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相争是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有一个人和他的追随者群体,像流星一样悲壮,以他们殉道般的史诗般的行为,在历史的浩渺夜空里划出了短暂微弱却动人心魄的光芒,这个人和他的追随者们就是田横和他的五百壮士。
田横是齐国的后裔,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时,田儋、田荣、田横三兄弟也聚众反秦。战乱时,田儋被秦将章邯所杀,田荣被项羽击败死于乱军之中。田横收集齐国散兵与项羽决战,此时,项羽背后受到刘邦袭击,被迫弃战。田横乘机收复失地,立兄田荣之子田广为齐王,自为相。
三年后,汉王刘邦为统一天下,派使者郦生联合田横。田横被说服,放松了对汉军的防御。随即刘邦大将韩信领兵袭击田横的历下防军,攻占了临淄。而此时田横正宴请特使郦生,一听到此消息,怒发冲冠,大骂郦生欺骗他,将其处死,并分兵退却。齐王田广退至高密,急派使者向项羽求援。项羽派大将龙且,领兵30万,汉、楚双方在潍河两岸对峙。此时,韩信使计引潍河水击败楚、齐军队,龙且被杀,齐王田广俘后被杀。田横得此消息,异常悲愤,自立为王,率军于赢城与汉将灌婴激战。田横寡不敌众,带领残部投靠梁王彭越,以图东山再起。
后来刘邦消灭了项羽,即位称汉高帝。汉高帝即位后封彭越为梁王,田横见势就带领五百余名部属逃到即墨田横岛上。汉高帝刘邦对田横放心不下,因田横深得人心,担心日后作乱。于是派使者赦田横无罪,并招他去洛阳朝拜。田横告诉秦使:"感谢汉王,可我处死了汉王大将郦商的哥哥郦生,因此不能前去,请允许我在海岛做一个普通百姓就行了。"
即墨田横岛秦使回报刘邦后,刘邦立即正告郦商:"齐王田横来了,你敢随便乱动,诛灭九族!"于是,刘邦再派使者宣诏田横,并说"田横来朝,可封侯、封王;若拒诏不来,举兵围剿歼灭!"田横沉思良久就答应了带着两个随从启程奔赴洛阳。
田横到了河南偃师,离洛阳只有30里路了,对两个随从说:"起初,我与刘邦各在一方称王,现在来朝拜他够耻辱的了;再加上我处死郦生,现在却要和他的弟弟郦商在汉王手下称臣共事,难道我就感到心安吗 汉王要我去朝见他,只不过想看看我是什么样子罢了。由此到洛阳不过30里,砍下我的头送去,面貌不会有什么大改变,你俩照我的命令去办吧!"说罢,拔剑自刎。田横的两个随从按照吩咐带着田横的头到洛阳献给汉高帝刘邦,刘邦看后感叹不已,为之流泪。随即派遣2000人去偃师,按王者的大礼安葬了田横,并封田横的两个随从为都尉。两个随从默默地站在田横墓前,不说话不流泪,也挥剑自杀了。
刘邦得知消息,既吃惊又钦佩,也隆重地收葬了这两个随从,并将其安葬在田横墓旁。刘邦知道海上还有田横的五百余名部下,就派使者去招抚他们。使者到了海岛,带来了田横等自杀的消息,五百余名部下听后久久地沉默不语,纷纷拔剑自刭。
一个田横死了,却推动了一次集体效仿!田横的刚烈与门客们的血性,从此就黏稠一体,编织出了一份人神共泣的悲壮!当然,也从此引爆历代文人骚客和英雄豪杰的吟赞与感叹,由此逐渐成为一种历史文化——田横文化。
西汉司马迁在记述田横自刎原因时,倾注了丰富的个人感情,以田横自述的口吻说:"横始与汉王俱南面称孤,今汉王为天子,而横乃为亡虏而北面事之,其耻固已甚矣。"往日我田横与刘邦一样南面称孤,如今却要俯首称臣,士可杀不可辱,"耻"的心态最终导致杀身成仁。刘邦对于田横很是钦佩,曰:"嗟乎,有以也夫!起自布衣,兄弟三人更王,岂不贤乎哉",并为之流涕,派出两千人,以王者的礼仪规格埋葬了田横;得知田横手下的五百壮士也全部自杀,刘邦感叹"于是乃知田横兄弟能得士也"。司马迁最后慨叹道:"田横之高节,宾客慕义而从横死,岂非至圣!"
东汉蔡邕作《述行赋》对田横的英勇精神大加推崇:"率陵阿以登降兮,赴偃师而释勤。壮田横之奉首兮,义二士之侠坟。"汉桓帝统治的延熹二年(159年)秋,中常侍徐璜等擅权,知蔡邕善鼓琴,遂强挟其进京。蔡邕被迫登程,到偃师时称疾而归。他对朝政废弛深感不满,就以此次被迫赴京所经历的地点为线索,联系前代善恶兴亡之事,抒发内心情感。蔡邕怀着崇敬的心情,热情讴歌在偃师伏剑自刎的田横及其部下,景仰其浩然正气,推许其彪炳千秋。
程昱和曹操
西晋陈寿《三国志》的记载中,一些谋臣策士在申明自己的政治观点时,对田横多有提及。如魏国谋士程昱,在进谏曹操时说:"田横,齐一壮士耳,犹羞为高祖臣。"劝告曹操不要屈居臣服于袁绍之下,否则,"以为将军之志,不如田横",自己也深以为耻。诸葛亮也评价田横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以此来证明刘备作为王室之贵胄,绝不会苟活于曹操手下,表白与孙权一起抗击曹军的意志和决心,也激起孙权的抗曹气势。
唐高宗李治在回顾大唐王朝建立的功业时,提出新朝大局业已安定,各种争夺势力应和睦相处:"义贞白水,信缛丹书。赦其缧榇之辜,宥其挻埴之命。情安共主,忘鲠气于田横;怨切周天,忍终凶于魏豹。于时沴卷东浸,镜万里而河清;妖敛西氛,阵千重而云散。"可见,对国君而言,他们希望人臣忠诚于自己的王朝,不可随便降服或归依他者政权,体现出威武不屈的精神;他们也愿意把高节才能之人招抚至本朝效力,与新政权和睦相处。田横身上所具有的"鲠气",即刚直不阿的精神气度,应该忘记或抛却。或许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矛盾的心理,最高统治者很少对田横给予评判。
唐代为诗文盛世,吟咏田横及其五百士者令人目不暇接。唐代诗人李白曾与好友南陵常赞府写诗抒发敬仰田横的情怀:"海上五百人,同日死田横。当时不好贤,岂传千古名。愿君同心人,于我少留情。"诗人李端也曾作《千里思》一首:"凉州风月美,遥望居延路。泛泛下天云,青青缘塞树。燕山苏武上,海岛田横住。更是草生时,行人出门去。"把田横的高风亮节与汉代坚持气节的苏武相提并论。杜甫有"永系五湖舟,悲甚田横客"。韩愈在祭奠田横墓时,作有千古美文《吊田横墓》,切实表达了对田横的赞颂之情,高评曰:"余既博观乎天下,歇有庶几乎夫子之所为……自古死者非一,夫子至今有耿光,跪陈词而荐酒,魂仿佛其来享",表达了深切的尊重与悼念之情。
宋代苏洵《六国论》,言春秋战国直至秦汉之养士为宾客,"皆天下俊杰",即以"田横亦有士五百人"为所举大端之一,感喟"与其受韩信之诛,岂若死田横之节也哉。"】
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不吝笔墨地赞扬,并对田横事迹赋诗《田横墓》一首,曰:"昔时南面并称孤,今日还为绛灌徒。忍死祗能添屈辱,偷生不足爱须臾。一朝从殉倾群客,千古生风激懦夫。直使强颜臣汉帝,韩彭未必免同诛。"司马光赞同田横不苟且偷生、屈尊见辱的做法,认为这样的精神激励世间懦夫顿生勇气。若真是选择了臣服于刘邦,估计与韩信、彭越"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没有区别,自然更不会流芳百世了。
南宋学者洪迈则对田横、吕布进行比较和评价,对田横颂扬有加:"横不顾王侯之爵,视死如归,故汉祖流涕称其贤,班固以为雄才。韩退之道出其墓下,为文以吊曰:'自古死者非一,夫子至今有耿光。'其英烈凛然,至今犹有生气也。"
民族英雄郑成功在1662年成功收复台湾后,赋诗一首《复台》曰:"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前两句高度概括了收复台湾的艰难历程,深情地抒发了与将士们同甘共苦、生死相依的血肉深情。后两句化用田横的典故,"三千"泛指多数,"客"则指将士,表明自己不愿称臣于清的心迹。
清朝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对田横评价曰:"田横能得士,高义陵千秋。横来大者王,横来小者侯。慷慨五百人,不与韩彭俦。富贵苟不乐,沈殒遂所求。至今沧海上,天风激清流。"
清初著名诗人王士祯,田横的同乡,也很看重田横身上浓厚的"义"之气节:"皖江便是田横岛,义士悲歌为涕洟。"
道光五年(1825年),晚清现实主义诗人龚自珍客居昆山,目睹东南地区"名流"们奴颜婢膝的卑劣行径和清朝社会政治的黑暗,感触之余,写下《咏史》这首讽刺现实的诗:"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 "诗作从现实感慨出发,以田横五百壮士杀身取义为映衬,感叹气节丧尽、毫无廉耻的社会现状,具有强烈的批判与讽刺效果。
1904年,梁启超因戊戌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国家政治的衰朽,国民精神的懦弱,造成外国对中国的极度歧视,甚至日本都认为"中国之历史,不武之历史也,中国之民族,不武之民族也"。这严重刺激着梁启超敏感的心绪,决定写一部书弘扬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以先民武德作为后代模范,这便是《武士道精神》写作的缘由。该书从15个方面阐述中国武士道精神的尚武思想,介绍了春秋战国至汉初共计71位武士以武德闻名天下的事迹,而田横及其门客的史迹归属"战败,宁死不为俘"一类。梁启超浓笔厚彩地评价田横,点明其可贵精神之所在:"太史公既传田王,重为赞曰:无不善画者,莫能图何哉。其所以崇拜者至矣。求诸近代历史,则台湾郑氏,殆庶几焉。顾亡郑氏者,郑氏部将也。以视田王之客,何其远矣。齐自太公以来,即世与莱徐夷竞,故其军国民主义,养之至深且厚,以五百人者结八百年之局,其亦不负太公、管子之教矣。孟子曰: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田王有焉。"
1928年,著名爱国画家徐悲鸿痛感于此,利用整整两年的时间,以富含"威武不屈"高节精神的田横故事为题材,选取田横与五百壮士诀别的场面,创作巨幅油画《田横五百士》,着重刻画了众人不屈的激情,歌颂中国人民自古以来所尊崇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品质。值得一提的是,徐悲鸿还把自己的影像放置于送别的人群中,以展示自己坚定不屈的立场。徐悲鸿的这幅画作,极大宣扬了中华民族处于外忧内患之危难之际,许多仁人志士表现出来的气节,体现了时代对人类正义精神和高尚情操的呼唤。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田横这一人物形象在历史性的文化传播中,留给世人多是"不屈"的"义"的精神内涵:他不愿北面而事原本同等地位、后又位及至尊的新朝国君;他能礼贤下士,深得人心,使得门客誓死相随。这些都是古代士大夫和文人所比较看重的个人品德和行径。无论是战乱时期的谋士,还是和平时期的文人,无论是汲汲于功名的政治家,还是淡泊名利的隐士,对田横这一历史形象,大多都是愿意接受的,并从自身所处的立场和社会需求出发,重新演绎、宣扬,让其发挥时代的精神影响。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求分享 求点赞
没错,确实精彩,后面出的同类型武侠情景喜剧没有它精彩。台词分享;
掌柜:公子打那里来啊?
小郭:打来处来
掌柜:到哪里去?
小郭:到去处去
掌柜: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岸
老白:岸 按佛家来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佛
大嘴:佛法无边普渡众生 生
秀才:生 生亦何欢死亦何惧 惧
小贝:惧 据说明天有雨
掌柜:把侠字拆开来应该是一个人一个夹字,这说明什么?
小郭:夹着尾巴做人
小郭:我进过的酒楼比你进过的茅房还多,我尝过的美食比你吃的饭还多
大嘴:我上的茅房..你吃的美食..
小郭:哎 白少侠你有没有空啊?
老白:没空!
小郭:没空就抽点空咯
大嘴:掌柜的,你是知不道啊,就她那副嘴脸,变化之快,演技之高,在我平生所见的人当中,只有青霞跟曼玉能与之抗衡。
老白:那还得是她发挥失常,青霞曼玉超水平发挥呀
小贝:小郭姐姐,你想躺多久啊?
小郭:这个嘛,看情况吧,初步定在八九月份
小贝:啊,现在才二月
小郭:你 我跟你拼了
老白:身体不好别拼了,有事吩咐啊
掌柜:哎呀,额滴神呀~~
小郭:如果勤劳是一种错误,我就马上改掉好了
时值冬季,天微寒,万物萧瑟凋零,飘飞的雪花给大地披上一层薄薄的白色羽衣,可是要冬眠,许来年一季春暖花开?遇水成冰,冰消化水。繁华入眼,转瞬即逝;满目疮痍,转身即是青山绿水。春去秋来,寒来暑往,四季流转,生命轮回,循环往复,永不停歇。
婴儿呱呱坠地是生,白发老者撒手人寰是死。春时草木返青是生,冬至枯枝零落是死。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这历来是人们亘古不变讨论的话题,也是众生孜孜不倦所追寻的!有人求生,有人求死。什么是生?什么是死?活着就是生?灭亡就是死?
因为活着,所以对于死亡这种未知的事物,我是充满好奇,也伴随着恐惧。幼时看到村里有人出殡,吹吹打打,好不热闹,彼时对于死亡的定义就是那一口漆黑的棺材,一抷黄土掩风流!小孩子见着大多数是躲得远远的,想一探究竟却又不敢看,新奇而害怕!我每每见到此场景,除却胆怯,还会浮想联翩:人死后埋在地下是不是真的没有知觉没有意识了?真的还有另一个往生世界存在么?所有死去的人都会在那里重逢?那里的生活和我们这里一样么?……诸如此类荒诞不经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的年少时代,却不敢去深究,细思极恐,之后总是要很努力很努力才能挥去这些奇怪又可怕的想法!
再后来关于生与死记忆最深的是臧克家的那首诗《有的人》
那时候的我并不太明白这其中的含义,一知半解,以为这诗是单纯地歌颂和纪念诸如鲁迅先生那样的伟人与民族英雄,然后在老师的要求下将其熟记于心。而今走过漫漫人生路,淌过岁月的风霜雨雪,再回首,简简单单的四句话,我对此却有了更深的理解,更清醒的认知。
很多人活着,行尸走肉地活着,每天在繁琐的工作中奔波,周旋在复杂的人际关系,醉生梦死在名利官场,他们抛弃自己的内心诉求,丢掉自己的灵魂,碌碌一生,虽生犹死!还有些人,不小心坠入红尘,还没来得及看遍人世风景,看尽人间繁华,就不得不匆匆离去,草草收场,被人记挂、惦念一世,虽死犹生!
坦白讲,上高中那会儿,我脑海里曾无数次闪过死亡的念头,也曾想过各种千奇百怪的死法,甚至在哪一种死法会不那么疼痛之间纠结。然苦寻无果,终是放弃!兴许是懦弱帮了忙,胆怯战胜了虚妄,生与死,尽在一念之间,凡事想开了便是人间四月天!
活着,不一定多美好,死去却一定会给身边最爱的亲人带来无尽的痛楚!虽然我从来都知道生命很脆弱,也知道生死根本由不得我们自己控制,但震撼我内心的还是那个幼小的生命!那是我尚未谋面、还来不及去看一眼的小堂弟!全家人望眼欲穿的等候,无数个日夜期盼,终于迎来了这个小生命的降临。初生的喜悦还在眉梢上流转,谁料转瞬即是婆娑泪眼,先天性心脏残缺,不日便夭折,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他只是匆匆来人世看了一眼,感受了生的喜悦,来不及享受生命的过程,就不告而别!初为人父人母的叔叔和婶婶,一下子从天堂如坠地狱,悲恸不已。我虽未能赶到医院,隔着遥远的电话线也能感受到他们心底的痛与悲凉,作为姐姐的我尚且惋惜和心痛这个小生命,何况辛苦孕育他的父母?无疑是五月的晴天,闪了电,一道火光燃尽了整片森林!也是此刻,我明白了人要乐天知命,生与死真的只有一线之隔,可生可死,谁抵得过无常?要学会感恩惜福!
人从一出生,就踏上了开往死亡的列车,长大的过程实则是迈向死亡的过程,每过一天都是离死亡更近一步。只是有的人走得快,有的人走得慢,但无一例外,我们都会抵达终点。我们正活着,也正死去!生中有死,向死而生。
这其实是一个矛盾的过程,而我们人就是这个矛盾体。矛盾即对立与统一,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正好解释了这一现象。生与死,是矛盾的两个对立面,却又相互依存,在不断运动发展过程中实现统一。
既有花开,就有花落;既有红日东升,就有日落西山;既有大雪纷飞,就有冰雪消融,;既有潮涨,就有潮落;既有诞生,就有消亡。一切荣枯兴衰,不过是遵循自然规律罢了,我们人亦是如此,生死由命,听天命,尽人事,而这一切的一切,终将被历史的长河掩埋。
佛家相信生死有轮回,此刻的生,下一秒的灭,来世的重生,都是因果,善恶轮回。轮回即是一种相续的存在,人类得以生生不息,无穷无尽。
道家认为生命本是一个由无到有再到无的过程,源于自然,回归自然,如老子所说:
庄子亦是超脱生死,不悲不喜。犹记得那个小故事: 庄子的妻子死了,他的亲朋好友前来悼念,却惊闻他敲打着盆子欢歌庆祝。换在常人眼里,庄子这无疑是疯子的行为,而实际上却是了悟生死、超然物外的一种大智慧。他曾在《秋水篇》如是云:
儒家代表孔子曾曰“未知生,焉知死?” 更看重活着的意义,活着时所产生的价值,诸如“杀身成仁” “舍生取义” ,个人肉体虽灭亡,但精神可延续千年,所以儒家主张行善,择善而从,至善至美,达到所谓的“仁义礼智信”。
无论是哪一派,哪一家,对于生死都是看得透彻,无畏无惧。死生乃人之常理,天道轮回,顺其自然即可,无须刻意追求生,也无须刻意抗拒死亡,无喜亦无忧!
少时最喜看金庸先生的《倚天屠龙记》 ,里面提及生死,亦是一副大无畏的超脱模样。
是呵,生亦何欢,死亦何惧。千年万年,白驹过隙。人生天地间,忽然而已。你我皆是芸芸众生中的凡人,百年过后,不过一抷黄土。且以平常心看待生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闲看庭前花开花落,静待云卷云舒。
如果生命终将逝去,何不静守流年,珍惜度日,将其活似泰戈尔笔下那般淡然,“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或似李清照笔下那般璀璨生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无论如何,生命是个过程,选择是我们自己的!你如何待它,它亦如何回赠于你!
生命的长度,我们无法选择,但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烟火无法决定它短暂的生命,却选择将最灿烂的美绽放到极致,定格在一刹那。人活一辈子,虽然不知道这一辈子有多长,却可以选择将每一天都活成一辈子,不虚掷,不悔恨,只管去过就是。生有生的活法,死有死的必然。顺其自然,争其必然!生命无处不欢喜!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006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读书有法,6位古代名家的读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