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预是晋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才华出众,能文能武,曾经做镇南大将军、荆州总督等官。杜预在做镇南大将军的时候,他带兵攻打吴国,不出十天,就占领了吴国的许多重要的城池,活捉了吴国的两百多个高级将领。他见吴国军队战斗力很差,打算乘胜前进。杜预一切准备就绪后,上书晋武帝请求开战。这时,驻守在扬州前线的晋军主帅王浑上表声称孙吴要发倾国之兵攻打晋朝。反对派乘机说三道四,弄得晋武帝对杜预的请战迟疑不决,最后竞同意将灭吴的计划推迟到下一年。杜预得知晋武帝变卦,非常着急。他再一次上书,陈述自己的见解。他说,孙吴的兵力相当紧张,只能集中力量保住夏口以东,连西线也无力增援。杜预婉转地批评晋武帝听信谣言,放弃灭吴大计,实际上是纵敌养患,给敌人喘息的机会。他认为,灭吴战争胜券稳操,即使没有成功,也不会损失什么。对于杜预的上书,晋武帝仍然迟迟不置可否。杜预又急又气,第三次上书请求立即开战。他愤怒地批评反对派既不顾国家利益,又怕别人立功的阴暗心理和可耻行径。杜预还向晋武帝指出,“由于我们要攻打东吴的消息已经泄露,东吴可能要采取对策,那必将给我们灭亡东吴的战争带来许多新的困难。如今我们军队的士气非常旺盛。以我们这种士气旺盛的军队,去攻打士气低落的军队,就跟用锋利的刀子破竹子一样。只要将竹子的前几节破开了,将刀放到竹子中,后面的几节竹子一下就会破开。我们只要乘胜打下去,一定会扩大战果,彻底打垮吴国。”杜预于是就带领晋军大举进攻吴国。结果,真的像他说的那样,很快就把吴国灭了。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求分享 求点赞
【拼音】:qín néng bǔ zhuō
【释义】:勤奋能够弥补不足。
带有励志的成语故事:勤能补拙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然他小时候的天赋却不高。有一天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不知道多少遍了,还在朗读,因为,他还没有背下来。这时候他家来了一个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覆去地读那篇文章。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贼人是很聪明,至少比曾先生要聪明,但是他只能成为贼,而曾先生却成为都钦佩的人。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伟大的成功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
1, 他的手脚虽然慢,但勤能补拙,因为坚持不懈,一天出的活也不在少数。
2, 工序操作,在于熟能生巧,勤能补拙。
3, 一勤天下无难事,勤能补拙,所以只要勤勉不懈,谁都可以到达理想的彼岸。
4, 他的手脚虽然慢些,但勤能补拙,因为不停手地干,一天出的活也不少。
5,?勤能补拙,你虽然基础较差,但只要加倍努力,很快就可以赶上大家。
6,?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闻鸡起舞、白手起家、卷土重来、晨钟暮鼓、破釜沉舟、投笔从戎、人定胜天、良药苦口、悬梁刺股、志在四方、磨杵作针。
闻鸡起舞 白手起家 卷土重来 晨钟暮鼓 力争上游 破釜沉舟 投笔从戎 前车之鉴 金石为开 勤能补拙 人定胜天 有志竟成 良药苦口 悬梁刺股 问心无愧 人定胜天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志在四方 志在千里 志足意满 志得意满 磨杵作针
悬梁刺股、凿壁借光、孜孜不倦、 秉烛达旦 笃学好古、牛角挂书, 囊萤映雪、发奋图强、持之以恒、 废寝忘食、夜以继日. 好学不倦、 韦编三绝、闻鸡起舞 全神贯注、 聚精会神、一丝不苟、专心致志、 孜孜不倦、锲而不舍、持之以恒、 坚持不懈、滴水穿石、孜孜不倦 博览群书 豁然开朗 学而不厌 博学强记 不耻下问 孜孜不倦 循序渐进 融会贯通 各抒己见 集思广益 迎刃而解 手不释卷 书声琅琅 程门立雪 穿壁引光 春诵夏弦 读书破万卷 读书三到 读书三余 耳闻则诵 古为今用 囫囵吞枣 开卷有益 名落孙山 取长补短 取精用弘 然荻读书 融会贯通 入主出奴 三余读书 生吞活剥 书声琅琅 熟能生巧 似懂非懂 万世师表 文行出处 不耻下问,勤学苦练,勤能补拙, 将勤补拙,笃学不倦,笃实好学, 笃信好学,学而不厌, 学而时习之 , 笃学好古, 顿学累功,闭户读书, 刺股读书,映雪读书,映月读书, 据鞍读书,折节读书,囊萤照书,
废寝忘食 顿学累功 闭户读书 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 不愧下学、不愧下学、博学多才、 博学多闻、博学洽闻、刺股读书 不学无术、不学无识、饱学之士、 长材茂学、才疏学浅 才学兼优、 村学究语、虫鱼之学、斗酒学士 笃实好学 道山学海、笃学不倦、 独学寡闻、笃学好古、笃信好学 顿学累功、钝学累功、道学先生、 笃志好学、断织劝学 高才大学、 高才绝学、孤学坠绪、高斋学士、 邯郸学步 鸿儒硕学、巨集儒硕学、 好学不倦、记问之学、钜学鸿生 教学相长、家学渊源、绩学之士、 困而学之、口耳之学 困而不学、 款学寡闻、临池学书、力学不倦、 力学笃行 敏而好学、末学肤受、 贫不学俭、品学兼优、诠才末学 青藜学士、青钱学士、曲学阿世、 勤学好问、曲学诐行 勤学苦练、 上当学乖、市民文学、宿学旧儒、 硕学通儒 通才硕学、通儒硕学、 调嘴学舌、文江学海、枉辔学步 文人学士、晚生后学、文宗学府、 学步邯郸、学而不厌 学而时习之、学而优则仕、学富才高、 学非所用、学富五车 学贯中西、
学海无涯、学究天人、学老于年、 效颦学步 学浅才疏、学如不及, 犹恐失之、学如穿井
释义:比喻作战或工作节节胜利,毫无阻碍。拼音是:shì rú pò zhú
出自《晋书·杜预传》:“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
势:气势,威力。形势就像劈竹子,头上几节破开以后,下面各节顺着刀势就分开了。比喻作战或工作节节胜利,毫无阻碍。
《晋书·杜预传》:“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
宋·王懋《韩信之幸》:“其后以之取燕,以之拔齐,势如破竹,皆迎刃而解者。”
明 施耐庵 《水浒传》第五十七回:指望到此势如劈竹,便拿了这伙草寇,怎知却又逢着这般对手!我直如此命薄!
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第九十五回:独乐毅自引燕军,长驱深入,所过宣谕威德,齐城皆望风而溃,势如破竹,大军直逼临淄。
【用 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近义词】势不可当、所向披靡 、摧枯拉朽
【反义词】 牢不可破、坚不可摧、节节败退
扩展资料:
势如破竹成语故事
在三国末期,司马炎在夺取魏国政权后,登基称帝,史称晋武帝,接着就率兵进攻蜀国,魏将钟会、邓艾率军攻蜀。蜀将姜维、廖化率军以剑阁(今四川剑阁)险道为屏障,阻击魏军。曹魏大军被蜀军阻于剑门关外,准备退军。
邓艾采用以迂为直的谋略,在钟会与蜀军相持于剑阁的同时,自率精锐部队绕道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越过700余里荒无人烟的小道,凿山开路,秘密南进,很快到达蜀国腹地江油(今四川江油北),从背后袭击蜀军,把姜维大军置于无用武之地。刘禅失去剑阁屏障,在兵临城下的情况下,回天乏力,只好投降魏军。蜀国灭亡。
在灭掉蜀国后,魏国兵力正盛。于是准备出兵攻打东吴,实现统一全中国的愿望。晋武帝司马炎召集文武大臣们商量灭大计。多数人认为,吴国还有一定实力,一举消灭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够的准备再说。 大将杜预不同意多数人的看法,写了一道奏章给晋武帝。杜预认为,必须趁目前吴国衰弱,忙灭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实力就很难打败它了。
司马炎看了杜预的奏章,找自己的最信任的大臣张华征求意见。张华很同意杜预的分析,也劝司马炎快快攻打吴国,以免留下后患。于是司马炎就下了决心,任命杜预作征南大将军。
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调动了二十多万兵马,分成六路水陆并进,攻打吴国,一路战鼓齐鸣,战旗飘扬,战士威武雄壮。第二年就攻占了江陵,斩了吴国一员大将,率领军队乘胜追击。在沅江、湘江以南的吴军听到风声吓破了胆,纷纷打开城门投降。
司马炎下令让杜预从小路向吴国国都建业进发。此时,有人担心长江水势暴涨,不如暂收兵等到冬天进攻更有利。杜预坚决反对退兵,他说:“现在趁士气高涨,斗志正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势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样,劈过几节后竹子就迎刃破裂),一举攻击吴国不会再费多大力气了!” 晋朝大军在杜预率领下,直冲向吴都建业,不久就攻占建业灭了吴国。晋武帝统一了全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007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解析不好女色的松赞干布如何有五个老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