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安史之乱,两年就可以平定,因为他耗了八年

白敛 2023-07-26 17:24:42

公元755年,身居范阳、河东、平卢三镇的地方节度使安禄山正式起兵反叛唐朝,随后其同僚史思明也随其反叛唐朝,轰轰烈烈的安史之乱也由此展开。这场耗时长达8年之久的叛乱,让开元盛世的杰作化为乌有,唐王朝也由此逐渐转入颓势,失去了曾经威慑天下的锋芒。但是,你可能不知道,安史之乱初期,唐军明显可以凭借地理和人员优势在两年内结束这场叛乱,但是却因为宰相杨国忠的一道错误建议,让大唐军队疲于奔走数年。最终,才是因为叛军内部的各种分裂、斗争,安史之乱才完全结束。那么,杨国忠到底说了什么,造成大唐王朝在安史之乱中战斗时间延长的恶果 公元756年,安禄山趁着兵锋攻占了洛阳,并正式自立为帝。此时,按照安禄山的构想,如果要彻底击碎唐王朝,就必须控制住的它的经济命脉,也就是隔断它的税收专区。其实,在历史上,很多人习惯将唐朝说为一个政治和经济失衡的统一帝国。因为唐王朝的政治中心在长安,但是关中地区并不是其主要经济中心或者产地,当时唐王朝最为繁盛的经济中心主要是江淮和襄阳一带,也就是长江中下游一带。如果说,安禄山确实切断了江淮地区和长安的经济联系,唐王朝的国家机器便会因为没钱运行而轰然倒塌。但是,自从占据洛阳以后,哥舒翰受到了来自三个方向的军事打击。特别是西面的哥舒翰率领麾下精兵镇守潼关一带,必然削弱了安禄山军队向西进攻的能力。其实,这个时候,战局似乎正朝着有利唐军的一面展开,其东南和西南方向具有唐王朝的重兵防御,安禄山军团被钳制在以幽州为起点,至洛阳地区的一个狭长地带,稍不注意就会被唐军四面合围。同时,值得一提的是,太行山一带的制高点也被唐军控制。所以说,安禄山此时似乎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防守洛阳,另一条便是割据幽州一带。对于唐军来说,此时的安禄山显得非常犹豫不决,是攻击他的绝好时机,如果坚持以哥舒翰等人固守前线牵制安禄山军队,然后再派兵迂回至其后方展开攻击。就如同我前文所说,这场叛乱很可能在两年内就被唐军剿灭,也不至于让开元和天宝年间打造的盛世局面受到较大冲击。但是,就这此时,唐王朝拱手将战争主动权让给了安禄山,实为遗憾。在唐玄宗时代,李林甫和杨国忠两代宰相先后擅权。特别是杨国忠,为了能够制衡哥舒翰,他决定借唐玄宗的手除掉哥舒翰,也就是让哥舒翰出兵潼关,抗击安禄山军队。当时,按照杨国忠给唐玄宗的情报,安禄山军队的精锐部队大多布置在后方,潼关东面的防守比较薄弱,所以催促唐玄宗派遣哥舒翰出兵潼关。最终,唐玄宗的旨意下达以后,哥舒翰无奈只能出兵潼关,最终落得个兵败的下场,这和明朝末期崇祯帝催促孙传庭出兵潼关抗击李自成起义军非常相似。最终,恼羞成怒的哥舒翰在眼看唐王朝被如此坏相把持住,随即举兵投奔了安禄山,安禄山的实力大涨。随后,安禄山军队攻破潼关,唐玄宗携部分人员随即逃往四川。在途径马嵬驿时,在李亨的操控下,禁卫军果断兵变,铲除了杨国忠势力。但是,长达8年的安史之乱让唐王朝的经济大为倒退,大唐王朝曾经的盛世早已化为乌有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求分享 求点赞

为何“安史之乱”持续了八年?

为何“安史之乱“持续了八年?

都知道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强盛的一个朝代,而唐朝最为强盛的莫过于唐玄宗李隆基在位的期间。在继承了唐太宗和武则天的政治经济遗产以后,唐玄宗励精图治,终于在开元年间,将唐朝推向了新的高峰。此时的唐朝真的是个天朝上国,万邦来朝,而且国富民强,处处都是太平盛世。

然而,天宝年间驻扎在范阳的安禄山却领三个藩镇之兵,以清君侧之名,大举对唐王朝进行攻击,一时间叛军所向披靡,唐朝东西二京洛阳和长安先后被安禄山占领,唐朝也在这次动乱中由盛转衰,一蹶不振。

可是后来在占领了长安之后,安禄山的燕军就开始瓜分唐王朝巨大的财富,所以未对逃往巴蜀的唐玄宗进行追击,从而让唐朝重新集结兵力。加之安禄山本人因为身患重病,其子还对于谁接班争得死去活来。

所以浩荡一时的安禄山反叛立即就走向了颓势。按理说在这个时候安史之乱就应该歇菜了,可是在安禄山死后,又花了七年,才将叛乱彻底扑灭,这又是为何?

首先,身为唐王朝的统治者的唐肃宗没能做好平叛的决策。都知道安禄山的燕军攻入长安的时候,唐玄宗带着自己心爱的杨贵妃往四川跑路,而身为太子的李亨则去了甘肃,并且在灵武自己当了皇帝,遥尊老爹唐玄宗为太上皇。

后来唐玄宗回来,却是被儿子一直软禁起来,晚年十分的凄惨。等到唐肃宗平定安禄山残党的时候,命广平王为总指挥,而大将郭子仪任副指挥。

可是吧,唐肃宗这个人因为自己本身就上位不正,所以对于权力是十分的谨慎。而广平王这两个人当了一段时间的指挥,就被唐肃宗叫回长安陪自己了。唐肃宗不为别的,就怕广平王有了势力之后夺自己的权,更怕郭子仪统领天下兵马,以后成了第二个安禄山。

其次,唐军在平叛的过程中,没有做好统一的指挥调度,明明是六十万大军,后来却被一举击败。为了防止一家独大,所以唐肃宗就派了十个藩镇的节度使一起去讨伐,可是吧又不设老大,所以一路上十镇联军是要多乱有多乱。

最后肃宗实在看不下去了,就派了自己的心腹太监鱼朝恩做了监军。虽说声势浩大的唐军将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团团围住,可是在他们的身边,还有一个人,他就是安禄山手下的大将史思明。

史思明一看唐军人数虽多,可是缺乏统一的指挥,于是先是试探性的进攻了唐军,然后发现唐军也就这么回事。所以便倾巢而出,唐军还不知道是谁,就被稀里糊涂打趴下了,兵败如山倒,六十万人就这么凉了。

最后,安史之乱为何能够维持八年,是因为安史之乱不仅仅是安禄山的反叛,而是四个人的反叛。在安禄山死后,其子安庆绪就做了大燕的皇帝,而安庆绪死后,猛将史思明又将大燕的旗帜重新扛起,后来史思明没了,他儿子史朝义也上了道。

而唐军在平叛的过程中,先是和安禄山在东西二京中拉锯,后来史思明降唐,安庆绪的日子就到头了。

可是吧,唐军这乌合之众的样,看着史思明牙痒痒,这不一群肥羊么?复叛,果断的复叛。于是史思明又成了大燕的人。然后唐军又是讨伐史思明,史思明是员虎将,唐军怎么都打不过。

后来因为他儿子史朝义将其杀死,唐军终于捏着个软柿子了,方才结束了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打8年之久呢?

就这么耗着,打来打去,一直进行到第八年,叛军再次内乱,唐军抓住机会这才评定。仔细分析,不难看出唐朝政府的问题,奸臣当道,将领之间更是不和,在皇上下令去掉了统帅和副统帅的职位后,唐朝各个军队作战混乱,虽有小胜却无法彻底的除掉叛军。毕竟“两京易取,河北难收”。

此时军中的监军边令诚因为之前与高仙芝有过节,于是他上书唐玄宗,诬陷高仙芝克扣军粮和朝廷赏赐。昏庸的唐玄宗不分青红皂白把高仙芝和封常清都斩了。叛军在攻陷长安后并没有立刻追击唐玄宗。

安禄山发动叛乱不过一年多就被其子安庆绪杀死,安庆绪又很快被史思明解决掉,朝廷本来有不少机会可以迅速平定叛乱。可惜的是唐肃宗李亨不听,执意攻打长安,结果还吃了个大败仗。小鸟最后被捂死,而李世民这样害怕魏征,是因为有所畏惧,因为唐太宗知道,只有有人约束自己,才能避免犯错误,只有放弃自己的私心,才能让百姓安心。

而唐太宗有这样的远见,他所任用的人才才能秉公办事,制定的政策会对国家与百姓有利叛军的主力也赶回河北防守老巢,导致局势糜烂。唐朝也开始了藩镇割据的时代。

一方承平日久,猝不及防、意志涣散;但反面就是,这些节度使可以对外作战,因为征兵制之下,边将手里的军队是“流动”的,举一个例子,守雁门关需要一万士兵,但是在征兵制之下,这一万士兵分别是河南、河北、同样可以对内,而且他自成一体,根本不受任何人的控制。一方蓄谋已久,兵强马壮、一心夺权……八年似乎很合理!

与此同时,因为唐玄宗李隆基已经退位,所以唐肃宗李亨得以掌握唐朝大权。在此基础上,唐肃宗重用郭子仪等将领。公元757年,郭子仪攻克河东郡,叛军将领崔乾祐悄悄向南逃遁。对此,唐朝大军乘胜追击,消灭了十多万叛军。

安禄山造反一年后就死了,安史之乱为什么打了八年?

跟着我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安史之乱。

唐朝政治最清明的时期无疑是太宗在位时。据记载,这段时期法制情况很好,好到什么程度呢?贞观三年之内被判死刑的只有20人。

除此以外,在经济上,减免农民赋税使其有了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经济发展速度很快。诗中描绘了当时的场面,盛世时一个小地方都有近万人口居住。

可见盛唐确实是人间桃源一般。唐的富强到此不再多说,因为万物都有一个规律,物极必反。在走上顶点后唐朝就开始走下坡路了,而这个转折点,就是安史之乱。

这场叛乱是谁发起的?它为什么会对富强的唐有那么大影响?

这场史册记载的十分有名的叛乱,领导者是安禄山。他发起这场暴乱的原因主要是为了满足个人争权的欲望,详细过程是这样的。

唐玄宗晚期,因为国家一直安定,没什么大的麻烦,于是君主开始有些懒政。之后遇到杨贵妃后情况更加严重,只顾和她取乐不问朝堂之事。使得杨国忠趁机把持朝政,此人是贵妃之兄。没什么才能心胸还很狭隘,不能容人。

安禄山因为有功被皇上看重,引起他的嫉妒,两人从此不和。

而安禄山本就有二心,再加上百姓对统治者越来越愤怒,于是在公元755年发动了叛乱。而这场暴乱之所以会使唐国运转衰,原因是平定叛乱消耗了大量国力,此后又被宦官把持大权,百姓更不满。

于是盛唐就在这种情况下走了下坡路。

安禄山在这场暴乱中很早就被害死,按说领导者没了乱军应该散了,但为什么暴乱还持续了八年呢?

这个问题不难解释。因为这场暴乱的领导者并不只有安禄山一个,在他死后,他的儿子和同党挑起了大梁,继续和唐对着干。

而且如果不是后面反叛者内部不和,可能唐的历史就会提前结束。说回具体情况,在公元756年玄宗出逃之后,为了挽回局势收复失地,李亨在灵武称帝,既后世所说的唐肃宗。

接着他重用郭子仪李光弼二人,此后战场上局势开始好转。

而另一边安禄山已经失智,行为疯疯癫癫,还要立小儿子为太子,想要废大儿子。在这种情况下大儿子安庆绪密谋杀害了他,接着即位主掌大权,并且指挥战场事务。

但唐军势盛,安军这边一败再败。

最后安庆绪没办法以让位为条件请史思明来救援,这才大败唐军。之后史思明掌权又支撑了两年,直到最后兵败。

史思明能从十几万兵马中解救安庆绪,他最后又为何兵败?

史思明的确有过人的军事才能,但是古往今来,起兵判乱者都有一个困扰的难题,那就是内部团结问题。

安禄山是被自己人杀的,原因是因为权力。而史思明在这一点上也步了他的后尘,他也被自己的儿子杀掉。

在他大败唐军后,公元760年他将安庆绪杀害,带领兵士来到范阳,创建大燕,自己做皇帝。并在公元761年再次打败由李光弼带领的唐军。

此时叛军这边形势大好,朝廷之中没有能和史思明抗衡的臣子,实现夺权的目的指日可待。但就是在761年3月,军队之中发生政变。史思明被其子杀害,此时朝廷中也发生了变化,代宗即位。派仆固怀恩进攻洛阳,史思明之子史朝义抵挡不住,最终兵败自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008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