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永远是一个令人魂牵梦萦的所在。
而对故乡故土的思念、眷恋之情,就是乡愁。
席慕蓉说,乡愁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三毛说,乡愁是梦中的橄榄树;余光中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莫言说,乡愁是家乡的红高粱,风吹的时候不停摇晃;王鼎钧说,乡愁是浪漫而略近颓废的,带着像感冒一样的温柔……
每个人都有乡愁,它说不清,道不明,挥之不去,如一缕青丝缠在心头……
那么,“乡愁”究竟是什么呢
乡愁,是一缕炊烟。
炊烟,是挂在童年记忆的亲情,藏在时光深处的乡愁。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陶渊明《归园田居 其一》
乡愁,是一轮明月。
犯了乡愁,李白就是我们。吟了静夜思,我们就是李白。愿这乡愁如酒,你我月下同醉。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乡愁,是一株梅花。
背上行囊,离家远去,从过往的时光中抽离,却从不与岁月轻言断忆。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杂诗·其二》
乡愁,是一江春水。
江水一波一波,后浪推前浪,势不可挡,犹如新愁压旧愁,无处安放。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乡愁,是一种味道。
无论走多远,故乡的味道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乡愁,是那一口浓浓的乡音。
乡音,从小伴我们成长,给过我们温暖关爱。当我们在异地他乡时,一声乡音能让你如同找到归宿一般,暖暖的,仿佛心里的烛光。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崔颢《长干行·君家何处住》
乡愁,是一种病。
无论你身处何方,乡愁它不听召唤,自由来去,不经意时,它突然轻轻吹拂你的耳根,告诉你,该回去看看了。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李白《送友人》
乡愁,是一种刻骨的思念。
是在异乡漂泊的时光里,在万籁俱寂的漫漫长夜,你在思念煎熬中凭窗而立,思绪沿着来时路穿越关山重重,情牵故里。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纳兰性德《长相思》
乡愁,是一种难解的愁绪。
异乡的夜晚,孤灯独坐,辗转难眠之际,乡愁最难将息。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杜牧《旅宿》
乡愁,是对故园的眷恋、对亲人的想念,是对那片土地承载的记忆难以割舍。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乡愁,是身在故乡时对远方的向往,是远走他乡时对回归故乡的渴望。
遥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张九龄《西江夜行》
乡愁,是翻过岁月,翻过千山,我们依然近乡情怯。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 《渡汉江》
乡愁,是为了理想出去,为了念想归来。
当年华渐老,乡愁更多地夹杂着对时光流逝的喟叹,对季节转换的感悟,对容颜易老的唏嘘。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乡愁,是你每远走一步就向上生长一截,直至十年八载之后,长成了一棵大树。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席慕蓉《乡愁》
乡愁,是无论你在何时何地,总有人在等你回家,也总有人在不舍你远行。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乡愁,是和至亲离别时的酸楚与无奈,是儿行千里,慈母的叮嘱和挂念。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乡愁,是亲朋团聚时的无限喜悦,是与家人相守的每分每秒。
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
宜尔室家,乐尔妻帑。是究是图,亶其然乎
——佚名《常棣》
乡愁,是好男儿志在四方,有时抵不过与父母相聚一场。
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
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清泪。
——马致远《寿阳曲·潇湘夜雨》
乡愁,是游子心灵的归宿。
倦鸟思巢,落叶归根,我们回到故乡故土,犹如回到从前靠岸的地方。
疲马恋旧秣,羁禽思故栖。
——孟郊《鸦路溪行呈陆中丞》
乡愁,是节日里的仪式感。
元宵,清明,端午,中秋……如晨钟暮鼓般,准时唤起乡愁,唤起家国之爱。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乡愁,是一张回家的车票。
离家的路千千万,回家的路只一条,不论能走多远,这里都是来时的方向。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蒋士铨 《岁暮到家》
乡愁,是家国情怀,是文脉延亘,是精神依归。
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
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屈原《离骚》
乡愁,是一份不老的情结,一个抹不去的记忆。
年年春日异乡悲,杜曲黄莺可得知。
更被夕阳江岸上,断肠烟柳一丝丝。
——韦庄《江外思乡》
乡愁,既有地理上的想念,也有文化上的乡愁。
而最后的乡愁,都将魂归故里。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
故乡很远,也很近,因为乡愁就在我们的心中萦绕。
这绵绵的乡愁,是一首无言的思念之歌,更是流淌在心中一份沉淀已久的诗情。
春节将至,游子们即将踏上回家的旅途。
就让那首远方的歌谣,在心底轻轻地唱起;就让这份诗意的乡愁,照亮你回家的路……
来源:美尚
四个象征性的意象: 一是“小小的邮票”,它象征着作者少年时代乡愁的骨肉之情。 二是“一张窄窄的船票”,它象征着作者青年时代乡愁的恋人之情。 三是“一方矮矮的坟墓”,它象征着作者中年时代乡愁的生死之情。 四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它象征着作者晚年时代乡愁的故国之情。
作用:作者“乡愁”的内涵和境界,随着自己的成熟和时代的发展,得到不断的深化和提升,从个人和家庭的亲情,扩展到海峡两岸的爱国之情。这就使“乡愁”具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物象看似平常,却蕴涵饱满的诗情。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由诗人席慕蓉写于1982年。这首诗写了故乡的歌谣,故乡的景致,古树的年轮,作者从浓浓并且熟悉的乡音入手,再从熟悉而又模糊的故乡曾经的景致续写乡愁,最后从内心绵延不绝的乡愁的形象化作大树的年轮,永远的思乡之愁就这样通过形象的景物,化抽象为具体的表现了出来。
赏析:
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作者借月亮来寄托思念,抒发自己对故乡的不舍。“一种模糊的惆怅”体现出了作者应是较早地就离开了故乡,也很少去看望自己的故乡,才会以至于作者都记不清故乡的模样了。
参考资料:-乡愁
1、作者把无形的乡愁比喻化为四种事物,可见作者愁思之重.小时候,作者将乡愁寄托在给家人的书信里'所以将乡愁比喻为邮票;长大后,作者和家人分居两地,很难与家人相见,于是将乡愁寄托在回家的船上,所以把乡愁比喻为船票;后来,母亲去世,作者与母亲再也不能见面,于是作者就将乡愁比喻为坟墓;现在,由于人为的原因,海峡两岸的同胞不能团聚,作者将自己的乡愁比喻为台湾海峡,表达了他期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2、结构方面:本诗分四个小节,前三个小节为最后一个小节做铺垫。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将乡愁依次比喻为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结构严谨,很好的表达了本诗的中心。 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以“乡愁诗人”著称,他的一首意蕴深刻,家喻户晓的《乡愁》更是写出了海外游子的思归之情,洋溢着诗人魂牵梦绕的“中国情结”。
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了《乡愁》这首诗。诗歌表达出对故乡,对祖国恋恋不舍的一份情怀。诗歌中更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期待中华民族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
扩展资料: 读《乡愁》感受:
一、浓重的文化寻根情结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余光中的《乡愁》从两个方面着重表现了对祖国大陆的这种文化上的归属感或者叫作落叶归根情结。
首先,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民族感。中国诗歌强调含蓄,强调借助意象来表现情与思。余光中先生借助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技巧,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可感的,和诗人人生的四个阶段息息相关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并且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抽象的情绪转化为四个意象。
小时候与祖国母亲分隔两地是由于国家政策关系,那时只能通过书信的形式,用一枚小小的“邮票”承载自己厚重的乡愁,一枚小小的“邮票”成了两岸人民情感交流的枢纽,正如杜甫在《春望》中所写下的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蕴含了中国人民多少的苦难与思念呀。
到了中年,作者成家立室之后依然不能摆脱这种隔岸的牵挂。本应幸福,温馨而甜蜜的婚姻却变成了海上旅途的疲乏,孤独,一张张旧“船票”饱含和多少空虚的岁月和相聚的感动,一张张旧“船票”割断了无数鸳鸯梦。而最令诗人痛心疾首的是自己朝思暮想要回去探望的老母亲,却在苦苦的等待和思念中烟消云散,被一撮刺眼的黄泥永远地掩埋在自己苦思的故土里,一方短短的“坟墓”却成了生与死无法逾越的长城,一方矮矮的“坟墓”却成了叫人销魂的思念。
余光中先生在叙述自己思乡的感情基础上,将这种情感体验流露到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将所有海外游子,港澳台同胞们乡愁的心声用一湾浅浅的海峡展现给了祖国同胞,将这种乡愁的中华民族本性深深地扎根在人们心灵的殿堂里。
此时,诗歌的思想情感已经升华到了整个民族及全世界华人的心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叶落归根情结。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中国情结”。
其次,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作品深受中国文化,尤其是《诗经》的影响。《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美。
《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采用《诗经》中的复沓手法,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对古典诗词资源的利用使余光中的诗在整体上呈现出纯美的维度,在文化的框架中也极有意味。铭文似的语句和速度,纯美的语言,齐整的体式,这些余光中一以贯之的手法,均源自他始终不渝的“中国情结”。
二、深沉的历史沧桑感
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但台湾和大陆人为地长期隔绝,使流落到台湾的千千万万炎黄子孙有了无尽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历史沧桑感。即特有的“中国情结”。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语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流露出诗人深沉的历史感。“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一下子,读者面前仿佛出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泪流满面地跪在母亲的新坟前,面朝家乡、祖国的方向痛不欲生地跪在大海边,用嘶哑的声音大喊:“母——亲!”一种深沉的沧桑感油然而生。
《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正如余光中先生回答四川作家流沙河的一句话:思蜀而不乐。
据说,梁实秋曾称赞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无独有偶,在诗人杨炼看来,余光中的散文成就要比诗歌高,而他的翻译在当代中文诗人中更是突出:“比如叶芝的《丽达与天鹅》,他对外语诗意与形式吃得非常透,并把这种感受和对诗的要求融化到翻译中,进入化境,丝毫没有现代白话文的生涩之感。庞德的那首《理查王》,更难翻译,非常严格的诗歌形式,但同时第一人称写作的理查王说的语言非常粗俗,他可以把这种粗俗的语言,与非常严格的韵和形式结合得完美无缺,甚至有点炫技的感觉,但这种炫技在诗歌意义上非常高级。”
参考链接::乡愁
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乡愁》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九年级语文上册《乡愁》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4、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5、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诵读法、探究欣赏法、。比较阅读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此文转于网()]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学习重难点:
重点: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难点: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学习过程:
第二课时
课堂学习设计
一、诵读
1、朗读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
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教师作简要点评
二、感知、研习诗歌
1、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提示:《乡愁》诗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
诗的节奏和重音划分如下:
乡愁
小时候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这头我/在外头
母亲/在那头母亲/在里头
长大后而现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大陆/在那头
思考:
“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物化、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合作研讨:
①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②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③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2、比较阅读。
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点拨: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
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不同之处在于,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乡愁》教案一》,来自网!
3、语言运用。
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学生自由交流。
三、课堂练习
阅读舒兰(台湾)的《乡色酒》,完成题目。
三十年前三十年后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我从柳树梢头望你
我正年少你是一杯乡色酒
你圆你满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乡愁》教案一—九年级语文教案人也圆乡愁也满
1、对诗中“你”“我”所指的对象及其关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你”指故乡,“我”指远离家乡的游子,诗中抒写的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B、“你”指亲人,“我”指远离家乡的人,诗中抒写的是亲人与“我”之间的思念。
C、“你”指情人,“我”指情人的另一方,诗中抒写的是情人之间的互相思念。
D、“你”指月亮,“我”指远离家乡的游子,诗中抒写的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2、对这首诗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上下两节运用了对比艺术,将景与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现了诗的主题。
B、全诗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C、诗中运用第二人称写法,使诗歌带有对话色彩,如同诗人在对着对方倾诉感情。
D、诗的句式长短交错,上下两节结构齐整,重章叠唱,在反复中使诗的主题得到升华。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
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余光中的首这《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学生收集描写乡愁的小诗。
五、布置作业
1、《乡愁》中一个诗节就是一场凄美的离别,请设想自己是诗中的主角,写一段文字把诗中离别的模糊补充清楚。
2、仿照题为《国魂》的新诗的第一节,分别以“长大后”和“而现在”为开头,续写第二节和第三节
国魂
小时候
国魂是项上的红领巾
我在红旗下
烈士在心头
参考答案:
1、略
2、长大后/国魂是冠军领奖台上运动员眼里的泪水/我在国歌声中/运动员在阳光下面
而现在/国魂是青年志愿者跋涉的双脚/我在紧跟着/亿万人在行列中
参考答案:
1、D2、D(不是重章叠句,也无反复)
九年级语文上册《乡愁》教学设计 篇2 教材分析
乡愁作为人类普遍的一种情结,是诗歌创作历久常新的主题之一,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余光中的《乡愁》便是其中情意深长动人的一曲,因为他抒写的不是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年代由于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更是漂泊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层层推进,生动形象地抒发了乡关之思、故国之恋。全诗构思精巧,复沓手法以及叠音词的运用更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悟,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
2、通过比较赏析,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意象美。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鉴赏能力,激发学生表达情感的欲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去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和把握诗中的四种意象。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听一听: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间多媒体播放音乐)
导语:同学们,你们从刚才的音乐中听出了一种怎样的情感呢?(乡愁)是的,游子思乡、故土难忘,这是人类的普遍情感。由于政治原因,台湾海峡将台湾与大陆阻隔半个多世纪,台湾人民对大陆故乡的思念与日俱增,对两岸和平的渴望日趋强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诗作——《乡愁》。(板书课题、作者,多媒体显示全诗)
二、读一读:感受诗味,体会诗的情感美。
⒈教师示范朗读。(多媒体配乐)
⒉学生自由朗读,师指导、解疑。
⒊学生试读课文。
⒋师生点评指导。
板书:母子别新婚别生死别故园别
⒌把握诗歌主题。
⑴设疑:大家读过不少抒写乡愁的诗,与一般乡愁诗相比,这首诗在情感上有什么突出的地方?从哪儿可以看出?这一处该怎样读?
⑵补充资料图片,进一步体会两岸同胞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⒍深情齐读诗歌。
三、议一议:比较鉴赏,体会诗的意象美。
1、出示改诗,引导学生比较、品评。(多媒体显示)
设疑:⑴乡愁是一种大家都可能曾经体验过可又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读了原诗,你觉得余光中是怎样将乡愁形象地展现出来,使你对乡愁有了一些具体的感觉?(运用了几种具体的事物来表现)
⑵乡愁怎么是邮票、坟墓?这些事物会使你产生怎样的联想?老师改写的诗有没有这种效果?
2、学生思考、交流、发言。
3、引导学生理解何谓意象。
明确:诗歌一般是通过创设意象来抒发情感的,创设意象就是借助某一事物,把自己的感情寄托于其上加以表达的写作手法。在这首诗中,作者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事物上,使说不清道不明的乡愁变得具体可感了,并且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4、美读:想象情景,体会情感,读出韵味。
四、写一写:拓展迁移,体验人生的情感美。
1、请根据以下情境,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仿照诗句,用具体的事物来抒写乡愁。
①情境:中秋月圆之夜,作为一名住宿生,当你独处寝室,这时,乡愁是___。
②学生自创。
2、学生思考、创作、交流,师生共同点评。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仿写诗歌。
板书设计
乡愁(余光中)
母子别邮票
新婚别船票
生死别坟墓
故园别海峡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967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最有禅意的对联,真正的大智慧