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人民日报推荐20幅漫画,胜读十年书

佩兰 2023-07-26 15:18:01

来源:人民日报

一幅漫画,一种人生,一种感悟。山水写意,漫画传神。

一幅简简单单的漫画,寥寥几笔之间,就能刻画出人生许许多多的道理。

人民日报推荐的这20幅漫画,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值得细细品味。

01

评:只有一片叶子时人们会抬头仰望,满树叶子时,人们便低头赶路。02评:成功并不在于别人走你也走,而是在于别人停下来,你仍然在走。03评:原谅别人常常比指责别人更具有杀伤力。04评:人不是火柴,不能一擦就冒火。05评:只要你长着耳朵,就会听到不中听或中听的话,不必为此烦恼。06评:不知道转弯的人走不远。07评:在小溪里,鱼常常感觉自己很大;到了大海里,它才知道其实自己很小。08评:把朋友变成敌人是一种愚蠢,把敌人化为朋友是一种智慧。09评:只欣赏鸡的脚印,便看不到天上的雄鹰。10评:最诱人处最危险。11评:人们总是在头脑发热时做出一些傻事,供平静下来反思。12评:控制不了自己,你就控制不了别人。13评:你心中的空间越大,生长的花朵就会越繁茂。14评:生活是一部多幕剧,在不同的场次里,人们变换着不同的角色。15评:和小人对骂,你会变成矮子。16评:能随风飞到天上去的,一定没有什么分量。17评:你站在阴影里,却说太阳对你不公平。18评:温柔不一定是陷阱,陷阱一定温柔。19评:影子是不真实的,它不是在夸张,就在缩小。20评:给个猴牵着,就以为自己是齐天大圣。这是人们常犯的错误。▽一幅漫画,一种人生,一种感悟。它在扎心的同时,也告诉了我们许多想说却没说出口的道理。愿我们都能看懂漫画里的世界,踏踏实实、开开心心地过好每一天!

医生读《暖医》有感

导语:尊重和信任,是医患关系的核心。重建医患信任,医生是主导因素。本书以第三者的视角,冷静客观、有理有据地论述了,医学要有人的温度,尊重医生就是尊重生命!《暖医》一书,共分医心、医道、医霾、医改、医国、医者六章,以罕有的深度和广度为我们呈现中国当前医患纠结的出路,对每一个有感于医患问题的普通人和医务工作者来说,都是不可错过的力作。我收集整理了《暖医》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后感范文】:

?只要生命还可贵,医生就永远受崇拜?。近日,人民日报高级记者白剑峰的新书《暖医》由红旗出版社出版,钟南山、黄洁夫、马晓伟、王陇德、张雁灵、赵玉沛6位医学界大咖联袂推荐。本书分为医心、医道、医霾、医改、医国、医者六章。作者提出的?尊重医生就是尊重生命?等观点,曾在医生微信圈广为流传。本书全彩印刷,装帧精美,著名漫画家徐鹏飞专门为本书创作了20余幅漫画插图。近十年,白剑峰曾先后出版《谁在妖魔化医生》《中国式医患关系》,韩启德、高强、陈竺分别作序。这三本书被誉为?医学人文三部曲?。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新年伊始,我一口气读完白剑峰的作品《暖医》,产生了深深的共鸣。每篇文章都很短,却深刻道出了医学哲学及医学人文的真谛,切中了医患关系和医改的时弊。在当今的医疗环境中,每一位医生都要牢记并践行希波克拉底誓言;每一位患者也应成为尊重科学、有理智的人。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毫无例外会有一天成为患者。医暖加患暖,就是暖医。中国医院协会会长黄洁夫:《暖医》是一本医学人文佳作,充满了生命的哲理与人生的智慧,呼唤着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生命的尊严。当前,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正处于关键时期,而医务人员的高尚职业情操是确保医改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希望每一位医者都能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抽出一点时间,静下心来,读读此书,让医疗服务的技术手段插上人文的羽翼,增添人性的温暖,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维护医学殿堂的圣洁。

中华医学会会长马晓伟:《暖医》讲述了日常生活中温情的医患故事,揭示了复杂社会背景下的医患矛盾,以小见大,解剖深刻,理性而不失情感,冷静而不失热情。作者秉持客观公正的第三方立场,既能让医生更好地体恤患者,也能让患者更好地理解医生,从而促进医患和谐,推动医学进步。

中国医师协会会长张雁灵:拿到《暖医》,我一口气读完,真的非常感动,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温暖?。我当过医生,有辛酸感受;我做过病人,有痛苦体会。作为医生,我常用法国医生雷涅克的话告诫自己:当我决心成为医生那一刻,我的身上就已经挂上了一条看不见的锁链,让我背负一生。美国作家爱默生的一句话,让我铭记在心:只要生命还可贵,医生这个职业就永远受到崇拜。《暖医》让医生和患者都感觉到了温度。《暖医》中的医心、医道、医霾、医改、医国,如同把我带进了深深的隧道,直到看完第六章?医者?后,豁然开朗。他用?非典?的故事结束了写作,而我作为?非典?时期小汤山非典专科医院的院长,深悟其道理:医学是人学,医生和患者需要相互支撑,彼此温暖。《暖医》暖的不只有医生,还有患者。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这是一本有温度的书,一本有品质的书,一本有思想的书。作者如同一位暗夜中的提灯人,用敬畏与悲悯的人性光芒,照亮了医者的路,也温暖了患者的心。他的笔就是一把手术刀,既犀利,又温情,捍卫着生命的价值与尊严。

北京协和医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赵玉沛:《暖医》是一本充满辩证思维的好书,发人深思,耐人寻味。医生是冷静的,但并非没有热烈的情感;医生是理性的`,但并非没有人性的温度。医学,是一门不确定的科学,也是一门不完美的艺术。这正如一句名言:?我们必须接受失望,因为它是有限的;但千万不可失去希望,因为它是无穷的。?

窗外,春暖花开。泡杯新茶,读本《暖医》,不亦乐乎?春风十里不如你??《暖医》也。

附:有温度的医生(《暖医》作者自序)

每一位怀着梦想的少女,都希望遇见一位暖男。暖男者,体贴、疼人、温暖的男子也。

其实,暖男是柔性需求,暖医才是刚性需求。当人生病的时候,更希望遇见一位暖医。暖医者,有温度的医生也。

人生在世,谁也离不开医院。当人老了,不是在医院,就是在去医院的路上。医院,既是生命的起点站,也是生命的终点站;既是最安全的地方,也是最危险的地方;既是最温暖的地方,也是最冷漠的地方;既是最令人心怀希望的地方,也是最令人绝望的地方。

现代医学的本质,是陌生人对陌生人的照护。然而,医院似乎永远是冰冷的: 冰冷的机器,冰冷的面孔,冰冷的器械,冰冷的手术。病人就像流水线上的零件, 看不到医生的面孔,听不到医生的呼唤,感受不到医生的温度。此时此刻,谁不渴望遇见一位暖医?

暖医,应该是一个敬畏生命的人。生命是无价的,也是独一无二的。无论长短, 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一旦失去,永不再来。医生之所以受人尊敬,是因为他可以解除痛苦、挽救生命。在医生面前,病人可以赤身裸体地躺在手术台上,接受麻醉,任其开胸开颅。作为医生,只有懂得敬畏生命,才对得起病人的托付。

暖医,应该是一个懂得谦卑的人。谦卑,就是谦虚,不自高自大。他不是把病人当病例,而是把病人当恩人。古语道:越过尸山成名医。每一位医生,都是在病人的鲜血和痛苦中成长起来的,病人是医生最好的老师。作为医生,理应懂得感恩和谦卑。有一位外科专家,每当手术结束时,总是俯下身来对病人说:?对不起, 让您受苦了!?一句话,常常让患者泪流满面。这就是谦卑的力量。

暖医,不一定有超群的医术,但必定有颗柔软的心。台湾作家林清玄说:?柔软心是莲花,因慈悲为水、智慧做泥而开放。?浙江有一名两岁的小女孩,即将接受心脏手术。进了手术室,因为害怕,一直在哭。一位年轻医生急中生智,从手机里找出?趣趣英语?来哄她。在这位医生温暖的怀抱里,小女孩很快就安静下来了。

暖医,不一定有高智商,但一定有高情商。有一位年轻的麻醉师,遇见一位聋哑产妇。在无法语言交流的情况下,麻醉师画了一组漫画,产妇心领神会,顺利完成手术。一个小小的创意,传递了无尽的温暖,可谓?此处无声胜有声?。

暖医,未必体现在疑难手术上,而是体现在细微之处。一位外科医生做手术时, 总是沿着皱纹或者老伤口开刀,尽量避免留下疤痕。一针一线,深情如斯。一位医生认真研究病情,做了一套手术方案,病人说:?大夫,我上网查了,您选择的这个方案最费事,但对病人最好、最省钱。?

暖医,不会处处考虑自己的名声,而是时时考虑病人的利益。一位外科医生总是为无人收治的晚期肺癌病人做手术,有时一台手术做七八个小时,险象环生,惊心动魄。有人劝他,何必为这样的病人拼命? 又累又不赚钱,一旦失败,坏了名声。他说,一个病人的背后就是一个家庭,一个人没了,一个家就散了。关键时刻,医生要敢为病人豁出去。

暖医,都有一双温暖的手。一位眼科医生出诊时,总是将自己的手放在病人的手上。因为眼科病人大多视力不好,医生的手会让病人有一种踏实感。一位外科医生查房时,总是先俯下身,用一只手把病人扶起来,再和病人交谈。这个小小的动作,让病人念念不忘。

暖医,都有一颗仁慈的心。有一位肿瘤科的医生,每到冬天就在口袋里放一个暖手袋,让手总是暖乎乎的。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到这里的人,都是癌症患者。如果握到的是一双温暖的手,就会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假如握到的是一双冰冷的手,就会心里发凉,失去对生命的希望。一双手,包含了多少生命哲理。手暖了,心就暖了。

暖医,不一定擅于表达,但一定善于倾听。疾病是一个故事,每一个病人都是有故事的人。病人来看医生,不仅寻求治愈,也在寻求抚慰。病人叙述病情,是情绪的宣泄,是心灵的解脱,也是灵魂的疗愈。患者倾诉,医生倾听,如同一场神圣的生命仪式。此时,医生只需望着他的眼睛,做一个善解人意的聆听者。

暖医,未必能让病人活得更久,但一定会让病人活得更好。一位医生冒险为一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老人做了手术。术后,老人和女儿抱头痛哭,说她终于知道了什么是白天,什么是黑夜。一周后,患者离开人世。出人意料的是,她的女儿对这位医生说:老人是睁着眼睛离开这个世界的,她看见了这个世界,看见了亲人,没有遗憾了。

暖医,未必能消灭疾病和阻止死亡,但可以让病人在死亡面前没有恐惧。死亡并不是医学的失败,而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生命过程。有时,最有效的治疗,就是坐在患者床边,满足临终前的一个小小心愿,或是吃一碗炸酱面,或是听一首老歌, 或是看几张老照片。医生不仅要让患者安然地离开人世,更要让他们在生命最后一刻感受到温暖,这才算是?有尊严的死亡?。

暖医,不是与死亡抗争的人,而是懂得与死亡和解的人。医院是人生最后的课堂,生命不过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一位12 岁的男孩从小患白血病,在他短暂的人生中,大半时间都在与病魔搏斗。有一天,孩子突然哭着说:?医生,我不想做化疗了,我真的想走了,我想好好走。?这位医生的眼泪瞬间喷薄而出,一个字也说不出来。之后,他和孩子的父亲谈了整整一夜,终于做出一个决定:尊重孩子的意愿,放弃治疗。后来,孩子去了迪斯尼乐园,快乐地玩了一天,不久便平静地走了。父亲说,这是医生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有人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病人站在医生面前,医生只看见了病,没有看见人。一部医学发展史,不仅是技术发展史,更是精神发育史。医学是爱的产物,也是温暖的科学。没有爱的医生,哪怕有再高的技术,也像星光一样遥远黯淡,无法温暖人心。

春风十里不如你,暖医也。

《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读后感1 说起读书,自己也很惭愧,因为读的书不多。对于学校开展的读书活动,自己也多半是为了完成最后的读书笔记,所以才不得不读书的,虽然自己也知道读书的好处,而且也知道自己也确实需要读点书,但总是静不下心来读一本书。

可是最近一段时间,我读了淘继新写的《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的报告,感触颇深。陶继新,是《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近几年来陶继新先生总在大声疾呼 “走进经典,与大师同行”,《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就是他在全国很多城市作的关于读书的报告,前一段时间也就是暑假里,曾在利津讲过,没能参加实为遗憾。没成想在网上搜到了,我如获至宝。报告中,他从《论语》中内含的教育原理开始,分十个专题论述了教师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怎样读书?报告用生动的语言向人们论述了读书是我们教师生命成长的必需,是授业、解惑的基石,是完善人格的要求,也是珍爱生命对自己负责的具体表现。“取法乎上”乃读之“众妙之门”,通过读书,可以拉长生命,学会取舍有道,学会在这充满憧憬的时代立于不败之地。一个个读书者的故事引人入胜:生于忧患的孔范今教授,心如止水的杜维明教授,淡泊名利的李秀伟,游刃有余的刘振东,养学深厚的于漪……他人高尚的操守与道德修养,近乎完美的人格,以及读书教学相得益彰而形成的渊博学识,严谨治学的态度,忧国忧民的大家风范,让人折服,令人崇敬,成为我们学习效仿的楷模。

以前,我曾经认为,凭自己掌握的这点知识,教个小学应该没问题,可是现在我总有一种诚惶诚恐的感觉。人物远虑,必有近忧。社会在飞速发展,教育在不断进步。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教师要成为学者型、专家型、研究型的教师”,“要从经师向人师转变”已成为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如何实现这一转变呢?加强学习是做科研型教师的必由之路。

以前讲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得备一桶水,现在的教师应该具备源头活水,作为当今教师,还应掌握教育规律,熟悉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有较高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和教学艺术,会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这都需要加强学习。

教师要成为一名合格教师,必须要养成爱读书的习惯、理论学习的习惯、积累经验的习惯。尤其现在,教师必须读书,这是生存的需要。

我们必须读书,读书就存在读什么和怎样读的问题。我们平时读书盲目性太强,造成了时间和精力的极大浪费。另外读书的面太窄,认为只有与我们学科知识以及教育教学理论有关的书才对我们有用,这是十分错误的。我们应做到有选择的去读,选择那些能唤起我们进一步阅读和写作冲动,能够让我们亲近书籍和人类精神生活的有价值的书去读,而且读的视野要宽一点,专业书籍要读,中国古典名著、世界名著、一些好的`诗歌散文也要读。陆游说得好:“功夫在诗外”,这是高度凝炼和智慧的表达。有些真正有价值的书我们不仅要读,而且要反复读,精心研读,就像西方虔诚的信徒用一生来读“圣经”一样。我们每个教师都需要读几本常读常新的好书。

读书,让我们拥有源头活水,滋润学生求知若渴的心田;读书,让我们与大师对话,与哲人交流;读书,让我们增加善念和怜悯;读书,让我们扩大智慧和见识;在读书中,塑造教师的人格魅力,全面提升教师品味教师的读书习惯会影响学生一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把每一个学生领进书籍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

当今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不断改进,知识面在不断拓宽,我们面对的学生都是具有挑战性的学生,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有句话叫“因睿智而精彩”,课堂需要教师的智慧,智慧不是知识或常识,不是聪明或经验,智慧如水一般渗透,如光一般普照。教育智慧、教学智慧、交谈的智慧来自长期不断的读书、学习、实践,在实践中注重体验与感悟,并善于积累而成。当我们教育无力时,不要更多地抱怨学生不开窍,而是因为我们用“旧钥匙”开“新锁”了。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让我们都来读书吧,让读书成为我们一生的幸福。

《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读后感2 上周六,听了陶继新老师的讲座《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感触颇多。他的文章的题目是读书与教师的生命成长,可能是因为面对的听众是广大教师群体的缘故,其实,我认为只要听过他的讲座的人都可以从中汲取营养,而不单单是教师,我从中得到的教益是:

一、无论从教还是从事别的职业,专注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陶老师讲过,他二十年前,与他的同事比较,无论教书、育人还是学术专著,都不如人,但是,二十年后,当年的同事看到了今日的陶老师,不由得叹道:“我不如你了呀!”为什么呢?陶老师说:我专心地读了二十年书。二十年啊,还是专心地读,有多少本书禁得起二十年的专心的读呀!难怪陶老师能多次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多家这样大型而拥有大量读者的报纸上发表长篇评论,发表十几万字的报道,而每一篇文字的形成几乎不用费力,两三天即可完成五六万字的文章,十几万字的文章也几乎是信手拈来,不费多少精力。真是读书破万卷,写文如神助呀!

二、学贵专注,更贵其精,用陶老师的话就是“取法乎上”。

当陶老师告诉他的同事他专心读了二十年书时,他的同事说:这二十年我也在读书呀,一刻未停。当陶老师大体得知同事所读书的系列之后,告诉他,差别不在时间上,而在所读书的质量上。他的同事所读一般为社会平普,而陶老师所读的书则为《论语》,《孟子》、《庄子》等大家手笔,即便国外的书籍也是非莎翁泰戈尔等名家原著不读,凡其所读,无不精心钻研,甚至背诵如流,如此精专,岂有不上乎?

三、对于想要成功的人来说,耐得住寂寞是必须的。

看陶老师无论是专心地读了二十年书,还是取法乎上,无疑都是在耐得住寂寞的前提下进行,试想一个穷乐极欲,追逐浮华的人,又怎么会有心情去读书,而且还是读需要费大气力才能搞懂弄明白的古文、外文原著?书到用时方恨少时,也不过会从时下流行的白话文里随便寻几个词来装饰一下自己空洞无物的言语,从网络上剪拼几篇来凑够自己的学术所需罢了。每篇文章都让人觉得似曾相识,每个观点都让人觉得苍白无力。只有耐下心性,修身养性,思想境界才能提高。

四、要淡泊名利,但不是不能追逐名利。

我觉得陶老师通篇讲座中,最能打动我的地方就在于他的观点源于生活而又贴切生活。比如,他说做学问要淡泊名利,这样利于成功,但又不是不可以追求名利,他说名利是个附属品,当你专注了,取法乎上了,又耐得住寂寞了,那不就成功了,名利不也就水到渠成地到来了?实在是高呀,自古就有人劝我们要淡泊名利,从没听过有人说可以追逐名利呀,看来陶老师不仅是位会读书也是位精入世的智者。这样的人是真实的人,也是值得尊重的人。

以上就是我听了陶继新老师的讲座《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个人之感,总结一下就是:要热爱读书,要精于读好书,要耐住寂寞,更要认真地过有质量的生活!

《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读后感3 今天上午我有幸听了陶老师的报告——《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深受启发,受益匪浅,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陶老师主要从十个层次阐述了读书的重要性,解决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读书与教师成长,二是读书与做人,三是读书和育人。陶老师精彩的讲述,深深地吸引了在座的每一位老师,说到了大家的心里,与我的心灵产生了共鸣,有一种茅塞顿开相知恨晚的感觉。

回想自己工作二十几年的读书学习情况,真是惭愧。读的书屈指可数,但也只是为了获取文凭带有功利性的读,要么是为了消遣而读那些低级的武侠之类的娱乐书。而那些好书或中外经典文化之类的书却几乎不读,即使看了一两本也都是走马观花,领会不到它的文化精髓,体会不出它的实际意义,也就不可能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而内化成文化,成长也就无从谈起。没有知识的滋养,没有文化的积淀,作为教师,教学就不会那么精彩。是呀,要想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游刃有余、自由翱翔,不读书怎么能行呢?正如陶先生说的“读书破万卷,教学如有神。”

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但这桶水始终有用完的时候,所以必须不断地给于补充使之变成活水、矿泉水、有营养的水,读书就成了变死水为活水、为矿泉水有营养水的源泉。知识用时方恨少,学生喜欢有文化有幽默的老师。在教学工作中,自己也很想把课堂搞得精彩,但却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不正是缺乏了知识的滋养吗?写作也是如此,由于不读书的缘故,自己在工作中常常为写总结材料等而发愁,苦思冥想,搜肠刮肚,却又不知怎么写,明明是自己做的工作,甚至有些做得很好,但在总结时却又表达不清,写不出东西来,结果自己抹杀了自己的成绩,可悲!听了陶先生的教诲,这才恍然大悟,一种柳暗花明的喜悦顿时涌上心头。

在教育不断改革的今天,作为教师只有不断读书,读好书,把积淀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文化,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至于被社会所淘汰。听了陶先生的报告,在深受启发而慨叹的同时,我将为自己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坚持读书,读好书,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从而带动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艺术、写作能力及审美情趣,成为一个真正有知识有文化的教师。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975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