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学
季羡林丨文
“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学”,多少年来我曾反复思考过这个问题。我曾一度得到两个截然相反的答案:一个是最好不要再上大学,“知识越多越反动”,我实在心有余悸。一个是仍然要上,而且偏偏还要学现在学的这一套。后一个想法最终占了上风,一直到现在。
我为什么还要上大学而又偏偏要学现在这一套呢 没有什么堂皇的理由。我只不过觉得,我走过的这一条道路,对己,对人,都还有点好处而已。我搞的这一套东西,对普通人来说,简直像天书,似乎无补于国计民生。然而世界上所有的科技先进国家,都有梵文、巴利文以及佛教经典的研究,而且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这一套冷僻的东西与先进的科学技术之间,真似乎有某种联系。其中消息耐人寻味。
我们不是提出了弘扬祖国优秀文化,发扬爱国主义吗 这一套天书确实能同这两句口号挂上钩。我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日本梵文研究的泰斗中村元博士在给我的散文集日译本《中国知识人の精神史》写的序中说到,中国的南亚研究原来是相当落后的。可是近几年来,突然出现了一批中年专家,写出了一些水平较高的作品,让日本学者有“攻其不备”之感。这是几句非常有意思的话。实际上,中国梵学学者同日本同行们的关系是十分友好的。我们一没有“攻”,二没有争,只是坐在冷板凳上辛苦耕耘。有了一点成绩,日本学者看在眼里,想在心里,觉得过去对中国南亚研究的评价过时了。我觉得,这里面既包含着“弘扬”,也包含着“发扬”。怎么能说,我们这一套无补于国计民生呢
话说远了,还是回来谈我们的本题。
我的大学生活是比较长的:在中国念了4年,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又念了5年,才获得学位。我在上面所说的“这一套”就是在国外学到的。我在国内时,对“这一套”就有兴趣,但苦无机会。到了哥廷根大学,终于找到了机会,我简直如鱼得水,到现在已经坚持学习了将近六十年。如果马克思不急于召唤我,我还要坚持学下去的。
季羡林在德国留学期间和同学合影
如果想让我谈一谈在上大学期间我收获最大的是什么,那是并不困难的。在德国学习期间有两件事情是我毕生难忘的,这两件事都与我的博士论文有关联。
我想有必要在这里先谈一谈德国的与博士论文有关的制度。当我在德国学习的时候,德国并没有规定学习的年限。只要你有钱,你可以无限期地学习下去。德国有一个词儿是别的国家没有的,这就是“永恒的大学生”。德国大学没有空洞的“毕业”这个概念。只有博士论文写成,口试通过,拿到博士学位,这才算是毕了业。
写博士论文也有一个形式上简单而实则极严格的过程,一切决定于教授。在德国大学里,学术问题是教授说了算。德国大学没有入学考试。只要高中毕业,就可以进入任何大学。德国学生往往是先入几个大学,过了一段时间以后,自己认为某个大学、某个教授,对自己最适合,于是才安定下来。在一个大学,从某一位教授学习。先听教授的课,后参加他的研讨班。最后教授认为你“孺子可教”,才会给你一个博士论文题目。再经过几年的努力,搜集资料,写出论文提纲,经教授过目。论文写成的年限没有规定,至少也要三四年,长则漫无限制。拿到题目,十年八年写不出论文,也不是稀见的事。所有这一切都决定于教授,院长、校长无权过问。写论文,他们强调一个“新”字,没有新见解,就不必写文章。见解不论大小,唯新是图。论文题目不怕小,就怕不新。我个人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只有这样,学术才能“日日新”,才能有进步。否则满篇陈言,东抄西抄,饾饤拼凑,尽是冷饭,虽洋洋数十甚至数百万言,除了浪费纸张、浪费读者的精力以外,还能有什么效益呢
我拿到博士论文题目的过程,基本上也是这样。我拿到了一个有关佛教混合梵语的题目,用了三年的时间,搜集资料,写成卡片,又到处搜寻有关图书,翻阅书籍和杂志,大约看了总有一百多种书刊。然后整理资料,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写出提纲,最后写成文章。
我个人心里琢磨:怎样才能向教授露一手儿呢 我觉得,那几千张卡片,虽然抄写时好像蜜蜂采蜜,极为辛苦;然而却是干巴巴的,没有什么文采,或者无法表现文采。于是我想在论文一开始就写上一篇“导言”,这既能炫学,又能表现文采,真是一举两得的绝妙主意。我照此办理。费了很长的时间,写成一篇相当长的“导言”。我自我感觉良好,心里美滋滋的,认为教授一定会大为欣赏,说不定还会夸上几句哩。我先把“导言”送给教授看,回家做着美妙的梦。我等呀,等呀,终于等到教授要见我,我怀着走上领奖台的心情,见到了教授。然而却使我大吃一惊。教授在我的“导言”前画上了一个前括号,在最后画上了一个后括号,笑着对我说:“这篇导言统统不要!你这里面全是华而不实的空话,一点新东西也没有!别人要攻击你,到处都是暴露点,一点防御也没有!”对我来说,这真如晴天霹雳,打得我一时说不上话来。但是,经过自己的反思,我深深地感觉到,教授这一棍打得好,我毕生受用不尽。
季羡林日记(资料图)
第二件事情是,论文完成以后,口试接着通过,学位拿到了手。论文需要从头到尾认真核对,不但要核对从卡片上抄入论文的篇、章、字、句,而且要核对所有引用过的书籍、报刊和杂志。要知道,在三年以内,我从大学图书馆,甚至从柏林的普鲁士图书馆,借过大量的书籍和报刊,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当时就感到十分烦腻。现在再在短期内,把这样多的书籍重新借上一遍,心里要多腻味就多腻味。然而老师的教导不能不遵行,只有硬着头皮,耐住性子,一本一本地借,一本一本地查,把论文中引用的大量出处重新核对一遍,不让它发生任何一点错误。
后来我发现,德国学者写好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在读校样的时候,都是用这种办法来一一仔细核对。一个研究室里的人,往往都参加看校样的工作。每人一份校样,也可以协议分工。他们是以集体的力量,来保证不出错误。这个法子看起来极笨,然而除此以外,还能有“聪明的”办法吗 德国书中的错误之少,是举世闻名的。有的极为复杂的书竟能一个错误都没有,连标点符号都包括在里面。读过校样的人都知道,能做到这一步,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德国人为什么能做到呢 他们并非都是超人的天才,他们比别人高出一头的诀窍就在于他们的“笨”。我想改几句中国古书上的话:德国人其智可及也,其笨(愚)不可及也。
季羡林在德国留学期间和同学合影
反观我们中国的学术界,情况则颇有不同。在这里有几种情况:中国学者博闻强记,世所艳称。背诵的本领更令人吃惊。过去有人能背诵四书五经,据说还能倒背。写文章时,用不着去查书,顺手写出,即成文章。但是记忆力会时不时出点问题的。中国近代一些大学者的著作,若加以细致核对,也往往有引书出错的情况。这是出上乘的错。等而下之,作者往往图省事,抄别人的文章时,也不去核对,于是写出的文章经不起核对。这是责任心不强、学术良心不够的表现。还有更坏的就是胡抄一气。只要书籍文章能够印出,哪管它什么读者!名利到手,一切不顾。我国的书评工作又远远跟不上。即使发现了问题,也往往“为贤者讳”,怕得罪人,一声不吭。在我们当前的学术界,这种情况能说是稀少吗 我希望我们的学术界能痛改这种极端恶劣的作风。
我上了9年大学,在德国学习时,我自己认为收获最大的就是以上两点。也许有人会认为这卑之无甚高论。我不去争辩。我现在已年届耄耋,如果年轻的学人不弃老朽,问我有什么话要对他们讲,我最想讲的就这两点。
父亲写的散文诗父亲的散文诗的歌词散文诗精选朱自清散文~~
【相识是缘,感恩遇见】父亲的散文诗的歌词散文诗精选朱自清散文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xx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季羡林经典语录:
1、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不完满才是人生》
2、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赋得永久的梅》
3、那种极其困难的环境中,人生乐趣仍然是有的。在任何情况下,人生也绝不会只有痛苦。这就是我悟出的禅机。《留德十年》
4、要说真话,不讲假话。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就是不一定把所有的话都说出来,但说出来的话一定是真话。季羡林
5、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我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都对我好。只望有誉,不能有毁。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季羡林
6、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亦长寿之道也。季羡林
7、时光流逝,一转眼,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活得远远超过了自己的预算。有人说,长寿是福,我看也不尽然。人活得太久,对众生的相,看得透透彻彻,反而鼓舞时少,叹息时多。季羡林
8、我认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季羡林谈人生》
9、我从不把自己估计过高,我甘愿当一个平凡的人,而一个平凡的人,如果美欧金光闪闪的博士头衔,则在抢夺饭碗的搏斗中必然是个失败者。《留德十年》
10、人活一世,就像作一首诗,你的成功与失败都是那片片诗情,点点诗意。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季羡林
11、记得鲁迅先生说过:人的本性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这同中国古代一句有名的话,完全是一致的:食色性也。食是为了解决生存和温饱的问题,色是为了解决发展问题,也就是所谓传宗接代。《季羡林谈人生》
12、对什么事情都不嘀咕,心胸开朗,乐观愉快,吃也吃得下,睡也睡得着,有问题则设法解决之,有困难则努力克服之,决不视芝麻绿豆大的窘境如苏迷庐山般大,也决不毫无原则随遇而安,决不玩世不恭。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长寿之道》
13、在这一条十分漫长的路上,我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路旁有深山大泽,也有平坡宜人;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风;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绝处逢生。路太长了,时间太长了,影子太多了,回忆太重了。《八十述怀》
14、我一辈子考试的次数成百成千,从小学一直考到获得最高学位,但我考试的运气好,从来没有失败过。这一次又撞上了喜神,北大和清华我都被录取,一时成了人们羡慕的对象。《此情可待成追忆》
15、我只是一个人在夜深人静时,伏在枕上,让逝去的生命一幕一幕地断断续续地在我眼前重演一遍,自己仿佛成了一个旁观者,顾而乐之。逝去的生命不能复归,也用不着复归。但是,回忆这样的生命,意识到自己是这样活过来的,阳关大道、独木小桥,都走过来了,风风雨雨都经过了,一直到今天,自己还能活在世上,还能回忆往事,这难道还不能算是莫大的幸福吗?《一生的远行》
高尔基说过的读书名言
1、人应该装饰的是心灵,不是肉体。高尔基
2、一小我想要在生计斗争中取胜,要么得有聪明,要么得有野兽一样的心肠。
3、天才是由于对事业的热爱而发展起来的。简直可以说,天才就其本质而论只不过是对事业,对工作的热爱而已。高尔基
4、对人来说,世界是一片暗夜,每小我必须给自己照亮途径。
5、人永远不能确切知道自己是什么人应该问他,他以为自己是什么人。高尔基
6、人们的丑恶并非全都是他们自己的错误
7、每一小我身上都有一个傻子和一个骗子:傻子就是人的情感,骗子就是人的聪明、情感之所以愚蠢是因为它直率、真实,不会装模作样,可是不装模作样又怎能生活下去呢 ?
8、是啊,生活是有本事处分不愿为它效劳的人的
9、反省是一面莹澈的镜子,他可以照见心灵上的污点。高尔基
10、人需要真理,就像瞎子需要明快的引路人一样。
11、有时刻一小我只有在他死后才能被人理解,就象读一本好书一样,只有读完了最后一行,才能理解。
12、借使你活着能够认命,你就会平平稳稳,安安静静的活下去。不要顶风站着,有好多器械会随风吹来的。
13、一小我的出生,总伴跟着母体的疼痛和流血。
14、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5、对人来说,世界是一片暗夜,每个人必须给自己照亮道路。高尔基
16、人生易逝,惟其事业有时得以垂诸永远。
17、不知道明天要干什么的人是不幸的。高尔基
18、生活在我们这个世界里,不读书就完全不可能了解人。高尔基
19、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 高尔基
20、理智要比心灵更高,思惟要比情感靠得住。
21、进修永远不晚。
22、时间能医好所有创伤,就因为它可以使一切死亡,包括所谓的爱和同情。高尔基
23、平民庶民就是造神者!世上无数的民众!比起教堂里所有的正教徒来, 他们才是伟大的殉难者,他们才是上帝!
24、地球上的确拥挤到好笑的程度,人们走的途径也都是一模一样的。
25、一小我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成长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
26、人们的丑恶并非全都是他们自己的过错 高尔基
27、时间能医好所有创伤,就因为它可以使一切灭亡,包括所谓的爱和同情。
28、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壮而勇敢。高尔基
29、对于有文化的人,读书是高尚的享受。我重视读书,它是我的一种宝贵的习惯。高尔基
30、理智要比心灵更高,思想要比感情可靠。高尔基
31、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32、每一本书是一级小阶梯,我每爬一级,就更脱离畜生而上升到人类,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观念,更热爱书。高尔基
33、不知道明天要干什么的人是不幸的。
34、贫穷能使人沉沦,也能使人升华。
35、书籍是青年人不可以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36、如果在儿童的食物里加一些铜,孩子的骨骼就长不好,会变成矮子,同样,如果大人中了黄金毒,他的灵魂就会变得渺小,僵死,阴暗,就象一个只值五分钱的皮球一样
37、人应该装饰的是心灵,不是肉体。
38、书籍使我变成了一个幸福的人,使我的生活变成轻松而舒适的诗。高尔基
39、任何人也没有发明,人与人的交往不过是一些空口说,一些言之无物的空口说,谁也不懂得谁,谁也不想去懂得谁。
40、地球上简直拥挤到可笑的程度,人们走的道路也都是一模一样的。高尔基
41、天才是因为对事业的热爱而成长起来的。的确可以说,天才就其本质而论只不过是对事业,对工作的热爱而已。
42、人永远不能确切知道自己是什么人应该问他,他以为自己是什么人。
43、有时候一个人只有在他死后才能被人理解,就象读一本好书一样,只有读完了最后一行,才能理解。高尔基
44、人的常识愈广,人的本身也愈臻完善。( )
45、检查是一面莹澈的镜子,他可以照见心灵上的污点。
46、每一本书是一级小阶梯,我每爬一级,就更离开畜生而上升到人类,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观念,更热爱书。
47、任何人也没有发现,人与人的交往不过是一些空谈,一些言之无物的空谈,谁也不了解谁,谁也不想去了解谁。高尔基
48、我扑在书本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读书名言警句大全
1、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2、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3、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5、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6、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10、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11、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12、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1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15、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16、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17、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18、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9、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20、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2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22、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23、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2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2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26、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
27、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28、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
29、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
30、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叶圣陶
31、不怕读得少,只怕记不牢。徐特立
3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33、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34、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余秋雨
35、如果把生活比喻为创作的意境,那么阅读就像阳光。池莉
36、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鲁巴金
37、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歌德
38、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卢梭
39、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狄德罗
40、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富兰克林
41、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42、立志是读书人最要紧的一件事。孙中山
43、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叶圣陶
44、至哉天下乐,终日在书案。(宋)欧阳修
45、或作或辍,一曝十寒,则虽读书百年,吾未见其可也。(明)吴梦祥
46、书到精绝潜心读;文穷情理放声吟。《对联集锦》
47、晓月闲移三尺剑;孤灯苦读五更书。《对联集锦》
48、没有求知欲的学生,就像没有翅膀的鸟儿。萨迪
49、没有比读书更廉价的娱乐,更持久的满足了。蒙台居
50、明灯常作伴;益书常为朋。《对联集锦》
51、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专不欲杂。(宋)黄庭坚
52、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儿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神童诗劝学》
53、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朱熹
54、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
55、韬略终须建新国,奋发还得读良书。郭沫若
56、书籍通过心灵观察世界的窗口。住宅里没有书,犹如房间没有窗户。威尔逊
57、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波尔克
58、书籍是任何一种知识的基础,是任何一门学科的基础的基础茨威格
59、书籍是前人的经验。拉布雷
60、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61、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法布尔
62、不动笔墨不读书。徐特立
63、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莎士比亚
64、书籍是最好的朋友。当生活中遇到任何困难的时候,你都可以向它求助,它永远不会背弃你。都德
65、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培根
66、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雨果
67、除了野蛮国家,整个世界都被书统治着。福尔特尔
68、书籍乃世人积累智慧之长明灯。寇第斯
69、我读书总是以少为贵,从不贪多。不怕读得少,只怕记不牢。徐特立
70、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雨果
71、读书无嗜好,就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鲁迅
72、书籍用得好的时候是最好的东西;滥用的时候,是最坏的东西之一。爱默生
73、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卢梭
74、学者有自立之志,当拔出流俗,不可泛泛与世浮沉。(清)唐斌
75、不好的书也象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伤害。英国谚语
76、书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夸美纽斯
77、勤者读书夜达旦;青藤绕屋花连云。《对联集锦》
78、坏书如同坏朋友,能使我们堕落。菲尔丁
79、书籍是思想的航船,在时代的波涛中破浪前进。它满载贵重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培根
80、韬略终须建新国,奋发还得读良书。郭沫若
81、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清)彭瑞淑
82、不下决心培养思考的人,便失去了生活中的最大乐趣。爱迪生
83、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84、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
85、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86、读书人不一定有知识,真正的常识是懂得知识,会思想,能工作。徐特立
87、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培根
88、读书可以培养一个完人,谈话可以训练一个敏捷的人,而写作则可造就一个准确的人。培根
89、读书使人成为完善的人。培根
90、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
91、读书贵有用;树德莫如滋。《对联集锦》
92、读书勿求多,岁月既积,卷帙自富。(清)冯班
93、三更灯火五更鸣,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94、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95、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雨果
96、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宋)朱熹
97、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赫尔岑
98、光阴给人经验,读书给人知识。
99、读书对于我来说是驱散生活中的不愉快的最好手段。没有一种苦恼是读书所不能驱散的。孟德斯鸠
100、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培根
读书名言警句 读书名言大全 读书名人名言大全摘抄
1、有时间读书,有时间又有书读,这是幸福;没有时间读书,有时间又没书读,这是苦恼。——莫耶
2、读书无嗜好,就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鲁迅
3、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我从未知道过有什么苦恼是不能为一小时的读书所排遣的。——孟德斯鸠
5、读书是最好的学习。追随伟大人物的思想,是最富有趣味的一门科学。——普希金
6、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7、读书人不一定有知识,真正的常识是懂得知识,会思想,能工作。——徐特立
8、没有再比读书更廉价的娱乐,更持久的满足了。——蒙台居
9、读书能获得知识,但更有用的知识对世界的认识却只能通过研究各种各样的人才能获得。——切斯特菲尔德
10、看书不能信仰而无思考,要大胆地提出问题,勤于摘录资料,分析资料,找出其中的相互关系,是做学问的一种方法。——顾颉刚
11、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吴晗
12、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13、喜爱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无聊的时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孟德斯鸠
14、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王安石
15、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煮
18、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张之洞
季羡林在大陆被许多人尊重,并被一些人奉为中国大陆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关于季羡林的经典语录,希望你喜欢。
季羡林的经典语录大全:
1) 我快一百岁了,活这么久值得。因为尽管国家有这样那样不可避免的问题,但现在总的是人和政通、海晏河清。
2) 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得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亦长寿之道。
3) 要说真话,不讲假话。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
4) 你们的生命只有和民族的命运融合在一起才有价值,离开民族大业的个人追求,总是渺小的。
5) 我的家乡在山东。泰山的精神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6) 时间是亳不留情的,它真使人在自己制造的镜子里照见自己的真相!
7) 根据我的观察,坏人,同一切有毒的动植物一样,是并不知道自己是坏人的,是毒物的。我还发现,坏人是不会改好的。
8) 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我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都对我好。只望有誉,不能有毁。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9) 我说过不少谎话,因为非此则不能生存。但是我还是敢于讲真话的,我的真话总是大大超过谎话。因此我是一个好人。
10) 最后两句话是国之魂魄,民之肝胆,屹立东方,亿万斯年?。人民的灵魂,百姓的脊梁,中华民族大有前途。
11) 就是不一定把所有的话都说出来,但说出来的话一定是真话。
12) 现在,我的人生之旅快到终点了,我常常回忆八十年来的历程,感慨万端。我曾问过自己一个问题,如果真有那么一个造物主,要加恩于我,让我下一辈子还转生为人,我是不是还走今生走的这一条路?经过了一些思虑,我的回答是:还要走这一条路。但是有一个附带条件:让我的脸皮厚一点,让我的心黑一点,让我考虑自己的利益多一点,让我自知之明少一点。
13) 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我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都对我好。只望有誉,不能有毁。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14) 自己生存,也让别的动物生存,这就是善。只考虑自己生存不考虑别人生存,这就是恶。
15) 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对待坏人,则另当别论。忍者,相互容忍也。
16) 做人要老实,学外语也要老实。学外语没有什么万能的窍门。俗语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就是窍门。
17) 西方采取的是强硬的手段,要?征服自然?,而东方则主张采用和平友好的手段,也就是天人合一。要先于自然做朋友,然后再伸手向自然索取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切。宋代大哲学家张载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18)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19) 时光流失,一转眼,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活得远远超过了自己的预算。有人说,长寿是福,我看也不尽然。人活得太久,对众生的相,看得透透彻彻,反而鼓舞时少,叹息时多。
20) 我生平优点不多,但自谓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烧成了灰,每一粒灰也还是爱国的。可是我对于当知识分子这个行当却真有点谈虎色变。我从来不相信什么轮回转生。现在,如果让我信一回的话,我就恭肃虔诚祷祝造化小儿,下一辈子无论如何也别播弄我,千万别再把我播弄成知识分子。
21) 我的工作主要是爬格子。几十年来,我已经爬出了上千万的字。这些东西都值得爬吗?我认为是值得的。我爬出的东西不见得都是精金粹玉,都是甘露醍醐,吃了能让人飞升成仙;但是其中绝没有毒药,绝没有假冒伪劣,读了以后,至少能让人获得点享受,能让人爱国、爱乡、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
22) 任何一个人,包括我自己在内,以及任何一个生物,从本能上来看,总是趋吉避凶的。因此,我没怪罪任何人,包括打过我的人。我没有对任何人打击报复,并不是由于我度量特别大,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而是由于我洞明世事,又反求诸躬。假如我处在别人的地位上,我的行动不见得会比别人好。
23) 我痛恨自己在政治上形同一条蠢驴,对所谓?无产阶级“”?这一场残暴、混乱、使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蒙羞忍耻、把我们国家的经济推向绝境、空前、绝后??这是我们的希望??,至今还没人能给一个全面合理的解释的悲剧,有不少人早就认识了它的实质,我却是在?_?垮台以后脑筋才开了窍。我实在感到羞耻。
季羡林人物生平:
学习经历
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临清市)康庄镇官庄一个农民家庭, 六岁以前在清平随马景恭老师识字。
1917年,离家去济南投奔叔父,进私塾读书,学习了《百家姓》、《千字文》、《四书》等。
1918年、1920年,分别于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附设小学、济南新育小学就读。课余开始学习英语。
1923年小学毕业后,考取正谊中学。课后参加一个古文学习班,读《左传》、《战国策》、《史记》等,晚上在尚实英文学社继续学习英文。
1926年初中毕业,在正谊中学读过半年高中后,转入新成立的山东大学附设高中,在此期间,开始学习德语。
1928年-1929年,日本侵华,占领济南,辍学一年。创作了《文明人的公理》、《医学士》、《观剧》等短篇小说,署笔名希道,在天津《益世报》上发表。
1929年,转入新成立的山东省立济南高中。
1930年,开始翻译屠格涅夫的散文《老妇》、《世界的末日》、《老人》及《玫瑰是多么美丽,多么新鲜啊!》等,先后在山东《国民新闻》趵突周刊和天津《益世报》上发表。
高中毕业后考取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后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方向是 德文。在清华大学四年中发表散文十余篇,译文多篇。
1934年,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应母校山东省立济南高中校长宋还吾先生的邀请,回母校任国文教员。
1935年,清华大学与德国签订了交换研究生的协定,报名应考被录取。同年9月赴德国入哥廷根(Goettingen)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师从瓦尔德史米特(Waldschmidt)教授、西克(Sieg)教授,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及俄文、南斯拉夫文、阿拉伯文等。
1937年,兼任哥廷根大学汉学系讲师。
1941年,哥廷根大学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以后几年,继续用德文撰写数篇论文,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等学术刊物上发表。[1]
工作经历
1946年,回国后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系主任职任至1983年("“”"期间除外)。
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结束,季羡林就辗转取道回到阔别10年的祖国怀抱。同年秋经陈寅恪推荐,季羡林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季羡林回国后,着重研究佛教史和中印文化关系史,发表了一系列富有学术创见的论文。解放后,继续担任北大东语系教授兼系主任,从事系务、科研和翻译工作。
1956年2月,被任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1954年、1959年、1964年当选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并以中国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后出访印度、缅甸、东德、前苏联、伊拉克、埃及、叙利亚等国家。"“”"中受到"_"及其北大爪牙的残酷迫害。
1978年复出,继续担任北京大学东语系系主任,并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外国文学会副会长。
1979年,任中国南亚学会会长。
1980年,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
1981年,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
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兼任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
1984年,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兼任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
1985年,任中国作家学会理事、中国比较文学会名誉会长。
1988年,任中国文化书院 院务委员会主席。并曾以学者身份先后出访德国、日本、泰国。
1990年,任中国亚非学会会长。
2009年7月11日11时10分27秒,季羡林逝世。
一 季羡林的事迹
解放后,继续担任北大东语系教授兼系主任,从事系务、科研和翻译工作。先后出版的德文中译本有德国《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1955 年),梵文文学作品中译本有印度伽梨陀娑《沙恭达罗》(剧本,1956年)、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书》(1959年)、印度伽梨陀娑《优哩婆湿》(剧本,1962年)等,学术著作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1957年)、《印度简史》(1957年)、《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1985年)等。1956年2月,被任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54年、1959年、1964年当选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并以中国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后出访印度、缅甸、东德、前苏联、伊拉克、埃及、叙利亚等国家。"文革"中受到"四人帮"及其北大爪牙的残酷迫害。1978年复出,继续担任北京大学东语系系主任,并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1984年,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1988年,任中国文化书院 院务委员会主席。并曾以学者身份先后出访德国、日本、泰国。 70年代后期以来担任的学术回体职务有:中国外国文学会副会长(1978年)、中国南亚学会会长(1979年)、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 1980年)、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1981年)、中国语言学会会长(1983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1983年)、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1984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1984年)、中国作家学会理事(1985 年)、中国比较文学会名誉会长( 1985年)、中国亚非学会会长( 1990年)等。 1998年4月,《牛棚杂忆》出版( 1988年3月一 1989年 4月草稿,1992年 6月定稿)。出版界认为"这是一本用血泪换来的和泪写成的文字。这是一代宗师留给后代的最佳礼品"。季羡林的学术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
曾被“2006年感动中国”获奖人物之一
二 关于季羡林的故事有什么
岩松在采访北大教授季羡林的时候,听到一个关于他的真实故事。有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回开始了,一答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入学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近一个小时过去,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几日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后来他在北大听到一个新故事,清新而感人。一批刚刚走进校园的年轻人,相约去看季羡林先生,走到门口,却开始犹豫,他们怕冒失地打扰了先生。最后决定,每人用竹子在季老家门口的土地上留下问候的话语。然后才满意地离去。
这该是怎样美丽的一幅画面!在季老家不远,是北大的博雅塔在未名湖中留下的投影,而在季老家门口的问候语中,是不是也有先生的人格魅力在学子心中留下的投影呢?参考资料:人格是最高的学位———白岩松
三 季羡林的事迹,我要全的,谢谢!
季羡林少年时离开老家官庄,寄身于济南叔父家。季羡林晚年总结,他说:我六岁离开父母,童心的发展在无形中受到了阻碍。试想,我能躺在一个父母之外的人的怀抱中,撒娇打滚吗?不,不能,这是难以想像的。叔父当然对我好,但他“望子成龙”,要求十分严格。课余除了抓学习,还是抓学习,偶尔有一点示爱,比如给我从乡下带回几只小兔,也让人感到距离,那种只能身感,不能言传的距离。
季羡林的终生遗憾,是在母亲去世之前,整整八年他没有回家看望一次。这期间,他读完初中,上高中,停学一年,再读,娶妻,生女,高中毕业,上大学……如此漫长的过程,如此曲折精彩的变化,竟然没有抽出一些日子回家看看。季羡林事后捶胸顿足,懊悔不迭。
季先生终生遗憾的,应该还有婚姻。季羡林在《寸草心》中叙述道:“我因为是季家的独根独苗,身上负有传宗接代的重大任务,所以十八岁就结了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不在话下。德华长我四岁。对我们家来说,她真正做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辈子勤勤恳恳,有时候还要含辛茹苦。上有公婆,下有稚子 *** ,丈夫十几年不在家;公公又极难侍候,家里又穷,经济朝不保夕。在这些年,她究竟受了多少苦,她只是偶尔对我流露一点,我实在说不清楚。”季羡林对妻子十分敬重。但敬重是一回事,疏离隔膜又是一回事。不信,再请看下列事实:季羡林1929年结婚,次年离家上清华,1934年毕业,回济南教书,1935年赴德,1946年回国,直到1962年,他的妻子才迁来北京。算算看,从结婚到再度聚首,夫妻分居竟长达31年!
人生有憾,至少是不完满。朱光潜先生说:“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像的田地。”季先生是大明白人,对一切早已参透,所以他有一篇随笔,题目就叫“不完满才是人生”。
四 季羡林的小故事
季老小时候很顽皮,打架很厉害,而且上课还偷看书。“他的桌子上放着课本,桌底下偷看各种书。他什么书都偷看。在中学时代他把《金瓶梅》看了。”此外,季老小时候文理偏科严重,高考数学百分制的考卷只考了4分,而且他的第一志愿居然是数学系。
季羡林先生生于1911年8月,山东省清平县人,出身贫农这在中国知识分子中是极为罕见。先生永远是一身中山装,每日三餐粗茶淡饭。他23岁科去留洋在德国十年,一生都在搞外国文学、外语教学和中外文化交流的研究,却没有一点儿洋味呢?这大概是他身上农民子弟的基因使然。小时穷得吃不饱饭,给一个亲戚割牛草,送草后磨蹭着等到中午,只为能吃一口玉米饼子,现在仍极为节俭,害怕浪费,厌恶虚荣。
有一年一位北大新生看见一个老头在报名处,就对他说:“大爷,你替我看一下行李,我去办手续。”直到一个多小时后才回来。次日当他在开学典礼上看到那老头坐在主席台上,一打听,他就是北大副校长著名学者季羡林时真的吃惊不小,对同学说:“就像个邻居大爷,一点也看不出来。”
有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入学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近一个小时过去,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几日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后来他在北大听到一个新故事,清新而感人。一批刚刚走进校园的年轻人,相约去看季羡林先生,走到门口,却开始犹豫,他们怕冒失地打扰了先生。最后决定,每人用竹子在季老家门口的土地上留下问候的话语。然后才满意地离去。
拓展资料: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享年98岁),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他的散文,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
五 季羡林的小故事有什么
岩松在采访北大教授季羡林的时候,听到一个关于他的真实故事。有一个回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答,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入学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近一个小时过去,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几日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后来他在北大听到一个新故事,清新而感人。一批刚刚走进校园的年轻人,相约去看季羡林先生,走到门口,却开始犹豫,他们怕冒失地打扰了先生。最后决定,每人用竹子在季老家门口的土地上留下问候的话语。然后才满意地离去。
这该是怎样美丽的一幅画面!在季老家不远,是北大的博雅塔在未名湖中留下的投影,而在季老家门口的问候语中,是不是也有先生的人格魅力在学子心中留下的投影呢?参考资料:人格是最高的学位———白岩松
六 季羡林的故事
在1994年,季羡林的妻子彭德华因病去世后,需要4万元丧葬费用,季羡林要求儿子季承出2万,但一个要求出,一个不愿意出,导致了父子交恶。那时的季羡林便扬言要与儿子断绝关系。因为季承自小很少得到季羡林的教诲,父子关系一向冷淡。
到了1995年,季羡林父子之间的矛盾开始表面化了,并最终决裂,13年不曾相见。13年后,双方终于冰释前嫌。2002年,季羡林住进301医院前,季承想见季羡林很方便。在2002年后,季承再想见季羡林时,确实受到了“某些人”的阻挠。2008年11月7日,73岁的季承,到北京301医院看望98岁的父亲季羡林老先生。13年无法见面的一对白发父子,久别重逢, 喜极而泣。
(6)季羡林的勤奋故事扩展阅读:
季羡林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临清市)康庄镇官庄一个农民家庭,字希逋,又字齐奘。季羡林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与饶宗颐先生并称为“南饶北季”。
季羡林先生早年曾留学国外,精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其精通于吐火罗文,这种语言是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而季先生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他的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scgf/11137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要敢于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