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是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高祖父司马钧是汉征西将军,曾祖父司马量做过豫章太守,祖父司马儁是颍川太守,父亲司马防是京兆尹(相当于郡守)。司马懿有相当政治军事才能,是一个很有谋略的人物。司马氏代魏,就是他给打下的基础。01、崭露头角208年(建安十三年),曹操任丞相,司马懿任丞相府文学掾,东曹属,不久转为丞相主簿。曹操被封为魏王以后,218年,司马懿转为魏王太子中庶子,辅助曹丕,“每与大谋,辄有奇策",很受曹丕信任;后来又转为曹操的军司马,协助曹操搞军事。曹操早期的屯田,主要是民屯;司马懿建议实行“且耕且守"的军屯,被曹操采纳, "务农积谷,国用丰赡"。219年,关羽围攻襄、樊,威震华夏,曹操想把都城由许昌迁往河北,以避关羽军锋。司马懿指出这样做不利,并建议曹操利用孙权、刘备外亲内疏的矛盾,唆使孙权袭击关羽后方,终解樊城之围。曹操去世后,朝野危惧,而司马懿主持丧事,有条不紊, 使“内外肃然"。这些情况表明,在曹操时期,司马懿已经崭露头角。曹操死后,曹丕继之为丞相、魏王,司马懿为丞相府长史,后又为督军御史中丞。曹丕称帝后,司马懿的地位逐渐提高,迁侍中、尚书右仆射,官至抚军将军、录尚书事,参与了曹魏最高统治集团大政方针的决定和执行。他有时留守洛阳,有时出镇许昌。曹丕率师南征孙吴,他“内镇百姓,外供军资",起了不小作用。02、迅斩孟达在镇压孟达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司马懿的智慧和才能。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进驻汉中后,策反曹魏新城太守孟达归蜀,这时器重孟达的魏文帝曹丕已死,原来与孟达亲善的魏国权官尚书令桓阶、征南大将军夏侯尚,也先后死去,孟达在朝中的靠山失去,“心不自安”。于是,在诸葛亮写信劝他归蜀时,他回信给诸葛亮,表示愿意归蜀。还派人给诸葛亮送去纶帽一顶、玉块一块,以示微意。这件事被魏国魏兴太守申仪得知,向魏明帝曹叡告密。当司马懿受命镇压孟达后,他唯恐孟达迅速举兵,便写信给孟达,先稳住孟达,并挑拨他同蜀汉的关系,说他降魏后蜀国人“莫不切齿",诸葛亮想破灭他,“惟苦无路”。孟达确实和诸葛亮关系一般,得书后,有些犹豫不决。司马懿暗中发兵进讨。司马懿手下将领以为孟达与吴、蜀有联系,涉及与两国关系,应该观望一下形势再行动。司马懿回答说:“孟达是个不讲信义的人,现在正是他举棋未定之时,应当乘机突然解决之。“于是倍道兼行,先发制人。不久,孟达得到了申仪已将他密告的消息。他一方面准备城防,一方面派人送信给诸葛亮,请求发兵接应。在给诸葛亮的信中,孟达错误地估计了形势,认为:司马懿的驻地宛城,离魏都洛阳有八百里,离新城有一千二百里,司马懿得知他“举事”,一定要上表洛阳天子,得到准许,才能发兵,这样司马懿军队要一个月才能到达新城郡。等司马懿发兵来到时,“则吾城已固”,军事部署也安排妥当,就不足为忧了。他还认为新城地势险要,司马懿不能亲自来征讨。如果其他诸将来,“吾无患矣"。孟达不知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又何况孟达的叛魏,正是在司马懿所管辖的荆州地域,而且事关重大,势态紧急,哪能等皇帝命令下来后才动 手呢 果然,司马懿的军队,省去了表奏时间,井且一日行两日之路,仅用八天的时间就到达新城郡。孟达据守上庸城,一方面向汉中的诸葛亮告急说:“我举事才八天,司马懿的兵马就到达城下,何其如此神速!”另一方面又向东吴求援。诸葛亮只好派一队人马去新城救援,东吴也派军队来救。司马懿派兵阻击,蜀军前进不得,吴军也被挡住。司马懿亲自领兵攻打上庸城,经过十六天的激战,孟达部将开门出降,司马懿将孟达杀死。诸葛亮见大势已去,只好调回援兵。吴军也退去。03、平定辽东231年,曹真死后,司马懿全面负责对西蜀的战争,领兵同诸葛亮对抗。由于阻击西蜀军队有功,235年(青龙三年),被提升为太尉,主管曹魏军事。237年(景初元年),辽东太守公孙渊自立为燕王,署列百官,对抗曹魏朝廷。第二年,司马懿率军四万远征辽东,进至辽水。这时公孙渊派将军卑衍、杨祚等领兵数万,依辽水的有利地势,坚营高垒,阻击魏军。公孙渊见魏军来势很猛,派人向孙权求援。孙权同意出兵攻魏,声援公孙渊,同时写信回话说:“司马懿善于用兵,变化如神,所向无前,我深为老弟忧虑。”事实表明,孙权对司马懿的称赞,并不是毫无根据的。战争一开始,司马懿针对敌军的情况,采用声东击西的办法,先出疑兵攻击敌军的南部,把敌军吸引过去,然后领兵突然袭击敌军的北部,抢渡辽水。渡过辽水之后,司马懿并不进攻敌军营寨,而作直取公孙渊老巢襄平(今辽宁辽阳)的态势。手下人不明了这是什么意图,司马懿解释说:“敌人坚营高垒,想用此消耗我们的兵力;我们攻打它,正中他们的计策。古人说,敌人虽然深沟高垒,如果攻击他必救的地方,他就不得不离开它同我们作战。敌人大军集结在此 地,后方巢穴空虚,我军直指襄平,敌人恐惧,必然出战。这样,我们就可以打败他们。”卑衍等见魏军越过营寨直向襄平方向扑去,果然率大军追赶,司马懿便督军回击,“三战皆捷",大获全胜,接着进围襄平。这时连日下雨,辽水暴涨,平地数尺,给魏军带来很大困难。公孙渊军乘此机会,出城放牧、樵采,旁若无人。魏军将领主张吃掉出城的敌军,司马懿不同意。一个叫陈珪的问司马懿:“过去攻打上庸时,八部并进,昼夜不停地攻击,所以只用半个月的时间,就拿下,了它,斩杀孟达。现在我军远道而来,反而不急于攻打敌人,我不明白这是什么道理 "司马懿回答说:“那时孟达军队少,粮食可支持一年,我军将士四倍于敌 人,而粮食不够用一个月;以一月图取一年,哪能不采取速决战呢 而且是以四击一,可以消灭他有生力量。如今,公孙渊的军队比我们多,粮食则比我们少,我们没有必要仓促进击。这次我们离开京师远征,不怕敌人攻打我们,就怕他们逃跑。现在,他们的粮食快用完了,我们的包围圈还没合拢。如果急于攻打,掠夺他们的牛马,破坏他们的樵采,这是故意驱赶他们逃跑。用兵应该善于根据条件的变化。现在敌人凭靠人数众多和雨天给我们带来的困难,和我们相持,虽然饥困,但还不肯认输。我们应当示弱,使他们安心。如果图小利,惊动他们,这不是好办法。”不久,雨停下来,水逐渐退去。魏军完成对襄平的包围后,起土山,挖地道,做楼车、钩梯等攻城器具,昼夜不停地攻打。城中粮食用尽,公孙渊军心动摇,杨祚等人首先投降。公孙渊见大势已去,率领数百骑兵突围。魏军将他杀死,占据了襄平。04、装聋卖傻司马懿是当时曹魏最有谋略的人物。曹操崇尚节俭、禁止奢华的思想作风,被他继承下来了。魏明帝大兴土木,修建宫室,制作靡丽。司马懿多次上书,要求罢除一些徭役。他平定辽东回来后,在京城服役的还有一万多人。他上书罢除,“节用务农,天下欣赖”。233年(青龙元年),司马懿在关中开成国渠,筑临晋陂,灌 溉田地数千顷。241年(正始二年),他支持邓艾在淮河南北大搞军屯的建议,发展生产。第二年,他奏请穿广漕渠,引黄河水入汴,灌注于东南诸陂揭。243年,他又在河南开淮阳、百尺二渠,并修复一些旧的陂塘。这些都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司马懿相反,曹爽则毫无政治军事才能。曹叡临死前,问心腹刘放、孙资,谁可以辅佐齐王。孙、刘二人推荐了曹爽和司马懿。曹叡问曹爽:“你能担当这个重任吗 ”曹爽憋得满头大汗,不知如何回答。刘放在一旁赶忙轻声提示说“臣以死奉社稷",这才为他解脱了困境。就是这样一个人,却仰仗自己是皇帝宗族,排挤司马懿。曹爽结党专权,司马懿非常不满。但要清除他们,条件还不成熟,因此他暂时忍让。247年(正始八年),司马懿上书给曹芳,说自己年近七十,年老多病,要求退职闲居,得到了准许。此后,他在暗中联络心腹,策划着一场与曹爽的大搏斗。司马懿称病不参与朝政后,曹爽、何晏等更无所顾忌,“遂有无君之心”,想夺取皇帝宝座。但对告老还家的司马懿还是不放心,让党羽李胜在由河南尹调任荆州刺史时,以告别为名,去司马懿家察看动静。对李胜的来意,司马懿是很清楚的。他于是装出一 副大病在身的样子,叫侍婢扶着出来会见客人。他老态龙钟,步履蹒跚,婢女拿衣服给他,他双手颤抖,接都接不住。在同李胜对话时,他装成又聋又傻,神智不清,语言错乱。李胜见司马懿说:“听说明公旧病复发,没想到如此严重。今天我回本州任刺史,特来拜辞。”李胜是南阳人,属荆州,所以称荆州为本州。司马懿却故意说:“我年老病重,死在旦夕。你这次去并州,并州与胡人临近,请注意守备。恐怕今后不能相见,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兄弟就托付给你了,请多为照顾。”李胜说:“我是说回本州,非并州。“司马懿说:"噢,君是方到并州。“李胜又纠正说:“是回荆州。”司马懿才回答说:“年老意荒,不解君言。如今你还为本州刺史,以你的名望德行,一定会建立功勋。”说着指口言渴,侍婢进粥时,他不拿粥碗,用嘴伸出去吃,稀饭流出来,沾满胡须,弄得满身粥浆。这一切李胜都信以为真。他回去向曹爽报告说:“司马公形神已经离散,只是一具尚有余气的尸体,不足为虑了。”曹爽得知情况后,非常高兴,对司马懿便不再戒备了。他哪里知道司马懿正在进行着政变的准备呢 这时,司马懿已经安排自己的儿子司马师任中护军,掌握一部分中央禁军,又暗中蓄养心腹死士三千多人,待机而动,并得到元老重臣太尉蒋济等人的暗中支持。05、突发政变249年(正始十年)正月,曹爽同兄弟曹羲、曹训、曹彦和皇帝曹芳一起,出京城去拜谒曹叡的陵墓——高平陵。司马懿趁机发动政变,控制洛阳,令司徒高柔行大将军事,占据曹爽军营,令太仆王观行中领军事,占据曹羲军营,解除曹爽兄弟掌握的武装;用皇太后的名义关闭洛阳城门,占领武器库,派兵截断洛水浮桥,阻挡曹爽等人入城。然后,司马懿上书天子曹芳,奏请处置曹爽一伙,指出曹爽等人背弃先帝顾命,败乱国家法制,排斥旧臣,引用私人,盘根错节,纵恣日甚,有“无君之心”,因此不得不采用兵谏的办法,为国除害。同时,司马懿派人告谕曹爽,说明只要他罢兵息甲,交出兵权,就可以回归府第,保留封爵。这时,投靠曹爽的大司农桓范,逃出洛阳去见曹爽,为他出谋划策。桓范是他们的智囊,过去曹爽兄弟一起出游时,就曾劝告说:“总万机和典禁兵的人,不应一起出游。如果有人关闭城门,谁来接纳你进城呢 ”曹爽不听,说:“我兵权在手,谁敢这样做!”这次桓范见曹爽之后,劝他们兄弟把皇帝迁到许昌,调外地的军队和司马懿作战。曹爽迟疑不决。桓范又对曹羲说:”事情很清楚,你们是同天子相随,发令于天下,谁敢不应从。"曹羲不言语。桓范又说:“如果去许昌,要不了多长时间,那里有武器别 库,可以武装军队,所忧的是谷食,但大司农的印信还在我身上。”曹爽兄弟还是不听。最后,曹爽将刀扔在地上说:“司马懿是为了夺我的权力。我回归侯府,还不失作一个富家翁。"决定投降。桓范哭着说:“曹子丹(曹真)是好样的,怎么生了你们兄弟竟如同豚(小猪)犊(小牛)!我为什么竟和你们一起遭受灭族之祸呢 ”曹爽等人接受司马懿的条件,回到洛阳请罪。不久,司马懿以更多的罪证,将曹爽及其兄弟以及何晏、毕轨、李胜、桓范等一伙,全部处死,并诛三族。司马懿掌握了朝政。由于曹爽集团的所作所为不得人心,司马懿发动政变时,朝廷内外的文武大臣,多数是袖手旁观的。曹爽的军权一被剥夺,曹爽集团就树倒猢狲散,彻底垮台了。06、淮南三叛司马懿搞掉曹爽集团之后,曹魏政权实际上已归司马氏控制。但曹爽集团的垮台,不等于司马氏和曹氏之间的矛盾已经解决。新的斗争在酝酿,在发展。一部分有军事实力的亲曹氏的人,又先后起来反对司马氏。251年(嘉平三年),太尉王凌首先在扬州发难,阴谋推翻司马懿,废皇帝曹芳,立楚王曹彪为帝。251年春,吴军堵塞涂水作堰(在今江苏六合),企图放水淹没魏军南下之通道。驻守在扬州的王凌请求发兵击之,司马懿不准。王凌派将军杨弘把准备易帝的意图告知兖州刺史黄华,黄华与杨弘联名向司马懿告密。司马懿立即亲自率军从水道讨伐王凌。王凌自知势穷力孤,敌不过司马懿,先是投降,后又自杀。司马懿到达寿春后,深查此事,牵连者皆夷三族。六月,司马懿赐楚王曹彪死。讨伐王凌回来后不久,司马懿就病死了,他儿子司马师接班,依旧专擅朝政。司马师注意笼络曹魏旧臣,并维持旧有的规章制度。有人请求改易制度,司马师说:“三祖(指曹操、曹丕、曹叡)典制, 所宜遵奉;自非军事,不得妄有改革。”这对稳定司马氏的统治地位,起了一定作用。254年(嘉平六年),中书令李丰和皇后的父亲张缉,密谋除掉司马师,以夏侯玄(曹爽的姑表兄弟)代替他掌政,又因事机泄露,被司马师杀掉。司马师以为这件事同皇帝曹芳有关,便废掉曹芳,另立十三岁的高贵乡公曹髦为帝。李丰等人被诛杀和曹芳被废,令到当时驻守寿春的镇东将军毌丘俭和扬州刺史文钦非常不安,害怕会牵连到自己;而毌丘俭的儿子毌丘甸亦劝父亲要举兵保卫曹魏,二人于是决心要反抗司马师。正元二年(255年),毌丘俭、文钦在寿春举兵讨伐司马师,并进兵项城。重病中的司马师被迫亲自率军讨伐,虽然镇压了此次叛乱,但司马师却在此次征战中伤了眼睛,不久就痛死于许昌,由弟弟司马昭接手掌权。王凌、毋丘俭相继被诛灭,使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内不自安”,于是“收众心", "养死士”,以防有变。257年(甘露二年),司马昭特地派心腹贾充去诸葛诞处"慰劳",以观察其动静。贾充试探说:“京师的诸贤人,都愿意曹魏政权禅让给司马氏,你以为如何 "诸葛诞大怒,表示坚决反对。为了激诸葛诞早反,以便师出有名,司马昭升任诸葛诞为司空,召他回京城。诸葛诞果然疑心害怕,便起兵反对司马昭。诸葛诞起事后,采取联结东吴,拒守扬州,以逸待劳的方针。东吴派投降过来的文钦领兵支援,并另行发兵救应。诸葛诞调动十几万大军,拒守扬州。司马昭亲自督军26万南征,费了很大力气,才把诸葛诞围困于寿春,又分兵堵住东吴的救兵;第二年,终于攻破寿春,将诸葛诞杀死。司马昭镇压诸葛诞之后,司马昭为丞相、晋公,把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在自己手里。07、司马代魏260年(甘露五年),魏帝曹髦见威权日去, 迟早要被废掉,想作最后挣扎。他召来侍中王沈、尚书王经和散骑 常侍王业,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我不能坐在这里,等候被他废掉的耻辱。现在你们应当和我一起行动,讨伐司马昭。”王经说:“如今大权在司马昭手中,朝廷官员都为他效力。我们掌握的兵甲太少,没有力量对付他。这样做太危险了。"曹髦不听,从怀中掏出写在黄色绸缎上的诏书,投到地上,说:“我的主意已定,即令身死,也不可怕,何况还不一定死!“于是率领左右侍从出击。这时王沈、王业已向司马昭报信。曹髦的进攻,自然是以卵击石,结果失败被杀。曹髦死后,司马昭又立了14岁的陈留王曹奂为帝。这时,司马氏的政敌,几乎被清除殆尽,司马昭真的要当皇帝了。但他考虑在登上皇帝宝座之前,最好再建立些“功业”,多捞些政治资本。263年(景元四年),他命令邓艾、钟会率军灭蜀, 就是出于这种考虑。264年,司马昭称晋王,立他儿子司马炎为王太子、副相国,抚军大将军。第二年,他没来得及当皇帝就死了,把皇帝的宝座留给了他的儿子司马炎。司马炎先继承晋王王位,不久,曹奂“禅让",司马炎称帝(史称晋武帝),建立晋朝,历史上称为西晋。从249年司马懿杀掉曹爽,掌握曹魏政权,到这时已过去十七个年头。在这十七年中,司马氏维护家族内部的团结,打击敌对势力,取得相当成功,同时也多少顾及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注意缓和阶级矛盾。所以司马炎取代曹魏政权,所遇到的阻力是不大的。早在邓艾、钟会率军伐蜀时,吴国的屯骑校尉张悌就曾评论说:“曹丕、曹叡时,刑罚繁多,徭役沉重,东西征伐,没有安宁的时候。司马懿父子多次立大功,掌权之后,减免老百姓的一些沉重负担,关心他们的疾苦,民心归于他们已经很久了。所以淮南三次反叛(指王凌、毋丘俭和诸葛诞),腹心之地井未扰乱;曹髦被杀,四方也未骚动。他们任贤使能,各尽其心,统治的根基已经巩固。”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求分享 求点赞
据说魏武帝曹操曾经梦到“三马同食一槽”,预示着他的曹魏天下终将被司马家三父子篡夺!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司马家三父子中,司马昭最为狼子野心,大型历史剧《虎啸龙吟》也是这样刻画的,司马昭对父兄不敬,对朝廷不忠,活脱脱一个野心家,而他哥哥司马师则是一个孝顺父辈的子侄,相敬如宾的丈夫,爱护兄弟的兄长,年轻演员肖顺尧演技也非常给力,在他的演绎下司马师堪称完美好男人,但是真实的司马师恰恰与电视剧中的形象一反常态,司马家三父子中最凶狠,最毒辣,最阴险的就是司马师
司马师,字子元,司马懿长子,司马昭兄长,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之后不过三年就死去了,其后司马师也一直作为司马家的继承人担任大将军职位掌管魏国军政大权,其后司马师于公元253年击败东吴诸葛恪二十万大军从而保证边境安全,公元254年诛杀曹魏重臣夏侯玄,李丰,张辑夷其三族,并且废掉张皇后,不久之后废掉魏帝曹芳另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自此司马兄弟全面接管曹魏中央政权,255年司马师马不停蹄统帅大军击败镇东将军毌丘俭及扬州刺史文钦等反对司马师的曹魏地方实力派,彻底奠定了司马家唯我独尊的地位!可以说西晋的天下可以说是在司马师手里奠定下来的,司马昭不过是命好,司马师死的比较早,加上司马师没有儿子,司马昭才得以接管哥哥的权力掌管天下
都说司马懿阴险,装疯卖傻骗杀曹爽,司马昭狠毒,竟然光天化日之下杀害天子!但是司马师之狠毒不亚于其弟,司马师之阴险比其父更甚!司马师之妻夏侯徽,曹魏征南大将军夏侯尚之女,夏侯玄同母妹,夏侯徽给司马师生了五个女儿,但是司马师非常忌惮这位曹魏宗亲而且颇有才识的妻子,竟然亲手毒杀了妻子,其狠毒之心可窥一斑!不仅如此,司马师之阴险狠毒连老奸巨猾的司马懿都被蒙在鼓里
《虎啸龙吟》中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中,那三千白衣死士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真实的情况是这三千死士并不是出自司马懿之手,而是司马师一手训练出来的,连他老爸司马懿,弟弟司马昭都不知道这会儿事,《晋书·景帝纪》中记载:初,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这个景帝就是司马师,司马炎建立晋朝后,追封祖父司马懿为晋宣帝,父亲司马昭为晋文帝,伯父司马师为晋景帝!
司马师暗地里训练了三千死士,这些死士,有点类似于今天毫无节操的雇佣军或恐怖分子,他们不效忠于朝廷只效忠于私人,所以一旦动起手来绝对不会有二心,司马师就这么在皇城里搞了一支战力强悍的加强团私人军队,而且没让其他人发现,当政变发生时,一下子全部召集过来,没有人知道这些人是从哪儿来的!这就是为什么,司马懿在告诉司马师司马昭要发动政变之后,司马昭担心的整晚睡不着,而司马师却能高枕无忧的原因,此人心机深不可测
高平陵政变当天,司马师亲自带领着这三千死士,一路所向披靡,率先占领了司马门,进而控制了整个京师!由此,司马懿对这个儿子更加青眼有加,更何况司马懿也确实一直把司马师当作自己的继承人来培养的,不过司马老贼万万没想到,司马师纵然一代枭雄,却阴差阳错的早早去世,也没留下儿子,最后二儿子司马昭继承了司马家的全部基业,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最终建立了西晋王朝,不过这个生于不义的王朝,最终没逃过天道好还死于耻辱,只是可惜苦了天下黎民百姓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008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