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写道:“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大概就是对苏东坡最好的诠释。苏轼二十岁中进士,可谓少年得志,中年以后,从北到南,却是接连被贬,直到被贬到遥远的海南岛。就是这跌宕起伏,四海飘零的一生,却被苏轼过得有模有样,有滋有味。身处顺境,他能享受最好的,能讲究。身处逆境,他能承受最坏的,能将就。这份豁达和修养,让我们这些后来人,不由得一赞三叹。从学士到农夫在仁宗嘉祐二年,苏轼考中进士,在参加考试的三百八十多人里名列前茅,很多人穷尽一生,也未必能进士及第,可那年,苏轼才只有二十岁。欧阳修对他的文章赞赏不已,但是因为误认为是好友曾巩所写,为了避免闲话,把他列在了第二名。考中之后,考生要修书一封,感谢恩师,苏轼也不例外,欧阳修读完苏轼的信后,他说:“读苏东坡来信,不知为何,我竟喜极汗下,老夫当退让此人,使之出人头地”。他甚至还对自己儿子说,“记着我的话,三十年之后,无人再谈论老夫”。欧阳修的推崇,让苏轼很快就名动京城,他一下变得炙手可热,人们争相传诵他的文章,私下里人们找他题字,宴会上歌女找他填词,人们以为东坡手里会一直握着笔,写他的锦绣文章,谁料想,不久之后,笔被搁下,他被迫抬起犁头,从学士变成了农夫。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为在一篇谢表中对新法多有不满,因此被新党构陷,寻章摘句,竟然被罗织成欺君罔上的死罪。幸得高太后求情,王安石声援,苏轼才侥幸逃得一死,被贬黄州。苏东坡带着一家老小在黄州落脚,黄州是一个穷苦的小镇子,过去优渥的生活自此绝缘,从云入泥,心理落差之大,外人着实无法想象。因为生活拮据,他不得不开垦荒地,自己种粮食吃,建筑房屋、自己打井、移栽树苗,筑造水坝,俨然老农一般。这是苏轼这一生第一次下地务农,他顶着太阳耕田、插秧、灌溉,以前手里拿着精致的毛笔,书写的是众人称颂的文章,如今却是扶着沉重的牛犁,在山野中耕田。他写道: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但是,他却并没有被生活打倒。他很快接受了现实,成为了一个合格的农夫。看到地上冒出麦苗,他会欢喜的像个孩子,看到稻穗饱满,他会得意满足。东坡田里耕作,越来越觉得自己像当年避世隐居的陶渊明,他甚至把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改编成一首歌,然后教给一起耕作的农人来唱,他自己拿着小棍,在牛角上打着拍子,和大家一起唱,一时间,山野之中到处是欢声笑语。其实,人之最大的不自由,是心灵的不自由。
如果心灵没有达到自由的境界,身到何处,也是不自由。
可怕的是看不透生活,可悲的是在失败中不能自拔。
而一个智者,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从羊肉到猪肉宋代宫廷规定:“饮食不贵异味,御厨止用羊肉。”宋真宗时御厨每天宰羊350只,仁宗时每天宰羊280只,到宋神宗时虽引进猪肉消费,但一年仍要消耗“羊肉43万4463斤4两”,而猪肉只用掉“4131斤”,不及羊肉的零头。至于一般的士庶贫寒,只有在逢年过节或是宴请贵客的时候,才能咬咬牙买来尝尝鲜。猪肉因为寄生虫和味道的原因,不受大家的喜欢,只有下层劳苦人们才会买来吃。苏轼在京城时,无论是皇家的赏赐,还是宾客宴请,吃的都是上好的羊肉。在黄州,因为甚是贫穷,苏轼根本买不起羊肉,没办法,他只能选择吃猪肉。他说: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食,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因为当时猪肉并不好吃,所以苏轼煞费苦心,开发了新的做法,他饶有兴趣的写下《猪肉颂》:洗净铛,少着水,柴头罨烟馅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如今,东坡肉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美食,而东坡那份乐观的精神,也鼓舞着在逆境中前行的每一个人。做事讲究的是“事来心应”“事去心止”。“事来”,不论是好事还是坏事,都应从容应对。“事去”,只要事情做过了,不论好坏都已过去,不管高兴或悲伤都已无益,就应做到“心止”。当我们有了这样的心境,我们的人生,就是自由自在的了。最好的砚台,最坏的书房苏轼诗词绘画无一不精,在艺术上的造诣可谓登峰造极,正因如此,他自己对砚台十分讲究,他一生收集了很多名贵的砚台,比如,苏轼曾经用的一方端砚,呈瓦形状,色如猪肝,中有冰纹,敲击有铿锵之声,犹如石磬,正上方雕着一个独角兽,面如狮,下巴有须,五爪登云,二目观日,可谓精美绝伦,并且还有藏宝篆书小印,可谓价值连城。曾经的苏轼,写诗作文一定要匹配最好的砚台,他在这方面的讲究也是当时大部分文人不能比的。绍圣四年(1097年),苏轼以62岁高龄被放逐到海南岛,海南地处蛮荒,文教不兴,在历史上从未有人科举及第,于是苏东坡身体力行,办教育、开学堂。很多人听说苏东坡在海南授课,不远千里追到海南,跟随苏轼学习。而当时,苏轼的砚台大多都已经遗失,他甚至连一个像样的书房也没有,很多书都只能靠他自己手抄,当地又闷又热,他经常汗流浃背地抄书,一抄就是大半天,汗水浸透衣裳,他也毫不在乎。他能用最好的砚台,却也能用最坏的书房。在他离开海南不久,海南的姜唐佐就举乡贡,苏轼兴奋地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对于一个蛮荒之地,完成了科举的零突破,确实称得上是“破天荒”了,时至今日,海南依然留存着东坡村、东坡井、东坡路、东坡帽甚至还有东坡话。海南人一直把苏东坡当成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这就是苏轼!他可以是挥毫泼墨名动京城的苏学士,也可以是早起晚归,扶犁耕田的东坡居士。能在京城享受羊肉,也能在黄州做他的猪肉。他能对砚台精益求精,却也能在简陋的书房完成对海南的文化开拓。他能享受命运的馈赠,也能承担命运的打击,无论好的坏的,他都能变成生命里的风景。这大概就是苏轼的魅力吧。三毛说: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春花、秋月、夏日、冬雪。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最好的人生,就是能讲究,也能将就。
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你若感恩,处处可感恩;你若成长,事事可成长。
不去怨,不去恨,淡然一切,往事如烟。因为风雨人生路,每一步都算数!
真正的格局经典美文
真正的格局经典美文,我们都知道人生在世总会充满各种烦恼,而真正有格局的人不会对这种事情太过计较,乐观从容的面对生活,享受生活的乐趣,下面就一起阅读真正的格局经典美文,希望大家喜欢。
真正的格局经典美文1有这么一则故事:三个泥瓦匠在砌墙,一个人走过来,问他们在干什么。
第一个泥瓦匠没好气地说,你没看见吗?我在辛苦地砌墙呢。
第二个回答,我们正在建一座高楼。
第三个则洋溢着喜悦说,我们正在创造美好生活。
10年过去了,第一个人仍然在做泥瓦匠,第二个人成为了一名工程师,而第三个人则成为建筑公司的老板。
工作本身没有区别,为什么三个人的人生走向却大相径庭?这就是格局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结局。
所谓格局,就是一个人的眼界、胸襟、胆识等心理要素的内在布局。面对同样的情况,不同的格局会决定事情的不同走向,什么样的格局成就什么样的人生。
格局,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东西。人人都有格局,只是每个人不一样而已。
格局在李白那里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气宇轩昂;在岳飞那里是“八千里路云和月,三十功名尘与土”的壮烈;在苏轼那里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
格局是一种大情怀,海纳百川才能有容乃大。
古人云:“能容小人,方成君子。”有大格局的人,不会为了一事一物的得失而乱了阵脚。他们有明确的目标和强大的信念,孜孜以求,直至成功。
拥有大格局的人除了有广阔的胸怀、高远的抱负,更有无限的视野。他们不会拘泥于眼前的束缚,看到的更多是可能性,而不是局限性。他们会以开阔的`视野,为自己开疆扩土。
树挪死,人挪活。转换思维,放大格局,或许就能开拓出一个全新的视野,为自己迎来新生,甚至拐个弯实现了之前的梦想。
而为人处世,如果目光短浅,胸无大格局,终究难有所成。
之前有位同事就是如此,从来不肯吃一点亏,只要是无法在领导面前邀功的事,她必然不做,觉得是无用功。久而久之,部门同事再也不找她帮忙,有好事自然更不会叫上她。工作5年了,她在部门里还是排名最后,没有一点进步。
而跟她同时进来的同事赵雯则截然不同。小赵积极主动,勤奋好学,还默默帮助其他人收拾过烂摊子。
有一次,领导安排了一个很棘手的任务,做好了不会有表扬,做砸了可是要挨批的,大家都不愿意接。最后,只有赵雯主动请缨,为大家解围。
接下来的日子,她每天加班,查阅大量资料,逐一分析研究各种应对方案,终于将这个难啃的骨头啃下来了。
她交差的那天,正好大领导也在,看过方案,非常满意。不久,赵雯就被破格晋升为部门的总经理助理。
同样一所大学毕业的同学,工作5年后,差距竟如此之大,这就是不同格局造就的不同结局。
一个人心中有大抱负,才能耐得住寂寞沉下心来做事,才不会锱铢必较只注重眼前得失,才能矢志不渝地坚守自己的理想。
人的一生是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的过程。不同的认知层次,形成了不同的人生格局。它决定了你能看到怎样的风景。
我们常常抱怨命运不公,抱怨生活没有诗和远方,那可能正是因为我们高度还不够,格局也还太小。当你见过天地,见过众生,打开格局开始去见自己的时候,你就会越来越清楚自己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当你想明白了这一点,你的人生便可能从此不同。
拥有大格局的人,在人群中会自然散发不一样的气质,谦恭却有内涵,温和却有力量。他们会讲究,也能将就,能享受最好的,也能承受最坏的。
他们从读过的书、走过的路、见过的人中提升自己思想的深度、眼界的宽度以及胸怀的广度。
正如有句话所说:“人的生命格局一大,就不会在生活琐碎中沉沦。真正自信的人,总能够简单得铿锵有力。”
人生这盘棋局,有时由格局决定。你有怎样的格局,就会有怎样的结局。
真正的格局经典美文2有这样一句谚语:再大的烙饼也大不过烙它的锅。
这句话的哲理是:
你可以烙出大饼来,但是你烙出的饼再大,它也得受烙它的那口锅的限制。
我们所希望的未来就好像这张大饼一样,是否能烙出满意的“大饼”,完全取决于烙它的那口“锅”——这就是所渭的“格局”。
宋朝有一个人叫吕文靖,一天对夫人说:“咱们的四个儿子将来都能成才,但不知道哪个是宰相之才,我要考验他们一下。”
于是,当四个孩子都在院子里玩耍的时候,让丫鬟拿一件玉器故意掉落在地上,有三个孩子“啊呀”了一声,急忙去报告夫人,只有老二公著不动声色,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
吕文靖见此情形,就问公著:“玉器碎了,你为什么一点儿也不着急呢?”公著平静地回答:“已经碎了,急有何用呢?不如不去想它。”
吕文靖于是告诉夫人说:“公著这个孩了,将来可当宰相。”后来,公著真成了宰相。
成大事者,心中需有大格局,遇事处变不惊,沉着应对,不慌不乱,是一种难得的气质。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在《心术》一文中所说的“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正是这种气质的具体表现。
中国近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曾国藩在谈到如何将事业做大时有这样一句名言:“谋大事者首重格局。”
麻雀永远也飞不到青云之上,因为它只盯着地面的稻谷;
雄鹰之所以能自由自在地在峰顶翱翔,因为它的眼里装满了山河大地!
大境界才能有大胸怀,大格局才大有作为。
人的胸怀很有意思,有大的追求,大的愿望,就会有大的忍耐,大的包容,大的视野,大的宽容。
一棵石榴种子的三种结局:
放到花盆里栽种,最多只能长到半米多高;
放到缸里栽种,就能够长到一米多高;
放到庭院空地里栽种,就能够长到四五米高。
人生所能到达的高度,往往就是人们在心理上为自己选定的高度。
站在高处,整座城市不过就是几座楼房,在飞机上从云端俯瞰城市,城市也就变成了盆景。 上帝看一个乞丐可怜就到乞丐面前对他说:
“给你1000元你会怎么用?”
乞丐说:“买一部手机”……
“给你10万元你会怎么用?”
乞丐说:“买一部车子”……
“给你100万元你会怎么用?”
乞丐说:“买下城里最豪华的地段”……
格局大的人,“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看事物比别人更全面,更巨细无遗。仿佛他们站得更高,能够将整个事件一览无余。
相反,格局小的人,鼠目寸光,局限于一城一池,常常固步自封,不敢尝试。他们只看到眼前,纠结于生活里的琐碎,没有长远打算,永远也成就不了大事。
格局是一种气度,是一种情怀,是心灵里山高水阔,是精神深处天地澄明。
大格局是一种智慧,大智若愚;
大格局是一种境界,大勇若怯;
大格局是一种深度,大音希声;
大格局是一种品性,大巧若拙;
大格局是一种姿态,大象无形。
不要在利欲熏心的人那里找格局,也不要在追逐权力的人那里找格局。
一个内心被钱权诱惑和迷乱的人,是不会有格局的。
真正的格局,只生长在恬淡的心境里。
像一棵树长在旷野,风婉约地吹,云含情地过,花香偷眼,流水迷离,但它依旧是一棵树,坚守在旷野里,四野疏阔,八风不动。
苏轼:把日子过好,比什么都重要
得到、失去,遇见、离开,来来往往,交迭更替。
生命的暗河,从不开口,从不停留,留下的、沉积的、流走的、逝去的,究竟什么才是生活的真谛?
是暂上凌波阁,谋得万户侯?还是知心人在侧,缱绻两相依?
或许都不是,生活从来不是炸裂的烟花,只贪图一时的绚烂,生活的本质是恬淡与满足。
钱财名利好似过眼烟云,生活才是一个人最好的作品。把日子过好,比什么都重要。
把日子过好,要热爱生活
1037、1101简简单单的两个数字间流过诗人的一生。苏轼是幸运的,才高八斗非虚名;他又是不幸的,辗转漂泊如浮萍,终此一生。
1071年,诗人因王安石变法被外放杭州,湖光景色治愈了那颗在官场失意的心,生活不过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075年,诗人调任密州,时年大旱,加之蝗虫为害,饿殍遍地。
但生活不能因困难按下暂停键,诗人积极采取措施,减负求雨,赈灾捕盗,当生活的冷雨一波波袭来,心依然是火热的。
虽“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但看开了阴晴圆缺,看淡得失过往,以积极向上的态度生活,即使“鬓微霜”也能“射天狼”。
生活,既不是人们想的那么好,也不是那么坏。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所在的位置,而是所怀的心情,所朝的方向。
把日子过好,首先要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以认真的态度对待生活,积极认真的面对生活。怀着得过且过、凑合的心理永远不可能把自己的日子过好。
人要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你对生活付出真情,生活才不会亏待你。
没有人知道下一刻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努力认真、积极向上,生活才能越来越好。只有积极向上的心才能抵挡住突如其来的风雨。
把日子过好,要专注自己
生活最怕比较,专注自己就好。羡慕别人的生活,不如过好当下。
“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没有谁的生活比谁好,过得舒心最重要。
诗人尝说,“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欲望无休止,人要学会知足。
没必要眼馋别人的生活,各人有各人的位置,各人有各人的经历,人都是选择性忽视,只看到别人耀眼的光,而看不到光亮背后的巨大黑影。
世界上总会有比你强的,比你有权的,比你有钱的,放平心态,不要比较,你的人生有苦有乐,他的人生也如此。
1080年,诗人因狱被贬。荒远的黄州自不像京城物质丰富,被贬的诗人也不似在徐州、湖州。
倘若此时东坡居士将黄州的生活与在湖州、徐州的日子相较,恐怕无法坚持。但诗人是专注的、是淡泊的。
诗人知道,把自己的生活拿来与他人相较毫无意义。所以他能从一点点欢乐中得到满足在,江上清风、山间明月对他来说都是上天的礼物。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人生不需要攀比,何必以虚荣的心与自己较劲,走自己的路,唱自己的歌,适合自己的,才是幸福的。
把日子过好,要脚踏实地
好日子不是说出来的,而是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干出来的。
《瓦尔登湖》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
老话说“人要实,火要虚”,幸福得来不易,不会从天而降。
把日子过好,要踏实,只有沉下心来,扎下根来,心灵才能找到归宿。
诗人虽经历多次被贬,尝尽人生艰辛,但他仍把自己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这是因为,他对待生活,不只有梦想,更有脚踏实地的行动。
每一天都不虚度,更像是苏轼的人生信条,不论身处何方,身在何职,他总能找到事情,让自己忙碌起来。
在杭州,他治理西湖,“此湖开,天下平”;在徐州,他组织抗洪,修建黄楼;在惠州,他引水凿井,使乡民少罹疾病。
苏轼的旷达与他的踏实有着密切关系,一个能踏实肯干,享受生活的人,必然有一颗遇事洒脱的强心脏。
付出不同,收获不同,没有房子建在空中。一个人只有踏踏实实,才能把自己的日子过好。
生命一页页的翻过,日子一天天流走。生活不过是一串日子的集合,把日子过好,比什么都重要。
把日子过好,把心态放好,生活经不起比较。把自己过好,每天都笑一笑,以热爱生活的心与世界拥抱。把自己过好,眼睛向下,脚踏实地付出才能收获回报。
把日子过好,比什么都重要。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支淘金队伍在沙漠中行走,大家都步履沉重,只有一人快乐地走着。
别人问他:“为何你如此惬意?”
他笑着说:“因为我带的东西最少。”
人这一生,背负的东西太多,就很难快乐;计较的事情太多,就觉得疲惫不堪。
要给心灵减负,最好的活法,不过是一切顺其自然。
01
有事心不乱,才能把事做好
听过这样一句话:
“世间有太多纷扰,都是源于我们内心的风暴。”
风雨来临之际,如果我们心不安定,便会犹如芦苇随处飘摇。
王阳明有个弟子曾问他,自己一忙起来就容易烦躁。
特别是事情一多,就闹得心绪不宁。
弟子感到很苦恼,希望得到王阳明的指点。
王阳明打了个比方:“令人于吃饭时,虽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宁,只缘此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对此,王阳明提出一个办法。
所谓“精一之功”,专注解决眼前的这一件事。
心若精一,情绪便稳得住,来一件麻烦事,就顺着重点处理一件。
遇事不慌,心绪不乱,是成年人最大的本事。
媒体人李筱懿曾分享过自己的一段经历。
晚上快十点,李筱懿下班回到家,发现公寓的锁怎么都打不开。
看着紧闭的大门,她的处理办法很有水平。
她先稳住自己焦躁的情绪,然后,迅速找到了三个解决办法:
第一,喊家政阿姨过来,用备用钥匙试试;第二,让开锁公司来撬锁;第三,先去外面凑合一晚,明天再说。
想到第二天还有工作,一番权衡之后,她很快入住了最近的酒店,并预约了隔天的开锁服务。
整个过程,她只花了不到半个小时。
回想起20年前,同样的事件发生,李筱懿又慌又乱,她先打电话给男朋友诉苦,接着又向父母委屈抱怨。
到头来,等同城的亲戚赶来帮忙撬开锁,已经折腾到了后半夜。
就像李筱懿说的:
“两件相隔了20年事,情况相同,结果居然天差地别,为什么呢?
因为我的情绪成熟度变了,我开始懂得把处理问题放在发泄情绪的前面。”
是啊,生活就像打拳赛,烦心事一件接着一件压向我们的肩头,这时越着急出招,反会自乱阵脚。
有太多兵荒马乱,很大部分是因为我们败给了自己的情绪。
真正厉害的人,都懂得遇事稳得住,有事心不乱。
当你静下心来,就会发现击破点其实正藏在一团乱麻之中,再难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02
无事心不空,才能将日子过好
奔跑得久了,总想着停下脚步歇息一下。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当你没事做了,你会怎样度过这段闲暇时光?
一个高赞回答说:
“一闲下来,首先是放纵自己,想要把从前加班消耗的日子全都补回来。
可渐渐的,人开始变得懒散,变得不修边幅。不规律的生活扰乱了作息,烦恼立马找上门来。”
人活着,有闲是福。
当生活的节奏慢下来,有的人在放松,而有的人在放纵。
当身体卸下重担的时候,最怕心也随之放空,整个生活就迷失了航道。
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挺身而出,坚决上表主张严缉凶手,可被认为是越职言事。
其后,白居易又被诽谤:母亲看花而坠井去世,白居易却写“赏花”及“新井”诗,完全是不孝之人。
因此,白居易贬为江州司马。
起初,说毫不悲伤,白居易也并非那么洒脱。
《琵琶行》一诗里,有纵横的老泪和沉重的叹息。
但已经深陷囹圄,与其挣扎于泥泞之中,不如心向光明,活成真正的“乐天”之人。
之后,白居易很快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白居易有句流传千古的名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在江州的那段时光,他寄情山水,钻研佛教,他在庐山北建草堂,与当地的僧人交游。
到了一定年纪,白居易终于明白:即使远离庙堂,也不能让心变得一片荒芜。
梁实秋在《养成好习惯》中写道:
“我们若是能养成一种利用闲暇的习惯,一遇空闲,无论其为多么短暂,都用它做一点有益身心之事,则积少成多必有成。”
再难捱的岁月,只要顺其自然地慢慢来,平凡的日子也能过得闪闪发亮。
若想抵抗无聊的人生,不妨让丰富自己的内心。
往后的每一天,皆是趣意盎然的风景。
03
一生很短,让一切顺其自然
《菜根谭》有言: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学道者须要努力;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得道者一任天机。”
漫漫人生,我们往往看不清前路。
既然已经拼尽全力,我们无法强求生活回馈给我们什么,倒不如用坦然的心态去面对一切。
想起一个颇具哲思的小故事。
有一天,老道长给小道童一些种子,让他种到院子里。
小道童拿着种子,突然被门槛绊了一跤,种子洒了一地,道长看到后,只淡淡说道“随遇”。
种子细小,不好拾取,小道童用扫帚来扫,不想平地刮起一阵大风,把种子刮得四处都是,老道长头都没抬,说了句“随缘”。
小道童急了,满院子去找被吹散的种子,结果一场大雨又从天而降,把小道童浇成了落汤鸡。
小道童哭着去和师傅抱怨,道长却笑着对他说“随安”。
转眼到了春天,有天清晨,小道童打开房门,五颜六色的鲜花开满了院子。
他开心地告诉道长,道长面不改色说道“随喜”。
一生太短,我们最该修炼的心境,就是顺其自然。
真正的顺其自然,并非两手一摊的不作为,而是竭尽所能之后的不强求。
因上努力,果上随缘;拿得起,也放得下。
北宋时期,苏轼将贬谪生涯过成 美食 之旅。
当沈从文遭受质疑之时,他索性潜心研究学问,历时15年著成《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还有那些被时光打磨得更加优雅的女性,都顺其自然,一点点用时光疗愈自己。
叶嘉莹先生一生遭遇各种重大变故,丈夫入狱,失去爱女,但她并没放弃自己,而是一步步将自己活成了一颗不老的“诗心”。
人这一生,最好的心境,就是一切顺其自然。
真正懂得顺其自然的人,内心比谁都柔软,心态又比谁都坚强。
总有人觉得他们被虐哭就退缩一边,实际上,他们不是生活的逃兵,而是最热爱生活的一群人。
04
正如作家约翰·史崔勒基说过的一句话:
“当自己为实现存在而努力时,幸运的巧合就会自然出现,他们管这个叫做顺其自然。”
如果你觉得一切事与愿违,请相信命运自有安排.
当烦心事如潮水般涌来,心不纷乱,便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偶遇一段难得的闲暇时光,那就顺势接受命运的嘉奖,放慢节奏,一步步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当你懂得顺其自然的智慧,你就会发现,世间的烦恼少了许多。
就算身处黑夜,只要顺心期待,静心接受,天总会亮起来。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056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十一月再见!十二月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