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紫禁城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无疑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北京紫禁城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占地面积72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自永乐十八年(1420年)竣工落成之后紫禁城作为明、清两代的朝廷办公地点和皇室生活起居之所见证了自明成祖朱棣到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24代帝王的兴衰荣辱。北京中轴线正位于紫禁城正中位置,在中轴线上按“前朝后寝”的古制布置着帝王发号施令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帝后居住的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辛亥革命后根据《清室优待条例》:溥仪及其皇室宗亲仍得以居住在紫禁城内。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驱逐出宫。1925年10月10日紫禁城改称故宫并对外开放。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对故宫建筑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同时整理出大量的文物。1961年国务院颁布故宫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宫博物院现存文物150万件(套)。1987年北京故宫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如今北京故宫与俄罗斯克里姆林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并称世界五大宫殿。紫禁城工程从永乐四年动工到永乐十八年竣工前后修筑了14年。在此期间一共征用了23万工匠、上百万的民夫以及大量士兵投入到营建工程中。朱棣为什么要倾尽财力建造如此浩大的工程呢 当然我们可以说皇帝需要与自己的地位相匹配的宫殿。就是咱们平民百姓还想把自己住房弄得大点漂亮点,何况皇帝修建宫殿还不只是单纯为了个人享受,更重要的是体现自己的政治权威,因为只有把宫殿建得富丽堂皇才能彰显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威严。然而朱棣并不是明朝的开国皇帝,那么他为什么还要花大力气营建北京紫禁城如此浩大的工程呢 直接用他老爸留下的宫殿不好吗 问题恰恰就在于他用不上他爹留下的宫殿。早在1366年明太祖朱元璋就已下令在南京营建宫殿建筑,到明洪武廿五年(1392年)南京城的宫殿建筑工程基本完工。这一历时26年的工程比朱棣所营建的北京紫禁城更为浩大:朱元璋所营建南京故宫占地面积超过101.25万平方米,是中世纪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被称为“世界第一宫殿”。南京故宫的地面积超过了今天我们看到的72万平方米的北京故宫,如果保存至今的话南京故宫才是世上规模最大的宫殿建筑群。朱元璋以一介布衣的身份于元末群雄并起之时从自己的老家淮西一步步发展壮大,南京附近的州县是其取天下的基本盘,因此在当时以此地作为挥师北伐的后方基地不失为明智之举。然而当公元1368年徐达奉朱元璋之命驱逐了元顺帝后南京就不再适合作为一个泱泱大国的都城了。在此之前南京还从没成为任何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国都,定都于此的都是偏安江南的短命王朝。这时从西北的嘉峪关到关东的白山黑水都成为了大明王朝的疆土,如果明朝选择定都于此其实是对北方边防极其不利的。看到这点的朱元璋很早就在考虑迁都一事。朱元璋理想中的都城是长安、洛阳,因为他也希望将自己的大明王朝建设成比肩汉唐的盛世。然而当他派人实地考察了长安、洛阳的情况后发现:在经过一次次的战乱后残破的长安、洛阳已不再适合作为一个大国的都城。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朱元璋留在了南京,但这终究只是一种权宜之计。朱元璋甚至一度想要迁都到自己的故乡濠州钟离:朱元璋称帝后就把这里升格为凤阳府(今安徽凤阳)。朱元璋派人回乡重修祖坟,还在老家建起了富丽堂皇的宫殿。整个有明一代凤阳都被定为中都,然而这其实不过只是体现了朱元璋“富贵还乡”理想而已,至于真要迁都凤阳其实是不现实的。其实除了作为汉唐故都的长安、洛阳之外朱元璋还有一个选择就是元朝的大都(今天的北京)。事实上这时的北京其实比长安、洛阳更具有战略价值。为什么自唐代以后再无朝代定都于长安、洛阳呢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随着安史之乱后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使长安、洛阳日益衰败。可既然经济重心是往南迁移的,为何不索性迁都江南呢 中国古代最大的外患就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如果定都于江南对北方边防而言几乎意味着毁灭性的灾难。既然不能把都城建在江南,那就必然会出现政治军事中心和经济文化中心一北一南的格局。但偏偏建都又必须考虑经济问题:至少得有足够的粮食养活京城庞大的人口吧,这时大运河的作用就突显出来了,事实上宋以后历朝历代的都城无不建在运河边,就是为了方便转运江南的粮草税赋以便供养京师。换句话说自宋以后中国的都城由长安沿着运河线转移到了今天的北京。然而运河沿线的城市何其多也,北京何以脱颖而出呢 这是由历史的发展形势所决定的。在唐代以前无论是武王伐纣、秦灭六国,还是刘邦以汉中为根据地取得天下或是隋唐依靠关陇贵族集团统一中国,在数千年间关中一直是统治者的根本重地。然而从宋代开始以关中为基础进而东出一统天下的东西格局为主基调的中国历史转变为南北格局:南面的汉族政权面对的最大威胁是北部的游牧民族,在这样的格局之下位于渤海之滨、燕山之麓的北京的战略地位日益突显:赵宋因失去燕云而偏安南方;辽、金因占据此地而具有居高临下的战略优势。北京位于长城与运河交汇之处,同时又位于渤海之滨、燕山之麓。这种独特的地缘形式使其成为南方的农耕民族与北方的游牧民族双方争夺的主战场,从而使其战略地位变得日益突出起来。不过在朱元璋的迁都备选名单中并不包括北京——这是因为北京在此之前由辽、金、元三个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统治了四百余年。在朱元璋及其政治班底看来:这是一块高度胡化的土地。这时的北京已和中原文明出现了一些隔阂,加之战乱的破坏还显得有欠繁华富裕。以朱元璋为核心的明朝开国集团多起自江淮一带,北京对他们而言是一个陌生的地域,定都于此多少感觉不踏实。朱元璋不考虑迁都北京,而长安、洛阳又不再适合建都,所以朱元璋只好暂时留在南京。朱元璋终其一生也没能解决的迁都问题却在他死后因为明朝朱姓皇族内部的一场权力之争而得以解决。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皇位由原太子朱标的嫡长子、朱元璋册立的皇太孙朱允炆继承。朱允炆刚一登基就意识到自己那帮年富力强又手握一方军政大权的皇叔们压根就没瞧得上自己。在这种形势下朱允炆和自己的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秘密商议削藩,这就加深了以朱允炆为核心的明朝中央朝廷同地方藩王之间的矛盾。1399年七月朱棣设计擒杀了朱允炆安插在自己身边的北平布政使张昺、北平都指挥使谢贵,命令自己的护卫指挥张玉、朱能率兵乘夜攻夺北平九门,随即以”清君侧“为名发起了靖难之役。1402年六月朱棣的大军攻陷南京,建文帝朱允炆在战火中不知所踪。1402年7月17日朱棣在假意拒绝臣下连续多次的反复劝进后宣布即皇帝位。作为燕王的朱棣在登基称帝之前的封地就在当时被改称北平的北京城。北平作为朱棣的起家之地而经营多年,朱棣继位后一直有心迁都于此。同时北平地处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过渡地带一直是明朝的边防重镇,朱棣担心若定都南京会使后世子孙沉迷于江南的繁华富庶而忘却北方的边防安全,从而不利于明朝的整体国防建设。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就下诏改北平为北京。永乐四年(1406年)北京方面的臣僚开始奉旨征调工匠、民夫上百万人正式营建北京宫殿。永乐九年朱棣命工部尚书宋礼等修会通河。永乐十三年(1415年)五月平江伯陈瑄等开凿淮安附近之清江浦,使久废的运河重新畅通。永乐十九年(1421年)改京师为南京,北京为京师。十二月北京郊庙宫殿完成。次年正月朱棣在北京御奉天殿,朝百官,大祀南郊,至此明朝完成了迁都北京的全部工作。朱棣在北京营建了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北京故宫(当时称紫禁城),与此同时还修建了天坛、太庙等如今的北京地标性建筑。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求分享 求点赞
明成祖北建故宫,意欲何为:
实施北建京城的计划,是永乐皇帝在军事上、政治上所采取的重要策略,为稳定政局、控制北方、遏制南方、富国强民奠定了基础。
第一,北京是朱棣兴王之地,他在此经营多年,基础深厚,统治比较稳定。朱棣虽生在南京,幼年长在南京,但他的黄金时代在北平,应该说北平是他创业根据地,他在这里已经建立了浓厚的感情,而南京是建文帝生长、施政的巢穴,遍布前朝遗民,人心不稳。他认为建文帝在重兵围堵的情况下能安全出遁,那么他也能顺利入内行刺。他深信建文帝是正统继位,京城内百姓所向。他也知道自己就任后大街小巷都在议论燕王纂位之事,甚至是连自已的内弟也他即位表示不满。元老们的消极抵制情绪,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第二,北京处于北方农业区与牧区接壤处,交通便利,形势险要,是汉蒙各族贸易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与军事要地,定都于此不仅可抗击自北入侵的蒙古人,而且可进一步控制东北地区,有利于维护全国统一。明建国之初,元兵虽败走北方,但仍盘踞漠北,拥兵扼寨,养精蓄锐,伺机南下,并采取你进我退,你疲我扰的战术,使明军防不胜防。元兵不除,时刻都在威胁着明政府北方的安全。明政府抓住机会,予元兵以迎头痛击,稳定了北方的局势。
第三,北京自辽南京、金中都,到元大都,作为帝都,巳绵延400多年,历史文化积淀桃因此,朱棣即位后,即开始准备迁都。朱棣十分重视经营北方,永乐初即改北平为北京,设行在六部,增设北北京周围卫所,逐渐建立起北方新的政治军事中心。
南修武当,是朱棣强化专制统治、统一思想、维护统治的重要举措,使朱棣在实施政治中达到了三个目的:
第一,通过宗教信仰,宣扬天人合一,达到君权神授的目的,缓解社会矛盾。朱棣怀疑天下人都在耻笑他同宗相戳、以臣弑君的叛逆行为。他担心政治舆论,民间口碑会象大海涌潮,时刻都能袭击他,种种的压力使他难以平静,为了巩固不稳的皇权,他宣扬真武,是要让人相信他是一个虔诚的信徒。武当山是真武大帝得道显化之处。由于真武的故事中有太子由北方水神而坐镇南方号令天下群真的说教,与朱棣由藩王从北方起兵而夺取皇权的举措相一致,故朱棣宣扬真武,就从理论上找到他登皇位的最好根据。
第二,朱棣为寻觅建文帝,以防其东山再起,。他冷静地分析了当时的状况,北方和东方是他靖难中反复征战过的地方,也属他多年镇守控制的范围。如果排除水路的话,中南、西南地区是建文帝隐匿的重点区域,而这两个地区中最有影响的是武当山。最具号召力的还是武当山。有人以为他削发为僧,朱棣不以为然,认为这是建文帝为转移视线所散布的谣言。因此,武当山是朱棣怀疑的最危险区.
第三是裁兵,永乐皇帝调集了 30万军民大建武当山宫观,其中有建文帝的旧臣和在他起兵途中收降的士兵。道观建成后,为了加强对武当山的管理,除派驻500名军兵外,还从全国钦选400余名道行高深的道士到武当山为道,还钦选出几十名德高望重的道士授正六品提点,具体管理各大宫观,并将武当山所有道士作为皇帝御用神职人员供养。另有3000多流徒犯人,在此耕种,供赡道士,这样可达到裁兵和调整军务的目的。
朱棣原本的想法大体为,先造他活着时候与妹妹们一起寻欢作乐的“逍遥宫”——北京新皇宫,接着再打造自己百年后所用的寿陵,等这些事情都做得差不多了就迁都北京。于是早在永乐四年时,永乐皇帝就命泰宁侯陈珪、北京刑部侍郎张思恭等“董建北京宫殿,经画有条理”。(《明史·陈珪传》卷146;《明太宗实录》卷57)但永乐五年徐皇后的突然驾崩,打乱了他的计划,加上在此前后发动的大规模对外战争,如永乐四年开始的安南平乱战争和永乐中期的两次对蒙古的战争,以及南北大运河浚通工程与南京大报恩寺塔的建造等一系列政绩形象工程的开启,使得大明帝国耗费了无比巨大的财力、物力,牵制和影响了朱棣营建新皇宫新都城的进展。不过有意思的是,永乐前期的这些对外战争和大工大役几乎都取得了胜利和成功,这样不仅把大明朝野视线都引向了永乐帝的丰功伟绩上,而且也提高了他的“克里斯马”效应(即个人人格魅力),所以在永乐十四年北京长陵工程告竣前后,大明朝廷腾出精力来打造“一代雄主”魂系梦绕的北京新宫新都建设,已成为水到渠成的事了。
永乐十三年三月丁巳,朱棣下令“修北京城垣”。(《明太宗实录》卷162)
永乐十四年八月,朱棣“诏天下军民预北京营造者,分番赴工,所在有司人给钞五锭,为道里费”。(《明太宗实录》卷179)
永乐十四年十一月,朱棣“复诏群臣议营建北京”。(《明太宗实录》卷182)
永乐十五年二月,朱棣命“泰宁侯陈珪董建北京”,即让陈珪等负责北京城的营建,大规模的北京新都城建设工程由此动工。(《明史·成祖三》卷7)永乐十七年十一月,又令人开始“拓北京南城,计二千七百余丈”。(《明太宗实录》卷218)到永乐十八年十二月时,北京新都城工程建设仅完成紫禁城等主要建筑的营建,“凡庙社、郊祀、坛场、宫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壮丽过之。复于皇城东南建皇太孙宫,东安门外东南,建十王邸,通为屋八千三百五十楹,自永乐十五年六月兴工,至是成”。(《明太宗实录》卷232)差不多与此同时,皇帝朱棣又任命蔡信等重新修建北京城垣,这样整个北京新都建设可谓旷日持久。
如果我们将永乐四年朱棣下令开始营建北京到永乐十八年北京明皇宫主要建筑的竣工通盘起来算的话,那么北京明皇宫建设时间前后就要长达15年之久;如果再将蔡信重修北京城垣的时间算在内的话,那可谓“焦劳圣虑(指朱棣),几二十年”。换句话来说,明永乐修建北京新宫新都总计用了20年左右的时间。
对此,一代雄主、一生好大喜功的永乐皇帝可管不了这么多,永乐十八年十一月初四日,朱棣再也不能按捺住内心的激动,发布了一道“举国欢悦”的迁都诏书,其中这样说道:“爰自营建(北京)以来,天下军民乐于趋事,天人协赞,景贶骈臻,今已告成。选永乐十九年正月朔旦,御奉天殿,朝百官,诞新治理,用致雍熙。于戏!天地清宁,衍宗社万年之福;华夷绥靖,隆古今全盛之基。故兹诏示,咸使闻之。”(《明太宗实录》卷231)
天才皇帝心里乐开了花,20年藩王蛰伏生涯和亡命博弈换来了大明帝国的君主宝座,又是20年的斗智斗勇在人们不经意间完成了自己的夙愿,将大明帝都搬到俺“老家”,这里的明皇宫不仅比南京的安全几百倍,而且其壮丽与雄伟可居天下之首,配住这样的天下第一皇宫的,舍我其谁?朱棣心里美着,新年元旦皇帝御极新殿大典也办得格外隆重、气派,朱棣一高兴又发了诏书,宣布大赦天下,以示吉祥。
古代的帝王不是都喜欢在自己功成名就之后给自己修一栋豪华的宫殿嘛,可能每一个成为皇帝的人都有这样的心愿吧!朱棣也不例外,修建紫禁城,他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几乎是他登上帝位以来的的财政收入大部分都投在了这个宫殿的修建上,修建完成,大约耗费了十几年的时间。
朱棣在没有当上皇帝之前,他的封地就是在北京的,所以可以说北京就是他的老家,他在那里呆了那么久,肯定积累的有自己的人脉势力,而且南京本来就不如北京大,朱棣应该对北京有很深厚的情感,然后在自己功成名就之后希望回到自己的故土,但是北京又没有合适的房子配得上他现在的身份,所以他就要修紫禁城。
而且朱棣的这个皇位本来就是从自己侄子的手中抢过来的,这个皇位沾满了太多的鲜血,朱棣可能觉得呆在那里自己会有心理阴影,想要摆脱这个地方的束缚,而且这个地方肯定有很多不支持他的人,所以他想干脆不要南京作为首都了,换到北京去,这样可以重新开始,这样自己在做事方面受到的阻碍也会减少。
而且北京这个地方,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风水上都非常的适合修建皇宫,他可能想让自己的统治更加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同时,从紫禁城的修建来看,紫禁城的外围包围的很严密,对朱棣自身的安全是很有保障的,想要杀他的人是不那么容易攻进去紫禁城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009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历史上真正的豪侠——南霁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