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内衣,应该是商周时期的“泽”。
此名称的由来根据汉人的说法是次衣物是贴身穿着,同时吸收身体的汗泽。所有在当时的汉代,它被人们称呼为“汗衣”、“汗衫”
《诗经》有云: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这是什么操作 同穿一套内衣 放在现代那可是无法接受的啊。
秦汉时期称呼女子贴身的上衣,称为“亵衣”,也叫“裹衣”、“衷衣”。这个“亵”字好理解,就是“轻慢、不庄重”的意思,比如猥亵、亵渎之类;而“衷”,原意就是“缠裹”。为啥要缠裹着,咱也不敢说,咱也不敢问啊。
那个时候的“亵衣”,就有各种款式,简单来说,分为:帕腹、抱腹和心衣。
“报腹”复原图就从上面的图片就可以看出身前横着裹一块布,简单豪横,那叫“帕腹”;在帕腹的基础上加肩带和背带,向上可以系在脖子上,向后能系在背上收紧腹部,因此称“抱腹”,如上图所示;如果把抱腹的肩带做得宽一些,领口高一些,多遮一些肩部和胸口,这便是“心衣”,如下图所示。
“心衣”复原图
其实古代人穿的内衣可是一点不保守的呢!上述三种女子内衣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没有后片,都是露背装。
后来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出现了下图中的这种内衣款式,被称为“两当”又称“裲档”,它更方便实用也更保守。其实就是在“心衣”的基础上改良了一下,变作前后两片,往后背上又搭了一份。这就变成了一个无领无袖的外套,男女都能用,内外皆可穿了。
两当再到后来的唐朝时期,由于唐朝民风开放而自信,崇尚丰腴之美,女子内衣都是无肩带的“抹胸”样式。
下图就可以看出当时女子的穿衣风格。仕女身着低胸长裙,上衣是小衫和披肩,酥胸半露,就这身打扮放在今天也是很潮的呢!
唐朝女子衣着
要说到抹胸是始于南北朝,但到唐代才流行起来,唐代人称为“诃子”。这种内衣也是只有前片而无后片,如下图这幅《簪花仕女图》,一望便知。在胸下部有系带,胸前有一排扣子系合,或者用其他带子束紧,以此固定。实际上,唐代女子的裙子都提得很高,抹胸或者说是“诃子”,是掩在裙子里面,做丰胸塑形之用的,外人看到的并不是全貌。
唐代《簪花仕女图》如果非要一探究竟,想知道唐人的裙子里面是什么,那么可以参考元朝的内衣“合欢襟”(也称“合欢”,仅看名称就足够香艳了),也是无肩带系扣式露背装,道理上比较类似。如下图所示,胸前有一排“盘花扣”扣合,后背则是两条交叉的系带,可以调整松紧。
元代“合欢襟”透视图元代“合欢襟”前后视图自唐代以后,抹胸系带式内衣基本就定型了,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如宋代,民风趋于保守,那时的内衣曰“裹肚”,其实就是一个加长版的抹胸,连胸带腹一起遮盖了。
到明清时分,女子内衣的名称就被称为“肚兜”。
其实从宋朝的“裹肚”到今天的“肚兜”,还有一个过渡,那就是明朝的特色内衣“主腰”。马马虎虎来说,“主腰”就像是今天的背带裤,不过只保留了腰部以上的部分。
明代“主腰”复原图明代“主腰”根据上图的构造,又有点像同时代欧洲贵妇人的束腰。
“主腰”的结构再演化,肩带和后襟都简化成了系带,只剩下正面一块正方形或者菱形的布片,穿时用线绳系在脖子和后背上,这就成了“肚兜”。
不过在明清,“抹胸”和“肚兜”的说法,还时长混用。
清朝人写的《红楼梦》里,描述尤三姐,是:
身上穿着大红小袄,半掩半开的,故意露出葱绿抹胸,一痕雪脯。
花样繁多的清代肚兜样式这里所谓的“抹胸”,并非唐宋时窄紧的款式,其实就是覆盖整个胸腹的“肚兜”,如上图所示,样式也是五花八门。
根据上图可以看得出那时的中国人,封建保守含蓄的古人,却在内衣上热情奔放。
那时的肚兜,颜色鲜艳,有“葱绿”、“土黄”、“鲜红”、“靛青”……极具视觉冲击力,而且纹饰的图案丰富多彩,取材广泛,像花鸟鱼虫、山水风景、神话传说、器物果木、戏剧人物等等,都跃然在这胸腹的方寸之间。如下图所示图案,分别是:吹箫引凤、莲生贵子、蝶恋花、凤戏牡丹。
看到这里,谁还能说中国古人保守拘谨,不解风情呢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087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成语故事——纸醉金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