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婉约词之美,如水中之月,似雾里之花,如梦如幻,美妙动人。它倾注了古人那些欲说还休的情思,以情动人,道尽人间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宋代】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问题。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清代】纳兰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这首词以一个女子的口吻,抒写了被丈夫抛弃的幽怨之情。词情哀怨凄婉,屈曲缠绵。
《声声慢·寻寻觅觅》
【宋代】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心情不好,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天气,词人连觉也睡不着了。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还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逃离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难以入眠,于是词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来。披衣起床,喝一点酒暖暖身子再说吧。可是寒冷是由于孤独引起的,而饮酒与品茶一样,独自一人只会觉得分外凄凉。
《一剪梅·舟过吴江》
【宋代】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度与泰娘娇。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这是一首写在离乱颠簸的流亡途中的心歌。明艳的春光与凄楚的神魂在强烈地对照着,春深似海,愁深胜似海,在时光的流逝中,“春愁”却无法排遣。于是从看似浏亮的声韵中读者听到了夹杂着风声雨声的心底的呜咽声。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五代】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先出“林花”,全不晓毕竟是何林何花,继而说是“谢了春红”,乃知是春林之红花,——而此春林红花事,已经凋谢。可见这所谓“随手”“直写”,正不啻书家之“一波三过折”,全任“天然”,“不加修饰”,意欲成“文”,诚梦呓之言也。
《雨霖铃·寒蝉凄切》
【宋代】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此词上片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等语,确实浅近俚俗,近于秦楼楚馆之曲。但下片虚实相间,情景相生,足以与其他著名的“雅词”相比,因此堪称俗不伤雅,雅而不俗。
《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宋代】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所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这首词通过对暮春景色的描写,抒发作者所感到的“闲愁”。上片写路遇佳人而不知所往的怅惘情景,也含蓄地流露其沉沦下僚、怀才不遇的感慨。下片写因思慕而引起的无限愁思。全词虚写相思之情,实抒悒悒不得志的“闲愁”。立意新奇,能兴起人们无限想象,为当时传诵的名篇。
《长相思·吴山青》
【宋代】林逋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对迎,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边潮已平。
词以一女子的声口,抒写她因婚姻不幸,与情人诀别的悲怀。开头用民歌传统的起兴手法,“吴山青,越山青”,叠下两个“青”字,色彩鲜明地描画出一片江南特有的青山胜景。吴越自古山明水秀,风光宜人,却也阅尽了人间的悲欢。“谁知别离情 ”歇拍处用拟人手法,向亘古如斯的青山发出嗔怨,借自然的无情反衬人生有恨,使感情色彩由轻盈转向深沉,巧妙地托出了送别的主旨。
《鹊桥仙·纤云弄巧》
【宋代】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首词的议论,自由流畅,通俗易懂,却又显得婉约蕴藉,余味无穷。作者将画龙点睛的议论与散文句法与优美的形象、深沉的情感结合起来,起伏跃宕地讴歌了人间美好的爱情,取得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梦江南·千万恨》
【唐代】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这首词以意境取胜,通过描写思妇在孤单的月光下独自思念的情景,表现了其内心的悲戚和哀伤。
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译文] 东风仿佛吹开了盛开鲜花的千棵树,又如将空中的繁星吹落,象阵阵星雨。华丽的香车宝马在路上来来往往,各式各样的醉人香气弥漫着大街。悦耳的音乐之声四处回荡,职如风萧和玉壶在空中流光飞舞,热闹的夜晚鱼龙形的彩灯在翻腾。美人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晶莹多彩的装扮在人群中晃动。她们面容微笑,带着淡淡的香气从人面前经过。我寻找她千百次,都见不到,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深处。
【评解】
此词极力渲染元宵节观灯的盛况。先写灯火辉煌、歌舞腾欢的热闹场面。花千树,
星如雨,玉壶转,鱼龙舞。满城张灯结彩,盛况空前。接着即写游人车马彻夜游赏的欢
乐景象。观灯的人有的乘坐香车宝马而来,也有头插蛾儿、雪柳的女子结伴而来。在倾
城狂欢之中,词人却置意于观灯之夜,与意中人密约会晤,久望不至,猛见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结尾四句,借“那人”的孤高自赏,表明作者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品
格。全词构思新颖,语言工巧,曲折含蓄,余味不尽.
【集评】
彭孙遹《金粟词话》:稼轩“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秦、周之佳境也。
谭献《谭评词辨》:稼轩心胸发其才气,改之而下则扩。起二句赋色瑰异,收处和
婉。
王国维《人间词话》: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玉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
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
不许也。
《唐宋词选析》人们称赞辛弃疾的豪放沉郁的词作,也赞美他婉约含蓄的词作,这
首《青玉案》词就是这后一方面的代表作之一,历来多有美评。它的好,在于创造出了
一种境界。
【鉴赏】
古代词人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辛弃疾的这一首,却没有人认为可有可无,因此也可以称作是豪杰了。然而究其实际,上阕除了渲染一片热闹的盛况外,并无什么独特之处。作者把火树写成与固定的灯彩,把“星雨”写成流动的烟火。若说好,就好在想象: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烟火,先冲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陨星雨。然后写车马、鼓乐、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间艺人们载歌载舞、鱼龙漫衍的“社火”百戏,极为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其间的“宝”也,“雕”也“凤”也,“玉”也,种种丽字,只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大概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
阕,专门写人。作者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这些盛装的游女们,行走过程中不停地说笑,在她们走后,只有衣香还在暗中飘散。这些丽者,都非作者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难觅,已经是没有什么希望了。……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边,分明看见了,是她!是她!没有错,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词人竟有如此本领,竟把它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读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大悟:那上阕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阕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且,倘若无此人,那一切又有什么意义与趣味呢!
此词原不可讲,一讲便成画蛇,破坏了那万金无价的人生幸福而又辛酸一瞬的美好境界。然而画蛇既成,还须添足:学文者莫忘留意,上阕临末,已出“一夜”二字,这是何故?盖早已为寻他千百度说明了多少时光的苦心痴意,所以到了下阕而出“灯火阑珊”,方才前后呼应,笔墨之细,文心之苦,至矣尽矣。可叹世之评者动辄谓稼轩“豪放”,“豪放”,好像将他看作一个粗人壮士之流,岂不是贻误学人吗?
王静安《人间词话》曾举此词,以为人之成大事业者,必皆经历三个境界,而稼轩此词的境界为第三即终最高境界。此特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并无交涉,王先生早已先自表明,吾人在此无劳纠葛。
从词调来讲,《青玉案》十分别致,它原是双调,上下阕相同,只是上阕第二句变成三字一断的叠句,跌宕生姿。下阕则无此断叠,一片三个七字排句,可排比,可变幻,随词人的心意,但排句之势是一气呵成的,单单等到排比完了,才逼出煞拍的警策句。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②,梦回吹角连营③。八百里分麾下炙④,五十弦翻塞外声⑤。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⑥,弓如霹雳弦惊⑦。了却君王天下事⑧,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词牌简介破阵子,一名《十拍子》。唐教坊曲。陈旸《乐书》:“唐《破阵乐》属龟兹部,秦王(李世民)所制,舞用二千人,皆画衣甲,执旗旆。外藩镇春衣犒军设乐,亦舞此曲,兼马军引入场,尤壮观也。”按:《秦王破阵乐》为唐开国时之大型武舞曲,震惊一世。玄奘往印度取经时,一国王曾询及之。见所著《大唐西域记》。此双调小令,当是截取舞曲中之一段为之,犹可想见激壮声容。六十二字,上下片皆三平韵。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历城(在今山东济南)人。辛弃疾是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词人。当时,以辛弃疾为核心曾经出现一大批以抒写爱国思想为主的豪放词人。辛弃疾在扩大词的内容和发展词的艺术表现手法方面是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的。但是,在扩展豪放词风的同时,在词坛上又产生过以叫噪怒张代替形象思维的不良风气。
他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豪放派代表还有苏东坡。二者并称“苏辛”。
[注释]
①破阵子:词牌名。题目是《为阵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②挑(tiǎo)灯:把油灯的芯挑一下,使它明亮。
③梦回:梦醒。吹角:军队中吹号角。连营:连接成片的军营。
④八百里:指牛。古代有一头骏牛,名叫“八百里驳(bò)”。麾(huī)下:指部下将士。麾,古代指军队的旗帜。炙(zhì):烤熟的肉。
⑤五十弦:古代有一种瑟有五十根弦。词中泛指军乐合奏的各种乐器。翻:演奏。塞外声,反映边塞征战的乐曲。
⑥的(dì)卢:一种烈性快马。相传三国时刘备被人追赶,骑“的卢”一跃三丈过河,脱离险境。
⑦霹雳(pī lì):响声巨大的强烈雷电。
⑧了(liǎo)却:完成。天下事:指收复中原。
9.点兵:检阅部队
10.作:如
[译文]
醉意中把灯拨亮抽出宝剑细看,一梦醒来营房里号角响成一片。官兵们都分到了将军奖给部下的烧肉,各种乐器齐把边疆的歌曲演奏。秋高马肥的季节,战场正在阅兵。 烈马奔驰好似的卢马一样飞快,箭发弦动响声如同劈雷一般。替君主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争取生前死后都留下为国立功的勋名。可惜的是而今我已白发斑斑不能报效朝廷。
【注释】
该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无前人沙场征战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热烈。词中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
怀。结句抒发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
[内容评析]
满怀家国之愁,壮志未酬的词人在友人纵谈离去之后,借酒浇愁愁更愁,他拨亮油灯,抽出宝剑,醉眼朦胧中,恍惚回到当年战斗的情境。嘹亮的号角吹遍了「连营」,广阔的土地上,战士们正在分食大块的烤肉。此时鼓瑟齐鸣,反映边塞生活的军乐雄壮震天。原来战士们正在沙场点兵!在词人的笔下,看似信手拈来的点兵场面,火热的战斗激情却自然喷涌而出。一个「连」字,透出声势之豪壮,军容之整肃。「八百里」、「五十弦」佳对天成,与「吹角连营」相辅相成,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意境。
下片以两个特写镜头开始:骏马飞快,箭如霹雳,惊心动魄。马与箭两个具典型意义的事物,以色彩鲜明的词语,写得历历如画。这一切都是为了「了却」洗雪国耻,恢复中原的「天下事」,是为了施展雄才大略,赢得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生前身后名」!读到此,有声有色,酣畅淋漓的点兵场面,斩将擎旗的英雄战士,「了却君王天下事」的赤胆忠心,无一不跃然纸上,然而一个陡转——「可怜白发生」!一下从理想的高峰跌入了现实的深渊。全词至此戛然而止,为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思绪。
这首词基调雄壮高昂,真不愧为「壮词」。而结句的悲壮低徊,却与此形成鲜明对比。更令人感慨与寻思。词的结构上也不同于一般词作,上下片语义连贯,过片不分,直到最后一句突然一个顿挫,读来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实为辛弃疾「沉郁顿挫」的典型之作。
[赏析]
辛弃疾的这首投赠之作自称“壮词”,全篇以“壮”语贯穿始终。作者根据他三十年前抗金的战斗经历和他矢志恢复中原的理想,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在词里描绘了一个幻想中雄壮兵营生活画面。首句“醉里挑灯看剑”形象地显示出杀敌的壮志。“梦回”以后,写绵延的兵营中响起了号角声,军乐声、战旗飘扬,兵士饱餐,这一切有声有色地描绘了沙场点兵的壮盛军容。下片“马作的卢飞快”两句写自己希望能够驰骋沙场,冲锋陷阵。想象着实现“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壮志。然而现实却是“可怜白发生”,为壮志难酬表示极大的愤慨。前九句写得酣畅淋漓,反衬了这一句的分量,正是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有力批判
[中心]
该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无前人沙场征战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热烈。词中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但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每当读及这首《江城子》,便感叹唏嘘,潸然泪流。这首词是苏轼为悼念亡妻而作,上片写诗人对亡妻的深沉思念,下片记梦境,述往事,抒发了诗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全词情真意切,字字血泪。你能想象出豪放如“手执铁板、关西大汉”的苏轼有如此深刻细腻的情怀吗?
苏轼被广为传诵的婉约佳作,大约有三十几首,从表达内容上来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描绘自然景色,抒发身世情怀
《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首《蝶恋花》,风格清新婉约,借惜春伤情,抒写了诗人远行途中的失意心境。上片惜春,“花褪残红青杏小”,“枝上柳绵吹又少”。下片抒写诗人的感伤。面对残红退尽,春意阑珊的景色,诗人惋惜韶光流逝,感慨宦海沉浮,把自己的身世感慨融注词中。“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艺术构思新颖,使寻常景物含有深意,名句“天涯何处无芳草”,别有一种耐人玩味的情韵。
又如:
《阮郎归 初夏》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
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这首词写高柳新蝉,熏风微雨,池荷榴花,琼珠清泉,交织成一幅初夏的美丽图景;抚琴、下棋、昼眠、嬉水,传达出人物风雅优闲的生活情趣。在心绪情怀方面,较上首感觉轻松了许多。
2、既咏物又写人,咏物与写人有机融合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这首词,刻画了一个思妇的形象。萦损柔肠,困酣娇眼,随风万里,寻郎去处,是写杨花,亦是写思妇,可说是遗貌而得其神。而杨花飞尽化作“离人泪”,更生动地写出她候人不归所产生的幽怨。作品以杨花喻人,在对杨花的描写过程中,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其间,“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成为传世名句。
再如:
《贺新郎》
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槐阴转午,晚凉新浴。
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
渐困倚,孤眠清熟。帘外谁来推绣户,
枉教人梦断瑶台曲,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
浓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秋风惊绿。
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
共粉泪,两簌簌。
这首《贺新郎》,寄意高远,构思奇妙。上片咏佳人,“扇手一时似玉”。又隐约流露出人物的孤独心境,“枉教人梦断瑶台曲,又却是,风敲竹”。下片写石榴,“石榴半吐红巾蹙”,然后将人物与石榴合写,“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亦花亦人,巧妙新颖。全词以华美艳丽的形象,婉曲缠绵的情韵,曲折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怀。苏轼在新旧两派当权时,均不愿随声附和,取媚求进,因而或遭新党排挤,或为旧党不容。词中以榴花比托“幽独”的佳人,联系自己的心情和处境,借咏物传出自己的心声,手法极为高妙。
还有: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词中的“孤鸿”,实际上也就是诗人的自我形象:它傲岸不羁,又孤寂独处,这正是诗人性格的写照。在冷落凄静的夜晚,唯有“孤鸿”与“幽人”相对,“孤鸿”的“有恨无人醒”与拣枝而栖,反映了诗人的现实处境,反映了诗人的孤高态度,还反映了词人进不苟合、退不甘心的思想矛盾。咏物,实际也就是在写人,写诗人自己,写他自己的内心世界。黄庭坚评此词说:“语意高妙,似非食烟火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3、女性形象是苏词的重要内容,或少女,或思妇,无不惟妙惟肖
如:
《浣溪沙 春情》
道字娇讹苦未成,未应春阁梦多情,朝来何事绿髻倾。
彩索身轻长趁燕,红窗睡重不闻莺。困人天气近清明。
作者围绕“春困”这一侧面,着意描写少女娇慵的神情意态。大好春光,本应“彩索身轻长趁燕”,却“红窗睡重不闻莺”。构思新颖,不落陈套。全词轻柔细腻,情致缠绵,写出了情窦初开的少女情态。
又如:
《少年游 润州作》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
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
恰似嫦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这是一首思妇怀念远人的词。意境鲜明,风格凄凉,“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嫦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词又饱含深意,抒发了作者久居客地的孤寂凄凉。作者于熙宁六年冬,自杭州至镇江,到次年春尚迟留未归,有感而写此词。“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透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再如:
《江城子》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蓉,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
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据《墨庄漫录》载:诗人在杭州,一日游西湖,见湖心有一彩舟渐近,中有一女风韵娴雅。一曲未终,人翩然不见。苏轼因作此长短句以记之。全词上片写景,下片写人。情景交融,和婉轻倩,曲折含蓄,情韵无限。“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之意,令人遐想。
4、借景生情,表现诗人的人文精神和民本思想
如:
《浣溪沙》
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
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尊前呵手镊霜须。
苏轼被贬到黄州,适逢天降大雪。本词即为此所作,想象丰富,“雪晴江上麦千车”,境界鲜明,情思深婉,表示对“雪兆丰年”的欣喜。这首词表现了崇高的思想境界,“但令人饱我愁无”,不以一己得失为重,而以天下苍生为念。但仍难以脱离封建士大夫的局限性,写富足生活也离不开灯红酒绿,“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尊前呵手镊霜须。”以艳丽景象寄民本情怀,手法奇特巧妙。
5、以婉约笔法而写游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如:
《浣溪沙 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生有味是清欢。
这是一首记游小词。上片写山行俯瞰所见,“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其人在山中,自不待言。下片言午餐,雪沫乳花,蓼茸蒿笋,山野风味盎然。并由浅入深,表达人生观念,“人生有味是清欢。”
又如:
《减字木兰花》
春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
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婉香。
轻烟薄雾,怎是少年行乐处。
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这首词写皓月当空,与友人小酌堂前,梅香阵阵,月色溶溶,良辰美景,赞颂了美好的自然景色。“春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婉香。” 不像秋光那样,只照着断肠的离人,“轻烟薄雾,怎是少年行乐处”。词的意境宛如一杯醇酒,饮之令人欲醉。
1、《定风波》?
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
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
菊花须插满头归。酩酊但酬佳节了。?
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
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
牛山何必更沾衣。?
2、《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蝶恋花》?
自古涟漪佳绝地。?
绕郭荷花,欲把吴兴比。?
倦客尘埃何处洗。?
真君堂下寒泉水。?
左海门前酤酒市。?
夜半潮来,月下孤舟起。?
倾盖相逢拼一醉。双凫飞去人千里。?
4、《满庭芳》?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
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
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
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
摐摐。?
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
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
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
歌舞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逄逄。?
5、《临江仙》?
尊酒何人怀李白,草堂遥指江东。?
珠帘十里卷香风。?
花开又花谢,离恨几千重。?
轻舸渡江连夜到,一时惊笑衰容。?
语音犹自带吴侬。?
夜阑对酒处,依旧梦魂中。?
6、《西江月》?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暧暧微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琼瑶。?
解鞍敧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7、《蝶恋花》?
帘外东风交雨霰。?
帘里佳人,笑语如莺燕。?
深惜今年正月暖。?
灯光酒色摇金盏。?
掺鼓渔阳挝未遍。?
舞褪琼钗,汗湿香罗软。?
今夜何人吟古怨。清诗未就冰生砚。?
8、《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已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
倚帐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彀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9、《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10、《水调歌头》?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
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
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
扶病入西州。?
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
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
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
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拓展资料: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1-3]??。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参考资料: 苏轼?网页链接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068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情暖得要发燥了,像诗一样的温柔
下一篇: 世上最遗憾的情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