吃苦负重,被称为“徽骆驼”;他们贾而好儒,以义取利,以众帮众;他们热心公益,造福乡里,从“商人”演变为“善人”。徽商作为一支劲旅,叱咤商界四百余年,继而才有“无徽不成商,无徽不成镇”的辉煌,其中,胡雪岩为代表。
胡雪岩及其故居
经商在外,数十年不归者,古井于他们而言是不可言说的记忆。许多回归故里的商人,在古井前饮一盏血浓于水的生命之酿,感念水的恩情和真义,他们曾经抛却过一大段故乡的光阴,要在古井里寻回。
徽州山水虽妩媚,却不及徽州女人之美。古典的腰身裹在亲手纺出的蓝花粗布里或是扎染的曳地长裙中,撑肘斜倚在美人靠上静静凝望远方,思绪万千。她们隐忍生活苦涩,勤俭持家,在岁月里静候丈夫归来。
“徽州三绝,牌坊为最。”今日那些蓝天下寂寞站立的牌坊,曾是古徽州人一生的最高追求。牌坊分忠、孝、节、义坊,而贞节牌坊数目最多。千年徽州府,旷世牌坊群。千座牌坊被树起,旌表德行,承沐后恩,流芳百世。徽州女人终生留守,与徽商一起走过历史,生为徽州生,死为徽州死。
庭院深阁,半窗锁颜。生来爱恋,无关悲喜。
生于斯长于斯,便视水土为至亲,斯土不复,人何以存 当青砖黛瓦在异乡被人称颂,当归乡的人再也找不见家的方向,当“徽州”这个极具韵味的地方易名为“黄山”时,有多少善良温婉的徽州人极力愤慨,多少业界学者扼腕叹息…如今已然是“皖南已无徽州府,空留青山笑皇天”的境況。
地名如人名,易的不是名字,而是历史和情感。没有徽州,哪里来的安徽
徽州,让彷徨于迷津的现代人看到祖先的来路。回身望去,徽州似乎早已被时间凝固,如同今日破败宗祠前光秃秃的旗杆,在八面来风中无言矗立。徽州,不该被世界遗忘。
徽州,画里乡村,朝暮孤舟野渡。心静如水,恍若隔世。
徽州,山重水复,薄雾紧锁溪谷。村落一方,得闲一处。
一弯新月,在岁月中洒下清凉。
一泓清水,带我们走进梦里故乡。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读来有无限的惆怅、不尽的哀思,更让人对徽州充满了无限的遐想,作为中国最美乡村的婺源就曾经是古徽州的一部分。烟花三月,婺源之美,如梦如幻,如诗如画,就等着你撑一把油纸伞,缓缓而来。
撑一把油纸伞,披一身诗意,沐浴在无边的细雨里,。雾蒙蒙的天空下,绵延的青山起伏不平,消失在我的目光的尽头,却在我的心中无限的延伸着。苍翠的山峰隐约可见,云雾似玉带似的飘忽在青山之上,极目之处,仿佛离我很远,虚无缥缈之间,却又似乎离我很近,很想走过去,走进去,看一看如此仙境里有没有住着神仙。
山下是清一色的徽派建筑,粉墙黛瓦,跌宕起伏的马头墙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令我心驰神往。婺源有许多历史悠久的徽派建筑,沿着一条长满青苔的青石小路,一不小心,就会走进一栋木质的小楼。斑驳厚重的木门旁边总会有两盆虬曲的苏铁放置在雕花的石凳上,古朴的木门上是精雕细琢的各种图案,人兽虫鸟皆栩栩如生,令人惊叹!木门上青铜扣环历经千年而锃光瓦亮,铜环上大都是虎头或者狮头怒目圆睁,威武庄严。每一扇精心雕琢的木窗都是一幅惟妙惟肖的图画,清一色的镂空花纹下面是能工巧匠雕饰的梅兰竹菊,在斑驳的光阴里散发着幽幽的气息。天井不很大,从天而降的雨水刚好从黛瓦下流下来,汇聚在庭院的中间,再从青砖砌就的排水沟里有序排出。古时候的徽商相信财从天降,如是设计了这样的天井,有“四水归堂”和“肥水不流外人田”之说。即使是阴暗的雨天,屋顶上的琉璃瓦也使得堂屋里不是那样的阴暗,睿智的徽商在几百年前设计房屋的时候就已经显示出超凡的智慧。沿着木质雕花的楼梯一步一步的走上去,会发现那藏着闺中少女——汪心思的走马楼。楼上雕梁画栋,气宇轩昂,精美非凡,绣楼紧锁,更是充满了无限的神秘感!
作为“徽商文化长廊”的瑶湾有座不起眼的迎恩桥,曾经留下了朱熹和胡雪岩等先人们往返不朽的足迹,他们就是从这里走出大山,走过十里驿站,通向外面的世界。婺源有很多古祠堂、古戏台,无论是从建筑还是文化底蕴方面都称得上是无价的瑰宝。瑶湾的古戏台设计精巧,保存极为完好,雕梁画栋,精雕细刻的人物栩栩如生,令人赞叹不已。紧邻古戏台的钟楼和古城墙更是恢宏大度,凝聚了无数匠人的心血和智慧。
徜徉在婺源的山水田园之间,如入桃园般心旷神怡。
高低起伏的梯田,错落有致,汩汩流淌的山水,滋润着这一片丰饶的大地。随处可见明亮的山泉从陡峭的山石上倾泻而下,再缓缓地顺着山溪静静地流淌着,溪水清澈,倒映着青山绿树、粉墙黛瓦,到处是一幅幅灵动的水墨山水画。古老的排水沟早就用青砖砌就,使得山上的泉水像母亲的乳汁一样汩汩地滋润着这一片神奇的.土地。碧水环绕,柳丝轻垂,九曲十八弯的亭台廊道,凭栏远眺,每一眼都是一幅绝美的水墨山水画。踏着古老的青砖小路,每一步都会有令人惊奇的发现。拙朴的农具、木质的水车、油榨坊、豆腐坊、酿酒坊、铁匠铺,古文明在这里浓缩展示。
桃花三两枝,不经意地开在路边,装点着青山碧水、粉墙黛瓦,也装饰着每一位游客的梦境。
婺源的油菜花,在阳光下是耀眼的金灿灿的明黄色,蝶飞蜂舞,散发出一种沁人心脾的浓香。梯田错落有致,油菜花层层叠叠,铺天盖地开成一片绚烂的花海。细雨如酥,润物无声,油菜花上闪动着晶莹的水珠,撑一把油纸伞,徜徉在油菜花海里,更有人在画中行之美妙感觉!
婺源的茶叶很有名,烟雨蒙蒙中处处都能看见大片的茶园。每一棵茶树都被辛勤的茶农修剪得整整齐齐的,在细雨的滋润下抽出嫩绿的叶芽,深吸一口,茶叶的清香沁入肺腑。如果有兴趣的话,还可以坐下来听一听婺源的茶农讲解婺源悠久的茶文化,品尝一下齿颊留香的好茶。
听雨打芭蕉,临窗而立,品淡淡的香茶,有飘然若仙之感。
我的老家在江南,和婺源十分相似,看着一片片油菜花,仿佛回到了童年,背着书包穿行在油菜花海里,恰似一只翩飞的蝴蝶。
婺源就是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就等着你,等着你撑着油纸伞,缓缓而来……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146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五千年来最美古诗词,美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