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人生边上
杨绛
按基督教的说法,人生一世是考验。人死了,好人的灵魂升天。不好不坏又好又坏的人,灵魂受到了该当的惩罚,或得到充分的净化之后,例如经过炼狱里的烧炼,也能升天。大凶大恶、十恶不赦的下地狱,永远在地狱里烧。我认为这种考验不公平。人生在世,遭遇不同,天赋不同。有人生在富裕的家里,又天生性情和顺,生活幸运,做一个好人很现成。若处境贫困,生性顽劣,生活艰苦,堕落比较容易。若说考验,就该像入学考试一样,同等的学历,同样的题目,这才公平合理。
佛家轮回之说,说来也有道理。考验一次不够,再来一次。但因果之说,也使我困惑,因因果果,第一个因是什么呢 人生一世,难免不受人之恩,或有惠于人,又造成新的因果,报来报去,没完没了。而且没良心的人,受惠于人,只说是前生欠我。轻率的人,想做坏事,只说反正来生受罚,且图眼前便宜。至于上刀山、下油锅等等酷刑,都是难为肉体的。当然,各种宗教的各种说法,我都不甚理解。但是,我尊重一切宗教。不过,宗教讲的是来世,我只是愚昧而又渺小的人,不能探索来世的事,我只求知道,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一辈子,能有什么价值。
天地生人,人为万物之灵。神明的大自然,着重的该是人,不是物;不是人类创造的文明,而是创造人类文明的人。只有人类能懂得修炼自己,要求自身完善,这也该是人生的目的吧!
坚信“人死了,什么都没有了”的聪明朋友们,他们所谓“什么都没有了”,无非断言人死之后,灵魂也没有了。至于人生的价值,他们倒并未否定。不是说,“留下些声名”吗 这就是说,能留下的是身后之名。但名与实是不相符的。“一将功成万骨枯”,但战争中奉献生命的“无名英雄”更受世人的崇敬与爱戴。我国首都天安门广场上,正中不是有“人民英雄纪念碑”吗 人世间得到功勋的人,都有赖无数默默无闻的人,为他们做出贡献。默默无闻的老百姓,他们活了一辈子,就毫无价值吗 从个人的角度看,他们自己没有任何收获,但是从人类社会集体的角度看,他们的功绩是历代累积的经验和智慧。人类的文明是社会集体共同造成的。况且身后之名,又有什么价值呢 声名,活着也许对自己有用,死后只能被人利用了。
一代又一代的人,从生到死,辛辛苦苦、忙忙碌碌,到头来只成了一批又一批的尸体,人生一世,还说得到什么价值呢
匹夫匹妇,各有品德,为人一世,都有或多或少的修养。俗证:“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得”就是得到的功德,有多少功德就有多少价值。修来的功德不在肉体上而在灵魂上。
其实,信仰是感性的,不是纯由理性推断出来的。人类天生对大自然有敬畏之心。统治者只是借人类对神明的敬畏,顺水推舟,因势利导,为宗教定下了隆重的仪式。虔信宗教的,不限于愚夫愚妇。大智大慧的人、大哲学家、大科学家、大文学家等信仰上帝的虔诚,远胜于愚夫愚妇。
一个人有了信仰,对人生才能有正确的价值观。佛家说人生如空花影,一切成空。佛家否定一切,唯独对信心肯定又肯定。“若复有人……能生信心……乃至一念生净信者……得如是无量福德……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为什么呢 因为我佛无相,非但看不见,也无从想象。能感悟到佛的存在,需有经久的锻炼。如能把信仰传授于人,就是助人得福,功德无量。
我站在人生边上,向后看,是要探索人生的价值。人活一辈子,锻炼了一辈子,总会有或多或少的成绩。能有成绩,就不是虚度此世了。向前看呢,再往前去就离开人世了。灵魂既然不死,就和灵魂自称的“我”,还在一处呢。
这个世界好比一座大熔炉,烧炼出一批又一批品质不同而且和原先的品质也不相同的灵魂。有关这些灵魂的问题,我能知道什么 我只能胡思乱想罢了。我无从问起,也无从回答。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不知为不知”。我的自问自答,只可以到此为此了。
——摘自杨绛先生《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
父亲的散文诗的歌词散文诗精选朱自清散文基督教诗歌诗歌朗诵爱国诗歌~~
父亲的散文诗的歌词散文诗精选朱自清散文基督教诗歌诗歌朗诵爱国诗歌
《干校六记》,杨绛著。1969年和1970年,钱锺书、杨绛先后下放到河南的干校接受“改造”,1972年返回北京。杨绛写有《干校六记》,以记录这段经历。正如钱锺书所说,“‘记劳’,‘记闲’,记这,记那,那不过是这个大背景的小点缀,大故事的小穿插”。它提醒我们: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via
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杨绛《我们仨》
世态人情,比明月清风更饶有滋味;可作书读,可当戏看。书上的描摹,戏里的扮演,即使栩栩如生,究竟只是文艺作品;人情世态,都是天真自然的流露,往往超出情理之外,新奇得令人震惊,令人骇怪,给人以更深刻的效益,更奇妙的娱乐。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而不是面对观众的艺术表演。
——杨绛《将饮茶》
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杨绛《我们仨》
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
——杨绛
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杨绛《走到人生边上》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我们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我们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杨绛《我们仨》
《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杨绛)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s/1iWf1snb4Rxzdz2Bu92uoYw
提取码: w4eu ? ?书名: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
作者:杨绛
豆瓣评分:8.0
出版社:时报出版
出版年份:2007-10-11
页数:224
内容简介:
名家杨绛继《我们仨》之後,以九十六高龄再开笔写作,震惊北京文化圈。这回不仅忆旧,更细心为其灵魂清点行囊,壮胆直视人生的尽头,展现难能可贵的灵魂光辉、智慧风范。
《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一书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关注於神鬼,藉此探讨天命以及人类的文明等问题。第二部分则由多篇散文构成,作者自称是注释自己的思索过程。
作者简介:
本名杨季康,祖籍江蘇无锡,生於北京。1932 年毕业於蘇州东吴大学。1935年与钱锺书先生结婚,同年两人至英国留学,1937年转赴法国。1938年夫妇俩携女返国,回国後杨绛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 年之後,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杨绛早在抗战时期的上海,就以《称心如意》和《弄真成假》两部喜剧成名,後来又出版短篇小说《倒影集》和文学评论《春泥集》,文革後更有脍炙人口的《干校六记》、《洗澡》、《将饮茶》、《我们仨》等多部作品问世。作品另外有《杨绛译文集》、《杨绛作品集》。翻译有《小癞子》、《堂吉轲德》、《斐多》等作品。
杨绛,几乎是众所周知。她的学识才华,她的修养境界,她给这个 社会 留下的作品及其影响,令无数人对这个百岁老人满怀敬仰之情。
当然,提到杨绛便让人想起钱钟书,就如同一提钱钟书人们就会想到杨绛一样,之所以如此, 首先是因为他们在学界的显赫地位,更因着他们夫妻间的岁月长情。 不过,很多人喜欢杨绛,而对钱钟书敬而远之,说是他太高傲。
对此,杨绛作如此解:钱钟书只是博学、自信,并不高傲。他读书多,记性好,中西贯通;又率性天真,遇事口无遮拦,旁征博引,热心指点人家,不能顾及对方面子,便产生高傲之嫌。
显而易见,杨绛总是对钱钟书赞誉有加,而钱钟书亦有公认的“誉妻癖”,可谓夫妻伉俪情深,令人羡慕。
钱钟书曾有一本散文集,书名《写在人生边上》,一九四一年出版。他在序中说,假使人生是一部大书,那么,下面的几篇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边上的。这本书真大!一时不易看完,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空白。
而杨绛先生在九十六岁高龄出版了《走到人生边上》,虽说这也是一本散文集, 但我读来读去,总感觉里面好些深层的东西有着哲学范畴,便不能将其当作普通的散文来对待。
人们总习惯在不自觉中做些没意义的事,比如拿钱杨二人左右比较,得出多方面的结论。其实,哪来那么多的可比性呢?我倒觉得,他们各有光环,而他们之所以在大众面前熠熠闪光,除了自带的个人光环外,更有一部分来自双方的彼此映照。
即便是那些钱钟书先杨绛一步而去的岁月,在杨绛孤独的余生里,仍用自己的余光照亮着两个人的人生。
初读杨绛先生的《走到人生边上》,我首先收获的是很大的意外。我本以为这是一本类似《我们仨》那样的回忆性、感悟性的生活散文,读来易懂又对生活很受用的小文字; 不曾想,这里面却是人生中更深层的东西。
比如,对灵魂的探讨。杨绛先生是从“鬼”与“神”的角度切入的。说起鬼神的有无,很少有作家在书中对它们“堂而皇之”地议论;究其原因,一是因为此题无解,二便是有迷信之嫌。
所以说,当我初读这些文字,心中很是诧异。直到一步步跟随着作者的思路,首先得出结论: 人有灵魂。每个人都有一个身体,而身体具有生命,称灵魂; 继而得出另一种更深层的东西: 只有相信灵魂不灭,才能对人生有合理的价值观。相信灵魂不灭,得是有信仰的人,有了信仰,人生才有价值。
是的,信仰。我突然觉得,不是哪个人随随便便说自己有信仰了,就有信仰了的。就好比说,某人突然间就相信上帝存在了,相信人死后灵魂不灭了。不是这样的,信仰的从无到有,应该有一个慢慢领悟、参透的过程。
就像杨绛所说,相信大自然的神明,是由积累的知识,进而形成信念,而这个信念又经过合理的反证,好像不能推翻,只能肯定—— 我相信这个秩序井然的大自然,不可能是偶然的,该是有规划、有主宰的吧?不然的话,怎能有这么多普遍又永恒的定律呢?
杨绛曾经翻译过柏拉图《对话录》中的《斐多》,她说:苏格拉底就义前的从容不惧,同门徒侃侃讨论生死问题的情景深深打动了我。他那灵魂不灭的信念,对真、善、美、公正等道德观念的追求,给我孤孤单单生活下去的勇气。
还有书中杨绛先生对《论语》、《中庸》里的“天”的探讨:所谓“神”就是《论语》里的天,也就是“我”所谓的大自然的神明。
到这里,我也就明白了,为什么是杨绛勇于将“鬼神”这样的概念拿到桌面上, 那是因为她的学识、思想和觉悟达到了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度了。
我们自然愿意相信神明,在急难中、痛苦中、烦恼中,我们会呼天、求天、问天,但由于现实中很多东西让我们疑惑不解,感觉不到神明的存在;故而先是相信了,后又背弃了。而杨绛却用耶稣的受难提出警示:耶稣受难前夕,在葡萄园里祷告了一整夜,求上帝免了他的这番苦难,上帝搭理了吗?但耶稣失去他的信仰了吗?
所以,我们可以迷惑不解,但是可以设想其中必有缘故;因为上天的神明,岂是人人都能理解的呢?
其实,相信这些对于“人生苦短”的我们而言,是有“好处”的。比如走到人生边上的杨绛先生,只有抱着“回家”之后可以和爸妈、爱人、女儿相遇,才能走得如此安详。英国十八世纪的约翰生博士说: 这么多的诗人文人作诗写文章表示死并不可怕,正好说明死是可怕的。 如果我们能在心中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信仰,还会觉得死可怕吗?
再说命运。人生有命。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也是我们常常在逆境中、在得失中,拿来聊以自慰的话。
杨绛先生说:司命者称“造化小儿”。“造化小儿”是胡闹不负责任的任性孩子。我们常说“造化弄人”。西方人常说“命运的讽刺”,并且常把司命之神比作没头脑的轻浮女人,她不知好歹,喜怒无常。
如此种种,都说明了人在“命运”面前的不由自主、无可奈何。
故而,人应该“服命”。 书中说:不能服命的人,就是对上天的神明产生了怀疑。我们思考问题,不能轻心大意地肯定,也不能逢到疑惑就轻心大意地否定。这样我们就失去了思考的能力,走入迷宫,在迷茫中怀疑、失望而绝望了。
孔子不止一次称“天命”,说“君子有三畏”,第一就是“畏天命”,“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这也是带着敬畏之心承认命由天定。
然,尽管人生有命,命由天定,却并不意味着做主的就是命。该来的总会来,躲也躲不掉,那就从容以对;而非任凭命运摆布。
所谓“命”,也就是人生的境遇。杨绛说,我们如果反思一生的经历,都是当时的处境使然。 但是关键的时刻,做主的还是自己。人能不能自己做主,可以从自己的经验来说。 接下来,杨绛先生列举了数个自己的、钱钟书的、以及他们所熟识之人的,面对命运的不公、命运刁难之时,作为“个人坚定的选择、义无反顾的执着”的往事;很感人,也特别有说服力。
其实,无论人世怎么不公平、不合理,人类毕竟是万物之灵。 他可以不像牛羊一样任人宰割,他可以选择舍身取义,可以选择逆境求生; 命由天定,个人却可以选择如何去做。而个人的选择恰恰说明了人还是能做了自己的主的。
再说人生的历练。受锻炼的是灵魂。 《大学》里说,“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这一部分说到修身。可是前面的“人各有命,命由天定”,势必动摇人们“修身”的信念。基于这一点,杨绛先生先论证了我们眼下这个 “受苦的人世” 的必要,继而指出 “人类生来吃苦” 的必要。
书中说,大自然的神明,我们已经肯定了。久经公认的科学定律,我们也都肯定了。牛顿在《原理》一书中指出:大自然不做徒劳无功的事。不必要的就是徒劳无功的。 故而,这个由造化小儿操纵的人世,这个 累 我们受委屈、受苦难的人世,就是有必要的了。
但尽管如此,作为一个在人世苦熬的人,杨绛先生仍不免自问:上帝神明,创造了有头有脑、有灵性良心的人,专叫他们来吃苦的吗?在思索之后,便是自答:是的。
杨绛说,人活一世,无非是认识自己,洗练自己。 钢材需要锤炼,黄金需要烧炼,而人也需要从忧患中学得智慧,从痛苦中炼出美德来。这个苦恼的人世,恰恰是锻炼人的处所。
天生万物,人为万物之灵。天地生人的目的,该是堪称万物之灵的人。 人虽然渺小,人生虽然短促,但是人能学,人能修身,人的可贵在人自身。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人有肉体和灵魂两部分,乍一看,是肉体在经历磨难,实际上却是精神在作支撑。灵魂凭借肉体接受人生的锻炼,所以说,受锻炼的是灵魂。
如此,当肉体消亡,锻炼的成绩,就留在灵魂上。 我们常说的“身后名”,既随着我们的灵魂远去,同时,也永远留存于生生不息的人世之中。 这正是受苦的必要和受苦之后的价值,亦是生命的价值。
有人说,如果能重活一次,每个人都能成为伟人。而就我们现在的认知来讲,很可能是“人死如灯灭”。轮回、来世也许只是人们美好的愿望。我们活着的人对死后的世界一无所知,也无从证实。况且上述假设是建立在重活时还带着前世的记忆。那么,既然我们大多数的人,终其一生,忙忙碌碌,只能做一个平凡的人,化作历史长河里的一粒尘埃。我们历经“生、老、病、死”的折磨,究竟是为了什么?
杨绛先生在96岁高龄之时,用自问自答的形式写下了《走到人生边上》这本书,用自己近一个世纪的人生经历来探寻 “神鬼”、“人性”、“灵与肉”、“天命”、“人生价值” 等问题。古人云,“人生七十古来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平均寿命越来越长。但“人过九十”的风景却不是每个人都能看得到的。书里没有高深的理论,也没有华美的辞藻,先生平实朴素的文字使人读过之后有一种夏日午后冲凉的畅快之感。
也许,人的一生就像是一场登山旅行。先生此时已经快接近顶峰。回首来时路,是一串串或凌乱或清晰,或轻快或沉重的脚印。抬头看前方,不远处是万丈高崖边。下去之后不知将往何处。谷底可有桃花源?先生认为“身后的事,无由得知。我的自问自答,只限于今生今世”,也就是上山时的来路。
先生说人是灵与肉的结合。无魂则成尸。“灵与肉各有各的本性”,所以 人有“食色性也”和“灵性良心”两种矛盾的,不相容的本性。 人之初生,一片赤子之心。当婴儿期过去,“我”的意识增强,赤子之心消失,肉体的欲望开始与“灵性良心”斗争。无论斗争的结果是“灵性良心”占上风,还是他被弃置不顾, 最终灵和肉都会达到统一 。
然,所有人的登山之旅并不都在同一个起点上。有人天生高配,走的还全是阳关大道。有人偏偏竹杖芒鞋,还得披荆斩棘。既然天命难为,身不由己,不如顺从肉体的欲望,纵享“食色性”,何乐而不为。可先生说,虽有“天命”,但命运之河的小船里还有“我”这个“命主”呢!于是,攀登路上,有人贪恋沿途美景,止而不前;有人不知岔路何往,迷失方向;有人却能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因而, 命由天定,但也不是丝毫没有给人选择的余地。
人之一生,是两重本性不断斗争的一生。攀登之路实苦!栉风沐雨,崎路峭壁。既然最终都要纵身于死亡深渊,又何必受攀岩之苦?因为, 人虽有“灵性良心”,却也掺杂着许多劣根性。只有在这攀登之路上,借由肉体实现灵魂的修炼。 去除杂质,提取真金。在到达山顶之时,才能用人之灵性与大自然的神明沟通,看到悬崖边上不一样的风景。这应该才是人生的价值所在。
记得曾经看过一篇演讲,说既然连梦想都实现不了,还有什么值得努力呢?现实就是这样残酷,我们大多数的人都成不了伟人。多数的梦想也只是梦而已。当理想坠落在现实的水泥地上,我们开始怀疑,愤怒,茫然,最后自暴自弃。皆因我们没有看到先生所说的人生价值是什么。
通过对“来时路”的思考,先生带我们认识到了攀登的价值在于 淬炼出纯正的灵魂 。纵使走入深渊,上山时修得的印记仍在人间。“相信灵魂不灭,才能对人生有合理的价值观。”而这种信仰是对“灵性良心”的信仰。虽然先生说她的自问自答仅限于今生今世,但有了信仰,灵魂和“我”就还在一处,向前看去,魂归何处自然也就无所畏惧了。
先生的作品读的并不多,但每读到一句都能感受到力透纸背的人生智慧。感谢这本书让我透过先生的双眼看到了悬崖边上的风景。愿先生一路走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038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满分作文《每一个生命都无需比较》
下一篇: 经典微小说:《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