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为何欧洲喜欢分裂,中国喜欢统一?原因都在历史长河里

佩兰 2023-07-26 17:07:15

《三国演义》的开篇第一句是: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中国人眼里的天下大势,是长期合一,短暂分裂的,统一才是最终的道路。

欧洲人最不能理解的,恰恰就是这一点。

因为在欧洲人的眼里,分裂才是王道,统一是特别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那么天下大势,到底是分好,还是合好呢

中欧双方各执一词,都觉得自己对。

其实是因为东方和西方的历史不同,才导致了这样完全相反的世界观。

一、欧洲的离心力

欧洲产生过很多强大的帝国,古希腊帝国、罗马帝国、查理曼帝国、拜占庭帝国、大英帝国等等。

尤其是查理曼大帝,他在公元800年的时候,几乎统一了整个西欧,有望完成欧洲的大一统事业。

他不仅武功显赫,而且重视文化教育,带来了“加洛林文艺复兴”。

可惜身死道消,他生了三个不肖的孙子,签订了凡尔登条约,把父辈打下的庞大帝国再次分裂为三个国家。

这份凡尔登条约,对欧洲影响非常深远,埋下了欧洲离心力的种子,打断了欧洲统一的骨头。

在此之后,欧洲战火连绵,再也没有一个帝国达到查理曼帝国的成就。

由于长期的分裂,统一非常短暂,欧洲人对统一完全不感冒,更不要提恢复某个帝国的荣光了。

在长期的列国纷争中,欧洲人在近代,形成了平等主权国家的理论。

其中的典型就是集大成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近现代以平等和主权为基础的国际准则。

然而这种主权国家体系,也不能保持和平,反而打得更狠。

从葡萄牙西班牙称霸,到英国崛起,到英法战争,殖民战争,再到后来的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

欧洲人只会为自己的民族而战,为自己信仰的宗教而战,绝不会为某个帝国而战。

所以欧洲的文化里,分裂的离心力特别强,他们坚信分裂了才能过好日子。

从英国脱欧,到英国家门口的爱尔兰闹独立,都是觉得分开才能过得好。

所以他们特别不能理解,中国为什么对统一有这么强的执念

二、中国的文明传承

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其实也和欧洲一样,分裂严重,打得不亦乐乎。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还有一堆小国在夹缝中生存。

秦国经过数代国君,励精图治,由秦始皇横扫六合,终于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

虽然秦朝很短暂,但意义非凡,秦朝奠定了中国大一统文明的基础。

因为秦始皇让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

全中国无论是什么民族、之前是什么国家,都必须用同样的文字交流,马车轮子间距必须一致(方便修建道路),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和信仰等要相对统一。

还用一块传国玉玺,来证明自己受命于天,说得玉玺者得天下。

这也为今后的各朝代,确立了天下的概念。

汉朝的刘邦得天下后,因为玉玺在自己手中,为了证明自己统一天下的合法性,再次把这个概念强调了几百年。

最后全中国都相信了,皇帝受命于天,谁有实力和品德,证明自己是“天命所归”,全天下就归顺新朝。

新朝的皇帝登基以后,会强调自己是“真命天子”,宣布自己从法理上继承了前朝的一切。

这样才可以说出“自古以来”,某国土是我朝固有领土之类的话。

这就是中国的神奇之处,历朝历代,都认可自己是中国,并且一脉相承。

所以过去的2000年里,中国在大部分时间都处在统一且强大的状态。

用欧洲主流思想家的看法来讲,中国一直在巅峰,只是偶尔衰落,但终将复兴。

中国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伪装成国家的文明。

——《文明的冲突》,亨廷顿

三、伪装成国家的文明

从古至今数千年,中国是唯一一个传承至今,还闪耀着光辉的文明。

因为中国实际上是一个文明,所以才没有断绝。

而欧洲的帝国只是一个国家,所以终将灭亡。

建立唐朝的李世民,本身是胡人血统,但得天下以后,自然成了中国的皇帝,而不是之前胡人的皇帝。

明朝的朱元璋是汉人,但照样要继承元代的中华正统,承认元朝的地位。

朕惟中国之君,自宋运既终。天命真人起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传及子孙百有余年,今运亦终。

海内土疆豪杰分争,朕本淮右庶民,荷上天眷顾、祖宗之灵遂乘逐鹿之秋,致英贤于左右。于南郊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

——朱元璋

这就是文明的传承,中国以中华文化为国家的核心凝聚力,是永恒不灭的。

因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极强,认可中华文化的,那就是中国人,无论血统,不分宗教。

古代中国,并不只是我们以为的秦汉,唐宋,元明清,你应该从更宏观的层面来看待它。

历代王朝的疆域都不一样,有的朝代疆域可以划到中亚,有的连西藏都没有包括。

难道现在要去追着要以前的领土,或者现在很多领土不能要

答案在古代中国的概念里,古代中国其实是一个体系,它的名字叫“天下”。

《诗经》有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在古代人眼里,中国就是“中央之国”,是“天下”体系里的中央王国,是文明世界的统治者,是文明的核心领袖。

其他国家,可以不纳入直接统治,是中国的封臣藩国就行。

而中国人三个字,就等同于文明人。

如果你把“天下”这个概念琢磨透了,就会明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回到那个天朝上国的时代。

很多中国人认为,中国必须成为世界第一强国,那是因为我们还残存着中央王国,天朝上国的记忆。

哪怕大多数普通人无法想象古代的辉煌,也不能准确理解复兴的含义。

但是最起码,中国人打心底里,就认为第一才是中国的正常状态,哪怕是列强之中的第一也可以。

看完本文,你应该明白,中国要实现复兴,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要回到汉唐的地位,就需要更长的时间,走更远的路,或许要到大星际航海时代才能实现。

所以当代的中国人要明白当前处在什么历史阶段,不要做一个繁荣却人人可欺的北宋,就觉得可以了。

万里长征我们才走出第一步而已,要继续向前走,直到实现那个辉煌的伟大复兴时代!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求分享 求点赞

为何历史上欧洲的大帝国最终都会分裂,统一时间很短,而中国在历史上却基本上都是统一的,分裂时间很短?

引述别人的观点吧 那本书你有兴趣可以看看

许天田(Victoria Tin-bor Hui)2005年出版了《古代中国与早期现代欧洲的战争与国家形成》(War and state formation in ancient China and early modern Europe)》。该书解决了西方学术界这个多年来没有解决的难题,一经出版,立即荣获美国政治学会年度最佳图书奖。这本书的基本结论是:中国统一、欧洲分裂,都不是必然的、命定的,都是偶然的、人为的。

战国七雄中,秦本是弱国,秦灭六国,是以弱胜强(第65页)。六国的战略是合纵,秦国的战略是连横(第67页)。连横最后战胜了合纵,为什么?因为六国之间也是争斗关系,难以真正合纵。等到不真正合纵就要灭亡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第74-79页)。商鞅变法,奖励耕战,富国强兵(第80-84页)。秦国得以富强的制度政策,六国也可以学,但他们学得太慢、太迟,最后学也来不及了(第85页)。秦善于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于坐山观虎斗、坐收渔人之利,慎战,轻易不出手(第88页)。非打不可的时候,也善于以少击多,分而歼之。但到了非集全部国力一决雌雄的时候,秦国从不手软,例如长平之战和灭楚之战(第89-90页)。欧洲分裂、中国统一,与地理无关。欧洲多有一马平川,中国多有高山大河、天堑屏障。黄河与几个险关隘要,曾经是秦国东进的天然屏障(第90-91页)。秦灭六国,以弱胜强,不是逞一时之勇,而是七代君王,花了135年时间,打了57场战争,殊为不易(第96-97页)。采用郡县制使秦的扩张更为便利(第97-99页)。秦最后终于一统天下,主观条件决不可忽略。秦始皇、李斯,雄才大略,气吞山河,集全国人力、物力、财力,破釜沉舟,发起最后一战,九年时间,荡平六国,一统天下(第99-101页)。为什么秦国能制定聪明的战略?和六国统治者相比,秦国君臣更为雄才大略、聪明睿智。秦国用人看才能、不看出身。秦王胸怀宽广、用人不疑、放手让大臣将帅做事(第101-107页)。

早期欧洲则完全相反。1495年到1659年,不论法国还是哈布斯堡王朝,都不是走自强的道路,而是自我消弱(第111-120页)。1661-1715年,英国走向自强,法国则继续自我消弱(第120-126页)。直到法国大革命之后的拿破仑法国,才达到古代中国的水平,拿破仑差一点统一欧洲。法国大革命之后,才像古代中国一样,实行了征兵制,有了职业军官。拿破仑也像秦国一样,实行连横的战略。在兵败俄国之前,拿破仑一直走上坡,之后就走下坡了。为什么?秦国也有过多次大的失败,但最后成功了,为什么拿破仑败了一次就起不来了?秦国是靠自己的人力、物力打仗,这次败了,回去生聚修养,下次再来。拿破仑是靠欧洲各国的钱和欧洲各国的兵来打仗,一败就不可收拾。简言之,和秦国相比,拿破仑自强的制度政策还不够彻底、不够有力,国力还很有限,还达不到统一的要求(第127-136页)。早期欧洲士兵是雇佣兵,军官是雇佣军官、贪污腐化,资本家唯利是图,容易自我消弱(第139-142页)。欧洲长期英法相斗。英国走富国的道路,国富兵不强;法国走强兵的道路,兵强国不富;都没有找到秦国富国强兵的正确道路。主要由于直接学习中国,后来普鲁士最先找到了接近于秦国富国强兵的道路(第142-149页)。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野以战,杀人盈野,尸积成山,血流成河,欧洲中国,盖莫如是。但如果比较战争时代的长度,战争频繁的程度,投入兵力的数量,伤亡的数量,战争所引起的人口的减少,按人口比例计算战争所造成的人口减少,古代中国的战争都要比欧洲惨烈的多。春秋战国打了500年,从100多个国家,打到几十个国家,打到战国七雄,最后秦始皇一统天下。欧洲打来打去,并没有灭掉多少国家,早期欧洲君主实属无能。拿破仑之后,要想改变多国并存的状况,为时已晚(第149-156页)。

春秋战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臣子经常直谏君主,君主经常从善如流,大家都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不行仁政,从大臣到百姓,都可能弃你而去(第168-179页)。为了自强,战国七雄都搞征兵制,都搞中央集权政府,都搞以法治国。商鞅变法后秦国搞得最好,政府按政策和法令办事,高度合理化,高度理性化,秦律的规定非常详细,力图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很接近现代民族国家。这些方面,欧洲都是在拿破仑之后才逐渐赶上来。秦律虽然严苛,但公平。英国税率比法国高,但法国老是因为征税闹事,因为法国不公平。秦国比英国还公平(第178-190页)。早期欧洲国家,国不像国。没有常备军,雇佣兵腐败。国家向资本家借钱,还不起就要破产。国家自己收不了税,雇人收税,弊端丛生。后来瑞典、英国、普鲁士、法国都变法改革自强,但都没有强大到足以统一欧洲(第190-195页)。古代中国不用雇佣兵,政府手上没有现款也垮不了。田赋用来支付政府行政费。商业税收用于宫廷,现款多了,则会重赏有功之士。而欧洲君主离了商业税收就活不下去。为了富国强兵,春秋战国秦汉都重农。欧洲则不得不重商。重商把欧洲国家搞弱了(207-214页)。秦国用民力用得太狠,讲法太多,讲礼太少,重武轻文。汉承秦制,但总结了这些经验教训,纠正了这些错误,中国的统一遂成为定势(第216-223)。

没有什么是命定的,秦国的统一,德国的崛起,日本的崛起,都是逆势上扬,都是秦国、德国、日本变法图强、自强不息干出来的。世界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未来如何取决于你现在怎么做。国家的未来取决于国家现在的政策。国际社会将继续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第三世界国家难以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发达国家不让他们产生一个强大的国家机器(第235-237页)。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003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