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习古文化
陶渊明在你的眼中是个什么形象呢
有点傲气,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一位清高的隐者
有点笨拙,辛勤耕耘的结果却是“草盛豆苗稀”,是一位不太合格的农民
有点浪漫,虽然吃不饱穿不暖,仍旧追求一种诗意的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十足的酒鬼,一言不合就喝酒,喝完酒就写诗,所以有了《饮酒二十首》。
这样的一位父亲,是否会对孩子不管不问,任由他们肆意成长
当然不是,他像天下所有的父亲一样,都有一颗望子成龙的心。
只可惜,这五个儿子不太成器,与陶渊明的期许相差太大。
一气之下,陶渊明作诗一一批评,是为《责子》:
1
《责子》
晋·陶渊明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两句先说自己:我老了,头发也白了,皮肤也不再水润,松垮垮的。老就老呗,若儿子们都成才,我也没啥好忧心的,关键是儿子“总不好纸笔”,没一个中用的。
接下来,陶渊明捧着受伤的心对五个儿子一一批评指责: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大儿子小名叫阿舒,已经十六岁了,却异常的懒惰,同龄人中几乎没有比他懒的。(二八即十六岁,“匹”字形接近二八的合体)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二儿子阿宣,十五岁了,却不爱读书写文章。(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故以“志学”代十五岁)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阿雍、阿端俩孩子都十三岁了,竟然还不识数。(六加七正好十三)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小儿子阿通,今年九岁,啥也不知道,只一个劲儿地好吃,更不用指望他去让梨了。(孔融四岁即懂让梨,而自己的小儿子九岁只知道找梨吃,对比之后,扎心了)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数落了一番,诗人挺郁闷的,赶紧喝点酒消消气。
天运如此,苛责也是枉然。陶渊明还是挺乐观的,儿子们虽不成器,但至少健健康康、活蹦乱跳,也许这是每一个父亲最乐意看到的。
几百年后,大文学家苏轼写过一首《洗儿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如今看来正好是陶渊明《责子》诗的潜台词啊。
仔细想想,现在的社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似乎是不变的风潮。
过多的压力和期盼,既给孩子心里添堵,又让父母增添许多惆怅。
如果都能如诗中所言,孩子健康成长,平安喜乐,父母就心满意足,那家庭想必也会无比和谐,不再有那么多亲子矛盾了吧。
父亲写的散文诗父亲的散文诗的歌词散文诗精选朱自清散文~~
【相识是缘,感恩遇见】父亲的散文诗的歌词散文诗精选朱自清散文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135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世界上你唯一敢得罪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