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我们的名字,大多只有一个,名字一体,从一而终。其实在古达,古人们却不然。他们有名、有字、有号。做官的,死后还有谥号,比如宋代文豪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既有名,何必再取字 《礼记·檀弓》说“周道也”。西周时对“士”以上的贵族有一套规定:“子生三月,则父名之”;“男子二十,冠而字”。西周人认为,人生的不同阶段应有不同的称呼:成年之前称“名”,行了冠礼即举行成人礼后就得称“字”。为什么不能沿用其名呢 《仪礼·士冠礼》有解释:“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另取字是为了敬名。都是称呼,为何独独要敬名 我们先来看看何为名,何又为字。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对名字有一句经典性解释:“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名是用来表示本身,字是解释、补充名的性质与含义,表示德行。比如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字幼安。怎解 根除病疾,从小自然安康。唐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因乐天故能居易。原来,名与字就像一对好搭档。无论古今中外,取名都属于人生大事。在西周,孩子满百日后,贵族人家要择日、沐浴、更衣。然后,在和煦的晨光中,母亲抱出孩子,面东而立。父亲握着孩子的右手,郑重宣布其名。整个命名过程充满了仪式感,而这个“名”,也从此与孩子如影随形,成为他的符号、代称,“名”人一体。父母在给孩子取名时,会有很多考量:好听的 吉祥的 古人也有取名原则,大体是依据婴儿出生时的生理特征、相貌、祥瑞、事件、情状等等,再加上父母的期许。郑庄公出生时难产,便叫“寤生”;陶渊明的长子名陶俨,显然希望他恭敬、庄重。总之都是依人而名,或者说希望名如其人。有时名与本尊关联感太强了,甚至有命如其名之神力名如此重要,岂能由人随意呼来唤去,又或被宵小之辈玷污 所以,给成人取原因之一,是为了避免被人“直呼其名”。或者用于不良目的。先秦时流行一种巫木“诅”,其思维逻辑就是以名代人一一获取敌人、对手的名字,施咒然后控制对方。可见,敬名即敬人,名之尊也即人之尊。不过,现实没有绝对二字。在重要场“名”还是要露面的。这个场合用《礼记·曲礼》的话说,就是“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在父亲和君王面前,无论他称还是自称,都称名。上对下称名,是表示尊威;下(自己)对上称名,则表示谦卑。同理,“君前臣名”也适用于诸侯与大夫、大夫与家臣间。可见成年称名与不称名,取决于以方地位的高下。因此,在古代看似琐碎的人名称呼,实际包含了古代国家秩序如何构建的大问题,必须“冠而字之,敬其名也。”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095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李斯用阴谋保住相位最终却因阴谋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