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二泉映月》,让无数人奉为传统音乐的巅峰之作,也让爱音乐的人,熟知了这首曲子的演奏者——瞎子阿炳。在过去的种种影视作品中,瞎子阿炳都被塑造成一个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的民间艺术家。关于他为何失明,流传最广的说法是阿炳反抗日本人,因此被日本宪兵暗算才变瞎的。失明后的阿炳自强不息,并最终创作出了《二泉映月》这首传世名曲。然而翻开史书来,历史上真实的阿炳,很可能跟想象的不太一样。撕开艺术的表象,其实藏着瞎子阿炳这个浪荡子,悲哀的一生。一、阿炳是个私生子瞎子阿炳的真名叫做华彦钧,光绪十九年(1893)出生于无锡雷尊殿旁的“一和山房”。阿炳从出生起,就注定会拥有悲惨的一生,因为他是个私生子。阿炳的生母名叫吴阿芬,是当地大家族秦家的少奶奶。结果吴阿芬刚嫁进秦家半年,他的丈夫就去世了,年轻美貌的吴阿芬,就这么守了活寡。在吴阿芬丈夫的葬礼上,秦家请了当地雷尊殿的殿主,道士华清和来做法事。华清和相貌堂堂,一表人才,因为做法事和吴阿芬接触的机会很多。一来二去,两人互生情意,便瞒着所有人私通。干柴烈火,珠胎暗结,守寡的吴阿芬,肚子竟一天天大了起来。在那个封建的年代,寡妇不守妇道,在乡下是要被浸猪笼的。吴阿芬虽是有钱人家的少奶奶,结局也没好到哪去。顶着所有人的唾骂,吴阿芬把阿炳抚养到三岁,便被逼迫着投井而死。自始至终,华清和还是那个受人尊敬的雷尊殿殿主,没有出面认下这对可怜的母子。吴阿芬死后,华清和便托关系,将阿炳送到了乡下亲戚处寄养,不敢和阿炳过多接触,生怕有人怀疑。一直等到阿炳长到8岁,当年吴阿芬的事已经被人遗忘,华清和才敢把阿炳接回道观,收他为徒。二、师傅竟是父亲也许是出于愧疚,华清和对年幼的阿炳格外溺爱,几乎是有求必应。观中的弟子都很疑惑,为何殿主对这个半道出家的弟子如此钟爱。还能为何 因为阿炳是华清和的亲儿子!华清和子号雪梅,是个精通音律的高手,阿炳在他的教导下,学会了鼓、笛、二胡、琵琶等等乐器。虽然天分极高,但被溺爱的阿炳衣食无忧,因此对乐器止步于熟练,并未上升到艺术的层次。在华清和的纵容下,阿炳逐渐养成了任性妄为,肆无忌惮的性格,这也为他后来的悲惨人生埋下伏笔。无忧无虑过到21岁,华清和在这一年去世了。在去世之前,华清和力排众议,把雷尊殿交给阿炳继承,这也引起了观内弟子们的不满。咽气之前,华清和把阿炳叫到床边,说出了自己的真实身份,随后便满足的驾鹤西去。这一消息宛如一记重锤,直接把阿炳给砸蒙了。那个负心的父亲,导致母亲被逼投井的罪魁祸首,竟然是最疼爱自己的师傅。年轻的阿炳无法接受,他的精神遭到了重创,那个丰异沈俊,仪表堂堂的“小天师”,也开始逐渐堕落。因为雷尊殿在当时深受百姓爱戴,所以阿炳什么不做都能收到大把香火钱。放纵的阿炳交友不慎,很快便染上了鸦片和赌博。不仅如此,他还整日流连于烟花之地,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浪荡子。大把的青春时光,阿炳都浪费在酒色之中。他的身体被慢慢掏空,甚至还染上了严重的花柳病,这也是导致他成瞎子的原因。阿炳变瞎之后,道观中的弟子合起伙来,将阿炳驱逐了出去。这下阿炳彻底惨了,又瞎又没钱,他只能抄起曾经学过的二胡,在街头卖艺糊口。三、二泉映月的诞生二胡成了阿炳活下去的希望,在街头日复一日地拉曲,让他荒废的技艺逐渐登峰造极。阿炳的乐器天分极高,街头演奏时往往都是即兴作曲,经常是拉完一遍自己就忘了。等到1933年,在族人的介绍下,阿炳和寡妇催弟同居。二人在街头卖艺,往往是阿炳拉曲,催弟大声吆喝,向路人讨饭吃。然而即使到了这种田地,阿炳还是戒不掉大烟瘾,他时常要钱抽烟,没钱时就打骂催弟出气。而催弟为了依靠阿炳的手艺活下去,也只能默默忍受。等到1947年时,阿炳肺病发作,整日吐血,连上街卖艺都不行了,只能窝在家里,靠修胡琴为生,日子更加艰难。1950年,杨荫浏教授为保存民间音乐,专程来到无锡,用磁带录下阿炳演奏的3首二胡和3首琵琶曲,其中最著名的《二泉映月》,就这样幸运的保存下来。仅仅几个月之后,阿炳就病逝了,死后被葬在他出生的“一和山房”道士墓。民间广为流传一种,称阿炳并非地方志上记载的病逝,而是自己上吊自尽的,其实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只能算是一种艺术加工式的悲壮结局。四、结语纵观阿炳的一生,他伴随着厄运出生,曾经有光明的前途,却在冥冥的命运中跌入深渊。除去《二泉映月》的艺术光环,呈现给世人的,仅仅是一个浪荡子跌宕起伏、令人扼腕的一生。当《二泉映月》那袅袅的曲调缓缓奏响,是阿炳在倾诉自己的悲哀人生,如怨如泣。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生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8月17日)阿炳出生在无锡雷尊殿旁“一和山房”,江苏无锡人。后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其父华清和为无锡城中三清殿道观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擅长道教音乐。华彦钧3岁时丧母,由同族婶母抚养。8岁随父在雷尊殿当小道士。开始在私塾读了3年书,后从父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12岁已能演奏多种乐器,并经常参加拜忏、诵经、奏乐等活动。他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冲破道教音乐的束缚。18岁时被无锡道教音乐界誉为演奏能手。
22岁时父亲去世,他继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后因交友不慎,沾染上嫖娼、吸毒的恶习,34岁时双目先后失明。为谋生计,他身背二胡,走上街头,自编自唱,说唱新闻,沦为街头艺人。40岁时,与寡妇董彩娣同居。每天下午在崇安寺三万昌茶馆门前围场演唱。他敢于切中时弊,抨击社会黑暗,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吸引听众。一二八事变发生后,他又编唱《十九路军在上海英勇抗击敌寇》的新闻,并用二胡演奏《义勇军进行曲》。在抵制日货的运动中,他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激发人们的爱国热忱。他的许多新闻唱出了群众的心声,深得一般市民的喜爱。每天晚上还走街串巷,手操二胡,边走边拉,声调感人。蜚声国际乐坛的《二泉映月》,就是这一时期创作的。日军侵占无锡后,阿炳和董彩娣一同到双方老家避难。不久赴上海,在昆曲班仙霓社担任琴师,弹奏三弦,并在电影《七重天》中担任表演群众角色盲人。这时他创作的《听松》,是一首气魄豪迈、情感充沛的二胡独奏曲,倾吐着不愿当亡国奴的爱国主义热情。民国28年重返锡城,再操旧业。他每天上午去茶馆搜集各种新闻,回来构思创作,下午在崇安寺茶馆门前演唱;夜间在街上拉着二胡,演奏他创作的《寒春风曲》。他的琴艺十分高超,可将琵琶放置在头顶上弹奏,还可以用二胡模仿男女老少说话、叹息、欢笑以及鸡鸣狗叫的声音。抗日战争胜利后,曾禁止他在崇安寺的固定场所说唱新闻。民国36年,他肺病发作,卧床吐血,从此不再上街卖艺,在家以修理胡琴为业,艰难度日,度日如年。
1949年7月23日无锡解放,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等乐曲获得新生。1950年暑期,中央音乐学院师生为了发掘、研究和保存民间音乐,委托杨荫浏教授等专程到无锡为他录制《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3首二胡曲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3首琵琶曲。
1950年12月4日阿炳病逝,终年57岁。
阿炳的一生如戏剧般充满情节的跌宕。据说他生平唯一留存下来的影像,只有一张日伪统治无锡时期“良民证”上的标准照。相片里那个带着盲人眼镜,形容枯瘦的中年人,在一顶破毡帽下面的面孔,透着生活的艰难和沧桑。也许命运给阿炳的磨难,正是成就他那些动人心魄乐曲的缘由。这个华清和的私生子,生来就被剥夺了家庭慈爱的权利。当他的生母无奈地以结束自己的生命来抵抗世俗的歧视,这个孩子性格中一些隐秘的部分已经可见端倪。在外寄养几年的少年回归生父华清和的身边,他的眼光所见之处,也许有更多的是不解的疑惑。我从资料中知道,他是叫着“师傅”来到当道士的父亲身旁。华清和自号雪梅,精通各种乐器。阿炳勤学苦练,不久就熟练地掌握了二胡、三弦、琵琶和笛子等多种乐器的演奏技艺。此刻阿炳还当自己只是个蒙受好心人照料的孤儿。然而当他长到21岁时,阿炳突然在华清和因病去世前明白了自己的身世。
往后的日子说来也令人唏嘘。无锡城中道观洞虚宫里雷尊殿的新任当家道士华彦钧似乎放任自流,吃喝嫖赌甚至吸食鸦片。荒唐的生活带来荒唐的结果:因为梅毒侵害他瞎了眼睛,丧失对道观的控制。流落街头后,族人安排江阴的农村寡妇董彩娣来照顾他。世事就是这样矛盾。痛苦绝望中的阿炳没有破罐子破摔。再往后的日子里,一个说唱时事,在街头卖艺,以“瞎子阿炳”闻名的创作型民间艺人新生了。有一篇当时见证人的回忆文章说,日本人侵占无锡后,阿炳和董彩娣曾外出避难,在上海的昆曲班仙霓社担任弹奏三弦的琴师,其间甚至还在当时拍摄的电影《七重天》里表演了一个群众角色。
阿炳在这个卖艺为生的时期创作了他最为动人的乐曲。围绕二胡曲《二泉映月》的流传有许多故事,我在偶然中读到其一个,说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黎松寿孩童时期和阿炳是邻居,少年时喜好二胡,在演奏技法上常常得到阿炳的点拨。后来他考上了南京艺术学院民乐系。一天天很冷,他在老师琴房外活动手指,随手拉了支阿炳教他的乐曲。一曲终了,过来一个人讯问他拉的是什么曲子。老师告诉他,这位问他的先生是从中央音乐学院来的杨荫浏教授。黎松寿说这乐曲是家乡一个民间艺人教的,没名字。杨荫浏说这曲子好,还说他们正在收集民乐,要用刚从国外进口的钢丝录音机录下这样好的民间音乐。黎松寿和杨教授约好,回到家乡一直等到9月份,杨荫浏和曹安和两位教授才来到无锡。这次他们带来的任务是录制无锡的道教音乐。等录完这些道教音乐,黎松寿坚持请他们去录阿炳的乐曲。等阿炳拉完一曲,杨荫浏教授轻声问这曲子的名字,阿炳说没名字。杨教授说没名字不行,要想一个。阿炳接着说那就叫《二泉印月》吧。杨教授又说,《印月》这名字跟广东音乐重了,要不叫映月,无锡有映山湖么,阿炳说,好,你的学问大,就听你的。
对这件事情,黎松寿先生在他的回忆文章里说:1950年9月20日,我和妻子陪着杨荫浏、曹安和两位先生找阿炳录音,那天一直录到晚上7点半才结束。录音的时候,阿炳因为身体很不好,手劲也不够,琴也是临时找的,所以录音保存下来的《二泉映月》并不是效果最好的。阿炳的最后一次演出是1950年9月25日,也就是录音后的第5天,好像是无锡牙医协会成立大会的文艺演出。阿炳支撑着病体出门,由于他走得慢,到会场时演出都快结束了。我扶着阿炳走上舞台,坐在话筒前面。这是阿炳平生第一次面对话筒演出,也是惟一的一次。阿炳一开始是弹琵琶,后来台下有人叫着要阿炳拉二胡,我和妻子就叫阿炳注意身体,不要拉。阿炳说了一句:“我给无锡的乡亲拉琴,拉死也甘心。”接着就拉起了他不知拉了多少遍的《二泉映月》。我记得满场都是人,连窗户上也站满了人。演出结束的时候,台下掌声和叫好声不断,阿炳听见就脱下头上的帽子点头示意。那次演出后的第3天,阿炳就去世了。
80多年前,无锡街道的上空常常飘扬着阿炳卖艺乞讨所奏响的琴声。他的即兴演奏,不仅成就了《二泉映月》这支自述式的悲歌,更主要的是它摆脱了那种赏玩式的心态,上升为一种与我同在的共命运感。对人世的关怀,对自我的思考,以及遭受的磨难,使一些人很容易地把他和贝多芬相提并论。不是说人活着多么艰难,或者古人挂在嘴边的“天降将大任于斯人”,而是真切的自己的行为。一部伟大的作品是一部心灵史,它折射了人之所以要站立的原因。我在阿炳音乐里常常感觉到的,在那一瞬间,就是能分清许多是非。我记忆里有过一段介绍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的文字,说他在第一次听到《二泉映月》这首乐曲时流着眼泪告诉别人:“像这样的乐曲应该跪下来听。”
阿炳因为1950年那次录音保留了他创作的六首乐曲:即今天已为世人所熟知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这是一件万幸的事情。作为民间艺人,他艰苦的一生也许只是有史以来无数血泪人生其中的一次。幸好他有了一个机会,不仅能够用自己的双手,用音符来表达,还能借助音乐这种工具来感染其他的心灵。
[编辑本段]轶闻趣事
人们称阿炳是三不穷:人穷志不穷(不怕权势);人穷嘴不穷(不吃白食);人穷名不穷(正直)。
在无锡城里,有个地主强奸家中的一个13岁丫头,阿炳知道后,马上把此事编词演唱,揭露地主的罪恶之举,激起民愤,吓得那个地主外逃好几个月都不敢回家。
有一次,国民党军阀汤恩伯要阿炳给他的十三姨太唱生日堂会,阿炳断然拒绝,遭到一顿毒打,可阿炳毫不屈服,并编了唱词,拉起二胡痛骂他们。
抗战时期,日寇占领无锡,一个叫章士钧的人当了汉奸,阿炳知道后,就编词骂他,又遭到一顿毒打。后来,这个汉奸被日本人杀了,阿炳拍手称快,并编了一首《汉奸的下场》沿街演唱,无锡人士无不叫好。
[编辑本段]音乐作品
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以“二泉映月”为乐曲命名,不仅将人引入夜阑人静、泉清月冷的意境,听毕全曲,更犹如见其人——一个刚直顽强的盲艺人在向人们倾吐他坎坷的一生。
继短小的引子之后,旋律由商音上行至角,随后在徵、角音上稍作停留,以宫音作结,呈微波形的旋律线,恰似作者端坐泉边沉思往事(片段1)。第二乐句只有两个小节,在全曲中共出现六次。它从第一乐句尾音的高八度音上开始。围绕宫音上下回旋,打破了前面的沉静,开始昂扬起来,流露出作者无限感慨之情(片段2)。 进入第三句时,旋律在高音区上流动,并出现了新的节奏因素,旋律柔中带刚,情绪更为激动。主题从开始时的平静深沉逐渐转为激动昂扬,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内心的生活感受和顽强自傲的生活意志。他在演奏中绰注的经常运用,使音乐略带几分悲恻的情绪,这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感情流露。
全曲将主题变奏五次,随着音乐的陈述、引伸和展开,所表达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发。其变奏手法,主要是通过句幅的扩充和减缩,并结合旋律活动音区的上升和下降,以表现音乐的发展和迂回前进。它的多次变奏不是表现相对比的不同音乐情绪,而是为了深化主题,所以乐曲塑造的音乐形象是较单一集中的。全曲速度变化不大,但其力度变化幅度大,从pp至ff。每逢演奏长于四分音符的乐音时,用弓轻重有变,忽强忽弱,音乐时起时伏,扣人心弦。
华彦钧墓
华彦钧墓,一名阿炳墓。位于无锡市锡惠公园内惠山东麓映山湖边。华彦钧,即“瞎子阿炳”,民间音乐家,1950年12月病殁,葬无锡西郊璨山脚下“一和山房”道士墓。1979年5月,墓遭破坏,由无锡市博物馆原地拾骨,于1983年迁葬惠山东麓、二泉之南现址。墓地面积742平方米,主体由墓墙和翼墙组成,状如音乐台;旧墓碑现藏市博物馆,彩墓碑由中国音乐研究所、无锡市文联立,杨荫浏书,墓前瞎子阿炳铜像,由钱绍武雕塑。
1986年由无锡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① 读了二泉映月,读后感是什么300
“十多年过去了,来师父自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伴着《二泉映月》那凄婉的曲调,读着《二泉映月》一文中记录阿炳多舛命运的这段文字,我仿佛看见一位衣衫褴褛的盲艺人背着乐器,拄着竹棍,蹒跚前行,沿街流浪……我的心弦也不禁颤抖起来。
可怜的阿炳才一岁时,母亲就被迫自杀,八岁前他一直被寄养在族人家中。这是多么不幸啊!而命运有时就是这样冷酷无情,三十出头,他又成了瞎子。阿炳孤零零怎么能承受得了这一切?他的心中一定充满了绝望,充满了怨恨。然而,事实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阿炳化磨难为动力,用音乐向命运作出抗争,创作出享誉世界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
我想:面对无涯的苦难,阿炳能进行不屈的抗争,那么,泡在甜水中长大的我,为什么不能向困难挑战呢?当被难题困住的时候,我常常缺少耐心,不愿寻根究底,最后总是烦躁不堪地草草了事。当病魔缠身的时候,我整天无精打采,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致,还常常拿父母当出气筒……
想想阿炳,看看自己,我的心潮澎湃不已。我想大声地对自己说:“挑战困难,我也能行!”
② 遭哈巴狗暗算的读后感
在阅读了很多现实主义的先锋小说,体验了作家们的文字艺术所带来的美感以及对人性的深刻剖析所带来酣畅淋漓的 *** ,深深地被经典文学所吸引。近日有幸在学校征文活动推荐的小说里面读到了这本谍战类型小说《暗算》,给我带了不一样的感觉。
小说开始于作者一次神奇的邂逅,出差第一次坐飞机就遇到同一乡音的老乡让他激动不已,主动攀谈过后却给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刚下飞机的他就被各种约谈审问,可以说是人生处处有惊吓,这一奇怪的遭遇让他了解到了一个特殊的机构—701,一个神秘莫测的特殊情报机构,这个机构里生活的人都有着不平凡的人生。
首先作者安排了听风者阿炳的出场,他的出场让我不得不再次相信上帝是公平的,因为他对每个人都不公平。拥有着一双可以听天外之音,无声之音,秘密之音的耳朵的他却是一个瞎子(阿炳名字的由来)、傻子。但是由于他那双神奇的耳朵无疑让他成为这个组织里的关键人物。在读关于阿炳的故事时,我想了很多,也许作者也正想传达给我们一种这样的理念:世界上有哪两种人最专注?非刚出生的婴儿和世人眼里的疯子傻子莫属,因为只有他们才能将自身和喜怒哀乐融化为一体,能够完全投入一种情感,这种专注感作为一个平常的成年人是很难做到的,我们在生活中学会了融会贯通,随机应变自然得抛弃那种专注。阿炳这样一个纯粹的性格注定了他的人生是以悲剧结尾,然而作者却给他安排了一个还算比较想得开的巧妙的悲剧,阿炳因为耳朵过于灵敏听到了自己老婆生的孩子不是他的后触电自杀,正所谓成也风云败也风云。读到这里我甚至觉得作者是一个内心邪恶丑陋的人,竟然安排隔壁老王来祸害这样一个纯粹单纯的人,可是后来,笔锋一转,那女人竟是为了阿柄,可怜的阿炳并不知道自己没有生育能力却倔强地要求女人为他生孩子,女人无奈出此下策殊不知酿成一场悲剧,至此愿天堂的阿炳瞑目。
其次本书第二部分《看风者》讲述的是安在天和天才数学家黄依依的爱情故事,说到这里可能大家觉得荒谬,在那个闭关锁国的年代,而且是情报部门,你居然跟我谈爱情,搞笑么?呵呵,这不就于无形之中造就了黄依依这个人物的非一般性吗?非一般性的工作当然得安排非一般的人物出场。这个非一般人物的办事能力当然和阿炳一样,都是天才,都解决了常人不能解决的问题。作者当然不是一味地向我们讲述很有视觉冲击效果的“爽文”,暗藏在这个女人的内心深处有着太多动人的情感,黄依依生自东方,学在西方,她追求自由的爱情,当然她所理解的爱情不应该不出现在那个年代那个地方,时代造就了她的爱情悲剧。
在有了上述两个人物的详细描写过后,对于701,我们开始对那些不可思议变得习以为常了,以至于到后来老陈陈二胡的解密,我们开始变得比较平静的去审视一个人物了,
没错,那里的人那里的工作在我们看来及其枯燥乏味,他们能坚持下来直至终老终究逃不过两个词,信仰和宿命,因为信仰所以坚持,因为宿命,时刻保持这一种责任感,他们是伟大的!后来的故事更是如此,地下工作者的信仰是革命胜利,宿命注定他们只能是地下工作者。总而言之,与其说麦家是在写一本有关谍战的悬疑小说,不如说是在写一本圣经。
随着一个个解密日的到来,一些伟大的人物及其他们的事迹为我们所知晓。若此时你我能静下心来一同品味他们的故事,这便是一场胜于有声的交流,也是一场超越时间和空间的不平凡的交流
③ 最后的二胡 读后感
最后的二胡
我认为最后的二胡,是一种非常非常珍贵的万籁知音,给人一种越到最后越好的感觉,这种声音给人一种很大的空间想象,把你带入另一片天地,值得我们去体会。
冷月无声,夜凉似水,万籁俱寂,只留二泉潺潺空响。阿炳拉响了《二泉映月》,丝丝入扣的琴韵,低婉轻回,如泣如诉,抒发着淤积在心底无限的悲凉和感慨。
胡弦上跳动的音符化成一泓清泉,时而静卧沟底,波纹不惊;时而逶迤婉转,丁冬作响;时而奔泻跌宕,玉珠飞溅。屏心静气,似有涧边野花幽香,似有啾啾鸟鸣,似有鱼翔浅底,一份高雅,一份脱俗,一份精致,一份隐忧,萦绕于心。
我喜好于月夜聆听《二泉映月》,仿佛依稀听见阿炳的脉搏、心跳、呼吸,我的灵魂被飞扬的乐调彻底征服,像吸进了捅破窗户纸的迷香,满目瑰丽,内心茫然。当初评定惠泉为“天下第二泉”的茶圣陆羽,以及御书“天下第二泉”的乾隆皇帝都不曾料到,真正让惠泉闻名遐迩的并不是他们,而是一个瞎子和一把打了结的二胡。
10年前,我曾经的居所距阿炳墓地咫尺之遥,时常独自去探望阿炳。2005年5月,我回到阔别10年的无锡,为了《二泉映月》。阿炳的墓地坐落在惠山申涧南侧向阳半坡,紧依着二泉、寄畅园、惠山寺、愚公谷、龙光塔等著名景点。沿着青石山道小行片刻,右转弯,穿过一道厅门,阿炳就静静地躺在这里。墓地被树木密密匝匝地簇拥着,松风阵阵,墓后的树枝伸过墓碑,仿佛弹响乐曲的修长手指。墓顶杂草丛中不知名的浅黄色野花热烈地绽放着,将墓地衬托得生机盎然。墓茔豪华气派,与阿炳生前一文不名形成了莫大的反差,对一生清贫的阿炳来说,不免太过奢侈。阿炳的铜像默默地站立着,衣衫褴褛,蓬头垢面,埋首拉着一把没有琴弦的二胡,是在演奏《二泉映月》还是《寒春风曲》,或者是《龙船》?撩人的琴声,拨动着拜谒者的心弦,与之共鸣。阿炳是音乐史上的一代怪才,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变数,而这些,如今都埋在了这堆黄土中。留给后人无尽地叹息和遐想。天高云淡,浓荫蔽日,坟坛落满了斑驳陆离的光影。申涧弯弯曲曲,如梵音清罄,祭奠着这颗音乐精灵。我清净地坐在墓前,已经记不清楚自己是第几次看望阿炳了,和山下如织的游人相比,这里冷冷清清,我想,冷清和孤寂才使阿炳归于真实。
阿炳的一生可以用蹉跎来概括,生不逢时,天嫉奇才,悲惨的境遇频频降临阿炳身上。音乐成了他治疗心灵创伤的灵丹妙药,音乐成了他黑暗中的一盏指路明灯。阿炳的音乐伸张对社会的不平,申述自己的不屈,也不乏朗月清风、高山流水、天马行空这样的疏朗意境,既是对世道的控诉又衬出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景,这种繁复心理在《二泉映月》中凸显。许多个明月高悬的静夜,阿炳坐卧在二泉边的“听松石”上,品泉,听泉,思泉,他将一生的孤忿和对生命的参悟倾注于泉水中,曲成人病。二泉,应了阿炳而灵气四溢,名动天下。
在这里我们应该交代阿炳的身世。阿炳原名华彦钧(1893--1950),江苏无锡人,雷尊殿道士华清和之子。华清和号雪海,擅长演奏鼓、笛、笙、箫等各种民间乐器,尤精于琵琶。华彦钧自幼从其父学习音乐,四岁丧母,二十一岁患眼疾,三十五岁时双目失明。冬天,他用冰块摩擦双手,锻炼弹琵琶的指弓;夏夜,为了避免蚊虫叮咬,双脚浸在水里习拉二胡。他迎着晨风吹笛,用铁筷子敲打方砖,练习鼓点、板眼,还经常跟着父亲出外拜忏、诵经、奏乐。频繁的道家音乐活动,使他的音乐技艺超群脱俗,加以一副天生的铁嗓子,人称“小天师”。一个出身寒门,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的社会底层人士,凭着聪慧、悟性和坚毅,完成了对古典民乐的揣摩、领悟和驾驭。
阿炳是一个落魄的艺人,以卖唱为主,但嫉恶如仇,誓不与权贵为伍。阿炳有三不穷,人穷志不穷,人穷嘴不穷,人穷名不穷。国民党军阀汤恩伯敬请阿炳为他十三姨太唱生日堂会助兴,阿炳断然拒绝,惨遭毒打,阿炳毫不屈服,兴口编了唱词,拉起二胡痛骂汤恩伯。抗战时期,日寇占领无锡,章士钧当了汉奸,阿炳编曲诅咒他,被汉奸打得卧床不起。后来,章士钧被日本人枪毙,阿炳又编了一首《汉奸的下场》,沿街叫唱,无锡人士无不拍手称快。尽管物质世界里衣不蔽体、饥寒交迫、凄苦窘迫,但阿炳刚强坚毅,胸襟开阔,磊磊落落。阿炳立足于生活感受,创作了大量的经典乐曲,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存世,着实是中国音乐的憾事。
1950年,无锡市举行一场文艺晚会,阿炳平生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登上舞台,表演了独门二胡独奏,听众以经久不息的掌声抚慰了这颗孤寂一生的心灵。同年暑假,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曹安和教授慕名远道而来为他录制了《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曲和《昭曲出塞》、《龙船》、《大浪淘沙》三首琵琶曲。阿炳一双颤颤的老手,轻轻抚过那把结满辛酸泪水的胡弦,一生的坎坷磨难凝结在两根纤细的胡弦上,从指间潺潺流淌而出的琴声,三分如诗的轻愁,敞开了一个本色男人豁达的胸襟,倾叙了他极其沧桑的一生。此曲只应天上有,惊撼了两位音乐家!由于当时磁带录制完毕,于是约定第二年开春再录。可就在这年冬天,这位饱经风霜、贫病交加的老人因肺病吐血而死。来年春暖花开,两位教授再来的时候,已是人去楼空,驻足仰天长叹,只剩下无尽地扼腕痛惜。一曲旷世名乐《二泉映月》筑就了阿炳的音乐殿堂,《二泉映月》化作丁冬作响的音乐禅萦绕于时光之外,永恒的精彩镌刻在后世的心碑之上。
我想,假若没有杨曹二位的造访,没有那台古旧苏式的钢丝录音机,阿炳的音乐,一定和《广陵散》那样,成为人间绝响。阿炳的二胡溅出生命的张力、社会的责任,揭示出阿炳人格魅力的隐秘,他的品格凝聚着二泉的贞洁、惠山的隽永、明月的浩气。阿炳以音乐完成了人性的惟美契合,完成了人生的征服和超越。以至于世界著名指挥大师小泽征尔首次听到《二泉映月》后,激动地说:“只有跪着听才有资格。”我们的阿炳,才从中国民间艺人一跃升格为民间音乐翘楚的位置,阿炳以音乐进入不朽,这是他始料不及的,直到生命的休止符拨响,他也没有见证自己的辉煌。如今,只有惠山怀抱里的这一堆黄土,掂量着时光之重,衡量着人生之轻。我们的阿炳,迅速隐进历史,隐进了浩荡的音乐当中。
穿透历史的风尘,我们依稀可以看见,戴着墨镜的阿炳,身穿破旧的长衫,怀抱二胡,背着琵琶,折一身瘦骨,却依旧傲气凛凛,踏着一地的霜雪踽踽独步,走出了中国音乐史上一道绚丽的风景。
④ 阿炳的龙船的读后感。
春天,阿炳穿着破棉衣在街上拉曲,听曲子的人就只丢一两个铜子在地回上;夏天,阿答炳穿着破衣服,天气炎热,听曲子的人对阿炳冷嘲热讽,可阿炳只是默默地承受着;秋天,阿炳拉着琴,没人听,只有落叶卷到了阿炳身上;冬天,冷风呼呼地吹着,也没人能坚持听完曲子,给阿炳丢钱,谁知道阿炳的双手都冻得发紫啊!有用吗
读到这儿,我觉得阿炳的四季是凄凉的、悲惨的。那些饱食终日的人们为什么就不能感受到阿炳那热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呢?我真想把那些不尊重阿炳的人批评一顿。但这根本无济于事,我只能默默地为阿炳流泪。即使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阿炳也在拼命支撑着,坚持着他喜爱的音乐。虽然阿炳的眼睛瞎了,但他的心不瞎,他心里向往光明和幸福的生活。
⑤ 大家帮忙想想瞎子阿炳的的读后感怎么写
你可以抄一些资料,补充文章,再写出你的感受!
我有一些资料可供你。
阿炳因为1950年那次录音保留了他创作的六首乐曲:即今天已为世人所熟知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这是一件万幸的事情。作为民间艺人,他艰苦的一生也许只是有史以来无数血泪人生其中的一次。幸好他有了一个机会,不仅能够用自己的双手,用音符来表达,还能借助音乐这种工具来感染其他的心灵。
[编辑本段]轶闻趣事
人们称阿炳是三不穷:人穷志不穷(不怕权势);人穷嘴不穷(不吃白食);人穷名不穷(正直)。
在无锡城里,有个地主 *** 家中的一个13岁丫头,阿炳知道后,马上把此事编词演唱,揭露地主的罪恶之举,激起民愤,吓得那个地主外逃好几个月都不敢回家。
有一次,国民党军阀汤恩伯要阿炳给他的十三姨太唱生日堂会,阿炳断然拒绝,遭到一顿毒打,可阿炳毫不屈服,并编了唱词,拉起二胡痛骂他们。
抗战时期,日寇占领无锡,一个叫章士钧的人当了汉奸,阿炳知道后,就编词骂他,又遭到一顿毒打。后来,这个汉奸被日本人杀了,阿炳拍手称快,并编了一首《汉奸的下场》沿街演唱,无锡人士无不叫好。
[编辑本段]音乐作品
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以“二泉映月”为乐曲命名,不仅将人引入夜阑人静、泉清月冷的意境,听毕全曲,更犹如见其人——一个刚直顽强的盲艺人在向人们倾吐他坎坷的一生。
继短小的引子之后,旋律由商音上行至角,随后在徵、角音上稍作停留,以宫音作结,呈微波形的旋律线,恰似作者端坐泉边沉思往事(片段1)。第二乐句只有两个小节,在全曲 *** 出现六次。它从第一乐句尾音的高八度音上开始。围绕宫音上下回旋,打破了前面的沉静,开始昂扬起来,流露出作者无限感慨之情(片段2)。 进入第三句时,旋律在高音区上流动,并出现了新的节奏因素,旋律柔中带刚,情绪更为激动。主题从开始时的平静深沉逐渐转为激动昂扬,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内心的生活感受和顽强自傲的生活意志。他在演奏中绰注的经常运用,使音乐略带几分悲恻的情绪,这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感情流露。
全曲将主题变奏五次,随着音乐的陈述、引伸和展开,所表达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发。其变奏手法,主要是通过句幅的扩充和减缩,并结合旋律活动音区的上升和下降,以表现音乐的发展和迂回前进。它的多次变奏不是表现相对比的不同音乐情绪,而是为了深化主题,所以乐曲塑造的音乐形象是较单一集中的。全曲速度变化不大,但其力度变化幅度大,从pp至ff。每逢演奏长于四分音符的乐音时,用弓轻重有变,忽强忽弱,音乐时起时伏,扣人心弦。
华彦钧墓 华彦钧墓,一名阿炳墓。位于无锡市锡惠公园内惠山东麓映山湖边。华彦钧,即“瞎子阿炳”,民间音乐家,1950年12月病殁,葬无锡西郊璨山脚下“一和山房”道士墓。1979年5月,墓遭破坏,由无锡市博物馆原地拾骨,于1983年迁葬惠山东麓、二泉之南现址。墓地面积742平方米,主体由墓墙和翼墙组成,状如音乐台;旧墓碑现藏市博物馆,彩墓碑由中国音乐研究所、无锡市文联立,杨荫浏书,墓前瞎子阿炳铜像,由钱绍武雕塑。
1986年由无锡市人民 *** 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编辑本段]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阿炳的代表作。阿炳经常在无锡二泉边拉琴,创作此曲时已双目失明,据阿炳的亲友和邻居们回忆,阿炳卖艺一天仍不得温饱,深夜回归小巷之际,常拉此曲,凄切哀怨,尤为动人。
阿炳的朋友陆墟曾这样描写过阿炳拉奏《二泉映月》时的情景:“大雪象鹅毛似的飘下来,对门的公园,被碎石乱玉,堆得面目全非。凄凉哀怨的二胡声,从街头传来……只见一个蓬头垢面的老媪用一根小竹竿牵着一个瞎子在公园路上从东向西而来,在惨淡的灯光下,我依稀认得就是阿炳夫妇俩。阿炳用右胁夹着小竹竿,背上背着一把琵琶,二胡挂在左肩,咿咿呜呜地拉着,在淅淅疯疯的飞雪中,发出凄厉欲绝的袅袅之音。”
这首曲子开始并无标题,阿炳常在行街穿巷途中信手拉奏,卖艺时并未演奏此曲,阿炳曾把它称做“自来腔”,他的邻居们都叫它《依心曲》,后来在杨荫浏、曹安和录音时联想到无锡著名景点“二泉”而命名为《二泉映月》(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这时方定下曲谱。贺绿汀曾说:“《二泉映月》这个风雅的名字,其实与他的音乐是矛盾的。与其说音乐描写了二泉映月的风景,不如说是深刻地抒发了瞎子阿炳自己的痛苦身世。”
1950年深秋,在无锡举行的一次音乐会上,阿炳首次也是最后一次演奏此曲,博得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1951年,天津人民广播电台首次播放此曲;1959年10周年国庆时,中国对外文化协会又将此曲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之一送给国际友人。从此,此曲在国内外广泛流传,并获得很高评价。1985年,此曲在美国被灌成唱片,并在流行全美的十一首中国乐曲中名列榜首。
后来,彭修文将此曲改编成民族器乐合奏曲;吴祖强改编成弦乐合奏曲;丁芷诺、何占豪改编为小提琴独奏曲;丁善德改编成弦乐四重奏等等。中国唱片社曾将阿炳于1950年夏演奏此曲的钢丝录音制成唱片,畅销海内外。
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编辑本段]乐曲《二泉映月》定名经过
1950年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曹安和教授专程来无锡为阿炳演奏录音,当时参加录音的还有祝世匡老先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094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成语故事——橘化为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