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天地鬼才”金圣叹:嘲讽舅舅,嘲讽刽子手,嘲讽了一个时代

佩兰 2023-07-26 17:34:04

唐、宋、明三代,文坛出现许多惊世绝伦的大才子,如唐朝之李白、宋朝之苏轼、明朝之杨慎。然而,到了清朝,能担得起“才子”名号的,却少之又少,如赵翼、袁枚、纪昀等人,勉强算得上是“一时之才”,而有一个人,若称他为清朝大才子,恐怕无人质疑,此人就是明末清初的金圣叹。一、狂狂书生

在上个世纪中叶,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金圣叹这个名字是充满“敌意”的,当时全国上下都在批评反动文学,而清朝大才子金圣叹曾批评过《水浒传》中的诸位英雄,因此,金圣叹不被那个时代所欢迎,他的坟墓甚至还被红卫兵给掘开了。其实,时间向前推进300年,金圣叹在清朝初年,也一样被时代所不容。其实,金圣叹不姓金,他原姓张,名才。清军入关后,改名为金圣叹,意思是金人(清朝前期称后金)来了,连圣人也只能叹息。从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出他对清朝统治者的态度。金圣叹出生于明朝末年,而且是个神童,在那个以八股取士的时代,别的孩子都在读四书五经,金圣叹俨然是个“坏学生”,他性格顽劣,博览群书,尤其对于小说、戏曲等作品,更是有独特的兴趣。第一次参加院试,题目是“西子来矣”,意思是西施曲线救国,这是一个高大上的话题,只是,金圣叹一看题目,忍不住内心的戏谑,提笔写道:开东城也,西子不来,开南城也,西子不来;开西城也,西子来矣,吾乃喜见此美人矣。主考官看到金圣叹的答卷,忍不住摇头,也戏谑地批了一行字:美人来了,你却丢了一个秀才。二、倾世才子金圣叹的秀才没考上,还被取消了三年考试的资格。狂人,总要为自己的狂妄付出代价。此后,金圣叹对科举失去了兴趣,但在著书立传方面却成绩斐然,金圣叹对《庄子》《史记》《离骚》等六部书籍逐一进行白话文批注,一时间,金圣叹的批注引起哄抢,洛阳纸贵。因此,有人说金圣叹是中国白话文学的倡导者和先驱,这个结论不无道理。在明末清初,金圣叹在江南文坛上的地位首屈一指,他在给学生讲经的时候,妙语连珠,不管是经史百家还是稗官野史、佛道典籍,他都能信手拈来,而且讲得入木三分,颇有见地。很多外地的书生都慕名来听金圣叹讲学。金圣叹批注的书籍会被书局的商人翻刻高价出售,文人学士们以收藏金圣叹的书为荣。可见,金圣叹的影响力之大。三、痛骂娘舅其实,金圣叹在短时间内能够声名鹊起,和一个人的提携是分不开的,此人就是他的舅舅钱谦益。钱谦益是明末著名的文豪,更是东林党的领袖之一,其社会影响力和文坛引领作用在都不可忽略,正是在钱谦益的造势下,金圣叹才很快被江南才子所知。只可惜,钱谦益虽然有大才,他却背上一个“变节”的名声。原来,明朝灭亡,清军攻入南京时,钱谦益和小妾柳如是(下图)二人都不想当亡国奴,于是,二人经过一番大义凛然的探讨,决定一起投水殉国。当钱谦益和柳如是在跳水的那一刻,钱谦益突然说“水太冷,不能下”,临时反悔了。其实,当时正值五月,烈日炎炎,何来“水冷”之说,钱谦益嘴上说“殉国”,内心却十分怕死,后来钱谦益向清军大将多铎投降,成为了“假君子、真汉奸”的代名词。有一年,钱谦益过寿,金圣叹本不愿和汉奸舅舅交往,只是迫于母亲的催促,只好前来拜贺。在席间,高朋满座,大家久仰金圣叹之才名,建议让金圣叹为舅舅钱谦益写一副贺寿的对联。金圣叹看大家这么有诚意,便没有客气,提笔写下上联:“一个文官小白脸。”说舅舅是小白脸,这有些过分,在座的众人虽然都十分惊讶,但都还抱有一丝希望,毕竟,古代有许多转折性极大的对联。只见金圣叹继续写下联:“三朝元老……”宾客们长松一口气,以为接下来肯定是褒奖之词,谁知,金圣叹最后的三个字是:大汉奸。于是,这个对联就是:一个文官小白脸,三朝元老大汉奸。据说,钱谦益看到这个对联后,两眼一瞪晕了过去,一场好好的宴会,被这一副对联闹得不欢而散。从此,金圣叹和钱谦益再无联系,他们之间划清了界限,钱谦益做汉奸,金圣叹继续做被时代遗弃的狂士。四、哭庙喊冤在清朝初年,金圣叹的名气如雷贯耳,连皇宫之中的顺治帝都十分欣赏。只是,顺治的欣赏对金圣叹来说毫无用处,因为顺治的去世,金圣叹反而遭了秧。顺治十八年,当顺治帝驾崩,按照礼制,江苏省需要在省会苏州举办祭奠活动,江苏大小官员都要参加。没想到,有一帮秀才利用这个机会,打算向江苏巡抚朱国治告状,最终酿成惨剧。原来,苏州府下辖的吴县知县任维初是个贪官,他为了搜刮民财,鱼肉乡里,无恶不作。底层百姓告状无门,于是,吴县的一帮秀才们打算趁着祭奠顺治的时候到苏州向江苏巡抚朱国治告状,希望朱国治能够严惩任维初。江苏巡抚朱国治在《康熙王朝》中的形象非常正面,实际上,他确实个奸臣,他每年都会收受任维初的贿赂,因此在这个关键时刻,他打算袒护任维初。于是,他以“刁民暴动,惊扰先帝灵位”为理由,将来告状的书生头目都关入大狱。其他书生们深感冤枉,集体到顺治灵前哭诉,这就是“哭庙案”的由来。朱国治一不做二不休,将这些人统统关押,并且屈打成招,说为首作乱的正是江南大才子金圣叹。其实,金圣叹并未参与这次哭庙,他只是听闻秀才们被抓了起来,发了几句牢骚而已。但朱国治需要一个很有名气的“叛贼”,金圣叹正好撞到枪口上。于是,金圣叹被抓。朱国治担心金圣叹等人会有翻身的那一天,于是把此事做成铁案,当时远在台湾的郑成功正在拉拢江浙一带的士绅,朱国治便说金圣叹私通郑成功,犯了“通敌”之罪,金圣叹被判死刑,全家流放。五、狱中自嘲作为才子,金圣叹有他独特的幽默细胞,在狱中,他的儿子前来为他送别,看到悲伤的儿子,金圣叹说:“孩子,别哭,为父给你出个对联,你来对一对,上联是:莲子心中苦。”所谓莲子,其实是谐音,乃“怜子”,心疼儿子的意思。金圣叹是说自己心疼儿子,内心十分苦楚。儿子这时哪有心情对对子,金圣叹笑道:“不难为你了,为父已经想好了下联:梨儿腹内酸。”梨儿,谐音“离儿”,离开儿子的意思。大才子金圣叹果然名不虚传,生离死别之际,还不忘以对联自嘲。金圣叹在临终前,写了一封信,委托狱卒转交给自己的家人,并且叮嘱狱卒千万不能偷看。狱卒认为,此封信肯定干系重大,于是立即将信交给了官吏。官吏打开一看,里面竟然写道:“咸菜和黄豆一起吃,有胡桃的味道。这是我的秘方,你们知道后,我就毫无遗憾了。”很明显,金圣叹早就料到这封信会被官吏偷看,他故意写下这些内容来调侃官吏。金圣叹临死,又幽了一默。六、屠刀之下顺治十八年七月,到了秋后处斩的日子,金圣叹被押往刑场,和金圣叹一起将要被斩首的还有“哭庙案”中的一群秀才们。金圣叹早已看淡生死,他对刽子手说:“为了让我少受些痛苦,你先砍我吧,到时候我兜里的银票都归你。”众目睽睽之下,刽子手也不好查看金圣叹兜里是否真有银票。但先杀谁,后杀谁,刽子手还是能做主的。抱着这样的心态,刽子手往屠刀上喷上烈酒,首先将金圣叹的脑袋砍了下来。等金圣叹倒下,刽子手趁势将金圣叹兜里的“银票”掏了出来。只见,是两个纸团,第一个纸团上写了一个“好”,刽子手大惑不解,被杀了还叫好 第二个纸团被打开,里面写了一个“疼”。原来,金圣叹在用最后的幽默,来表达自己的讽刺。刽子手目光呆滞,深深感觉到了自己被金圣叹戏弄,但人已经死了,他也无可奈何。金圣叹乃清朝初年的著名才子,胡适先生曾说金圣叹是“天地鬼才”。只是,他满腹才华,在清朝也不过是时代的弃子。所以,当他面对糟糕的境遇时,他不忘讽刺舅舅,讽刺刽子手,讽刺那个时代……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求分享 求点赞

刽子手手起刀落,为何突然从犯人耳朵里滚出两个纸团,见鬼了?

不是,是“幽默家”金圣叹耍的把戏,金圣叹是一个文学怪人,甚至可以说是个别人眼中的“疯子”。在那个时代他以自己对文学的极高悟性为历史文化加了笔重彩。

金圣叹性情古怪,开蒙早,很早就上了私塾,喜欢读书,为他后来精彩的文学批评打下了基础,见解独到,有时让人摸不到头脑,对文学展现了超凡的偏执与热爱。他思想活跃,曾经参加过科举考试,但因为办了一件事而被除名。问题是说我四十岁就不动凡心了,金圣叹思考几秒,提笔写道:"空山穷谷之中,黄金万两;露白葭苍而外,有美一人。试问夫人动心否乎?曰:动动动动动……"


原本写得很好,但看到三十九个动,主考官疑惑了,叫来询问,金圣叹曰“孟子四十而不惑,那么三十九岁之前都是会心动的。”主考官大怒。金圣叹就是大家眼中的怪人。二十岁的时候迷上了神佛,遍访僧庙,最后竟分不清自己是人是佛了。他狂放到什么地步?觉得《水浒传》后五十回写得不好,自己动手把那些改成自己的版本了。



又认为《西厢记》第五本并非出自王实甫之手而删掉。他认真,点评独到,清除一切他认为有损于文学的路障。这样一个守护文学的人缺在哭庙案中被判斩首,牢房里他仍然在感受生命,对狱卒玩笑:“花生米与豆干同嚼,大有核桃之滋味。得此一技传矣,死而无憾也!”。刑场上,刽子手手起刀落,金圣叹耳朵里滚出两个纸球,一为好,一为痛。让人唏嘘。如果生活在同时代,我一定做他粉丝。

刽子手砍掉犯人头颅后,为何竟从耳朵滚出来两个字,周围观众哑口无言?

耳朵中滚出来的两个字分别是“好”和“疼”。这个被砍掉的人是金圣叹。金圣叹的一生充满了神奇色彩。是人们所认为的怪才,一生潇洒,博览群书,才华横溢,并且金圣叹率性而为。而金圣叹在刑场上,痛饮烈酒,然后对刽子手说有事要说,等到人们准备好纸笔要记录下来的时候,他是希望将花生米与豆干一起吃的话,会有火腿的滋味,这种方法能够流传下去。

砍头之后的表演让观众哑口无言。到了砍头的时候,刽子手高举砍刀,而此时的金圣叹没有丝毫畏惧的表情,更没有慷慨激昂地表现出自己的抗争。只是很安静地低下头,非常坦然地引颈就戮,让人感觉这不是他的刑场。刀起头落,人头落地之后,金圣叹的左耳和右耳中分别跳出了一个纸团。一个纸团上写着“好”字,另外的纸团中写着“疼”字。

观众赞叹于金圣叹的最后一场表演。死刑现场让观众啼笑皆非,这就是怪才金圣叹在世上的最后一场表演。这好像根本就不是一个死刑场,观众的笑声似乎成了对金圣叹最后一场表演的赞同。不过为什么会引来杀身之祸,是有原因的。

金圣叹不愿意考取功名。第一次科举考试的时候,他在试卷上画画,没把考试当一回事,而第二次考试的时候,为了将考卷填满,他连续写了三十九个“动”字。第三次和第四次考试的时候也基本是这样子,让考官都感到哭笑不得。科举考试对于金圣叹来说,只是一场游戏。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010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