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闲话明代宗——朱祁钰

夏枯草 2023-07-26 17:14:33

大明恭仁康定景皇帝——朱祁钰,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镇同父异母弟,明朝第七位君主,年号景泰,庙号明代宗,在位八年。

景泰年,算是大明人心比较混乱的一个时期。因“土木之变”而始,随“夺门之变”而终,似乎朱祁钰的帝皇生涯,冥冥之中都随着哥哥朱祁镇的“退位”和复辟而起伏。庙号里的一个“代”字,似乎已经为他的人生定下了灰暗的基调。

朱祁钰 像

他在大明危难之时,取代了哥哥继位登基,与于谦等朝臣合作创造了“北京保卫战”的辉煌胜利;他在权势稳固之时,让儿子取代了侄子的储君之位,却在一年后便白发人送黑发人。

朱祁钰,一个不曾觊觎皇位的亲王;景泰帝,一个贪恋权势不愿放手的君主。

做皇帝,他没想过朱祁钰出生于宣德三年,只比哥哥朱祁镇小一岁。但有意思的是,哥哥在出生四个月之后就被封为了皇太子,而朱祁钰却是在哥哥登基之后才被封为郕王。

虽说嫡长子的先天优势牢不可破,君王对于后妃们的宠爱也亲疏有别,但朱祁钰直到哥哥登基后才封为亲王,怎么看都不像是正常操作。

《罪惟录》给了我们一个看似合理的解释。

朱瞻基 像

朱祁钰之生母吴氏,原先是汉王朱高煦的侍女。明宣宗朱瞻基平定朱高煦叛乱之后,汉王府中宫人很多被充入朱瞻基的后宫。也就在那个时候,明宣宗和吴氏有过这么一段露水情缘。

后吴氏怀孕生子,因其原是罪臣府邸之人,不得留在宫中,故而吴氏便被明宣宗寄养在一户宦官家中。所生之子,便是朱祁钰,再直白点,朱祁钰是明宣宗在宫外的私生子。

宣德十年,明宣宗病重,临死前把这对苦命的母子喊入宫中,当着老太后的面认下了这个儿子,并请求母亲照顾好这对母子。明宣宗驾崩后,老太后兑现了承诺,也把朱祁钰封为了郕王,开衙建府,保这对母子衣食无忧。

张太后 像

这段史料的可信度很高。

其一,在宣德年间,《明实录》里关于朱祁钰的记述乏善可陈;

其二,朱祁钰的确是在宣德十年二月被封为郕王,且明确规定其“奉藩京城”;

其三,明宣宗是风流天子,宫中却只有孙皇后膝下一子成活。考虑到宫中后妃争宠的血腥残酷,明宣宗诸多子嗣或胎死腹中,或幼年早夭,朱祁钰最后能活下来,很可能就是因为养在了宫外的缘故。

故宫一景

所以不妨给出一个大胆的推论:朱祁钰在7岁之前,不曾在大内生活过,外界也不知晓有这么一个皇子的存在。作为身份有些尴尬的皇子,朱祁钰从未被纳入储君人选的考虑之中,这对母子也没有自身的条件可以影响朝局。

7岁被封亲王,还只能老老实实地在京城领俸禄。而哥哥已经在祖母的加持下顺利登基,并且在”三杨“等人的保驾护航中开始学习治国理政,这对兄弟之间的差距不可谓不大。随着时间的迁移,这种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所以朱祁钰明白,自己从来没有接受过作为帝国继承人式的教育,自己此生应该也只能做一个闲散本份的王爷而已。

朱祁镇 像

当哥哥决定御驾亲征北伐瓦剌的时候,哥哥让朱祁钰监国代理朝政,并同时带走了一大批朝中重臣,由此可见哥哥对朱祁钰的放心。这也侧面说明了在“土木之变”发生以前,朱祁钰从未有过做皇帝的野心。

但上苍偏偏要把一张巨额的中奖“彩票”交到他的手上。

做皇帝,他很纠结正统十四年(1449)八月十五日,明英宗朱祁镇亲率大军北伐,返程途中于土木堡遭遇蒙古瓦剌部袭击,数十万明军被陷,五十余名朝臣死于乱军之中,朱祁镇本人亦被掳走,绑作“肉票”。

消息传回京师,朝野震动。

孙太后因担忧儿子的安危,将宫中财物搜刮一空派人送给瓦剌首领也先,以求赎回朱祁镇。也先认为朱祁镇“奇货可居”,屡屡违约,继续狮子大开口索要财物。所有人在悲愤的同时也认清了一个情况:皇帝朱祁镇,短时间内是回不来了。

明代官员

原本只是过过监国瘾的朱祁钰忽然没了主意。

一个月前,皇兄还在太和殿前举行了出征仪式,那时皇兄眼中的蓬勃英气,着实让他羡慕不已。短短一月,物是人非。朝臣们一个个急切地围在自己的王府外,想入府探听消息;宫中太后似乎有意无意地在疏远自己,几次想入宫请安都被太后婉拒。

朱祁钰想到最近府中的流言蜚语,猛地回过神来,难道大明,真的要变天了吗

孙太后终于停止了“扔钱打水漂”的行为,开始冷静下来。

孙太后 像

八月十八日,孙太后下了一道懿旨:郕王朱祁钰即日起代为监国。两天后,八月二十二日,孙太后又下了一道懿旨:册立皇长子朱见深(即明宪宗)为皇太子。这一年,朱见深不到三岁。

八月二十三日,朱祁钰主持了“土木之变”以来的第一次大朝会,商讨应对之策。但也就是八月二十三日这天,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午门血案”。

当朝会变成了群殴现场,当一大群几十岁的老臣们撸起袖子,涨着红脸,眼爆血丝对王振一党的马顺,毛贵,王长等人拳打脚踢,活活将三人殴打致死的时候,朱祁钰的世界观崩塌了。

午门

他知道没人真的把自己这个监国放在眼里,却没有想到这群文官们居然敢在大殿上做出如此极端之事!他想跑,却几次被朝臣们拦了下来,用近乎威胁的无理口气要求他下令撤查王振余党。如果最后不是于谦还脑子清醒,为大家打了个圆场,朱祁钰说不定真的会吓掉半条命乃至在失去理智的时候喊卫兵进来“维持秩序”。

这一天,朱祁钰明白了一个道理:没有强势皇权的压制,文官们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

八月二十七日,孙太后的第三道懿旨又下来了:加封吏部尚书王直,礼部尚书胡濙为太子太保和太子太傅。孙太后这是在尽可能地为自己孙子的储君之位多上几道保险。

明代官员

而事情也逐渐开始明朗。先是立了太子,然后郕王朱祁钰监国,之后太后又笼络了几个重臣做太子的名誉老师,接下去就是要确定新皇人选了。

果然,八月二十九日,群臣联名上表,请求太后册立新君。太后的回复是,郕王朱祁钰,继位登基。

群臣当时把太后的回复告诉给朱祁钰时候,朱祁钰的反应非常耐人寻味。《明实录》里记载了朱祁钰当时的原话:卿等何为有此议 我有何才何德,敢当此 ......皇太子在,卿等敢乱法邪

朱祁钰 剧照

朱祁钰对于登基到底是什么心态 难道他真的不想做皇帝 当然不是,当皇帝的宝座触手可及的时候,天下有几个人能够不动心 但朱祁钰确实存在诸多顾虑。

其一,“午门血案”的惨烈场景让他历历在目,他深知凭自己的资历很难压制这些朝臣;

其二,大明此刻社稷危矣,京师守备空虚,也先随时可能南下,他不想做历史罪人;

其三,太后对于自己的登基,明显充满了矛盾与纠结,只是出于对局势的无奈;

其四,大明之前未曾有过此等继位之先例,朱祁钰的继位于礼法并不合,皇位不稳。

故宫一景

前三点大家都很容易理解,但第四点却是关键的一点。朱元璋立皇太孙朱允炆,张太后扶持九岁的朱祁镇继位,其实都是遵从了《皇族明训》里嫡长子继承制的规定。

朱祁钰此时,先有侄子被立太子,再让自己监国,最后勉为其难地登基,在礼法上是很变扭的。虽说太子年幼,值此危难之际成熟的君主是最佳的选择,但怎么听这都是一条权宜之计。事实上,朱祁钰后来对于皇兄朱祁镇的回国,与在南宫软禁皇兄数年,都与这种心态有关。

朱祁钰 像

但我们也说了,在这种情况下,朱祁钰的登基完全是被大势推着走的。太后的妥协,朝臣的推举,朱祁钰完全没有资格说不。也许他是大明第一个怀着纠结的心态,坐上龙椅的皇帝。

正统十四年九月初六,二十二岁的朱祁钰正式登基为帝,改年景泰。接下来,他就要正式开始为皇兄的烂摊子“擦屁股”了。

做皇帝,他不算差景泰皇帝朱祁钰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稳定人心。

皇兄被俘,王振身死,借着撒气的朝臣们要求查办王振余党。朱祁钰知道王振一派很多人并没有错,但是他别无选择。自己的皇位是这群人推上去的,外患危急之时,只能尽快笼络内部人心。于是,王振一派留在京师的党羽,开始被政治肃清。

接着,他要防备也先南下。他实在没人可用,因为皇兄御驾亲征带走了一群朝廷的中坚力量,留在京师的不是资历尚浅,就是辈分很高,年纪太大的,其中很多人还倚老卖老根本不是朱祁钰用得动的。

明代官员

那就用新人吧,大胆地用。

正统十三年才被召回北京的兵部侍郎于谦,成了他的救命稻草。于谦在“午门血案”和反对迁都这两件事情上,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再加上原兵部尚书邝埜战死,现在朝廷兵部懂军务,级别又够的人,只剩他了。

于谦没有让所有人失望。朱祁钰一路开绿灯,朝臣们也识相地收起了窝里斗的本事,让于谦放开手脚大干了一场。于谦重新整编京军,勒令地方部队进京勤王,整修京师城防设施,协调粮草辎重调运,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京师的人心就开始安定下来。

于谦 像

正统十四年十月,瓦剌人出现在京郊,“北京保卫战”正式打响。

当北京城墙上的明军开始向瓦剌骑兵开炮的时候,朱祁钰忐忑地在宫内来回踱步。这是一场决定王朝命运的战争,也是朱祁钰上台之后的“首秀”。尽管这一个多月亲眼看着于谦等人一点点地加强了京师的防务力量,但从未经历过战争的他,心里依旧没底。

同时他又有一些小期待,一种不能为人所知的期待:自己的皇兄,此刻就处在守城明军与瓦剌大军的阵间,处在明军炮火的射程内......

明军图卷

这场颇为提气的守城战,以明军的大获全胜而告终。当也先退兵的消息传进城内后,全城的百姓都沸腾了,他们在庆幸自己见证了明军一雪前耻的壮举之后,开始回头纷纷望向宫城的方向。不知是谁第一个跪下,越来越多的人都朝着皇城跪倒,并最后汇聚成了一声声山呼万岁,响彻北京城的上空。

这一天,朱祁钰的个人威望到达了顶峰。毕竟,一个挽救江山社稷的近主,和一个不听劝而丟了大明主力的远主,近主怎么看都那么得可爱,那么得让人发自内心地爱戴。

故宫一景

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为朱祁钰坐稳皇位,打下了最夯实的基础。也就是从这天开始,他终于了一种“天命所归”的感觉,开始变得有底气去行使这份皇权。

凭心而论,这个皇帝,朱祁钰做的还算合格。八年的执政生涯,他还是做了一些事情。

他启用了一批像于谦这样的清流官员,所谓清流就是底子相对干净,没有太多陷入党派之争,个人重心偏向做事的官员。这群官员,一扫正统年的朝廷内斗的腌臜之气,提升了大明的整体活力。

明代官员

当然,为了稳定人心,对于一些老资历的朝臣,朱祁钰还是以安抚为主。事实证明安抚的效果不错,君臣之间,朝臣之间,大体表面上都还是一副较为融洽的气象。不过,也正是对于旧文官集团的安抚,为之后“夺门之变”埋下了不安定的因素。

军事上,朱祁钰不再冒进,特别是在“北京保卫战”之后,他屡次拒绝了于谦等鹰派要主动出击北上的提议。事实证明朱祁钰是明智的,后来草原上蒙古人内部出现了严重的内讧,让大明在明蒙关系中重新获得了主动。

明代市井 图

朱祁钰减免受灾地区的赋税,停止皇家采办,大力发展经济民生;他派遣徐有贞到地方治河,成绩斐然;他启用王翱,长期处理西南民族事务,剿抚并用,恢复了地区稳定;还有那本《寰宇通志》,堪称明代地方总志。

景泰时期的八年,朱祁钰在中前期算得上是勤政为民,基本上让大明走出了“土木之变”的阴影,为国民的民族信心,打上了一针强心剂。仅此一项,他就不负帝王之职。

做皇帝,他不甘心尽管有上文所述的诸多政绩,但后世对于朱祁钰的很多关注,却依旧停留在两个标签上——囚兄,易储。

皇位,朱祁钰一生得到的最大恩赐;皇位,朱祁钰一生无法逃避的梦魇。

北京保卫战之后,也先派使者来京意在求和,言语中有释放哥哥朱祁镇回国的意思。朝臣们对于迎接朱祁镇回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但这份热情却深深刺痛了朱祁钰。

朱祁镇 剧照

其实朱祁钰和朝臣们都没有错。

朱祁钰很委屈,明明是我带领大明取得了军事上的重大胜利,为什么大家一提到哥哥要回朝,就变得如此兴奋 紧接着朱祁钰就会发出一声灵魂拷问:朕有哪点不如皇兄 !

朝臣们的想法也简单。大明刚刚经历了类似宋代的“靖康耻”,皇帝被人掳走了。好不容易打胜仗,还不把被掳走的皇帝救回来 从小的教育就告诉这些文人们要忠君爱国,朱祁镇就算是“太上皇”也是皇帝啊;再者,这种名留青史的事情别人想遇都遇不到,现在好不容易祖坟冒烟遇到了,还不尽力撮合啊。

明代官员

最后,朝臣们也知道太上皇回来让朱祁钰担心自己的皇位,但说到底这都是你们老朱家的家事啊,折腾到底大明还是大明,我们还是做你们朱家的官啊。

于是朱祁钰不理解朝臣,朝臣理解朱祁钰却不能不做,事情就开始变味了。

景泰元年,朱祁镇被放回来了。尽管接驾的礼遇是减了又减,但朱祁镇毕竟是回来了。顺着一变再变的入城线路,这对兄弟终于在皇城的东华门相见了。

故宫一景

朱祁钰见到哥哥清瘦不少的身形慢慢出现在眼前,原先的腹稿竟一个字也说不出来了。草原的风沙让哥哥俊美的脸庞多了几分粗犷,在自己望向哥哥的时候,对方的眼神中竟然出现了几分闪躲。已为人君的朱祁钰明白,这份闪躲里,隐藏着羞愧,无奈,庆幸,甚至还有一种只有两兄弟才明白,不可为外人所道的情绪。

史书里记载二人牵手流泪,于此时此刻,我相信朱祁钰对于哥哥的归来,是真情实感的流露,是亲情占据了主导。但也仅仅限于此时此刻。

朱祁钰 剧照

朱祁钰把哥哥安置在了南宫,之后就是切断所有对外联系的软禁。大家都说朱祁钰虐待自己的哥哥,却殊不知在这软禁的七年时间里,哥哥生了好几个孩子,男的都被朱祁钰封了爵位。而景泰年,朱祁钰自己一个儿子都没出生。

没有经历过宫廷生活的朱祁钰,终归还是有着一分民间的良善之心。不然在明代宫廷“化学工艺”高度发达的当时,完全可以让哥哥“合理”地逝世。就像我一直怀疑朱祁钰最后的死,就是哥哥做了手脚。

还有易储。

故宫一景

站在朱祁钰的角度来想,我自己有儿子,我现在手握实权,凭什么以后还要传位给自己侄子 你觉得这个想法有什么问题吗 完全没有问题。做皇帝,是你们要我做的,我做了;我自认我做的不差,为什么我却只能永远活在哥哥的阴影下,包括我的子嗣!

所以朱祁钰要换太子。他废了元配皇后,给朝中大臣们送“贿金”,安插外戚进入情报与军方系统,甚至厚着脸皮借用一封罪臣的上疏来给自己找“开团”的理由。然后所有人都骂他,骂他不知恩图报,骂他贪恋皇位,骂他愚蠢可笑。

朱见深 像

唉,似乎骂朱祁钰都成为了一种时髦,一种潮流,却没人愿意正视一眼他的委屈悲愤。

景泰三年四月,朱祁钰正式把换太子提上了议程。朝臣们当时是同意了的,都是在“请愿书”上签字了的,包括胡濙,王直,于谦,商洛,李贤,王翱,王骥等等。

景泰三年五月,原太子朱见深被废,朱祁钰的儿子朱见济被册立为太子。这难道不是朱祁钰高超政治手腕的表现吗

只是讽刺的是,景泰四年十一月,太子朱见济,薨。

龙椅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朱祁钰可能会问,自己做这些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朱祁钰开始渐渐深居简出了,身边也慢慢聚拢了一大群歌姬倡伶。

景泰八年正月,朱祁钰病重。同月,哥哥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重新复辟登基。二月十七日,朱祁钰驾崩,死因不明,享年二十余九。

结言关于朱祁钰,想说的都在这里了。文章开头的“恭仁康定景皇帝”,其实是明宪宗朱见深后来给他定的谥号,侄子朱见深最后愿意为这位叔叔平反,侧面也说明了朱见深幼年还是得到了朱祁钰的照顾。

封建王朝的帝皇,没儿子的坏处大家看到了吧,其中之一就是身后之名,任由其他人写,没人会帮你主动说好话。同样的情况大明还有一位,就是以后的明武宗朱厚照。

史书

朱祁钰死后,哥哥其实是全盘否定了景泰年的一切。功绩政务之类的就不说了,就说人吧。朱祁钰的母亲吴氏,在朱祁钰登基后也被尊为太后,却被哥哥降为了“宣庙贤妃”,削减了一应的政治待遇打入冷宫;朱祁钰的两个皇后,那位因为反对易储的汪皇后,后来得到了照顾,而那位朱见济生母杭皇后,尽管已经逝世,却仍旧被捣毁了陵墓,取消了尊位。

人走茶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求分享 求点赞

朱祁镇与朱祁钰是亲兄弟,为何会选择反目成仇?

明英宗朱祁镇和明代宗朱祁钰虽然是亲兄弟,但是在明英宗朱祁镇被迎回以后,明代宗朱祁钰并没有将皇位还给明英宗朱祁镇,而是将明英宗朱祁镇给软禁起来了,明代宗朱祁钰还废掉了明英宗朱祁镇儿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让自己的儿子当了太子,所以说他们兄弟二人也是因为皇位而反目成仇的。

首先,明英宗朱祁钰本身就是喜欢带兵打仗的皇帝,当初明英宗朱祁镇带兵攻打瓦刺部落,结果全军覆没,而明英宗朱祁镇也被瓦刺部落带走了,由于国不可一日无君,大臣于谦跟皇太后商议以后,让朱祁钰当了代理皇帝,所以朱祁钰被称为明代宗。

而后,于谦多次带兵攻打瓦刺部落,逼迫瓦刺部落将明英宗朱祁镇交出来,然而等到明英宗朱祁镇回到明朝以后,明代宗朱祁钰并不打算将皇位让出来,而是将明英宗朱祁镇尊为太上皇,并且软禁在南宫里了。

其次,明代宗朱祁钰本身就是代理皇帝,但是如今他根本不想让出皇位了,没过几年便将朱见深废掉了,改立了自己的儿子当太子,很显然明代宗朱祁钰就是想让皇位一直留在自己这一脉,明英宗朱祁镇在南宫过着非常痛苦的日子,这都是明代宗朱祁钰造成的,所以兄弟二人肯定是要反目成仇的。

而后,明英宗朱祁镇在内臣的帮助下复辟了,而明代宗朱祁钰也被明英宗朱祁镇给关押了,但是明代宗朱祁钰不久以后便暴毙了,大家都猜测是明英宗朱祁镇下的手,但是并没有直接证据证实是明英宗朱祁镇做的,只是从当时的情况来分析,明英宗朱祁镇很可能为了永绝后患而杀掉明代宗朱祁钰,所以他的嫌疑最大。

明朝唯一被废的皇帝朱祁钰,他究竟是犯了什么错呢?

明朝时期的皇帝朱祁钰之所以会被废掉,是因为他本身就不是真正的皇帝,当时是因为明英宗朱祁镇被俘虏了,才让他代理监国的,结果朱祁钰不想让位给明英宗朱祁镇了,所以便将朱祁镇软禁起来,并且废掉了朱祁镇的儿子,让自己的儿子当太子,后来朱祁镇复辟以后,自然要废掉朱祁钰这个代理皇帝。

首先,朱祁钰其实仅仅比朱祁镇小一岁而已,但是顺利登上皇位的人是朱祁镇。朱祁镇登上皇位以后,就一直在外面打仗,当时朱祁镇是希望将瓦刺部落收复,结果在一次战斗过程中全军覆没,朱祁镇也因此被俘虏。

由于国不可一日无君,而朱祁镇当时的儿子朱见深年纪太小了,为了避免大臣们的议论和有心人的叛乱,大臣于谦主动推荐让朱祁钰代理监国,朱祁钰因此成为了?明代宗?,但是朱祁钰说白了就是代理皇帝而已。

其次,经过于谦的多次战争,瓦刺部落终于将朱祁镇送回明朝了,本来朱祁镇回到明朝以后,朱祁钰就应该主动将皇位还给哥哥朱祁镇,结果朱祁钰不想让位了,所以便让朱祁镇继续当太上皇,朱祁钰还悄悄将朱祁镇软禁起来了,而后更是将属于朱祁镇儿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给了自己的儿子,很显然朱祁钰是想让皇位始终留在自己这一脉。

最后,曹吉祥、徐有贞等人发动了夺门之变,成功让明英宗朱祁镇复辟了,明英宗朱祁镇自然知道自己这些年受到的苦,都是来源于明代宗朱祁钰,所以朱祁镇绝不可能容得下朱祁钰,于是便在复辟以后将朱祁钰废掉了,朱祁钰不久以后就离奇离世了,当时民间都猜测是被朱祁镇害死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005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