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大庾岭北驿》—唐 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大庾岭在今江西省大庾,因为岭上生长着许多梅花,所以又名梅岭。古人认为大庾岭是南北的分界线,有北雁十月南归到达此处,不再过岭的传说。宋之问获罪流放钦州(今广西钦州),途经大庾岭北侧的驿站,想起这个典故,悲切中写下这首五言律诗。
原来在武则天和唐中宗两朝,宋之问靠着阿谀奉承颇得宠幸,唐睿宗执政后,他的罪状被人揭发,被发配岭南,其心中自然是充满了苦痛和哀伤。所以当他到达大庾岭北驿站时,望着那苍茫的山色、长空雁群,想到明天就要过岭,一岭之隔,与中原便咫尺天涯,顿时贬谪失意的痛苦,怀念故土的忧伤一起涌上心头。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全诗写的是“愁”,却不见一个“愁”字。尽管如此,读者还是能感受到愁绪满怀,凄切斐然。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艺术魅力,是因为诗人以情布景,又以景衬情,使得情景交融,写出了诗人真实的感受,因而情真意切,动人心弦。
作为一个诗人,宋之问不但是一个好诗人,而且在诗坛有着很重要的历史地位,唐诗中的新体诗歌格律就是在他和沈佺期的手里达到成熟的,因此他和沈佺期被后人合称为“沈宋”。然而,好的诗人并不一定有好的人品,宋之问不甘心只作一名诗人,他一心想要做大官,于是便在政治的变化趋势当中趋炎附势,妄想依附权贵来换取自己的荣华富贵,以至于做下许多不耻之事,宋之问就是这样的人。
宋之问(约656—712),字延清,一名少连。虢州弘农(今河南省灵宝)人,一说汾州(今山西省汾阳)人。上元年间进士及第,武则天时任尚方监丞,后官至考功员外郎。因谄附张易之和太平公主贬为泷州(今广东省罗定)参军。不久后,逃归。唐中宗时增置修文馆学士,他与杜审言等人一同入选。后因罪贬越州(今浙江省绍兴)长史。唐睿宗即位,把他流放到钦州(今广西钦州),玄宗即位又勒令他自杀。
宋之问
宋之问的诗以对仗工整,音韵协调的特色与沈佺期号称“沈宋体”。他们的应制诗格律工整,表现了高度的文字技巧。关于宋之问的诗歌才华在《新唐书》、《旧唐书》和《唐才子传》中都有记载,其中以龙门夺袍最为后人津津乐道。
武则天举办了一次诗会,获胜者将获得一领锦袍。东方虬一挥而就,赢得了锦袍。宋之问交作品虽然慢了半步,但是武则天认为宋之问写得更好——宋之问诗的尾联“吾皇不事瑶池乐,时雨来观农扈春”,拍对了武则天女皇的马屁,于是下令把东方虬手中的锦袍夺过来,转赐给宋之问。
后游龙门,诏从臣赋诗,左史东方虬诗先成,后赐锦袍。之问俄顷献,后览之嗟赏,更夺袍以赐。—《唐才子传》
这样的事还有一次,唐中宗时举办大型诗会,由上官婉儿担任评委。这次不限定时间,大家都把诗歌交上去了,就只有宋之问和沈佺期没有交卷。上官婉儿可是骄横的主,看不上眼的诗歌就直接扔在地上,也不管伤害不伤害诗人们的自尊心,到最后把手里的诗都扔到地上的时候,宋之问和沈佺期的作品才交上来。上官婉儿又斟酌一下,把沈佺期的也扔掉了。沈佺期很不服气,提出质疑。上官婉儿说:“你的最后一句‘微臣雕朽质,差睹豫章才’气韵已尽,哪比得上宋之问的最后一句‘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有气势 ”这个评判还是比较公允的,宋之问又赢得比赛。
宋之问赋诗
要是宋之问一心只做诗人的话,以他的诗歌才华一定会取得极大的成就。可是他想当官,想当大官,还想更快更好地当大官。这就限定了宋之问的发展只有两种捷径,第一种捷径是依附权贵,第二种是卖友求荣,而宋之问为了达到当大官的目的,无耻的把两件事都做了。
天下的权力有谁比武则天大呀,所以要巴结权贵武则天就理所当然的成为第一人选。武则天为了把持朝政,设立了北门学士,作为自己的心腹智囊。宋之问就想弄个北门学士当当,却被武则天一口拒绝了。拒绝的理由很奇葩,宋之问的牙齿长得不好看。但据后人推测不是宋之问牙齿不好看,而是他有极重的口臭,要武则天每天对着这样的人,这女皇怎么能受得了。但武则天还是给宋之问留了面子,所以用牙齿不好拒绝了他。宋之问只好退而求其次,改攀附武则天宠幸的张易之。这下真让他得逞了,但是万万意想不到的是,张易之很快倒台了,他也跟着被贬到泷州。
宋之问在泷州不但不自我反省,反而觉得自己是时运不济,每天唉声叹气,看着当时广州的穷山恶水、猿猴野兽,越想越气,他实在住不下去了,就偷偷摸摸地跑回了长安。在逃经家乡的时候他写了一首题目为《渡汉江》的诗歌: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他从发配地偷偷跑回来,是罪上加罪的行为,哪里敢回家 即使看见乡亲都不敢说话,害怕别人会告发自己。他既然不敢回家,就跑到朋友张仲之家藏着。
宋之问渡汉江
张仲之对宋之问是情真意切,不但窝藏他这个罪犯,还款待的很好。但是宋之问却一点都不领情,他听说张仲之正在策划一个除去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的计划,觉得自己的机会又来了,决定采取升官发财的第二种捷径——卖友求荣。于是他唆使自己的侄子宋昙出面告发张仲之。张仲之被逮捕斩首,他则戴罪立功堂而皇之地当上了鸿胪丞。
鸿胪丞是个五品官,显然没有达到他的目的。官职既然不满意,那么能发点财也可以。正巧他被任命为科举考试的主考官,于是就大肆向考生们索取贿赂。这时候中宗复位,听到这件丑闻之后,就把他贬到了浙江。中宗对宋之问知根知底,宋之问也不敢幻想中宗会饶恕自己。好不容易熬到中宗驾崩,睿宗即位,宋之问觉得自己又有出头之日了,赶紧写诗给刚登基的睿宗皇帝表示效忠。在睿宗皇帝的圣谕下达之前,宋之问还一直抱着官复原职的幻想,终于圣谕颁布了,等来的却是睿宗赐给他“狯险盈恶”四个字和流放广西钦州的指示。除了依附权贵、卖友求荣之外,他还做了一件无耻之尤的事,就是杀死了自己的外甥——诗人刘希夷。
刘希夷曾经写过一篇《代白头吟》,其中有两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被宋之问看到了,非常喜欢,就向刘希夷索要。刘希夷是很珍惜自己的作品的,有些时候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怎么会把自己的得意之作给别人,让他来欺世盗名呢 刘希夷含含糊糊地答应了,但是到底没有给宋之问。宋之问为了做成一件事会不择手段,做不成事也会恼羞成怒不择手段,他指使奴仆趁刘希夷睡觉的时候用土囊把他压死了,过后对刘希夷的家人说刘希夷是暴病而亡,他自认为做的天衣无缝,岂不知“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最后事情还是败露了,当时唐玄宗刚即位,听到此事后大怒,直接下令将宋之问赐死。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唐朝的诗人往往生得传奇,死得离奇。在众多诗人的死法当中,宋之问可以说是伴着自己的无耻死去的,以至于千年来臭名远扬、受人唾弃。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求分享 求点赞
唐高宗朝的东台详正学士宋令文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奇人,此人不但擅长文辞、精研书法,还有盖世神力。文辞、书法、神力三项,为他赢来了三绝的美名。
史载,京都有头疯牛,见人就顶,横冲直撞,无人能制服。宋令文不信邪,赤手凶拳,大步上前,双手攥紧两只牛角,一使劲,竟然将牛的颈脖扭断!
三绝中的神力一项已经是这样神奇了,文辞、书法两项,不用多说,你也应该想得到了。
宋令文有三个儿子,长子宋之问以文章升官、次子宋之悌因骠悍知名、三子宋之[精于书法。也就是说每个儿子继承了他的一绝。
次子宋之悌有多剽悍呢?小伙子身高八尺,曾任剑南节度使、太原尹。因犯法被流放朱鸢。在朱鸢,有蛮人作乱,摧城拔寨,气焰嚣张。宋之悌自告奋勇,带了八名壮士直犯贼阵,最后迫得贼兵七百人都伏在地上不敢起身。
三子宋之[为连州参军,多才多艺,字写得漂亮,还能歌善舞,也很吃香。
有读者可能要问,为什么不说说长子宋之问的学问有多高呢?
不急,因为他是这篇文章的主角,所以留在最后面介绍。
宋之问二十岁左右,就和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分别代行掌管习艺馆,后来迁升为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
一次,武则天游洛阳龙门,诏令从官赋诗。左史东方虬率先赋成,武则天读了,赞不绝口,赏赐锦袍一件。哪料宋之问随即也赋好了,武则天一看,比东方虬还高明一大截!好,同样赏赐锦袍!可是,这次出宫,只带了一件,已经赏赐给了东方虬了,怎么办?得,东方虬,麻烦您脱下来,转交给人家宋之问,您也别怨谁,谁叫你诗写得没人家宋之问好?
的确,和宋之问相比,东方虬是属于藉藉无名一类的小人物。
在唐朝诗坛上能和宋之问比肩的,是沈缙凇!缎绿剖椤防锼担自从魏曹操等人的建安风骨到南朝,诗律、诗风屡次变更,是沈约、庾信等人对诗讲求音韵、对仗,使诗更加工巧。
而到了宋之问、沈缙冢又使诗体更加华丽,回避声韵上的疵病,规定字数、句数,使得写诗如同编织锦绣,学习者崇敬之下,称之为沈、宋,还说苏、李居前,沈、宋并肩。
说是沈、宋并肩,但较起真来,宋还是要略胜一筹的。
《全唐诗话》记载了一次沈、宋PK的故事。
说,某次,唐中宗在长安昆明池游玩,兴致高了,即兴作诗一首,并命随从百官赋诗应和。
这次,充当裁判的是大才女上官婉儿。中宗让上官婉儿从上交诗作中选挑一首最好的以供谱曲。百官依次将自己的作品上交,上官婉儿看一篇扔一篇,说,扔在地下的诗是谁的谁自己拣走,免得污染环境。大家都红着脸蹲在地下拣。瞎乱了好一阵之后,只剩下宋之问和沈缙诨刮醇竦阶约旱氖。冠军就将在两个人之中产生了,到底会是谁呢?
当当当当!
最后一篇诗被扔到地下了。宋之问和沈缙诟辖舻屯啡タ——是沈缙诘模∷沃问的诗就这样被华丽丽地选中了!宋之问这首被选中的诗收录在《全唐诗》第53卷;沈缙诘脑蚴章荚诘97卷。中宗问上官婉儿这两首诗是怎么分出高下的,上官婉儿回答:二诗功力悉敌,沈诗落句词气已竭,宋犹健笔。
对了,宋之问干掉东方虬的事儿可见于《新唐书》、《唐读纪事》,而他赢得锦袍的诗叫《龙门应制》收在《全唐诗》第51卷,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查来读读。
宋之问学问这么好,人品却不咋地。
七十多岁的武则天秽乱宫中,宠幸张易之、张宗昌等人。张易之、张宗昌因此又得封官又得晋爵。宋之问眼热得不行,认为自己也是帅哥一枚,忍不住赋诗毛遂自荐: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成都卖卜人。武则天读了,不置可否,一笑了之。这可让宋之问急死了。
宋之问通过另一个大诗人崔融委婉向武则天打听其本人的真实想法。武则天的真实想法是什么呢?不说是给你面子,说出来,有意思吗?武则天被崔融问得不耐烦了,说出了真相:吾非不知之问有才调,但以其有口过。真相从来都是残酷的,武则天是嫌弃宋之问患齿疾、口常臭!
宋之问惭愤至死!
据说,有大臣跟宋之问说丁香可以治口气,从此,宋之问嘴里终日含着丁香。但已经于事无补了。宋之问也觉察到了这点,于是迂回献媚于张易之、张宗昌哥俩。唐禁书《控鹤监秘记》称:之问尤谄事二张,为持溺器,人笑之。为能抱上张易之、张宗昌哥俩的大腿,之问不惜在鞍前马后提尿壶,真是斯文扫地。期间,宋之问还写了大量奉和应制诗,如愿陪丹凤辇,率舞白云衢,今朝天子贵,不做叔孙通等等。
神龙政变后,武则天下台,唐中宗复位,张易之兄弟被诛,宋之问被流放到岭南,作有诸如《题大庾岭北驿》《度大庾岭》等不世大作。只是岭南穷山恶水,宋之问实在熬不下去,潜逃回洛阳,躲在张仲之家里。适值武三思重新掌权,张仲之和王同皎谋划杀掉武三思,以安定王室。宋之问恩将仇报,告发王同皎、张仲之等人,得武三思擢为修文馆直学士。
不过,武三思这棵树并不能久靠,很快败亡。
宋之问又转投太平公主门下,转眼见安乐公 *** 势日盛,又跳糟到安乐公主门下。
不久,唐中宗欲提拔宋之问为中书舍人,太平公主大行揭发宋之问的斑斑劣迹。宋之问因此降任汴州长史,尚未出发,又改任越州长史。
唐睿宗即位,宋之问因狡险而且干的坏事太多,被睿宗下诏流放到钦州,再赐死于桂州。
宋之问被赐死之日,心惊肉跳,左右徘徊,不能自裁。同被赐死的祖雍看不过眼,骂他:我与你同有负于国家,罪有应得,还有什么可迟疑的?纵观宋之问一生,除了口臭外,名声也算是臭到极点了。
就因为名声太臭,野史中还出现了他的一出恶行:杀甥夺诗。事见韦绚《刘宾客嘉话录》《唐才子传》《大唐新语》等书。其中《刘宾客嘉话录》是这样记的:刘希夷诗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其舅宋之问苦爱此句,知其未示人,恳乞,许而不与,之问怒,以土袋压杀之。
说,诗人刘希夷是宋的外甥,作有一首《代悲白头翁》,宋之问识货,看中了其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两句,想据为己有,刘希夷不肯,宋之问恚怒之下,以土袋将他活活压杀。
杀甥夺诗的真伪到底如何,不得而知,反正,宋之问的名声太臭,说这事是真的,可信度也高。而且,俗话说,黄泥落到裤管上,不是屎也是屎了。再有,现有《全唐诗》里既有《代悲白头翁》,也有署名宋之问的长诗《有所思》,二作只有两个字的区别,洛阳女儿变成幽闺女儿。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scgf/11007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成语故事——大逆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