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溥仪深恶痛绝的庆王奕劻,在清朝结束后依旧左右逢源

六月雪 2023-07-27 00:20:10

清朝的铁帽子王是指世袭罔替的王爵,它源于清朝的封爵制度,铁帽子王比一般的亲王享有更优厚的待遇和特权。清朝共有12位承袭爵位无需降等的"铁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皇亲宗室,因为他们功勋卓绝,所以获得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时还享有配飨太庙的殊荣。另外四位属于恩封,他们是因在清朝中后期稳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

奕劻,是乾隆十七子永璘的嫡孙,是清朝最后一位被封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也是最受争议的晚清重要人物。为了讨慈禧喜欢,他把麻将牌引入宫中,手把手地将搓麻技艺推广到人,从宫女到太监,无不乐此不疲。末代逊帝溥仪给奕劻的评语广为人知:“庆王奕劻就是以办理卖国外交和卖官鬻爵而出名的。”

1911年(宣统三年)十月武昌起义,"皇族内阁"总理大臣奕劻主张起用被罢黜的袁世凯,并让位与袁世凯。1912年一月,清廷御前会议,奕劻主张自行退位,宣布共和。五年后,1917年1月29日七十九岁的奕劻在天津租界撒手人寰。

《清史稿》对其只有模糊的一句:“十二月,诏逊位,奕劻避居天津。后七年薨,谥曰密。”关于其谥号,内务府大臣初拟谥"哲",按谥号解,知人曰哲。溥仪坚决不同意,亲选"谬、丑、幽、厉"四字让内务府选择。溥仪的父亲载沣闻此,终觉同为宗室,有所不忍,劝溥仪网开一面。溥仪仍不肯。后在亲贵力争之下,才赐谥"密"字, 密者,"追悔前过"之意。

清朝灭亡后,避居天津的奕劻貌似不问世事,闲暇靠打麻将消磨时光,但作为历经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四朝的元老,依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1912年孙中山进京的接待,1913年隆裕太后去世后的丧礼,背后依然活跃着奕劻的身影。

1912年8月,孙中山应袁世凯之邀北上进京。9月11日,逊清皇室曾在那家花园举行盛大晚宴,招待孙中山、黄兴一行。此举意味着,孙中山等由清廷的通缉犯变成了座上宾。此时尽管奕劻远在天津,却是此次招待活动的真正导演。

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46岁。3月17日,绍英奉醇亲王载沣之名前往天津,请奕劻回京主持隆裕丧礼。奕劻计划3月30日回京,3月27日,当光绪的瑾妃召见醇亲王载沣和总管内务府大臣景丰、绍英,商量隆裕丧礼应准备事项时,载沣就明确表示等奕劻回京后再作商议。奕劻返京当日,载沣即令绍英前往庆王府,向奕劻介绍宫内近日情形。其对奕劻的倚重,可见一斑。

幕后主导孙中山的接待、参与隆裕太后丧礼等都表明:避居天津时的奕劻,远非传闻所说的不问世事,其依旧左右逢源于逊清皇室与民国之间。

奕劻之墓位于昌平五峰山脚的白羊城(今北京昌平区流村镇五峰山庄)庆王陵。庆王陵由第一代庆亲王永璘选定,坐落在五峰山前,有大小园寝 8 处,埋葬着四代共 27人。进入民国之后,军阀混战,曾有多批军队和土匪觊觎庆王坟,所幸看墓人保护得力,未被盗掘。“七七事变”后,终遭国民抗日军参谋长包旭堂等炸开,把庆王府四世22座陵墓的殉葬珍宝全部掠走。后历经多次破坏,至1966年,庆王坟残存建筑被拆毁。奕劻葬地东宫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时盖起小学校(2006年改为饭馆)。

奕劻有五个儿子,除两个早死外,长子载振曾任农工商部尚书,后因杨翠喜案被迫上折请辞,之后再没有踏入政坛,第三子载搏封镇国将军,第五子载抡无爵位。

京津两地先后有三座庆王府:第一座庆王府即原来的和珅府,由第一代庆亲王也就是嘉庆皇帝同母弟兄永璘居住。永璘死后,儿孙频频因罪降爵,到奕劻时已经降为辅国将军,不能再在王府居住,咸丰元年被内务府收回,转赐给恭亲王奕 。奕劻一家则迁到定府大街原琦善宅,后经奕劻不断扩建,扩至“房屋分五个大院落,大小楼房约近千间,占地2.5万平方米,成为第二座庆王府。1917年奕劻去世后,民国总统黎元洪下令由载振袭封庆亲王,也因此,载振从小德张手中购买的大楼被称为第三座“庆王府”。

清帝逊位后,兄弟三人先后迁居天津,位于北京定阜大街的庆王府只留下一部分老用人看房。1928年,时任国民党第四军团总指挥的方振武将司令部设于庆王府内,占据年余,走时将所有家具物品搬运一空。为了王府不再被他人强占,载振让一些亲戚好友住进府内。1940年左右,载振将王府“售与伪华北行政委员会,售价伪币约四十五万元,三房平分”。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接收了庆王府,将其作为教育部编审会和空军北平地区司令部的办公机构。1949年2月,解放军进入北平,在庆王府设立华北军区司令部,聂荣臻元帅就曾在这里指挥过进攻华北的战斗。从1950年代初至今,庆王府一直为北京卫戍区所在地。庆王府以西有一所朝南的三合院,原为庆王府的马圈,人民政府重新修建后拨给梅兰芳居住,现为梅兰芳纪念馆。

奕劻究竟有多少财产,时至今日,已难查清。但有一点确凿无疑:奕劻的三个儿子,除载振外,载搏和载抡最后都是金尽囊空、债台高筑,落魄而死。据《满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载搏的次子金溥铭,从小娇生惯养,长大后只会吸烟、赌博,吃喝玩乐。在走投无路时,被迫变卖家里的破烂维持生活,后来自己就成为捡破烂儿的。有时捡不到东西卖钱,一日一餐也无法维持。昔日的王府阿哥,竟沦落为捡破烂儿者。

据说,奕劻曾以“四留”为家训,其词云:“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遗百姓,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书以遗子孙。”奕劻的孙子溥铨就直言:“从他(奕劻)几十年的官场经历和实际生活来看,恰恰都是这句话的反面。”至于载搏、载抡、金溥铭等人的落魄表明,儿孙们也从来没有真正遵循奕劻的这一家训。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溥仪退位时,大清朝的12名铁帽子王的态度如何呢?

1911年,礼亲王世铎已经被以摄政王载沣为首的清廷“少壮派”赶到弼德院当顾问去了,对醇亲王一系一肚子意见,什么都没说,他说了也不算,就这么看着隆裕皇太后宣布宣统帝退位。

郑亲王昭煦:

自从郑亲王端华和胞弟肃顺在辛酉政变中被慈禧处死后,郑亲王一系虽然“铁帽子”没有丢,但是已经完全是黑的不能再黑的“空桶子”亲王,除了领亲王俸禄什么差使也没有。

1911年时,第十代郑亲王昭煦只有11岁,他能有什么意见?他就算有意见,又有谁会听他的呢?

睿亲王魁斌:

睿亲王这一系承袭的是多尔衮的血脉,大家也都知道多尔衮和顺治帝的关系,所以多尔衮死后他儿子(多铎之子过继)就被革除了睿亲王爵位,降为贝勒。

之后睿亲王一系一直很落寞,一直到乾隆时期,乾隆帝觉得多尔衮毕竟有大功于清朝,于是就恢复了多尔衮这一支睿亲王的爵位,依旧是世袭罔替。

但是大家都懂的,睿亲王这一系从顺治帝开始一直到乾隆四十三年恢复睿亲王爵位,差不多有一百多年,一直和皇室关系不亲密,所以即使在乾隆四十三年恢复了睿亲王世职,睿亲王一系也一直是在清廷担任礼仪性质的职务。

比如魁斌在光绪二年袭爵后一直担任什么管宴大臣、镶白旗都统这样的职务,后来干脆做了资政院议员,睿亲王这一系本来和皇室主脉仁宣系就不亲密,辛亥时更不可能找睿亲王来商量,睿亲王也就是听从旨意的份儿。

豫亲王懋林:

多尔衮、多铎两兄弟在顺治帝亲政后都遭到了清算,一直到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帝才恢复了多尔衮睿亲王、多铎豫亲王世职。

所以豫亲王这一支也和仁宣系不亲密,豫亲王懋林于1892年才袭爵,基本上和睿亲王魁斌、郑亲王昭煦一样,是典型的“空桶子”王爷,除了王爷俸禄以外,没有什么实际职务。自然,溥仪退位这件事情上,豫亲王懋林也没有任何发言权。

肃亲王善耆:

肃亲王和睿亲王、豫亲王不一样,是皇太极长子豪格血脉,而且豪格又被多尔衮整的“自尽”,所以肃亲王这一支很受皇室重视。

肃亲王善耆也算是清廷“少壮派”一支,而且也比较开明,在1911年,他和良弼、溥伟、铁良等人还组织了“宗社党”,属于满清强硬派。在隆裕太后召开宗室会议上,善耆也极力表示要和同盟会战斗到底,但是善耆的主张并没有被采纳,1912年2月,善耆带着子女离开京师,发誓要恢复“清朝”。

庄亲王载功:

庄亲王这一系是皇太极第五子硕塞的血脉,但是在雍正元年,雍正帝以庄亲王博果铎无嫡子为借口,安排自己十六弟,也就是康熙帝十六子允禄过继给了庄亲王。

从此,庄亲王这一支就从皇太极第五子血脉传承变成了康熙帝第十六子血脉传承。庄亲王这一系在雍正、乾隆两朝都非常显赫。

1900年庚子国变时,慈禧重用几个载字辈皇亲,其中就有庄亲王载勋,慈禧还任命他为九门提督,主管京师治安,但是他却非常信服义和团,极端排外,结果八国联军事变后,列强把载勋列为“祸首”,一定要惩办,慈禧只能让载勋自尽。

庄亲王爵位也由载勋弟弟载功继承,因为庄亲王这一脉和义和团牵涉太深,又是列强点名要杀的“祸首”,所以庄亲王载功在1900—1911这最后十年完全成了小透明,也因此在宣统帝退位问题上他也毫无发言权。

克勤郡王晏森:

克勤郡王大家可能不熟悉,克勤郡王是礼亲王代善长子岳托的血脉。在乾隆四十三年以前一直称平郡王,乾隆四十三年恢复为克勤郡王。

最有名的平郡王是福彭,福彭不但是乾隆帝的伴读,更重要的是他还是曹雪芹的表弟。是的,福彭的母亲是江南织造曹寅的女儿。

1910年的时候,十四岁的晏森承袭了克勤郡王爵位,第二年就辛亥革命了,估计他有什么看法都不重要了,也不会有人听他的。

顺承郡王讷勒赫:

顺郡王传承也是代善一系,是代善第三子萨哈璘的血脉。

1911年时顺郡王是讷勒赫,讷勒赫先后任“鸟枪管理大臣”、阅兵大臣、禁烟大臣、镶黄旗都统这些闲职,并不是清廷“少壮派”核心,虽然比之前几个“空桶子”王爷要强,但是强的有限,所以他在宣统帝退位问题上估计也是“随大流”,顺便说一句,顺郡王王府是现在全国政协办公地点。

怡亲王毓麒:

左六·怡亲王毓麒)

怡亲王就不说了,实在太知名了,是“十三爷”胤祥的血脉。

可能是因为胤祥实在太显赫了,乾隆帝继位后比较忌惮怡亲王这一支,所以很快就借着收拾康熙帝废太子长子弘晳的机会,把弘晓也捎带收拾了,不但停了弘晓的俸禄,还让他担任乾清门侍卫。就这样,怡亲王这一支在乾隆帝时期就沉寂下去。

但是到了咸丰时期,第六任怡亲王载垣深得咸丰帝信任,最后竟然成了顾命大臣,可倒霉催的遇到了辛酉政变,被慈禧赐死了。

到了1900年,怡亲王溥静又跟着端郡王、庄亲王等勋贵支持义和团,结果事后被革爵。怡亲王爵位落到了他侄子,2岁的毓麒头上。

1911年毓麒才13岁,宣统帝退位这件事情上,毓麒的意见重要吗?

恭亲王溥伟:

恭亲王溥伟当时和肃亲王善耆一样,是宗室里的强硬派,但是悲剧的是从载沣开始,醇王系的人都防备着溥伟,所以溥伟虽然是恭亲王,但是没有什么实权。他虽然极力反对宣统帝退位的决定,但没有任何作用。

不过1911年后,溥伟和善耆一样,成了一心想复辟清朝的“强硬派”。

溥伟最好玩的事情是张勋复辟时,溥伟根本不管张勋手握重兵,而且才复辟了清朝,居然公开责怪张勋一个“直隶总督”居然敢不和他这个铁帽子王商量就仓促复辟,擅断国事,结果直接被张勋扇了两大耳光。

另一件值得一说的事情是溥伟很长一段时间被日本人当作了溥仪的备胎,日本人在鼓动溥仪逃去关外时经常拿溥伟吓唬他,说溥仪要是不去关外,他们就拥立溥伟

庆亲王奕劻:

庆王一脉是乾隆帝十七子永璘的血脉,到了光绪二十四年,慈禧才奖赏庆亲王奕劻听话,而授予庆亲王奕劻“世袭罔替”的殊荣。

在1911年的时候,庆亲王奕劻正和以载沣为首的少壮派斗的不可开交,在庆亲王奕劻看来,只要能打击到载沣,哪怕是拖着整个清王朝陪葬也在所不惜。

所以,辛亥革命爆发后庆亲王奕劻强烈要求袁世凯复出主持大局,并且要求隆裕太后赶走载沣。

如果不是庆亲王奕劻有宁愿便宜袁世凯,也不愿意载沣兄弟得势的心态,袁世凯还没那么容易出山。

在宣统帝退位问题上,庆亲王奕劻是完全支持袁世凯的,也就是他支持宣统帝复辟。

醇亲王载沣:

载沣这个人,很复杂,他的生平经历我就不介绍了,在1911年的时候他才在和奕劻、袁世凯斗争中输得干干净净,被迫“归政太后”,辞掉了摄政王的职务。所以,在宣统帝退位与否的问题上,就算他持反对意见,也不好意思明说了。

末代皇帝溥仪活了多少岁?他还有后人么?

溥仪活了61,溥仪没有后人,因为他生前没有留下子嗣。

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字耀之,号浩然。也称清废帝或宣统帝。

他是道光帝旻宁的曾孙、醇贤亲王奕譞之孙、摄政王载沣长子,母亲苏完瓜尔佳·幼兰。1909年到1912年、1917年7月1日到1917年7月12日两次在位。

1967年10月17日,溥仪因肾癌在北京逝世,享年61岁。先葬于八宝山,后迁于清西陵内崇陵(光绪陵)附近的华龙皇家陵园。

扩展资料:

1922年溥仪16岁时与二名女人结婚。他的妻子首选是文绣(1907年生,1950年或1951年卒),但被宫廷官员认为不够美丽而不能作皇后;作为妾,最后离婚。

他的第二选择,满族人婉容(1906年生,1946年卒),成为皇后,鸦片成瘾,最后卒于中国吉林省延吉狱中。

他的第三任妻是谭玉龄,满族人,大约1939年结婚,六年后病卒。他的第四任妻,李玉琴,汉人,相遇时她是学生,15年后离婚,2001年因肝硬化逝世。

1962年,他与另一名汉人护士李淑贤(1997年逝世)结婚。溥仪一生结婚5次,始终未能留下后代。

——溥仪

清朝皇室的辈分排序,包括溥仪以后的后代

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闿、增、祺、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

爱新觉罗氏统治中原初期,子孙并未按照辈分命名,康熙年一采用“胤”字,其中康熙帝之子雍正的名字为胤禛,孙辈用“弘”,曾孙辈用“永”。

康熙六十年时,康熙曾就爱新觉罗的这个姓与乾隆有过对话。

康熙:“你知道爱新觉罗的意思吗?”

乾隆:“是金子的意思。“

康熙:“那你觉得这世上最宝贵的是金子吗?“

乾隆:“不是,仁义为最宝贵。”

乾隆时,又根据他作的一首诗,定了后人用“绵”、“奕”、“载”。道光时定了“溥”、“毓”、“恒”、“启”,咸丰时定“焘”、“闿”、“增”、“旗”。1938年修续爱新觉罗氏宗谱的同时,溥仪又添了12个字,“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

扩展资料:

16世纪80年代,爱新觉罗氏还只是一个人数很少的家族,包括努尔哈赤的六祖以及他们22个儿子所组成的家庭。自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起,到末代皇帝溥仪清朝灭亡止,后金、清朝一共存在296年,经历了11代12位皇帝。

在这近3个世纪中,后金、清朝的皇帝,拥有众多的后妃,他们的子孙也拥有远超过常人妻室的妃妾,加上中国崇尚多子多孙的古老传统习俗,因而爱新觉罗家族子孙繁衍十分迅速。现如今,姓爱新觉罗的人已经高达30~40万。

参考资料:-爱新觉罗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099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