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两次远征日本也是计出无奈,当初缘由就是它并非像其他藩国一样,乖乖顺从,相反却显得桀骜不驯。这也完全给忽必烈的天下之主形成了挑衅,在当时对于蒙古帝国可以说世界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忌惮,也找不出和他叫板的对手,而那时死扼的南宋也奄奄一息,从窝阔台汗到忽必烈汗这半个世纪里,南宋周围也一一归附蒙古,包括在北方黄河与淮水一线的金国,西面交界被世界屋脊覆盖的吐蕃,西南的大理,甚至包括安南,蒙古由四川与湖北,云南,越南刀叉似的的向南宋腹地迈进。
就在这个时候当朝皇帝忽必烈的哥哥蒙哥却突然驾崩于四川,虽然统治者换成了忽必烈可宋朝仍不怠慢,加紧对北方的防御体系尤其是守卫京师临安的北大门与襄阳突破口,由于早先宋朝贾似道为了邀功请赏私自密谈趁大汗病逝忽必烈北归争位之际将鄂州淮水一线大部分领土割让给蒙古。
所以这也就有后来忽必烈志在必得的原因,取宋只是时间问题,所以周围形同就没有了敌人,可就在这个时候偏偏漏掉了一个,那就是一直不在纳贡国范围內的日本,日本一直没有和东亚任何国家有过领土接壤。恰恰就这种优势也给日本找到了发展自身实力的便利,它靠着大海屏障可以以易守难攻的优势去招惹临边诸国,下到民间的倭寇,上到政府,在后来经历明清一直到近现代都想对东亚垂涎已久,以至于后来对邻国也造成了无法抹去的伤害。
由于隔海相望,又有朝鲜半岛挡着,中原王朝一直对其国家结构了解甚微,只仍称呼其为国王。就连忽必烈也是这样认为,这也恰恰给自己找回了虚荣心,认为只有自己配做皇帝。所以在诏书中明确自己是大蒙古国皇帝,奄有区夏,瑕方异域,意思不止拥有东方还拥有西方一直到地中海唯一一个帝王,相对于蒙古西方四大汗国,也顺理成章不敢和忽必烈名份上分高低,虽然有海都失里吉等宗王不服,因其一改传统,可忽必烈大汗名在这里摆着,他所以不可能把自己统治范围简简单单归咎在西面葱岭就是帕米尔一带。而是象征性的要和祖父成吉思汗看齐,名正言顺的继承了汗位,统治蒙古核心,他也正是拥有全蒙古的大可汗。
就这样的好胜心也正好遇到了好对手日本,日本自古就和中原王朝内心上并非臣主关系,他在汉朝与隋朝致书称自己为日初之国天子,而称对方为日落之国天子,这也惹来当朝皇帝的不满,尤其对于好胜的隋炀帝是最明显的,可没有办法。
这件外交关系从而引称到蒙元,蒙元是什么,可是拥有欧亚大陆的世界超级帝国,它竟然还敢有这样称呼,这对一向以穷兵奢武的忽必烈而言自然很不满,肯定拿出点手段,让他通好不成就用武力压制,于是就出现了第一次文永之役。是元朝首先开这个头,由高丽作为跳板对对马岛和博多湾只是简单的洗劫而已,后来日本更是不友好了,直接杀了使臣杜世忠,元日矛盾直接对立,从而也就有后来的第二次弘安之役。为此日本还拍有一部电视剧《北条时宗》,专门按照历史特定,两个角度讲述忽必烈与其之间的瓜葛,可是第二次如此浩大的远征,却因实力悬殊告一段落,元朝最终因轻敌而告失败。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求分享 求点赞
忽必烈对日两次作战准备不足,战争期间两次遭遇台风,两次舰船运用出现问题,两次用兵上指挥也存在问题,后勤保障上同样存在问题。台风、舰船、用兵、调动、兵员配制上同样出现问题几大问题,这就是两次相同的特点导致战争失败的原因.十三万加重火器对三万没拿下日本很是遗憾。
1274年(元至元十一年、日文永十一年)和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日弘安四年)元世祖忽必烈发动的两次侵日战争。1259年(宪宗九年)征服高丽的忽必烈于1268年(元至元五年)命高丽使者携国书赴日,书中要求日本效法高丽来朝?通好?,否则将至?用兵?。日本朝廷祈求神佑,但以?书辞无理?,拒绝接受。幕府执权北条时宗令大宰府备战,加强九州沿海要地的警备。其后忽必烈又两派使者,均遭日本朝廷拒见。1274年忽必烈发动征日战争。?
博多的防御墙。《蒙古袭来絵词》1274年10月3日,任命征东元帅忻都、右左副帅洪茶丘和刘复亨统率蒙汉军2万人、高丽军5000人、水手6700人.计3.23万人从高丽合浦出发。1274年10月5日至14日相继袭击对马、壹岐岛。16日逼近肥前沿海诸岛,使几百名日本武士丧生。19日元军兵船驶进博多湾,翌日登陆。守护少贰经资指挥英勇战斗,但在元军步兵集闭战法和火药武器震天雷的威力下, 日军处于不利地位。由元世祖授命组成的征日元军,是由蒙、汉、高丽三族军队组成的联军。蒙军不但在战斗力,还有战术方面都远远高于日本。
据日蒙古型皮铠本史书记载:击鼓鸣锣,杀声震天。日军战马惊恐不安,跳跃打转,当武士拨转马头冲向敌人的时候,已经被敌人射中。蒙古矢短,但矢根涂有毒液,射上即中毒。敌数百人箭射如雨,长柄矛可刺进铠甲缝隙。元军排列成队,有逼近者,中间分开,两端合围,予以消灭。元军甲轻、善骑马,力大,不惜命,豪勇自如,善于进退。大将据高处指挥,进退击鼓,按鼓声行动。在后退时,铁炮中装铁弹,随着火焰喷出,四面烈火,烟气弥漫;其声凄厉,心碎肝裂,目眩耳聋,不辩东西,被击毙者极多。激战至暮,日军撤至太宰府水
然而元军虽然在战场上压制了日军,却不擅长山地作战,无法突破九州岛崎岖的地形进入九州腹地。且日军战斗意志顽强,坚决抵抗,给元军也造成了不小损失,刘复亨受箭伤,元军撤至船上。当夜意外台风刮翻元军200多艘兵船,忻都连夜乘剩余船只撤退回国。
在文永之役后,金方庆俘虏了两百名日本人,献给高丽王作为奴隶。
自1275年起, 幕府就开始为他们认为不久将进行的第二次入侵做了准备。除了更好地组织起九州的武士外,学习中原的战术体系之外,他们还在很多可能登陆点修建堡垒和其它防御设施,这些登陆点中包括博多港。与此同时,高丽国王多次与元朝谈判,反对进一步的入侵日本计划。而元朝也派遣使者至日本,但日本两次下令将元朝派来的使者斩首。忽必烈非常恼火, 开始积极筹划第二次入侵。
?
1279年元军征服南宋之后,于1281年春发动了对日本的第二次入侵。元军的这次入侵规模大于第一次,其中由范文虎、李庭等人率领的江南军就有十余万人(包含辅兵)。元军舰队因供应和人员登载问题而推迟了起航。高丽盟军先行进发,在对马岛惨遭失败而返。同年夏,元军联合高丽人夺取了壹岐岛,向九州进发,并在不同地点登陆。在经历一些独立的小战斗,也就是所谓的弘安之战或?第二次博多港之战?后,元军被赶回了船上。此时一场持续两天的台风,也就是非常有名的?神风?,袭击了元军舰队并摧毁了大部分的船只。
关于元军舰队被台风摧毁的原因,有说法认为是因为元军使用的是在内河航行的平底船,采用了当时较为流行的水密隔舱设置,而不是在海洋上航行的海船。 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由于元朝蒙古统治者在中国及高丽的残酷压迫,导致两地(高丽与中国南方沿海)对于造军船很反感,造船的汉人和高丽人故意使用错误的船型,而蒙古人对航海又一无所知;又或者忽必烈攻日太过仓促,未有充分准备海船,造船人只得在匆忙间敷衍了事。不过具体原因尚无定论。
元日战争
但是需要确定的是,虽然元军遭遇了台风,但是台风发生时,并不是所有的元军都在船上,绝大部分屯驻在平户岛、鹰岛等九州岛西北部的岛屿进行休整,准备向东移动,袭击太宰府。
实际上元军对日军的作战非常不利,在台风发生之前,日军就在壹岐岛之战中打败了元军,逼迫元军东路军放弃壹岐岛,南下平户岛与主力会合。日军主帅少贰资能取得胜利之后,因为战伤而死亡。国内某些文章,宣扬说元军打败日军,击杀日军统帅少贰资能,这是不对的,少贰资能是在胜仗当中身亡。
台风发生后,元军溺死不少,物资损失严重,士气也暴跌。但大部尚存。少贰资能之子少贰景资率领数万九州军,水陆结合,对剩余的援军发起迅猛打击,运用主场优势各个击破,元军除了范文虎、忻都等人率领少量士卒逃回之外,都被歼灭或俘虏。
当战争结束时,宇都宫贞纲率领的西国援军(号称六万,实际兵力三万不到)尚在路上,未能赶到。则少贰资能、少贰景资父子打败元军是以少胜多无疑了。
一般认为抛弃士卒逃亡,导致剩余士兵士气进一步暴跌,终于全军覆没的责任人是范文虎。但这很可能只是元史的讳饰。如范文虎这样一个南宋降将,如何能作为大军最高统帅?假设范文虎是第一责任人,为何归国后并未受到重罚,且很快又升官?也许在史料当中,范文虎只不过是帮蒙古人忻都背了锅罢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003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中国人为何端起碗吃饭?
下一篇: 朱元璋26个儿子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