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之夏至▼2021年6月21日辛丑年五月十二我们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夏至-夏 至由 来 -“骄阳渐近暑徘徊,一夜生阴夏九来。”夏至,五月中。《韵会》曰: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夏为大,至为极,万物到此壮大繁茂到极点、阳气也达到极致,所以是一年中夜最短、昼最长的一天。夏至以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民间还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 夏 至 天 气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日渐升高的气温,宣告着仲夏时节已经来临。可夏至却不是天气最热的时候,大概需要再等二十多天,夏天的酷热才如约而至。而此时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常易形成小范围骤来疾去的雷阵雨,人们将此称之为“夏雨隔田坎”,更有"夏至雨点值千金"的说法。不过夏雨虽会带来清凉,可江淮潮湿,梅雨频发,人体在这样的环境中也会偶感不适,需多注意饮用水卫生,不吃生冷食物,防止疾病的发生。- 夏 至 三 候 -“宵漏自此长,微阴生九原。”夏至时,阳气到达极致,阳气的极致下阴气开始产生,也因此有了夏至三候:一候鹿角解
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二候蝉始鸣
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三候半夏生
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它能治伤寒热、喉咙肿痛。夏季过半时,最适宜采集它地下的块茎。 点击上方关注【诗词天地视频号】
- 夏 至 习 俗-祭神祀祖
夏至时值麦收,自古就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此时祈愿,不仅代表着人们对夏至时节的重视,万物盛极时的敬畏之心,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未来的期盼。消夏避伏
夏至日,妇女们即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古时在朝廷,皇家则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当时只有贵族才能享受的待遇,如今家家都习以为常了,不禁让人感叹:这时代真好呀!食“麦粽”与“夏至饼”
《吴江县志》载:“夏至日,作麦粽,祭先毕,则以相饷。”不仅食“麦粽”,而且将“麦粽”作为礼物,互相馈赠。农家还擀面为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等,祭祖后食用,或分赠亲友,俗谓“夏至饼”。吃夏至面
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还有民谚说“冬至馄饨夏至面,四季安康人团圆”。又因为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饱含着人们对丰收团圆美好祈愿。- 夏 至 养 生 -俗话说:冬至养生,夏至治病。一个安内,一个攘外。热极而寒生,寒生百病重。夏至养生,“三避”为先,即避暑、避湿、避寒,使身体保持在健康稳定的状态。要注意避暑
高温环境下,人容易发生体温调节机制紊乱而引起“中暑”,若不及时处理,还会导致意识混浊、狂躁不安、昏迷等症状。因此要注意:中午前后不要外出,尤其要避免暴晒;避免剧烈运动和强体力消耗;保证汗腺功能正常,不要损伤汗腺;借助自然风、风扇、空调等降温;你知道吗 诗词天地开设新账号啦!品味国学经典,赏读智慧人生。▼ 点击下方卡片,立即关注▼免费领取国学经典书籍要注意避湿
高温是使人中暑的主要因素,但在一定条件下空气中的湿度也与中暑有一定的关联,因此在夏季不仅要注意避暑,还要注意避湿。避湿的主要方法:远离潮湿环境;借助饮食利湿,常吃赤小豆、莴苣、薏仁米、扁豆、冬瓜等;空调设备除湿;药物去湿。要注意避寒
中医认为:夏季为了散热,人的皮肤毛孔开泄,最易感受风寒、风湿及湿热之邪,罹患疾病。因此要防腹中寒,不吃冷饮,适当吃姜;防躯体寒,正确使用电扇和空调;防头、脚之寒,不要用冷水洗头,冲脚等。- 夏 至 寄 语 -夏至,是一个缤纷灿烂的时节。万物极盛,绿茵渐浓。耳边蛙声一片,莲叶何田田。麦谷满仓说丰年,蝉鸣声声不间断。炎炎夏日,不如找一大树乘凉,随手翻读本书,倾听阵阵蝉鸣,倒也别有一番享受。待到天晚时,草丛里的萤火虫,会提着小灯笼四处乱窜,如此良辰美景,想来烦热的心,也会一下子变得无比舒缓。夏至的美,不是一池春水般的静谧,而是满池荷花的张扬奔放。榴花照人,蝉鸣声声,生动又热闹。河畔草地,白鹭纷飞,惬意牧歌,杨柳垂岸。草丛中摇曳着各色花朵。湿地滩涂上,成群的白鹭,翩翩飞舞。如此田园牧歌,美得让人神往。愿你身体爽利,尽情享受夏日美景。夏至,炎炎夏日味渐浓。愿甜蜜多汁的西瓜,滋润你忙碌而无暇顾及的双唇;愿傍晚的一缕清风,吹落你额头的汗珠与忧愁。夏至已至,愿你在炎暑,有凉风袭人,愿你在夏日,有良人送爽。愿在这最长的白昼,将最好的祝愿全都赠予你!只愿你向阳而立,拥抱无限生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066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九首古诗词中的夏至,悠然品味半夏时光
下一篇: 一百个汉字,读懂中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