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七七一年,犬戎攻破了周王朝的首都镐京,荒淫无道的周幽王被杀,残存的大臣们奉着太子宜臼东逃到雒邑(洛阳),而后宜臼即位为平王,定都雒邑,历史以这年将周王朝划分为西周与东周。东周初期,随着平王东迁的郑氏一族,经过武公掘突、庄公寤生两代七十年的经营成为春秋初期的强国。但是在庄公死后,由于四子争位国力严重内耗,郑国从此没落沦为小国,经常不得不“朝秦暮楚”。
“朝秦暮楚”这个成语原本是形容郑国夹在秦、楚两大国之间,被秦攻打就向秦国朝贡,被楚攻打就向楚国朝贡的窘态。然而后来也和“人尽可夫”一样变成对女性性工作者的形容。然而私下仔细想想,如果不要顾忌男性社会假道学的挞伐,其实女人如果能“人尽可夫”和“朝秦暮楚”,那岂不是幸福的人生吗 这种女人在男性社会里会让众人指指点点,然而私下里很多男人却想勾搭她,或被她勾搭。
“人尽可夫”的典故发生在郑庄公死后,太子姬忽即位为昭公。昭公当年曾领兵助齐抗戎,事后齐候厘公(僖公)欲以女儿文姜婚配予他,昭公明知文姜与胞兄齐世子姜诸儿有私情于是拒绝,但他没明言,他讲出了一句后来也成为成语的名言“齐大非偶”。昭公后来娶陈女为妻。然而因为他不娶齐文姜为妻,失去强大齐国当靠山。即位当年的九月,他的二弟姬突在母族宋庄公的支持下发动政变夺位。姬忽败逃卫国,姬突即位为郑厉公。
庄公死时郑国掌权的大夫叫祭仲,宋庄公利用祭仲到宋国报聘时,武力挟持祭仲与姬突盟誓支持他夺位,宋庄公还派宋国主要家族,也是姬突的岳家雍氏家族的成员雍纠和姬突和祭仲一起回郑国。雍纠的功能是作为姬突的班底牵制祭仲,也作为宋国在郑国的代理人以保障宋国的利益。宋庄公还要祭仲把女儿嫁给雍纠,让姬突、祭仲、雍纠三人结成利益共同体。
公元前六九七年,郑厉公姬突在位的第四年,厉公因为不满祭仲把持国政,与雍纠密谋除掉祭仲。雍纠回家后,妻子祭氏察觉他神色有异,笨男人被妻子套出话来。祭氏回娘家问她母亲说:“父与夫,二者孰亲 ”其母答:“皆亲。”又问:“二者亲情孰甚 ”其母曰:“父甚于夫。”祭氏问:“何也 ”其母答:“未嫁之女,人尽可夫,夫无定而父有定;已嫁之女,有再嫁而无再生。夫合于人,而父合于天。夫安得比于父哉!”祭仲妻这番话掷地有声,说的头头是道。雍氏听了母亲的话也觉得有道理,就把丈夫和厉公的密谋告诉母亲转告祭仲,于是祭仲先下手为强干掉雍纠,厉公也只好出奔蔡国。
“人尽可夫”这句成语由此而来,本来的意思是说:没出嫁的女人可选择任何男人来当她的丈夫,即使已嫁也可能因为各种因素与变故而再嫁,任何男人还是都有可能成为她的丈夫。后世把“夫”当动词用,把整句话当形容词,指任何男人都可以和她发生性行为的女人,严格讲只有失足女符合条件;但对与多个男子发生过性行为的妇女亦可如此形容。
祭氏和雍纠做了四年的夫妻,因为“父重于夫、人尽可夫”这句话出卖了丈夫雍纠,改变了郑国的历史,也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其实主导整个事件的症结不在祭仲夫人嘴巴里讲出的那番父重于夫的大道理。真相还是在于两性间的性关系,如果雍纠在那方面能让祭氏满意,祭氏会服服贴贴的向着自己的男人。俗话说“女心外向”,对女人来说,男人和父亲之间,正确的选择永远是要和她共度一生,可以让她不时极乐升天的男人。只因雍纠无力满足祭氏,于是他虽然尽力巴结讨好妻子,却在妻子心目中成了可有可无的男人,被老婆出卖而身死异乡。
祭仲在厉公出奔后,迎昭公姬忽复位。但两年后姬忽被次席大臣高弥渠趁祭仲不在国内时给弑了,另立老三姬亹。又隔两年,姬亹到齐国会盟被齐襄公杀了,祭仲再立老四姬婴继位。姬婴在位十四年,厉公姬突在齐国的支持下打回郑国杀了姬婴复位,又做了七年的郑侯。他在外流亡十三年吃了不少苦,尝尽冷暖,复位后他自然会算一下老帐。这时祭仲已在两年前死了,然而从此祭氏家族在郑国政坛消失,历史没交待“人尽可夫”的祭氏最后的结局如何。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求分享 求点赞
现在社会,一个男子往往会被逼问:?我和你妈掉到水里,你先救谁??这堪称世纪难题,无论怎么回答似乎都不合适,所以很多男子都逃避这个问题。那么有没有完美答案呢?肯定是没有的,要不也不会成为让无数男子头疼的问题。
不过如果一个女子面临同样的问题,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一个是自己的父亲,一个是自己的丈夫,如果两个人之中只有一个人能活着,那应该怎么选择呢?春秋时期的这名女子就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郑庄公去世之后,太子忽继位,即郑昭公,但是郑昭公因为自身实力一般,又没有强大的后援,所以刚登基就被欺负了。他有一个弟弟公子突,其母是宋国大家族的女儿雍姞。雍姞嫁给郑庄公后很是受宠,生了公子突。等到郑庄公去世之后,宋国人就想将郑昭公赶下去,让公子突做郑国的国君。
但这毕竟是别国的内政,宋国不好直接到郑国干涉,所以他们想了一个办法,将郑国的卿大夫祭仲骗到了宋国,然后将其抓起来,逼着祭仲立公子突为国君,要不就杀了祭仲。
祭仲自然不想死,所以就答应了宋国的要求,然后带着公子突回国。郑昭公听说这件事后,自知无力对抗祭仲,于是就跑到了卫国。公子突顺利继位,即郑厉公。郑厉公虽然成为了郑国的国君,但是根基不稳,郑国国政很大程度上把持在祭仲手中,这让郑厉公很不舒服。
哪个国君都不愿意受制于大臣,于是郑厉公就准备除掉祭仲,采用正常的手段是不可能的,毕竟祭仲吃过的盐比他吃过的米还多,算计不过他,所以只能刺杀。为了能出其不意将祭仲杀死,郑厉公特意让祭仲的女婿雍纠来执行这个刺杀任务。
那么问题来了,郑厉公为什么会找到雍纠,而雍纠为什么又会答应郑厉公的要求去刺杀自己的岳父呢?因为这个雍纠也是宋国人,他是郑厉公母亲家族的人,不管是被胁迫还是自愿,总之,雍纠是接下了这个刺杀任务。
或许雍纠是第一次杀人,或许是觉得对不起自己的妻子和岳父母,以至于太过紧张,很多行为出现了反常,最最主要的是,他准备在郊外宴请自己的岳父,这让雍姬很不解,女婿请岳父吃饭却跑到郊外?雍姬在一番试探下,猜到了一种可能。
她怀揣着这个巨大的秘密,吓得晚上睡不着觉,第二天她就回了娘家,问了母亲一个问题:?父亲和夫君,哪一个更亲呢??其母看到女儿心事重重的样子,知道可能出了什么事情,就对她说:
?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
这就是成语?人尽可夫?的出处,在这里的意思就是人人都可能成为你的夫君,但是父亲却只有一个,自然是父亲更重要。
不过,这个成语经过两千多年的变化,如今已经完全变了意思,当知道一名女子作风豪放、行为不检点的时候,就会用到这个成语,是为人所不齿的。这实在是曲解了这个成语原本的词义,至于这个成语的词义什么时候开始出现了变化,我们不得而知。
继续说这个故事,当其母告诉雍姬,父亲更亲之后,雍姬仿佛是终于下定了决心,就对自己的父亲祭仲说:?雍氏舍其室而将享子于郊,吾惑之,以告。?祭仲一听就知道自己这个女婿打的什么主意,也知道是谁要除掉自己。
他先下手为强,将雍纠给杀死了,尸体特意放在郑厉公能看到的地方,然后郑厉公吓得带着雍纠的尸体逃到了蔡国,后来又到了郑国的边境之地栎邑。一直等到十五年之后祭仲死了,郑厉公才开始谋划回到郑国都城继续做皇帝。郑厉公带着雍纠尸体走的时候还留下了一句话:?谋及妇人,宜其死也。?
如果真的是雍纠将自己要杀死岳父祭仲这件事和雍姬商量了,那可真的是愚不可及,难道认为雍姬会亲眼看着自己的父亲被杀死?难道一个女子会为了夫君将自己的父亲杀死?一个正常的女人都不可能做出这样的事情。
不过这件事倒给后来的皇帝们上了一课,那就是不能让后宫干政,历来都有后宫不得干政的规定,当然很多时候,后宫女子还是能在一定程度上干政,而且由后宫干政延伸到外戚干政。这几乎是每个朝代都不可避免的,即便能避免后宫干政,也很难避免外戚干政。
所以在一些朝代,会实行去母留子的残忍制度。比如汉武帝让年幼的刘弗陵做太子,就杀死了刘弗陵的生母,再比如北魏时期,也是实行去母留子制度,儿子做太子,生母就要死去。
?人尽可夫?的主人公名字叫做雍姬,其实这个词语我们现在都用错了,很多人觉得他是用来形容不检点的女子,但是其实在这个词语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个更深层次的故事,在当时也只是一个两难的决定而已。
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女子叫做雍姬,他嫁给了雍纠,而且雍姬有一个很厉害的父亲,就是祭仲,祭仲是郑国的大臣,当朝的君王很仰仗他,但是同时也忌惮祭仲手里面的权利,所以对祭仲一直都是稍微微词的。但是君王又很喜欢雍纠,所以他一直是在两难的选择这两个大臣。雍姬和雍纠的感情很好,两人无话不说。因为忌惮祭仲的势力,所以君王一直想要杀了祭仲,但是苦于没有苦于信任的人来帮助自己,最后就把这个重任交给了雍纠,但是雍纠也藏不住话,就把君王要刺杀自己的岳父这件事告诉了自己的妻子。
雍姬知道这件事以后,非常的难受,因为一边是自己的丈夫,一边是自己的父亲。雍姬实在是不知道该帮谁,就把这件事告诉了自己的母亲,让自己的母亲拿主意,但是母亲对他说: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意思就是父亲只有一个,但是没有人都可以成为你的丈夫,这怎么能比较呢?也是因为这句话,祭仲知道有人要刺杀自己这件事。所以早早的就防备好了,最后君王没有成功,还在十多年以后丢了自己的皇位。
其实这件事,一开始就是很纠结的一件事,雍姬告诉自己的父亲是孝,但是他又背叛了自己的丈夫,也算是对自己的丈夫不忠。所以后世的女子和男子对雍姬的意见很大,也就把这个词语故意往贬义的方向发展了。
现在社会,一个男子往往会被逼问:?我和你妈掉到水里,你先救谁??这堪称世纪难题,无论怎么回答似乎都不合适,所以很多男子都逃避这个问题。那么有没有完美答案呢?肯定是没有的,要不也不会成为让无数男子头疼的问题。
不过如果一个女子面临同样的问题,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一个是自己的父亲,一个是自己的丈夫,如果两个人之中只有一个人能活着,那应该怎么选择呢?春秋时期的这名女子就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郑庄公去世之后,太子忽继位,即郑昭公,但是郑昭公因为自身实力一般,又没有强大的后援,所以刚登基就被欺负了。他有一个弟弟公子突,其母是宋国大家族的女儿雍姞。雍姞嫁给郑庄公后很是受宠,生了公子突。等到郑庄公去世之后,宋国人就想将郑昭公赶下去,让公子突做郑国的国君。
但这毕竟是别国的内政,宋国不好直接到郑国干涉,所以他们想了一个办法,将郑国的卿大夫祭仲骗到了宋国,然后将其抓起来,逼着祭仲立公子突为国君,要不就杀了祭仲。
祭仲自然不想死,所以就答应了宋国的要求,然后带着公子突回国。郑昭公听说这件事后,自知无力对抗祭仲,于是就跑到了卫国。公子突顺利继位,即郑厉公。郑厉公虽然成为了郑国的国君,但是根基不稳,郑国国政很大程度上把持在祭仲手中,这让郑厉公很不舒服。
哪个国君都不愿意受制于大臣,于是郑厉公就准备除掉祭仲,采用正常的手段是不可能的,毕竟祭仲吃过的盐比他吃过的米还多,算计不过他,所以只能刺杀。为了能出其不意将祭仲杀死,郑厉公特意让祭仲的女婿雍纠来执行这个刺杀任务。
那么问题来了,郑厉公为什么会找到雍纠,而雍纠为什么又会答应郑厉公的要求去刺杀自己的岳父呢?因为这个雍纠也是宋国人,他是郑厉公母亲家族的人,不管是被胁迫还是自愿,总之,雍纠是接下了这个刺杀任务。
或许雍纠是第一次杀人,或许是觉得对不起自己的妻子和岳父母,以至于太过紧张,很多行为出现了反常,最最主要的是,他准备在郊外宴请自己的岳父,这让雍姬很不解,女婿请岳父吃饭却跑到郊外?雍姬在一番试探下,猜到了一种可能。
她怀揣着这个巨大的秘密,吓得晚上睡不着觉,第二天她就回了娘家,问了母亲一个问题:?父亲和夫君,哪一个更亲呢??其母看到女儿心事重重的样子,知道可能出了什么事情,就对她说:
?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
这就是成语?人尽可夫?的出处,在这里的意思就是人人都可能成为你的夫君,但是父亲却只有一个,自然是父亲更重要。
不过,这个成语经过两千多年的变化,如今已经完全变了意思,当知道一名女子作风豪放、行为不检点的时候,就会用到这个成语,是为人所不齿的。这实在是曲解了这个成语原本的词义,至于这个成语的词义什么时候开始出现了变化,我们不得而知。
继续说这个故事,当其母告诉雍姬,父亲更亲之后,雍姬仿佛是终于下定了决心,就对自己的父亲祭仲说:?雍氏舍其室而将享子于郊,吾惑之,以告。?祭仲一听就知道自己这个女婿打的什么主意,也知道是谁要除掉自己。
他先下手为强,将雍纠给杀死了,尸体特意放在郑厉公能看到的地方,然后郑厉公吓得带着雍纠的尸体逃到了蔡国,后来又到了郑国的边境之地栎邑。一直等到十五年之后祭仲死了,郑厉公才开始谋划回到郑国都城继续做皇帝。郑厉公带着雍纠尸体走的时候还留下了一句话:?谋及妇人,宜其死也。?
如果真的是雍纠将自己要杀死岳父祭仲这件事和雍姬商量了,那可真的是愚不可及,难道认为雍姬会亲眼看着自己的父亲被杀死?难道一个女子会为了夫君将自己的父亲杀死?一个正常的女人都不可能做出这样的事情。
不过这件事倒给后来的皇帝们上了一课,那就是不能让后宫干政,历来都有后宫不得干政的规定,当然很多时候,后宫女子还是能在一定程度上干政,而且由后宫干政延伸到外戚干政。这几乎是每个朝代都不可避免的,即便能避免后宫干政,也很难避免外戚干政。
所以在一些朝代,会实行去母留子的残忍制度。比如汉武帝让年幼的刘弗陵做太子,就杀死了刘弗陵的生母,再比如北魏时期,也是实行去母留子制度,儿子做太子,生母就要死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013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