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阁前,少女心气:醉了三回
1、酒醉程度:★★★☆☆《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喝得无法辨别回家的路,误入荷花池中,险在没掉水里,这酒吃得该是“半酣”。2、酒醉程度:★★★★☆《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看见风雨起就喝上了,待日头一出,丫鬟来卷帘子时惊醒,这酒吃得不算太醉,否则得睡到大中午了。还不忘关心院里的海棠,向丫鬟打听雨打花落的情形。3、酒醉程度:★★★☆☆《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沉醉意先融。疏钟已应晚来风。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时空对烛花红。又醉了,妆未卸,钗未脱,便倒头睡下,直至发髻已松。醒来一看,杯中还有残酒,倒跟琥珀一个颜色,熏香酒气让人整个晕晕沉沉的,都怪这深闺寂寞,此酒喝得是四个字:待字闺中。嫁人后,聚少离多:微醉两回、大醉五回
4、酒醉程度:★★★☆☆《诉衷情》夜来沈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挼残蕊,更捻馀香,更得些时。嫁给赵明诚后,头几年,赵明诚求学中,两人聚少离多,无限相思情唯有寄托给酒,酒后夜太深,妆又忘了卸,清早又被梅花香薰醒过来,根据经验,此酒也是半酣。5、酒醉程度:★☆☆☆☆《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黄昏时喝酒一般是喝不大的,因为时辰不对。赏菊,赏着赏着觉得自己倍加委屈,这是酒劲儿刚上头,刚上头时,第一件事大多是自怨自艾,孤芳自赏。6、酒醉程度:★★☆☆☆《念奴娇·春情》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先是嫌醒来的时辰不美好,再是嫌节日惹人烦恼,没事就爱倚阑干的李清照,此时竟阑干也懒得靠,熏香断了,被子冷了……醉后醒来,这一切还真是无聊。此处想必是酒喝得还太浅,以至于抱怨才那么多。7、酒醉程度:★☆☆☆☆《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 泪融残粉花钿重。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初春时节,春心萌动,有些馋酒,更有些思念赵明诚。“赌书泼茶”“浅斟对饮”的日子,多么让人怀念呀!可此刻,夜深了,也只能一个人剪弄灯花打发时间罢了。长夜漫漫,独酒成殇!8、酒醉程度:☆☆☆☆☆《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新婚的李清照借咏梅自比。前一句写梅花白天的景象,后一句写的是花好月也圆的良辰美景。情浓蜜意时,能饮一杯无 李清照这是把酒备好了,作首诗先助个兴:要开喝了。9、酒醉程度:★★☆☆☆《蝶恋花·上巳召亲族》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南渡以后和亲戚聚会,酒后只是将花插在头上,嗟叹春华逝去,微醺正好。10、酒醉程度:★★★★★《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这回可是又醉得不成样子!日上三竿才醒,肯定是喝多了,醒来非说,“啊,最近消瘦得厉害,真的不是因为我喝酒”。据经验,这是常用来糊弄人的话。夫亡后,内心悲苦:醉了六回
11、酒醉程度:★★★★★《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大醉。这个时候,李清照正面临亡夫加故国沦丧,“茶苦”和“梦断”意指丧夫,又借“仲宣怀远”抒发思乡疾苦。秋日的阳光才爬上窗头,这一觉,估计是宿醉后睡到午时,可怎奈秋日太长,昏沉一觉,才到晌午,可见内心悲苦至极,日子难熬。12、酒醉程度:★★☆☆☆《忆秦娥》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亡夫后,李清照特别爱写梧桐。写这首诗时应该是没喝多少,且看她先点了根香,再喝上一点儿,转而就出去爬个楼吹风。酒鬼都懂的,“喝点闻风倒”,李清照也很懂,于是,喝一点儿就出去吹风,酒省了不少,还更助上头!13、酒醉程度:★★★☆☆《行香子》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薄衣初试,绿蚁初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黄昏院落,恓恓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那堪永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重阳思亲,可惜夫君已故,黄昏时酒便醒了,午后定只是小酌,可李清照晚上又喝了,还大了,眼睛迷醉,耳朵便异常灵敏,居然还听得清蟋蟀声、计时的漏声、捣衣声,可谓声声入耳,更添凄凉。14、酒醉程度:★★★☆☆《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赵明诚去世,又是冬末春寒时,喝了酒的李清照习惯性地未卸妆容,那支插在鬓角的梅花,睡了一觉,已经凋零。想到自己飘零的一生,醉意更加沉重。15、酒醉程度:★★☆☆☆《好事近》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长记海棠开后,正伤春时节。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夫君逝后第二年,白日伤春,夜晚饮酒,直至杯空,看青灯的火焰忽明忽暗,如此这般心字成灰!16、酒醉程度:★★★★★《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亡国、丧夫的重重打击下,她当真只喝了三杯两盏吗 “淡酒”,也是艺术手法,牵出风“急”,不然怎么连大雁飞过去,都错看成旧知己。李清照,怕是又喝迷了吧!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
两个人都写了很多关于酒的诗句,李白更加的豪放大气,李清照相对的婉约一点,但是两个人都是千古留名的诗人、词人。
一、李清照在她的诗词里宿醉过多少次?
【嫁人前,饮酒是少女心荡,醉了3次】
1、酒醉程度:★★★☆☆
《如梦令》一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喝地无法辨别回家的路,乃真性情,此饮是酒入喉时,饮一个自在逍遥。找错了方向,误入了荷池,看地清鸟儿,最重要的是——她居然没掉进水里,这酒吃地应该是半酣。
2、酒醉程度:★★★★☆
《如梦令》二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看见风雨起了就喝上了,日曙一出,丫环来卷帘子了,给醒了,这酒吃地不算是太醉,真正醉的人,睡到大中午,问丫头有热水饮否,她不关心水,却要关心那花,触个景就生情,为什么呢?少女心缺爱。
3、酒醉程度:★★★☆☆
《浣溪沙》
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沉醉意先融,疏钟已应晚来风。
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时空对烛花红。
又醉了,还带着妆睡,金钗未取,发髻已松,醒来一看,杯中还有残酒,跟琥珀一个色,熏香飘啊,烛花残啊,都怪这深闺寂寞,此酒喝地是四个字:官人,抱我。
【嫁人后,饮酒是少妇心荡,未醉2次,醉了5次】
1、酒醉程度:★★★☆☆
《诉衷情》
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断不成归。
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挪残蕊,更拈馀香,更得些时。
.
嫁给赵明诚后,婚姻生活头几年,赵明诚求学中,聚少离多,相思情寄托给酒啊,酒后夜太深,妆又忘了卸,清早又被梅花香薰醒过来,根据经验,此酒也是半酣,半酣时卸妆犯懒。
2、酒醉程度:★☆☆☆☆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我的经验是——黄昏时喝酒喝不大的,时辰不对,赏菊赏着赏着觉得自己比那菊花还惨,这是刚上头,刚上头时,第一件事是孤芳自赏。
3、酒醉程度:★★☆☆☆
《念奴娇·春情》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
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栏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先是嫌醒来的光景不美好,再嫌节日惹人烦恼,没事就爱倚阑干的李清照,此时说栏杆我也懒得靠,熏香没了,被子冷了,总之我醉后醒来,这一切还真是无聊,为什么呢,因为夫君在别处呢,此处我看是酒喝地太浅,抱怨才那么多。
4、酒醉程度:☆☆☆☆☆
《蝶恋花》
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翦灯花弄。
.
李清照留居青州时,俩人的关系是非常之好呀,初春的时候,春心萌动着,问饮酒作诗和谁,推断李赵二人缠绵时少不了诗酒,此处是馋酒,更馋夫君。没喝的判断呢是晚上夜深了,还在剪弄灯花,要是喝了,按照李清照的酒力,剪灯花?自残。
.
5、酒醉程度:☆☆☆☆☆
《渔家傲》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
作于李清照18岁,刚新婚,借咏梅自比,前一句写的是梅花白天的景象,后一句写的是花好,月也圆,良辰美景,不如来喝酒吧,按照时间判断,李清照是酒备好了,作首诗先助个兴。
.
6、酒醉程度:★★☆☆☆
《蝶恋花·上巳召亲族》
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人似春将老。
.
南渡以后的作品,大致作在和亲戚聚会时,在亲族面前喝的太醉不雅,醉后也就只是将花插在头上,嗟叹春华逝去,微醺正好。
.
7、酒醉程度:★★★★★
《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
呵呵,李清照,你又醉地不成样子!日上三竿,才照地上帘钩,直接睡到中午,肯定是大了!醒来还非说,啊,最近消瘦地厉害,真的不是因为我喝酒!作为一个很有经验的酒鬼,这是我常用来糊弄别人的鬼话!
.
【夫亡后,饮酒是怨妇苦闷,醉了6次】
.
1、酒醉程度:★★★★★
《鹧鸪天》
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
这个一定是大醉,原因有二,一是这个时候,李清照正面临亡夫加故国沦丧,“茶苦”和“梦断”意指丧夫,又借“仲宣怀远”抒发思乡疾苦,愁重,该喝;二是秋日的阳光才爬上窗头,又指秋日太长,这一觉,估计是宿醉后睡到午时。
2、酒醉程度:★★☆☆☆
《忆秦娥》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亡夫后特别爱写梧桐,暂且将这首算作亡夫后之作,这个地方应该是没喝多少,且看她点了根香,只消喝上一点,出去爬个楼吹风,我们酒鬼是很懂的,喝点闻风倒,李清照也很懂,喝一点出去吹风,酒省了不少,还更助上头!
.
3、酒醉程度:★★☆☆☆
《行香子》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
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
那堪永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
重阳思亲,可惜夫君已故,黄昏时酒便醒了,下午定是小酌,结果李清照晚上又喝了,不然耳朵为何如此灵敏,到了晚上还听得清蟋蟀、计时的漏声、及捣衣。
4、酒醉程度:★★★☆☆
《菩萨蛮》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赵明诚飞仙的那一年,又是冬末春寒时,写到这我也是理解,和我一样,李清照喝了酒就不爱卸妆,”梅花鬓上残“,什么意思呢,可以理解为2种,第一种是睡前喝酒了作呀,折了一支梅插在鬓角,睡了一觉,花秧了,第二种是梅花妆,武媚娘那样的,指鬓角以上的妆都花了。倒数第二句,想到自己飘零的一生,追忆起家乡来,最后一句呢,似曾相识有没有,李清照的一生,只有三件事:喝酒,靠栏杆,醉前点根香,香灭时就他妈一定醒。
.
5、酒醉程度:★★☆☆☆
《好事近》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长记海棠开后,正伤春时节。
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
.
作于夫君逝后第二年,白日伤春,夜晚饮酒唱歌,直至杯空,看青灯的火焰忽明忽暗,这个描述,依稀可见恍恍惚惚是李清照的精神,红红火火是李清照窗外的落花,很有可能,李清照连着三日微醺!
.
6、酒醉程度:★★★★★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
这时候惨啊,孀居,亡国,丧夫,三重打击,你要是以为她真只喝了三杯两盏,只能说你蠢,我们好喝的女酒鬼,一般都喝10瓶,然后对外只报5瓶:“我只喝了这么一点!”,嗯,她说酒淡,那也是艺术手法,要牵出风“急”,不然怎么连个大雁飞过去,都错看成自己的旧知己,李清照,你又喝地眼迷!
.
综上所述,李清照醉了至少有14次!!
二、李白在他的诗词里醉过多少次?
李白是个大诗人,同时,他也是个大酒鬼,身兼两职,才能被称为"酒中仙"。
在流传下来的900多首诗歌之中,有近250首诗与酒有关,或直接吟咏、或表现饮酒、酒器,参加宴会景象。
作为一个专业的酒鬼,只能大概知道他每天都在喝酒,这种人到处都有,不足为奇;而作为专业的诗人,写出 250首关于酒的诗歌,看来也是无人能及了。
李白是诗人中的酒鬼,酒鬼中的诗人。
记住250,因为这是一个吉利数字。
我先试着解读其中的两篇:
1
杨叛儿
君歌《杨叛儿》,妾劝新丰酒。
何许最关人?乌啼白门柳。
乌啼隐杨花,君醉留妾家。
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
【年龄】 25岁
【地点】 金陵(今南京)
【原因】李白初抵金陵时学习乐府民歌之作。
【 酒醉程度年龄】 :
根据这首诗的背景资料介绍,这首诗是他初到金陵时学习乐府民歌的习作。算是为此后写诗喝酒做的预演。
这首乐府诗多处用典,暗藏玄机,处处隐喻。说得通俗点儿,写的无非是郎情妾意、男欢女爱之事。
诗中的男女主人公,一个唱歌,一个劝酒,唱着歌谣——《杨叛儿》,喝着黄酒——新丰酒,最后唱歌的醉了,劝酒的还清醒。
李白喜欢新丰酒,在他的诗中曾六次提到新丰酒。那么新丰酒到底是什么酒,如此令大诗人垂爱?
我们来扒一扒这种酒的历史。
新丰是今天的丹阳,距离南京60多公里。
新丰酒是以当地所产优质糯米为原料,粒大、均匀、洁白、性粘、味香,需取水质清甜、含多种无机盐类矿物质的玉乳泉水,配以特制酒药,经低温糖化发酵,在酿造中,当糖分达到高峰时,兑加50度以上的小曲米酒后,立即严密封闭缸口,养醅一定时间后,抽出60%的精液,再进行压榨,二者按比例勾配定量灌坛,再严密封口贮存2-3年即成。酿造成酒后色泽棕红,醇香馥郁,酒味鲜甜,酒为十四度以上,为黄酒中上品。
丹阳封缸酒素以“味轻花上露,色似洞中春”名闻内外。
丹阳产封缸酒在南北朝时就已出名。
据说,在元朝时候才有了蒸馏技术,而且是从阿拉伯人那里引进的技术。李白生活的唐朝,所喝的酒,不管是黄酒还是白酒,都是发酵酒,属于浊酒,酒精度在10度以下;元朝以后,才有烧酒或者清酒,酒精度能够达到40度以上。
所以,我判断上面的文字介绍应该是现代工艺,而非古法酿造技术。
这首古乐府诗在一唱一喝之间,在"炉中沉香"、"双烟一气"之中完美收场。
2
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戴敦邦绘《李白金陵酒肆留别图》
【年龄】 26岁
【地点】 金陵(今南京)小酒馆
【原因】 送别
【醉酒程度】
李白25岁时离开四川,只身来到金陵(今南京),在这里呆了大半年。
开元十四年(726)春,李白要离开金陵去扬州,金陵子弟前来相送,这是送行的酒宴。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的季节,离愁别绪,金陵子弟把酒相送。喝酒的地方很随意,一个不知名的小酒馆,如果在天津这种地方就叫狗食馆儿。
风吹柳花满店香,香气来源于美酒,应该是美酒飘香。
吴姬是谁?金陵过去属于吴地,姬是美女的意思,这里应该是指金陵美女,也许就是经营酒馆的女子,她亲自把新酿的酒从榨槽中压出来,吴侬软语地轻唤一声,“酒来了!客官请尝一尝,味道如何?”。
酒是新酒,人也是新人。在26岁的李白眼中,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
虽然是离别,但气氛非常轻松,不管是送行的人,还是被送的人,都愉快地一口闷。
年轻人在一起喝酒真好,没有那么多的客套。
将行欲行各尽觞,我们先来看看诗中提到的酒器:觞是什么样子的。
目测,顶多三两的量。
觞,又名羽觞,外形椭圆、浅腹、平底,两侧有半月形双耳,有时也有饼形足或高足,考古界亦称其为耳杯。
羽觞杯是从战国开始就有的,到了汉代以后便被定名为羽觞杯,双耳杯,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到唐代的时候绝迹。
如果果真如此,李白用的不是羽殇杯,这里尽殇是干杯的意思。
最后,诗人道出喝酒的目的,不是为了互相吹牛皮,而是借酒抒情,表达离别之情。
金陵濒临长江,估计喝酒的地方,那个小酒馆也许就在江边,诗人以江水为喻,试问离别之意谁短谁长?当然江水不能作答,但在每个金陵子弟和诗人心中,自有分寸。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赏析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赏析一】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昨夜雨疏风骤”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 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赏析二】 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令人玩味不已。 起首两句,如何理解颇有争议。盖推以事理逻辑:既然是“浓睡不消残酒”,又何以知道“昨夜雨疏风骤”,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其实对这两句词,是不能用生活中的简单事理去体会理解的,因为词人的本意实不在此,而是通过这两句词表达无限的惜花之情。大凡惜花的诗词都言及风雨。白居易《惜牡丹二首》诗:“明朝风起花应尽,夜惜衰红把火看。”冯延巳《长相思》词:“红满枝,绿满枝,宿雨厌厌睡起迟。”周邦彦《少年游》词:“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花在风雨中零落,这层意思是容易理解的。但是说“浓睡不消残酒”也是写惜花之情,恐怕就不太容易理解了。不过只要多读些前人写的惜花诗词,也就不难体会了。杜甫《三绝句》诗:“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韦庄《又玄集》卷下录鲍征君(文姬)《惜花吟》诗:“枝上花,花下人,可怜颜色俱青春。昨日看花花灼灼,今日看花花欲落。不如尽此花下饮,莫待春风总吹却。”这些诗句正可用来作为“浓睡不消残酒”的注脚。易安在其咏红梅的《玉楼春》词中所云:“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亦可视为对“浓睡”一句的自注。这句词的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漱玉词》中曾多处写到饮酒,可见易安居士是善饮的。善饮尚且酒醉而致浓睡,一夜浓睡之后酒力还未全消,这就不是一般的过量了。我们只要思索一下词人为什么要写“浓睡不消残酒”这句词,得到的回答只能是“惜花”。就这句词的立意而言,与上引杜甫和鲍文姬的诗句都是同一机杼,并无二致。但易安的高处正在于不落窠臼,独辟蹊径。一旦领悟了潜藏在“浓睡不消残酒”背后的这层“惜花”之意,那么对以下数句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接下去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相比之下,周邦彦《少年游》:“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便显得粗俗不堪,味同嚼蜡了。“试问”的结果如何呢?——“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是啊,“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象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象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此语甚新。”《草堂诗余别录》评:“结句尤为委曲精工,含蓄无穷意焉。”看来皆非虚誉。 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蓼园词选》云:“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可谓的评。 (李汉超 刘耀业) 【赏析三】 谁是“卷帘人”——读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一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前期作品中,有两首著名的《如梦令》词。它们给读者描绘出了一位活泼可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青年女性形象,表现出了她那纯美的内心世界和高雅的生活情趣,被誉为“两颗罕见的明珠”。①《昨夜雨疏风骤》乃其中之一。原词如下: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据文献记载,此词一出,便立即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同时代人胡仔就很赞赏它,尤其是当中的“绿肥红瘦”一句,说“此语甚奇”。②稍后的陈郁对此句更是备加推崇,说“天下称之”。③此后,历代的文人、读者对该词也都一直赞赏不绝。对于其中的“卷帘人”,自古以来,人们都一致认为:它指的是“侍女”,鲜有二义。虽然最先主此说的人如今已难考证,但可以肯定,至少在明代,此说便已盛行。万历四十年(1612年)刻印的《诗余画谱》中,有一张依该词词意而作的绘画。画中即已明确地将卷帘人画成了一个侍女。④近几年出版的各种有关李清照诗词赏析的论著,也几乎都持这种“侍女”说,极少例外。因此,人们普遍认为,这首词的主题,是通过女主人公与其侍女之间“凝炼的对话,曲折地抒写了惜花的心情”。⑤本文认为,将“卷帘人”肯定为“侍女”,似乎有点不妥。 首先,少年时代的李清照就已有“才女”之称,其高超的艺术修养是不容怀疑的。同代人王灼《碧鸡漫志》卷二就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因此,用“绿肥红瘦”这样极富独创性的词语,在侍女面前表露自己的惜花之情,恐怕连她自己都会觉得索然寡味的。 其次,持“侍女”说,则该词必然会被理解为一首“惜花”之作。可“绿肥红瘦”一句,虽然“语甚奇”,“天下称之”,但细细想来,实际上确是“造语虽工,然非大雅”,⑥雕琢的痕迹依然可见。读后该词,人们首先想到的,很容易是“绿肥红瘦”的奇特,而非花残叶茂的伤感。因此,从一般作者的创作心理来看,若真有很深的惜花之情,是不会用此等语句的。 二 李清照在其《金石录后序》中,有这么一段关于他们夫妻生活情趣的精彩描写:“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⑦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清照是一个很喜欢争强斗胜的才女。“绿肥红瘦”一句,正符合她青年时代的这一性格。既然是“斗胜”,那双方在才华901上肯定是旗鼓相当,不斗则难分伯仲。若双方在才华上差别甚大、且很明显,则无需去“斗”了。因此,本文认为,作为一代才女的李清照,在侍女面前说出“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可能性是很小的。相反,若说它是新婚燕尔时,夫妻间的“斗胜”之词,倒是很贴切的。 另外,“卷帘”及“卷帘人”用于诗词中,在宋代是有其独特的意境和特别的含义的。 首先,宋代诗词中,卷帘的与帘幕旁常见的,都不是侍女类人物。如: “人悄悄,月依依,帘幕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 “卷帘待明月,拂槛对西风”。“不忍卷帘看,寂寞梨花落”。(朱淑真) “陌人游人归也未,恹恹,满院梨花不卷帘”。(孙道绚) 由以上这些诗句可知,宋代诗词中,与帘幕紧密相连的,都不是侍女,而是那些多愁善感的大家闺秀。再看下面的两首《生查子》词: 〈一〉 今年花发时,燕子双双语。谁与卷珠帘,人在花间住。 明年花发时,燕语人何处。且与寄书来,人往江南去。 〈二〉 去年燕子来,绣户深深处。香径得泥归,都把琴书污。 今年燕子来,谁听呢喃语。不见卷帘人,一阵黄昏雨。 以上二词中,不论是“卷珠帘的”,还是“卷帘人”,对于身为男性的作者来说,明显地都不是指“侍女”,而是指他们各自心中的“恋人”了。这两首词,第一首的作者为李石,生于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仅比李清照小二十几岁;第二首的作者是辛弃疾,生于高宗绍兴十年(1140年),也只比李清照晚半个世纪。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他们词中所说的“卷帘人”,与李清照这首《如梦令》中的“卷帘人”属同一时期的语言。它们之间在意义上不会有什么差异。可见,在宋代诗词中,“卷帘人”一词,指的几乎都是那些多愁善感的大家闺秀,或者男子所钟情的意中人。正是由于作者们给“卷帘人”赋予了这样一个独特的意境和特殊的含义,导致了他们几乎不可能再把它赋予“侍女”或其它任何一种含义了。其次,宋代诗词中,用到“侍女”、“仆人”类角色时,作者基本上都是将他们明确写出的,很少用诸如“卷帘人”之类的词语代替。如:“梦回酒醒嚼盂冰,侍女贪眠唤不应”。“侍儿全不知人意,犹把梅花插一枝”。(朱淑真)“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姜夔)“家僮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苏轼)正是基于以上的理由,本文认为,此词当作于清照新婚期间,也就是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到大观元年,即公元1101-1107年之间。词中的“卷帘人”实际上指的并非“侍女”,而是词中女主人公的丈夫。这是一首新婚夫妇间的“斗胜”词。本来,“卷帘人”常用着男子“意中人”的代称。这里,我们的女主人公俏皮得很,“反其义而用之”。下面三段,才是这首词所描述的真正意境:春雨后的清晨,空气格外的新鲜、怡人。红花绿叶,都象是刚刚出浴而来的,娴静纯洁、清丽可爱。一间新婚夫妇的卧室内,丈夫见天已大亮,便轻轻地起了身。紧接着,妻子也微微地睁开了眼,但她却懒懒地含着笑,仍旧躺着,并没有一丝儿想起床的意思。记得昨天夜里,小雨稀稀疏疏地下个不停,风儿也刮得很紧。但是,她因为与丈夫在一起喝了好多的酒,却仍然睡得很沉、很香。瞧,这会儿她的酒意还没全消呢。看着丈夫已开了窗户,此时正在卷帘子,她轻轻地笑问道:“?,卷帘子的,看看院里的海棠花怎样了。”丈夫知道她又要开始淘气了,但一时并未理会,只是漫不经心地答道:“还不是老样子。”“喂!喂!”,她叫回了丈夫的脸,然后俏皮地、一字一板地对他说:“知道吗?应是绿———肥———红———瘦!”……可见,这首词的主题并非“惜花”,而是通过“斗胜”的描写,反映一对青年夫妇的甜蜜生活。它和笑语“纱橱枕簟凉”以及簪花“叫郎比并看”等一样,都属于清照初结缡时对自己幸福美满生活的写照。 清照文如其人,用笔大胆率真。《词论》一篇,遍摘当时各大名家之短,“其妄也不待言,其狂亦不可及也”。⑧她的诗词作品中,既有“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愤怒,也有“露花倒影柳三变,桂子飘香张九成”的嘲笑。特别是在描写青春少女之言行以及她们的婚恋生活方面,更是惊世骇俗。与她同时代的王灼曾如此说过她:“作长短句,能曲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藉也”。⑨所有这些“妄不待言”、“狂不可及”的“无顾藉”之语,当然要为那些封建的“正统人士”所不容。因此,能曲解的,则尽量予以曲解,如这首《如梦令》;无法曲解的,则尽量从《漱玉集》中删去,或说不是清照所作,如《浣溪纱·绣幕芙蓉一笑开》以及《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等。 三 就笔者所知,持这种“丈夫说”者,目前仅有两位当代学者。一位是孙崇恩,一位是吴小如。前者在其选注的《李清照诗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12月北京第2版)中,将该词中的“卷帘人”注解为“丈夫赵明诚”(第41页),但未进行任何解释;后者在其《诗词札丛》(北京出版社1988年9月版)第258-259页中写道;“此词乃作者以清新淡雅之笔写禾农丽艳冶之情,词中所写悉为闺房昵语,所谓有甚于画眉者是也。”全词“写实”,但“隐兼比兴”。他进一步解释道:“及至第二天清晨,这位少妇还倦卧未起,便开口问正在卷帘的丈夫,外面的春光怎么样了?……丈夫对妻子说‘海棠依旧’者,正隐喻妻子容颜依然娇好,是温存体贴之辞。但妻子却说,不见得吧,她该是‘绿肥红瘦’,叶茂花残,只怕青春即将消逝了。……‘知否’叠句,正写少妇自家心事不为丈夫所知”。 以上两种观点虽然都持了丈夫说,但在词意的理解上,却又各有偏颇。前者的注解实际上应是:“指词中女主人公的丈夫”。因为此词毕竟是文学作品,是一种艺术创造,不能把它看成是李清照夫妇生活的历史记录。也就是说,把这一文学作品中的男主人公断定为李清照丈夫赵明诚这一真实人物,显然是不妥当的;后者对于词意的理解则偏向了另一个极端,不免带了些“俗”的成份。以李清照的人格与艺术修养,是不会将那种庸俗之语写入词中的,因为它已远远超出了“闺房昵语”的范畴。
参考资料: /shicishangxi61.aspx
李清照 (1084-1155) 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章丘明水(今属济南)人。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李清照她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靖康之变后,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她是一位在诗、词、文、赋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长、最有名的是词。她早年曾做《词论》,主张「词,别是一家」。注重词体协音律、重铺叙、有情致的特点,并批评了从柳永、苏轼到秦观、黄庭坚等词家的不足。
最有才华的女人,生于名宦之家,幼时过目不忘,出语惊人,博览群书。齐鲁壮丽的山川涵育了清照的创作灵性,少女时代即名噪一时,崭露峥嵘。
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如擅朋友之胜"。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赵明诚空怀满腔热血,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目睹国破家亡,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
清照文词绝妙,鬼斧神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宗主,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李清照的词可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如《如梦令》描写惜春怜花的感情: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另一首:《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沈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欧鹭
她因赵明诚外出而作的相思怨别词,更是情意深挚,别具一格。如《醉花阴》描写女词人在「佳节又重阳」时,倍感孤寂,于是以黄花自喻说: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构思新颖,意趣高雅,不是一般男性作家代言体怨词所能相比的。又如《一剪梅》下片抒发词人盼望丈夫来信的心情: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她的后期词则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伤情调,从而表达了她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如《声声慢》上片表现词人「寻寻觅觅」,又无所寄托的失落感,以及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环境中独自伤心的神态。下片触景生情、悲秋自怜:「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全词语言明白、节奏急促,情调凄婉。另一首有名的《永遇乐》由「元宵佳节」引起感伤,追怀往日的「中州盛日」。下片写到:
中州盛日 闺门多暇 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
捻金雪柳 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 风鬟霜鬓
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 帘儿底下 听人笑语
全词流露出对国家变故、昔乐今哀的深切悲痛之情,后来宋末词人刘晨翁读此词,不禁「为之唳下」。
李清照的词独具一家风貌,被后人称为「易安体」。李词的主要特点有:一是以其女性身分和特殊经历写词,塑造了前所未有的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从而扩大了传统婉约词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二是善于从书面语言和日常口语里提炼出生动晓畅的语言;善于运用白描和铺叙手法,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点绛唇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宋代才媛李清照
李清照是山东济南人,她出生于贵族书香世家,父亲李格非曾任官礼部侍郎,提点京东刑狱,是位身上带点风雅气息的官员。据宋史本传说,李格非工于词章,文字活泼,叙述传情生动清洵,生平祈慕陶渊明,带点出世之人的倾向。可惜他的作品失传,我们已无缘见到。清照的母亲,是王拱辰的孙女,王拱辰是状元,据说也很渊博,因此,李清照所承籍家学可说是十分渊博。
她的丈夫赵明诚(德甫),对考古学极下功夫,以“金石录”一书名满天下。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曾作宰相,山东诸城人。他和清照同年,他们是二十岁结婚的。当时的赵明诚还是太学生,虽然是宰相之子,但略无纨裤气习,他们的闺房之乐在于学问方面的共同研究。明诚编著的“金石录”,便是由两人集先秦及汉唐彝器石刻等加以考诠而完成的,全书共三十卷,大约花去他们夫妇很长的时间。李清照替这部写了一篇后记,主要是叙述编书的情形,同时也间接叙述了他们夫妇的生活。内容大略是说:他们夫妇每夜工作以点完一支蜡烛为度,有时整理书籍,加以题签,有时相互批评前代的书画彝鼎,并不时还在工作中加入某种竞赛。譬如,某一件事出在某书某页甚至某行,如果谁说错了,必须要煮茶献奉,这种赌赛有时会把茶杯倾翻于怀中,大笑而更衣。从这别具风趣的闺中乐事,应该不难看出他们夫妇都是极聪明的人,而且学识相仿。
李清照是多才多艺的,她能词,能诗,能文,能作画,她的一幅“琵琶行图”,一直到明朝还留存着。不管走得多远,关键时刻还得回来,清照所处的年代,正好处于江南大变的乱世,北宋皇朝已濒临末日,北方的金人不断南侵,这就是历上有名的靖康之难。但是越是乱世越需要女性,因此也总是在乱世,李清照的词一次次对整个中国发挥着独特的功能。与当时迷恋名妓李师师的道君皇帝相比较,显然起了提纲挈领式的点化作用。他们夫妇两人开始与灾难周旋,试图让灾难洗刷掉只有走运时才会追慕的虚浮层面,去寻求生命的底蕴。
这次流亡,让他们由山东入苏南,渡江到金陵,但对赵明诚的健康是有着损害的,他到南京的次年,就病倒了。清照守着他,风景不殊,举目有河山之异,心情的低沉可想而知。他们脚下的这块土地给了他们那么多无告的陌生,那么多绝望的酸辛,但他们却无意怨恨它,反而用温热的手掌抚摸着它,让它感受文明的热量,使它进入文化的史册。明诚死后,清照陷入悲苦的困境中。二十九年的夫妻,感情弥笃。追忆从前,她抱憾终天的是过去值得回忆与悼惜的往事,是和明诚一起度过的二十九年的日子,最令她伤心的是在流亡途中痛失了知心丈夫。
她晚年的生活非常凄苦,可以说是居无定所,但大致以金华为多。她的祖父、丈夫及家翁等皆是名人,她自己,也负一时重誉。但她的暮年仍是孤独的,南渡臣,到绍兴之后已逐渐安定下来,大家在山明水丽的临安享乐。乍一看,置身异乡所接触的全是陌生的东西,原先的自我一定会越来越脆弱,甚至会被异乡同化掉。其实事情远非如此简单。异己的一切会从反面、侧面诱发出有关自己的思考,异乡的山水更会让人联想到自己生命的起点,因此越是置身异乡越会勾起浓浓的乡愁。李清照开始行吟双溪,不与当时的权贵同调。而且,还受着这批人的污蔑。在这种环境中,她不噤感叹地吟出“南来尚怯吴江冷,北去应悲易水寒。”令人感慨深沉。
李清照是被南渡的权贵们遗忘的,甚至她的卒年,在史书中亦无可考,据一般推断,她大约活了六十岁。一个伟大的作家,他之获致成功,必须具有三个优越的条件:第一、要有丰富的情感;第二、要有超奇的理想;第三、要有独特的创造力。因为没有丰富的情感,无异丧失文学的生命;没有超奇的理想,不易达到空灵博大的境界;没有创造的能力,只是模仿前人,绝不能树立特有的作风。在北宋词人中,情感、理想、创造力,三者俱备,而能独往独来而自
成一体系的,只有苏轼和秦观;其次应该数到的,那只有李清照了。
李清照故居
在济南 趵突泉公园内漱玉泉北侧,有近年所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女作家,婉约派词人的卓越代表李清照的纪念堂。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
因她有《漱玉集》在世,后人便依此确定她的故居就在漱玉泉畔。纪念堂系仿宋建筑,大门上挂着郭沫若写的“李清照纪念堂”匾额,堂前还有她题定的楹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柳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陈列厅里展陈着女词人的画像和著作,还有他父亲撰文的碑石拓片和她丈夫登泰山的题名刻石拓片,以及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叶圣陶、冯沅君、藏克家、夏承焘、唐圭璋等人的题字等。
李清照生于一人充满书香气息的家庭,父亲李格非经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她曾作《如梦令》,描述她少女时代在济南的欢乐生活:“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宋时,济南城西确有“溪亭。”
李清照十八岁时,在汴京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的儿子赵明诚结婚。婚后,夫妻感情笃深,常投诗报词。一年重阳节,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作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据《嫏环记》载,赵明诚接到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阙词。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赵问是哪三句,陆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公元1127年,北方金族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仓后南逃。李清照夫妇也先后渡江南去,第二年赵明诚病死于建康(南京)。
李清照独身漂泊在江南,在孤苦凄凉中度过了晚年。词人连遭国破、家亡、夫死之痛,所作词章更为深沉感人。比如那首著名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在南渡初期,还写过一首雄浑奔放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刺徽宗父子的丧权辱国,意思表达得痛快淋漓。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981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