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中国佛教,和印度佛教是两码事?有史为证

金樱子 2023-07-26 17:22:52

佛教的创始人是印度人悉达多,族姓为乔达摩。

中国古代曾译其名为瞿昙。得道后,佛教徒们一般尊称他为释迦牟尼。相传,他原是净饭王太子,生于迦毗罗卫(现在尼泊尔境内)。而其生卒年,现在一般认为其生于公元前565年,死于公元前490-480年之间,寿命约为75-85岁。他生活的年代略早于孔子,比孔子大上十来岁。(孔子生卒年为公元前551-479年)释迦牟尼壁画佛教创立以后,最开始在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一带传播。佛教在印度传播期间,正是印度奴隶社会比较发达的时期。(印度社会的封建化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其奴隶制的影响十分顽固。)印度婆罗门sadhu,意为圣者大约经过七个世纪(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六世纪),印度的封建经济才稳定下来。而即使在封建王朝建立后,印度的奴隶制仍旧大行其道!正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内,早期佛教都是为印度奴隶主阶级服务的。直到大乘佛教出现以后,印度佛教才转而为封建地主阶级服务。随着时代的发展,佛教的传播范围愈发广泛。往南至斯里兰卡、中南半岛,往北至中亚细亚,最终在两汉之际传入了中国。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土壤下,佛教开始生根、发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值得一提的是,最开始传入中国并流行的是小乘佛教。但是,小乘佛教在东汉末年逐渐被大乘佛教取代,开始变得小众化。河北鸡鸣寺的僧人东汉三国时的佛教佛教在中国封建时代的发展大抵经过东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以及宋元明清四个阶段。东汉三国时的佛教,属于佛、道融合时期,佛教依附于方术、道术而存在。泰国那洪那约克寺佛像东汉时,普通百姓对于佛教的认识有三个基本观点:第一,佛教被视为佛道,当时的百姓们普遍将佛教看成是道术、方术的一个流派。《后汉书》有言:浮屠者,佛也,西域天竺有佛道焉。头戴道冠的古代佛像第二,佛被视为觉者,是类似于中国道术、方术中“神人”、“至人”的存在。《后汉书》有言:佛者,汉言觉,其数以修慈心为主,不杀生,专务清净。其精者号沙门。佛教浮雕第三,凡是佛教理论学说都以道术、方术学说牵强附会。《后汉书》有言:沙门者,汉言息心,盖息意去欲,而欲归于无为也。这里的“无为”,即是以道教思想代替佛教思想中的“涅槃”。佛道合一的古寺院——宁夏北武当庙寿佛寺这可以从以下记述中得到佐证:......又以人死精神不灭,随复受形,生时所行善恶,皆有报应,所贵行善修道,以炼精神而不已,以至无为而得佛也......《后汉书》的此处记载明白地展示了佛的修炼方法,是人修炼精神而成,最后“以至无为而得佛”!东汉三国时的古印度佛首在同一篇文章的后续记载中,《后汉书》还详细描写了佛的形象。其大致描述不外乎有神通,项中佩日月光,变化无方,无所不入等中国传统的“神人”、“至人”形象。【注】:以上资料源于袁宏《后汉书》卷十。封建时代往后的佛教魏晋南北朝时的佛教,处于佛玄融合时期。佛教依附于玄学,并在依附的基础上逐渐繁荣。炳灵寺石窟——北周时期秀骨清像的佛像雕塑

隋唐时期,中国佛教势力比过去有了长足的增长!寺院经济力量逐渐雄厚,中国佛教开始建立宗派、完善体系,并向国际化发展(留学僧)。此时可视为三教鼎立时期。但即使位于三教之列,佛教的地位也始终未能凌驾于儒教之上!丰腴敦实的唐代佛像宋元明清时代,随着封建时代进入尾声,封建社会渐渐走向停滞和衰退,此时佛教势力已经渐趋衰微。并且,此时儒教也吸收了很多佛教中对当时封建地主阶级有利的东西,开始形成儒教神学信仰。明承宋制——端庄秀美的明代佛像

在粗略比对以上朝代佛教的发展后,可以看到佛教是依靠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的成长而起家的,同时又随着封建地主阶级的没落而没落。儒家与儒教的区别以上,我们提到过儒教吸收佛教学说后形成了神学信仰。那么,儒家和儒教是一回事吗 答案是,不是!但凡涉及到宗教问题,中国古代都喜欢在名称后面以教加称。但是儒教与儒家确实有着骨肉相连的关系!而这就要说到儒教的历史。香港黄大仙庙——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寺庙春秋时期,儒家创立。此后经过漫长的蛰伏期,直到汉武帝听从儒生董仲舒的“性三品论”,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才算迎来了巅峰期!西安董仲舒墓但是,汉代的儒家却与原始的儒家大为不同!汉代所信奉的儒家已经不是孔、孟、荀为代表的儒学了。汉儒把燕、齐方士推演阴阳五行、占星变、言灾异、言禨祥、迎神送鬼、求雨止雨等都算作了儒家的内容。名为儒,实际上多有鬼神之说!这跟两汉之际的统治者笃信封建迷信大有干系!(西汉的汉武帝,东汉的光武帝,即使明君,仍旧迷信)所以说,此时的儒已经是儒道合流的儒了!汉武帝茂陵到了宋明两代,儒家又大量吸收佛教理论,开始形成宗教信仰。比如说,宋代的程朱理学,自命为得到尧舜禹相传的十六字真传,自称为洙泗正宗。其实宋儒是以孔子为招牌,大量吸收了佛教和道教宗教世界观和宗教修养方法。如提倡静坐,以观喜怒哀乐未发气象,致力于“天理人欲之辨”、要人们“存天理、去人欲”等。《中国佛教史》中明言:“存天理、去人欲”并不是一个哲学问题,而是一个神学问题,是教人如何消灭罪恶,拯救灵魂,进入天国的问题。南宋理学家——朱熹清末时,“五四运动”之前,全国各地的孔子信仰甚嚣尘上,后人戏谑为“孔家店”。神化后的孔子信仰一直影响到近代。即使是21世纪,仍旧有大量的考生将孔子当作神仙供奉,寄希望于拜孔子求得保佑,从而一举考场封神!近代的康有为也曾抬出孔子招牌,托古改制。孔庙塑像总结佛教在中国流传数千年,在不断的发展中和中国传统的儒道文化相互影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时至今日,儒释道三家早就不能简单地进行划分。面对宗教的不断发展趋势,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就认为古制就是正宗。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求分享 求点赞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007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