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柳宗元|在山水中找寻一方清净之地

推拿按摩助人为乐 2023-07-26 22:03:19

柳宗元,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河东先生」,又称「柳柳州」。出身河东柳氏。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游记写景状物,多有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等。源自:中华好诗词

钴鉧潭西小丘记的赏析

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最具特色的文学作品,其代表作是作者因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而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写的“永州八记”。作者在这些作品中,一方面用清新的笔触对永州的佳山异水作了精细的摹写,绘状传神,给读者以极高的美学享受;另一方面,又时时在山水景物的描写刻画中寄托自己政治上遭受迫害后的愤激与感慨。《钻鉧潭西小丘记》写的是一座无名小山,因为写景中融铸着作者的感情,所以很有个性,把小山也写的很有个性。钴鉧,熨斗。钴鉧潭,永州山水之一。它的形状有点像熨斗。这是柳宗元给它起的名字。“八记”中有一篇《钴鉧潭记》,这篇“小丘记”即写钴鉧潭西的一个不知名的小山。“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B>是说,发现西山(也在永州,有《始得西山宴游记》一篇)后第八天,沿着西山口向西北走二百步,又发现了钴鉧潭。从钴鉧潭向西二十五步,在那水很急、很深的地方是捕鱼的堰(鱼梁,在河中用土石垒成堰,中间留缺口,可放鱼笱捕鱼)。过了这鱼梁的上边是一座无名的小山,山上生长着竹子和树木,而且有很值得观赏的石头。小山上石头相当傲慢地向上突起(突怒,耸起的样子。偃蹇,傲慢的样子)。从地上冒出好像顶着出来,这些石头好像竞争着表现自己的奇形怪状,这样的石头几乎数不过来,好多好多。那高耸着的一个挨着一个是向下倾斜的(嵚然,高耸的样子。累,重叠),其精神形状就好像牛马从山上奔下来到小溪里去饮水一样,那向上的石头就像兽角一样排列着、倾斜着(冲然,向上前进的样子。角列,像兽角一样并列),这种石头精神状态,就好像熊罴这类大野兽登山一样。文章起始,叙述发现小丘经过之外,集中突出地写山上石头之美,这里有柳宗元特殊的审美情趣。他把无知的、静止的石头写得有动态,有生气,如同一组刻画生动的、凝瞬间动态于静止之中的雕塑群,形神兼备。“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这些石头经他这样一描写,好像身受压抑而不驯服,傲岸不群,与世抗争,奔突着一种难以遏制的生命活力。柳宗元所以如此生动地刻画山上的石头,同他身为“孤囚”却在内心骚动着强烈的抗争情绪是有密切关系的。被贬后,他表示:“省而不疚,虽死优游。”(《忧箴》)(反省之后我觉得没什么过错,尽管我死了也是安详的)坚持理想,不以为非。但也正因为这样,罪谤交积的处境才使他无法忍受。一天天变着法骂他,又贬到这样地方,他无法忍受。“曩余志之修蹇兮,今何为此戾也。”(《惩咎赋》)(从前我把我的志向策划的那么好,我的本质是非常好的,现在为什么受到如此大的罪过?)所以抗议、激愤之情,反复出现在他笔下。这种情怀使他在接触自然时,便不是待之以超然物外的散淡心情,而是使山水染上作者自己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感情色彩。他之欣赏形态特异的奇石,恰是因为他从石头中看到了自己,发现了自己,写在文章中的已经不是自然形态的石头,而是人化的自然,是主观的创造,从中表现了作者的强烈愤懑。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冷之状与目谋,漕澄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B>是说,山之小不到一亩,可以把它包举而为己有。打听一下这小丘的主人是谁?说,“唐家一块闲置不用的地,想出卖而卖不出去。”打听一下要多高价钱,回答:“只要四百钱。”(唐朝货币多用“文”和“贯”。一贯是一千文,这里可能说的是四百文。若是四百贯,一贯能化铜六什,那价钱就太高了。而四百文则价钱低廉。)我很喜爱这座小丘,于是就买下了它。(李深源、元克己是柳宗元在永州的朋友。)当时李、元和我一同游这小丘,见我买下了这小丘,都非常高兴,发现这块地方是出乎意料的。于是立即取来一些工具,把一些杂草都铲掉了,把长得杂乱无章、不好看的树木也破掉了,把砍下来的恶木、杂草一把火烧掉了。经过这一番修理之后,秀美的树挺立起来了,长得很漂亮的竹子也都显示出来,供玩赏的奇石也都显现了。这景观很美了。在这小山上向四周去看,远望,所看到的是高山、浮云、溪流,鸟兽的遨游,全都非常快乐,呈现出自己的工巧和技能,把这技巧呈现在这座小山之下。铺上席子,放上枕头,躺在上面,那清幽宁静的景色就和自己的目光相接,那非常好听的流水声就与自己的耳朵相接。这是说眼睛所见的是清幽宁静的景色,耳朵听到的是很美妙的流水声。安闲而空虚境界与自己精神相接,即自己精神感到非常安闲、虚空(忘怀了许多烦恼的事情),深幽而宁静的境界与自己内心相迎合,即心理产生深幽而宁静的情态。(“悠然而虚”、“渊然而静”,既是小丘所形成的景观境界,也是观赏人本着自己的精神状态和客观自然相结合以后产生的一种心境)。不满十天就得到了非常优美的地方两块:一是钴鉧潭,一是钴鉧潭西小丘。尽管古代那些好发现自然、喜好自然的人,也许他们也没达到像我这样的程度。文章的第二部份,写叙述购买和整理小丘的经过及对自然景观的享受。这部分描写,是逐层推进的。先是环视全局、由近及远的表层描写,再推进到枕席而卧以后视听感官的感受,最后进入“悠然而虚”、“渊然而静”的深层境界,这样的境界是自然景观与作者的精神融合的结果,既是写景,也是写情。悠然渊然的虚静,也就是“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始得西山宴游记》),在这样的物我冥合的境界中,尘俗的荣辱拘牵都不复存在,精神得到净化。这种净化,也是作者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精神状态。但是,即使这样的心境,也是不能保持长久的。正如他在与友人书中所说:“仆闷即出游,……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复不乐。何者?譬如囚拘圜土,一遇和景,负墙搔摩,伸展文体,当此之时,亦以为适。然顾地窥天,不过寻丈,终不得出,岂复能久为舒畅哉?”(《与李翰林建书》) (我闷了就出外游山水……偶而看到一些好树好石头,心情为之一颤。过去之后又不快乐了,就好像一罪犯被拘囚在监狱里一样,一碰到好天气,自己就靠着墙搔一搔,摩一摩,活动一下支体,当这个时候,也觉得很舒服。再看天地有多大,不过是一寻一丈之间,终于自己还是出不去,那怎么能够总是感到很舒畅呢?)尽管是好天气,也只是偶尔舒服一下,只要一看自己的处境,立刻就会感到烦闷了。因此,这座小丘给予他的暂时舒畅随即转换为面对现实的不平之感了。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鄂、杜,则贵游之土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价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是说,以小丘这胜景,把它放在长安一带贵游之地(沛、镐、鄠、杜都是长安附近的地名,多是豪门贵族居住之地。这里指长安贵游之地),那富贵游赏之士一定会争着来买它,即使它每天增价千金,越发难买到手。现在这么好的地方却闲置在永州这个地方(这是荒僻之乡,没人能赏识这小山的美),农民、渔夫他们不能欣赏这座小山,到这里来认为它很不好,所以仅仅四百钱,连年都卖不出去。可我同我的朋友们反而得到了它,很高兴。这种情况是这小丘真的有遇合吗?(小丘与我们间有了知遇的关系了)。所以把我这篇文章写到石头上边,目的是用这文章祝贺这小山的遭遇(终于得到了能欣赏它的人,欣赏这是那小丘的福运)。此文最后一段,作者以小丘自比,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写小丘之被弃置穷僻之乡,胜景全被埋没,实际上就是抒写作者反遭遗弃埋没及在贬谪中的愤懑不平。 </B>这篇文章初读时不会觉得它有什么好处。若把文章写作背景加以介绍、深入了解之后,尤其是柳子厚写这些文章时的心情,那游记会有更深层的含义了,其欣赏趣味也就会更浓了。 柳宗元被贬永州以后,在其内心深处,并未诚惶诚恐地轻意否定自己(认错了),也没有消极的自我调节(即以超然淡忘去求得心理的平衡)。他始终认为,当初的改革活动是正确的,但因“年少气锐,不识几微”(《寄许京兆孟客书》)(年轻气盛,对一些微妙的东西不太懂) “性又倨野,不能摧折”(《与裴埙书》),(性情又强傲,不肯收敛,不肯受人摧折、捉弄),终于获罪,他自认是忠而获咎,罪不当罚。不公道。被贬荒僻之乡,已是沉重打击;既贬之后,整个社会并未停止对革新的攻击、迫害。“嗔骂者尚不肯已”(同上)(谩骂革新的人还不肯停止)。他在《与萧翰林俛书》中叙述当时的情况:“饰智求仕者,更詈仆以悦雠人之心,日为新奇,务相喜可。自以速援引之路,而仆辈坐益困辱,万罪横生,不知其端。”(那些装饰聪明才智来求官的人,越发骂他们,以取悦仇人的欢心,变着法来骂,越骂越出奇。用这种办法来加速对有钱、有势人的提拔,而我们这些人就更加困窘和侮辱,所有的罪名都加在头上,不知由来,真是莫名其妙)。他被贬之后,一方面是罪不当罚,一方面仍是加以攻击、压抑、迫害。在如此险恶卑污的环境中,柳宗元一方面愤懑不平,一方面感郁凄怆,精神上的痛苦是十分强烈的。他把自己的痛苦表现于诗文之中,“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自己被投放在山水之地,就放情咏离骚----不得志者歌唱,表内心痛苦),这就成了他在永州的文学创作的基调。山水游记虽以自然为对象,在他笔下却也鲜明地着有这样的主观色彩。 这篇文章在艺术上的第一个显著特点是采用了化静为动、把山水景物人格化的手法。本无生命的山、石、云、溪,在作者笔下或则有如血肉之躯,或则似乎善体人意,给读者十分鲜明、深刻的印象。如第一段中作者描写小丘之石“负土而出,争为奇状”,“争为奇状”四字写丘石似乎有意以各种各样的姿态形状争巧斗奇,表现自己。这就比一般地说丘石“千姿百态、形状各异”之类要生动得多。接下去作者具体描写丘石形状:“其岭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有了“若牛马”,“若熊罴”六字,已经使石头具有了较为鲜明的形象,只是还不够生动。作者又添上了“饮于溪”、“登于山”六字,这就化静为动,把块块石头全写活了。第二段,作者写小丘经过整理之后面目一新,自己游于其中,心旷神怡,宠辱皆忘。作者写道:“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邀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高山、浮云、溪流、鸟兽本皆无情之物,但此时在作者眼中、它们都一起兴高采烈地来到这小丘之下,向作者献巧呈技。这就更生动地表现了作者此时的愉悦心情。枕卧其中,目所见为天宇清冷之状,耳所闻为泉水瀯瀯之声,心神所感受到的为一片幽静清虚之气氛。但作者不是这样说,却偏说是这些风光声色纷纷主动来与我的眼耳心神相谋。这就反客为主,把风光景物写活了。本文的第二个特点是描写、议论和抒情的有机结合。一二两段以叙事、描写为主,而抒情、议论已在其中。作者因遭受政治打击而贬滴永州,他把这些无人过问的偏僻地的奇山异水看作是和自己有着相同不幸的失意者,对它们寄予无限同情。因此,他在看到这有奇石、美竹、嘉木、清溪却“货而不售”的小丘之后,立即“怜而售之”’,井亲自动手加以整修。对自己“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感到大喜过望,认为“虽古好事之士,或来能至焉。”仔细咀嚼这些充满了感情色彩的叙述、描写文字,我们不难品味出作者以小丘自比,抒发其怀才不遇之愤的言外之意。第三段则以议论进一步点明了这层含义。这一段的议论正是建立在前两段描写的基础之上。前两段的描写中愈是把小臣景物写得美,这里的议论也就愈是有力。本文的第三个特点是词句的简练精洁,语不虚设。文章开头”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已暗含下文“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之意,前后照应,严丝合缝。写石之高耸曰“突怒偃蹇”、状丘之小曰“笼而有之”,遣词力避熟滥,造句务求警醒,这语言文字运用上的成就也为全篇生色不少。这篇山水游记,把自然山水与作者的主观感受融为一体,所写的是作者心灵、审美情趣所镕铸创造的自然美,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和抒情意味,“文有诗情”(林纾《柳文研究法》),是它的一大特色。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原文、翻译及赏析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原文、翻译及赏析1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作者: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铓,

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

散上峰头望故乡。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注音:

hǎi pàn jiān shān sì jiàn máng ,

qiū lái chù chù gē chóu cháng 。

ruò wéi huà dé shēn qiān yì ,

sàn shàng fēng tóu wàng gù xiāng 。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翻译:

海边的尖山好像利剑锋芒,到秋天处处割断人的愁肠。怎能让此身化作千千万万,撒落到每个峰顶眺望故乡!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字词解释:

⑴与:同。浩初:作者的朋友,潭州(今湖南长沙)人,龙安海禅师的弟子。时从临贺到柳州会见柳宗元。上人:对和尚的尊称。山:指柳州附近山峰。京华:京城长安。亲故:亲戚、故人。

⑵海畔:畔,边。柳州在南方,距海较近,故称海畔。剑铓(máng):剑锋,剑的顶部尖锐部分。《玉篇》卷十八:“鋩,刃端。”

⑶秋:秋季。割:断。愁肠:因思乡而忧愁,有如肝肠寸断。

⑷若:假若。化得身:柳宗元精通佛典,同行的浩初上人又是龙安海禅师的弟子,作者自然联想到佛经中“化身”的说法,以表明自己的思乡情切。千亿:极言其多。《诗经·大雅·假乐》:“千禄百福,子孙千亿。”

⑸散上:飘向。一作“散作”。峰头:山峰的顶端。望:遥望。故乡:这里指长安,而作者的家乡在河东。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背景:

此诗作于柳州。柳宗元从永州司马改任柳州刺史后,一直怀友望乡,愁思郁结。为了排遗愁思,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他与朋友浩初和尚一同登山望景,见四野群峰皆如剑锋,更触动愁怀,真是“登高欲自舒,弥使远念来”(《湘口馆》)。于是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寄给京城长安亲友,以表达对他们强烈的怀念之情。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赏析:

柳宗元这首诗,通过奇异的想象,独特的艺术构思,把埋藏在心底的郁抑之情,不可遏止地尽量倾吐了出来;它的抒情方式,是属于严羽《沧浪诗话》里所说的“沈著痛快”一类。

诗题标明“寄京华亲故”。“望故乡”而“寄京华亲故”,意在诉说自己惨苦的心情、迫切的归思,希望在朝旧交能够一为援手,使他得以孤死首丘,不至葬身瘴疠之地。

诗的第一句是写登览所见的景色,广特的风光之一是奇特突兀的山峰。苏轼说:“仆自东武适文登,并行数日。道旁诸峰,真如剑铓。诵子厚诗,知海山多奇峰也。”(《东坡题跋·书柳子厚诗》)可见“海畔尖山似剑芒”,首先是写实,是贴切的形容。不仅仅是形容,同时又是引起下句奇特的联想的巧妙的设喻。剑芒似的尖山,这一惊心动魄的形象,对荒远之地的逐客,真有刺人心肠的感觉。

自永贞革新失败,“二王八司马事件”接踵而来,革新运动的骨干均被贬在边远之地。十年后,这批人有的已死贬所。除一人先行起用,余下四人与柳宗元被例召回京,又被复出为边远地区刺史。残酷的政治迫害,边地环境的荒远险恶,使他有“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别舍弟宗一》)的感喟。虽然回不到京国,不由他不想念它和那里的亲友。他曾写过“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的诗句,这与此诗的“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都是触景生情,因景托喻,有异曲同工之妙。

“割愁肠”一语,是根据“似剑芒”的比喻而来,由山形产生的联想。三、四句则由“尖山”进一步生出一个离奇的想象。前面已谈到,广西的山水别具风格,多山峰;山峰又多拔地而起,不相联属。韩愈诗云“山如碧玉簪”即由山形设喻。登高远望时,无数山峰就像无数巨大的石人,伫立凝望远方。由于主观感情的强烈作用,在诗人眼中,这每一个山峰都是他自己的化身(“散向”一作“散作”亦通)。又使他感到自己只有一双眼睛眺望京国与故乡,是不能表达内心渴望于万一,而这成千的山峰,山山都可远望故乡,于是他突生奇想,希望得到一个分身法,将一身化作万万千千身,每个峰头站上一个,庶几可以表达出强烈的心愿。这个想象非常奇妙,它不但准确传达了诗人的眷念故乡亲友的真挚感情,而且不落窠臼。它虽然离奇,却又是从实感中产生,有真实生活基础,不是凭空构想,所以读来感人。

此诗与《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一样,都是寄怀之作,通过登临所见,触景伤情,抒发怀念友人和故乡之情,只是在表现形式和手法上有所不同。《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是七律,诗中托景抒怀,曲折传情,意在言外。这首诗是七绝,诗中熔情入景,用浅显的`语言来描写内心中隐情,表现得鲜明突出。二诗异曲同工,各臻其妙。

这首诗中诗人跳动飞溅的情感波澜无法抑制,恰如“山洪陡发,瀑布奔流”,奔迸而出,因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后世评价:

1.苏轼《东坡题跋》卷二:“韩退之诗云:‘水作青罗带,山为碧玉簪。’柳子厚诗云:‘海上尖山若剑鋩,秋来处处割愁肠。’陆道士云:‘二公当时不相计,会好做成一属对。’东坡为之对云:‘系懑岂无罗带水,割愁还有剑鋩山。’此可编入诗话也。”

2.蔡启《蔡宽夫诗话》:“子厚之贬,其忧悲憔悴之叹,发于诗者,特为酸楚。”

3.周紫芝《竹坡诗话》:“柳子厚《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云:‘海畔尖山似剑鋩,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议者谓子厚南迁,不得为无罪,盖未死而身已在刀山上。”

4.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顾璘曰:悲语。周珽曰:留滞他山,愁肠如割,到处无可慰之也。因同上人,欲假释家化身神通,少舒乡国之想。固迁客无聊之思,发为无聊之语耳。

5.瞿佑《归田诗话》卷上:“柳子厚诗:‘海畔尖山似剑鋩,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或谓子厚南迁,不得为无罪,盖虽未死而身已在刀山矣。此语虽过,然造作险诨,读之令人惨然不乐,未若李文饶云:‘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碧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虽怨而不迫,且有恋阙之意。”

6.邝露《赤雅》卷中:“阳朔诸峰,如笋出地,各不相倚。三峰九嶷,折城天柱者数十里,如楼通天,如阙刺霄,如修竿,如高旗,如人怒;如马啮,如陈将合,如战将溃,漓江荔水,捆织其下,蛇龟猿鹤,焯耀万态,退之‘水作青罗带,山为碧玉簪’;子厚‘海畔尖山似剑鋩,秋来处处割愁肠’;子瞻‘系懑岂无罗带水,割愁还有剑鋩山’;鲁直‘桂岭环城如雁宕,苍山平地忽蚁封’。皆实录也。”

7.杨庶堪《论诗绝句》:“剑鋩愁肠海上峰,始知愁苦易为工。柳州山水堪供老,万里投荒别泪红。”

8.卞孝萱《柳州山水与柳宗元诗》:“柳宗元写柳州的江流、榕树、山峰等,皆绝妙。堪称柳州的山水与柳宗元的‘愁肠’之结晶。”

9.羊春秋《唐诗精华评译》:“这首构思奇特的抒情小诗,把埋藏在心底的抑郁不平之气,沉着痛快地倾吐出来,撞击着人们的心扉,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诗的第一二句,以剑的锋鋩喻海畔的尖山,又联想到自己的‘愁肠’正是它割断的。这是诗人遥望京华而无法归去的愁苦感情。诗的第三四句,进一步想入非非,竟欲化身千亿,共望故乡,其情之深,其望之切,通过这样的形象得到了很好的表现。”

柳宗元文学作品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文的成就大于诗。其骈文有近百篇,古文大致为六类。

(一)论说:包括哲学、政论等文及以议论为主的杂文。笔锋犀利,论证精确。《天说》为哲学表作。(《封建论》、《断刑论》为长篇和中篇政论代表作。《晋文公问守原议》、《桐叶封弟辩》、《伊尹五就桀赞》等为短篇政论代表。)其哲学思想中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成分。其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重“势”的进步社会历史观和儒家的民本思想。但也受佛教影响,尤是政治失意时,往往向佛教寻找精神上的解脱。

(二)寓言:继承并发展了《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列子》、《战国策》传统,多用来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推陈出新,造意奇特,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寄寓哲理或表达政见。(代表作有《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传》、《罴说》等篇。)嬉笑怒骂,因物肖形,表现了高度的幽默讽刺艺术。

(三)传记:继承了《史记》、《汉书》传统,又有所创新,(代表作有《段太尉逸事状》、《梓人传》、《河间传》、《捕蛇者说》等),有些作品在真人真事基础上有夸张虚构,似寓言又似小说(如《宋清传》、《种树郭橐驼传》)。

(四)山水游记:最为脍炙人口,均写于被贬后,以永州之作更胜。(典范之作为《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作品中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愤;也有作者幽静心境的描写,表现在极度苦闷中转而追求精神的寄托。至于直接刻画山水景色,则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以精巧的语言再现自然美。

(五)诗词骚赋:独具特色(代表作《惩咎赋》、《闵生赋》、《梦归赋》、《囚山赋》等,均用《离骚》、《九章》体式。或直抒胸臆,或借古自伤,或寓言寄讽,幽思苦语,深得屈骚精髓。《天对》、《晋问》两巨篇,则为另一种类型,形式仿照《天问》、《七发》,造语奇特深奥。此外,柳集中也有不少有关佛教的碑、铭、记、序、诗歌等作品,对禅宗、天台宗、律宗等学说有所涉及。)柳诗现存140多首,均为贬谪后所作。前人把他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其部分五古思想内容近于陶渊明诗,语言朴素自然,风格淡雅而意味深长。另外一些五古则受谢灵运影响,造语精妙,间杂玄理,连制题也学谢诗。但柳诗能于清丽中蕴藏幽怨,同中有异。柳诗还有以慷慨悲健见长的律诗。(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为唐代七律名篇,《江雪》《渔翁》《溪居》在唐人绝句中也是不可多得之作)。

(六)作品集:刘禹锡始编柳集《河东先生集》。宋代注本较多,韩醇《诂训柳先生文集》为现存柳集最早本子。明蒋之翘辑注有《柳河东集》。事迹见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新、旧《唐书》本传、文安礼《柳先生年谱》。

柳宗元个人资料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在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原文、翻译及赏析2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唐代: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译文及注释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海边的高耸突出的尖山好像利剑锋芒,到秋天处处割断人的愁肠。

海畔:畔,边。柳州在南方,距海较近,故称海畔。剑铓:剑锋,剑的顶部尖锐部分。秋:秋季。割:断。愁肠:因思乡而忧愁,有如肝肠寸断。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假如能将此身化作万万千千身,定要散落到每个峰顶眺望故乡!

若:假若。化得身:柳宗元精通佛典,同行的浩初上人又是龙安海禅师的弟子,作者自然联想到佛经中“化身”的说法,以表明自己的思乡情切。千亿:极言其多。散上:飘向。一作“散作”。峰头:山峰的顶端。望:遥望。故乡:这里指长安,而作者的家乡在河东。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海边的高耸突出的尖山好像利剑锋芒,到秋天处处割断人的愁肠。

假如能将此身化作万万千千身,定要散落到每个峰顶眺望故乡!

注释

与:同。浩初:作者的朋友,潭州(今湖南长沙)人,龙安海禅师的弟子。时从临贺到柳州会见柳宗元。上人:对和尚的尊称。山:指柳州附近山峰。京华:京城长安。亲故:亲戚、故人。

海畔:畔,边。柳州在南方,距海较近,故称海畔。剑铓(máng):剑锋,剑的顶部尖锐部分。

秋:秋季。割:断。愁肠:因思乡而忧愁,有如肝肠寸断。

若:假若。化得身:柳宗元精通佛典,同行的浩初上人又是龙安海禅师的弟子,作者自然联想到佛经中“化身”的说法,以表明自己的思乡情切。千亿:极言其多。

散上:飘向。一作“散作”。峰头:山峰的顶端。望:遥望。故乡:这里指长安,而作者的家乡在河东。

创作背景

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是作者在柳州所作。柳宗元从永州司马改任柳州刺史后,为了排遣愁思,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他与朋友浩初和尚一同登山望景,见四野群峰皆如剑锋,更触动愁怀。于是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寄给京城长安亲友。

赏析

此诗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被贬谪的愤慨不平之意。前两句以剑喻山峰,谓其割人愁肠,“割”字照应上句“剑铓”的比喻,突出作者愁苦之深;后两句由峭拔似剑铓的群峰进一步产生出一个奇特的幻想,期望身化千亿,散上诸峰以望故乡。全诗因景生情,融情入景,想象奇特,比喻新颖,作者谪居的愁苦与望乡的悲哀在短短二十八字里表达得深挚感人,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诗的第一句是写登览所见的景色,广西独特的风光之一是奇特突兀的山峰。苏轼说:“仆自东武适文登,并行数日。道旁诸峰,真如剑铓。诵子厚诗,知海山多奇峰也。”(《东坡题跋·书柳子厚诗》)可见“海畔尖山似剑芒”,首先是写实,是贴切的形容。不仅仅是形容,同时又是引起下句奇特的联想的巧妙的设喻。剑芒似的尖山,这一惊心动魄的形象,对荒远之地的逐客,真有刺人心肠的感觉。

自永贞革新失败,“二王八司马事件”接踵而来,革新运动的骨干均被贬在边远之地。十年后,这批人有的已死贬所。除一人先行起用,余下四人与柳宗元被例召回京,又被复出为边远地区刺史。残酷的政治迫害,边地环境的荒远险恶,使他有“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别舍弟宗一》)的感喟。回不到京国,不由他不想念它和那里的亲友。他曾写过“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的诗句,这与此诗的“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都是触景生情,因景托喻,有异曲同工之妙。“割愁肠”一语,是根据“似剑芒”的比喻而来,由山形产生的联想。

三、四句则由“尖山”进一步生出一个离奇的想象。前面已谈到,广西的山水别具风格,多山峰;山峰又多拔地而起,不相联属。韩愈诗云“山如碧玉簪”即由山形设喻。登高远望时,无数山峰就像无数巨大的石人,伫立凝望远方。由于主观感情的强烈作用,在诗人眼中,这每一个山峰都是他自己的化身(“散向”一作“散作”亦通)。又使他感到自己只有一双眼睛眺望京国与故乡,是不能表达内心渴望于万一,而这成千的山峰,山山都可远望故乡,于是他突生奇想,希望得到一个分身法,将一身化作万万千千身,每个峰头站上一个,庶几可以表达出强烈的心愿。这个想象非常奇妙,它不但准确传达了诗人的眷念故乡亲友的真挚感情,而且不落窠臼。它虽然离奇,却又是从实感中产生,有真实生活基础,不是凭空构想,所以读来感人。

此诗与《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一样,都是寄怀之作,通过登临所见,触景伤情,抒发怀念友人和故乡之情,只是在表现形式和手法上有所不同。《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是七律,诗中托景抒怀,曲折传情,意在言外。这首诗是七绝,诗中熔情入景,用浅显的语言来描写内心中隐情,表现得鲜明突出。二诗异曲同工,各臻其妙。

这首诗中诗人跳动飞溅的情感波澜无法抑制,恰如“山洪陡发,瀑布奔流”,奔迸而出,因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论柳宗元永州山水诗文的原生态美:柳宗元在永州写的诗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高等学科研究项目(湘财教指[2011]91号)11C0588魏晋诗歌:情景理的异化与复归。邓凌云永贞元年(805)至元和九年(814)十年间,柳宗元谪贬永州司马,身同羁囚,慈母离世,交游解散,羞与为戚,孤寂贫病,忧戚难已。然而?羁囚??弃地?两相遭,山水抚慰了那颗忧伤孤寂的心灵,他发现了永州山水的原生态美:?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1]762;于?唐氏之弃地??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1]765。并以细腻冷峭的文笔,表现了人所未见、未言的永州自然山水原生态之美??荒寂、幽邃与清寒美!柳子不幸而幸,永州山水诗文(约90首诗与约20篇山水记及少数几篇赋序)使其卓然自成大家;永州有幸,?零陵徒以先生居之之故,遂名闻天下?!(宋?汪藻《永州柳先生祠堂记》)
一、荒芜寂寥的原生态环境
(一)荒芜
?永州于楚为最南,状与百越相类。?[1]801柳宗元《囚山赋》描状了此地山势地形之荒恶、耕作条件之恶劣,并气味臊秽、荆棘丛生、虎咆豹嗥与气氛的荒寒阴森:?楚越之郊环万山兮,势腾涌夫波涛。纷对回合仰伏以离迾兮,若重墉之相褒??欣下颓以就顺兮,曾不亩平而又高。沓云雨而渍厚土兮,蒸郁勃其腥臊??攒林麓以为丛棘兮,虎豹咆阚代狴牢之吠嗥。?[1]63柳闷则出游,游则有意无意选择?弃地?或荒村、荒丘,以增加表现对象的荒寂美。钴鉧潭西小丘是?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1]765;龙兴寺之东丘?其始龕之外弃地,余得而合焉?[1]748 ;钴鉧潭上田亦是可有可无,与弃地同,村民告曰?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1]764。他如造化之奇的小石城山,因?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售其一伎?[1]773;?中幽丽奇??纷红骇绿?的袁家渴,?永之人未尝游焉?[1]769 ;有泉幽幽然、?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的石渠,亦?未始有传焉者? [1]770。
这种荒芜、荒野甚至荒秽的山水,体现着作者?美不自美,因人而彰?[1]730 的生态美学观。如崔中丞所建之万石亭所在原为?临于荒野藂荫之隙,见怪石特出?[1]735。韦使君新堂所在原为杂草毒卉、蛇虺狸鼠成堆的秽墟:?有石焉,翳于奥草;有泉焉,伏于土涂。蛇虺之所蟠,狸鼠之所游,茂树恶木,嘉葩毒卉,乱杂而争植,号为秽墟。?[1]733再看被聚焦的荒村??《秋晓行南谷经荒村》①: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
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
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天气凄寒,诗人冒冷霜晨游。中四句极写荒芜景状:黄叶覆溪桥,可见人烟稀少,绝少人行;几株古木,平添荒寂气氛;花是不成片不足观的稀稀落落几朵寒花;泉流像要枯竭似的时断时流。作家却因这种荒芜、荒寂之美,而忘却了心计与巧诈之心,并为其出行惊动了麋鹿而生愧疚。这种因人而彰的荒寂美屡见于诗:泉是未被汲饮的荒泉,?引杖试荒泉,解带围新竹?;(《夏初雨后寻愚溪》)山是落了叶的寒山,路是饥兽嗥叫的荒蹊,人是期耕俟蚕的饥荒人,?木落寒山尽,江空秋月高??涧急惊鳞奔,蹊荒饥兽嗥??饥食期农耕,寒衣俟蚕缲?;(《游南亭夜还叙志》)所居之丘是无人过问的荒丘,所见唯蓬艾、蜘蛛,?台馆葺荒丘,池塘疏沉坳??庭阶植蓬艾,隙牖悬蠨蛸?。(《游朝阳岩遂登西亭》)
(二)寂寥
柳谪永,始居潇水东岸龙兴寺、法华寺,并于法华寺构西亭。对此种居高临远、寂静开阔之境多有描状:?龙兴,永之佳寺也,登高殿可以望南极,辟大门可以瞰湘流,若是其旷也?[1]748 ;?法华寺居永州,地最高??庑之外有大竹数万,又其外山形下绝。然而薪蒸筱簜??是其下有陂池芙蕖,申以湘水之流,众山之会,果去是,其见远矣。遂命仆人持*斧,群而翦焉。丛莽下颓,万类皆出,旷焉茫焉。天为之益高,地为之加辟,丘陵山谷之峻,江湖池泽之大,咸若有增而广之者?[1]750。两寺居高临江,所览?尺寸千里??莫得遁隐?,一派开窗放入大江来的境界。?窜身楚南极,山水穷险艰。步登最高寺,萧散任疏顽。西垂下斗绝,欲似窥人寰??神舒屏羁锁,志适忘幽孱?。(《构法华寺西亭》)开阔的视野、壮丽的山川,使柳从进退得失的忧戚中走出,体会大自然的造化之美。?丹霞冠其顶,想象凌虚游。灵境不可状,鬼工谅信求?;(《界围岩水帘》)?高馆轩霞表,危楼临山隈。兹辰始澄霁,纤云尽褰开。天秋日正中,水碧无尘埃?。(《湘口馆潇湘二水所会》)
?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游南亭夜还叙志》)多才敏感、遭遇坎坷的诗人,登高望远,寥廓江天,四顾茫然。荒寒气象,谪居幽情,凄然入怀。?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石泉远逾响,山鸟一时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孤寂的诗人中夜被寒露滴醒,遂倚楹至旦。看清凉的月色照在竹子竹根上,闻泉鸣鸟喧,境界清幽而寂寥。?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环境荒凉感、政治沉沦感、人生孤独与忧戚感,在柳山水记或咏怀诗中如影随形。然而山水可以开胸襟慰幽情,?西岑极远目,毫末皆可了。重叠九疑高,微茫洞庭小。迥穷两仪际,高出万象表?;(《与崔策登西山》)?白华照寒水,怡我适野情?;(《植灵寿木》)?拘情病幽郁,旷志寄高爽?。(《法华寺石门精舍》)
(三)荒寂之境的美学效果
荒寒寂寥之美一直受到古人推崇:唐司空图的《诗品》有?疏野?之目。清黄钺仿作《廿四画品》,明标《疏寒》一品,中曰?野水纵横,乱山荒蔚。蒹葭苍苍,白露晞未。洗其铅华,卓尔名贵?。清人戴熙论画,谓?荒寒幽杳之中,有大生趣在?;恽南田谓?天寒木落,石齿出轮??聊志我辈浩荡坚洁?。近人潘天寿论之更精:?荒山乱石间,几枝野草,数朵闲花,便是画家心中的无上粉本。?②明人王世贞言柳得荒寒幽寂之地,诗风得到深造。柳在此体味了荒寂之境那未遭尘俗污染的原生态美,把这种荒寒境界的至美定格于被范仲淹誉为唐人五言最佳小诗的《江雪》:

关于山水林诗句(描写山水林景色的句子)

1.描写山水林景色的句子描写山水的优美语句

1、露出云层的群山似岛屿般一簇簇一抹抹的悬浮着。

2、晨曦初照,而山像含羞的少女,若隐若现,日落西山,余光横照。

3、大山黑苍苍没边没沿,刀削斧砍般的崖头顶天立地。

4、第二天早上起来,拉开窗帘,却发现经过一夜风雨的玉苍山,竟是如此的美丽:蓝蓝的天空下,阳光明媚,参差不齐的山头上遍布着神态各异的石头。昨夜的那一场雷雨,昨天的那一场烟雨仿佛就是早已化为灰尘的梦境。

5、峰峦叠嶂,碧水如镜,青山浮水,倒影翩翩,两岸景色犹如百里画廊。

6、浩渺的江面,烟波荡漾着山形塔影。

7、尖刀似的小山,挑着几缕乳白色的雾,雾霭里,隐约可见一根细长的线。

8、江水穿山破壁,气势汹汹奔腾而下;奔腾叫嚣的江水,如瀑悬空,砰然万里。

2.描写“山林幽静”的诗句有哪些1、烟火尽头,找一处净土,看繁华落去,听百鸟声鸣,与你耳鬓相依。 幽静山林,开一方水土,赏一方天际,闻一林清净,任他时光荏苒。 繁华尽处,寻一无人山谷,建一木制小屋,铺一青石小路,与你晨钟暮鼓,安之若素。

2、幽静山林 ,开一方水土、赏一方天际、闻一林清净 ,与你看花开花落、任时荏苒

3、此时春光明媚,春风拂面,万物舒生,鸟雀鸣于其中,正是个大好的春风春景。这种时候,当在山林当中,找个清净幽静的所在,带上一壶好酒,自在的在地饮酒,以酒敬天,敬这美丽的天地。

4、时光随着朝阳,随着雨露时时变化,我行走在这漫漫的旅途中游荡,尽力寻觅着中其中的滋味,盛夏中洋溢着的美好,有的被人拾起,有的被人遗忘,最后它们都感动这代人夏季里的每一束光芒,幽深的蓝在月光下闪着暗色的光,幽静的山林在沐浴中透着细细的冷,我竟不知自己身在何处,我竟不懂这人间的是非曲折。

5、月光浅淡,密林里被勾勒出一片深深浅浅的黯绿,四下里寂静无声,连虫鸣声都不闻,只有偶尔掠过草尖的风,在林中割出细碎的声响,那声音若有若无,反衬得整座山林更幽深了几分。 如此安静,无人经过。

6、我要独自去山林里走走,那里静谧清幽,可以把心情拼凑。我要在那里,将你忘记,练习一个人,在没有你的地方安睡。

7、你说你喜欢安静,我为你舍去喧哗人生;你说你喜欢幽寂,我陪你归隐山林;你说你想要灿烂一星,对不起!好高呀,我够不着!

8、多年以后,若我去四姑娘山,不为林中幽静,只为那悬崖一洞 。多年以后,若我去浪荡,不为山水之美,只为那你走一路。

9、幽深高山森林,树木夹道的山间小径铺满厚厚松针。午后阳光蒸腾起松脂辛辣气味,鸟声偶尔清脆响起,如影相随。

10、此日风清云淡,水碧山青。人过峡道,幽意未生。静观天地之大,林木之繁,竟不容,一鸟啼鸣。滔滔天下,荡荡乾坤,竟不知,知己是谁。

3.关于山水的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柳宗元《江雪》)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入。(杜甫《春望》)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王维《鹿柴》)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独坐敬亭山》)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田园田居》)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蒹葭》)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骆宾王《咏鹅》)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刘禹锝《竹枝词》)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野望 翁卷 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江上 王士禛 吴头楚尾路如何?烟雨秋深暗白波。 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

古诗中描写山水四季名句 1.春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汉 乐府古辞《长歌行》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 贺知章《咏柳》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唐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南宋 志南和尚《绝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2..夏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宋·赵师秀《约客》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宋·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宋·陆游《初夏绝句》 3、秋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唐·王绩《野望》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唐·杜牧《秋夕》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宋·范仲淹《苏幕遮》 4、冬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晋·谢道蕴《咏雪联句》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唐·李白《北风行》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唐·韩愈《李花二首》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唐·高骈《对雪》 5、月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轼《水调歌头》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6、友情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7、鸟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 8、雨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志南和尚《绝句。

4.关于山水的诗句古诗大全1、《望庐山瀑布》

年代:唐

作者: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2、《登鹳雀楼》

年代:唐

作者: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3、《江雪》

年代:唐

作者: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4、《游山西村》

年代:宋

作者: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5、《望天门山》

年代:唐

作者: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6、《竹里馆》

年代:唐

作者: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7、《送灵澈上人》

年代:唐

作者: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

青山独归远。

8、《临洞庭上张丞相》

年代:唐

作者: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9、《滁州西涧》

年代:唐

作者: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10、《望洞庭》

年代:唐

作者: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5.描写山水风景的诗句山水情怀

二00七年五月一日

数里石阶尘云生,

一溪清泉琴乐行。

山色苍茫欲翠滴,

神韵逶迤皆丹青。

山 村

二00七年五月十四日

松香夜浸透窗纱,

鸡啼犬吠星斗斜。

旭日冉冉映灵秀,

晚风熙熙醉流霞。

黄河大潮

二00七年五月十六日

万叠波涛先祖风,

一泻千里如虎龙。

甘以头颅开新路,

换得子孙享盛平。

晚霞风竹

二00七年五月十八日

鼓惊夕山青黛月,

风动霞云七彩歌。

铁骨霜标清风劲,

潇湘今昔凭谁说。

山 之 晨

二00七年五月十八日

隐隐庵寺五更钟,

晨星隐没日初熔。

惠风送去草香暖,

松花迎来逸韵清。

云山踏春

二00七年五月一日

踏春幽谷香气盈,

万花缀拥神韵浓。

蜂蝶归燕滋曼舞,

绛唇微启情频生。

题松鹤图

二00七年四月二十日

倚鹤春眠白云闲。

把酒题诗长松间,

梦披月色疏影动,

谈笑声中银丝添。

望 月 喻

二00七年四月二十日

楼台举目望天际,

抚琴长歌邀明月。

神安迹高行自洁,

一路祥云拂风雪。

归 晚

二00七年四月二十二日

夜幕山深寺钟响,

风吹松花青衣黄。

老僧归晚掩柴门,

隔窗还闻松花香。

春游道中

二00七年三月二十日

晓风澄穆香满路,

高林寒烟淡如雾。

苍崖曲溪花烂漫,

春馨袭人忘归去。

过柳堤赏梨花随笔

二00七年四月六日

柳拂风露波涟漪,

花闹梨枝蜂徘徊。

凭借春景畅怀抱,

心迹超然物象外。

望大泽庵寺

二00八年九月十二日

庵寺耸拔万壑环,

白云萦绕一线天。

仙台邀月醉清霜,

秦汉驻跸乐自闲。

俯 瞰

二00八年九月十二日

扶杖登山绝顶看,

一秋积水溪流湍。

万壑临风歌白雪,

青松矗立凝不弯。

秋 色

二00八年九月十二日

秋风梳理巧剪裁,

一山秋色镜中开。

旷野井田喜归晚,

香烟萦浮扑面来。

晚山秋色

二00八年九月十二日

山根茅屋石桥斜,

流水落日西天霞。

一年秋景无限好,

夜色轻朦锦上花。

夜宿观前

二00八年九月十六日

墨鹤宿倚芙蓉边,

云月玄冥挂山前。

夜长高卧少年梦,

今朝放怀已超然。

寒 烟

二00八年九月二十七日

苍鳞千峰俊松柏,

寒烟十里淡柳槐。

数游斯景殊不尽,

极目万里犹可猜。

崂山瀑布

二00八年十月一日

半山瀑布泄风雷,

百丈浩淼气崔嵬。

喷薄天地元气盛,

聪灵百折永不回。

过谷底小溪

二00八年十月四日

谷底蓊丛别有天,

半坡茅舍鸡犬烟。

一溪清泉飞冥色,

会心此处胜神仙。

6.描写森林的诗句描写森林的诗句有:

1. 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

2. 禽吟阴森林,鹿伏朴樕木

3. 素晖射流濑,翠色绵森林

4.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5. 水清石出直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

1. 森林,是一个高密度树木的区域。这些植物群落覆盖着全球大面积并且对二氧化碳下降、动物群落、水文湍流调节和巩固土壤起着重要作用,是构成地球生物圈当中的一个最重要方面。森林包括乔木林和竹林。森林是由树木为主体所组成的地表生物群落。它具有丰富的物种,复杂的结构,多种多样的功能。

2. 上述诗句全文如下:

(1)《入若耶溪》王籍

艅艎何泛泛, 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 阳景逐回流。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 长年悲倦游。

(2)《山居叠韵》陆游

禽吟阴森林,鹿伏朴樕木。呜呼吾徒愚,仆仆逐肉粟。联翩怜鸢肩,覆餗速戮辱。艰难还山间,独欲足畜牧。跻梯栖西溪,筑屋宿北谷。光茫常当藏,椟玉触俗目。

(3)《同家兄题渭南王公别业》蔡希寂

好闲知在家,退迹何必深。不出人境外,萧条江海心。

轩车自来往,空名对清阴。川涘将钓玉,乡亭期散金。

素晖射流濑,翠色绵森林。曾为诗书癖,宁惟耕稼任。

吾兄许微尚,枉道来相寻。朝庆老莱服,夕闲安道琴。

文章遥颂美,寤寐增所钦。既郁苍生望,明时岂陆沉。

(4)《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5)《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苏轼

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水清出石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腊日不归对妻孥,名寻道人实自娱。道人之居在何许?宝云山前路盘纡。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纸窗竹屋深自暖,拥褐坐睡依团蒲。天寒路远愁仆夫,整驾催归及未晡。出山回望云木合,但见野鹘盘浮图。兹游淡薄欢有余,到家怳如梦遽遽。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

7.有关山水的诗句有哪些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2、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3、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4、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5、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6、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7、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8、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

9、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10、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8.描写山水景色的诗句描写山水景色的诗句包括:

1、唐代李白《早发白帝城》

原文: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译文:

清晨告别白云之间的白帝城,千里外的江陵一日就能到达。

江两岸的猿在不停地啼叫着,轻快的小舟已驶过万重青山。

2、唐代王勃《山中》

原文: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译文:

长江向东滚滚而去,我也在外只留太久。故乡远隔万里,令我时时思念。

何况秋风已经劲吹,山山飘零枯黄秋叶。

3、唐代王维《鹿柴》

原文: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译文:

山中空旷寂静看不见人,只听得说话的人语声响。

夕阳的金光直射入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4、盛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原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

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

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5、唐代王维《鸟鸣涧》

原文: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译文:

很少有人活动只有桂花无声地飘落,夜里一片静谧春日的山谷寂寂空空。

明月升起光辉照耀惊动了山中栖鸟,不时地高飞鸣叫在这春天的溪涧中。

搜狗百科-早发白帝城

搜狗百科-山中

搜狗百科-鹿柴

搜狗百科-登鹳雀楼

搜狗百科-鸟鸣涧

9.描写山水的有关诗句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范仲淹

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嵋山月歌》 李白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王观《卜算子》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065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