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足以改变历史的走向,当时就有这样的一个人,说起他的名字大家都感到陌生,在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卫瓘实在没有什么名气,然而栽在他手底下的大人物数不胜数,三国后期魏国名将邓艾和蜀国姜维都死在他的手上,可谓“战绩卓越”。除了卫瓘以外,三国还有一个最大的搅屎棍,人人避之不及,他就是孟达,因为最近很多电视剧的影响,让人们对孟达这个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孟达一生三易其主,堪称吕布第二,当然在能力上面远远比不上吕布,就是这样反复无常的人,从他身上却能看出蜀汉的衰亡变化。两人见到刘备之后,便帮刘备出谋划策,计划着如何搞掉刘璋,好让刘备成为益州之主。后来刘备开始进攻刘璋,几经交手之后,刘璋见大势已去便投降了,而孟达和法正等人便成了刘备入蜀的功臣,此后法正便留在刘备身边受到了重用,孟达被任命为宜都太守,驻守江陵,孟达和法正两人相当于是初步形成了“外将內相”的政治格局。关于曾经像刘峰和孟达求救过,其实孟达和刘峰是完全可以将关于救下的,但是他们两个懒散惯了,面对关羽的请求,他们视若无睹,最终导致了关羽的死亡,刘备当时是非常生气的,立即就下令杀了刘峰,这个时候孟达逃过了一劫。后来,他根本在刘备那待不下去了,于是他乘着刘备在大战的期间,又转而投靠了当时的曹魏,这也孟达第二次叛变了,后来他靠着他拍马屁,他也得到了曹丕额的赏识,孟达到了魏国以后,受到的待遇之高,出乎他本人的意料。曹丕对他是闻名已久,所以态度非常热情友好,见到以后觉得这个人文武双全,所以接待规格很高。曹丕还把上庸三郡交给孟达,让他处在对抗蜀吴的第一线,手中握有实权,很是风光了一阵。然而没过多久曹丕死了,魏国的元老们看不起孟达这样的二五仔,群起而攻之,孟达本人也害怕了。正好诸葛亮准备北伐,了解到了这种情况,就写信给他劝降。信的大概意思是:当年不救关羽是刘封的错,我已经把这小子杀了,你放心回来。为了逼孟达反水,诸葛亮故意把信透露给魏国,这下孟达不反也不行了。后来孟达自己占据城池成了山大王,孟达虽然说是曹丕的部下,但是天高皇帝远,加上诸葛亮北伐,孟达也有自己的小心思。因为诸葛亮想用离间计,于是放出消息,孟达收了好多好处,准备放行,让诸葛亮一路北上。这事传到了司马懿耳朵里,虽然司马懿觉得这是反间计,但是觉得孟达阴险至极,留着也无用,于是也了结了他。每个人都清楚,包括诸葛亮,蜀国想要正面消灭曹魏政权非常困难,蜀国能调动的兵力非常有限,而魏国兵强马壮,不过两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软肋,魏国需要分出精力对抗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而与东吴撕破脸的蜀汉还要防备着他们的突然袭击,只有东吴是当时最悠闲,也最有实力站出来,不过东吴政权异常混乱,于是在僵持了不久之后,魏国完成统一,结束了大分裂的局面。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先说害死关羽的吧,害死关羽的人是刘封,刘封是刘备的养子,这个不能算看错人,只能算认错了儿子当错了爹。
把关羽之后的全部责任让刘封一个人背,不科学,但是他也确实有责任,刘封是一个极度的精致的利已主义者,妒贤嫉能无全局之心。
东三郡南面挨着荆州,东面连着襄阳,这么重要的位置刘备让刘封去打,说明刘封是极受刘备信任的,同时这也是大家觉得刘备用错人的原因,如果不是刘封在东三郡,也许关羽就能及时被救援也就避免了身死的命运。
当时关羽打襄阳时,水淹七军,吓的曹操险些动了迁都的心思,很害怕关羽一股作气直逼许都,当时关羽威名震天下。
据《三国志·关羽传》记载:
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司马宣王、蒋济以为关羽得志,孙权必不愿也。
意思是:面对关羽的锐势,曹操建议迁都以规避关羽的威胁,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但是司马懿和蒋济却说,关羽这么干,孙权肯定不高兴,不如先看看孙权会如何应对,我们再做打算。
曹操采纳之,如果不是司马懿和蒋济两位的建议,没准曹操在关羽死之前就带百官跑路了也未可知。
面对这样的大好形势,刘封接到关羽的求援要求,居然置之不理,当真是可恨!
《三国志·刘封传》记载:
自关羽围樊城、襄阳,连呼封、达,令发兵自助。封、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
意思是:
从关羽打樊城襄阳开始,就数次叫刘封和孟达出兵相助,刘封孟达却说山郡刚打下来,根基不稳,不敢走,不听关羽的命令。
东三郡之地果然是初附不稳吗?我认为未必,原因是东三郡同献降,也就是主动投降的,为何会为稳?这就很迁强了。
可叹,关羽没有后援,再加上糜芳的背叛,关羽最终败走麦城落了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我们再说李严,说李严耗死诸葛亮我觉得有点迁强了。
李严和诸葛亮你来我往几个回合,能让诸葛亮生气的也就是李严卡了一次诸葛亮的军需供应,这件事发生之后,诸葛亮就把李严罢官,贬为庶民了。
成为庶民的他有什么资本耗死诸葛亮?
而且我们简单了解一下李严的人生配置和进阶,你会惊喜的发现,刘备也不算错看他,不要过分的拿三国演义说事儿,那毕竟是小说,小说就是看个热闹,怎么能当成正史看呢?
李严在刘备还不知道成都这个地方是啥模样的时候,就任成都县令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李严代表了蜀国本地士族,后来又做犍为郡的太守,而且在太守这个职位上做的有声有色,东晋史学家常璩在《华阳国志》曾如此评价他的太守生涯:
其太守,汉兴以来,鲜后显者。
领兵打仗方面也可圈可点,建安二十三年,刘备正在汉中打的热火朝天,国内盗贼造反,当时蜀国兵力极度空虚(都在汉中呢),李严在无援军的情况下,率领犍为郡五千士卒前去平判,并且成功消灭叛军。 说明李严这个人能打仗而且关键时刻也担的起重担。
这样一个人,别说刘备没看出来他心理狭隘,换个人也未必看的出来。他后来出现变化也是因为同为托孤大臣,他是副的,而诸葛亮无论是名声还是能力还是资历样样压过他一头,诸葛亮又让他远离了权力中心,他自己越想越气,以至于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想出来断别人粮草的馊主意,而且这个主意馊到家了,毫无计谋可言,幼稚到不行,诸葛亮没费什么力气就把他干掉了。
有时候情商不到位,真的会严重影响智商,李严就是这样的范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093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