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很佩服某些擅长交际应酬的人,总觉得那是一种天生的才华。那些人无论在什么场合、遇到什么样的人,好像都能应对自如、谈笑风生、礼数周到;有些人甚至还具备超凡的记忆力,任何一张脸、一个名字,只要见过、听过,仿佛就可以记入档案,存取自如。
这方面我承认自己是有心学,但力不足。
人际交往的三个层次年轻的时候在电影公司上班,直属上司不但善交际而且酒量好。那时候最怕的工作任务,就是“晚上留下来,陪客人吃个饭”。
我和朋友可以彻夜瞎说,上台演讲好像问题也不大,但到了那样的场合,却始终有点不知所措,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表情和态度去应对、交谈。
而一旦心里有了这样的犹豫,言行举止就必然拘谨、尴尬。加上酒量超差,一杯脸红,两杯过后马上睡意蒙眬,老怕自己出丑,于是无论敬酒或回敬都小心翼翼、畏畏缩缩。
于是,在这个经常以喝酒的态度来衡量一个人“诚意”的地方,我难免被归为“不够热情”的一类。记得有一次上司还在一大堆宾客面前指着我说:“你这家伙根本带不出场!”
或许是自己不习惯,也老让别人觉得我“无趣”,所以类似那样的场合慢慢地就不找我了。没有交际、没有应酬,自己觉得轻松,但在某些人眼里,却老觉得我是不是太冷漠、太寡情了一点
记得有个朋友,当年还很好意地给我上了一个晚上的交际课。他说人际交往上有三个不同层次,都必须学习、关照。
第一种,那是一种即使勉强也要凑合的场合,目的是广结善缘,或者为了自己(或亲戚、朋友)的某些近程目标可以顺利完成。在这个层次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较远,说不定“过眼即忘或用完即弃”,情感成分属于“略低”的一种。
第二种,广结善缘也是目的之一,不过在这个层级上,人与人之间基本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熟悉度或关联性,是为了累积情分,是“养兵千日,可能用在一朝”的积极性交往,情感成分属于“中级”。
第三种,往来的不是亲戚就是非常熟识的朋友,是婚丧喜庆的帖子或讣文必然会发出去,年节会相互送礼、致意的对象。不过,真正的情感成分则属于“自由心证”,浓淡之间甚至还会凭双方“礼尚往来”的程度而有所改变。
已经到了这般年纪,他说的我当然都懂,只是要做到自然、安心,对我来说还是很难。
没有真心的善意举个例子,我最怕遇到的场面是听到别人跟我说:“好久不见了,哪天聚聚 ”“哪天有空,一起吃个饭吧 ”而讲完之后紧接的话却是:“哦,那bye了,保重!”
我了解那绝对是善意,但让我难受的是:这善意无丝毫真心。
记得儿子五六岁的时候,有一次带他上街,在玩具店里遇到一个早已转行的制片。聊了一阵分别后各自的工作和发展之后,他说:“哪天聚一下,吃个饭 ”随即握手告别。没想到我儿子竟然问我说:“他要跟你吃饭哦 ”我说:“是啊。”没想到儿子却一脸疑惑地说:“那你们怎么都没有留电话 ”
小孩清澈的直觉,有时候真是一面镜子。没错,他连我的联络方式都没问,那“哪天聚一下,吃个饭”这句话不就是大人之间彼此心知肚明的应酬一场!
几天前跟当初要我把交际当成人生一种必要的那位朋友聊天,没想到他忽然冒出一句话说:“这几年懒得交朋友。”理由是:“已经到了这样的岁数,未来交到的朋友,再怎样也不可能像现在的老朋友这么久。”
他说从年轻到现在,朋友来来去去,有些甚至从好朋友变成老死不相往来的敌人。“但总有几个是不必应酬也打死不退的家伙。”他说,“没骗你,有一天晚上我很认真地算了一遍,觉得……有这几个其实好像也挺够用了!”
没问他“那几个”里头包不包括我,因为怕一旦问了,他的回答会让我觉得又是另一种形式的应酬。
从以前到现在,我都很羡慕、敬佩那些会交际、会应酬的人,一直学不会或不自在,常让自己很自责。以前常在热闹非凡的场合里,因为觉得无能、无趣而提前默默离席。现在想想,好像这样也还不坏,至少比在人群散尽、灯光黯淡、杯盘狼藉的时刻,发现现场只剩一个疲惫、孤单、空虚的自己好多了。
转自广州日报
文/菻戈
图/网络
BGM:郁可唯《时间煮雨》
前几天,一个朋友在微信上找我:“都不知道哪个是你了?”我一头雾水,发了个问号过去,然后她发了两张截图过来。一张是她搜索联系人的页面,我的名字打进去之后跳出来两个人。一张是那个和我同名同姓的姑娘在朋友圈发了一段脱单的文字。在手机这端,我一时不知道该回什么,然后忍不住笑了。
有点伤人啊。我反应过来,这个“你”的指代对象是两个人,她没有把话问死,就是想根据我的回答来判断我是其中的哪一个,而她之所以主动来问我,不过就是出于对那条脱单说说的好奇与八卦。
我仿佛听见了岁月温柔的一刀。
这个朋友是我高中同学,以前玩的还不错,甚至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她还给了我很多建议,大学几年,我们算一直保持着联系。
一开始我们还会聊聊彼此的生活,在生日的时候送个祝福。越到后来,我们的聊天内容基本就是她发来链接,让我帮忙填问卷或者投票。我挺烦的,但想着她以前人还不错,有时间老同学帮个忙也无可厚非。这几年,这种帮忙成了家常便饭,扪心自问,我自己的事都不需要这么费心。
还是觉得难以置信。6月份还帮她收集滴滴打的的电子发票,看她的截图,备注的也是我的名字,但她说不知道哪个是我,说不通!
如果清理内存,文字消息会保留。所以要么是重新安装了微信,要么是消息太多,聊天记录被冲掉或者删除。只是我的头像两年没换,又能经常收到她发来的链接,唯一的理由就是我成了她庞大群发对象中毫不起眼的一员。
最近读了台湾作家吴念真的《灯熄后,知交好友剩几个》一文,里面提到了人际交往的三个不同层次:
第一种,是一种即使勉强也要凑合的场合,目的是广结善缘,或者为了自己(或亲戚、朋友)某些近程目标可以顺利完成。在这个层次上,人与人间的关系较远,说不定“过眼即忘或用完即弃”。
第二种,广结善缘也是目的之一,不过在这个层级上,人与人之间基本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熟悉度或关联性,是为了累积情分,“养兵千日,可能用在一朝”。
第三种,往来的关系不是亲戚就是非常熟识的朋友,是婚丧喜庆的帖子或讣文必然会发出去,年节会相互送礼、致意的对象。
这样看来,我和这位朋友的关系着实尴尬,应该是介于前两种之间。认识五年,但对方算是忘记了我。
在我的印象中,这是一个很擅长社交的朋友。她在高中的时候朋友就很多,生日时总会收到特别多的礼物。那个时候我还想过,她得花多长时间去记下这么多人的生日,以在他们生日当天回一份礼物?
大学后有次过生日,她又晒了一张很大的拼图,里面是密密麻麻,来自不同账号的祝福。我记得那天很早的时候我跟她说了“生日快乐”,她第二天才回的我,轻描淡写的一句“消息太多了,没看到你”。
高中里现在还保持联系的人真的不多,所以这个朋友我一直挺珍惜的。或许我们之间有过真心,但和她后来遇到的和追求的相比,也就没那么重要了。所以我终究还是湮没在了她的联系人列表中,唯一的价值,可能就是贡献出这个账号可以提供的一票和一份数据。我知道,这样的关系是走不到最后的。
时间真是检验一切感情的利器,我后知后觉,竟又失去了一个朋友。 我没有明确地回复她,几句就结束了对话。我想了会儿,还是点进她的头像,第一次拉黑了一个人,“以后我不会再让你打扰到我了。”
关于交友,易中天曾这样说:
常人交朋友,都是有目的的。这种目的,不一定是小人那种急功近利的目的,也许只是觉得人生在世,不能没有三五友人。
从高中开始,上学的地方就离家越来越远,妈妈最常跟我说的一句话就是“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我深以为,朋友之间就应该像武侠小说中各路英雄那样仗义为友,我的好朋友也说,“反正能帮的尽量帮。”
其实,朋友之间但凡有点真心,所有的帮忙就只是出于好心和理解的“支持”,何来“利用”之说。
时间很贵,精力也有限,我们得给自己的朋友圈做减法。自私的“利己主义者”本不值得耗费心神,发现了,就及时剔除。失去的不重要,留下的千万妥善珍藏。
菻戈,专注写20多岁的想法。?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025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吴念真:重逢
下一篇: 旧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